“天时已变江流里人事常悲夕照中” 一析钱澄之遗民心态之悲深恨长

合集下载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原文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原文及赏析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原文及赏析寄李儋元锡原文及赏析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儋元锡,此何人?人生七十七?彼何足系者?挈尔忽云愧。

自言鳞集门,始觉斗筲间。

他年讵可期?此日抱多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寄李儋元锡》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寥寥数语,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主题娓娓道来,作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从标题可知,这首诗是韦应物送给李儋元锡的作品。

标题的简洁明了,没有过多修饰,符合文章排版整洁美观的要求。

接下来,诗的正文以对李儋元锡的问候开篇:“儋元锡,此何人?人生七十七?”作者通过问候的方式表达了对李儋元锡的关心,并且特地提到他的年纪,显示了对长者的尊重。

接着,作者以追问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李儋元锡的佩服之情:“彼何足系者?挈尔忽云愧。

”作者觉得李儋元锡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使得诗文更加生动有趣。

随后,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讲述了他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自言鳞集门,始觉斗筲间。

”诗人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时间的感知。

他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并感到其中的无奈。

最后一句“他年讵可期?此日抱多恨。

”是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自己过去的懊悔之情。

他不确定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再见到儋元锡,而此时此刻,他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悔恨。

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表达力。

孤帆远影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而长江的流动则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转。

整句描写出孤零零的一艘船在碧空下渐行渐远的形象,增加了诗的动感和凄凉之情。

整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节奏韵律流畅顺畅。

语言简练,没有冗杂的修饰,表达方式直接明了,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整体上,这首诗主题明确,情感真挚,将作者对光阴逝去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娓娓道来。

结尾,按照格式要求,不再重复题目或其他无关内容。

宋词《酹江月·驿中言别》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

宋词《酹江月·驿中言别》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

宋词《酹江月·驿中言别》注释赏析及译文鉴赏《酹江月·驿中言别》是由文天祥所创作的,词的上片情景交融。

金陵风物是历代词人咏叹颇多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酹江月·驿中言别》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酹江月·驿中言别》宋朝:文天祥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

秦准应是孤月。

《酹江月·驿中言别》古诗简介《酹江月·驿中言别》是宋末词人邓剡(一说文天祥)的作品。

此词上片开头三句回忆抗元斗争的失败,接着两句惋惜懊恨抗元的失败;下片回顾救国斗争的艰苦经历,并向友人表示誓不屈服的决心。

全词写情写景较为融洽,用典颇多,借历史人物,抒发自己胸臆。

词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难度极大,但仍写得气冲斗牛,感人肺腑。

《酹江月·驿中言别》翻译/译文同是水天相连的长江天险,为什么当年东吴能凭它抗曹而现在我们不能据敌于国门之外呢?我恨老天不肯帮忙,竟让元军打败了我们。

春天来了,杜鹃鸟在哀啼,夕阳斜照着花朵,可是我怎么忍心去看被元军摧毁了的南京城呵。

想到我们的妇女和珍贵文物被敌人掳掠一空,连我自己也当了俘虏,真不知道靠谁才能报仇。

可惜如今大厦已倾,空有精气上冲斗牛的宝剑和你这样壮志凌云的奇杰了。

当时谁能相信你能从虎口中逃脱,托身扁舟江海,经过九死一生又重振旗鼓呢?我正是为了能看到你这位抗元盟友再有作为,使局势来一番变化,我才想苟活下去。

蔺相如气吞秦王的那种气魄、诸葛亮吓退司马懿的那种威严,你同样具备。

作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与你同生死共患难应该是一种幸福,可是我再不能跟你一道北上了,今后我的每一个不眠之夜,只有秦淮何上的孤月与我作伴了。

《酹江月·驿中言别》注释⑴酹江月:词牌名,即“念奴娇”。

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译文及赏析

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译文及赏析

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译文及赏析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译文及赏析《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宋代:姜夔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

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

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

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

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满衣。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译文庆元二年的冬天,我留在无锡,将往合肥而不能实现,依照梦中所思以记述自己的感情。

人世间的离别容易看重时节,见梅枝,相思情忽地涌上心头。

几回小窗内幽深的梦里,花间漫步手牵手。

今夜梦中找不到你,我徒自徘徊独游。

梦中我还未感觉,寒气已将衾被浸透。

眼泪沾湿了红笺,怨恨饱和着墨迹。

淡淡地封了信函,题了信头。

宝筝空放久不弹,没有飞雁把书投。

风流地游荡在大街小巷,想来只有古树斜阳空自留。

旧日小舟共载的盟约,美好的心愿已付之东流。

唱罢淮南小山“王孙不归”的诗句,恰好又是春草萋萋的时候。

四处漂泊的游子,思念往事,泪满衣袖。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注释江梅引:词牌名,全名《江城梅花引》,又名《摊破江城子》。

双调八十七字,有平、卜、去声叶韵与伞押平韵两体。

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

梁溪:在今无锡市,相传因东汉梁鸿曾居此而得名。

诣(yì)淮(huái):到淮南去。

合肥在淮河以南。

诣,往。

幽梦:幽远的梦。

湿红:一说,红泪。

《丽情集》载蜀妓灼灼以软绡聚红泪寄裴质。

一说,泪水湿透红笺。

恨墨:表达运筹别恨的书信。

封题:封缄书信。

宝筝:筝的美称。

无雁飞:即无人弹奏,雁柱不动。

俊游:胜游,亦指良伴。

算空有:意为算来空有……借指回忆过去。

旧约:往日之约。

淮南:指隐士淮南小山刘安。

萋(qī)萋: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赏析在白石词中,对梅花的描写总是与其对合肥情人的追忆联系在一起的,这成为白石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因此,睹梅怀人成为白石词中常见的主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酹江月·驿中言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宋代: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寒蛩一作:寒虫)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译文大地如此广阔,你我都是胸怀大志的英雄豪杰,现在虽然如同蛟龙被困禁在池中,但是蛟龙终当脱离小池,飞腾于广阔天地。

秋风秋雨煞人,再加上牢房的蟋蟀叫个不停,我心烦意乱愁肠百结,你我像曹操、槊题诗那样的英雄气概,王粲登楼作岍那样的名士风流,都成了空中花一般的往事,眼前长江滚滚,后浪推前浪,将来肯定还有英雄豪杰起来完成未竞的事业。

现在,你我在落叶随风飘雪,又来到秦淮河畔,正是凉风吹来的那一刻,镜中的你我已两鬓白发,只是我们的英雄之心不会改变。

我就要离开故都,放逐到沙漠之地,回望故国的江山一片青色,谦逊我越来越远,去只有一死,希望老朋友以后怀念我的时候,就听听树枝上杜鹃的悲啼吧!那是我的灵魂归来看望我的祖国。

注释⑴酹江月:词牌名,即“念奴娇”。

友:指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好友。

⑵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

⑶横槊题诗:用曹操典故。

⑷登楼作赋:用王粲典故。

⑸龙沙:指北方沙漠。

《后汉书·班超传赞》:“定远慷慨,专功西遐。

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李贤注:“葱岭、雪山,白龙堆沙漠也。

”⑹一线青如发:语出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青山一发是中原。

”参考资料:1、陆坚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179-2180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八月。

公元1278年(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率兵继续与元军作战,兵败,文天祥与邓剡先后被俘,一起押往大都(今北京)。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译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译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译文及赏析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译文翻译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注释解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东武:指密州。

彭门:指徐州。

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

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

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

“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

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

“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丝竹,泛指管弦乐器。

“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

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

轩冕(xuānmiǎn):古代官员的车服。

借指做官。

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即岁暮。

云,语助词。

要褐裘(qiú):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

迟留:逗留,停留。

“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浪淘沙慢·晓阴重》由周邦彦创作。

这是一首伤春念情的词作。

全词三阕,上阕追忆当年时令节候及折柳惜别的情事。

前者则是后者的烘托。

“拂面垂杨”与“红泪玉手”,细节传神,足见当年印象之深。

“念汉浦”以下三句抒言信断绝之憾。

中阕写别后情思。

在流动的情绪中,浓化别离的伤感。

无可奈何的凄凉,令人叹惜。

“凭断云留取”,最先使人哀叹。

下阕写去则去也,可“怨歌”,永唱。

虽“怨”,却不“恨”伊,只有“恨春”不给机会。

以景结情,留下怅远、空阔的情韵,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浪淘沙慢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

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

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翠尊未竭。

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

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

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作品注释1、城堞:城上齿状的矮墙。

2、脂车:车轴涂上油脂的车,润滑以利快行。

3、乍阕:方停,刚结束。

4、红泪:胭脂泪。

5、离鸿:此处喻离别的恋人。

6、琼壶敲尽缺:《世说新语》载,晋王敦酒后,咏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作品译文大清早阴云密布,严霜打的青草凋残,浓雾笼罩城上矮墙,南街上车儿正等待出发,东门外别宴也已停歇。

垂柳正拂人面,柔嫩的杨柳枝已可以编结。

我以手掩面拭泪,亲自把送别柳枝采折。

想那时汉浦别后,她就如鸿雁不知飞向何处,长时间音信断绝。

情切切,登高望远地遥天阔,在这露冷风清之时,我只能苦熬着长夜漫漫。

叹人间万事最难忘的,只有轻率地离别。

翠玉杯中酒未喝完,愿凭借天上残云,留住西楼下落的明月。

丝织的衣带失去了光泽,绣被叠一旁,连环锁已解,旧香早已消歇。

恨赋(江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恨赋(江淹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恨赋南北朝:江淹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

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

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

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

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

薄暮心动,昧旦神兴。

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

拔剑击柱,吊影惭魂。

情往上郡,心留雁门。

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摇风忽起,白日西匿。

陇雁少飞,代云寡色。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

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左对孺人,顾弄稚子。

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

浊醪夕引,素琴晨张。

秋日萧索,浮云无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

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

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标签哀伤、幽怨、遗恨译文秋色连天,平原万里。

这里是古战场的残迹。

放眼望去,只有那缠绕着尸骨的蔓草和那阴森的枯木。

它如同一座收敛魂魄的地狱,凄凉,萧索。

如果人生已经走到这一步,又怎能知晓天道安在?满目孤愁,心怀万般伤痛,脑海中仿佛又忆起随时间远去的亡灵。

想那孤垒荒凉,危亭旷望,有多少人终因饮恨余生而心死神伤?秦始皇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东方,而九国联军的百万雄师也已经举兵西进。

诸侯征战数百年,天地旋转,日月无光。

最终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异国的文明也都随着刀光剑影化为碎片,流向虚空。

依仗华山之险为城,紫渊之深为池,平定天下的雄图大业已经完成,而残暴的本性终究没有改变。

架起鼋作为梁木,又流放了百万人民作为开边的士兵。

《感怀》译文及赏析

《感怀》译文及赏析

《感怀》译文及赏析《感怀》译文及赏析《感怀》明代:文徵明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感怀》译文我三十年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怎么老了还跑到官场里受束缚。

我时常梦到雨天去五湖划小舟,现在却在秋天离乡万里,感叹衰鬓如蓬。

远志出了山便成为小草,神鱼失去水便会被沙虫所困。

直到白头才被朝廷征召,可我无法像东方朔那般诙谐调笑自遣。

《感怀》注释麋鹿踪:喻隐居生涯。

若为:为什么。

老去:作者出为翰林待诏时已五十余岁,故云。

樊笼:喻官场,出自晋陶渊明《归田园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五湖:向来说法不一,这里应泛指吴越一带湖泊。

扁舟:小船。

春梦:春日之梦,喻作者官居翰林的处境。

宋赵令畴《侯鲭录》载,苏轼谪在昌化,有老妇谓日:“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

”此句用典,“五湖”“扁舟”指春秋时范蠡之事,他在灭吴之后,功成身退。

乃乘扁舟,入五湖,隐姓埋名,过着悠闲的生活,事见《史记》及《吴越春秋》。

远志:草名,高七、八寸,茎细;小草,中药名,远志的苗。

沙虫:水边草地的小虫,能入皮肤害人。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或被征召,皆由公车接待。

《感怀》创作背景公元1521年(正德末年),文徵明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当时他已接近五十岁。

但进入翰林院,又被姚涞、杨维聪等人所轻,曰:“我衙门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

”文徵明三年后即辞归。

这首诗即是他待诏翰林时自嘲之作。

《感怀》赏析这首诗前四句描写前半生浪迹江湖的自由生活和为名爵所累的矛盾;后四句写做官后悔恨的心情和不称意的处境。

诗本愤世,但作者从自责出仕切入,谦和温婉,用典贴切,如同己出。

“三十年来麋鹿踪”一句概括了文征明前半生浪迹江湖的生活。

苏轼贬黄州作《赤壁赋》云:“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这种生活虽不富贵,但有淡泊自甘,闲适自在之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已变江流里人事常悲夕照中” 一析钱澄之遗民心态之悲深恨长[摘要]皖籍诗人钱澄之是明遗民诗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诸多学者对其关注多在其前半生,本文从其后半生作品《田间诗集》入手,试从诗文情绪来探究其遗民心态。

[关键词]钱澄之;遗民心态;《田间诗集》钱澄之(1612~1693)②,字饮光,原名秉镫,字幼光,明末清初皖籍重要诗人、学者。

身历明清鼎革,明末,为抗清志士,崎岖绝徼,九死一生;入清,不臣贰朝,遁迹山林,交游唱和间不废学问。

钱仲联先生曾指出,钱澄之“在诗文方面,可说是桐城文派、桐城诗派的先导”[1]2。

《田间诗集》是钱澄之生前亲定的编年诗集,二十八卷。

前十卷为《过江集》,又名《田间集》[2]116-117,后十八卷为《客隐集》。

诗集起于清顺治八年(1651),迄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几乎囊括了他四十岁至逝世前的全部诗作。

随着明王朝的彻底覆灭,钱澄之作为一个被社会时代无情抛弃的遗民,既忍受着国破家亡的巨大苦痛,又感受到了自身严重失落的巨大悲哀。

因而,在《田间诗集》中处处充满了悲深恨长的意味,具体表现在苦涩四季中的寒灰心境、黄昏夕照中的亡国之悲以及杜鹃、孤雁式的失落情怀。

一、苦涩的四季四季,五彩斑斓。

不同的季节常会带给人以不同的心情、感受,诚如陆机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3]14。

情以物感,文因情生。

四时中不同的情感投射在文学创作上便会有不同的表现。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尔弗洛·弗莱对此曾做过总结。

他认为,春天是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夏天是喜剧、牧歌和田园诗的原型;秋天是悲剧和挽歌的原型;冬天是讽刺作品的原型。

弗莱将四季与文体最终对应,但这些文体之前无不加有情绪性的限定词,他实际是对四季不同的感受进行了划分。

春之希望、幻想,夏之热情、喜悦,秋之悲切、苍凉,冬之寒寂、冷漠,如此划分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

对于“行年半百愿多违”(《江村初度》)的钱澄之来说,心境寒灰,四季好似唯有苦涩。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充满希望和活力,但钱澄之却无法从其国破家亡的寒灰心境中复苏。

“陈生久不见,访我暮春时。

野色寒侵骨,霜毫白到眉”(《陈同人见过》)。

暮春时节,冬的寒气早已退尽,即将入夏,当是绿意遍野。

但诗人却在这满目绿意中深感阵阵“侵骨之寒”。

因为刚刚祭奠过曾经举案齐眉的爱妻,昔时的礼待,今日的生死幽隔,断肠之痛如刺骨的寒意令诗人无法感知暮春的融融暖意。

春天更意味着希望,可钱澄之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京华春集》一诗中,前来“春集”的是“黯淡”、“月黑”、“穰饥”、“烛暗”、“影微”、“白头”。

一切与生机、希望距离遥远,狂想式的赞美无从谈起,有的只是衰老、担忧。

钱澄之的春天有着永远脱不去的寒意,是哀伤、忧愁、苦闷的聚集。

夏天的喜悦、热情在钱诗中很难找到。

初夏是无精打采的,“底事流莺啼渐懒,漫无情绪两三声”(《初夏》其一),“满架虫生趋晒药,一窗蛛网慢开房”(《五月还江村即景》其三)、“草虫墙下声声涩,不到秋深已可怜”(《五月还江村即景》其六)。

离秋天还早得很,黄莺、草虫已经叫得很疲惫,生虫的药架、结满蛛网的房间,一切陈旧而残破,疏懒而漫无情绪。

诗人在暮春中感伤追忆,在仲夏时为现实而苦闷,即将饿殍遍野,诗人喜从何来?更何况还有无法预计的“苦旱不已定苦疫”(《苦旱行》),或是突如其来的夏雹(《夏雹行》)。

夏日是诗人眼中的忧虑。

秋日景最苦。

《中秋无月》、《中秋月食》企盼的圆月总对诗人吝啬,是天意还是巧合?这好似诗人辛酸的团圆。

秋日延续着夏日的苦闷与忧思,“中夏气炎热,其烈如焚柴。

大地皆焦土,万物为枯荄。

入秋犹不雨,时节毋乃乖。

青青田中禾,化为蒿与莱”(《苦热行》)、“十年种田九年浸,古堤渐塌年年加。

……眼见黄禾没水底,鱼龙怫郁纷来食。

可怜黄禾子离离,老农照影心伤悲”(《秋水叹》)。

丰收在即,老天却旱涝交替。

灾难远不止此,这边百姓几近颗粒无收,那边“街头稻价日日贱,此稻入市卖不行。

君不见卖稻老翁泣诉苦,门外催租吏如虎。

”(同上)诗人眼前民不聊生的景象再次诠释了孔子的经典话语:“苛政猛于虎也”。

秋天有着诗人可以触摸的惨切。

冬之苦涩在于苦寒。

诗人凄苦的生活在冬日里得以尽现,“凝寒看不见,割面本无风。

应是虚空冻,人居冰腹中。

”(《苦寒二首》其一)严寒似利刃而无形,人好似居住于封闭的冰冷世界之中。

“冰腹”看似是在描绘寒冰的现实,但又何尝不是在说诗人自己的“冰腹”。

何以“冰腹”?衣食无着。

“严霜日夜摧,北风一何凛。

天地忽以闭,昼短夕苦永。

敲石无火星,斧冰惟枯井。

口噤不得开,泪下直如绠。

”(《苦寒行》)屋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欲凿冰取水却无奈是口枯井,这样的生活条件怎能不使他感到“昼短夕苦永”?无怪乎,冬日里诗人要频频慨叹苦寒了。

苦寒不仅源于物质,同时源于心里。

内心的苦寒突显在年节之际,“朝寒小阁剔残灯,却忆平生泪满膺。

”(《壬辰元旦》)、“半生萍梗滞天涯,又向闽江度年华。

地暖未须炉种火,途穷不信烛开花。

劝人守夜图安睡,制仆思乡许醉哗。

此际江村多闭户,松烟泄处是山家。

”(《甲辰除夕》其二)总是在年节,诗人万念聚集,生死漂泊,聚散离合。

命运随着时代而改变,理想随着亡国而破灭。

回首平生,得邪?失邪?悔邪?憾邪?人生就这样逝去,每每想起,唯有为自己掬一捧五味的泪水。

冬季的苦寒,漫长而压抑。

“辛苦天涯愿已违”,朱明王朝的灭亡意味着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失去根基,钱澄之在精神上陷入极度的遗恨与悲伤。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250,春夏秋冬经过他悲苦心境的浸泡,再无界限可分明。

于是,他的四季少春而无希望,懒夏而无热情,唯有秋的悲切,冬的寒寂与诗人的寒灰心境相契合,他沧桑的眼中除却捕捉现实的苦景,便别无他寻。

对照弗莱归纳的春之希望、幻想,夏之热情、喜悦,秋之悲切、苍凉,冬之寒寂、冷漠,钱澄之的四季浸透着苦涩,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悲黄昏、叹落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夕阳本是用来喻示人生晚年残景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对于死亡的焦虑意识。

在羁旅行役者的眼中,夕阳黄昏则寄托着一份浓浓的乡愁,所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对于遗民诗人钱澄之,夕阳黄昏是个复合的意象体,它既意味着衰老、乡愁,更隐喻着明朝的衰亡。

钱澄之早年为国事奔走,崎岖兵间,归里后,为生活所迫,复又“客隐”而“南北谋食”[5]123。

其一生命途蹭蹬,总处于亡命的漂泊之中,可谓饱受“怀乡”之苦的煎熬。

“旅愁相思集黄昏”(《甲辰除夕》其一),尤其又逢年节的黄昏,一天即将过去,一年即将逝去,而诗人又身处遥远的异地,不得与家人团圆。

聚少离多,正常的合家团聚竟成为诗人的奢望,悲情不觉自心中涌起。

思乡固然凄苦,但远远不及冒死复明无望,年迈经历亡国的深哀巨痛。

“风物凄残照,云山敛旧晖”(《延平感怀》其一)、“城郭人民迥未移,夕阳鼓角不胜悲”(《金陵即事》其二)、“愁绝不堪思往事,满庭秋色照黄昏”(《兵后重到草堂书怀》),悲情常常会凝聚在黄昏时分。

除却“黄昏”本身蕴含的悲凉意义以外,诗人多于此时感发实非偶然。

“日暮城隅阴,散步得自由。

”(《涤岑招隐诗同左子直子厚饮陈默公楼上》)可见,唯有黄昏时分,遗民耆旧的行止方有些许自由。

因而,他们常常是在闭门一天之后,与黄昏相约,与同道相约。

暮色的笼罩中繁华不再,唯有一轮落日占去所有视线。

此时的夕阳黄昏已不再是自然的物象,而是折射着作者情感体验而蕴涵丰富的心灵意象。

本来的落日余晖在作者的眼中成为“残照”,“夕阳”、“鼓角”也因融入了诗人亡国之感而充满悲情,“秋色”与“黄昏”的互融更营造了悲凉、凄迷的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6]34,“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6]1。

在身历易代之悲的作者看来,黄昏、落照、夕阳等等意象恰恰象征着明王朝的覆灭,所以钱澄之才会老泪纵横地哀吟道:“几回落照哭秋峰”(《金陵即事》其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遗民的诗歌创作中,“落日”是个特殊意象。

由于清朝民族统治高压政策的作用,遗民们在涉及明、清两朝的时候,不能直接使用王朝的名称,于是便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意象,“落日”便是其中之一。

“日”喻指明朝,因为“日”色红朱,朱为明朝皇姓。

同时,“日”在封建社会中又往往被视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

明亡,明遗民便多以“落日”暗指亡明,寄托哀思,上述诗例正含有此意。

除却“落日”以外,这样的意象还有“秦”、“汉”等等。

“秦”多指清朝,“汉”、“月”多指明朝。

如“闾阎秦火后,人物汉阴余”(《许岩公复入双溪旧址结庐乞书容膝两字》)、“汉服人间怪,宫衣梦里荣”(《衲成》)、“可怜深夜月,还向故人圆”(《茂溪月夜诸子泛舟大醉》其一),这些在《田间诗集》中都有所体现。

三、拜杜鹃、哀孤雁在《田间诗集》的悲怨意象群中,“杜鹃”的文化内涵最为深刻,哀啼的杜鹃和血染般的杜鹃花最易触动钱澄之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悲剧意识。

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古时有蜀王杜宇,自号望帝,后因其臣鳖冷治水有功,被迫禅位,退隐西山,欲复位不得,死后精魂化为杜鹃,每到暮春悲鸣不已,其声若云“不如归去”,直啼到满口流血方止,鲜血将千山万岭的杜鹃花染成了红色。

杜鹃是个典型的文化意象,一般象征着亡国的悲痛、彻骨的哀伤。

如“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等分别代表了这种文化蕴涵。

且看钱澄之笔下的杜鹃意象:“四月秧齐水满村,杜鹃啼处绿阴繁。

山花似染三更血,国事徒伤万古魂。

”(《杜鹃》)此处杜鹃的意象与传统意义相差不大,但作者采用了“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的写法,在明媚的春景映衬下,更彰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

此外笔者认为,钱诗中的“三更血”似特指崇祯帝自杀一事。

如这种理解不误,则史实的融入使悲情主体成为崇祯帝与作者的复合体,既道出崇祯帝的悲痛,也抒发了自己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用心之深。

“谁怜灵武麻鞋叟,老向空山拜杜鹃”[7]373,潘耒如此定评钱澄之,一语道出其一腔苦恋前朝的愁情。

如果说作者用“杜鹃”意象主要表现一种遗民群体性的亡国之悲,那么他用“孤雁”意象主要传达一种诗人个体性的失路之悲。

孤雁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强调人的悲凉身世与孤寂心境。

漂泊在外者的复杂情怀往往与其自身孤凄身世有关,而背井离乡在安土重迁观念浓重的古人眼中,本身就是人世遭逢中的一种不幸。

雁的春去秋来,奔波不定,又时时蒙受自然界中鹰狐及人类捕猎的威胁,这一点绝类乱世人生中飘零着的钱澄之。

其《孤雁篇》云:北风吹雁孤飞迟,日暮失群鸣且悲。

羽翮憔悴天涯远,同侣被伤身独免。

往时塞上矰缴多,如今江湖遍网罗。

网罗遍张飞不得,茫茫四海难求食。

江空岁晚稻梁微,水浅鱼虾处处肥。

渔人打鱼不打鸟,汝但饮啄毋惊扰。

云中时有征鸿声,闻之勿起翻飞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