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
浅析屈大均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浅析屈大均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张涛摘要:屈大均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遗民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热爱三方面,这与屈大均的个人经历、创作取向、思想氛围有密切的联系,文章最后从对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和奠定屈大均重要的文学地位出发,对屈大均现实主义创作作简要评价。
关键词:屈大均;诗歌创作;现实主义Analysis of the Realism Tendency in the Creation of Qu Dajun’Poetr yZhang TaoQu Dajun, 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oet in the late Ming and Qing Dynasty, his poetry creation shows obvious tendency of realism and it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his concern to the society, his care to the people and love to the country,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Creation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atmospher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 Daju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realism,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assessment on his realistic cre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hi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Keywords:Qu Dajun; Poetry Creation; Realism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文学家、学者。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一节遗民诗人一.清初最富时代精神的诗歌—遗民诗。
(一)代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民族压迫,虽出发点仍是儒家“严夷夏之防”,但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遗民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沉痛悲壮。
二.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
(一)论诗“主性情”,反模拟,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二)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精卫》《京口即事》《千里》《海上》四首。
1.暮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如《恭谒孝陵》、《再谒孝陵》等。
2.随着希望的幻灭,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又酬傅处士次韵》。
(三)顾诗是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先生。
(一)论诗重情:“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问,崇宋诗,与吴之振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山居杂咏》、“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
四.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
(一)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明清易代与清初遗民诗

明清易代与清初遗民诗明清易代与清初遗民诗张兵中国诗史流衍发展至明清,已积累了一份极为厚实的诗学遗产。
因此,与唐宋诗人相较而言,明清两代诗人大都在复古与求变的诗学命题前徘徊,学习前人,甚至模仿前人的痕迹要明显得多。
但明清易代之际却不同,眼中流泪,心底流血,每位诗人笔下,尤其是遗民诗人笔下,随感而发,真情流溢,学唐也罢,宗宋也好,均能各出机杼,自具面目,很难看出其模仿迹象。
由于地域、家庭、个性诸因素的影响,清初遗民诗人在审美趣味上千差万别,但共同的时代苦难、相近的人生境遇与处世态度又使他们在审美选择上有着基本一致的趋向。
屈原、陶渊明、杜甫,以及以宋遗民诗人为代表的宋诗,不仅在清初遗民诗人那里得到基本一致的肯定,而且往往成为他们效法的对象。
由人品而及诗品,从诗学精神到诗艺、诗风,浸染熏陶,沾溉良多。
另外,在清初实学思潮的大背景下,遗民诗人大都能对前代诗学遗产进行理性反思,盲目崇古好古者少,辩正分析、批判继承者多。
因此,那种单一的诗学偏嗜被时代的、理性的、自觉的审美风尚所取代,专主一家一人者少,转益多师、广泛学习者多,形成多样兼容的特点。
屈子诗魂的感召清初遗民诗人,出于时代感应与人品仰慕,宗杜学陶者甚多,而专学屈原者相对为少。
尽管如此,在宗杜学陶的同时,不少遗民诗人仍以屈原为效法对象,诗风深受《离骚》浸染。
当时,研习《楚辞》的如王夫之著有《楚辞通释》、钱秉镫著有《屈话》,而经常诵读《离骚》者则更多。
如傅山《宿水》云:“为读屈平骚不尽,汨罗江泛到心肝。
”万寿祺《赵书屋》道:“挑灯静夜倚琴床,读罢《离骚》泪数行。
”钱秉镫《夜坐》亦云:“西窗灯独暗,拥被读《离骚》。
”其读《骚》之情景历历可见。
在遗民诗人那里,屈子及其《离骚》不仅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人格意志的力量。
因此,从诗风渊源的角度来看,傅山等人之读《骚》吟屈,除敬慕屈子之高洁人品,抒发异代同感之悲怆外,殊难与屈子之浪漫诗风相契合。
而真正深受屈子诗魂感召,又真得屈子诗风者,当为归庄、阎尔梅和屈大均。
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

连 败 之 事 忧 心 如 焚 ,仍 勤 于 职 守 ,为 灾 民 疾 苦 来 回 奔 走 ,直
至 积 劳 成 病 。顺 治 三 年 丙 戌 (1646),陈 子 龙 隐 居 嘉 兴 时 ,
常 与 好 友 集 会 吟 咏 ,慨 叹 世 事 。 他 先 后 经 历 了 师 友 罹 难 、
至 亲病逝 的沉 痛打击 ,欲再组 义军 抗清 又遭 到阻 碍 ,“沉 忧
对 中 国 的 统 治 。崇 祯 皇 帝 的 自杀 举 动 对 遗 民 诗 人 是 一 个
极 大 的 触 动 ,“是 其 鼓 舞 ,是 道 义 启 导 、激 发 ,是 示 范 、垂 训 ,
是 人 主 施 于 臣 子 的 最 后 命 令 ”口 。 激 烈 的 民 族 矛 盾 与 斗
争 震 撼 了广 大 遗 民 诗 人 的 灵 魂 ,他 们 奋 不 顾 身 地 参 与 到 抗
关 键 词 :清初 ;遗 民诗 人 ;集 会 唱 和 ;心 态 变迁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0—5315(2018)02—0136 05
清 初 遗 民 的 整 体 心 态 产 生 过 三 次 较 为 明 显 的 变 化 ,这 种心 态 的变迁是 在不 断催 化酝酿 中 自然过 渡 的 ,就其 结果 来 说 符 合 时 代 发 展 的 一 般 规 律 。 关 于 心 态 分 期 的 问 题 ,学 界 的观点 大体上 是一 致 的 ,基 本上 以顺治 元 年 甲 申(1644) 崇 祯 皇 帝 朱 由检 身 亡 、康 熙 元 年 壬 寅 (1662)永 历 皇 帝 朱 由 榔 身亡和 康熙 十八年 己未 (1679)第 一次 “博 学 鸿 儒科 ”的 诏 举 为 标 志 性 历 史 事 件 ,将 清 初 遗 民 心 态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丛 扬 先 生 在 《明 清 之 际 的 遗 民 心 态 》中 从 历 史 学 角 度 出 发 , 认 为遗 民心态 受政 治 环境 、民 族政 策 、文 化 氛 围等 因素影 响 ,是有 规律 可循 的 ,早期 为“反清 复明”的抗争 态 度 ,中期 为 “高 蹈肥 遁”的 隐逸 态 度 ,晚 期 为 “及 身 而 止 ”的 软 化 态 度 ]。谈 及遗 民心态变 迁在 文学创 作 中 的体 现 ,诗歌 无 疑 是 最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蒋 寅 先 生 曾 说 清 代 诗 歌 “最 直 接 和 全 面 地 表 达 了 那 个 时 代 的 精 神 内 容 和 艺 术 趣 味 ”l2l8。 而 诗 人 的 集 会 唱 和 在 清 代 已经 成 为 一 种 普 遍 存 在 的 、日 常 化 的 文 学 活 动 ,与 结 社 不 同 ,诗 人 集 会 是 一 种 相 对 自 由 松 散 的 活 动形式 ,没有 规章条 约 的束 缚 ,讲 求 人 与 人之 间 的互 动 往 来 ,是 人 际 关 系 发 展 过 程 中 顺 应 需 求 而 自然 产 生 的 文 化 现 象 。遗 民 诗 人 在 集 会 唱 和 中 抒 发 情 感 、谈 论 时 事 ,这 种 群 体 式 的 交 流 能 够 较 为 客 观 地 反 映 出 不 同 时 期 遗 民 诗 人 的普遍 心理 和情感倾 向 ,对 此进行 研究 也是 总结 和 把握 清 初 遗 民 诗 人 阶 段 性 心 态 特 征 的 有 效 途 径 。
遗民诗人屈大均诗歌的主要特点

遗民诗人屈大均诗歌的主要特点
遗民诗人屈大均诗歌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雄直、气魄雄放、笔力遒劲、瑰奇想象等。
他的诗歌以言志为主,弃传统的“岭南”称谓而不用,采用“广东”作书名,著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作品。
其中,《广东新语》一书为屈大均的传世之作。
屈大均在诗学理论方面秉承儒家思想,提倡以诗言道,主张诗人要有高洁的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强调诗歌要以“丽”为美却不失其“则”,以比兴入诗,寻求诗歌诗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和中和朴素之美。
在诗歌创作上,屈大均实践其诗学理论,创作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诗歌佳作,既具有忧国忧民的侠骨,又不失情真意切的柔情。
论屈复的遗民情怀

一、何为遗民“遗民”是本文首先要明确的重要概念问题。
“遗民”是在特定的改朝换代之际而产生的特殊群体。
从记载夏商周开始到清朝的灭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见证了王朝的多次更替,在此期间也产生了一批批独特的遗民群体和遗民文化,这些都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气节内涵。
在历朝历代的更迭替换中,这些被历史所“抛弃”的遗民,在面对新朝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或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做一个逍遥散人;或流连祖国山水,寄托故国之思;或积极抗争新朝,志在恢复旧国;或以笔为剑,诗文寄托情感;或为故国修史,在修史过程中寻求对亡国的慰藉。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这些遗民都在表述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清初诗人屈复则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从界定遗民朝代的时间上来看,屈复算不上是“遗民”,他生于清康熙七年,去世于乾隆十年,从始至终,他一直都生活在清朝。
但孙静庵在编写《明遗民录》时将屈复收录在内。
无论是孙静庵为了革命事业而有意为之,还是对屈复的误解,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屈复与“遗民”有着重大的关系。
即便屈复并不是彻头彻尾的明遗民,但受到家族地域等的影响,他的身上也流露出了浓厚的遗民情怀。
屈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他的遗民气节,他宁处贫苦,抗清不改;他以笔为剑,抗清不悔。
在他的身上也能追寻到一代遗民群体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情怀。
二、“遗民情怀”的渊源1.世祖家风的传承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家族熏陶,对其以后的思想、品德、生活作风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屈复桀骜不驯、淡泊名利、固守志节的品性以及“遗民”心态的情怀等与其家族世风有直接的渊源。
屈复出身书香门第,其先祖为陕西蒲城的名门望族,虽然家族之中并没有出现仕至通显之人,但其长辈均为饱学之士,无形中赋予其家族精神品格上的独特内涵。
屈复的高祖屈模为明朝邑庠生;祖父屈瑛为明朝礼部儒官;父亲屈必旦,字祥门,号俭巷,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性好读书穷理,文章品行有名于乡里,二十五岁即逢甲申世变,心灰意冷中隐居乡间,布衣终生。
屈大均大同诗作主旨小议

处可 见无 人掩 埋 的 白骨 。“ 花 门” 为 回纥 的代 称 , 本 诗 中指满 清 。“ 花 门多 暴虐 , 人命 如牛 羊” , 作者 对清 朝统 治者 杀人 如麻 , 视 人命 如草芥 的暴 行 , 发 出了强 烈 的控诉 。“ 膏血 溢槽 中 , 马饮 毛生光 ” , 这 两句 又是 对 当时情 景 的 追 忆 。 当年 清 军 大 肆 屠 杀 大 同 军 民
屈 大 均 在 大 同所 作 的 诗歌 , 真 实地 记 录 了 清初 清 军 的暴 行 , 可 以当 作 诗史 来 读 。其 最有 代 表 性 的 是《 大 同感 叹 》 一诗 : “ 杀气满天地 , 1 3月 难 为 光 。 嗟
这几 句诗 中 , 屈大均 表 现 出对 战争 的深 刻厌 恶 , 以及
了对 清 统治者 的强 烈痛恨 , 以及 为 恢复 故 国奋 斗终 身 的决 心 ; 而且 作 品 中蕴含 的那 种 永不 屈 服 、 永 不 言弃 的爱 国热 情 , 也 感 动激励 着 无数 后人 。 关键 词 : 屈 大均 ; 云州 ; 雁门
分类 号 : 1 2 0 7 . 2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1 3 9 5( 2 0 1 3 ) 1 2 —0 0 1 3 —0 2
诗人 、 词人 , “ 岭南三大家” 之 一 。其 作 于 康 熙 八 年
( 1 6 6 9年) 的《 舂 山草 堂感 怀 十七 首 》 中有 “ 半 生 游侠 误, 一 代逸 民真 ” 之 句 。这十 字足 能概 括其 平生 。他 的一 生 , 都 奔 走在 抗 清 、 流亡 之 路 上 。忽 儒 忽僧 , 屡 易字号 , 正 是其 特 定 漂 泊 行 迹 的具 体 标 志 。屈 大 均 曾经数 次北 上 游历 , 几 次 到 过 山西 。第 一 次 大 约是 在 顺治 九 年以后 。康 熙 元年 ( 1 6 6 2年 ) , 屈 大 均 结束 了第一 次 北 游 , 南 归 故 乡 。康 熙 五 年 ( 1 6 6 6年 ) , 屈
浅析屈大均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

“古典导读四”作业题目:浅析屈大均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班姓名:刘敏学号:201223113100702015年05月浅析屈大均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摘要】:清初遗民诗界有许多成就斐然的爱国诗人,屈大均就是其中的一位,其成就卓然,尤其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中始终萦绕着浪漫主义色彩,本文笔者将从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来分析。
【关键词】:屈大均诗歌浪漫主义形成原因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一作绍隆,字翁山,一字骚余、介子,号泠君、华夫等。
性任侠,有奇才,为人雄敖自喜,成就卓然。
为“岭南”三大家之一。
屈大均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朝末年,奸臣当道,朝政腐朽不堪,外忧内患都在加剧着明朝的末年,当清兵直逼北京之后,崇祯皇帝被迫自己。
明朝灭亡,屈大均在清兵入关之后和业师陈邦彦一起投身抗清事业之中,意图恢复明朝的统治,但是他们的努力一无所成。
后来恩师去世,在经历过国破师死之后,屈大均决定遁入空门。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抗清复明,在为僧期间,坚持游历大江南北,结交友人,后来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又蓄发为儒。
在经历了国破之变后,屈大均的诗作中就蕴含着浓浓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
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其抗清复国的坚定之心。
用自己如椽的大笔记录下了国破之恨,山河之泪、百姓之痛、文人之思。
但是屈大均诗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却是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诗人诗作来具体分析屈大均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
一、诗歌中浪漫主义的体现1、豪迈而奔放的气度《大同感叹》一诗:“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
嗟尔苦寒子,结发在战场。
为谁饥与渴,葛履践严霜。
朝辞大同城,暮宿青磷傍。
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
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
鞍上一红颜,琵琶声惨伤。
肌肉苦无多,何以充君粮?踟蹰赴刀俎,自惜凝脂香。
”清军在攻入大同时对城内军民进行屠杀,虽然事发之时诗人不曾亲眼目睹,但是确实亲眼见过屠城之后的惨景。
杀人所流的血洒满了天地之间,日月的光芒都无法穿透血气,是为谁饥为谁渴呢?诗人在早上辞别大同城之后,夜宿的地方却还是有死于战火的百姓,只因晚上有鬼火显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西南大学岳林海硕士学位论文引言.....................................……第一章屈大均生平及著作.....................……连山第一节屈大均的生平第二节屈大均的著作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 (6)第一节“不曰遗民” (6)第二节凭吊怀古词.........……,.................……,.……n第三节咏物词 (15)第四节写景词 (17)第三章屈大均后期的文化遗民心态及其词作 (19)第一节明遗民的文化转型 (19)第二节屈大均晚年遗民心态的转变 (22)第三节与清廷官员的交接之词 (23)第四节闲适词 (26)结论 (29)参考文献 (30)后记..........., (32)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两方面展开,一为屈大均的遗民心态之变化,一为屈大均词作内容及风格的变化,并分析这两方面变化的联系。
第二章首先论析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
屈大均在前期虽身为遗民,但并不以遗民自居,三十余年皆在图谋复明。
这种志士心态必然要影响到其文学创作。
故屈大均此际的词作内容饱含故国之思,或怀古,或凭吊,或比兴寄托。
第三章则论析屈大均晚年的文化遗民心态与其词作。
屈大均在看到复国无望之后,退归著述。
此时的屈大均希望藉保存明代文化以使明朝在思想上长存。
心态的变化使得屈大均此际的词作也显出平和之气,创作内容多为与文友的交游词和晚年安居乡里的优游之作,甚至还有与清廷官员周旋应酬的祝寿词。
虽然在政治性上的斗争锋芒减弱,但屈大均却在保存明代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本文主要围绕屈大均从反清志士到文化遗民的心态擅变分析其词作内容与风格的变化,对屈大均词做粗浅的拓荒研究,希望能对屈大均词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屈大均的倚声创作开始较晚,根据《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对其词作的编年,大概开始于三十岁左右,而到其五十一岁南归,这一阶段的词内容多故国之思,风格或凄婉,或慷慨,代表作大都集中在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屈大均作为反清志士到处奔波,创作坚持“诗史”观念,其词也反映出屈大均的志士心态。
一第一节“不日遗民”屈大均在《自作衣冠家志铭》中云:“予于南京城南雨花台之北木末亭之南,作一家,以藏衣冠。
自书曰…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家‟,不曰处士,不曰遗民,盖欲侯时而出,以行先圣人之道,不欲终其身于草野,为天下之所不幸也。
”①屈大均的“不曰遗民”,一方面是因为永历帝虽己被害,但郑氏仍守永历正朔,明朝尚未完全灭亡,另外的原因也是鼎革之初屈大均固守夷夏之防,对满清王朝的统治不予承认之故。
二.屈大均的志士心态1.家风师道之熏陶屈大均的老师陈邦彦,也是引导屈大均走上抗清道路的重要人物,他在行动上为屈大均的不帝清作了很好的榜样。
3.志士胸怀他法名今种,字为一灵,盖因“灵”字乃其祖屈原之字灵均所系。
后来更是改名大均,意图光大屈原思想;改字怜君,以使“灵均”之名不绝于耳。
中年归儒之后,对屈原的敬仰更是在其诗文中屡见。
屈大均对屈原的“趋根”心态,不仅因其是同姓之人,更重要的是他对屈原人格的仰慕。
屈原对国家的忠爱之情正是屈大均刻意效仿的。
因而屈大均的文学作品也正是秉承了屈原骚赋中的情思,满怀爱国忠贞的志士之念。
第二节凭吊怀古词一、沉郁凄婉的江南哀吊明王朝开国之都,明太祖朱元璋又葬在南京城南钟山之明孝陵,屈大均曾多次凭吊孝陵,并在附近自为己之衣冠家②。
在时时刻刻眷恋前朝的屈大均看来,南京的一草一木无不浸染着前朝的气息,常常勾起其兴亡之思。
屈大均在此创作的词也正反映着他对前明的眷念并抒发着自己的兴亡之叹,如《戚氏·徐太傅园感旧》:这里虽然亭台依旧,但已经是乱花迷径,乌栖榆柳,当日的飞梯画舫,现在只能伴随着清兵的长嘶战马,这更是格外引起词人的感伤,也更激发起词人反清复明的斗志。
全词在对前明君臣往事的追怀之中寄寓着对前明的眷念,感情哀伤凄婉,词人也仿佛为江南地区的柔婉之气所感染。
屈大均对南京故都的凭吊,不仅仅局限于这旧日的宫廷殿府。
也有对整个南京城兴亡变迁的感慨,如《念奴娇·株陵吊古》:二、悲壮激昂的秦晋壮词在创作上也更能发挥其奇才妙想,祠堂、旧垒、边关、古长城,都成为他借以抒发抗清斗志的对象。
在这类词作中,屈大均压抑已久的故国之思得到了彻底的释放,江南与岭南的低吟浅唱终于在这里喷发成慷慨悲歌。
在此创作的十多首“壮词”,颇有稼轩风范。
二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明遗民对于“易代”的历史记忆与联想,使得与易代相联系的许多事象与物象具有了象征意味。
登临旧迹,不能不引发词人的感慨。
明之皇陵,在故明孤臣孽子的眼里,俨然为故国旧君的化身。
登临凭吊,也就成为这些遗民怀念前明的常见方式。
屈大均的此类词作,多写历史遗迹,这固然跟其怀念前朝,企图复明有关,但也与其以诗存史的观念相关。
“诗所不能言者,以词言之。
词者,继诗之穷者也。
三第三节咏物词咏物词富含深沉的亡国之悲,如其《洗溪沙.杜鹃》屈大均此词题为吟咏杜鹃,实则是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上片写杜鹃血洒青山,可是血落为花,花又凋残,当在悲叹永历帝的远遁难归。
下片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发对故国的思念。
王昭君在汉宫中未能得宠,只得远嫁匈奴,一生难以再见故国,死后只能留下无穷遗恨,这与屈大均终年为恢复救国而四处奔走,但难有成效,只能留有无穷浩叹的心情极为相似。
此词读来血泪迸飞,爱国深情与亡国悲情交织在一起,又给人留下无穷的遗憾。
正是通过比兴,“其情愈出,其旨愈深,而能感人于神明之际。
”①“咏物词如果单纯咏物,没有寓意和寄托,尽管描摹物态形象生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价值不大。
好的咏物词应该有深远的寓意和寄托”②屈大均的咏物词之所以文采飞扬,感人肺腑,正是善用比兴的结果。
他一直以自己是屈原后裔为荣,因此在诗词创作风格上也向屈原靠拢。
屈原诗中以香草来比兴寄托的旨趣也在屈大均的咏物词中得到了传承。
其词主要多咏叹香草、奇花,比兴要吵之旨与屈原为近,我们可以从中也看得到屈大均那颗为着前朝而跳跃的孤忠之心;这正是他向屈原积极学习的结果。
四第四节写景词以屈大均看来,自然界的种种声响有着自然之外的声音,是与词人的感情和主观心境相联系的。
屈大均在哲学思想上服膺王阳明“心学”一派,他曾经认为“天地无吾之知不能复载,日月无吾之知不能照临”②,这种对人心理感觉的巨大提升,使得其在观赏外界景物的同时无时不掺杂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
家国之恨积聚在心中,目视外物,自然是“一片花含一片愁‟夕、“花开花落总啼鹃,泪染六陵烟”。
第三章屈大均后期的文化遗民心态及其词作屈大均晚年词作,词风平淡,没有了前期词中那种或悲凄或慷慨的深沉感情,在题材上则减少了悲怀思吊之题;更多的是一种优游岁月及交游之词,甚至有一部分是与清廷高官的往来酬唱。
为了笼络汉族士人,康熙以“崇儒重道”为名,在康熙十七年要求各地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文士参加“博学鸿词”的科举考试。
博学鸿词又名“博学鸿儒”,是普通科举考试的补充形式。
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爽以台湾降清,明代正朔断绝。
那些仍希冀恢复朱明王朝的人虽然亡清之心不死,但满清在中国的统治己是无法撼动,所谓的反清复明已不可能再实现。
即使鼓噪一时的三藩反清,最终也只是一场历史的闹剧。
明遗民对价值取向进行了自觉的反思。
在此之前的种种举动,多以反清复明为目标,希望着朱氏政权的恢复,为“存宗”之举;而当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之时,明遗民的思想出现了“存明”心态。
这里的“存明”不是寄希望于朱明政权的维持,而是希望能够保存明代近三百年的学术、文化以保存明朝之精神。
对于个人来说,人生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只要其文化精神不灭,这个朝代在一定意义上也就不会消亡。
三、空谈心性向经世致用之学的转变明遗民针对这种当时认为是亡国之源的空疏学风,提出经世致用之学。
崇尚实证与实行的经世致用之学,遂成蔚然风从的新学风。
清初学风为之一变,由明末之空疏转变为清初之健实;由明末之束书不观转变为倡导博学于文;由明末之轻忽践履转变为注重躬行。
第二节屈大均晚年遗民心态的转变一、存心、存道、存天下二、崇尚实务的价值倾向第三节与清廷官员的交接之词屈大均的这些寿词,也有着不得己的苦衷。
清政府在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词科,对前朝文人进行笼络。
这是一个非常奏效的方式,许多心念前明的文人因复国无望,或是经不起诱惑,或是不得已,参加了这次考试。
如屈大均的好友、著名遗民李天生虽以死辞,但迫于母命,仍入京应试,授为检讨;屈大均在文章上的知遇之交、清初词坛大家朱彝尊也参加考试被授为检讨纂修《明史》。
既然皇帝带头进行笼络,下面的官员自然也要效仿,对于那些当时有名文士进行拉拢。
屈大均在当时遗民中名声斐然,不仅驰名于岭南,而且由于其早年在全国的游历,于中原大地亦是颇有文名。
屈大均与清廷官员的接交还是有限度的。
他与吴兴柞间的应酬,仅仅在于形式化的寿词和接受馈赠后的答谢,并没有深交,屈大均与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对于其他清廷官员,屈大均的态度也大抵如此。
五第四节闲适词晚年的生活他更多接受了渔耕生活的熏染,词作中也多出了几许平和之气。
在其这一段的词作之中,我们也更多看到的是那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这一期的词作大致有两个趋向:一是与自己文友的应酬唱和之词,另外一方面则在吟唱着自己的田园生活。
龙榆生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况周颐著.《蕙风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姜胜利.((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