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辩证法多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的科学。为了把握复杂的大千世界,唯物辩证法形成了科学严密和博大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发挥理论主干作用的辩证法基本规律有()

A对立统一规律

B量变质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答案】ABC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三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主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下列选项对“蝴蝶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蝴蝶扇动翅膀是引起龙卷风的根本原因

C我们只能从昆虫的行为上来把握气候变化的趋势

D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龙卷风

【答案】AD


【解析】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它称之为混沌学。从哲学上来看“蝴蝶效应”反映的是事物、现象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蝴蝶扇动翅膀以至于引起龙卷风是通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3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外部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给外部世界以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给外部世界以因果性等联系。这种观点()

A承认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B否认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

C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D强调了事物间的联系是主观联系

【答案

】ACD


【解析】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事物必然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这种性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不仅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康德并没有否认事物间的联系,但是认为联系只存在于主观上,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哲理是()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固有本性

B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D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答案】ABCD


【解析】题干出自恩格斯《反杜林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联系范畴的特点包括:(1)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2)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5恩格斯说,“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B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

C系统具有层次性

D系统具有整体性

【答案】ABCD


【解析】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故A、B、C、D四选项均为正确答案。




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

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AC


【解析】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B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




7马克思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这是因为()

A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C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

D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外孕育成熟的

【答案】ABC


【解析】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从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因此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从新生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包括()

A 体现着辩证认识的实质

B 要用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

C 抓主流、抓关键的方法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答案】ABCD

【解析】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广义

的矛盾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整个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体现着辩证认识的实质。“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或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而题目中所蕴含的哲理是围绕矛盾分析法展开的,故A、B、C、D选项都选。



15.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度的有()

A积劳成疾

B乐极生悲

C苦尽甘来

D言多语失

【答案】ABC

【解析】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D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1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水滴石穿,铁棒成针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答案】ABD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C项只是说明了一种自然气象,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关系,并不存在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17.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否定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这一否定观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B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D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BCD

【解析】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A项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



18.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认识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

在方式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本题主要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行性与曲折性,C、D选项在题目中体现不出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



1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后者是唯心辩证法

B前者是后者的对象,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

C前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内容是主观的

D二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BD

【解析】初看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窍门。二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对象与映象的关系。从学理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只要抓住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其实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这个枢纽,这个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B、D两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20.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答案】ACD

【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考查题目。对于事物的内外因、矛盾特殊性及规律客观性有涉及,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1.下列各项体现因果关系的有()

A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答案】BCD

【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

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原因与结果作为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A选项没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所以A选项不合题意,B、C、D选项符合题意。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

A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地位和作用不同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答案】ABC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D选项表述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联系,故正确答案是A、B、C。




23“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解释为()

A“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捞针”是可能的

B“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是不现实的可能性

C“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D“水中捞月”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答案】AD


【解析】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不现实的可能是条件不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尚不能实现,“水中捞月”是虚幻的可能性,“大海捞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B、C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





2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决定并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

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5我国西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培育艰难。但仍有一些人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虫草,进一步破坏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这些破坏环境的做法()

A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具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

【答案】ACD


【解析】做这些事情的人头脑中并没有这些哲学思考,但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哲学问题,涉及联系观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述做法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不是忽视了主观能动性,而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只管一己之利,罔顾客观后果;具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6恩格斯说过,唯物辩证法“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

C唯物辩证法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D唯物辩证法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

【答案】ABCD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7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

A归纳和演绎

B分析和综合

C抽象和具体

D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答案】ABCD


【解析】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它是由一系列方法所组成的整体,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故正确答案选A、B、C、D选项。



2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在思维

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答案】ABD


【解析】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的具体或理性具体是指在抽象的基础上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以“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C项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9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表现在()

A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B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C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D自然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但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答案】ABCD


【解析】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是(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2)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0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是()

A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

B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

C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

D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

【答案】ABCD


【解析】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一方面,主体选择并不否定社会历史趋向。因为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选择就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即主体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而可能性空间是由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和其他既定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趋向通过主体选择实现。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主体的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的实现方式。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312011年春夏,我国长江流

域多地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不断加重,部分地区,达到特大干旱等级,有的地方旱情甚至出现百年未遇的严重情况,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六月初,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到基层了解旱情,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迅速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以确保民众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接着,暴雨降临,不仅旱情迅速缓解,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转旱为涝的情况。这表明()

A自然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可部分改变客观规律

C各级政府的措施有力地改变了自然规律的作用

D各级政府的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AD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实需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起作用,但也不影响规律的客观性。而自然规律的作用则完全是盲目和自发的。人类只能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并在认识到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利用和运用自然规律。今年初夏,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严重旱情,这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影响海洋季风登陆,是导致严重旱情的主要原因。旱情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上下一心,凝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抗旱,缓解了灾害,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然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却不是改变旱情的原因。B、C两选项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A、D两选项是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为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