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老子_第六十四章思想对中国社会腐败问题的启示_钱堃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有着深远的启示。
无为而治是指在治理社会时,不主动干预,不强制推动,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柔性和谐的方式引导社会发展。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首先,无为而治思想提醒我们要谦逊和谨慎。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往往会急于求成,追求快速的解决方案。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过于主动和强势的干预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相反,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不强行干预的方式来引导社会的发展。
只有在谦逊和谨慎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其次,无为而治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和内在的力量。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外在的表象和权力,追求物质的利益和地位。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的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以柔性和谐的方式引导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以更高的境界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第三,无为而治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规律。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自然的力量和规律,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自然是一个包容和和谐的整体,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无为而治,使社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以保护和改善我们的自然环境。
最后,无为而治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平衡和和谐。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往往会陷入对立和斗争的状态。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平衡和和谐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和冲突,才能真正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廉政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的廉政思想老子的哲学经典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寥寥五千言,但是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
它以独特的视角,畅谈对宇宙、对人生、对政治(包括廉政)的看法,给人们以启迪和感悟,开启人生智慧之门。
本文试图揭示老子《道德经》的廉政思想,汲取精华,发扬光大,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提供些许借鉴。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劝导统治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统治者自古就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不良作风,自持己见,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高自大。
对此,老子深刻地感悟到它的危害,指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以为有见解的人,是不明智、不开明的;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清是非;自我炫耀的人,建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人,是不会长久的。
相反,“不自见则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以为有见解,才能够看清事物本质;不自以为是,反而会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而会立功;不自吹自傲自夸,所以能长治久安。
怎样做才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答案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说,功业既成,引身退去,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在功劳面前,不摆老资格,不居功自傲,不飞扬跋扈,不自我膨胀,人们还会尊重你,还会记得你昔日的功劳,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告诫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富大贵后,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反而骄横恣肆,到最后自己闯下祸,怨谁、恨谁呀?完全是咎由自取。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劝导统治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个人活在世上,怎样才能一生平安,不招来凶祸灾难?老子提炼出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心虚无欲达到极点,恪守清净做到坚定。
引申开来:“致虚极”,就是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
学习《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心得

作者: 邱圆行
作者机构: 北京白云观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50-50页
主题词: 道德经 事物发展规律 《河上公章句》 学习心得 人生哲理 “无为” 做事
摘要:《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在《河上公章句》中被命名为《守微》,主要论述了圣
人“无执”、“欲不欲”故无难易之情、无败失之患,故能辅万物之自然的人生哲理。
老子先指出事物在“安”、“未兆”、“脆”、“微”的阶段容易处理的四种情况,告诫人们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开始之前就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到胸有成竹、防微杜渐;接着举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规律皆由小而大、由近至远的三个例子,告诫人们做事要“无为”、“无执”、“慎终如始”,心意不可松懈,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无败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如何做大事难事(二)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如何做大事难事(二)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保持安定的东西容易被把持,还没有表现出征兆的东西容易被图谋。
脆弱的东西容易被分离(粉碎),细小的东西容易被散开。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应该在它还没有开始显现出征兆的时候就去做,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应该在它还没有乱的时候就应该加强治理。
几个人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木,它也是从一颗微弱的小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土台也是一筐一筐的土垒起来的;千余里的行程,也是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人为参与的事情就会有失败或有破败,被人为控制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常态甚至最终被失去。
圣人不会人为的过多参与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所以事物的发展不会有残败(是完整的符合天然本性的变化),不会去控制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不会失去它应该有的常态。
百姓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至始至终都保持审慎的态度就不会把事情办坏了。
因为这样所以,圣人所想要的不是被欲望所驱使的,所以不会觉得难得之货是可贵的;学习的不是大家已经知道的学问,而是反思大家的过错。
以辅助万物随自己的本性可以自然达到的状态而不敢有其他的作为。
安是安定,安定就是不躁动,不躁动就容易被把持。
所谓把持就是用手可以握得住不会掉下来可以引申为能够控制住而不会失去控制。
未兆就是事物会向哪个方面发展变化还没有显现出苗头。
事物能怎么变化是由事物的道来决定的,但是在道的主导下事物能够变化的范围还是很宽泛的,在这个宽泛的范围内事物最后会怎么变化向哪个方向变化却是由变化当时可以获得的条件来决定的。
所以在道允许的变化范围内事物会如何发展变化是可以事先筹谋的,但是筹谋的时机却是以事物还没有表现出要向哪一个方面变化的征兆时最好,因为一旦事物表现出了要向哪个方向变化的征兆时就说明事物已经获得了向这方面变化的条件并且正处于变化的过程中,这时候再要改变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对事物本身有损伤了。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直译每天一章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直译:其安易持,(事物在安静时容易把持,)其未兆易谋。
(事物在还没有预兆时容易谋划。
)其脆易泮,(事物在脆弱时容易化解,)其微易散。
(事物在微小时容易遣散。
)为之于未有,(防范要防在没有出现之前,)治之于未乱。
(治理要治在还未开始动乱。
)合抱之木,(合抱的大树,)生于毫末;(出生于幼小的嫩芽;)九层之台,(九层的高台,)起于累土;(筑起于累积的石土;)千里之行,(千里的远行,)始于足下。
(开始于脚下的一步。
)为者败之,(有所作为的都会败毁,)执者失之。
(抓在手里的都会失去。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因此,圣人没有作为所以不会败毁,)无执故无失。
(没有去抓所以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人们所做的事情,)常于几成而败之。
(常常都在接近成功时而失败。
)慎终如始,(谨慎到最终一直像刚开始那样,)则无败事。
(则不会造成失败的事情。
)是以圣人欲不欲,(因此,圣人想的是什么都不想,)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难得的财货;)学不学,(学的是什么都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包容众人所犯的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为。
(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有所作为的都会败毁,抓在手里的都会失去。
因此,圣人没有作为所以不会败毁,没有抓住所以不会失去。
自古以来,不管谁有多大的作为,无论哪个建立了怎样的功绩,也不管什么人创造了何等的财富和价值,都没有能够长久的。
最后统统败毁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销声匿迹。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注释

【导语】这⼀章从内容上讲与前⼀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六⼗四章译⽂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③;千⾥之⾏,始于⾜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④。
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⑤。
民之从事,常于⼏成⽽败之。
慎终如始,则⽆败事。
是以圣⼈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⑥,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然⽽不敢为⑦。
[译⽂] 局⾯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树,⽣长于细⼩的萌芽;九层的⾼台,筑起于每⼀堆泥⼟;千⾥的远⾏,是从脚下第⼀步开始⾛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追求⼈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所不学习的,补救众⼈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然本性⽽不会妄加⼲预。
[注释] 1、其脆易泮:泮,散,解。
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
2、毫末:细⼩的萌芽。
3、累⼟:堆⼟。
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说是⼆⼗九章错简于此。
5、是以圣⼈⽆为故⽆败,⽆执故⽆失:此句仍疑为⼆⼗九章错简于本章。
6、学:这⾥指办事有错的教训。
7、⽽不敢为:此句也疑为错简。
[引语] 这⼀章从内容上讲与前⼀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由于与上⼀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返回到“为⽆为,事⽆事,味⽆味”的道理。
⽼⼦认为,⼤的事物总是始于⼩的东西⽽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
《道德经》学习感悟——其安易持

《道德经》学习感悟——其安易持首先,我把学习《道德经》第64章的一些感悟,向大家作一汇报:本章的宗旨是讲“积累”。
人生需要未雨绸缪,在树立长远目标,如“千里之行、九层之台、合抱之木”等,同时,还要注意活在当下,每天积累一点点,日积月累。
我们做事情,还要注意过程控制,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危险的微妙征兆,消弭于无形,才能保证事情做成。
下面,我们来看正文:《道德经》第64章【其安易持】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其安易持:当局面尚能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
其未兆易谋:当征兆尚未出现的时候,容易谋划。
其脆易泮: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其微易散: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
我们看这一段的意思,“当局面尚能稳定的时候,容易保持。
当征兆尚未出现的时候,容易谋划。
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联想到我们的所学,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例子来分享给大家:在咱们公司年前放假期间,我在家里搞卫生,当我在擦微波炉的时候,我就发现里面污垢很多,全是一些油点子,很难清理干净。
我就给媳妇说:你看咱这个微波炉,一年就积累了这么多油点子,如果咱们用一次,就清理一下,那它就不会积累这么多。
你说是吧?她说对,以后咱就这么做。
如果我们用一次,就清理一次,它就不会这么难清理了。
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事物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融。
当事物还很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
通过这个小例子,使我对这一段的感悟更加深刻了。
之前,在没有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同样,在春节来临的时候,我和媳妇都是集中打扫家里的卫生,像擦微波炉、油烟机、灶台等等,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事,反正是集中清理,又累、又难清理。
《道德经》蕴含的廉政思想及其启示

《道德经》蕴含的廉政思想及其启示作者:刘凤姣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道德经》是我国最重要的哲学、政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到修身、治国等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与今天我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相通性,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道德经》廉政思想启示《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政治学经典之一,其内容涉及修身、治国、用兵等各方面,全文5000多字,包含了具有重大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是目前史籍中所见到的较早关于廉政的论述。
其廉政思想及其启示主要包括:1、不可见欲《道德经》第四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重视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展示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
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欲。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不乱为、不妄为、不非为。
启示之一:破除贪婪的枷锁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数不胜数,我们总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不能有贪欲,贪欲是无底洞,会给人带来无尽的麻烦和烦恼。
每个人特别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要懂得如何抑制欲望,不奢求过多的财富,不贪图更高的权力,不追求更好的物资享受,我们才能从欲念无底的深渊中得到释放,才能更好的诠释“无欲则刚”的内涵。
启示之二:不乱为、不妄为作为领导干部,做决策、开展工作最好的境界是“为无为”。
一是做到不乱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要“清净无为”,不要左一个运动,又一个政策,朝令夕改,使人民无所适从。
二是做到不妄为,既各项决策、各项工作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摸脑袋决策,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
2、生而不有《道德经》第十一章: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为万物之长而不对其加以主宰,这才是奥妙深邃的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果。
3.实物教学。
讲授采掘机械设备的具体结构时,老师直接将学生带到模拟矿井或矿山机械实训基地,通过实物展示台,将各种设备的部件清晰地展现给学生。
课堂内容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
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将采掘机械设备的具体运行过程制作成教学录像、动画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
②开发仿真软件,将滚筒式采煤机、支护设备、乳化液泵站、凿岩机械、装载机械、掘进机等采掘机械的正确操作挂在网络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网上仿真软件在网上对采掘设备进行操作训练,大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③开通教学网站,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
《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重构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时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业余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实训设备采用生产性设备,让学生在校就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本职工作。
由学生参与学院实训基地的日常维护工作,使学生走出校门后不犯在实训基地所犯的错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能为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我国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在2006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蓝皮书中,“贪污腐败”被列为我国人民最关注的第四大社会问题,而2010年公布的蓝皮书又再次重申贪污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进行反腐败工作,但是从重庆的文强到贵州的黄瑶,一桩桩腐败大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腐败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如何与腐败作斗争成为党和政府、人民都关注的焦点。
而在我看来,将《老子》第六十四章的思想运用到这一社会问题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如何才可以真正做好防腐败工作,保持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廉洁自律。
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完善预防机制所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指对有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事物,要在其没有发生之前就及时处理,要在动乱产生之前就加以治理。
我国现在的防腐败工作还是以惩治为主,一经立案审查便严加治理,然而预防腐败行为的前期措施却并不到位。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要在更多腐败现象出现之前就从根源上加以治理才是防腐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完善预防机制,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入手,深入查找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形成信息共享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正所谓“防患于未然”,何况我国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加强预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只有在腐败问题更难控制之前妥善做好防腐败工作,加强预防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腐倡廉从现在做起,刻不容缓老子的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的是千里远浅谈《老子》第六十四章思想对中国社会腐败问题的启示钱堃(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老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但是由于它的博大精深,蕴含了很多先进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还包括方法论和处理事情的方法,所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依旧没有减弱,老子的思想依然启发着我们,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老子》;腐败问题;预防机制【专题研讨】的路程,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针对当前腐败现象频发,反腐倡廉工作刻不容缓。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现在抓起,正如老子所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从现在做起,一点一点地深化防腐败工作,使防腐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逐步向更完善的方向进步。
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我们不惧怕腐败的严重性,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每个时期的反腐败工作,扎实稳健地推进反腐败行为,就一定会取得反腐败的大胜利。
所以反腐败要从现在开始,刻不容缓。
三、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按规律完善反腐败系统工作,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指的是做事遵循规律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需坚持什么,所以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东西。
首先,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不可妄为,要按规律办事才会标本兼治。
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要根据规律再有所为。
具体来说,如果只抓惩治腐败,可能只是一时见效,但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
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必须遵循规律,把防治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比如完善思想教育工作、举报机制、惩治制度,将可能导致腐败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抓腐败。
总之,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只有找到腐败问题的发展规律,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不断加大源头治理,坚持标本兼治,才会真正做到防止腐败。
其次,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官员腐败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工作人员手中掌握的实际权力过多,导致一些企业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用各种手段诱惑、腐蚀干部,同时一些官员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想到用权捞钱,走上腐败的道路。
所以根据老子“无执故无失”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改变“人治”的情况,削弱官员手中的实权,使官员即使有腐败的念头也无法有腐败的实际行为。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推进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使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而我国目前提倡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一项积极的措施,不但减少领导的签字权,各项业务都公开透明进行,而且加强监督体制,使老百姓也加入到监督政府行为中来,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政府的主人。
人治的情况得到好转,腐败现象也就随之减少了。
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持续有效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指做事如果一直到最后都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那就不会失败了。
这句话对于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在于,要始终如一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不可半途而废,必须将每一时期反腐败的成果和仍要努力的方向都作为重点,不可只看到阶段性成果而不注意后续的跟进工作。
我们国家在刚建立之初,曾在党政机关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查处了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不但使刘青山、张子善等贪官接受了应有的惩罚,也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干部,严肃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政之风,并在社会上树立了廉洁朴素的社会风尚。
这对于反腐败的长期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后来我们国家却因为开展“大跃进”和“文革”减少了反腐败工作,甚至是助长了腐败现象的出现,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政治工作才又渐渐恢复正常。
可以看出,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有过一段时间的空白期,再加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问题日益严重,而产生这样严重后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没能一直延续建国时的“三反”、“五反”运动的力度,给腐败行为打开了一条缝隙,使得很多不法分子和官员透过这一点空隙进行贪污腐败活动。
而我们应对的方法只有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持续进行有效地反腐倡廉活动,才可以抵制越来越多的腐败现象。
虽然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将反腐败问题作为国家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但要认清我们的反腐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慎终如始”,不能掉以轻心,才可以使反腐败工作取得更大的胜利。
五、结语: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的思想包含的内容很多,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反腐败问题上也有很多的启示。
但总的来讲,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防治腐败,政府都要“辅万物之自然”,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帮助民众实现自己的天性。
人性是复杂的,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欲望,而只要想让持腐败思想的人们重新追求真、善、美的人性,就可以抵制腐败的蔓延。
具体来说,通过政府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就会得以抑制,社会稳定也会实现。
另外,在政府采取的措施上老子认为“不敢为”,就是要遵循规律办事而不妄为。
政府要找出腐败现象的发展规律,对症下药,不可轻举妄为,也要根据规律有所作为。
建立完善的腐败防御和惩治机制,为社会良性运行提供安全的和谐的环境。
《老子》的思想流传至今,每个人读《老子》却还是有不同的理解,或许第六十四章的内容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其他的哲理和思考,不过它对反腐败问题的启示却也不可忽略。
希望国家可以真正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上来,这样不但可以使老子的哲理思想延续下去,也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1]岳德常.《道德经》新诠———道即价值体系[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232.[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七个怎么看[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110,112.[3]谢遐龄.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