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

【文献综述】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
【文献综述】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

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

番茄红素(lyc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它是一种不含氧的不饱和类胡萝卜素。1875年,Millardet从番茄中得到了番茄红素的粗提取物,当时将其命名为solanorubin[1]。后来,Schunck发现番茄中的这种红色素和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不同,将这种红色素命名为Lycopene,使用至今。1910年Willstaller和Escher对番茄红素进行研究发现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的异构体,并首次确定了其分子式为C40H56[2],分子量为536.85。番茄红素的化学结构式为含有11个碳碳双键,末端无芳香环,为开环结构的平面共轭多不饱和脂肪烃。番茄红素呈黄色到红色,纯品为针状深红色,晶体熔点为175℃,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有机溶剂。

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常以全反式的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木瓜和芒果等水果的根部,其中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为最高。而人体血清中的番茄红素主要以顺式构型存在,含量为0.2-1.0umol/L,反式构型只占41%[3]。

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研究最多的是β-胡萝卜素,因为它是维生素A的前体,对维持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不具有维生素A源活性,番茄红素一直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色素,所以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然而,番茄红素不仅给番茄等其他水果提供了鲜艳的红色,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防癌抗癌的作用。番茄红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具有效抗氧化的活性物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很强,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β-胡萝卜素的2倍以上。番茄红素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脂溶性天然色素,它被人们誉为“藏在西红柿里的黄金”[4]。

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是从植物番茄中提取,主要有直接粉碎法,固液萃取(浸提法),酶反应法,超临界萃取法。此外,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有机物制备色谱分析系统提取法也可以生产番茄红素。

一、直接粉碎法

将番茄皮粉碎,作为着色粉直接添加于食品中。

工艺:原料→番茄皮→晾干→粉碎→着色→包装→产品

二、固液萃取法(溶液浸提法)

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有机溶剂。根据这一性质,可利用亲脂性有机溶剂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即固液萃取(溶液浸提)。此法主要步骤包括将新鲜番茄或番茄皮制成浆体,选用一种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作为萃取液进行固液萃取最后将萃取液真空浓缩,得到色素产品,此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工艺条件。

沈莲清[5]等采用溶剂提取法,研究了预处理方法、溶剂的选择、液料比、pH值等条件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番茄原料经离心脱水的预处理后,使用丙酮:正己烷(2:l)为提取剂,料液比1:6,PH6。

张晓敏[6]等选用番茄酱和新鲜番茄皮为原料,以丙酮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8,提取温度40℃,每次提取70min,提取级数为3,可获得最佳提取效果。张亮[7]等也进行了有机溶剂提取番茄红素的研究。原料番茄酱经CaCO3、异丙醇处理后,用混合溶剂(石油醚:丙酮=1:l)抽提至溶液无色,利用HPLC法测得提取率为26.60mg/100g。国内还有专利报道可将含油树脂和丙酮/乙酸乙醋溶剂混合、加热,然后真空过滤,之后可得到番茄红素含量90%的晶体。

在研究提取番茄红素方法过程当中,考虑到成本和技术问题,大部分的学者都采用溶固液萃取法(溶液浸提法)进行研究。选取适当萃取液是影响产品纯度和收率的重要因素,常用的萃取液有石油醚、丙酮、石油醚丙酮的混合液和正己烷等[8]。但由于番茄中还含有其它成分,而且有机溶剂会有痕量残留,只单单采用溶剂萃取,得到的产品一般纯度不高,番茄红素含量约在5-10%左右,而且通常不会产生番茄红素晶体,而是一种呈油状的物质,即番茄红素油树脂。

番茄中除番茄红素外还含有其它的成分,如糖分、果胶、无机盐、有机酸和醋类物等,为了得到纯度更高的番茄红素晶体,人们通常对番茄进行预处理,水洗掉其中的水溶性物质或把固液萃取后的番茄红素油树指进一步纯化。专利报道,将番茄红素油树脂溶解在丙三醇中,加溶液,进行皂化反应,可将番茄细胞碎片中的蛋白质、脂肪酸、二甘油脂、三甘油脂和脂肪酸指分开,形成水溶性皂化产物,释放出其中包含的水不溶性番茄红素。总体流程:新鲜番茄→捣碎→水洗→减压抽滤(去除水分)→滤渣→固液萃取→离心→粗产品→加丙三醇皂化→其他精制纯化→成品[9]。

三、酶反应法

1979年,日本一专利介绍了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的方法。在微碱性条件下(pH=7.5-9.0),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还有研究者通过加外源酶的方法来提取番茄红素。

沈莲清等[10]也通过实验证明,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都能极大的增加番茄红素的产率,对于番茄果实来讲,果胶酶比纤维素酶更加有效,提取率增加了18u/g(40%)。经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比对照的番茄红素提取量分别增加了160%和120%。如果用番茄皮作原料,果胶酶也显示出较好的提取效果,提取率增加了5ug/g(13%)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63%和650%。

四、超临界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处于工业开发阶段的新型食品、化工分离过程。它利用超临界流体做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萃取、分离和纯化物料。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食品行业对高新技术的日益重视及高新技术人才的不断充实,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基础及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虽然国内许多科研机构都在致力于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工艺的研究,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于形成工业化规模。

五、微生物发酵法

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在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有红色细菌、霉菌、一些基因改造的酵母菌和藻类。利用霉菌Blakeslea t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加入一些杂氮化合物如嘧啶等抑制其中的环化反应。Cavrilov等人在霉菌的发酵液中添加了1%的烟草废弃物,经110h发酵,得到番茄红素约60-80mg/100mL[11]。用三抱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技术获得的结晶番茄红素,经异丁基醋酸盐再结晶可得到高纯度的全反式番茄红素[l2]。

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功能性天然色素,其制备和提取方法备受关注。目前,我国番茄红素的生产和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番茄红素的提取主要是从植物番茄中提取,生产工艺上主要有直接捣碎法、固液萃取法、酶反应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直接捣碎法将番茄粉碎只是对番茄的粗加工;酶反应法是利用特定的酶反应得到水分散性的色素,微生物发酵法则是利用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但两者存在的共同缺点是没有有效的酶或霉菌,影响因素多,而且操作复杂,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生

产;采用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番茄红素还处于工业开发阶段,化工分离过程中所要求的工艺条件高,投资大。固液萃取法是色素提取的基本方法,此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所以研究者多采用固液萃取法提取番茄红素。但至今为止,国内尚没有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番茄红素产品。

通过各国学者的不断努力,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许多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如日本Kirin Brewerry公司采用代谢工程技术,即通过DNA重组技术改变细胞的代谢系统生产番茄红素。此外,一些国外的研究者通过杂交育种选育了一种番茄红素含量很高的番茄品种,其含量是其它番茄品种的4-5倍,并以此为原料采用一种

非化学的比较传统的方法生产番茄提取物。如今,科学家不仅仅从番茄红素的生产和提取工艺上进行研究创新来提高提取率,还转向于研究提高原料中番茄红素的含量从而获得更多高纯度的番茄红素,这也是未来番茄红素开发的发展方向。虽然我国番茄红素的研究和生产尚在起步,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开发出高含量番茄红素的番茄,将传统工艺与高科技技术结合,相信番茄红素的开发和生产将会很快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春生.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况[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 1: 71-73.

[2]Nguyen, M. L., Schwartz, S. J. Lycopen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J]. Food Technology, 1999, 53: 38-45.

[3]李琳, 吴永娴, 曾凡坤. 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1, 21: 9.

[4]刘殿锋, 吴春昊, 王建军等. 番茄渣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 1: 100-103.

[5]沈莲清等. 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 128: 190-192.

[6]张晓敏等. 番茄皮中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5, 5: 30-35.

[7]张亮等. 番茄红素测定方法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05, 1: 75-78.

[8]郑辉杰, 邸进申, 王燕燕. 番茄红素的提取开发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1, 30: 88-94.

[9]汪雨潇. 番茄红素提取与分离的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 1: 88-93.

[10]沈莲清, 许明峰, 王向阳. 番茄红素的酶法辅助提取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07, 4:

65-86.

[11]GAVRILOV A S, KISELEVA A I, MATUSHIKINA S A.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lycopene by a microbiological method[J]. Applied Chemistry and Microbiology, 1996, 32: 492-494.

[12]Estrella, J. F., Lopez-ortiz, W., Cabri, C., et al. Natural lycopene from Blakeslea trispora:

all-trans lycopene therm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J]. Thermochimica Acta, 2004, 417: 157-161.

番茄红素的研究

番茄红素的研究 摘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黄,红色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番茄红索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番茄红素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工艺;测定方法 番茄红素是一种黄/红色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番茄红素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淬灭活性氧、消除人体自由基、预防心脏病、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多种癌症、保护心血管、抗老化、保护皮肤等生理功能。近年来,番茄红素相关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上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从世界范围来看。番茄红素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天然着色剂、化妆品等行业,其作为药品尚未面世,具体的医用价值还在研发当中。 1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 番茄红素晶体为红色长针状,熔点为174℃.可燃,易溶于二硫化碳、氯仿、苯等,可溶于丙酮、乙醚、正己烷、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难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水。番茄红素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样品纯度越高,溶解越困难。番茄红素是多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分子中有11个共扼及2个非共扼双键,因此番茄红素稳定性差,容易燃烧,易被氧化。其损失主要是由于发生氧化、顺反式异构化和降解造成,氧、热、光会促使番茄红素顺反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因此稳定性研究是番茄红素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番茄红素性质十分活泼,光、氧气、金属离子等均会影响其稳定性,但耐热稳定性较好,对碱也比较稳定,盐酸却对其有较强的破坏作用。番茄红素对光尤为敏感,尤其是对日光和紫外光,日光下0.5d,番茄红素基本损失。紫外光下3d后番茄红素损失40%,研究发现.番茄红素的降解在热处理和光照环境中为一级反应;500℃时最初9h异构化为主要趋势,100—1500℃时降解为主要趋势。而且降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2 番茄红素的生理功能 2.1 抗氧化活性 氧化作用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组织内产生的氧自由基能和细胞内的DN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重要的大分子反应,破坏它们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番茄红素能够接受不同电子激发态的能量,使单线态氧的能量转移到番茄红素中,生成基态氧分子和三重态番茄红素,从而淬灭单线态氧,还可以通过电子转移过程清除自由基,防止蛋白质和DNA受到氧化破坏。预防疾病的发生。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类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能有效淬灭单线态氧和清除过氧化氢等。潘洪志等研究发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而丙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

第!卷第"期#$$#年%月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0)*$1 &’()!*’)" +,-, ! !!!!!!!!!!!!!!!!!!!!!!!!!!!!!!!!!!!!!!!!!!!!!!!!!!!!!!!!!!!!!! #$$#文章编号:"$$./$!"!(#$$#)$"/$$%$/$% 番茄红素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 滕洁!,卞疆,刘元军 (江苏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江苏南京#"$$".) 摘要:对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和以明胶与蔗糖作为壁材喷雾干燥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微胶囊化后大大提高了番茄红素的稳定性,此外添加抗氧化剂可提高微胶囊化过程中番茄红素的保留率。 关键词:番茄红素;提取;微胶囊化 23)*$%4*:012345671’8(92’:1411;<-,2<5’4,4=>52-’142,:?7(,<5’454,@,((?9?<1>2’4?5?<54A’8A1(,<54,4=?72-’?1B9 ?:-,9=-54A,,4=>,??=1<12<5’4>1<3’=’8(92’:141>52-’142,:?7(,<5’4@1-1’7<(541=)031?<7=51??3’@1=<3,<<31?<,B5(5C <9’8(92’:141@,?542-1,?1=B9>52-’142,:?7(,<5’4)031,==5<5’4’8,4<5’;5=,4:’-<,4<8’-<31?<,B5(5<9’8(9C 2’:141) 5"16+$.):D92’:141;1;<-,2<5’4;>52-’142,:?7(,<5’4 7前言 番茄红素(D92’:141)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分子式为E F$ G H I,相对分子质量为H%I)!H,又名:!,! /胡萝卜素,呈红色。番茄红素是无环类胡萝卜素,具有独特的共轭双键长链,是胡萝卜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番茄红素是安全无毒的天然色素,欧洲经济共同体(J J E)和英国许可使用的食用色素中包括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在西方饮食中非常盛行。已被多数国家批准使用于食品、化妆品和药品。 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大自然的许多红色食品中,如番茄、西瓜、葡萄柚等,其中番茄红素在番茄中的含量最高,且含量随品种和成熟度的不同而不同。番茄红素和其他一些类胡萝卜素一样,在人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 最近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具有抗癌、防癌作用;能消除香烟和汽车废气中的有毒物质;具有活化免疫细胞的功能。因此番茄红素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功能性天然色素。它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和肿瘤等各种成人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提高我国人民的饮食质量水平,保障人们健康方面着眼,研究来源于天然植物中的番茄红素并适量添加至食品中或者作为药品来使用显得非常必要[#"%]。 国外已有企业从番茄中提取出番茄红素作为功能性添加物或药物中的功能性成分来使用。以色列的D92’-1=*,<7-,(K-’=72E31>52,(N’1M?D5>5<1=等公司及几家日本公司生产出以番茄红素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品,其主要作用包括降血压、治疗高胆固醇、高血脂及降低癌细胞活性等,结果显示有较显著的疗效。番茄红素是目前国际上功能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有应用番茄红素作为食品或者药品原料的报道[F]。 由于番茄红素属于脂溶性,并且对光和氧十分敏感,大大限制了它的使用价值,采用微胶囊技术进行包囊化处理,可以提高它在功能性产品中的可用性,促进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保健品中应用的研究,国内外都在进行,但尚属初步。作者主要研究了番茄红素的提取和微胶囊化,将番茄红素封闭在囊膜内与外界环境隔离,改善其 !收阅日期:#$$"/"$/%$;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滕洁("O."/),女,浙江温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

浸提法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

食 品 科 技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 第37卷 第9期 生物工程· 234 ·番茄红素是一种不饱和类胡萝卜素,分子式为C 4OH 56[1],末端无芳香环,为开环结构。番茄红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番茄、西瓜、柿子、南瓜、灯笼大红魏椒、葡萄柚、番石榴等[2]食物中,其中在番茄中含量最高,且随成熟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成熟番茄果实中,含量可达3.14 mg/100 收稿日期:2012-02-10 作者简介:刘雪凌(1976—),女,河北三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 g,我国新疆产加工用番茄的番茄红素含量可达40 mg/100 g [3]以上。它的一系列生理功能[4]如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保护心血管作用、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作用等已经在保健品市场崭露头角。目前的常规提取方法包括直接粉碎法、浸提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反应法以及微生物发刘雪凌1,姜 玲1,2,陈旭华3 (1.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三河 065201;2.南京博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北京 100193)摘要:以正己烷、石油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以及丙酮这些有机溶剂为提取溶剂,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进而比较各个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探讨有机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时的最佳工艺条件。经过平行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70 nm 、最佳提取溶剂为石油醚。之后又采用L 9(34)正交试验得出最佳组合条件:当浸提温度为45 ℃,时间为90 min ,提取剂用量为15 mL 时,可取得最佳提取效果。 关键词:番茄红素;浸提法;平行试验;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R 2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989(2012)09-0234-03 Extraction of lycopene with organic solvent LIU Xue-ling 1, JIANG Ling 1,2, CHEN Xu-hua 3 (1.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anhe 065201; 2.Nanjing Bo-Run Medical Group, Nanjing 210003; 3.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es,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Using hexane, petroleum ether, ethyl acetate, dichlorome thane and acetone as extraction solvent, extraction with organic solvent, the absorbance to be tested by spectrophotometer, then compar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xtraction, the best process of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of lycopene conditions to be discussed. Through parallel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absorption of lycopene wavelength was 470 nm, the best extraction solvent was the petroleum ether. Using L 9(34) orthogonal get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which are: 45 ℃, 90 min, 15 mL. Key words: lycopene; extraction; parallel experiments; orthogonal 浸提法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

实验报告设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标 1、知识方面 (1)探究叶绿体中含有几种种色素:理解它们的特点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2)了解纸层析法的原理。 2、能力方面 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 1、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可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2、色素分离的原理: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在滤纸上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色素,在滤纸上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慢。三、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新鲜的绿叶(如新鲜菠菜叶片)。 实验仪器及用具:定性滤纸,研钵,玻璃滤斗,脱脂棉,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试管,试管架,滴管,培养皿,三角瓶,烧杯 试验试剂:无水乙醇(或丙酮),层析液(CCl4),石英砂(SiO2)和碳酸钙(CaCO3) 四、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新鲜叶片5g,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向研钵中加入少许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再加10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研磨(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3)将研磨液迅速倒入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制备滤纸条 用预先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将滤纸剪成长10 cm、宽1cm的滤纸条,在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防止层析液在滤纸条的边缘扩散过快),并在距离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而直的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二三次。 4、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

番茄红素的研究概述 田丽萍1 王 进1 薛 琳2 (1.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蔬菜研究所,新疆石河子 832003) 【摘 要】番茄红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 在预防人类某些癌症和其他疾病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 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围绕国内外学者在番茄红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番茄红素的分布,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稳定性,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等。作为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番茄红素;理化性质; 生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R15113 文献标识码:B 3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4GG 03。 番茄红素(locopene )作为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存在于番茄果实之中,它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和英国许可使用的食用色素中包括了番茄红素[1]。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 ECFA )认定番茄红素为A 类营养素并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营养着色双重作用的食品添加剂而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主要色素,是结合在有色体膜上的线状晶体,番茄的鲜红色泽主要是由于番茄红素的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不具有类胡萝卜素的生理活性,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是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现其在人类的健康上的作用以来,它的独特生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番茄红素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 1 番茄红素的分布 111 在植物中的分布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各种植物中,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高,番茄、胡萝卜、西瓜、南瓜、李柿、胡椒果、桃、木瓜、芒果、红莓、云莓、柑橘、甘蓝、红色葡萄柚以及红色的橄榄油中均含有番茄红素,具报道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是番茄的果实,可达30~140mg/K g ,中国新疆番茄酱中番茄红素含量可达120mg/K g 。 表1 各种果蔬中番茄红素的含量[2]食 品含量(mg/kg )番 茄5010~12010李 子0105~011红色葡萄柚3316番石榴5410西 瓜2310~7210木 瓜 2010~5310 112 在人体中的分布 哺乳动物不能自行合成番茄红素,必须从蔬 菜和水果中获得,人们通过饮食获取番茄红素并且80%是通过使用番茄及其加工制品获得。番茄红素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血液、肾上腺、肝脏、睾丸、前列腺、乳腺、卵巢、子宫、消化道等器官中,含量较多的是血液、肾上腺、睾丸、肝脏等器官。 表2 人体的一些组织中番茄红素的含量[3]组织含量(nm ol/L ) 组织含量(nm ol/L ) 肾上腺21160脂肪1130乳 房0178结肠0131肾0162肝脏5172皮 肤 0142 睾丸 21136 第26卷 第1期2006年 2月 农业与技术 Agriculture&T echnology V ol 126 N o 11 Feb.2006 ?72 ?

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创新实验 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 姓名:龚礼瑾 班级:制药0802 合作组员姓名:茅海亚,李慧指导老师:孙培冬 实验地点:化工学院

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番茄红素中的基本成分和结构,以及其各种已被发现的功效 2、熟悉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分离色素的直接方法和操作技能 3、掌握天然色素的简单定性和定量测量方法 4、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不同萃取剂对色素提取的影响 5、能观察区别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了解两种色素的异同点 二实验原理 1、番茄红素属于类胡萝卜素,是由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组成的长链共轭双键结构的多烯色素。大多类胡萝卜素可以看作番茄红素的衍生物其分子为C40H56,结构如下: 2、根据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乙醇,可溶于石油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苯等有机溶剂的性质,可利用亲油性有机溶剂来提取番茄红素; 3、实验采取直接打浆,直接打浆的方法提取量最大,提取速度快,提取次数少,提取效高; 4、柱层析时,当液体流经吸附柱时,各组分同时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从柱顶加入洗脱剂洗脱,当洗脱剂流下时,由于固定相对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各组分以不同速度沿柱下移,若是有色物质,则在柱上可以直接看到色带。 5、薄层色谱时,当展开剂在吸附剂上展开时,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吸附能力不同,展开剂对各组分的解吸能力也不同,各组分向前移动的速度会不同。 三试剂 批号 三氯甲烷T20070319 石油醚F20090421 环己烷T20090227 二氯甲烷20080521 乙醇20080714 厂家均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规格都为AR 石英砂,氧化铝 四实验仪器 色谱仪分光光度计搅拌机抽滤机电子称圆底烧瓶三口瓶锥形瓶烧杯 铁架台玻璃棒滴管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试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学习影响 前言: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

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文: 一、研究背景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综合来说,得出的结果如下:综合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关联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这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有关。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

番茄红素制备

番茄红素脂质体的制备 田艳燕段相林常彦忠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目的: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通过剧命运设计法优化出了番茄红素脂质体的组分及制备工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茄红素的含量,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检测番茄红素脂质体各组成物质的相变过程。结果:番茄红素脂质体的最佳配方比为:番茄红素:胆固醇:磷脂=3:10:100;最佳水合介质是0.01 mol/L PBS(含0.5%五聚甘油硬脂酸酯);最适洗膜温度为31 ℃。结论:番茄红素脂质体呈均一大单室型,有效粒径0.7 μm,最大包封率68%。 关键词:番茄红素;脂质体;均匀设计;差示扫描量热法 番茄红素(Lycopene,L YC)是一种脂溶性天然色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其分子式为C40H56,分子量是536.88,含有11个共轭双键和2个非共轭双键碳碳双键。它是非V A 前体的类胡萝卜素[1]。番茄红素不溶于水,难溶于甲醇等极性有机溶剂,可溶于乙醚、己烷、丙酮,易溶于氯仿、苯、油脂等,色泽为红色[2]。作为平面共轭多不饱和烯烃,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过氧化自由基、防癌抗癌、延缓衰老、上肢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能,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目前常用的抗氧剂VE的100倍、β-胡萝卜素的2倍多[3-4]。目前已被联合国联农组织(FAO/WHO)联合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认定为A类营养素,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3]。我们最新的研究证实番茄红素还具有预防脑缺血损伤的作用[5]。番茄红素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被氧化降解[3],进而会影响到产品的保存价值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针对番茄红素在光、热和氧的作用下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不高等特点,为增加番茄红素的水溶性和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采用旋转薄膜-超声法[5]制备番茄红素脂质体,并对其组分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番茄红素粉末(纯度99%)华北制药提供;番茄红素标样Sigma公司;大豆卵磷脂北京华清美恒公司;胆固醇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1.2 主要试剂 乙腈(色谱纯)美国Dikmapure;甲醇、二氯甲烷(色谱纯)天津科康德;抗氧剂BHT 南京太伟明科公司;吐温-80 天津大茂试剂;五聚甘油硬脂酸酯山东圣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仪器 Ra-52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CPS2超声波粉碎机宁波新芝超声有限公司;OlympusCK2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光学公司;JEM100SX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公司;JI-1155型激光散射粒度测定仪成都精新粉题测试设备公司;液相色谱仪Amasham 公司;TU-1800/1800S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热分析系统美国PE公司,DSC7。

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课题: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of lycopene 姓名:赵玲 学号:0743085096 专业:制药工程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番茄红素(lycopene)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一种不含氧的类胡萝卜素。在类胡萝卜素中,它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番茄红素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远胜于其它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其淬灭单线态氧的速率常数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之一。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防治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子宫癌等有显著效果,还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有植物黄金之称,被誉为“21世纪保健品的新宠”。它是自然界中最强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胡萝卜素的2倍,VE的100倍。在清除人体“万病之源”――自由基方面,番茄红素的作用比β-胡萝卜素更强大。2003年,美国《时代》杂志把番茄红素列在“对人类健康贡献最大的食品”之首,番茄红素也因此被称为“植物中的黄金”。目前,番茄红素已在欧美、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被广泛接受。对防治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癌、肺癌、胃癌、乳癌有奇效,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制,被西方国家称为“植物黄金”,保护细胞DNA免受自由基损害,防止细胞病变、突变、癌变;含强力抗氧化生物活物质,能促使细胞的生长和再生,美容袪皱,延缓衰老,维技皮肤健康。 二、相关的学科知识: 目前研究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主要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预处理对番茄红素提取的影响 (2)温度,时间以及皂化对番茄红素的影响 总之要提取高质量的番茄红素,除了要把握好反应条件及材料的而选择外,还应积极的寻扎更新的提取方法。 三、检索数据库和检索范围: 四、检索词: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试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表明,通货膨胀是与市场经济共生的一种现象。其基本内涵是货币价值不同程度的下跌、货币购买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财务会计的编制和计量的基本前提是货币价值的稳定性或者基本稳定。因此,在通货膨胀下就会动摇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影响企业所有者对财务状况和真实经营成果的认知。从而影响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和管理决策。本文主要就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计量的不良影响.真实反映企业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讨论,以及有助于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一、我国研究现状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 余艳琴(1995)认为:通货膨胀问题是困扰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共同问题之一。我国通货膨胀除了以抑制、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就是无明显周期性,是从隐蔽性转化为公开性。 王自力(2008)认为: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尽管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仍将可能持续一两年的时间,但最多形成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展成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因此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易宪容(2007)认为:中国式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因为,农业不仅与通货膨胀的权力源最远,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门。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 (二)通货膨产生的原因 徐瑞娥(2009)认为: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产生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失衡,是经济结构矛盾引发的经济总量矛盾。首先,资本收益和劳动力薪酬的要素价格不合理,不仅导致了居民收入率水平较低,也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次,居民收入率较低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造成了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与国内资金过剩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再次,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导致我国必须通过扩大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既增大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又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最后,

番茄红素的性质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第26卷第2期成坚等:番茄红素的性质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75 *番茄红素的性质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成坚曾庆孝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食品科学系,广州,510225)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1)摘要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番茄红素在预防人类某些癌症和慢性病的发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国际上功能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番茄红素的结构、性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番茄红素性质生理功能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过去人 们一直认为,只有那些能转化为维生素A的 类胡萝卜素,如胡萝卜素、胡萝卜素等才 与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有关。由于番茄红素没 有维生素A的生理活性,所以其作用一直未 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番茄红素具有比其它类胡萝卜素更为优越的 性能,如其抗氧化性能在类胡萝卜素中最强, 清除单线态氧的能力是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 维生素E的100倍、胡萝卜素的2倍多[1]。 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也显示,人体内番茄红 素含量过低与某些慢性病和癌症如前列腺 癌、子宫癌、动脉硬化等的发生有关,还与人 的寿命有关[2]。番茄红素是目前国际上功能 性食品成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我国在这方 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积累的资料也很 少。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番茄红素的结 构、性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多不饱和脂肪烃。1941年Zechmeister等提出,作为主链含11个碳碳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烃,理论上应有211或2048种立体(顺反)异构体,但由于空间障碍,番茄红素分子中只有少数基团能参与异构,存在可能性较大的番茄红素异构体约有72种[2]。图1所示

番茄红素工艺介绍

陕西森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番茄红素生产项目介绍 一、项目简介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是功能优越的胡萝卜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于番茄中发现而得名。在自然界中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番茄、番石榴及西瓜等水果蔬菜中,尤其在番茄中,番茄红素占类胡萝卜素总量的80%左右。长期以来番茄红素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行业。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番茄红素是所有类胡萝卜素中最强的单线态氧淬灭剂,它的抗氧化功能也优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如α、β胡萝卜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潜在的应用前景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它卓越的生理功能,从而成为当前医药保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它具有抗氧化、防紫外线辐射等功能。随着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发现,番茄红素不仅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对血管硬化和冠心病均有防治作用,因而番茄红素在食品、化妆品及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用途。国外已将这一产品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医药原料。 二、番茄红素的防癌机理 1、对单线态氧的淬灭作用 在淬灭单线态氧的过程中,激发态的能量从单线态氧转移至番茄红素,产生基态的氧和激发的三联态番茄红素,能量则通过激发态的番茄红素与周围溶剂之间的转动和振动而散发,并产生基态的番茄红素和一定的热量。番茄红素对单线态氧的淬灭过程,而其本身保持完整状态,并可不断参与下一个淬灭单线态氧的循环。 2、抗氧化作用 活性氧在癌变过程的开始阶段、促进阶段、发展阶段都有加速作用。已发现番茄红素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而且是一种抗氧化作用最强的类胡萝卜素。 3、对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诱导作用

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细胞间的结合会变弱,而番茄红素能促进具有维持红胞间正常结合的蛋白质的合成,并抑制癌细胞转移增殖因子α—TGF的遗传表达。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男女两性死亡总数中有半数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头号杀手。 番茄红素在防止动脉硬化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番茄红素通过阻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作用从而防止血管硬化,同时番茄红素也阻止DNA和脂蛋白的氧化物的形成,并且血清中番茄红素浓度越高患动脉硬化的几率越小。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日常饮食所摄取的类胡萝卜对减小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在最近的流行病研究中得知血清和脂肪组织中番茄红素的浓度和患冠心病成负相关系。 由于番茄红素抗紫外线辐射的功能要强于β—胡萝卜素,因而在口红、胭脂等化妆品中添加番茄红素则会色泽丰满自然,又可以保护皮肤。随着化学合成色素限制使用和我国食品饮料、化妆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番茄红素作为食品、化妆品的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市场。 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主要存在的类胡萝卜包括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因素(比如性别、吸烟、喝酒)无直接关系,而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会降低。有报道表明用1%的玉米油热处理1小时的番茄汁要比未经处理的番茄汁易于吸收,这主要是由于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类胡萝卜素,热处理会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增强番茄红素的生理活性,而且研究还发现服务热处理的番茄汁24至48小时后,人体血清中番茄红素的浓度达到峰值,但食用未经处理的番茄汁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番茄红素在血清中半衰期为2至3天。 三、市场预测分析 1、国内外供需现状及生产能力 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是从植物番茄中提取、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等方法。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及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居领先地位。以色列某公司多年前就从事番茄红素的开发研究,并已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据有关资料报导,目前

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提取分离与测定

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提取分离与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天然产物中提取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2、学习用薄层层析法检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点样,展开和计算Rf值的方法。 二.仪器和试剂 仪器三角瓶(50ml)、分液漏斗(150ml)、蒸馏瓶(50ml)、普通蒸馏装置(或减压蒸馏装置)、漏斗、色谱柱、硅胶薄层板、量筒、烧杯、层析缸。试剂胡萝卜、丙酮、石油醚(bp30~60℃)、硅胶(层析用,200~300 目)、无水硫酸钠、石油醚(bp60~90℃)、丙酮:石油醚(1:9)(V/V)。 三.实验方案 1、含类胡萝卜素石油醚溶液的制备 将新鲜胡萝卜洗净、擦干,切去尾部,切碎。称取碎鲜胡萝卜【1】10g 于小研钵中,研碎。碎胡萝卜移至50mL 三角烧瓶中,每次用丙酮10mL 萃取2 次,再用石油醚(bp30~60℃)萃取固体两次,每次10mL。把石油醚溶液加到丙酮液中。在分液漏斗中将混合液与50mL饱和氯化钠溶液【2】振荡,分去下层,用蒸馏水洗涤上层液两次,每次50mL,分去水,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石油醚液(约1h),把混合液倒入50mL 圆底烧瓶中,热水浴加热蒸馏,除去溶剂,得固体。在制得的固体物加入3mL 石油醚(bp60~90℃)拌硅胶1g,在通风橱内抽干,得黄色硅胶颗粒,待上柱。 2、装柱和分离 取20cm*1cm 色谱柱一根,垂直装置,以50ml 三角烧瓶作洗脱液的接受器。用镊子取少许脱脂棉【3】放于干净的色谱柱底部,轻轻塞紧,再在脱脂绵上盖一层厚0.5cm 的海石砂(或用一张比柱内径略小的滤纸代替),关闭活塞,向柱内倒入石油醚(bp60-90℃)至约为柱高的3/4 处,打开活塞,控制流出速度为1 滴/s。通过一干燥的玻璃漏斗慢慢加入层析硅胶。用洗耳球轻轻敲打柱身,使填装紧密。当装填到3/4 时,再在上面加一层0.5cm 厚的海石砂,操作时一直保持上述流速,注意不能使液面低于砂子的上层。当液面流至离海石砂面1cm 时,立即从玻璃漏斗加入已制备好的含胡萝卜素的黄色硅胶,随后用0.5ml 石油醚洗下管壁的硅胶,如此连续2—3 次,直至洗净为止,然后在色谱柱上装上滴液漏斗,用石油醚(bp60-90℃)作洗脱剂进行洗脱,洗1 滴/s。当有一黄色的谱带分出,待黄色组分绝大部分洗出时,把洗脱剂换成1:9 丙酮一石油醚(bp60-90℃)混液作洗脱剂进行洗脱,控制流出速度如前(这混液洗脱剂有助于混合物中极性较大的组分移动),又可分出两个黄色组分。在45—90min 内,柱中物料将全部洗脱出来。观察这些物料通过柱子的移动情况。在三角烧瓶中收集3 份洗出液。用纸色谱、薄层色谱对各段洗出液进行色谱分析。 3.薄层色谱法

色素提取试验方法

一、暗紫贝母内生真菌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张辉东,曾雪丽,陈鹊,吴卫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1.2方法 1.2.1红色素的生产和提取工艺菌种→扩培→ 发酵→收集菌体→超声波提取→减压浓缩→红色 素粗品。 1.2.2菌体培养从保存试管培养基斜面上挑取 单菌落接种于PDA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3 d, 将菌丝转接于装有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150 mL/250 mL),总计20瓶,放于26℃、110 r/min恒温 摇床培养7 d,抽滤,弃上清液,得红色菌体。 1.2.3不同溶剂下红色素的提取方法称湿菌体6 份,每份2.0 g,分别加入去离子水、甲醇、乙醇、甲醇 和丙酮的混合液(1∶1,V∶V,下同)、丙酮、乙酸乙酯 40 mL,在超声功率400 W、超声10 S间歇20 S条件 下超声破碎30 min,过滤除去菌体,即为红色素在 不同溶剂中的提取液。 红色素的吸收光谱 称取湿菌体2.0 g,20 mL丙酮作溶剂,超声波法 提取红色素,抽滤得红色素溶液,在25℃下用日本 岛津UV24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于190 nm到500 nm范围内扫描测定,测定结果见图1。由图可知,红 色素在210 nm处有一个最大吸收峰,该峰为红色素 的特征吸收峰。 2.2不同溶剂对红色素提取量的影响 根据1.2.3所述方法获得的不同溶剂的红色素 提取液,分别在210 nm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 光度(OD)值。红色素在210 nm处的OD值与红色 素含量呈正比,OD值越大,单位体积中红色素的含 量越高,即溶解度越大,提取量越高。结果见表1。从 表1可见,红色素在不同溶剂中测得的OD值不同 即溶解度不同。在室温条件下,红色素在丙酮中的

文献综述 (5)

文献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1.网络直播的概念及发展情况研究 网络直播概念的研究是绝大部分研究者在做与网络直播相关的研究的首要内容,有的研究者更是从当下的互联网、网络直播两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的角度,方向的不同,对于网络直播给出的定义皆有所差异,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把信息传播与技术推广应用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层次。也有研究者就网络直播的概念提出了以下观点: ①网络直播指的是以直播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视频服务类型。 ②网络直播是通过录屏工具或者手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表演、展示、互动等行为进行 实时呈现,是一种新兴的在线娱乐或服务方式。 而在网络直播发展情况方面的研究,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直播发端起于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现场直播春晚,随后到2016年 Papi酱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到达了7435.1万人次的观看量,网络视频的发展重新定义了直播。同时有研究者就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观点: ①直播主体呈现多元化 ②直播内容由UGC向PGC转化 ③直播的平台化和服务化 ④直播平台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2.网络直播的特点分析 在网络直播特点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研究得出网络直播有泛娱乐性,互动性,及时性,多样性以及媒体化这几方面的特点。而有的研究者则从传播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网络直播的特点 其研究得出: ①主播高度媒体化 ②目标受众明确,黏性较强 ③半碎片化观看 ④双向互动 ⑤弹幕文化

也有研究者从网络直播的整体现状着手分析其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①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②目标受众明确,互动性强 ③主播多样化和媒体化,女性魅力强 3.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研究 由于网络直播门槛低的原因,诸多问题的出现让网络直播平台上的某些行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很多研究者在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问题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提出的监督引导方法也不尽相同。 网络直播的监督引导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张旻在《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对网络直播现状与存在问题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从提高主播个人素养和完善政府监管这两个大方面对网络直播进行引导。而卢大振的《多管齐下破解网络直播监管难题》则着重从规范性的角度对网络直播的监督作用进行研究,其主要就网络直播监督的特点和网络直播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得出促进网络直播监督规范性的方法。 其中,在网络直播引导的措施方面,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在针对现如今良莠不齐的网络直播环境从法律监管,直播门槛,直播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4.关于网络直播中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的研究 以上有关网络直播研究涵盖了其特点,概念及发展情况以及监督引导,较为宽泛,接下来就对范围作进一步细化,探究一下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的信息流动性及互动性更强,极大地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便捷性。大学生作为对新兴事物接受度很高的一个群体,对网络直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网络直播也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陆思婷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从日常使用、心理感受、现实对比和利弊权衡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揭示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详细分析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魏婉秋表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加强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范围。分别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大学生之间由于网络直播的互动,加强社会交往行为,从而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进而实现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的人际

番茄红素生产

1、项目简介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代谢合成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在调控、抑制癌细胞增殖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到保健品、医药等领域。番茄红素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天然产物提取法和生物合成法。相较而言,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成本低、污染小、产量高,具备工业化潜力。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三孢布拉氏霉菌是唯一能够实现β-胡萝卜素工业化的高产菌株。根据三孢布拉氏霉菌的代谢途径,若在发酵过程中添加合适的阻断剂,阻断番茄红素到β-胡萝卜素的环化途 径,就可以大量积累番茄红素。 2、发酵原理与方法(如菌体生长所需条件) 一种利用三孢布拉氏霉菌发酵制备番茄红素的方法,采用三孢布拉氏霉菌(+)和三孢布拉氏霉菌(-)为微生物菌种,经种子培养、发酵培养、提纯得到番茄红素,其特征是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正己烷或正十二烷作为氧载体;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1)种子培养 :将三孢布拉霉(+)(-)菌种分别接种到pH6.5的种子培养基,在24-30℃,避光,150-200rpm摇床中培养36-40h;(种子培养基:淀粉4%、玉米浆5%、42PO KH 0.1%、

MgS 4O 0.01%、1VB 0.001%、pH6.5、115℃灭菌30min )(2)发酵培养:将步骤(1)得到的三孢布拉霉(+)(-)菌种培养液以1∶2-1∶4的体积比混 合得到种子液,将种子液接种到添加有正已烷或正十二烷且pH6.5的发酵培养基,在24-30℃,200-280rpm摇床培养4-7天后收获菌体,在发酵培养46-50小时后,加入浓度为15g/L吡啶或叔胺类化合物阻断剂; (发酵培养基:淀粉4%、大豆粉饼2%、玉米浆2.5%、42PO KH 0.1%、MgS 4O 0.01%、1VB 0.001%、pH6.5、120℃灭菌30min ) (3)提取:将步骤(2)得到的湿菌体在50℃真空干燥,得到的干菌粉用石油醚萃取,萃取液减压浓缩后,再加入无水乙醇进行冷冻结晶,得到番茄红素。 (4)番茄红素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HPLC 分离柱为Diamonsil 18C ,5μm ,250mm ×4.6mm ;流动相为乙腈与二氯甲烷体积比为75:25;检测波长为450nm ;柱温28℃;流速1.5L/min 。 3、项目成熟度 利用三包布拉氏霉菌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且相比于从番茄中提取产量相对较高,成本较低,市场需求较大,国内大规模的生产厂家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