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学会重申支持同性婚姻

合集下载

是否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是一种基本的人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且享有平等的婚姻权利。

禁止同性婚姻是对个人自由和平等权利的侵犯,应该废除这种禁止。

首先,同性恋者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享有与异性恋者同等的权利。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肯尼迪曾经说过,“同性恋者也有权利享受婚姻的自由和尊严。

”这表明同性恋者应该享有婚姻的权利,而不应该受到禁止。

其次,禁止同性婚姻违反了人权宣言中对平等权利的保障。

联合国宣言《世界人权宣言》第16条明确规定,“成年男女,无任何限制,无论种族、国籍或宗教信仰,均有权利与他人结婚并组成家庭。

”这表明每个人都有权利结婚,无论性取向如何,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最后,废除禁止同性婚姻可以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多样性。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包容和尊重,有助于减少歧视和偏见。

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经表示,“我们必须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废除禁止同性婚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

综上所述,废除禁止同性婚姻是符合人权和社会进步的,每个人都应该享有选择自己伴侣并且结婚的权利。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违背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对社会稳定和家庭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

首先,婚姻是指一男一女的关系,这是传统的婚姻观念,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会对传统家庭价值观产生冲击。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表示,“婚姻是指一男一女的关系,这是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我们应该保护这种价值观。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会对传统家庭价值观产生冲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

其次,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传统家庭观念认为父母是一男一女组成的,同性婚姻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困扰和影响。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巴特勒曾经指出,“父母的性别对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性婚姻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不应该废除禁止同性婚姻。

尊重同性的演讲 关于不歧视同性的演讲

尊重同性的演讲 关于不歧视同性的演讲

尊重同性的演讲关于不歧视同性的演讲尊重同性的演讲一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既不励志,也不时尚,算是一个长期的、无解的社会现象。

你知道5%的人是怎么想的吗?百分之五看似很小,但当它乘以14亿这个庞大的数字时,答案就是7000万。

这相当于天津总人口和法国总人口的5倍,但在我今天的演讲中,这个数字是中国同性恋总人口。

同性恋一直是社会上的敏感话题,但我们不应该因为它的敏感而对它敬而远之,甚至嗤之以鼻。

徐老师曾经说过,有些生物学家研究乱伦,不是因为生物学家的思想问题,而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出现的,是人类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有一些走在思想前列的国家,直面了同性恋这个问题。

早在2002年12月,荷兰通过开创性法律,允许同性伴侣结婚并领养孩子。

这项政策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争议,有反对也有赞同,褒贬不一。

这篇报道的结尾有一句玩笑的话:“点评:外国人思想太开放了,中国人估计连讨论都没有。

”是吗?是的。

不用怀疑,是的。

在中国,同性伴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

每年两会,都有人提交有关同性恋婚姻的提案,李银河就是这里面的一份子。

有一年,她联系到一位代表希望获得30位代表的联名签署提案。

结局自然不尽如人意,有代表表示愿意签字,但希望在媒体前不要报道自己的名字。

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伤,有关同性恋的种种问题都是烫手山芋,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触摸这个现象,愿意真正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同性恋敢于告诉外人自己真正伴侣的性别。

当一位同性恋者被迫选择自己并不爱的伴侣,又是否会造成一段婚姻悲剧?在众多幸福的家庭背后,是否存在所谓的貌合神离?我想,这个社会需要一份答卷。

同性伴侣合法化不是一无是处,它自然也会给社会带来的益处。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不希望未来的伴侣患有艾滋病,但HIV在同性恋人群中患病率是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

我也不是在传播什么,同性恋好吗,不好,非常的不好。

这些人不仅要面对社会家庭的歧视和压迫,甚至可能丢掉自己工作的饭碗。

关于同性恋的社会印象调查报告

关于同性恋的社会印象调查报告

关于同性恋的社会印象调查报告张颖怡1004030228赵文静1004030233林嘉玲1004030103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同性恋者的各项指标完全正常,故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不同于大多数的人的一种性取向。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宗教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国至今对同性恋人群还存有争议。

在古代的欧洲,受基督教的影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认为同性恋违反神灵的意志,将同性恋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但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则是开放的,所谓“男风”曾在中国古代一度盛行。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一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不应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

但在非洲和亚洲西部、南部的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作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国家甚至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

目前,中国对同性恋人群的看法较为保守,将同性恋非刑事化、非病理化,但不承认同性伴侣任何关系,但在荷兰等国,法律已经开始逐渐承认同性伴侣的合法地位。

对同性恋群体持肯定态度的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同性恋群体还是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同性恋群体感情不能合法化(在不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故导致一部分同性恋群体私生活紊乱,并由此引发艾滋病的传播。

部分同性恋者选择与同为同性恋者的异性结婚,被称作“形式婚姻”,但由于这种婚姻没有稳定的感情基础来持续,从而这种婚姻较容易出现问题。

还有的同性恋面对世俗的压力,选择欺骗异性恋的异性结婚,这种婚姻同样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同性恋的感情路往往异常坎坷。

根据学者的统计,同性恋群体占社会总人口比例的5%左右,保守估计,中国大约有3000万同性恋者。

相比庞大的异性恋主流社会,他们属于边缘社区人群。

了解、尊重、宽容、给予少数族群以权益保障和社会活动空间,是一个民主社会基本的条件。

在中国,这个群体的利益一直被大多数人忽视,同性恋情感不被尊重。

性取向的数学解释

性取向的数学解释

性取向的数学解释摘要:性取向受多种因素(主导因素为雌雄两性除外)的共同影响服从正态分布(或标准正态分布),从异性恋到双性恋再到同性恋,呈现性取向的流动性,这就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了。

关键词:性取向同性恋流动性正态分布一、性取向的定义及其分类“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

性取向的主要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亦称性指向、性位向,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型态的耐久吸引。

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倾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有如肤色),每个人的性倾向位于从“只对异性感兴趣”到“只对同性感兴趣”之间的某个位置。

通常,性倾向被归为三类:异性恋(对异性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同性恋(对同性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双性恋(对两性均能产生浪漫情感与性的吸引)。

此外,亦有无性恋的概念(对两性均无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

“性倾向”和其他跟性身份有关的几个概念是相互区分的:“生理性别”(biological sex)是指男性或女性的解剖学、生理学、遗传学特征;“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个人将自己视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认同;“性别的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对男性化行为或女性化行为定义的文化规范。

“性倾向”的定义并不单单含有或依赖于性行为,而是依赖并表现于一个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耐久吸引,这包括一个人在爱、依附感、亲密行为等非性方面的内在深刻需求,具体表现例如:非性爱慕、共同目标与价值观、相互支持爱护、长久承诺等。

一个禁欲或从未发生过性行为的人,并不一定是“无性恋”;一个跟同性发生过性行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并不是同性恋;一个跟异性发生过性行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也不是异性恋。

性取向是指对一种长期稳定的感受到的来至于他人的吸引。

这种吸引可以是情感的上,感觉浪漫的、性方面的或爱情方面的。

同性恋心理分析

同性恋心理分析

怎么样消除同性恋心理所谓的性取向障碍就是同性恋,这些性心理障碍患者所追求的性爱对象是同性,而不像正常人那样追求异性。

如何认识和对待同性恋问题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争论的问题。

如《红楼梦》等古代小说中对同性恋既没有回避也没有严加斥责,说明这一现象并非罕见。

各种文化都曾斥责和反对这种违反伦理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但法国早在1810年就认定只要是发生在达到法定年龄的成年人之间的,经双方同意,私下隐蔽的同性恋活动就是合法的。

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一些州在60-70年代也纷纷效法通过类似的法律。

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74年经投票表决把同性恋从性障碍中删除。

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也取消了同性恋,总的来讲,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人们观念的总的趋势是采取开放、宽容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但80年代以来流行的艾滋病现多见于同性恋者的事实使西方社会一度出现恐慌,同性恋者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由于目前艾滋病已越来越多地在异性之间传播,所以那种片面地把同性恋和艾滋病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的观点是绝对占不住脚的。

同性恋的一大特点是在上层社会和最下层社会中多见,发生率的高峰处于两个极端,许多历史名人如柏拉图、米开朗基罗等智力水平高的同性恋者。

又如日本筑波科学城里有些科学家为了献身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导致家庭离异并走上与同性伴侣消遣有限的业余时间的道路。

在西方,同性恋的发生率可达10%,有些城市甚至还要高得多,它随着社会背景和生活一半而有所不同。

国外有人把人的性取向意识看作一个连续体,在连续体的两端分别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处在其中间的是两性恋,其余的人则分布在这个连续体的其他区段。

当然,靠近完全异性恋一端的人占极大多数。

在同性恋中有20%属精神性同性恋,从不发生性关系,有35%偶有性关系,经常保持性关系的只有15%,性关系混乱的只占很少数。

金赛调查报告表明,一些男性从青春期就是完全同性恋,这些人难以得到纠正,属于终生同性恋。

同性恋心理分析

同性恋心理分析

第八章同性恋心理第一节同性恋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第二节同性恋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同性恋的感情、性、婚姻生活第四节同性恋的法律地位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同性恋的基本含义和同性恋形成的原因,了解同性恋的产生与发展,熟悉同性恋者的感情、性、婚姻生活和同性恋的法律地位。

[开篇案例]广州大三男生高调“出柜”望学校开设同性恋课程近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同性恋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2013年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工专业的梁文辉通过媒体高调“出柜”(即对外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梁文辉描述从小学六年级起,他隐约察觉自己跟其他男孩不一样,并没“喜欢女孩”。

到了初中,他发现自己竟然对同性才有心跳加速的感觉,内心十分苦恼的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来“适应自己的身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同性恋者。

大一的时候他曾做了一个关于广东男同性恋的基本状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1500多名被调查同性恋中向父母或者准备向父母公开的百分比,只占个位数。

已经向身边朋友公开的,大概占了20%~30%。

他表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选择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同性恋、认同和接受同性恋,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同性恋”三个字在人群中说出来,已经没有人在意,而是很平常,就像看到单眼皮和双眼皮一样,不会大肆去讨论它。

除了公开自己同性恋者的身份外,2011年,有着多年同性恋志愿工作经验的梁文辉创办了“直同道合”——一个主要由异性恋者组成的公益组织,发起“一起来撑同志”等活动。

不仅如此,他所在的组织还积极联系高校老师,主持与同性恋议题相关的通选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名家和公众人物做嘉宾,通过讲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了解同性恋,并理解同性恋这种现象。

梁文辉表示,他的目标是要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开始,最终让大家在知道对方是同性恋时也不会有异样的眼光。

但是高调“出柜”也给梁文辉带来了不少风险,通过媒体报道自己“出柜”,已经引来了很大的争议,而令他最担心的是如果父母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者,必定会接受不了。

为什么同性恋基因在进化中没被淘汰

为什么同性恋基因在进化中没被淘汰

为什么同性恋基因在进化中没被淘汰?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杨旭 3136414031 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同性恋现象就已进入史实记载。

当代人类学研究发现, 在很多原始部落中, 同性恋被极力推崇, 甚至在20世纪已有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

同性恋现象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张庆辉, 2005)。

在《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调查报告中, Kinsey指出, 绝对型男同性恋者占4%, 绝对型女同性恋者占3%; 德国的Schnebell 在上世纪70年代的调查也发现,绝对型同性恋者可能占人口总数的3%~4%,这一结果与Kinsey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许毅, 2008)。

尽管同性恋现象自古就有, 遍布各种社会和群体甚至在某些阶段的特定社会中成为统治阶层的一种风尚(如古希腊)。

但相对于异性恋而言, 它仍然是一种潜隐的弱势现象, 一直受主流社会文化规范的排斥。

作为一种特殊的性取向, 同性恋现象已受到心理学、动物学、生物学等各领域专家的关注, 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原因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 3~5岁的儿童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 在此阶段, 幼儿会对异性家长产生本能的性欲渴求, 同时对同性家长产生敌对感。

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那么个体的性取向就能正常发展; 否则个体将可能产生性欲倒错(汪新建, 温江红, 2002)。

由此, 在弗洛伊德看来, 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阶段固着的表现。

这是科学家从人早期成长提出的性识别论。

同性恋的存在是进化理论中的一个谜团。

由于同性恋行为不管是在人类还是动物身上一代代都显示出生物学上的一致性, 而这种一致性程度又远远超过了生物学上的误差, 因此早在1959年,H u t c h i n s o n就认为, 同性恋行为有其进化功能(Kershaw & Jeffrey, 2005)。

过去二十年间,关于同性恋的生物学起源的论文发表了数十篇,迈克摩尔和瑞恩的当红歌曲《Same Love》成为美国支持同性婚姻阵营的非官方主题曲,这首歌引起许多同性恋人士在认识自己性向上的共鸣。

奥巴马支持同性恋婚姻

奥巴马支持同性恋婚姻

对奥巴马支持同性恋婚姻的思考美国总统奥巴马9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他在与自己的下属、一些同性恋军人、夫人米歇尔及两个女儿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后,经过思考,他改变了自己先前的反对态度,转而支持同性婚姻。

(网易新闻中心5月11号报道)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轩然大波,无论他是从自己的政治生涯的利益考虑还是真正为了同性恋群体的利益。

奥巴马的举动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也引起了一阵讨论。

有位网友评论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同性恋人群是当今社会的尴尬群体,从群体外的环境来说,同性恋是一类受歧视,受压抑的群体。

宗教上,基督教认为上帝造两性,两性的结合来到达人类的繁衍。

(当然中国社会中宗教不占主流,所以中国同性恋在宗教上的歧视不会构成太大影响)。

历史上,同性恋屡遭迫害,无论是王尔德的不为社会所接受,还是二战纳粹对同性恋人群的残杀心理学家,直到1990年才把同性恋从精神病的行列中去除。

从伦理道德上来说,传统的伦理是不会接受同性恋的存在的。

当今社会受到传统的伦理的影响,依然对同性恋者很难接受。

有些父母得知儿女是喜欢同性的性取向后,常常会不择手段把他们的性取向“掰直”,虽然现在社会上盛行各种“搞基”等打趣的称呼,但是据凤凰卫视的做的网络调查,真正的从心底能接受这种现象存在的还是很少数人。

李银河在2006年的人大会议上第三次地提交了关于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提案,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设立同性恋婚姻的法案,二是将现行的婚姻法中“夫妻”改为“配偶”,在第一次配偶的后面加上“性别不限”四字。

当闾丘露薇电话访谈李银河时,李银河说强调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婚姻没有区别。

同性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从生理上来说,大多数的同性恋是天生的,弗洛伊德说是幼儿时期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既然恋母会产生“阉割焦虑”,那么就转向恋父(或者是自己的同性长辈)。

现代科学还研究出性取向是有基因遗传的,说这两种解释,都是为了说明天生的,是自然界的产物,不是恶魔的化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心理学学会重申支持同性婚姻
编译:凯西
美国心理学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下文简称APA)在2010年的年度会议上重申了其对同性婚姻的支持,并指出APA的年度会议为呼吁科学界共同声援这一立场提供了绝好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心理学家组织,我们感到此时此地声明学会对平等婚姻权利的坚定支持至关重要,”学会主席、教育学博士卡罗尔·D·古德哈特女士表示。“随着同性婚姻议题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重要性逐渐升温,我们在此借用年度会议之机向科学界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一立场作为我们整个态度的基础,已经影响了很多为达到这一平等目标努力工作的议员、法官及官员。
(4)要求APA理事成员及各委员利用相关研究改善推进平等婚姻权利的方法策略。
2010年APA年会于8月12日至15日在圣地亚哥召开,包括了一系列研讨会,对涉及同性婚姻及其他同志权益的法案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研讨会的议题还包含同性恋/双性恋者的同性亲密关系状况与家庭生活形态研究,以及基于性倾向的歧视如何影响个人与家庭。专家们亦对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法规如何在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侣领养、对抗偏见与歧视等方面起到的支持作用做出了说明。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因已婚伴侣能够得到道德、经济及社会支持,婚姻关系可以提供坚实可靠的心理和生理益处。相反,近期的观察实验显示出保守与歧视性的婚姻政策对同性伴侣造成的伤害性影响。另外,研究亦显示由同性伴侣抚养长大的儿童与异性伴侣抚养长大的儿童相比,在心理调节、认知水平及社会功能上均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
以社会科学对性取向的研究结果为基础,APA在35年来一直是同志社群权益的坚定支持者。自1997年起,APA一直支持同性伴侣权益,自2004年起支持同性婚姻权利。APA发表过政策声明以游说议会反对《保护婚姻法令》及《全国婚姻修正法案》(译者注:二者均为否定同性伴侣合法权益的歧视性法案),也为俄勒冈、华盛顿、新泽西、纽约、马里兰、康涅狄格、爱荷华及加利福尼亚州中的同性婚姻案审议提交过支持辩护状,其中,在纽约提供的帮助达到三次。在2008年5月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判定同性婚姻合法时也曾引用由APA提交的辩护状。
APA管理委员会对同性婚姻平等权利发表了如下声明:
(1)重申APA于2004年发表的《关于性倾向与婚姻的正式决议》;
(2)自豪地为11个为同性伴侣争取平等婚姻权利的法案向法院提供辩护状,这其中包括2006年最高法院审议案在内的;
(3)编纂材料向公众宣传APA关于同性婚姻的立场,并发出其他支持同性伴侣权利的学界声音;
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心理学会是全美最大的专业心理学学术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心理学家组织。APA的成员包括超过十五万两千名的研究者、教育家、临床医师、咨询师及学生,拥有54个分支领域和60地区性从属机构。APA致力于发展作为科学的心理学,以专业手段帮助提高健康水平、改善教育及造福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