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性_动态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_张成思
去杠杆政策、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脱实向虚

去杠杆政策、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脱实向虚郑忠华 汤雅雯*摘 要:本文使用2012-2018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去杠杆政策是否改变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
研究发现:去杠杆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份额,并且这种提高在民营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上尤为显著,显示更多的金融资产是配置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上,说明企业有很强的动机保持自身的流动性。
进一步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投资效率越高,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就越少。
我们的研究指出:去杠杆政策的效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杠杆率,但却让企业增加了金融资产的持有,刺激企业进一步脱实向虚;单纯的去杠杆防风险,“”或许并没有从长远上解决企业从实体经济抽离的问题。
关键词:去杠杆政策;金融资产配置;双重差分模型中图分类号:F272.3一、问题提出金融资产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不言而喻,已有的研究(杜勇等,2018)认为,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目的有两种:通过持有金融资产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蓄水池”动机),或者是通过金融资产持有来获取收益(“替代”动机)。
企业通过配置金融资产能够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经营利润率,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Baud&Duran,2012),特别是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出于预防储备动机倾向于持有更多金融资产(胡奕明等,2017)。
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企业配置过度金融资产,并呈现严重金融化趋势,进而经济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戚聿东、张任之,2018;彭俞超,2018),这诱发了学界的对金融资产配置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一些研究表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与实体投资的收益存在利差,资金不断流入虚拟经济,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影子银行体系膨胀,实体经济有效投资不足,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Epstein G A,2006;张成思等,2016)。
在微观层面上,非金融类企业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减少生产性投资,并且以金融渠道获利作为企业重要利润来源。
但过度金融化会破坏企业创新能力(格里德尔Gleadle P,2014;王红建等,2017)、冲击企业经营收益率(宋军等,2015)、挤出企业主业发展(杜勇等,2017)、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刘笃池等,2016;孙辉等,2019)等。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摘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息息相关。
针对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只有将金融与实体经济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主导地位,才能处理好目前两者的之间的关系,减小金融风险的几率,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共同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社会经济。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反思一、初探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内涵和两者关系发展(一)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内涵所谓金融体系指的是国家在金融制度方面具体化运行模型,不同国家由于发展各异以及不同社会制度,因此具备不同金融体系。
一些国家实际金融体系依靠国内银行机构来予以掌控,还有些国家实际金融体系则依靠具体金融市场走向来具体制定。
站在广义层面上讲国家经济方面的整体流动框架构成了金融体系,并由具体的金融交易以及中介机构和相应的金融资产等组成,而无论是金融方面资产还是交易方式均和政府管理具备紧密的内在关系。
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促进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因此,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运营资金,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将大规模的金融资本投人到虚拟领域中,因此,极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给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
由于在实体经济下进行的经济活动都有固定场所,交易的商品也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无论是在稳定性还是在可控性方面都非常强,因此,能够有效推动金融的发展,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虚拟经济是指债券、股权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在虚拟经济下进行交易,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因此,在交易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非常大,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比,回报率较高,因此,近年来,人们将投资逐渐转向虚拟领域,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
相较于金融体系而言,实体经济则是能够进行经济创造相关活动的总称,如产品流通和相应的材料生产等等都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之内。
2016年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博士招生人数报录比数据如何复习有什么复习资料考试难度英语要求-育明考博

都在 7:1 以上。考生在全力备考的同时也必须要重视联系导师的环节,。另外有一些院系都出现了“排
队“的情况,这一点就要求大家如果没有超强的学术成果或者特别的人脉关系还是应该早联系导师,
注意联系导师的方式和方法尽量获取有价值的报考信息。 人大考博英语复习备考:
大部分年份学校考博英语的难度适中,不会像北大和社科院的考博英语那样特别难,但是每年都
备注
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日语
人大财政学考博资料获取、导师选择、高分课程班可咨询育明考博陈老师扣扣:54*7O-63+862=
导师姓名
任淮秀
专业名称
金融学
职称
教授
是否兼职博导
否
1、投资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2、投资理论与实务、投资银行
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 投资理论与实务、投资银行
主要研究的问题
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投资战略研究
资料来源: 资料获取、课程辅导咨询育明考博陈老师
备注
1、外语考试科目:英语或法语
导师姓名
关伟
专业名称
职称
教授
是否兼职博导
1、金融理论与政策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2、现代信用理论 信用风险管理
金融学 否
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 金融理论与政策 现代信用理论 信用风险管理
主要研究的问题
2、比较金融制度
本年度拟招收博士生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和变革、货币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研究的问题
在研项目
1、2010,本币国际化的经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2009,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17-19世纪中国财政金融问题及其文献研 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3、2009,中国古典财政金融文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项目(长期)】
金融开放、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融开放、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吴少将内容提要:一个地区提高金融开放水平不仅对本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直接效应,还会在空间上对邻近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溢出效应"文章利用2004-2018年31个省市区的年度数据,构建4种空间矩阵,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两个方面考察了金融开放和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和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更加明显,同时经济金融化对金融开放存在中介调节作用;不同区域金融开放和经济金融化对 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东部地区金融开放和经济金融化显著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开放对实体经济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金融开放经济金融化实体经济空间效应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 (2020) 050039*10作者简介:吴少将,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辽宁大连11602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明确要求,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进一步加快建设实体经济部门与现代金融部门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实体经济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根据现实需求积极扩大金融开放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大势所趋。
自我国加入WTO 以来,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的进程也不断加快。
但是与贸易开放进程相比,金融开放进程则比较缓慢,可能原因是金融开放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一一有可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可能导致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影响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如何从金融开放中获取优秀的金融资源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要尽量规避金融开放导致的过度金融化,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基于此,研究金融开放、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具有 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金融开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金融资产配置、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

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金融资产配置、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杜金岷陈建兴[摘要]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及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
研究发现:金融资产配置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在处于成熟期、衰退期的企业影响显著,而成长期不显著;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影响较为显著,对国有企业、中部、西部地区企业不显著。
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资产配置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加企业投资收益、提高运营资金使用效率来影响企业价值,另外金融资产配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制约。
[关键词]金融资产配置生命周期企业价值[中图分类号]F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21)01-0024-10当前,中国企业正面临国内经济下行及国际贸易萎缩的双重压力。
同时,由于房价上涨、人口老龄化、环保加强等原因,使得企业的土地、人力、环境等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不断挤压。
然而,与实体经济利润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业利润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为应对主营业务回报不确定性,分享金融业利润,改善企业盈利状况,非金融类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金融业,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配置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配置虽然有利于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但也挤占了企业用于主业发展的资源,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当前,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企业价值管理,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
因此,研究金融资产配置是否有利于企业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金融资产配置是指非金融企业将本用于主业经营的资源投资于金融资产。
企业配置金融资产*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企业金融化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机理与治理模式研究”(项目号GD19CYJ20)的阶段性成果。
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与政策建议作者:耿丽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9年第01期企业金融化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企业经融化和过度的企业金融化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和负面影响。
陈享光和郭祎(2016)认为一方面金融化通过财富效应等渠道对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企业金融化的发展也造成了虚拟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更大程度的分离,扩大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断层和矛盾,使得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郑胜男和干胜道(2018)以河北省非金融上市公司为例,对企业金融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适度的金融化会为企业缓解融资压力,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而过度的金融化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
从适度的金融化和过度的金融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来分别阐述。
(一)适度的金融化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经济过分虚拟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适度的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效应。
第一,优化企业部门的资金配置。
张军等(2005)通过考察金融自由化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金融深化显著提升了地区的生产率;而企业金融化能使企业部门的资源实现再配置,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分散企业风险。
企业金融化有助于企业分散宏观经济或其余外部冲击带来的风险以及缓解财务困境。
非金融企业通过在金融市场中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能够在经济繁荣时实现高额投资回报,而在经济萧条时也能获得收益,规避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第三,缓解财务困境。
从融资约束的视角考虑,充裕的现金持有和较强的融资能力,都能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高投资水平尤其是在外部冲击来临时,则企业持有的现金和易于变现的可交易金融产品能够缓解其融资约束,并在有投资意愿时,不会因资金短缺而放弃投资项目,即可能对实业投资有促进作用。
(二)过度金融化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过度金融化行为上,过度金融化对企业及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人大财金学院金融博士课程班招生简章

人大财金学院金融博士课程班招生简章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课程班招生简章【主办单位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建立于1950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八大院系之一。
财政金融学院的财政学、金融学于1988年、2001年、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连续三次蝉联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教育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就设在财政金融学院里。
目前财政学、金融学两个全国重点学科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财政、金融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头雁,为我国的财政金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财政金融学院汇集了我国财政和金融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
其中既有黄达、陈共、王传纶、周升业等国内外知名的我国财政金融学界元老,又有陈雨露、吴晓求、郭庆旺、赵锡军、张杰、任淮秀、汪昌云、朱青、庄毓敏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海外学成归来的学者。
另外,还有数十位财政金融界著名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如:成思危、项怀诚、吴晓灵、卢昕、李剑阁、贝多广、米建国、郝硕博等长期担任我院博士生导师,学院现有专职教授23人,副教授3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
现任院长为著名财政学家郭庆旺教授。
【项目背景】为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国之路,培养并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举办金融学专业博士生课程研修班,欢迎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报读博士课程班。
此次博士生课程研修班将打破传统的研究型博士培养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以培养专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博士研究生为目标,通过学术探讨和课题研究的方式,丰富自身在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学术高度,提高应用型研究能力,旨在提高中国企业家、政府领导者的决策水平,拓展视野,丰富管理技巧为了保证此项目的顺利进行,财政金融学院特建立博士课程培训项目小组进行指导,主要由以下著名资深教授组成:黄达、周升业、朱毅峰、沈伟基、张洪涛、刘曼红等教授。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预测分析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预测分析作者简介:商志明(1985—),男,汉族,内蒙古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危机预警。
摘要:义乌指数作为全球小商品的“道琼斯指数”,全面反映了小商品市场的价格走势和景气动态。
本文通过对历年义乌指数中的价格指数进行观察,将其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支持向量机对其进行回归预测研究。
实证表明:支持向量机能够在较小误差范围内实现对义乌指数的有效预测。
关键词:义乌指数;价格指数;支持向量机1、引言世界小商品看中国,中国小商品看义乌。
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在世界小商品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定期发布的义乌小商品指数(简称义乌指数)更是成为业界风向标,指导着海内外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义乌市汇集了海内外10万多家日用品生产企业,共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
商品价格的波动影响着全球小商品价格的走势,产生了决定世界市场的“义乌价格”,对全球小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产生着重要影响。
义乌指数反映了我国小商品产业状况、生产成本、资源成本和市场需求、甚至综合反映国际贸易变化趋势,对资源配置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而作为义乌指数的核心——价格指数,反映的是某一类别商品的平均价格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下折射出我国甚至世界经济运行情况。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经济指数的运行情况,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预测研究。
贺力平、樊纲等人(2008)研究了2001~2008年ppi与cpi的彼此驱动方向问题,研究表明处于下游的cpi是上游ppi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1]。
张成思(2010)认为我国上中下游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上中游价格对下游价格具有显著动态传递效应,而下游价格对上中游价格存在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2]。
王萍(2007)利用标准的gm(2,1)模型对股票价格进行滚动预测时,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值总存在一个单位的时间延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