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应激强度的相关研究

一0 7 一2 9 * 3 0 * .4 . 1 " .3 * . 5 . * . * 0 1 9 4 25* 27*
客 观 支持 .8 * 28* 主 观 支持 . 8 * 3 * 4
.5 00
一O 1 . 0 一2 3 * 一O 1 .4 0 .8 * . 4 4
应 激对个体 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 , 但如果应激的强 度超过
托尔曼认为心理应激过程要经历输入应激源 、中介机制 、 应
了个体 的承受能力 , 则会令其陷人心理危机。美 国心理学家 慰 。并且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类型与特定情境的不 同要求有
关, 当可以通过努力控制环境时 , 个体倾 向于寻求信 息 帮助, 而
系 . 会支持能够通过对应付方式 的影响来 可见 , (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不是单独对心
理应 激强度起作用 的 , 二者之 间也 有密切关系 , 会支持既 社 是可供利用的应对资源 , 也是影响应对的决定性 因素 。
鉴于 以上 分析 , 文作 出 以下假设 :1应 对方式 、 本 () 社会 支持与心理应激强度之间存 在显著相关 。( ) 2 社会 支持 和应
激反应三个 阶段 , S O R应 激模式 。 即 -— 当个体受到应激源刺
激将要发生应激反应 之前 . 由中介机制在应激源及其反应 之 间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介机制包括察觉 、 动机 、 知评价 、 认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 -一种刺激引起的心理应激 强 【p 舾 l ) (
度, 除受 事件 本身的特性影 响外 . 在很大程度 上还取决于个
性 反应 , 或这种反应超 出了个 体所能承受 的范围 , 就会 引发
心理、 生理平衡 的失调 即紧张反应状态的出现。适度 的心理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分析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分析近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分析。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亲友、同事、邻居等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到的物质、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健康则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良好,处于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之中。
本文将分析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个体的影响。
首先,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研究表明,获得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减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科珀斯克(Sheldon Cohen)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程度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时,产生的压力激素和抵抗力更强,因此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此外,心理学家琳达·施密特(Linda W. White)的研究也证实了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她对5000名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那些获得了高水平社会支持的患者,其康复速度更快,心理健康状况也更好。
其次,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情感支持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情感支持可以降低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并且增加幸福感。
某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失去婚姻伴侣,获得亲友、家人的情感支持可以显著减少他的抑郁症状,促进心理康复。
其次是认知支持的影响。
认知支持主要指朋友、亲人提供的信息支持。
研究表明,获得认知支持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提高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因此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和提升。
最后是社会支持对个体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获得社会支持可以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间接促进心理健康。
然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
研究还发现,心理健康状态对社会支持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时,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和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显示了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良性循环。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

自编大 学 生 就 业 认 知 评 价 问卷 。在 研 究 文 献 基础 上 , 建构 了 就 业 认 知 的 理 论 结 构 , 根 据 访 谈 并
第 1 2卷 第 2期 21 O 2年 6 月
南京工程 学院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 n l fN ni gI si t f c n lg ( o il c n eE i o ) o r a o a j n t u eo h oo y S c i c dt n n t Te aS e i
S ibre等人 编制 , 问 卷 共 4 pe eg i l 该 O个 项 目 , ~ 2 1 0
学 生就 业指 导 工 作 和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的 顺 利 进
行。
一
、
研 究 方 法
1 被 试 .
项 为状 态焦虑 量表 ( — ) 可 用来 评 价 应 激情 况 下 SAI ,
的 状 态 焦 虑 ;1 4 2 ~ O项 为 特 质 焦 虑 量 表 ( AI , T— ) 用
于评定 人们经 常 的情绪体 验 。该量 表 T— 的稳 定 AI 性 较高 , 相关 系数 为 0 7 ~O 8 。 . 3 . 6
3 .数 据 分 析
采用整 体取样 法 , 取河 南 省 6所 大 学 3 0名 选 5 在校 大 学 生 , 盖 了 文史 类 、 工类 、 医 类 、 体 涵 理 农 艺 类等 2 3个 专 业 类 别 。共 发 放 问 卷 3 0份 , 除 无 5 剔 效 问卷 , 有效 问卷 3 5份 , 效 率达 到 9 。男生 2 有 3
( 州 大 学 教 育 系 , 南 郑 州 ,5 0 1 郑 河 4 00 )
摘 要 : 过 运 用社 会 支持 问卷 、 态 一特 质 焦虑 问卷 、 业 认 知 问 卷 对 3 0名 在 校 大 学 生 进 积 极 评 价 、 中性 评 价 和 特 质 焦虑 上 有 显 著 差 异 ; 同年 级 的 学 生在 就 业认 知 评 价 和 状 态 焦 虑 上存 在 不
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

C PRWORLD 公关世界 \67高校辅导员分析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研究文/玉佩鐘摘要:大学生抑郁情绪是研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线索,辅导员通过捕捉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表现,分析研判深层内因,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可阻止大学生抑郁情绪恶性发展。
通过分析大学生抑郁情绪来源及成因,得出抑郁情绪源于自我发展矛盾、人际关系危机及原生家庭问题。
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以下四个方式处理大学生抑郁情绪问题:提升抑郁情绪发现、分析及应对能力,掌握大学生不同阶段焦虑源,帮助大学生建立优质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积极心理干预水平。
其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积极心理干预的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情绪,辅导员,焦虑引言大学生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对环境变化、生活困境与人生挑战的经验不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抑郁症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而抑郁症的前期体现的是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体验的堆积。
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9.3%,[2]抑郁是一种心境低落、悲观的消极情绪状态,若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3]抑郁症状包括自我评价低、精神迟滞、无愉悦感、精力减退等,严重的会伴随出现自杀念头、存在自残行为、易失眠或睡眠过多等情况。
[4]抑郁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造成大学生退学、休学的主要原因。
目前治疗抑郁症的方式比较简单,吃药或者做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但大家对抑郁症存在偏见,拖延或害怕导致抑郁症最佳治疗时间被延误。
大学生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学生三观的培养质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因此,发现和研判大学生抑郁情绪并做好疏导,防止大学生抑郁情绪堆积与恶化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抑郁情绪成因分析1.自我发展与人际关系焦虑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源包括以下两项:学业与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危机,当焦虑无法调节时伴生抑郁情绪。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建议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有效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1、学业压力导致的焦虑大学课程相较于中学更加复杂和深入,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部分学生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时遇到困难,对考试、论文、作业等感到过度担忧和焦虑,甚至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方式都有所拓展。
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沟通能力不足或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难以与同学、室友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产生孤独、自卑、抑郁等情绪。
3、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随着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毕业前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都可能引发焦虑、恐惧和无助感。
4、情感问题引发的心理波动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和敏感的时期,恋爱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破裂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
失恋、单恋等情感问题可能导致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甚至极端行为。
5、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阴影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化,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2、学校教育的不足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帮助。
3、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与心理应对

社会支持与心理应对在我们的生活中,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困难可能来自于工作、学习、家庭或其他方面,而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应对。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是指在困难时期,我们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到实质和情感上的支持。
而心理应对则是指我们主动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减轻压力和情绪困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可能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交网络的断裂,或者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支持的效果变得更为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例如,亲情、爱情、友情、同事关系等。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支持可以给予我们情感上的安慰和帮助,尤其是在重要的决策和困难时期。
爱情支持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通过伴侣的支持和陪伴来减轻压力。
此外,有好友的支持也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获得外界视角和建议,更好地应对困难。
工作中的同事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他们可以理解我们的工作困境,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除了社会支持,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应对来应对压力和困境。
积极的心理应对是指通过主动采取措施,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和策略,以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
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包括积极思考、自我调节、寻求支持和放松等方法。
积极思考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考角度和态度,从而减轻自己的负担。
通过积极思考,我们可以更加乐观地看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我调节是指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通过自我调节,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担忧。
寻求支持是指我们要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帮助和支持。
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放松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应对方式。
通过放松身心,我们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更好地面对挑战。
社会支持和心理应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我们在困难时期的力量和激励,使我们更加坚强和自信。
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作者单位:1.250101济南,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处2.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第一作者简介]尚金钊(1976 ),男,山东曹县人,讲师,硕士,业务专长:大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尚金钊1王娟2赵明吉1傅晓1【摘要】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法选取277名贫困大学生为研究组,288名一般大学生为对照组,问卷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艾森克个性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结果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1.41%。
研究组的SD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3.59,P <0.05)。
研究组的E 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5.06,P <0.05),而研究组的N 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5.20,P <0.05)。
研究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11.57 -5.71,P<0.05)。
贫困大学生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E 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 =-0.39 -0.31,P <0.05),与N 维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34,P <0.05)。
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与其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抑郁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01(2011)-05-0336-03Correl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SHANG Jinzhao ,WANG Juan ,ZHAO Mingji ,et al.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in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university.MethodsA total of 277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 study group and 288normal 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assessed with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were 31.41%.`The scores of SDS in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 =3.59,P <0.05).In study group ,the scores of EPQ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on E dimension and higher on N dimension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 =-5.06,5.20respectively ,P <0.05).Scores of SSRS in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on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passive coping facto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 =-11.57 -5.71,P <0.05).The scores of SDS in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cores of E dimension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social support ,passive coping factor (r =-0.39 -0.31,P <0.05),an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core of N dimension (r =0.34,P <0.05).Conclusion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re related to their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Key words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DepressionPersonalitySocial support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兴力量,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焦虑情绪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将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生焦虑情绪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了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揭示其表现形式和特点。
从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影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影响程度。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建议,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大学生本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二、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和特点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焦虑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呈现出普遍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和特点,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其中轻度焦虑者占比较大,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中度甚至重度的焦虑症状。
这些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就业前景、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
特别是在面对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时,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尤为明显。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焦虑情绪的来源多元化,不仅来自于学业和就业,还涉及到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
焦虑情绪的表达方式多样化,有的学生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过度焦虑、紧张,甚至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0 &(1 1,*+,""%#( 2%’3 "#$%&4 "-**#+’ %( -(%5,+"%’0 "’-1,(’" "#$ %&#! ’( )*$+! ,( -#$+!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压力感受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性。 方法: 于 "$$#=$% @ $’ 以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州师范学院在读的 (%$ 名大 学生为调查对象, 采自编用压力感问卷>包括 "* 个项目, 包括学业压力、 人际压力、 经济压力、 就业压力和生活其他压力感 % 个因素, 各因子满
*$ 为有一定压力?、 分为 %$ 分,a #$ 分认为受到该方面压力很大, 焦虑 %$g’$ 分者为轻度, ’+g:$ 分者是 自评量表(总分低于 %$ 分者为正常; :$ 分以上者是重度焦虑) 中度, 、 抑郁自评量表 (总分低于 %$ 分者为正 %$g’$ 分者为轻度, ’+g:$ 分者是中度, :$ 分以上者是重度) 常; 和社会 支持感受问卷 (+$ 个条目, 包括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 用度 * 个维度) 进行测试, 将统计数据运用经典的方差分析方法 , 计算 各组数据的相关系数, 分析大学生的压力感受与焦虑、 抑郁的关系及社 会支持的相关性。 ①压力问卷测查结果: :(: 份有效问卷均纳入结果分析。 结果: 大学生的 压力感受集中体现在学业>*** 人, 占 #"5*c?和就业>+:* 人, 占 ""5$c?, 其次是人际>+$( 人, 占 +*5:c?、 经济 (!" 人, 占 ++5:c) 及生活 (环境、 情 ②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感、 家庭) ((+ 人, 占 +$5*c) 。 压力感与焦虑、 抑郁 < e $5$$+?; 的相关性: 压力感与焦虑、 抑郁呈显著正相关>*d$5:+$,$5’"";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总社会支持与焦虑、 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d=$5%!" g=$5#"$; < e $5$+g$5$$+?, 其中主观支持与焦虑尤为相关>*d=$5%!"?。 结论: 大学生生活中的学业压力、 人际压力、 经济压力、 就业压力和生活 其他压力是引起焦虑、 抑郁的重要相关因素, 而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 压力的一种主要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心理压力, 减少压力带来的 不良情绪体验, 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主题词: 学生 @ 心理学; 焦虑; 抑郁; 社会支持
E 引言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中,一时 无法消除威胁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压力的心理反 应可以涉及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长期压力过大可 使大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抑郁、 焦虑往往并不是生活中各种压力直接造成的,而是受 个体自身及所处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支持是 "i 。为此, 本文拟通过对部分大 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h+, 学生群体中压力感与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作用的相 关性调查分析, 为改善大学生的压力应对及焦虑、 抑郁 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可行依据。 F 对象和方法 设计: 横断面调查。 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 对象: 以整群抽取湖州师范学院文、 理、 医学院中 抽取新生、 二年级、 三年级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 "$$#=$% @ $’。 实施时间为 设计、 实施、 评估者: 调查的设计、 实施、 评估均由 本课题成员共同完成。 ①压力感问卷, 方法: 评定工具: 为自编问卷, 包括 "* 个项目, 经综合分析, 提取出学业压力、 人际压力、 经济压力、 就业压力和生活其他压力感 % 个因素。 各因 *$ 子满分为 %$ 分,a #$ 分认为受到该方面压力很大, ②抑郁自评量表, 为有一定压力。 共有 "$ 个项目, 抑郁 %$g’$ 分者为轻度, ’+g:$ 总分低于 %$ 分者为正常; :$ ③ 分者是中度, 分以上者是重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 "$ 个项目,焦虑总分低于 %$ 分者为正常; %$g’$ 表, ’+g:$ 分者是中度, :$ 分以上者是重度 分者为轻度,
"#$ %! ’( )! ,( -./00*1#23#*$0 *4 56&00(6& 0&$0&! 2$7#&38 2$9 9&56&00#*$ :#3; 0*1#2< 0(55*63 #$ ($#=&60#38 03(9&$30. ="($>>)( ?#$.")+$> @+$>-) >??@ABC>DEFG?HI CJ;#$2E 林梅 !余红 !杜宁.大学生压力感与焦虑及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KLM. 中国临床康 >??@!BC>DEFG?HI K:::.N+<1O4.1*PM 复,
B1C4DE01/E 7F GHEC4.E.1/E, I1J.64K L7KK1M1 7F NHOP7H Q146P1D3 L7KK1M1, NHOP7H *+*$$$, RP1S.4/M TD7U./61, LP./4 6#++,"*#(1,($, ’#7 "#$ %&#! <3376.4E1 6P.1F CPV3.6.4/, B1C4DE01/E 7F GHEC4.E.1/E, I1J.64K L7KK1M1 7F NHOP7H Q146P1D3 L7KK1M1, NHOP7H *+*$$$, RP1S.4/M TD7U./61, LP./4 -./01.%’+$"$23./4567056/ 8-**#+’,1 907 4 MD4/E FD70 W6.1/E.F.6 81314D6P X7H/J4E.7/ 7F NHOP7H Q146P1D3’ L7KK1M1, Y75 89*$$$:)
:,$,%5,17 "$$%=$*=*$ !$$,*’,17 "$$%=$#="%
!9"’+பைடு நூலகம்$’
!;<7 Q7 ./U13E.M4E1 EP1 67DD1K4E.7/3 7F CD133HD1 31/31 4/J 376.4K 3HCC7DE Z.EP 4/[.1EV 4/J J1CD133.7/ ./ H/.U1D3.EV 3EHJ1/E35 <=>?@A87 \1EZ11/ I4V 4/J ]H/1 "$$#, E7E4KKV (%$ H/J1DMD4JH4E13 7F L7KK1M1 Z1D1 3HDU1V1J ^V 014/3 7F 6KH3E1D 340CK./M Z.EP NHOP7H Q146P1D3’ EP1 31KF&J13.M/1J CD133HD1 31/31 _H13E.7//4.D1 >67/3.3E1J 7F "* .E103, ./6KHJ./M % F46E7D3 7F CD133HD13 7F K14D/./M, 6700H/.64E.7/, F./4/61, S7^ PH/E./M 4/J K.F1‘ QP1 E7E4K 367D1 7F 146P F46E7D Z43 %$ C7./E3, a #$ C7./E3 Z43 E4b1/ 43 3HFF1D1J FD70 MD14E CD133HD1 FD70 EP1 43C16E, *$ C7./E3 43 61DE4./ CD133HD1?, 31KF&D4E./M 4/[.1EV 364K1 >E7E4K 367D1 K7Z1D EP4/ %$ C7./E3 Z43 E4b1/ 43 /7D04K, %$ E7 ’$ C7./E3 43 0.KJ, ’+ E7 :$ 43 07J1D4E1, P.MP1D EP4/ :$ C7./E3 43 31U1D1 4/[.1EV?, 31KF&D4E./M J1CD133.7/ 364K1 >E7E4K 367D1 K7Z1D EP4/ %$ C7./E3 Z43 E4b1/ 43 /7D04K, %$ E7 ’$ C7./E3 43 0.KJ, ’+ E7 :$ 43 07J1D4E1, P.MP1D EP4/ :$ C7./E3 43 31U1D1 J1CD133.7/? 4/J 376.4K 3HCC7DE C1D61CE.7/ F11K./M _H13E.7//4.D1 >67/3.3E1J 7F +$ .E103, ./6KHJ./M * J.01/3.7/3 7F 7^S16E.U1 3HCC7DE, 3H^S16E.U1 3HCC7DE 4/J HE.K.EV 7F 376.4K 3HCC7DE?5 QP1 67DD1K4E.7/ 671FF.6.1/E 7F EP1 J4E4 ./ 146P MD7HC Z43 64K6HK4E1J Z.EP EP1 01EP7J 7F 6K433.6 4/4KV3.3 7F U4D.4/61‘ QP1 67DD1K4E.7/3 7F CD133HD1 31/31 Z.EP 4/[.1EV, J1CD133.7/ 4/J 376.4K 3HCC7DE ./ H/.U1D3.EV 3EHJ1/E3 Z1D1 4/4KVO1J5 :=8BC>87 < E7E4K 7F :(: U4K.J _H13E.7//4.D13 Z1D1 ./U7KU1J ./ EP1 4/4KV3.3 7F D13HKE35 ① 813HKE3 7F CD133HD1 _H13E.7//4.D1; QP1 CD133HD1 31/31 7F H/.U1D3.EV 3EHJ1/E3 67/61/ED4E.U1KV 04/.F13E1J ./ K14D/./M >*** 64313, #"5*c ? 4/J S7^ PH/E./M >+:* 64313, ""5$c ?, F7KK7Z1J ^V 6700H/.64E.7/ >+$( 64313, +*5:c ?, F./4/61 >!" 64313, ++5:c ? 4/J K.F1 >1/U.D7/01/E, 107E.7/, F40.KV? >(+ 64313, +$5*c?5 ② <3376.4E.7/3 7F 376.4K 3HCC7DE 4/J CD133HD1 31/31 Z.EP 4/[.1EV 4/J J1CD133.7/ ./ H/.U1D3.EV 3EHJ1/E3; TD133HD1 31/31 P4J 3.M/.F.64/E C73.E.U1 67DD1K4E.7/ Z.EP 4/[.1EV 4/J J1CD133.7/ >* d$5:+$, $5’"", < e $5$$+?‘ G^S16E.U1 3HCC7DE, 3H^S16E.U1 3HCC7DE 4/J E7E4K 376.4K 3HCC7DE Z1D1 3.M/.F.64/EKV 4/J /1M4E.U1KV 67DD1K4E1J Z.EP 4/[.1EV 4/J J1CD133.7/ >* d=$5%!" E7 =$5#"$, < e $5$+ E7 $5$$+?, EP1 43376.4E.7/ ^1EZ11/ 3H^S16E.U1 3HCC7DE 4/J 4/[.1EV Z43 07D1 7^U.7H3 > * d=$5%!"?5 6@D6CB8;@D7 f/ H/.U1D3.EV 3EHJ1/E3, CD133HD13 FD70 K14D/./M, 6700H/.64E.7/, F./4/61, S7^ PH/E./M 4/J 7EP1D 43C16E3 7F K.F1 4D1 EP1 .0C7DE4/E D1K4E1J F46E7D3, ZP.6P 64/ K14J E7 4/[.1EV 4/J J1CD133.7/‘ \HE 43 4 b./J 7F 04./ 37HD61 F7D ./J.U.JH4K E7 67C1 Z.EP CD133HD1, 376.4K 3HCC7DE 64/ D1K.1U1 C3V6P7K7M.64K CD133HD1, D1JH61 EP1 4JU1D31 107E.7/4K 1[C1D.1/61 64H31J ^V CD133HD1 E7 4 61DE4./ 1[E1/E, 4/J EP1/ .E 64/ .0CD7U1 EP1 ./J.U.JH4K 01/E4K P14KEP K1U1K 7F H/.U1D3.EV 3EHJ1/E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