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

合集下载

大学生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干预措施

大学生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干预措施

大学生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干预措施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大约有15%至20%的大学生存在抑郁症状。

抑郁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大学生抑郁症至关重要。

一、病因分析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现状。

追求卓越的竞争环境和日益提升的学习要求使得许多大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感到焦虑和抑郁。

2. 情感困惑大学是一个情感发展的时期,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恋爱、友谊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情感困惑往往会引发自我怀疑、焦虑和抑郁。

3. 社交压力大学生常常要面对社团活动、班级交往等多样化的社交场合,有些人可能因为社交能力不足或者过度自我要求而产生焦虑和抑郁。

4. 经济困扰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一大心理压力源。

缺乏经济支持往往会让大学生感到无助和焦虑,进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二、干预措施1. 心理教育与宣传大学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和心理问题的认知程度。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提高应对抑郁症的能力。

2. 情感疏导与支持为了帮助大学生应对情感困扰,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青年志愿者团队,提供恋爱、友谊、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情感咨询。

3. 压力管理与调适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业压力和情感压力,提高抗压能力,采取积极的心理调适策略。

4. 社会支持与经济援助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紧急经济援助,为经济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减轻经济压力,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5. 多元化的活动与支持学校应设计多样化、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交支持和活动平台。

三、结语为了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症,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心理教育与宣传、情感疏导与支持、压力管理与调适、社会支持与经济援助以及多元化的活动与支持等干预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抑郁症病因,增强心理健康,提高应对能力,最终降低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压力与焦虑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来改善心理健康。

首先,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得到亲友、家庭、社区等各个层面的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鼓励和帮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并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同时,社会支持也可以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减轻情绪压力,有助于我们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社会支持还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在一个人际关系密集的社群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

这种归属感可以满足我们的社会需求,并增强我们的社交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

当我们感到被重视和尊重时,我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更加乐观和坚韧。

另外,社会支持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机会参与社会活动,扩大我们的社交圈子,增加对外界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

然而,社会支持的缺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孤独、社会孤立、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的恶化。

没有得到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帮助,个体容易陷入沮丧、孤独和无助的状态。

长期处于这种负面心态中,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并积极为自己和他人提供社会支持。

那么,如何增加和改善社会支持,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呢?首先,我们可以主动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入兴趣小组或者社区组织等,扩大社交圈子。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共享。

此外,我们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得到专业人士的支持和指导。

他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提供专业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

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凸显,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成瘾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对网络成瘾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网络成瘾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分析社交焦虑在高职大学生中的表现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探讨社交焦虑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社会支持在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和抑郁之间的作用,分析社会支持如何缓解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和抑郁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高职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关注。

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网络成瘾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大学生网络成瘾、社交焦虑、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网络成瘾,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个体过度使用网络,导致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受损的行为。

研究显示,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抑郁、焦虑等。

高职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因素,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困境。

因此,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成因和后果,对于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特殊群体,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堪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被提上日程。

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调节和促进作用;而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因此,重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的,在同一社会背景下对社会支持的普通定义并无理解上的困难,但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对象或学术术语,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支持概念,各个领域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进行了解释。

目前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克布(Cobb,1976)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的其它成员的关心、爱、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或者是导致个体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

(2)Sass和Mattson(1999)认为社会支持是指接受者与提供者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相互交流,通过减少个体对于情境、自我、他人或亲缘关系的不确定性,达到提高人们对生活经历的自我控制感。

(3)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

(4)Myers提出,社会支持由能够提供物质和人际资源的社会关系构成。

(5)Cohen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为了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社交网络对个体提供的心理支持和物质资源。

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对社会支持定义后也对社会支持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如张文宏、阮丹青认为,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

施建峰等学者提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

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方法。

方法:本研究采用经过修订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某市三所大学34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论:①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间的内部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②在大学毕业生中,男生的焦虑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除了主观支持维度之外,女生的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男生;③理科毕业生的焦虑倾向显著高于文科毕业生,除了主观支持维度之外,文科生的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④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和焦虑状况受到地域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焦虑倾向;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05-02大学毕业生处于向社会化转型的过渡时期;他们面临诸多的人生选择,如找工作、考研、和同学的分离、生活方式变化等。

由于生活工作都处于不确定的变数中,因此这个时期呈现出的许多心理问题。

前人在对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毕业生焦虑是最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之一,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程度,保持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被试在常州市选取三所大学作为施测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

其中男生133名,女生212名;毕业生189名,非毕业生156名;文科生208名,理科生137名;来自城市83名,来自城镇107名,来自农村155名。

从345名有效被试中筛选出189名大学毕业生,占全体被试的54.8%。

(二)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经过修订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类、整理。

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研究

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研究

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研究近年来,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的同时,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和抑郁的困境。

本文将以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为主题,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的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一、焦虑与抑郁症的概念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常常伴随着对未来事件的担忧、忧虑和不安。

焦虑表现为紧张、恐惧、心烦意乱等情绪状态。

而抑郁症则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失衡有关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持续的、严重的抑郁情绪,影响到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二、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焦虑与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未来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一项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焦虑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分别为30%和20%左右。

三、焦虑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即焦虑症状可能预示着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状也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感到焦虑。

一项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在大学生中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

四、影响焦虑与抑郁症的因素1. 学业压力:大学生常常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和竞争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2. 人际关系困扰:大学期间,个体的人际关系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也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缓解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五、预防和干预策略针对焦虑与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关性,制定以下预防和干预策略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提供心理教育和宣传,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3. 培养积极应对压力的能力,例如通过运动、艺术等方式释放压力。

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就业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就业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
大学 生就 业
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 就业认知评价 的中介作用
张巧燕 - , 程绍珍 z
(. 1 黄河科技 学院 工学院 , 南 郑 州 4 0 6 ;. 州大学 河 5 0 32 郑 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理学 系, 河南 郑 州 4 0 1 ) 5 0 5
要: 严峻的就业形 势使 大 学生在找 工作期 间容 易出现 焦虑情 绪 , 长期持 续会 产 生较 大的心理 压力 。 知评 价作 若 认
为个体 的一种 内在 因素 , 焦虑 的形 成过程 中起 着主要 的调控 作 用。 在 大学 生在就 业过程 中, 果能够获得 良好的社会 支持 , 如
认 知 评 价 积极 . 焦 虑 就 相 对 较 低 。 其
关键 词 : 就业 焦虑 ; 社会 支持 ; 就业认知评价


引言
烦躁 、 失眠等身心不 良 症状 , 若长期持 续易产生较 大的心理
主动实现高质量就业 。 大学生 职业发展 能力 、 就业创 业能力
高校 、 单位 、 用人 大学生三方合作开拓适 合大学生的就
业渠道 的关键 , 是促 使三方的需求与供给相 匹配 。
的提 高是开拓就业渠道 、 个人高质量 就业的有效 方法。 实现
大学 生主体作用 的发挥 , 要充 分利用学生社 团组织 , 用就 利
发展需要 , 才能有效促进 大学 生高质量 就业 。 在政 府的 主导 下, 用人单位 、 和大学生可 以合作拓宽适合 大学生 的就 高校 业渠道和就业 岗位 , 形成长期共赢 的良好局 面。
高校人 才培 养环 与用人 单位 人 才需求 环如 果互 不相
干 , 明高校的人才培养完全脱离 了社会需求 , 说 大学毕业生 就业必然 困难 。高校人才培养环与用人单位人 才需求环重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如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如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关系如何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自我调节等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现实中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困扰、家庭期望等因素都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负担。

比如,考试失利可能导致焦虑和沮丧,社交挫折可能引发自卑和孤独感,长期的压力积累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和帮助,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陪伴支持等。

这些支持可以来自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社会组织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朋辈支持等方面。

家庭支持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

家庭给予的关爱、理解、经济支持和情感慰藉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后盾。

在遇到困难时,来自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增加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学校支持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关心和指导、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都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朋辈支持则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朋友之间的相互倾诉、分享快乐、分担烦恼,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
作者:孙崇勇,刘浩强,袁晶
《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12月23卷12期调查研究与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关系。

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随机整群抽取吉林师范大学1 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6,P<0.001);焦虑总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6,P<0.001);抑郁严重度指数为0.45±0.09。

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支持总分与焦虑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0.11,P<0.001);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对焦虑、抑郁程度具有预测作用。

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焦虑程度则高于平均水平,总体处于无抑郁程度;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对焦虑、抑郁程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社会支持;焦虑;抑郁;横断面调查;大学生
随着考研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研究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1〕。

焦虑与抑郁作为负性情绪状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柱性资源〔2,3〕,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行为模式。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焦虑、抑郁程度及其关系,2006年12月,进行此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吉林师范大学1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获得有效样本1250份,有效回收率96.15%。

其中,男生540人,占43.20%;女生710人,占56.80%。

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0.74±1.20)岁。

文科学生738人,
占59.04%;理科学生512人,占40.96%;来自农村469人,占37.52%,来自城市781人,占62.48%。

有恋爱对象705人,占56.40%;无恋爱对象545人,占43.60%。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大学生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地区、恋爱状况等。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4〕,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其中,客观支持指大学生所得到的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参与等;主观支持指大学生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支持,包括在社会上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指大学生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量表共10个条目,分数越高,表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与自评抑郁量表(SDS)〔6〕,调查大学生焦虑、抑郁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症状出现的频度。

焦虑总分由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再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总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

自评抑郁量表包括20个条目,亦分为4级评分,主要评定最近一段时间出现抑郁症状的时间频度。

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指数范围为0.25~1.0。

根据Zung氏标准〔7〕,指数在0.5分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总体情况(表1)表1 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分、支持总分及焦虑总分与国内常模比较(略)注:* P<0.001。

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分、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大学生焦虑总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大学生抑郁严重度指数为0.45±0.09。

根据Zung氏标准,大学生的总体抑郁水平处于无抑郁程度。

2.2 不同性别、专业、地区及恋爱状况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比较
男女大学生只在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大学生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男女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及焦虑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文理科大学生只在焦虑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大学生焦虑总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文理科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支持总分及抑郁严重度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农村和城市生源大学生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与无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无恋爱对象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焦虑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相关分析(表2) 表3 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略)注:* P<0.001。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及支持总分与焦虑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0.11,P<0.001)。

2.4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3)表2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焦虑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相关系数(略)注:* P<0.001。

以大学生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焦虑、抑郁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

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在焦虑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中进入回归方程,对焦虑程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抑郁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中进入回归方程,对抑郁程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全国正常人平均水平,而焦虑程度则高于平均水平,可能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关。

就业竞争压力大使一些大学生对前途感到渺茫,较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状态。

另外,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在遇到烦恼或急难情况时,他(她)们可能不愿意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大学生焦虑程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并没严重到焦虑症(焦虑总分为58.7±13.5)〔8〕的程度;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处于无抑郁程度,符合焦虑与抑郁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与焦虑、抑郁程度的相关关系来看,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越少,其焦虑、抑郁程度越重;反之亦然。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焦虑、抑郁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与阳德华〔9〕、张连云〔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焦虑与抑郁作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李慧民〔11〕认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支持不良有碍于大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保持。

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其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并学会充分利用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3〕时勘,范红霞,贾建民,等.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J].心理学报,2003,35(4):546-554.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8.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5.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7.
〔9〕阳德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52-355.
〔10〕张连云.大学生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46-49.
〔11〕李慧民.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63-2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