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
用价值。方法 58例肝癌晚期患者按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成研究1组30例
(评分30~39分)和研究2组28例(评分≥40分), 两组患者均给予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情况和介入治疗3个月后的
病死率, 分析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病死率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关
系。结果 研究1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研究2组(P<0.05);
研究2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研究1组(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
分可用于评价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情况、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晚期肝癌;介入治疗;应用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多数肝癌患者的基础疾病为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就诊时往
往因肝硬化代偿期肝功能储备不足, 不能采取手术治疗, 需要接受介入治疗。
肝癌介入治疗是指在不开刀暴露患者病灶的情况下以人体原有管道为路径, 在
临床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局部病灶进行治疗[1]。现阶段该种治疗方法已成为非
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 但介入治疗后会对
患者的肝功能产生影响, 需要接受保肝治疗。相关临床研究发现终末期肝病模
型评分系统可用于肝癌晚期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 为肝癌晚期患者的介入
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院本次研究针对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患者
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现做出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58例肝
癌晚期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和生化指标检验均确诊为肝癌。根据终末期肝病
模型评分将患者分成研究1组和研究2组。研究1组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0~
39分, 共30例, 其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38~64岁, 平均年龄(51.9±4.3)
岁。研究2组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40分, 共28例, 其中男15例, 女13
例, 年龄41~62岁, 平均年龄(49.2±4.4)岁。患者家属均同意且签署知情同
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
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患者实施肝癌晚期介入治疗和保肝治疗, 采用终末期肝病
模型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 对比分析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情况,
分析生化指标变化与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之间的关系。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计算公式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8×ln[总胆红素
(μmol/L)]+11.2×ln(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9.6×ln[肌酐(μmol/L)]+6.4×
病因学(规定胆汁淤积和酒精为0, 其他均为1), 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数。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生化指标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
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肌酐(Cr)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但研究1组患者各临床生化指标改善优于研究2组,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见表1。
2. 2 病死率 研究1组患者中, 介入治疗3个月后, 6例死亡, 病死率
20.0%。研究2组中, 介入治疗3个月后, 13例死亡, 病死率46.4%, 两组
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2, P<0.05)。
3 讨论
无论临床采取何种治疗方法对肝癌患者实施临床治疗, 实施治疗前后均需
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评估。最早被应用于评价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工具为1964
年Child和Turcotte提出的Child-Turcotte分级, 在临床使用8年后, 1972年
Pugh对该分级进行了修改, 形成了Pugh-Child-Turcotte分级, 此后被广泛应用
于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直至2001年新的评价系统出现, 早期分级方
法才被替代[2]。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即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 该评分系统
形成后最初被应用于肝硬化患者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短期生存率的评价,
随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学者发现该评分系统可对肝癌晚期患者的
介入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进行评价, 并逐渐将其应用于晚期肝癌患者的介入治
疗中[3]。
早期临床实践发现CT分级是依靠患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腹
水和肝性脑病评价患者肝病的严重程度, 随着临床实践对严重肝病的广泛开展,
上述指标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存在差异, 使得该种方法评价患者肝功能的客观性
受到质疑。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与CT分级比较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中不包含腹水、肝性脑病等主观性指标, 评价结果具
有客观性和真实性。②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由前瞻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所得,
预测价值更优越。③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具有连续性, 无上下限之分, 利于分
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④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中所引用的3个临床生化指标
在各实验室检测时存在的差异较小, 且容易获取, 方便多次测定, 测定结果
准确性高。本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30~39分患者介入治疗
3个月后的病死率明显低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40分的患者, 临床生化指标改
善情况明显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40分的患者。该研究结果与上述临床实践
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越低的患者其预后和介入治疗效
果越好, 同时也说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用于评价肝癌晚期患者介入治疗
效果和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临床对肝癌晚期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肿瘤生
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患者生存期。虽然介入治疗方法是现阶段治疗肝癌
晚期患者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 但介入治疗后易损害患者的肝功能, 需要
接受保肝治疗。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能够对肝癌晚期患者的肝功能和疾病
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可为肝癌晚期患者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值得临
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建, 周正.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1, 25(4):241-243.
[2] 于建武, 王贵强, 赵勇华, 等.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预测血
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4(4):261-264.
[3] 江山, 刘俊, 尤世刚, 等.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
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
(10):846-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