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释家养生完整版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完整版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完整版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各家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

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

《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

《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

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

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

道家养生

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

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

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

《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

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

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

养心之道

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养性之道

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养神之道

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和顺气息,养神之基。

修养性情,养神之源。

端正心地,养神之根。

节制七情,养神之道。

强健体魄,养神之法。”

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

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

释家养身

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

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

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

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

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

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

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

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

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

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

结语

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人之生病,生于欲望。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舍得,舍而后能够得。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编辑推荐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了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在对儒、释、道基本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辅以大量的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来阐述道理,也穿插了一些现代故事,增添时代气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说理寓于其中,内容实用而又兼顾了可读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以华夏大宗论,则粲然绵延有五千年之誉,若只以儒释道三家论,则一般认老庄为道家原始,孔孟为儒家开宗,迄今已约两千五百年,而佛学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汉地,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

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佛法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机敏的做人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们的人格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得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就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得就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得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得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得自身修养,要与身边得人建立一种与谐得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就是自然与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就是出世,道家思想得核心就是“道”,认为“道”,就是宇宙得本源,也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得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得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老子在她所著得《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得就是超世,佛教就是教育,就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得创始人就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得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得养生思想:儒家讲得就是敬,道家讲得就是静,佛家讲得就是净.从修为得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得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就是哲学。 首先就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得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与人生得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得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就是,最早得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与“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就是“爱智”,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得人”。说白了,哲学就就是一门使人聪明得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就是什么?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在这里,什么就是世界观,什么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得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就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就是,一般人得世界观都就是凌乱得,不规则得,自发得,所以不能称为哲学,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 儒家思想修身处世大成之道:“半部论语治天下”。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成经世济民的大胸襟,创独成一体的经营哲学,为打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代企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道家思想自然无为之帝王绝学:体会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管理境界。教会你怡然自得的思维方式,逍遥自在的人生智慧,虚静睿智的纵横策略,自然生存的处事哲学。锤炼了独特的经营智慧和管理哲学,掌握开创企业的成功模式。 法家思想尊法尚贤之王霸之道:“强国必法家思想,修身必儒家思想”,历代千古伟人,无不是阳儒阴法的运用高手。法家管理思想强调法治、法律的强制作用,主张法礼并重,先礼后法、因道生法,法、术、势糅合为一,是诸子管理思想的集大成。把握法家强调制度、职责与技巧的法、势、术的管理思想,以强化组织的统御与控制能力。 周易智慧中道思维与生生之道: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周易博大精深,被尊为“群经之道”,“大道之源”。解读易经,从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中寻找《周易》的基本原理、“易学”的哲学智慧,挖掘阴阳八卦符号中所蕴涵的奥秘,掌握整体变化,阴阳和谐的事物运动规律,为管理者准确分析市场机遇,预测经营风险,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战略眼光提供科学参考。 佛学智慧与企业家心灵修炼:学习佛学智慧,可以顿悟佛法,识破禅机,参悟佛家经典,禅修身心,得自在洒脱,至善至乐。通过止观双修,明心见性,达到心灵激荡,实现激发内在潜能,释放压力,让内心求得清净,真正达到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境界。通过禅修,悟道,寺庙修行体验唤醒智慧,重建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的目标。 才商--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才能,有良好的商业视野。 儒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值得信赖,博闻广见,风范儒雅,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哲商--集聚千年文化底蕴,博学多才,腹有良谋,胸怀大志,通孔孟之道,达孙吴之机,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能将古今智慧与商业经营融会贯通,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并自成一体,能根据个人和企业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领悟出独有的经营哲学,管理哲学和生活哲学理论并指导商业实践和生活,以保百年长青,同时积极帮助周围取得成功,成为商业上的典范。 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知乎】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知乎】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

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学习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最关注的许多人生问题。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生等诸多方面。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

中国儒家 道家 佛家人生境界思想内容 划分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儒家、道家、佛家 人生境界、思想内容、划分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儒家: 儒家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四个字,入世、治世。儒家宣扬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全面描述了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其讲究持重、勤谨以及自省、中庸,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成为社会精英,利用自己的学识,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讲,儒家学说是三大学说中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学说,而其也是保持现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最能巩固统治者地位的学说,所以我国封建时期都以儒家思想为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也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中庸之道,为告诉人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合理点维持各方面的平衡。儒家文化总的来说是一种进取文化。 道家: 道家的思想精髓在于,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

道家不注重世俗的家庭美满与功成名就,而侧重个人的生命状态,崇尚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道家最能体现出西方的自然哲学与东方的人文哲学之间的不同。包括治理国家,道家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佛家: 佛家的主要思想为: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入世,也出世。入世,是为了挽救苍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真谛,脱离苦海。佛教的特点为“戒、定、慧”,其提倡戒欲行善,并且信三世、信六道、信善恶相报。佛家力在帮助世人在世间摆脱种种烦恼,增加福慧,其也力求解释世外,帮助世人在离开世间时也能通悟与解脱。 佛家是唯心主义的一种代表,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从这里来说,因果轮回是佛教强制人们戒欲行善的一种重要枷锁,也是佛教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所以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通过比较与统一可以总结出我国传统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

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是哲学。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

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其意义: 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无为。 第三、道是无形而实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存。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和知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一、“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二、“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的核心思想 一个盲人打灯笼走在路上,旁人问:你双眼失明,打灯笼何用? 盲人答曰:我哪里是为自己,我是怕他人看不清路。这是儒家。 盲人曰:我是怕别人撞到我。这是墨家。 盲人曰:不是说晚上出门就得打灯笼吗?这是法家。 盲人曰:想打就打,何必问何用?这是道家。 盲人曰:你猜。这是释家。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儒、道、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儒礼、道行、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法家——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墨家——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是其至理名言。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各家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儒家养生: 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 《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 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 《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 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 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