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县体制分析

合集下载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修改——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摘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近几年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实践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与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和积极重视。

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完善?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省管县”财政体制模式为例具体分析,探讨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为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完善提出配套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利弊分析Implementation of direct contro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county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gap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s narrow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ies is growing, the "city governing counties" fiscal system can not able to mobilize county governm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creation of an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In recent years,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iscal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quickly caught the pilot community and the general concern of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active attenti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ies," the fiscal system would have many positive effects, but it can also produce some negative effects, it should be how to improv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for example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o explore the province, counties pros and cons of the fiscal system, but to s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counties suppor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Key words:provincial governing County; the fiscal syste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一、引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市县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市管县”财政体制不能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体制上的障碍。

浅析当代我国县乡行政体制的弊端和对策

浅析当代我国县乡行政体制的弊端和对策

浅析当代我国县乡行政体制的弊端和对策摘要:自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县一直是中国行政层级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而,县乡行政体制改革是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点。

笔者从县乡行政的体制性、县乡政府职能、县乡政府责任机制、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当今我国县乡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探寻有益的对策。

关键词:县乡行政体制对策自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县一直是中国行政层级中的重要环节,它对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而,县乡行政体制改革是整个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点。

笔者对当代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找寻一些有益的对策。

一、我国当代县乡行政体制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县乡行政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人民公社化前;(2)1958年至1983年,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时期;(3)从1984年至今,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村治”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县级政府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县乡行政体制变革主要体现在乡镇政府。

(一)建国初期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乡(行政村)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政府委员会乡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由本乡人民选举产生,任期为1年,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负责主持会议和联系代表,协助乡人民政府进行下届人民代表会议的筹备工作。

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乡长、副乡长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乡长主持乡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负责全乡工作,副乡长协助乡长工作,下设各种经常性或临时性的工作委员会。

”截止1952年底,全国共建立了28万个乡(镇)、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1956年9月,党的“八大”规定:“乡、民族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和街道办事处等,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都就成立党基层组织,可按党员人数多少建立支部和会或总支和会以至基层和会,同时,建立与同级党组织相对应的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性团体组织。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

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

“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

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

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

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

河北省高考改革

河北省高考改革

河北省高考改革河北省管县体制改革思考提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现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和改革思路,以期对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课题来源:河北行政学院二类课题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实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一)河北省现状。

河北现有11个地级市,下辖172个县(市、区),其中23个县级市、115个县、34个市辖区。

2007年全省县域人口为5,761万人,占总人口6,943万人的82.97%。

河北地处黄河以北,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脉,北为燕山山地,是全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沿海资源,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煤、盐、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粮、棉、油、蔬菜和果品的集中产区之一。

(二)河北实行省管县体制改革问题的提出。

鉴于自身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尚未自然地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城乡差距反而继续扩大:城市和农村都有很大发展,但城乡二元分治的根基没有动摇,城市化出现了明显的大城市化倾向……,河北现行的市管县行政体制暴露出种种弊端,已逐渐偏离其改革初期设想的长远目标,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因而必将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和政府职能转变而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以全省范围的省管县体制。

(三)河北实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明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财政体制改革,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市领导县体制的战略意涵、历史嬗变及重构理路

市领导县体制的战略意涵、历史嬗变及重构理路

作者: 周仁标[1,2]
作者机构: [1]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2]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主义研究
页码: 77-8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市领县”体制;战略意涵;历史嬗变;重构理路
摘要:市领导县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发展,由中央政府倡导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体制。

然而,由于体制设计存在缺陷以及各地在执行中采取"一刀切"政策,使该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背离初衷,演变为以行政管理和干部安置为目的的"市管县"体制,从而成为制约县域发展的障碍。

本文通过对市领导县体制战略意涵的剖析及其演变历史的探究,提出拟按照"省管县为主,市领县为辅"、"宜带则带,不宜带则省管"的原则实施体制重构。

为此,需要重新确立"市领县"体制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依法确定领县市政府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重构市县间的权力关系,合理划定市领导县的数量和规模,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省直管县的利弊

省直管县的利弊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待完善
• • • • • 一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原则。 二加强省级政府调控能力。 三配套改革必须同步进行。 四加强县级业务培训和“金财工程”建设。 五重新构建市与县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行省直管县
财政体制,无形中弱化了市对县的带动效应,不利于城乡 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应探索构建新型的县与市之 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有效发挥中心城市对县在财政和经济 总体发展上的带动作用。
“省直管县”的弊端
• 一是由于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导致地方 政府工作不协调。由于地市与县区间财政上是平 行关系,行政上又是隶属关系,地市事权和财权 分离,造成政令不统一。 • 二是地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些想法难于实现。 • 三是管理半径延长,出现了“鞭长莫及”的问题。 • 四是地市人力资源、行政资源浪费。 • 五是限制中等城市的发展速度。
• 2.“省管县改革”勿一刀切
• 省直管县后“是否管得过来”,这是各界的疑虑,因为按照传统来讲, 一个有效的省级管理幅度是50到60个县,而中国许多大省所辖县将近 上百个。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强调说:“省直管县在推进过程中, 不能一刀切,各地差异非常大,一定要因地制宜。像新疆、内蒙古、 西藏这些地方,暂时不可能提出省直管县。”
◎ “省直管县”体制利弊分析
• “省直管县”的优势 • 一是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政府层级,实现了 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在管理流程上,由省直接 对县进行管理而不再经过市(地)这个中间环节,降 低了政府交易成本。 • 二是省直管县实现了扩权强县,在行政上弱化了 市对县的领导,避免了多层次行政干预对于市场竞 争关系的扭曲,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省级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有效性。 •
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城市管理学_4 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学_4 城市管理体制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4.1 国外市政体制概述
4.1.2 国外市政体制的类型


2.市长议会制
实行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 form)的城市, 其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 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称为“强市长制” (strong-mayor form)。 法国所有城市,美国多数大城市,德国的巴伐利 亚州、巴登—符腾堡州的许多城市都采用市长议 会制。但法国的市长权力最强。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4.2 国外市政体制比较
4.2.1 国外市政体制举要


4.日本的市政体制
日本《地方自治法》规定,地方公共团体是具有法人资格 的公法人。现行日本地方自治体制采用“都、道、府、县” 和“市、町、村”两级制,现有都、道、府、县47个(其 中1都、1道、2府、43县),市、町、村3245个。市、町、 村是设在都、道、府、县内的地方基层组织。都、道、府、 县和市、町、村虽是两级政府,但都享有独立的自治地位。 日本城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市,另一类是政令指 定市。目前,日本共有12个政令指定城市。凡列为政令指 定市者,在事务分配、行政监督、组织和财政方面,享有 与都、道、府、县同等的行政地位和权限。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4.2 国外市政体制比较
4.2.1 国外市政体制举要


3.法国的市政体制
法国市议会负责设立和组织市行政机构,决定市 预算并监督执行,决定公共工程及实施方式,领 导城市建设规划,审议市长签订的合同等。市议 会有权创建和组织公共事业。城市公共事业分为 强制性公共事业(如基础教育)和自由处置公共 事业。 市长既是城市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中央政府在 城市的代理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市长代表中 央政府履行某些职权,这些职权不受市议会控制, 受省长和中央政府的指挥和监督。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献综述

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献综述

第14卷第1期2012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N or t he a st e rn U ni ver s i t y(Soci al Sc i ence)V01.14,N o.1Ja n.2012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一个文献综述李兆友,陈亮(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1983年开始的“市管县”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诸多弊端,对此,学术界提出了进一步的改革构想,其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省直管县”改革,认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府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有助于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当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也面临着许多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认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系统性,不断完善分权化操作,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关键词:“市管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圈分类号:D0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1—0052—05一、“市管县”体制及其弊端1983年,国务院相继发出同意浙江省、河南省、河北省等实行“市管县”的批复,我国的“市管县”体制开始实施。

同年,《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农村经济》等期刊开始刊登探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文章。

早期的相关文章主要是结合各省实际,探讨“市管县”体制的必要性,认为实行“市管县”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小型经济区,是经济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12j。

“市管县”的优越性,集中表现在城乡优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3J,促进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4。

1986年出版的《市管县体制初探》是最早一部关于“市管县”体制探讨的书籍,对于“市管县”体制的必然性、基本任务、现实作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5J。

由于此书写作时间较早,因此该书并不能反映“市管县”体制的新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市管县体制及其发展趋势 行管1001 04号 吕心语 市管县体制指的是在行政区划上, 根据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 把同一经济区内的若干县或自治县划归为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进行管理, 以期达到带动周围农村发展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早期, 市管县体制的推行, 对于密切城乡关系, 加强城乡合作,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这种体制也逐渐失去存在的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弊病。因此, 改革市管县体制, 探索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运行体系就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市管县体制的发展与历史作用 我国市管县体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1958 年, 河北省撤消天津地区, 将其所辖的武清、静海等12 个县划归已改为省辖市的天津市领导, 开创了省辖地级市可以领导县的先例。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管县体制。1959年, 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 第一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到1960 年底, 全国已有52 个市领导237个县、自治县, 代管6 个县级市, 约占全国县建制的1/8, 最多的武汉市领导16 个县。但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 因而很快就“降温”了。1961 年以后, 随着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 “市管县”体制不仅停止了发展, 而且大量市县又恢复了原有体制, 特别是河北省, 恢复了全部专区和专员公署。至1966 年, 全国领导县的市下降到25 个, 领导的县还不到1960 年的1/3。这是市管县体制在我国发展的第一次起落。 1978 年新宪法明确规定: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历史性地载入我国宪法。1981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 “以大中城市为依托, 形成各类经济中心, 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1982年, 为打破城乡间的壁垒, 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中共中央以51 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 试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 年末首先在江苏试点, 次年在全国范围内试行。随后, 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级市日益增多, 但由于市管县体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理论上也存在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议, 至1989 年期间, 市管县体制再次由高潮走向低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又出现了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热潮。1993 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 “地区机构改革要同调整行政区划相结合; 各级派出机构要大力精简; 地区和地级市并存一地的, 原则上要合并。”于是到1998 年底, 全国211 个地级市领导和管理了1186 个县级政区, 约占全国县级政区单位总数的56%; 近7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地生活在“市管县”体制之下。[3](p135)到2001年底, 全国265 个地级市中已经有253 个实行了市管县体制, 管辖着1445 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 占县级行政区总数的70%, 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至2002 年,江苏、辽宁、广东、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直辖市共16 个省市区全部实行了市管县(市)体制, 仅有山西、黑龙江、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9 省区保留着总共24 个地区行署。从而表明在我国地方行政区划体制中市管县体制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 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 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 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1)政治方面: 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 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 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 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 2) 经济方面: 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促进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使城乡经济日益融合为相互依托的区域性经济,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为城市__带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 3)社会及文化方面: 它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加速了工业与城市文明向农业与乡村文明的辐射和渗透, 有利于劳动生产率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二、市管县体制的弊病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市管县体制赖于生存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实践中已逐渐偏离其改革初期设想的长远目标, 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1. 市管县体制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 、县( 自治县、市) 、乡( 自治乡、镇) 三级。同时, 宪法第30 条第二款还变通规定了“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市, 实行市管县体制。在我国, “较大的市”共计46 个, 其中包括国务院批准的青岛、齐齐哈尔等18 个市,以及自然成为“较大的市”的28 个省会城市。因此, 在我国实际上只可有46 个“较大的市"和4 个直辖市依据宪法可以实行市管县。但事实上由于混淆了地级市“与较大的市" 的概念, 实行市管县的地级市竟达到259 个。[4]可以看出, 大多数地级市管县是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的。另外, 有些地级市以“代管”的形式来管理县级市更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2. 市管县体制导致行政成本提高, 行政效率降低。市管县体制在省与县之间层次由虚变实, 行政层次由中央—省—县( 市) —乡( 镇) 四级变为中央—省—市—县( 市) —乡( 镇) 五级。人为地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一级政权机构, 其运作成与管理成本过大, 以一个中等地级市的市级为例,一般地厅级干部20 人, 县处级干部200人, 科级干部1000 人, 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 万人以上, 每年仅工资一项就要财政支出2 亿左右, 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 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 亿左右, 而全国共有260多个地级市, 匡算下来, 每年全国单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300 亿以上。[5]此外, 大量的理论研究结果也证实, 随着组织中层级的增加, 信息传递的速度会降低, 信息的失真率也会成倍增加, 从而导致信息传递受阻, 行政管理成本增加, 行政效率也因此降低。 3.市管县体制致使市县利益矛盾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市和县分别代表着各自区域内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承担着不同的经济与社会责任。在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有些中心城市更是利用其强势地位, 侵害县乡的权益, 只注重城市建设, 把大部分的资金、人员和精力投入到城市的发展上, 而忽视农村的发展, 甚至将用于农村发展的资金挪用到城市建设中, 出现所谓“市刮县”、“市吃县”、“市卡县”等局面, 这样一来, 非但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反而引起了城乡两个利益主体间的冲突, 阻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目前我国有些市管县体制下的强县, 纷纷要求摆脱地级市的约束, 提高发展自主权,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4.市管县体制造成了虚假城市化现象。马克思曾指出: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确是完全相反的情况: 孤立和分散。”[6]可见, 人口的集中性、居民的社会性与劳动力的非农业性就构成了城市与乡村最本质的区别。然而, 在市管县体制中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 虽然在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数目上都有急剧的扩张, 但客观上却违背了“城市”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许多“市”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型行政区, 而是一个以广大农村为主体的区域型行政区, 市与市区经常被混淆。另一方面, 县乡农民虽然变成了“市民”, 但城市的农业人口依旧占绝对比重, 仍是农业主导,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各种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依旧市乡村结构, 与现代意义的城市内涵并不相符。这种虚假城市化现象既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发展, 也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市管县体制并未完全实现“以市带县”的初衷。实行市管县体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建立市与县之间的行政领导关系来沟通城乡社会, 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拉动所辖县乡的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互补和城乡共同发展。但在实践中, 除了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力外, 一些工业基础薄弱或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的城市, 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规模又小、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等因素, 并不能发挥这种带动作用, 从而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 无力带动所辖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县强市弱”, 作为中心城市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辐射带动效应, 相反还与所辖县之间存在着争取更大发展空间与权限的利益竞争, 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浪费和不配套,从而影响了市县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 市管县体制所产生的"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不仅不能促进市县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也不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 三、市管县体制的改革趋向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而成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7](p273)市管县体制在新形势下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 必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成熟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有所改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显示,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通过强县扩权、市县分治的途径, 逐步虚化市管县, 建立省直管县市体制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向。 所谓省直管县市体制, 就是将原来由市管辖的县( 市) 直接归省直接管理, 以达到减少行政管理层次, 提高行政效率, 精简政府机构, 节约管理成本的目的, 从而真正实现宪法所规定的中央—省—县( 市) —乡( 镇) 的行政管理体制。总结全国各省份探索建立省管县体制过程中的经验得出, 在现行行政体制之下, 强县扩权与市县分治是实现省直管县市体制的两条重要途径。 1.强县扩权。是指通过在行政层面上确认和扩大经济强县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 带动县域经济突破“市管县”所形成的体制障碍, 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8](p25)自2002 年浙江省率先实行“省管县市”体制改革以来,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全国百强县所占席位稳居全国第一, 这与体制不无关系。随后, 广东、河北、山东、辽宁、安徽、江西等省纷纷效仿, 开始了强县扩权的改革, 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县, 在经济管理方面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