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道德责任中价值

家庭教育在道德责任中价值
家庭教育在道德责任中价值

家庭教育在道德责任中价值

一、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涵义

责任的涵义,历史上,人们有两种理解:一是表示臣民对君主、帝王对“天”主动尽职效忠;二是表示个人应对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和过失负责。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把责任看作是“善良公民”对国家和人民服务所应具备的本领和才能。后来,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责任是表示人应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伊壁鸠鲁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形成了使我们承受褒贬的责任。”[1](P.124)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除非被迫而作恶,或以无知而作恶,否则都要惩罚。因为由于被迫和无知而作恶,没有责任”[2](P.306)。“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恶者对于他的无知应当负责任时,则这种无知本身是受法律惩罚的。”[2](P.307)所谓“责”,即有责成之意,就是要求完成某事或对做某事提出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所谓“任”,就是担当,承受。“责任”,既要求人们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又要对没有完成和完成任务中所出现的过失负责。由此可见,责任的含义有二:一是分内应做的事,即人们在自己所生存和活动的社会中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职责和任务;二是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要承担的过失和惩罚,即人们在承担社会职责和任务时对自身所造成的后果承担功过是非。

责任是道德的基础,这是哲学史上的一种基本认识。在荷马史诗里,德性是一种品质,它是以某人能够完满履行其社会角色所要求的一切为表现形式,而德性的魅力就在于履行职责中的崇高责任心。西塞罗认为:“任何一种生活,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事业的还是家庭的,所作所为只关系到个人的还是牵扯到他人的,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行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3](P.91)

道德责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人性规范,表达了人们正常的道德需要和价值判断。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调整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责任是一个复杂并且综合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是指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所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这里我们可以把它和“道德义务”等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责任制度化和法律化,从而强制人们实现各自的责任。其次,它表现为一种道德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道德责任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理智能力和行动能力,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决定是否进行行为以及如何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这并不等于就说道德责任是一种“个人修养”,它还与社会的政治,密切相关。

二、家庭教育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

家庭教育责任是指作为责任主体的父母双方应该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就不能不对家人承担责任,不能不对所在的生活共同体承担责任。家庭教育责任是一种层次较低的责任要求,也可以说是底线责任。它的实施主要依靠责任主体的自律性,即自觉自愿。

首先,从道德责任的范围来看,道德责任具有广泛性。广泛性主要是指道德责任和其他责任相比,没有明确规定的范围。道德责任的广泛性所体现的是社会对责任主体总体的、抽象的道德要求,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责任主体、每一件具体的行为上。并且,道德责任涉及范围很广,它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责任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参与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由于客观物质条件、主观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教育条件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对家庭教育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范围,也没有统一稳定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它的责任履行主要靠责任主体也就是父母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觉性。

其次,道德责任作为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道德责任层次的划分主要是以利益代价的大小为依据的,为之付出的代价越大,其道德责任的层次性就越高。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责任大致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底线道德责任,它是社会对全体成员所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无论是谁都应该遵守,它具有广泛性和强制性,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养育,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等等。这种底线道德责任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个体人生责任的起点。第二,中层道德责任,这部分的道德责任主要是通过契约、角色或职业等来履行的,它与社会所赋予个人的角色、职务和地位有关。如教师就应该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家长就应该履行养育教育子女的责任。第三,高层道德责任,它就像柏拉图构

建的理想国,希望人人都能够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一层次的道德责任在社会上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够做到,不具有严格的约束力。

家长对未成年的子女的养育,是家长作为“家长”所应该履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责任,也就是底线道德。当然,仅仅停留在养育的层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教育,这就是中层道德责任。现在的家长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只注重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忽视了充实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现在部分孩子精神生活极度匮乏,心理问题频频出现。这就是家长没有履行好道德责任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最后,从实现方式来看,道德责任的实现主要靠责任主体的自律性,也就是自觉自愿。“道德责任所包含的道德的内在的强制力和道德理性,相对于其他的道德规范而言,是最集中、最强大和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得最紧密的。”[4](PP.341-342)道德责任只是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范,对个人和群体作出要求。道德责任的实施不像法律责任那样具有强制性,它主要是靠责任主体自觉认识并自觉履行。道德责任区别于法律责任的另一个方面是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义务时,都是以一定的权利为补偿的,因而是对等的。而道德强调的是倡导和促使人们做那些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应当的行为,不以谋取相应的报偿为条件,更不要为了交换而为之。“我虽应当关护他人,因为他人的召唤使我承担起责任,但在这里并不发生有来有往的相互作用。即我负责,并不需要问及别人是否报答。”[5](P.137)家庭中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主要是依靠家长的自觉和自愿来实施的,家长在履行教育责任时,并不含要求子女对自己施以相应的回报,家长更没有因为不含相应的道德权利而放弃道德责任。

三、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的道德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道德责任的缺位。作为一种道德责任的家庭教育责任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家长只重视子女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子女情感的培养;只重视子女身体健康,忽视了子女心理健康;只重视子女物质方面的需求,忽视了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对子女的期望很高,但缺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等。第二,道德责任的错位。从心理学来看,责任归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按照责任归因的主体或对象的不同,责任归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归因,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以及结果的责任归因;二是他人归因,主要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责任归因。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责任的错位现象严重,父母双方缺乏自我责任归因意识,只注重他人责任归因,将本来属于家庭中父母双方的教育责任寄托于学校甚至是老师身上。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学校老师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这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道德责任错位现象。第三,道德责任的主体能力较弱。责任主体知道自己的角色责任和责任内容,但是不知道怎样自由选择和落实责任,不知道怎样才能履行好这一角色责任,这里面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能力问题。在家庭中,教育责任的履行主要是依靠父母的自律,但由于父母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责任的选择和落实方面存在差异。“在现代社会中,责任感之所以被削弱,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责任的范围被过分扩大了,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个人对其行动的实际后果却不需负责。”[6](P.103)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和未成年人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费孝通曾经说过:“婴孩要有机会长大成人,不但要得到适当的营养,还要得到适当的教育。这个工作一定要有人负责。我们若观察任何地方孩子的生活,总能见到他周围有不少人向他负责,并且这些人各有各的责任,不紊乱,也不常逾越。在这些人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这孩子的父母。”[7](P.19)然而在父母对教育工作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他们不善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过程的情况下,在他们本人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缺少明确认识的情况下,这就隐藏着家庭教育的错误、失败,甚至灾难的因素。这也概括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被动局面,从而也说明了父母在家庭教育责任的认识和把握方面存在缺陷。下面我们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对家庭教育责任的忽视与误解。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缺失或者错位的问题多是由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所致。现代社会里,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虽然大多数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视为家庭的核心,并且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大多数家长既没有意识到教育的广泛内容,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在。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让孩子有机会上好学校、接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就是尽到了家长所应

尽的责任,忽视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只是把家庭教育当成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为了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孩子的内心教育。一些家长的“望子成龙”、急功近利的心理会在教育中引发错误的观念从而导致家长教育责任的缺失或错位,如家长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盲目攀比、忽视孩子自主性的形成等。其实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缺乏对孩子道德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些都将会对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反而把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抛给”学校或者老师,以致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了推卸责任的现象。

2.社会客观原因: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责任实现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加速发展无疑是一种考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如此大的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泥沙俱下,极大地冲击着原有的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伦理,这样也给人们履行家庭教育责任带来了困境。(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的组成方式,即家庭由哪种或者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8](P.96)家庭结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普遍的就是按照家庭中夫妻的数量把家庭分为几种:核心家庭,即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即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即由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其他家庭,即以上3种除外的家庭。社会的工业化使当今中国的城市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主要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在这种家庭中,一改旧的传统,男女平等,男女均可主内主外。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大多数女性从事社会职业,而家庭教育功能以及对子女的保护功能等都转向社会组织———学校。这样的家庭结构和传统的联合家庭相比就存在很多缺陷:首先,在传统的联合家庭里,大多数实行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男人在外面挣钱养家,女人在家里教养子女,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存压力大,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孩子的教育已经不可能单靠父母来担负,单在家庭里去完成了……但是在简单的社会中,家庭在文化上,在生活上,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它可以教养出一个完全的社会分子来。可是社会生活复杂之后,分工更细,知识更精确,技术更专门,有一部分抚育作用不能不从家庭里移出,交给特设的教育机关了。这种教育机关起初不过是具有补充性质,可是日渐发达,时常会有取父母责任而代之的趋势。”[8](P.27)其次,在传统的联合家庭中,孩子不仅有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且还有来自祖父母、叔叔婶婶以及堂兄弟姐妹等的影响。这种家庭结构的教育影响比较全面。而在现代的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见面交流机会很少,而且这种家庭中子女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加上父母管教得少,所以孩子很容易养成孤僻、蛮横的性格。

(2)家庭居所。这里家庭居所的变化主要是指住房形式的变化。现代城市中,人口密集,土地价格高,所以单元楼房成为城市的普遍住房形式。即便是农村、集镇,在新建住房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倾向于建造独门独院式的住房。而传统的联合家庭中,大家都是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有点像北京的老四合院。现在家庭居所的改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了孩子的独立人格;有利于保障孩子的隐私权等。但是这种变化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单门单户式住房形式,减少了邻里、亲友之间的自然联系,也减少了孩子与外界同辈群体沟通的机会,孩子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对人失去信任感;孩子户外活动的场地和机会都受到了限制,减少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机会;家庭的亲密关系只停留在孩子和父母两代人之间,对祖父母,还有其他亲属的关系,有的只停留在认识而已,孩子身上少了人情味。

抓德育,应从指导家庭教育抓起

抓德育,应从指导家庭教育抓起 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以德育人是教育的大根本,更是我们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正确指导家长不断加深理解,以赢得家长们的配合与支持。 从家庭的实际教育来看,大多数家长往往把子女的智育问题放在第一位。重视智育学习是对的,然而,在施教过程中忽视德育就是一种偏差了。作为班主任,我们如何指导家长抓好家庭德育教育,配合我们抓好德育呢? 要指导好家庭教育,首先明确出现以上这种偏差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有: 一是社会倾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一个人要得到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文凭是首要的/通行证0。这正如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0。既然文凭那么重要,就得抓学习,学习上不去,其他就免谈!这种社会风气导致了家长们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文凭与人才能否完全划等号?单纯抓学习,学习能否上得去?即使上去了,能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这些,家长们全然没注意到。 二是家长觉得抓学习是具体的东西,抓德育就很抽象而无从下手。比如,子女的每天作业,每次考试的卷子、分数,各种兴趣班,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拿过来一看就能/说事0,提出要求,进行表扬或批评。而孩子的品德习惯问题就不那么具体,不那么好抓了,诸如孩子缺乏孝心问题,家长只能一般地说说,假如说了不管用,干脆连说都懒得说了。家长们一般都会这么想:孩子还小,等慢慢长大了,就懂事、就懂礼貌,懂得关心人,有好的习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放松了教育,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等孩子大了再改造就很难了。 三是多数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分割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传世巨著。在老子看来,“无为而治”才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并非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在家教上无所作为,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因势利导,不去强迫孩子,不与孩子顶牛。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不能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气,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不能窥看别人的包,不能随便要家长买东西等等。但并不是对孩子生硬地下命令,而是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并十分注重以身教去影响他们。比如家长在动孩子的东西之前,一定先跟孩子打招呼,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使之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家庭中的这种氛围,可以使孩子养成很好的习惯。 行为只有多次强化才会转化为习惯。为了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及时的鼓励,哪怕很小的事情,孩子如果做好了,一定要表示赞赏,比如孩子的作业得了五星、考试表现好了或其它,作为家长都应郑重地对孩子表示祝贺,决不把这种祝贺看成是俗套和多此一举。渐渐地,孩子对一些是非价值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无为”是老子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在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要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要掌握无为而教,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

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这两个家族的历史说明什么?父母的素质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潜移默化中启蒙成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这句话提醒着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传身教。何谓家风?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家庭一门三杰在政坛上显赫一时。当时出任英国大使的肯尼迪老先生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了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阅读。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那种让母亲从社会上退出回家做全职母亲的作法是根本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时代需要的是“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后,每个父母就能花极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结果!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毫无作为的教育!”毫无作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富强,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的吃、穿、住、用都是由家庭供应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都是在家庭里解决的。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如住房、设备、经济收入与开支、营养供应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与健康。有些家长喜好吸烟,结果室内整天烟雾缭绕,空气不畅,孩子从小在这种污浊的空气中生活,尽管家长是无意的,但却在无形中损害了孩子的健康。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对待与安排。家庭对金钱的态度和对花钱问题的处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的理想与志趣,居里夫人小时候家庭经济不富裕,父亲是个中学教师,正是父亲对小心收藏在柜子里仪器的爱惜和珍视,吸引了小女儿科学探索的最初兴趣。家庭的环境布臵、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不可忽视的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从小生活在好学的环境里的孩子求知欲就较高,把书当成好朋友。和睦的家庭能使孩子情绪稳定,学会关心、体贴别人、尊老爱幼;相反,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些不好的样子会在孩子成长的心灵上打下烙印。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讲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她的班里来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很孤僻,成天闷闷不乐,胆子特别小,身体也很弱。经了解,原来是他的父母在家常为小事争吵,不时还拿孩子出气。后来,老师对家长做了细致的工作,建议他们为了孩子双方都要努力克制自己。孩子的家长重视了这个问题,从此,注意了彼此的言行,孩子也因此有了改变,逐渐变得健康、愉快。 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双子女家庭中,如果孩子们所受到的待遇不同就可能造成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被优待的孩子会变得傲慢、自私、唯我独尊,不得宠爱的孩子很可能产生自卑、猜疑和妒忌心理,还会造成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争吵、不友好等种种不良作风。所以,父母对孩子必须一视同仁并要注意培养孩子之间的手足情宜。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一家几个大人关注着一个孩子,家长尤其要注意对孩子的态度。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要把他放在适当的位臵上,在家中,孩子是晚辈,家长是供养和教育他的人,必须使孩子懂得应该尊敬和听从大人,决不能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听任他的无理要求,以致颠倒了教育者和被教育对象的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第一篇: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十八集初级中学 十八集初中位于天长市西城区,自创办家长学校以来,坚持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紧扣育人主题,注重实效。学校针对学校实际,以?主旋律教育?为特色,以创建?五家?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家教工作。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型。因此,我校对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地措施,并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现将我校一年来的家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常规管理,把家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全体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步、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们把办好家长学校归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学

校领导与团队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一起研究家教工作。学校校长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教导处每学年初制定好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2、组建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一为最高教育境界,我校在了解的基础上,聘请了六位文化素质较高、在村民中威信较好的学生家长为家长委员会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以他们为辐射点,对家长进行潜滋教育。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成员与他们及时沟通、交流,达成家庭教育共识。 3、建立家校联系册。利用联系册向家长告知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向家长和孩子提出相关的要求,家长也通过联系册告知老师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一年来,我校利用这种无声的交流获得了很多家庭教育信息,如?孩子周六、周日是怎样安排的?、?孩子如何与家长交流?等,在这样的沟通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到了有机结合,为健康培育每一个孩子奠定的基础。 4、进行家长读书交流会。我校以初二年级为试点,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读书交流会,各班班主任牵头、组织,选出家长代表来主持这次会议,在家长们自己的会议上,他们交流教子心得,互相探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寻求解决的办法,大家讨论、发言非常热烈,在具体的事例中,在身边榜样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觉得从本次会议中受益匪浅。与会的校领导给予了本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77-02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学校德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以人为本,就是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理解、关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以认为本”进行德育创新,如今几乎成了每一所学校的重要育人理念。如何作好德育,各地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多年来,五一路小学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惟一宗旨,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生活,以适应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培养目标。学校就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小学生素

质发展报告册》,其思想是“以认为本、突出个性”,以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品德行为、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及个性特长为内容,以“德、智、体、美、劳”为框架,科学的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孩子们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来,我们从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抓起,从培养小学生远大的志向抓起,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抓起,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保意识和进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了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亲情感召、倾心关爱,往往使复杂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家长的主动参与、出谋划策,往往为学校建设提供难以估量的教育资源。 三、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有专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目前存在一定偏向,很大程度上对孩子实行的是“一半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家长只注重智力和知识的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包括思想道德、优秀品格等另一部分的教育。表现为不关心孩子做人,导致孩子文明礼貌意识淡薄、思想道德品质不佳,养成孩子自私、狭隘、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很多专家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意义: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巨大差别,那么,国民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变成痛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腾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须强壮,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翼必须强健,家庭教育的大脑必须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家庭教育立法是国家的责任,为教养子孙而修行是每个国民的使命。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德育处家庭教育

第三课时 烦着呢,别理我------帮助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 案例 案例一 滔滔原本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性格开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爱他,身边总是围着很多小伙伴。但自从上了六年级以后,爸爸妈妈发现滔滔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在家里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发火。一本书找不到了,他就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甚至摔书,还弄出很大的声音;和同学或亲戚家的小孩一起玩,总是玩得好好的就突然吵起来,甚至有时候还会动手打架,而打完架又像没事似的很快和人家和好如初;有时上课时还会捣乱。老师向家长反映了滔滔的情况,滔滔的妈妈很不好意思地提到自己性子急,脾气不好,和滔滔的爸爸吵架时常摔东西,有时找不到东西也爱发火。 案例二 静静以前十分讨人喜欢,经常黏着爸爸妈妈聊天,但是自从升入六年级,就变得不太爱搭理人了。以前一回到家她就会很开心地和家人打招呼,然而现在进门连一句话都不讲,没精打采的,直接回自己的房间,有时爸爸妈妈问她几句话,她也是爱搭不理的,问多了,回答就很冲,“别烦我了,我还要学习呢”,然后砰的一声,把门一关,一副“别惹我”的样子。其实静静自己也挺苦恼,她不想这样做,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过火后常常很自责,而下次遇事还照旧。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滔滔和静静常情绪失控、爱发脾气,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生理上的、认识上的,也可能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己的生理变化认识不充分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小学生生理发育普遍较早,造成了儿童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不同步,因此一些孩子会对刚刚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产生困惑而不知所措,导致情绪上的失控。比如男孩子开始长胡须,女孩子胸部开始发育,身体上的变化让他们难以接受。这时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如老师和家长没有进行适当的生理发育指导,孩子面对困惑不好意思问或是不知道怎样问,若再受到同学的讥讽,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宣泄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像不理人、发脾气、摔东西、打架等。案例中的滔滔和静静动不动就发脾气、表现烦躁很可能与此有关。 二、自我评价的易变性导致情绪变化 每一个孩子都想使自己成为班上的优秀学生,以获得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形成自我评价。但此时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意识比较模糊,评价他人的时候却比较清晰,因此造成他们的自我评价容易改变,这也使得情绪变化较大,有可能前一秒还与同伴融洽相处,后一秒却吵闹起来,甚至动手打架,不过矛盾过后又会玩在一起。案例中滔滔的表现就是如此。 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脱节 六年级孩子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对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做,但是却不能按照他们的认识去行事。以至于出现明知道要尊重家长和老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道德经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智慧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慒”,“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

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像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智慧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蘘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赠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 2、情感教育缺失 3、教育措施盲从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婚姻模式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分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见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睿智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囊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母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2、情感教育缺失;3、教育措施盲从。 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道德经》,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等深含其中。这些教育理念与技巧正可以化解这些父母们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一、“内圣”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综观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代家庭,父母们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解,通常表现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成长无关。这些父母很少进行反思,他们通常都认为教育的权利与资格是在孩子出生时同时获得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工作,也就是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贝尔斯基(1984)提出了一个父母

德育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德育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德育家庭教育心得体会1 说起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我们太多的心血与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智力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我认为,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即家庭教育。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即便家长懂得这些知识,可能不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和专业老师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下面,我就对孩子的教育谈谈我的一些心得。 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我来谈谈我们家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抓住小学关键期 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

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认识的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一切时,一切事正确引导,养成孩子明理重德的习惯,培养孩子要多为公着想,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求孩子要有爱心,要爱国家,爱父母,爱社会,必须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可懈怠。争取成为德智体皆优的学生。 培养孩子的习惯采取“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儿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格。这也就是关键期,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家庭教育应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无为而治 ——读《父母不要为孩子设计结果》有感 家庭教育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时刻为自己懂的太少而惶惑不安。自从看了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父母课堂》杂志,深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增长了不少见识。当读到《父母不要为孩子设计结果》时,更是引起了我的共鸣,现在也来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理解。 “无为而治”出自老子的一部伟大的传世巨著《道德经》,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人自动、自发的精进有为,做到从有为到无为,从而无为而无不为。 同样的道理,对孩子的“无为而教”也应该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因势利导,不强迫孩子。 女儿小时候走路姿态总有点别扭,这很让我们伤脑筋,经过我们两夫妻商量,决定让她去学学舞蹈,培养她优美的姿态。就这样,我们利用一个休息日,带她去了一个舞蹈班,试上了一节课。也许是她被老师那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也许是她对舞蹈天生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她告诉我们她喜欢跳舞。就这样,她跟舞蹈结缘了。 每次上舞蹈课,无论我们多忙,无论风雨,我们都坚持接送她,虽然舞蹈不是必修课,但在她们班,她的出勤率总是最高的。每次有比赛或者舞蹈学校组织的表演,只要她想参加,我们都尽全力支持。每当她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总是能得到我们的赞许;而当她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时,我们也会鼓励她。女儿对舞蹈的坚持常常让我们感动,我相信我们对她的支持和我们的坚持一定也感染着她,使她奋进,使她永不言弃! 女儿现在已经在学习六级课程了,其间多次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并经常获奖,家里堆满的奖状奖杯让朋友们看了很是羡慕,曾有朋友问我,你是想把你女儿培养成舞蹈家吗?我笑着摇摇头。其实,我真的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也许她将来的工作会跟舞蹈有关,也许无关,但学习舞蹈的坚持过程,这个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才是带给她一生无尽的财富啊。 作为父母的我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放在孩子身上。事实上,把所有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身上的做法也常常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家长应该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兴趣,以最少的时间,收到最富成效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