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辨析“有用”与“无用”

庄子辨析“有用”与“无用”
庄子辨析“有用”与“无用”

庄子辨析“有用”与“无用”

我们心中存着某些目的,看到任何东西都会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来判断。但是,有用与无用真的是二分法吗?随着我们目的的改变,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扩大,所谓的有用与无用很可能换了位置。

对于世俗的单一价值观,就是认为取得有形可见的成就(如名利权位)才算是有用人才的看法,庄子向来抱着批判的态度。他是故意与世人唱反调呢?还是期许世人不要执着于此而忽略生命的更高价值?

庄子与惠施多次辩论,主题经常环绕着「有用与无用」。从表面看来,惠施得君行道,应该算是有用的人才;庄子一生穷困,似乎毫无用处。这是最后的定论吗?仔细研究他们的辩论,就会找到明确的答案了。

1.「无用之用」的文本

庄子与惠施关于「无用」的辩论不只一次,我们先从最简明扼要的谈起。在〈外物〉中,惠施直接发难。原文大意如后:

惠施对庄子说:「你的言论都是无用的。」

庄子说:「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谈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

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用处吗?」

惠施说:「无用。」

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清楚了。」

以上这段数据在说什么?譬如一个年轻人在学校念书,这时学校以外的世界各地对他都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无用之地都消除的话,他在学校念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他原本以为有用的学校至此也变成无用了。换言之,有用与无用之间不可采取二分法去切割,因为它们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任何东西都有用,就看是否用对地方。庄子在〈逍遥游〉与惠施再度谈到类似的题材。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他栽植成长,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它来装满水,则它不够坚固,无法负荷本身的重量。把它剖开做成瓢,它又宽大得没有水缸容得下。这葫芦不可说不大,我却因为它没有用而打碎他。」庄子说:「先生真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个擅长调制不让手龟裂的药物,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位路过的客人听说这件事。愿意出一百金购买他的药方。他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而已,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以赚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这位客人拿了药方,便去游说吴王。正好越国兴兵来犯,吴王派他担任将领,冬天与越人在江上作战,结果大败

越人,并因而得到封地做为奖赏。」

他接着说:「能够不让手龟裂,所用的药方是一样的;但是有人获赏封地,有人不得不继续漂洗丝絮,这是因为所用之处不同啊!现在你有五石大的葫芦,为什么不绑在身上当成腰舟,让自己浮游于江湖之上,却还要担心水缸容不下它呢?可见先生的心思还是不够通达啊!」

对这段故事的总结思考可以用〈徐无鬼〉的一句话来说:「譬如药材,乌头、桔梗、鸡头草、猪零根这些药草,在需要用它做主药的时候,就珍贵了。」今天我们知道,连垃圾也可以变成黄金,就看你如何运用了。

《世说新语》记载一则轶事。

陶侃个性谨慎而严肃,做事也认真负责。他担任荆州主管时,命令船官把锯木所留的碎屑全部收集保存起来。大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在元旦集会那天,正好遇上雪后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上融雪还很湿,他吩咐洒上木屑覆盖,让大家进出都很方便。另外,官府购用竹子时,他每次都命人收集旧竹头,堆起来像座小山。后来桓温进攻蜀地装配船只时,就用这些厚竹头做了竹钉。

西方学者指出:「自然界不跳跃。」意即自然界所形成的整体是完整而没有空隙的,其中的每一样东西,连空气在内,都是不可少的。这种连续性与整体性,就是「不跳跃」,不会错过任何一样东西。亦即没有任何东西是全然无用的。你若

是真的取消其中一物,则后续的演变将难以想象。所谓「蝴蝶效应」,就是指类似「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连锁反应。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细节」,甚至喊出「细节决定一切」的口号。谁还会认为细节无所谓呢?焦点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不只是励志格言,而是客观的事实,就看你是否能够拓宽「有用」的领域,从整体与长期来看待自己,再从外在转向内在,培养正确的观念,懂得「平安就是福」的道理,有时不妨学习庄子所说的「使用大葫芦」的方法,浮游于人间。

2.自处之道

当庄子自己受到「无用」的质疑时,他会如何辩白呢?这其中可以看出他的自处之道。在〈逍遥游〉的结尾部分,有底下一段数据。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樗。它的树干臃肿而不合于绳墨,它的树枝卷曲而不合于规矩。就是把它种在路旁,木匠也不屑一顾。现在你所说的话,内容广博而毫无用处,大家都会弃之不顾的。」

庄子说:「你难道没有看过野猫与黄鼠狼吗?牠们弯曲身子埋伏起来,等着要抓出游的小动物;东跳西跃地追捕,不管位置是高是低;最后都中了机关,死在陷阱中。再看那牦牛,牠的身躯大得像天边的云朵。这可以说是够大了,但却没办法捉老鼠。」

他接着说:「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心它没有用,那么为何不把它种在空虚无物的地方,广阔无边的旷野,再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在树下。它不会被斧头砍伐,也不会被外物伤害,没有任何可用之处,又会有什么困难苦恼呢?」

庄子使用语言的奥妙能力,可谓出神入化。惠施将他比拟为无用的大树,他在回答时,先指出「有用」的限制与危险,也说明「无用」的平安与趣味。但是读到最后,他好像结合了大树与人,认为两者都可以得到保全,并化解一切烦恼。是大树让人摆脱了烦恼,而大树自身也解消了一切烦恼。

惠施听了庄子这番回答,到底能不能觉悟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在庄子心目中,惠施扮演了什么角色?〈徐无鬼〉有一则轶事,提供了最直接的答案。当然,庄子说的还是寓言。其文大意如后:

庄子有一次送葬到墓区,经过惠子的坟墓。他回头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把石灰抹在鼻尖上,薄得像苍蝇的翅膀,再请石匠替他削去。石匠运起斧来轮转生风,顺手砍下,把石灰完全削去,而鼻子毫无损伤。郢地这个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就召石匠来说:『请你做给寡人看看。』石匠说:『我还是能用斧头削去鼻尖上的石灰,但是,能与我搭配的对手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先生去世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可以谈话的人了。」

根据历史资料,惠施在公元前310年去世,庄子比他多活了二十几年,所以这则轶事相当可靠。庄子有自知之明。〈天下〉的作者不论是否庄子本人,在描写庄子时说:「他谈到本源,说得弘广而通达,深远而博大:他谈到根基,可以说是和谐适宜,抵达最高境界了。虽然如此,他还是顺应变化而解消物累,他的道理无从竭尽,他的说法无迹可寻,茫茫然昧昧然,真是深不可测。」

像庄子这样的思想层次,惠施实在难以望其项背。于是,庄子把惠施比拟为他自己(石匠)表演绝技时的郢人(有如配角,甚至像是道具),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请勿小看这个配角,自从惠施死后,庄子因为少了他而连表演的机会都没有了。惠施再怎么不济事,也是个用功念书而口才便给的名家领袖。〈天下〉谈到惠施时,一开头就说:「惠施研究多种学问,他的著作多达五车。」

庄子在〈德充符〉明白警告过惠施,他说:「现在你放纵你的心神,消耗你的精力,倚着树干就高谈阔论,靠着桌子就闭目昏睡。自然给了你形体,你却以坚白之论到处张扬!」惠施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应该是有用的人才,但是在庄子心目中,则他无异于「野猫与黄鼠狼」,「担任配角兼道具的郢人」,然后只知外放而不知内敛,以致白白消耗了可贵的生命。他的有用显然是得不偿失。

那么,学习庄子一定要变成像巨大的牦牛一样,连捕捉

老鼠也办不到吗?当然不是如此。学习庄子,要分辨大用与小用,随时采取合宜的自处之道。

3.人生启发

谈到庄子的自处之道,在〈山木〉一开头就有一段非常具体的故事可供参考。其文大意如后:

庄子在山中行走时,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工人在树旁休息,却不砍伐这树。庄子问他什么缘故,工人说:「这棵树没有任何用处。」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

庄子一行人从山里出来后,借住在朋友家中。朋友很高兴,吩咐童仆杀鹅来款待客人。童仆请示说:「一只鹅会叫,另一只不会叫,请问该杀哪一只?」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只。」

第二天,弟子请教庄子说:「昨天山中的树木,因为不成材得以过完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老师打算如何自处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由此可知,成材(有用)与不成材(无用),也许是外界所设的标准在决定,但是这两者同样可能遇到危险(被伐或被杀)。因此,与其计较有用或无用,不如分辨现实中的危险何在。譬如,庄子认为,儒家教人孝悌忠信,这固然是出于善意,但是如果只知固守这些「教条」或别人设定的规

范,而无法先求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结果可能是上当受骗或被人利用了。

一般研究庄子的学者,如苏东坡,大都认为〈盗跖〉这样的内容诋毁儒家太甚,必定是伪作的。但事实上,盗跖批评儒家推崇的贤者,也说出一番道理,不可一笔抹杀。尤其是底下一段。盗跖告诉孔子说:

「你用来劝说我的如果是鬼界的事,那么我无法知道真假;如果是人间的事,也不过如此罢了。这些都是我听过的。现在我来告诉你人的实况。眼睛想看到色彩,耳朵想听到声音,嘴巴想尝到味道,志气想得到满足。人生在世,上寿一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除了病痛、死伤、忧患之外,其中开口欢笑的时刻,一个月里面也不过四、五天而已。」他接着说:「天地的存在无穷无尽,人的生死却有时限;以有时限的身体,寄托于无穷尽的天地之间,匆促的情况无异于快马闪过空隙一样。凡是不能让自己的心思与情意觉得畅快,好好保养自己寿命的人,都不是通晓大道的人。」由此可见,庄子立说的目的,不在质疑、批判或诋毁儒家所设定的道德理想,而在确定「本末轻重」,尤其要先认清客观的现实处境。如果人生只有「道德」二字,而道德又无法脱离既定的社会与人群,那么试问人活着还有多少乐趣?当然,儒家会认为行善最乐,因为那是出于真诚所引发的力量,是自我要求去行善的。但是,多少人在行善之时完全出

于真诚之心呢?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行善只是考虑外在的利害:或者受到人群的压力,或者碍于名声与情面,或者只是随俗浮沉、虚应故事。

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经常「开口而笑」呢?为何不让自己「悦其志意、养其寿命」呢?为何不在选择时,先考虑自身的安危与苦乐呢?庄子从不主张「损人利己」,他是希望我们善待自己,可以「安其天年」,这有什么不对呢?人人如此,天下又会有什么纷争呢?

不仅如此,「活着」本身并非庄子的目的。人与万物的差异,在于他有可能领悟「活着」有何意义。简单说来,人要活着而免于烦恼与痛苦,只有一个根本的办法,就是「觉悟」万物皆来自于道,最后也将回归于道。这种觉悟在人身上所引起的作用,就是肯定人的本性与禀赋来自于道,因而是无所欠缺的,只需善加保存即可。对外界的一切,可以「无待」;对内在的一切,则须珍惜。处于世间,尤其是乱世,难免危机四伏,那么我们要让自己「有用」还是「无用」呢?庄子选择处于二者之间,要视情况而定;我们不是也可以由此得到启发吗?

转自傅佩荣博文

无用之用-方为逍遥

无用之为用,方为逍遥 ——谈《庄子》的无用之用与逍遥游的关系 及“无用”的积极影响 唯有当你逆流而游,你才能够感受到你自己,如果你顺着河流走,你无法感觉到你自己,你会感觉河流,而不会感觉到你自己,而且迟早你将会变成那个河流。 ——取自《道德经心经》(印)奥修 摘要一般人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可有用与无用的界限真的那么分明吗?庄子的逍遥境界如同人们想要极力找寻的桃源,可遇而不可求,那么从庄子的“无用”论中是否能够寻找出端倪?世上的纷扰何其的多,无论是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是现今,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达到真正地逍遥,那么我们不防顺从自己的心,让它指引着我们,或隐世或出世,为社会造福,或安于平凡的生活,那么“无用”便是“有用”,便是“逍遥”。 关键词无用之用逍遥 一、庄子简介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一个无比神奇的令人琢磨不透的人,庄子的学说饱受人们推崇,尤以逍遥为著。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如我们所知道的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这一点与老子很相像,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当然这是不是真的,我们暂时不去讨论它,今天所要谈的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最开始是在逍遥游中提出的,因此在这之前必须要在谈一下庄子的一个重要观点:“逍遥”的思想观念。 二、庄子及其“逍遥游” 庄子,给让人的感觉是逍遥,无所恃,但庄子又不是一个圣人,作为一个在俗世生活的一个俗人,又怎能脱离这个俗世?大部分人都知道庄子的《逍遥游篇》,其中大量篇幅说明什么事逍遥,如何才能做到无所恃,逍遥。 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

庄子,存在即有用

存在即有用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对于天性和自由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其中又以《逍遥游》最为著名,提出了“有用”和“无用”的小大之辩。 在《逍遥游·三》中有两则有趣的故事,一是大瓠之种,二是大樗之树。我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大樗之树的这个例子,惠施有树:其大本肿拥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合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寥寥几句,看得出惠子对这棵树的嫌弃。然而,在庄子看来此树倒可以有大用,例如可以将其“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逍遥乎侧卧之下”。一棵在惠子眼中毫无用处的大树,在庄子眼里,却能有个好去处,具有广阔无垠的生存空间,在那里可以免于刀斧砍伐的苦痛,并且,人们还可以悠然自得的徘徊于大树周围,躺卧在大树底下,何等的凉爽逍遥和洒脱。在这里庄子提醒了我们,要不为事物的外在现象所限,而要“物物而不物于物”,使“万物皆备于我”,那么无用亦是有用。 从纯粹哲学的角度上,庄子非常清楚,有用和无用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其中任何一方。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有用”和“无用”,所谓的有用和无用不过是相对而言。 简单来说,存在即有用。 因为存在的最大意义或许就是存在本身,就好比路边惊鸿一瞥的不知名野花,一瞬间的惊艳也让人无法忽视。世间万物皆平等,每一人,每一物,都各有其价值,都是自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在世俗看来只是“无用”,却不知有泛游江湖、助吴退越的大用。可见,真正重要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用心;同样的,对于人在生活世界的“用”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才能本身,而是用心发现自己的才能。破除人们对大用、小用的世俗之见。 跳出《逍遥游》,《庄子》一文对用与无用做了很多讲解,《人间世》中有一生有残疾的人名唤支离疏,长相奇特,甚至说望之可怖,连征兵的都不要他,却得以养家糊口颐养天年,难道这样的人,也是无用之人吗?答案:当然不是。 然而,在庄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许多人对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哪怕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日,仍就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困惑,尤其是在面对现实中复杂的利益关系,人们的价值选择难免会出现偏差,倾斜;只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中医治本但见效慢,西医治标甚至还有风险,但见效快,因此很多现代人反而认为中医不如西医有用,以至于让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一幅惊艳世人的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的阅读题及答案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① 莫言 在其简短的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 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 没有用处。 ”在实用工具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 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 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已经被人们逐渐冷落。推而广之,实际上一切人文学 科似乎都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和有用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② 然而,近些年艺术市场和“艺考”的持续火爆,却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 荣的景象。在一些家长们看来,似乎学习艺术就是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实 际上,这种繁荣和梦想,恰恰使人们远离了艺术的真精神。 ③ 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 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艺术与科学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物理学大师 都认为,物理世界的“真”和“美”是统一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美的 境界。钱学森生前也提议,教育要把科技和文艺结合起来,科学研究需要创新, 创新需要灵感, 而艺术常常是灵感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人生最大 的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艺术为什么能让人快乐?因 为艺术是自由的、创造的、充实的、圆满的。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 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活得有意思的人、一个有 活力的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一个人性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④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艺术 教育, 也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 在对与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 的思考方面有更好的作为, 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 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正平实、雅淡素朴,唯此,才可以了解到 平淡天真的艺术精神,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 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精神的屏障和技巧的抗拒。 ⑤ 然而, 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念, 早已渗透到艺术教育实践之中。 “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生的逐年增加,其实并不意味着 可以招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 因为很多艺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 于是 通过突击和速成, 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 艺考成了他们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 径。一个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了文化缺乏的避难所,这无疑成为艺
1/6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30211班沈炜煜 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 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只

高三材料作文无用与有用(4篇)

高三材料作文:无用与有用(4篇) 高三材料作文:无用与有用(4篇)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 (1)初二学生家长鲍先生说:“中小学课本中能不能少些无用的知识。”强调有用 (2)荷蓧丈人责问子路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强调有用 (3)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民选学区委员说:“数学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首要罪魁,其实那些题目测试的知识,在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强调有用 (4)庄子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废疾之人,役赋不及,故能终其天年……” 无用中的大用 读完上述材料,你一定有不少感触,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题目分析】 (1)少些无用的知识强调有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强调有用 (3)数学用不到强调有用 (4)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核心立意:1、无用与有用的辩证关系 参考题目: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与有用 2、强调有用 参考题目:惟去无用,但求有用 3、强调无用(这种立意不存在,因为完全无用是一种极端消极主义。) 【范文赏析】 1.“无用”之人终天年 张采艺 庄子言:“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废疾之人,役赋不及,故能终其天年。”,而世人却不大懂得,其于事物如此,于人之命运,亦如此。 追溯刘邦项羽的时代,我们观极西楚霸王雄极天下,威震四方,却忘记看一眼他目光所不屑于至的刘邦。刘邦出身卑微,集结了一帮乌合之众,要与项羽分天下。项羽视他为无用之人,让他在荒夷之地称王。项羽太过自信,他不明白“无用之人终天年”的道理,让刘邦表面臣服,只当他是无用,可正是因其“无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养精蓄锐,蓄势而发,最终一统天下,成就汉室。 汉室已立,天下一统,刘邦担心的不再是外敌,而是内臣。功高震主自古君王大忌,更何况赢天下的刘邦?他善于用人,依靠臣子之力成为帝王,又怎能不怕?他开国不久便杀功臣,外姓王所剩无几。萧何深谙君臣之道,此时他已不再是当年和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他要成为“无用之人”,才能留条生路。于是他公然侵占民众土地,自毁声名,为的是成为刘邦眼中“无用之人”的形象。他成功了,终成为唯一留下活路的外姓功臣。 《易经》乾卦上九卦辞为:亢龙有悔,其意是亢奋到极点的龙腾空而上终有一悔。这便是做得太过“有用”之人的下场。 韩信便是“亢龙有悔”的应验者,他实在太过于功高震主了,太过“有用”。刘邦问他带兵,他说“多多益善”,而问及刘邦自己带兵却不过几千人。刘邦与他喝酒谈话,就算是醉了,也会被这句话惊醒,他已然在此时留下戒心。果不其然,韩信手握兵权,触逆鳞,最终让刘邦杀他之心已决。于是身首异处,命丧黄泉,便是他的下场。 再看这句“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废疾之人,役赋不及,故能终其天年。”时,是否已有寒骨锥心之感?历史长河上多少人用生命为这句话做注解?我已不得而知。 我谨记“亢龙有悔”的教训,以免踏上“悔”的不归之路。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庄哲学”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老子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他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德”就是事物的本性。庄子对“道”和“德”的看法与老子是相同的。也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尽管他们所持的理由不尽相同。老子认为物极必反,认为统治者如果一心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所想达到的结果,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一种手段。庄子强调的是天然和人为的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他要达到“无为”的目的,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突出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庄子从“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天地》)、“道通为一”(《齐物论》)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摈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 庄子认为万物本为一体,生死本无两样。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什么“是”与“不是”,“可”与“不可”,所以小草和大木,又丑又癞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都是可以“通而为一”的,没有什么差别。他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庄子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因此他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其二,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的,庄子在此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他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虚满、生死都只是一时的现象,其形态是绝不固定的。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绝对运动,导致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主义的理论。他认为除了“道”的存在是绝对不变的以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与死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的,彼与此是相对的,是与非也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准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中间也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庄子认为感觉的经验是千差万别的,是相对的,理性思维更是如此,他在《齐物论》中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而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标准。这种相对性的认识论,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三,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要摆脱矛盾。对于如何跨入这一精神自由之路,《庄子》一书都在诠释,尤其在《逍遥游》一

生命中的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生命中的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 励志导读:庄子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事实上,没有用的用处,才可能是最大的用处。 从前,一个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到齐国去。师徒一行走到山路的一个拐弯处,看见一座土地庙,旁边有一棵高大无比的栎树。大到什么程度呢?它的树荫可以容纳几千头牛在树下休息;树干又粗又直,在几丈高之后才能见到分枝,而这些树枝粗到可以用来作造船材料的就有好几十枝。许多路人都在围观,连声称奇,只有这个木匠瞄了一眼,扭头就走。 徒弟们看腻栎树之后,追上师父,问道:“生平从未见过这么高大华美的树木,师父怎么看都不看就走了呢?” 没想到徒弟眼中的奇树神木,在师父眼里竟然只是一文不值的朽木!他说:“这棵树没什么用。用来造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器具,器具会破裂;做门窗,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柱子,柱子会被虫蛀。正是因为它没有用,才会这么长寿,这么高大。”

晚上,木匠梦见这棵大树对他说:“你怎么能说我没用呢?你想想看,那些所谓有用的橘树、梨树和柚树,在果实成熟时,就会被人拉扯攀折,树很快就会死掉。一切有用的东西无不如此。你眼中的无用,对我来说,正是大用。假如我像你所说的那样有用,岂不早就被砍了吗?” 木匠醒来,若有所悟。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徒弟。徒弟问道:“它既然向往无用,为什么要长在土地庙旁边,引人注意呢?” 木匠答道;“如果它不是长在庙旁边,而是长在路中央,不也早就被人砍掉当柴烧了吗?” 当环境不利于生存时,有许多人想明哲保身,但是不能。从庄子的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即使想当一个“是非红尘不到我”的自了汉,想要明哲保身,也需要大智大勇。强出头、锋芒毕露,还妄想不遭人忌,那是不太可能的。然而,以无用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要慎选环境,像故事里的栎树,长在神庙旁边,人们不敢在它身上动脑筋,反之,如果长在路中央,它必死无疑。 世间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用/没用”,“美/丑”,“有成就/没有成就”,甚至于“长/短”,“胖/瘦”等,都是人为所定,它们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改变,根

作文:有用与无用

作文:有用于无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听到有用无用之争,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就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人们对人、事、物有用与无用之争。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庄子又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请联系生活经历或自己体验认识,选择适当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构思点拨】 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始以为金钱可以实现现代化;后来发现金钱买不来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又发现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依然实现不了现代化。 【写作范文】 有用与无用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遥望庄子(4):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辨

遥望庄子(4):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辨 1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有用无用”之辨。 先说到“尧让天下于许由”的事。 尧帝因为觉得自己的光亮和日月比起来,就像一个小火把一样,而感到十分惭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 许由何许人也?许由,字武仲,尧舜时代的一位贤人,当时一位高尚清节之士。传说他曾是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称其为“三代宗师”。 尧帝在位时,他率领许姓部落在今天河北省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今天的河北行唐,是许由的故里,而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 尧帝得知许由贤德,便想禅让帝位给许由。许由听到后,认为这简直是对他的一种耻辱,便跑到颍水河边洗他的耳朵,从此隐居山林,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因此,他也成为中国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这样写道:许由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许由是说,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饮水,只要喝饱肚子。天下对于我,有什么用! 2 庄子没有直接就此事发表评论,他是借一个叫“连叔”的人的口说:“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庄子是说,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他们用身上的尘垢糟粕就能将儒家尊崇的尧、舜陶铸出来,天下对他们有什么用?他们又哪肯纷纷扰扰,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业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庄子又借“连叔”的口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他说,有个宋国人,采购了一批精美的帽子,要到越国去卖,而越人的风俗是剪光长发,身刺花纹,帽子对他们毫无用处。 并由此说,尧虽然治理天下百姓,使海内政治清平,人民生活幸福,但如果他见到这些得道的人,一定会神情怅然,而忘掉自己所拥有的天下。 庄子借用这样的对话和故事,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想引导世人去体悟,天下“无用”不是真的无用,不是我们世俗人们功利眼中的“有用无用”。 世界万物皆有其本性,而“有用无用”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庄子之“无用之用”

精塾学院:听韩鹏杰讲庄子之“无用之用” 今天精塾学院小书童给大家分享一个庄子的“无用之用”的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庄子·内篇·人间世》 有一天,庄子带着弟子外出,走到一座山下,他们看见一株繁茂的大树,耸立在溪流旁,特别显眼。 这株大树——粗百尺,高数千丈,直指云霄的气势;树冠宽像巨型的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啊?这株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这简直是一株不成材的木头而已。不成材的木头,没有任何的用处,所以才让它活了这么久。” 听了这句话,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够以天年的岁数寿终,这难道不是没有用里面的有用吗?没有作为而对于自己反而有所作为?” 弟子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庄子又说:“树啊,因为没有用,不去求取什么作为,也不求自己有什么作为,反而免遭斧头的砍伐;白额的牛,亢曼的猪,痔疮的人,巫师都认为是不祥的东西,因此祭祀河神的时候才不会把它们投到河里去;残废的人呢,征兵不会要他,因此才能活得更久,寿终正寝。形体上的残疾,尚且可以养身保命,更何况是道德和才能方面的残废者?树木不成材,才可以免除祸患;人不成才,也可以明哲保身。” 庄子越说越激动,随后又总结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就是“无用之用”的故事,精塾学院小书童认为,虽然它们因为自己的没有用处而活的更久,但是真的需要活这么久吗?仁者见仁了。当然小书童仅仅是个书童,如果想要听的更深刻,可以来精塾学院的小程序“精塾”听《韩鹏杰讲道德经》《韩鹏杰讲庄子》,我觉得也是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能让每一个日子都起舞,已经很充足。那些跨度太大的东西,谁能说的准呢。活自己的活。

高考语文作文题预测无用实为大用(含答案)

2016年高考作文题预测:"“无用”实为“大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文题解析】:先要提炼出材料中的三个概念:“无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可能关键时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谈“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关于“无用之用”的文本 庄子与惠施关于“无用”的辩论不只一次,我们先从最简明扼要的谈起。在《外物》中,惠施直接发难。原文大意如后: 惠施对庄子说:“你的言论都是无用的。” 庄子说:“懂得无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谈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黄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还有用处吗?” 惠施说:“无用。” 庄子说:“那么无用的用处也就很清楚了。” 以上这段数据在说什么?譬如一个年轻人在学校念书,这时学校以外的世界各地对他都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无用之地都消除的话,他在学校念书又是为了什么呢?他原本以为有用的学校至此也变成无用了。换言之,有用与无用之间不可采取二分法去切割,因为它们是相互为用的。 因此,任何东西都有用,就看是否用对地方。庄子在《逍遥游》与惠施再度谈到类似的题材。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他栽植成长,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它来装满水,则它不够坚固,无法负荷本身的重量。把它剖开做成瓢,它又宽大得没有水缸容得下。这葫芦不可说不大,我却因为它没有用而打碎他。” 庄子说:“先生真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个擅长调制不让手龟裂的药物,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一位路过的客人听说这件事。愿意出一百金购买他的药方。他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而已,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以赚到一百金,就卖给他吧!这位客人拿了药方,便去游说吴王。正好越国兴兵来犯,吴王派他担任将领,冬天与越人在江上作战,结果大败越人,并因而得到封地做为奖赏。” 他接着说:“能够不让手龟裂,所用的药方是一样的;但是有人获赏封地,有人不得不继续漂洗丝絮,这是因为所用之处不同啊!现在你有五石大的葫芦,为什么不绑在身上当成腰舟,让自己浮游于江湖之上,却还要担心水缸容不下它呢?可见先生的心思还是不够通达啊!”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是庄子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比方说,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试题来源】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正如那棵巨大的栎树,因为无用而得以保存自己的生命,以至于活得长久,长得高大。生活中,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事物,须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李安,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有谁知道,就是这位享誉国际的大导演,1984年从纽约大学毕业后整整做了6年“家庭妇男”。一个大男人每天要琢磨上顿吃什么下顿吃什么,然后买菜择菜洗菜,既当改刀的又要当厨师……同时还要洗洗涮涮,照看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经历在他人眼中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搞艺术创作的人,做家务活可以说是一大忌。但是相反,在这六年中,他对家庭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意识,这看似无用的六年让他有了《推手》和《喜宴》的蓝本,有了《饮食男女》中那些让人难忘的美食和围绕美食展开的情节,有了他把中美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到胶片上的艺术风格。 溯沿历史的河流,我们发现,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东西。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孟德尔对于豌豆的研究,当时被埋没在尘埃中三十多年,当它被后人发现时,生物学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说,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意思就是无用能创造大用。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安身立命”,放在这里,就是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庄子之无用之用的观点

莊子之無用之用的觀點 一、前言: 莊子生活在一個戰亂的時代,群雄競起、弱肉強食的世界造成了許多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在一片硝煙四起、烽火連天的環境中,許多權臣卿相都沒能逃過虎口,另有更多無辜的平民黔首遭到了無妄之災……莊子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其心境可想而知。而莊子這樣的一個思想家,必然有一些經世濟民,匡正亂世的想法,可是大環境不能允許他以入世的角度去看待這個黃沙滾滾,殺伐聲大作的一個時代。然則,他採取的是出世的態度嗎?不是!他是出世和入世的綜合,你看他像出世,又像是入世,其實他既不是出世,也不是入世。他自己曾說:「周將處乎才與不才之間,才與不才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山木篇》),因此他要「乘道德而浮游」。所以後人看莊子,遠望似是,逼取便非,不容易說明他的本真。因為莊子已經把他的生命鎔鑄在無窮的宇宙之中,說他是宇宙中的任何一體都可以,鼠肝蟲臂,雞彈牛馬,聽從你便,你又如何去稱說他呢?你又如何去捕捉他的本真呢?既不能言說,故無跡可循;既無法捉摸,故能免乎累,這就是莊子身處動盪不安時代自適的一種方法,他以寓言、重言、卮言述說人生的大道,又以語言的超越論去否定他的言說。所以在知北遊一章中,當莊子被問到「所謂道,惡乎在?」時,他以「無所不在」應答,然而「無所不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體會呢?常人自然會問:「其而後可。」於是莊子用螻蟻、稊稗、瓦甓、屎溺來說明。然則這樣就是道嗎?所以他用卑下的事物去否定、去超越,就是要人們跳脫語言的迷思,就是要人們把握道的本真,而非全由語言、文字上去追求、去探索。畢竟,語言也有不能通達的時候。 二、本文: 1、泯除物用成心 在莊子的篇章中,常常以一些超乎想像的形容述說一件事物,要人們打破原先的思考邏輯,看透世俗的虛幻表象,進而以這樣的一個觀點去關照世間萬物,才能泯除物用成心,才能夠與大道契合,徜徉逍遙在天地之間。 成心,用今語解釋,就是主觀。今人喜歡說:「完全用客觀態度來看待事物。」但事實上卻不能脫離主觀,譬如某人說某件事物是「是」的,固然有許多理由,但當選擇這許多理由的時候,還是主觀的意見。如果沒有成心,就沒有是非。因此說:「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適越而昔至。」所以可不可,然不然,都是由於「有自」才發生的。「自」就是「我」,沒有我見,就沒有可不可,然不然,天地萬物渾然一體,哪裡有是非呢?至於有是非,是因為沒有站在渾然一體的立場上,而站在「自我」的立場上(也就是有成心、主觀的立場上)的緣故。所以道有真偽,是隱蔽於小成;言有是非,是隱蔽於榮華不實的言辭。儒隱於儒(儒有儒之成心),所以是墨之非,非墨之所是;墨隱於墨(墨有墨之成心),所以是儒之非,非儒之所是。以主觀的立場看自己都是對的,別人都是不對的,這就是成心所帶來的結果。 現在我們看外物篇裡的一個例子:「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至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我們用什麼樣的觀點去看待我們週遭的事物呢?我們若主觀的認定它「無用」,可是,當它不存在的時候,我們又如何能確知它是否的確「無用」呢?莊子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向。倘使人人都有了一個物用的成心。那麼世界上必然多了許多紛爭。也許從你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物「是」有用的;而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物「非」有用的,那麼不就起了是非的爭端了嗎?是非又如何來判定呢? 為此,莊子在齊物論裡有這麼一段話:「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若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

高考作文素材:有用与无用

名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庄子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或许就是他的没有用处。——莫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 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 事例 1、二次大战中,斯大林在破国灭都的危急关头,在雪花飞扬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演讲:“再也没有那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值得自傲,敌人想消灭斯拉夫民族,想消灭我们这个有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的民族?”斯大林就是这样去号召红军,号召人民上前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决不可能说我们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后代,让我们上前线去杀敌吧? 2、以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言——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得主之一的日本科学家现年80岁的下村修,当年他对水母很感兴趣,孜孜地进行观察研究。他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认为研究水母、荧光蛋白有什么用?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受肯定、没有资源……但他矢志不渝。后来马丁·沙尔菲接下来继续研究,进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而钱永健在研究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中取得多项成果。如今,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3、栎树因为无用,而成为神树,幸福地生活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楸树因为有用,而成为刀下之鬼,年复一年地遭受到无情的砍伐。这便是有用带来的不幸,无用带来的幸运。 4、萨拉托夫市中心广场以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字命名。白俄罗斯斯科里纳大街原名列宁大街,白独立后改用白著名作家和诗人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名字命名;哈佛大学是以学者、大学创办者和建校费用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全钢结构重达1万吨,高320米,建于1889年的大铁塔是以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众多文学艺术家,他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繁华地段,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位大诗人、大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物。 5、齐白石55岁定居京华时,门庭萧瑟,煮画而不能疗饥。后来学吴昌硕,开辟了大写意画派新领域。他是金石大家,自称“三百石印富翁”。白石制印,从清代丁、黄入手,兼容碑的奇伟沉着和秦汉“一任自然”的精神。白石的刀法里也有从“无用之劳”练就的“有用”。他当过几十年木匠,雕龙凤大床练就非凡腕力,使得其运之金石痛快淋漓。曾有人说白石的印有“木匠气”,白石制一印:“鲁班门下”。由雕花木匠到金石名家,如同凿岩而得清泉,他们把不通之

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_高利民

[收稿日期] 2004-10 [作者简介] 高利民(1971—  ),男,辽宁省义县人,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FUDAN JOURNA L (S ocial Sciences )N o.4 2005 中国哲学研究 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 高利民 (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一般认为,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任何物只要运用得法,都能带来大用;一切用都资大道的无用而成其用。即是说,它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道和物的用是什么?本文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面一个问题:用对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无用之用对物的意义意味着什么?无用之用就是通,是对道的通达,它以伟大力量守护物的意义;同时,它显示了庄子与其时代的遭遇方式。 [关键词] 庄子 无用之用 物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5)040105008 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意向一直没有受到特别关注。一般认为,它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任何物只要运用得法,都能带来大用;一切用都资大道的无用而成其用。即是说,它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道和物的用是什么?本文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面一个问题:用对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无用之用对物的意义意味着什么?这个追问才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庄子写作的核心,它显示了庄子与其时代的遭遇方式。本文准备抛砖以引起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相应关注。 一 孔孟的天命承当和老子的无与用 一个时代的巨变往往导致思想的空前繁荣。处于轴心期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儒道墨法等诸家之说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 孔子所在的春秋之末已是“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而且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等“无道”的现象。孔子以继承文王、周公为职志,力图恢复周礼,并认为这是一种上天赋予的使命,孔子说:“天生德于 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这种约束个人心志、承天负命的伦理实践就是克己复 礼的内涵,也就是仁。“为仁由己”开始了儒家觌体承当的传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 是,颠沛必於是。”(《论语?卫灵公》 )孔子以一以贯之的实践理性精神,挽历史于既倒。孔子的仁在孟子那里回落到心上,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孟子?告子上》 )就是说,人同此心,心有仁义礼智四善端,它是普遍之性,每一个人生而俱备,即善性。而性是天在心上的反映,所以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 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可知,从孔子的承天负命,到孟子的修身立命,更多了一层义理的追求,承天负命变成了自觉的心体承当的精神守护。 牟宗三认为,“尧、舜、三代之开物成务皆是有德有生命、自身挺立、合聚群力以创造者……及孔子对于道之本统之再建与孟子之承孔子再建而展开之理想之弘大。此是重造之源,开物成务之5 01

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据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庄子》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悦己》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 ——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周国平《闲适》 料一:《庄子》中,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观点听起来很好听,但没有用处。”庄子说:“只有懂得什么是没有的人,你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广而且大,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若只留下脚下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这块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材料二: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有一次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其中一个阔太太问:“可是,它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对抽象的题目有助于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抽象为具象的能力,把抽象理论对应生动现实的能力。“有用与无用”是著名的思辨命题,古往今来,不停地被思考,被争论,被用以对应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说是个有容量,有广度,有深度的题目。 材料一后续:庄子说:“只有懂得什么是没有用处的人,你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的东西。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这块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如果旁边的地方都空了,只留下脚站立着的那一小块地,这样的话,这块地也就没有用处了。”庄子说:“如此说来,你认为没有用处的那些地方,实际上也是对你有大用处的了,你也同样少不了它们。”

简析庄子无用之大用的哲学内涵

简析庄子无用之大用的哲学内涵 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在我有用,在彼则可能无用。因此,无论执着于有用还是无用,在庄子看来都是成见,对人生是无益的。如果从齐物论的角度出发,则不应该区分有用和无用。有用和无用本无是非,之所以有了是非,是人们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事物的结果。而在庄子看来,我们看待事物应该站在宇宙万物的立场上,而非主观地去评价万物,与物随行、顺其自然,这就叫“两行”。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这又叫“物物而不物于物”。 庄子的一篇寓言中写道齐国有一棵大树,叫栎社树,此树因为不像那些水果树一样,不会开花结果,人们就不会来干预它的生长,中间有人几乎要把它砍掉,但它表示自己没有用,所以总算没被砍掉,长得越高越大。现在人们将它供奉起来,每天烧香磕头,这就是它无用的大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崇尚有用,看不起无用。对人对物都是如此。人们努力学习,在事业的道路上奋力行走攀登,为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本来理所应当,然而辛苦过了头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近年来上班族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大大小小的疾病,加入了亚健康的行列,严重的甚至英年早逝,给亲人朋友们带来无尽的伤痛。这些人大多小有成就,既是单位的核心人物,又是家庭的顶梁柱。正是由于他们的“有用”,超负荷的工作摧残着他们的身体。他们原本可以过得更好的,却因过于急功近利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再如现在很多女孩,盲目地追求瘦,不科学的减肥,造成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等身体问题,人虽瘦了却失去了健康。 再举个学习方面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数学,然而工作之后,除了专门研究数学的人,大多不会再运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那我们还学得那么辛苦干什么呢?但这虽然看似无用,却能在我们一步步深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锻炼出自己严谨的思维能力。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它的可用之处,就像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看似“无用”,实则大用,它们帮助提升的是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些人很努力很努力,但还是达不到自己预期的高度,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做无用功,然而,真理是有付出才有收获,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体现的也是无用之大用的思想。 由以上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看出无用也可以有用,有用也可以是无用,它们是相对而又可以相互转换的。 《庄子》中有一文提到:“山火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意思就是说山上的树木因有用而自招盗伐,膏火因能燃烧而自我煎熬。桂皮可以吃,所以桂树遭到砍伐;树漆用途广泛,所以漆树被人切割。在庄子看来,它们的灾祸都是自己招来的,因为它们有用,英年早逝之人也是如此。人才固然难得,所以才更应该珍惜,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不滥用和透支自己的才力,做到事业健康两不误。这也就是说“人尽其材”不是滥用人才,而是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相似的,“物尽其用”更不是透支子孙的资源,以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来满足人们自己的利益,而是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人类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但之前破坏环境、过度开采资源而埋下的后果仍不可忽视。工厂排放浓烟、污水,污染了空气河流,过度开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这些好像离我们个人很远,看似无用,却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天空高远,大地广阔,人站在大地的上边,对人有用的只不过两只脚大的面积,如果把人两脚边的土地上种上树木,人就无法站立在上面了,那这土地对人还有什么用呢?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山川江河于小我看似没什么作用,于大我而言,它们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赖以生存空间,是不可或缺之物,所谓“无用之大用”。 再联系到日本地震而引发的核辐射危机。本来有用的东西如今不但变得无用,还危害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