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网站信息传播效率:基于BCC模型与超效率模型的实证研究

新闻类网站信息传播效率:基于BCC模型与超效率模型的实证研究
新闻类网站信息传播效率:基于BCC模型与超效率模型的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459892.html,

新闻类网站信息传播效率:基于BCC模型与超效率模型的实证研究

作者:郭冉冉孔祥璇王立平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21期

【摘要】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BCC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对我国18个较有影响的新闻类网站的信息传播效率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超效率模型确实能够对所有决策单元进行充分评价和排序。整体来看,18个财经资讯网站中有9个网站在BCC模型下综合效率达到了DEA有效,SE-DEA模型可以对这些DEA有效的网站进行比较和排名。分季度来看,6个季度中有4个季度综合效率达到有效的网站接近一半。

【关键词】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超效率模型新闻类网站

一、文献综述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信息传播的效率对信息化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而作为信息传播网站的主要类型之一的新闻网站,其信息传播效率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网站的效率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例如:何怡超[1]等人基于层次分析法从

设计层面、等方面对新闻类网站进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例如黄丽霞[2]等通过模糊

综合评价法对11家农民工网站影响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法,例如徐慧婷[3]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评价模型,对18个P2P网贷网站进行了定量分析。汤志伟[4]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成都市区县政府网站“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但至今少有对传统性网站如

新闻类网站进行效率分析,故本文将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新闻类网站的信息传播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原理主要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的输出或者输入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最早于1978年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or和Rhodes提出,故称为CCR模型,该模型基于DMU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效率评价,得到的效率值为综合效率(TE)。之后Banker等人又提出了基于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BCC模型,该模型得到的效率值将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即TE=PTE ×SE。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置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习题与答案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一、选择题 1.以下各点中()不属于“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 A 、效率 B、输入资源 C、活动 D、价值 2.以下各点中,()不是UC矩阵的作用之一。 A、进行数据的完整性和匹配性检验 B、划分子系统 C、生成数据流程图 D、在网络中进行数据资源的分布 3.以下各点中,()不是诺兰阶段模型中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之一。 A、初装 B、蔓延 C、成长 D、成熟 4.U/C矩阵是用来进行( )的方法。 A、系统开发 B、系统分析 C、子系统划分 D、系统规划 5.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在开发策略上强调( )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系统调查 D、系统设计 6.原型法开发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A.系统重用性好 B.项目易管理和控制 C.系统开发费用低 D.用户要求可较好满足 7.关于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谓关键要素是指关系到信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B.在一个企业中关键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C.关键要素是企业最先要解决、投资最先保证、质量要求最高的环节 D.同一行业的企业有类似的关键因素 8.MIS的战略规划主要是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A.设计与实施工作B.长期的、重大的发展方向目标 C.与其它系统的关系D.工作环境与条件。 9.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

A、由分解到抽象 B、自顶向下,由细到粗,逐步抽象 C、自下而上,由抽象到具体 D、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10.总体规划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明确() A、系统的业务流程的细节 B、系统的数据流程 C、系统是什么 D、系统的开发工具等 11.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的首要任务 B、总体规划位于系统分析之后 C、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中相对容易的阶段 D、总体规划阶段应当包含数据流程分析 二.填空题 1.开发信息系统的策略有__自下而上__和__自上而下___两种. 2.“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主要缺点是___不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__. 3.“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的主要优点是___整体性和逻辑性强__. 4.“自上而下”的策略适用于_大_型系统的设计,而“自下而上”的策略适用于_小_型系统的设计. 5.BSP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__组织结构__. 6.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可分为系统分析,__系统设计__和__系统实施__三个阶段. 7.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8.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9.MIS的战略规划可以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10.BSP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信息系统结构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11.业务流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的、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12.原型法贯彻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新闻评论写作复习重点

上编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选择】 1、新闻评论最早出现于报刊。 2、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可以说是有形的意见。 3、新闻评论作为政论性的载体,其首要的特征是新闻性。 4、新闻评论学除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之外,还具有政治性。 5、新闻评论说理分析的切入点主要有理论捆、政治、政策、思想。 [简答] 1、新闻评论主要有那些体裁? 新闻评论的体裁主要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 2、新闻评论的特点有那些? 新闻评论的特点主要有: (1)新闻性 它有表现为: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发表意见;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2)政治性 具体表现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着重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分 析和论述问题。 (3)群众性 面向广大群众,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3、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哪些?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 (1)引导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行舆论引导。 (2)监督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作用: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却中的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从思想、政治高度说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选择] 1、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第一道程序是选题和立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对评论写作而言,讲的就 是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 2、新闻评论的选题是指选择和确定论题。 3、立论要做到新颖的前提是准确。 4、新闻评论若能及时地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其立论就有前瞻性。 5、引语在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作用主要是充当论据。 6、立论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 7、立论的前瞻性具体表现在重提示、洞察力、预见性。 [简答]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汇总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 初装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蔓延阶段特点: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控制阶段特点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集成阶段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单选题 1.按照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系统具有 A.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用性等特征 B.目的性、整体性、有效性、环境适用性等特征 C.目的性、有效性、相关性、环境适用性等特征 D.有效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用性等特征 2.合理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为 A.系统管理 B.系统工程 C.系统控制 D.系统方法 3.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包括 A.处理数据 B.预测未来 C.辅助决策 D.过程控制 4.MIS所解决的问题是 A.结构化问题 B.非结构化问题 C.半结构化问题 D.上述三种 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MIS是一个人机系统 B.信息与载体性质有关 C.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加网络化 D.MIS的目标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 E.决策需要 6.二次信息选择的关键问题是 A.目的性和正确性 B.有效性和正确性 C.有效性和目的性 D.有效性、目的性和正确性

7.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 A.信息意识、信息知识 B.信息能力、信息品质 C.信息忧患意识、信息技术的跟踪能力 D.A与B 8.在管理信息的处理要求中,信息的生命是 A.及时 B.正确 C.适用 D.经济 9.现代信息系统是 A.计算机系统 B.手工管理系统 C.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系统 D.通信网络系统 10.信息系统属于哪种类型 A.自然系统 B.物理系统 C.逻辑系统 D.开放系统 11.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A.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存储、传输 B.数据的存储、传输、使用、管理 C.数据的管理、数据的使用 D.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使用与管理 12.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是 A.辅助支持型、战略支持型 B.关键运作支持型 C.高潜力型 D.以上全部支持 二、填空题 1.信息具有、、、等属性。 2.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 3.越靠近高层的信息与外界关系越大,而高层决策信息主要来自__________。 4.信息是有价值的,因为信息是由数据转换而来的,是_________创造的。 5.在信息系统中,最常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浅谈我的新闻评论观 新闻评论是所有新闻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环,不似通讯、消息等新闻文体要求高度客观,新闻评论只要是立足于事实,其所言不受诸多限制,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寻章摘句,亦可以高瞻远瞩,只要文责自负便可。 新闻评论形式自由,从长短来讲,可以寥寥几百字,就事论事、点到即止,这类评论的特点是一针见血、以语言和观点取胜。评论也可以洋洋洒洒几千字,以小见大、分析鞭辟入里,这类评论则以缜密的思辨和旁征博引取胜。而无论哪一种评论都离不开深厚的学识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以及良知的坚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评论更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高屋建瓴的气魄和能力。离开这些,新闻评论就不免隔靴搔痒、言穷气短,令读者观后或不以为意或一笑置之,起不到引起思考和讨论的作用。从这点来讲,虽然评论较一般新闻自由性强,但写好评论绝非易事。从事实到观点的选择、提炼和表达都蕴含着深刻的学问。一般来讲,要有重要的事实,新颖的观点,以及成熟的表达。 事实是一篇评论的由头,事实的发生是客观的,不需要有人为的提炼和修饰。评论者只需做出选择即可。评论选择的事实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记者报道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的事实,也就是平时所说“热点”和“焦点”;另一种是并未得到公众的注意还未形成舆论的事实,可以看做“冷点”,通过有力的评论让这些事实

18 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无论哪一种事实,都是与人民生活和福祉息息相关的。“激 浊”一文关注的便是 2011年10月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 件,一个倒在车轮下的两岁女童经历了肇事者的逃逸和 个路人的漠然,最终被一个拾荒者救起,却仍然没有能够生 还。这一事件之所以造成了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应,正因为我 们处于一个社会变革、信仰流失、价值观重塑、人心浮躁和 焦虑的时代。小悦悦事件的震撼让很多人暂停了忙碌求生的 脚步,回视灵魂深处的一抹阴暗和深藏的人性光明。这是事 实的力量,这样的事实让拿笔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注和 写作。 新颖独特的角度、深刻有力的观点无疑是一篇评论的核 心。没有好的观点也就无所谓表达。观点的选择要建立在公 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之上。我坚定认为只有“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好评论,玩世不 恭的调侃读起来有趣却容易流于肤浅,当然我指的不是表面 上的玩世不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些名人包括司马 迁都是在痛苦中“有所郁结”,从而“发愤”著书,为世人 留下宝贵遗产。同时,严肃而庄重的态度会感染读者,让读 者感同身受。 一个新闻事件,头绪万千,有的人会觉得事实就摆在那 里找不到什么观点,有的人会觉得思路太多不知选择什么角 度。此时观点的提炼便是要在芜杂的事物中找到观点的突破 口。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概念模型和评估模型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概念模型和评估模型 叶志勇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概念模型和评估模型,旨在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使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效果。风险的概念模型指出,风险由起源、方式、途径、受体和后果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威胁源、威胁行为、脆弱性、资产和影响。风险的评估模型要求,首先评估构成风险的五个方面,即威胁源的动机、威胁行为的能力、脆弱性的被利用性、资产的价值和影响的程度,然后综合这五方面的评估结果,最后得出风险的级别。 关键词:安全风险、安全事件、风险评估、威胁、脆弱性、资产、信息、信息系统。 一个机构要利用其拥有的资产来完成其使命。因此,资产的安全是关系到该机构能否完成其使命的大事。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第一战略资源,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资产包括信息自身和信息系统。本文提到的资产可以泛指各种形态的资产,但主要针对信息资产及其相关资产。 资产与风险是天生的一对矛盾,资产价值越高,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风险管理就是要缓解这一对矛盾,将风险降低的可接受的程度,达到保护资产的目的,最终保障机构能够顺利完成其使命。风险管理包括三个过程: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评价与评估。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本文对风险的概念模型和评估模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使风险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提高风险评估的质量和效果。 一、风险的概念模型 安全风险(以下简称风险)是一种潜在的、负面的东西,处于未发生的状态。与之相对应,安全事件(以下简称事件)是一种显在的、负面的东西,处于已发生的状态。风险是事件产生的前提,事件是在一定条件下由风险演变而来的。图1给出了风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图1 风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风险的构成包括五个方面:起源、方式、途径、受体和后果。它们的相互关系可表述为:风险的一个或多个起源,采用一种或多种方式,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侵害一个或多个受体,造成不良后果。它们各自的内涵解释如下: ? 风险的起源是威胁的发起方,叫做威胁源。 ? 风险的方式是威胁源实施威胁所采取的手段,叫做威胁行为。 ? 风险的途径是威胁源实施威胁所利用的薄弱环节,叫做脆弱性或漏洞。 ? 风险的受体是威胁的承受方,即资产。 ? 风险的后果是威胁源实施威胁所造成的损失,叫做影响。 图2描绘了风险的概念模型,可表述为:威胁源利用脆弱性,对资产实施威胁行为,造成影响。其中的虚线表示威胁行为和影响是潜在的,虽处于未发生状态,但具有发生的可能性。 潜在 (未发生状态) 显在 (已发生状态)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

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电商直播研究 —以淘宝电商直播为例

Business and Globalization 商业全球化, 2017, 5(3), 37-45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3459892.html,/journal/bglo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3459892.html,/10.12677/bglo.2017.53006 文章引用: 吴冰, 宫春雨. 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电商直播研究[J]. 商业全球化, 2017, 5(3): 37-45. Research on E-Commerce Live Streaming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Taobao E-Commerce Live Streaming as an Example Bing Wu, Chunyu G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l. 5th , 2017; accepted: Jul. 19th , 2017; published: Jul. 27th , 2017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study on E-commerce live streaming.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live streaming was proposed to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quality, 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users continuance use. Through Web mining, the data from the live streaming of Taobao by March 2017, 212 effective records were ac-quired. Then in combination with SPS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mpirical data was ana-lyzed to verify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es: 1)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2) the service qua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value; 3) the perceived valu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4)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ontinuance use. Different from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1)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s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user perceived value and user satisfaction; 2) service quality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user perceived value.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mmerce live streaming platform. Keywords E-Commerce Live Streaming,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Model, Empirical Study, Influence Factor 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电商直播研究 —以淘宝电商直播为例 吴 冰,宫春雨

【2019新闻时事评论10篇】2015年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

【2019新闻时事评论10篇】2015年新闻时事评论的写法 【--其他祝福语】 时事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 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1、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 2、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3、提出建议或希望。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时事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

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

信息安全-深入分析比较八个信息安全模型

深入分析比较八个信息安全模型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设计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对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侧重也有所差别。早期人们对信息安全体系的关注焦点,即以防护技术为主的静态的信息安全体系。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认识的深入,其动态性和过程性的发展要求愈显重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9年对OSI开放系统互联环境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OSI安全体系结构:ISO 7498-2:1989,该标准被我国等同采用,即《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第二部分:安全体系结构GB/T 9387.2-1995》。ISO 7498-2 安全体系结构由5类安全服务(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抗抵赖性)及用来支持安全服务的8种安全机制(加密机制、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交换、业务流填充、路由控制和公证)构成。ISO 7498-2 安全体系结构针对的是基于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通信系统,它所定义的安全服务也只是解决网络通信安全性的技术措施,其他信息安全相关领域,包括系统安全、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等方面都没有涉及。此外,ISO 7498-2 体系关注的是静态的防护技术,它并没有考虑到信息安全动态性和生命周期性的发展特点,缺乏检测、响应和恢复这些重要的环节,因而无法满足更复杂更全面的信息保障的要求。 P2DR 模型源自美国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ISS)提出的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ANSM(Adaptive NetworkSe cur ity Mode l)。P2DR 代表的分别是Polic y (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响应)的首字母。按照P2DR的观点,一个良好的完整的动态安全体系,不仅需要恰当的防护(比如操作系统访问控制、防火墙、加密等),而且需要动态的检测机制(比如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在发现问题时还需要及时做出响应,这样的一个体系需要在统一的安全策略指导下进行实施,由此形成一个完备的、闭环的动态自适应安全体系。P2DR模型是建立在基于时间的安全理论基础之上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信息安全相关的所有活动,无论是攻击行为、防护行为、检测行为还是响应行为,都要消耗时间,因而可以用时间尺度来衡量一个体系的能力和安全性。 PDRR 模型,或者叫PPDRR(或者P2DR2),与P2DR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把恢复环节提到了和防护、检测、响应等环节同等的高度。在PDRR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第1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与基础 1、自变量:能够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成为自变量。 (研究者控制下系统地变化的变量。) 2、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但它本身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被观测的对象。) 第2章研究的步骤、要素与质量 第1节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确定课题价值 (三)回溯研究文献 (四)提出假设 1、理论假设: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正式陈述,它能够用数据加以验证。因为假设实际上是研究者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变化规律等要素的理论描述,所以也被称为理论假设。 2、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事实,针对可能的结论所提出的关于某些因素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还未证明的陈述或主张,也称备择假设。(通常呈现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3、零假设:又叫原假设、虚无假设、消解假设,是研究者想要搜集证据予以证伪的假设,是按照统计检验的原则而陈述的假设,一般用H0表示。 4、假设检验:事先对总体的分布情况作出一个零假设,然后利用抽样的样本信息判定是否接受这一零假设。 (五)获取数据 (六)数据分析与阐述 (七)呈报结果 (八)计算成本与费用 第二节研究要素 1、概念:通过概况特殊现象和问题,总结相关情况抽绎出的抽象观念或术语。 2、概念化:将模糊、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具体化、精确化的过程。 3、操作化: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建立程序或一组指标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运用变量的不同属性对事件或现象做出客观描述。(操作化步骤以后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变量) 4、变量与属性:属性是现实中某一客体的特征或特性,而变量则是这些属性的逻辑组合。变量往往有一组与之对应的属性。 第3节测量层次与质量

传送系统的效率

9.1 传送系统的效率 工人将生产出的产品挂在经过他上方的空钩上运走,若工作台数固定,挂钩数量越多,传送带运走的产品越多。 在生产进入稳态后,给出衡量传送带效率的指标,研究提高传送带效率的途径 问题分析 进入稳态后为保证生产系统的周期性运转,应假定工人们的生产周期相同,即每人作完一件产品后,要么恰有空钩经过他的工作台,使他可将产品挂上运走,要么没有空钩经过,迫使他放下这件产品并立即投入下件产品的生产。 可以用一个周期内传送带运走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比例,作为衡量传送带效率的数量指标。 工人们生产周期虽然相同,但稳态下每人生产完一件产品的时刻不会一致,可以认为是随机的,并且在一个周期内任一时刻的可能性相同。 模型假设 1)n 个工作台均匀排列,n 个工人生产相互独立,生产周期是常数; 2)生产进入稳态,每人生产完一件产品的时刻在一个周期内是等可能的; 3)一周期内m 个均匀排列的挂钩通过每一工作台的上方,到达第一个工作台的挂钩都是空的; 4)每人在生产完一件产品时都能且只能触到一只挂钩,若这只挂钩是空的,则可将产品挂上运走;若该钩非空,则这件产品被放下,退出运送系统。 模型建立 定义传送带效率为一周期内运走的产品数(记作s,待定)与生产总数 n (已知)之比,记作 D=s /n 为确定s ,从工人考虑还是从挂钩考虑,哪个方便? 传送带 挂钩 产品 工作台

若求出一周期内每只挂钩非空的概率p ,则 s=mp 如何求概率 设每只挂钩为空的概率为q ,则 p=1-q 设每只挂钩不被一工人触到的概率为r ,则 q=rn 设每只挂钩被一工人触到的概率为u ,则 r=1-u 一周期内有m 个挂钩通过每一工作台的上方 传送带效率(一周期内运走产品数与生产总数之比) 若(一周期运行的)挂钩数m 远大于工作台数n, 则 定义E=1-D (一周期内未运走产品数与生产总数之比) 当n 远大于1时与n 成正比,与m 成反比 若n=10, m=40, 提高效率的途径: 增加m ])11(1[n m n m D --=)]2)1(1(1[2m n n m n n m D -+--≈m n 211--=

信息安全体系

一.浅谈信息安全五性的理解 所有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五个安全目标。 1.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是指阻止非授权的主体阅读信息。它是信息安全一诞生就具 有的特性,也是信息安全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更通俗地讲,就是说未授权的用户不能够获取敏感信息。对纸质文档信息,我们只需要保护好文件,不被非授权者接触即可。 而对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不仅要制止非授权者对信息的阅读。也要阻止授权者将其访问的信息传递给非授权者,以致信息被泄漏。 2.完整性(Integrity)是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它是保护信息保持原始的状态, 使信息保持其真实性。如果这些信息被蓄意地修改、插入、删除等,形成虚假信息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3.可用性(Usability)是指授权主体在需要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服务的能力。可用性是在 信息安全保护阶段对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网络化空间中必须满足的一项信息安全要求。 4.可控性(Controlability)是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 和信息系统。 5.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换的双方不能否认其在交换 过程中发送信息或接收信息的行为。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主要强调对非授权主体的控制。而对授权主体的不正当行为如何控制呢?信息安全的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恰恰是通过对授权主体的控制,实现对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有效补充,主要强调授权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合法的访问,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 二.WPDRRC模型解析 WPDRRC信息安全模型(见图)是我国“八六三”信息安全专家组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模型,它在PDRR模型的前后增加了预警和反击功能。WPDRRC模型有6个环节和3大要素。6个环节包括预警、保护、检测、响应、恢复和反击,它们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动态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预警能力、保护能力、检测能力、响应能力、恢复能力和反击能力。3大要素包括人员、策略和技术,人员是核心,策略是桥梁,技术是保证,落实在WPDRRC 6个环节的各个方面,将安全策略变为安全现实。WPDRRC信息安全模型与其他信息安全模型安全防护功能对比如表1所示。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更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入学统一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传播媒介的界定 2.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效果与效果研究 2.媒介与说服 3.媒介与议程 4.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

企业信息系统模型研究(doc 7页)

企业信息系统模型研究(doc 7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企业信息模型研究 葛世伦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信息模型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 了企业信息模型研究的前提,讨论了企业信息模型建立的具体方法,给出 了企业信息模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企业模型,信息模型,企业信息系统 1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为此,企业相继投入巨资建立了CAD,CAP,CAM,PDM,ERP等各类应用系统,提高了企业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和管理等过程的工作效率,但各应用系统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形成了信息孤岛,CIMS研究如何将这些相互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到一个总体框架下。CIMS/MIS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系统分析方法,如结构化分析和设计,面向对象方法,IDEF 方法,信息工程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企业视为“黑箱”,不对企业信息活动的过程,信息活动的规律作深入的研究,因此,这些方法很难被用户接收,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本人认为这是制约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企业信息活动的一般规律,建立企业信息活动模型用于指导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使我国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信息模型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信息活动一般规律的描述,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传递、加工、使用和维护等信息活动环节,信息活动一般规律的描述,企业信息模型由企业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模型等组成,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表示,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分析

上海某食品公司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分析 摘要:正如烘焙业在全世界的业态变迁一样,该公司也正推动着大陆上海烘焙业从原先的饱食时代、营养时代进而提升为今日的品位时代,正不遗余力地提升着消费者对饮食的健康意识以及生活文化性追求。这种战略在将烘焙食品转变成为高附加值的文化礼品的同时,也建筑起对该公司的竞争对手高高的进入壁垒。因为,人们对食以果腹的粮食是无需选择的,但人们对精致礼品却有着极高的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的。 关键词:关键因素解决方案作用信息系统 食品公司信息系统案例讨论题: (1)该公司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2)管理软件选型时,该公司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3)该公司信息系统实施时碰到了哪些阻力或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4)作为公司的第一把手(即该公司的董事长)在信息系统实施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关键要素的分析 1. 概念: 1970年,哈佛大学额的威廉.扎尼教授在MIS模型中用到了关键成功变量,这些变量是确定MIS成败的因素。10年后,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把关键成功因素法提供为一种MIS规划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主要思想是“抓主要矛盾”。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进行识别,确定组织的信息需求,规划开发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信息系统。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的若干能够决定组织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因素。通常,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业务活动中的关键成功因素都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仅研究上海某食品公司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2.企业背景 第一、行业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烘焙业发展突飞猛进,“送礼送食品”的概念广为人知,又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消费者对饮食的健康意识以及生活文化性追求,促使烘焙业的行业形态从原先的饱食时代、营养时代进而提升为今日的品位时代。这就需要企业应景而生,参与到这一新兴的经济模式中。 第二、公司内部背景: (1)、该公司是成立于二十年前的台湾的一家烘焙食品公司,现已开启百多家连锁分店,它的宗旨是“精致礼品名家”。 (2)、公司“精致礼品”的宗旨要求公司具有更加敏锐的市场感觉,以及快速的运作反应能力。而作为一个有许多连锁店的企业,怎么样能够保证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和及时性,需要企业深入探讨。

《新闻评论写作》名词解释应试题集

《新闻评论写作名词解释应试题集》 1.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题材。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2.选题:就是选择素要评价的事物或素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确定论题,只要是指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3.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它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4.由头:所谓由头,就是特指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事实性材料。有了典型又恰当的由头,议论也就有了头绪。 5.新闻评论的标题: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用以提示文章内容的简短文字。新闻评论的标题是概括或提示评论的议论范围、中心论点或基本倾向的简短文字。 6.易字法:是使用成语、俗语的第一种做法。是指将约定俗成的成语、俗语、古语等加以改造,用易字的方式,或凸现新的矛盾,或提出新的见解,以此引人注目或发人深思。 7.谐音法:是易字法的特殊形式,即选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换成语、俗语中原有的字,使其在具有新的词义的同时别有一种新的意趣。 8.比喻法:是一种用某些具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描绘想要说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以使表述更为生动、鲜明。 9.比拟法:是一种借助于想象力把物比做人或把人比作物的修辞手法,以使标题更具活力或更显新奇。 10.对照法:是一种将两个悬殊巨大的事物、矛盾、现象、做法等放在一起加以比对、形成反差的修辞手法,用以突出标题开阔的思路和辩证的态度。 11.回环法:是一种在词语或句子组合过程中通过有意的颠倒或重复,使其首位呼应的修辞方式,以使标题在“回文”与“连珠”中,别有一番妙趣。 12.寓虚于实:也是虚实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说理方法。它不是通常采用的直截了当地讲道理,而是一种寓理于事,寓思想、见解道理与客观事实或典型论据的叙述之中的论述方法。13.算账说理:正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而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 14.折合算账:所谓折合算账,就是将一个事物的量用另一个事物的量来表示,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折合成有形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从而缩小数字与读者的距离。 15.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和具体分析来论证或说明论点,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中去正确理解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16.论辩交锋法:论辩交锋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17.虚实结合:即说理论述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本质上讲,虚实结合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政治和业务的结合。18.归纳式结构: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一般先摆出作者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