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概况
温州民俗文化概要

永嘉昆剧
• 明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经过改革发展成昆曲以后, 分化成雅、俗两部分,雅昆曲称为“正昆”,俗昆曲称 为“草昆”。永嘉昆剧则是俗昆曲的一部分,是地方化、 通俗化的昆剧。解放后只有永嘉县一个昆剧团,温州古 称永嘉,故称永嘉昆剧。因明代五大声腔,系从温州的 南戏发展衍变而来,温州既是南戏的发源地,又是明嘉 靖年间海盐腔流传地区,因此,有人认为,在永嘉昆剧 中,不但保留有“海盐腔”的遗音,而且可能还保留早 期“温州腔”的遗音,永嘉昆剧表演风格十分古朴而细 腻,比较生活化。
瓯塑
“瓯塑”又名“漆泥塑”,是从我国传统的堆漆工 艺发展而成。瓯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宋代温州漆 艺号称“中国第一”。瓯塑堆漆工艺装饰的经函在温 州慧光塔出土,迄今已近千年。1962年瓯塑被温州市 政府命名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四瓯”之一,瓯塑艺 术由此也得以更大发展。它是用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 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 壁和民间嫁妆品,耐洗刷而不退色,有“东方立体油 画”、“彩色浮雕”之称。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 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拦街福
•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 悬灯结彩。气氛热烈。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 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 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 “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 动至午夜才息。
乐清黄杨木雕
• “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工艺的一个主要品种,以用黄 杨木为原料而得名。浙江乐清是我国黄杨木雕的主要产 地,故又称“乐清黄杨木雕”。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 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的 是元代《铁拐李》,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始于清康 熙年间的乐清龙舟档头、档尾等处的人物、动物雕刻已 有相当水平,特别是圆雕技艺运用十分娴熟,这为黄杨 木雕在乐清的发展奠定一个极为有利的基础。近二、三 十年来,又涌现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近10人。 木雕技艺也由原来以圆雕为主的形态,衍生出黄杨根雕、 劈雕、拼雕等多样形式,使乐清黄杨木雕成为我国传统 木雕中最具活力的品种。
温州民俗文化

春节
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 春、新正等,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 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 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 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窗 花和倒贴“福”字、舞龙、舞 狮、吃年糕、年画、爆竹.
元宵节简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 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 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 “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 猜灯谜,吃元宵,踩高跷,舞狮子 等。
瓯绣
• “瓯绣”是我国名绣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悠久历 史。。瓯绣技艺精湛,集绣、塑、雕、刻、嵌等工艺 于一体,并吸收中国画和油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 较强的观赏性。小可精致细腻,大可气势磅礴,是浙 江省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之一。2001年被列为 浙江省工艺美术重点保护品种。近年来在温州市政府 的重视下,瓯绣艺人进行了瓯绣传统工艺精品创作, 搜集、挖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传统针法技艺。在上世 纪八十年代,一向以人物见长的传统艺术瓯绣,又发 展创新一种极有艺术价值的新品,即瓯绣人像绣、人 像发绣艺术,丰富了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
谢灵运
• 谢公义(385年-433年),字 灵运,浙江会稽人(今绍兴), 原为陈郡谢氏士族,汉族。东 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幼子, 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 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 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 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 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 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 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 流派。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 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 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 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 国元勋。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 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 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 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 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 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 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 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 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 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 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温州特色文化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 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纪~14世纪)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 “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 戏或戏文。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 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 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的浙江温州 (当时名永嘉),故称“温州杂剧”或 “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巔峰, 取得当时剧坛的统治地位。明初时期逐 渐被新兴的崑山腔所替代,并演化为明 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南曲戏文”跟宋金“北曲杂剧”有很 大不同,它在表演的体制与结构上都要 比杂剧来得自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 不同选择,已完全具备了戏剧的特征。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 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 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位于市区四营堂巷22号的温州南戏博 物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益康钱 庄旧址创办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为传统 的合院式民居,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外立面装饰为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正屋 为三层楼房,造型简洁,是典型的民国 时期建筑风格。
余姚杨梅甲天下。余姚是我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 现有杨梅栽培面积近10万亩,常年产量2万余吨,以荸 荠种、粉红种和西山白杨梅三大名牌著称。早在上 个世纪90年代中叶,余姚就获得“中国杨梅之乡” 的称号,是唯一被列入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 杨梅产地。
中国余姚杨梅节,经过多年的理念创新和精心运作, 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特点。政府定位,分层运作, 突出杨梅文化和地方民俗风情,长期坚持品牌节庆的 运作思路,努力打造和提升地方节庆品牌形象。曾被 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千年,影响中国节庆产业进程 30节之一”、“中国十大物品类节庆”和“全国十 大果品节庆”。去年,又荣获第二届”节庆中华奖 “优秀节庆、“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十大 物产类节庆”等称号。余姚也因此成为“优秀节庆 旅游城市”。
温州的历史文化浅述课件

(2)温州文化要素●美术
乐 清 黄 杨 木 雕
瓯绣
乐清细纹刻纸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遗 国遗 省遗项目 市遗项目 项目 项目 (前三批) (前三批)
4个 40个 98个
362个
一、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发展规划。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问题一: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如何兼顾?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问题二:如何提升文化保护区的文化内涵.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问题三: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多地体现温州文化特色?
• • •
文温温
化州州
的文文 保化化 护要渊
目
与素源
传
承
录
(1)温州文化渊源●史前遗址
远在五 六千年 前的新 石器晚 期,已 有先民 在这里 繁衍、 生息
(1)温州文化渊源●瓯、温州二词的来源
瓯
(1)温州文化渊源●东瓯建制
东瓯范围
东瓯王驺摇墓
(2)温州文化要素●城建格局
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郭璞卜 城。
二、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普查。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体系。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宣 传展示的平台建设。
(3)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
《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
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背景介绍温州市是我国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通过口头、表演、实践、表现等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传说、传统民俗等多个方面。
2.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温州市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出来。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温州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对保护和传承温州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名录内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多个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1)跃花灯跃花灯是温州的传统节庆表演艺术,表演者身着花灯,跳跃舞蹈,绽放出艳丽的光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跃花灯在温州地区历史悠久,代表了温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2)敖江古戏敖江古戏是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已有数百年历史。
敖江古戏以当地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结合舞蹈、音乐、表演等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胭脂花木雕刻胭脂花木雕刻是温州市的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法。
胭脂花木雕刻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体现了温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4)叶落村山歌叶落村山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以叶落村为中心,在周边地区广泛传唱。
叶落村山歌以朴实、真挚的歌词和旋律表达农民裙众对生活、家乡的热爱和感慨。
(5)乌石龙舟乌石龙舟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
乌石龙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间传统,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4. 保护和传承温州市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当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基地建设、传统技艺传授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
还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当地中小学教育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热爱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概况导游词(2篇)

温州概况导游词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南端,是一座有____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下辖____个县、市、区,面积____平方公里。
人口____万。
有____万华侨分布在____个国家和地区,有____万温籍港、澳、台同胞。
温州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度假胜地。
温州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有雁荡山、楠溪江、南麂、乌岩岭等____个,省级风景、保护、旅游度假区有仙岩、洞头、百丈漈、瑶溪、滨海--玉苍山、泽雅、寨寮溪、瓯江、氡泉等____个,市级风景区有天柱、南雁门、桐溪、茶山、岷岗、圣井、铜盘山、赤岩山等____个。
有森林公园____个,县级风景名胜区____个。
风景旅游区密度大、种类多、品位高、特色鲜明,集山、江、海、岛、湖、泉大成。
风景旅游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____%,名列全国前茅。
此外,还有____个国家级文保单位,____个省级单位,____个市县级文保单位。
温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____个沿海城市之一。
____年城乡人均收入分别为____元和____元,名列全省之首。
乡镇经济发达。
电器、服装、皮鞋、纽扣、灯具、、打火机、雨伞等产品名气国内,远销世界各地。
温州概况导游词(2)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温州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拥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温州是一个具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
这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秦朝。
在温州,你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温州九龙山石窟和雁荡山。
温州九龙山石窟是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被誉为东南地区的“石窟艺术宝库”。
这里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宗教文化。
而雁荡山则是一个被誉为“东南锦绣”的山岳胜地,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除了历史和自然景观外,温州还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温州传统文化特征

温州传统⽂化特征温州传统⽂化特征(⼀)特殊的地理⽓候环境,造就了温州⼈敢闯、敢冒和特别能抱团的“渔民⽂化”特征1、温州地理⽓候环境特征与“渔民⽣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农业⽂化,可以区分为农耕⽂化和游牧⽂化两⼤系统,⼤致以长城为界限。
长城以南、⽢肃青海以东地区,⽓温和降⾬量都⽐较适合农耕的要求,可以实⾏复种。
历史上占主流的是“农耕⽂化”,其突出特征是“男耕⼥织”,内向、稳定、平和、理性、封闭的。
“游牧⽂化”则是外向的、开放的、豪爽、彪悍、不稳定、敢冒险、合作(群居)。
与我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农耕⽂化”不同,温州形成了更为接近“游牧⽂化”的“渔民⽂化”或者叫“海岛⽂化”。
这是由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候环境所决定的。
温州三⾯环⼭,⼀⾯临海,群⼭环绕, ⼤海隔绝, 平原江河切割, 古代温州对外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使温州成为⼀个相对封闭独⽴的经济⽂化区域。
在⽓候环境⽅⾯,温州⾯临⼤海,台风、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给温州⼈民⽣命财产带来了巨⼤的损失和威胁,台风、洪涝灾害始终是温州⼈民的⼼腹之患。
温州⼈长期与海为伴,“渔民特性”和海洋基因深深根植于温州⼈的⾎液中,养成了有别于中原鱼⽶之乡“农耕⽂化”的“渔民⽂化”特征。
2、“渔民⽣活”造就了特别能抱团的⽂化特征出海打鱼和在陆地上种地有着本质的区别,⼀般来说,种地⼀个⼈就可以完成所有作业,⽽且能⼲的⼈还可以种好多地。
但是划船打鱼就必须靠⼏个⼈共同协作,要靠多⼈分⼯完成划船、撒⽹、捞鱼等动作才⾏。
特别是在遭受台风、海啸等⾃然灾害的侵袭更需要⼤家共同努⼒,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平安归来。
渔民的作业⽅式,促使古代温州⼈明⽩他们想要⽣存,就必须借助集体的⼒量。
这种⾃古养成、植根与温州⼈⾎液中的⽂化特性,在改⾰开发以来发挥的淋漓尽致。
⼀个温州⼈打⼊⼀个商场、进⼊⼀个地⽅的某⼀商业领域后,就往往会有⼀群温州⼈接踵⽽来,抱团⽽来,并成为最终成为主导⼒量。
新世纪以来,温州⼈善于抱团作战更是⽽闻名遐迩,“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温州炒棉团”等称号响彻⼤江南北。
温州饮食文化

温州,是浙江东南沿海一座历史悠长的港城。
汉代时瓯越人成立东瓯王国,东晋置永嘉郡,唐朝更名温州,至今一千年来其名未变。
温州地形多样,既有山川,平原,又有海岛、湖泊。
南与福建交界,闽人很多,闽浙风俗融合。
温州物产丰硕,自古就有“食在温州”的佳誉。
一、温州菜:温州菜俗称“瓯帮菜”,与杭州菜、宁波菜、绍兴菜并称,是浙江菜系四大流派之一。
瓯菜具有浙菜的共性,但又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瓯菜以海鲜入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饪技术讲究“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
三丝敲鱼、锦绣鱼丝和爆墨鱼花并称“瓯菜三绝”。
温州居民,自古喜食海鲜。
民间食用海鲜有四法:熟食法、生食法、干腊法、腌食法。
生食海鲜,最具特色的是吃江蟹、牡蛎肉,至今仍是温州的风味菜肴。
生食江蟹,要活蟹,洗净切碎,拌以糖醋、姜、椒即可供食。
此刻温州人仍食用活河虾,洗净后,拌以糖醋、姜椒而即可供食。
温州习称青蟹为蝤蜡蛑。
此菜用清蒸和锅贴肉烹制。
先将熟猪肥膘切成圆形片,逐片戮几个洞,放人蛋清粉糊内,挂匀后摊在盘内,放上炒好的蝤蛑肉,盖以鱼茸,缀上蟹黄和香菜叶,成饼,排列在锅内,小火煎至肥膘结壳,加入冷油,再煎至底部呈黄色掏出,另将活蝤蛑两只用旺火蒸熟,斩去脚尖,每只切八份,蟹足拍裂,按原蟹形装在腰盘两头,覆上蟹盖。
蟹饼排列在盘中央,间隙处衬以香菜、姜丝,带醋两小碟上桌,此菜形态活泼,色彩艳丽,肉如膏脂,鲜美异样。
凤尾鱼俗称"子鲚"、又称"鲚鱼",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它是温州的闻名特产,是下饭佐酒的佳品,因其尾部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
每一年三月,近郊渔民们便驾着子鲚船,撒网打鱼。
此鱼腹内多子,肉质细嫩,民间多用油煎,吃起来又香又脆,鲜美可口。
鲥鱼为一种洄游性鱼类,每一年立夏前后,溯江而上,在东南沿海港湾处产卵后即返回大海。
那个地址所产的鲥鱼丰硕肥大,肉质细嫩,食味鲜美可口,尤其是鲥鱼眼圈边两块软骨,更是香脆异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文化概况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全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总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800万人。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
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
公元675年始称温州。
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则诚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人杰地灵,代有名家,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永嘉四灵”为代表的江湖诗派,近现代的孙诒让、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上都具有重大影响。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是全市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同时挂温州市文物局牌子)。
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监察室、计财产业处、政策法规处、行政审批处、文物管理处、文化艺术处、市场管理处、广播电视管理处、新闻出版管理处和机关党委等12个处室。
局属单位分别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市博物馆、市艺术研究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温州书画院、市越剧团、市瓯剧团、温州大剧院、温州大戏院、市电影公司、东南剧院、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新中国影都等21个。
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46人,其中高级职称88人,中级职称297人,初级职称661人。
近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系列工程,紧扣重点,突出特色,全面抓好建设、繁荣、发展、管理、保护、改革等各项工作,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各项事业得到平稳和较快发展。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全市达标文化馆、图书馆达12个,达标综合文化馆达223
个,总建筑面积21.67万平方米。
2000年以来,投入近12多亿元,新建在建文化设施面积13万多平方米,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的温州大剧院已经投入使用。
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市级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6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79个,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文艺精品、文艺人才不断涌现。
全市有国办艺术表演团体九个,剧种包括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九个国办剧团年演出超1000场,观众近200万人次,戏剧事业呈现出创作、演出两旺的局面。
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文艺作品,特别是1998年以来,充分挖掘、继承、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创作了一批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南戏新编剧目,受到专家的推崇和群众的欢迎。
南戏新编剧目《荆钗记》、《张协状元》、《洗马桥》和新编现代越剧《温州女人》应邀晋京或赴港台和各市巡回演出,参加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曹禺剧本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
近十年来,我市每年都有歌舞、戏剧小品、美术等作品入选全国“群星奖”,累计获得“群星奖”四金八银六铜的成绩。
书法作品近年来获国家级奖项10个,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3个。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
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50处,县(市、区)级文保单位496处,馆藏文物近4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8件。
民族民间艺术得到保护。
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3个。
黄杨木雕、剪纸、瓯绣、发绣、瓯塑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乐清市象阳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
文化产业不断繁荣。
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8955多家(含个体经营
户),其中法人单位近6000家,从业人员16万多人,全年经营收入313多亿元。
印刷业形成规模,企业达2795家,产值220亿元,年产值5000万以上企业31家、亿元以上企业15家。
出版物发行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图书发行网点1661处,出版物批发单位29家。
电影业通过狠抓改革和大力开拓市场,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发展福建宁德、宁波象山影院等加盟,成为跨省跨地区的全国院线,2009年票房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繁荣。
目前已建成覆盖市区通向全市8个县市的与省接轨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线电视用户143万。
全市建有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10座,自办12套电视节目和12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50%和98.38%。
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
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将围绕文化大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温州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四大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综合实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为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