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经验一、慢性乙肝的病因病理慢性乙肝为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属中医胁痛、黄疸、肝着等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首先侵犯肝脾,肝喜条达恶抑郁,脾喜躁恶湿,湿热之邪浸渍肝脾,则肝失条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交蕴,肝胆失疏。
湿热病毒蕴于血分,肝之气血郁滞,血热瘀滞,灼伤肝阴,肝肾同源,肝阴亏虚,肾精不足,肾阴亏虚,生化泛源,导致肾阳气虚。
湿热久羁,日久伤及脾肾之阳,引起脾肾阳虚。
慢性乙肝从脏腑辩证涉及肝、脾、肾三脏,初病在肝脾,日久及脾肾。
二、中医辩证论治1、肝郁气滞型:以胁肋胀痛,脘痞腹胀,恶心暖气,苔薄,脉弦为特点。
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白芍、川芎、广皮、半夏、甘草等。
本型多见于慢性乙肝的轻度病人,肝功能可有轻度损害,疏肝是治疗慢性乙肝的最常用治法。
慢性乙肝之所以强调疏肝,其目的有三:其一对症:可缓解由于肝郁而引起的症状。
其二健脾:叶天士说:“补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气条达而不致郁而克土,疏肝所以补脾也"。
因此疏通肝气可起到补脾作用。
其三防止六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源于气郁,气行则血行,气血流畅则瘀血不生,水湿不聚,气不郁则不化火,湿不蕴则不生痰,所以疏肝是保持机体脏腑机能调畅的大法之一。
赵献可在《医贯》中说:''余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愈”。
疏肝药物很多,以柴胡为疏肝圣药,但古人认为它有劫阴之说,如张司晨《治暑全书》有“柴胡伤肝阴,葛根竭胃汁” 之说。
我常与白芍同用,尚未发现不当之处,柴胡与自芍同用,一疏一柔,疏而不燥,柔而不滞,临床最为常用。
我临床喜用瓜蒌疏肝,瓜娄甘苦微寒,对胸胁胀痛的肝郁患者尤为适宜。
《重庆堂随笔》: “瓜萎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独擅也,玉璜先生言之最详"。
指出瓜娄有舒肝润燥,平肝缓急之功,为舒肝之良药。
2、肝郁脾虚型:以胸胁胀痛,纳呆、暖气,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弦滑为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4例临床研究

组, 对 照纽 采 用恩 替 卡 韦抗 病 毒 及 一 般 保 肝 药物 ( 甘草酸二胺等 ) , 治疗 组 在 对 照 纽 的基 础 上 加 用 复 肝 丸 . 疗 程 6个 月 观 察 2组 患者 治 疗 前后 血 清 肝 纤 维化 指标 、 H B V — D N A、肝 功 能指 标 等 改善 情 况 ,评 价 临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后 2组 患 者
医大 师 朱 良春 先 生创 制 ,在 我 院 临床 应 用 已 3 O余 治疗 的一般 适应 证 。并符 合下 列条 件 : ( 1 ) 血 清 肝纤 年, 颇 受广 大 慢 性肝 病 患者 的欢 迎 。笔 者应 用 复 肝 维 化 指标 包 括 Ⅲ型前 胶 原 ( P CⅢ) 、 透 明质 酸 ( H A) 、
丸 联 合 恩替 卡 韦 等治 疗 慢 性 乙型 肝 炎 肝纤 维 化 . 取 层黏 蛋 白( L N) 3项指 标 中至 少 2项 异 常 ; ( 2 ) B超 检
得 较好 疗效 . 现 报道 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查表 现 为 肝 实质 回声增 强 、 增粗 , 肝 脏 表 面 不光 滑 , 边缘 变 钝 , 肝脏 、 脾 脏 可增 大 , 但 肝 脏 表 面 尚无 颗 粒
[ 2 ] 池 晓玲 , 杨 赛. 从 新 版 指 南 浅谈 中 医药 治 疗慢 性 乙肝 的优 势. 肝博 士, 2 0 1 1 ( 2 ) : 1 8
【 3 】 李 鹏 , 斯 维柯 ,王 源 ,等 .苦 参 碱 与 氧 化 苦 参 碱 抑 制
H e 药 物 杂 志 .
[ 5 】 薛博瑜 , 吴晓 燕 , 姚 莉, 等. 龙 柴 方 提 取 液 及 其 含 药血 清 对
C C 1 诱 导肝 细胞 损 伤 保 护 作 用 的研 究.辽 宁 中 医 药大 学 学报 , 2 0 1 0 , 1 2 ( 1 2 ) : l O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107
脊髓损伤(不完全性)
503
老年病科
108
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511
109
尿频病(尿道综合征)
514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目录
科 别
序 号
病 种
页码
脑病科
1
颤病(帕金森病)
3
2
痫病(颞叶癫痫)
8
3
痿病(多发性硬化)
11
4
痿病(格林-巴利综合症)
16
5
目偏视(眼肌麻痹)
21
6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
26
急诊科
7
急性咳嗽病(门诊)
33
8
急性咳嗽病(住院)
36
9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
29
胫腓骨骨折
141
30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147
31
踝关节扭伤
150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
154
3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159
34
股骨颈骨折
164
35
髌骨软化症
170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
173
针灸科
37
中风后焦虑状态
181
38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185
39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
189
内分泌科
40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
87
18
郁病(强迫症)
91
肺病科
19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99
20
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和治法探讨(一)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和治法探讨(一)【关键词】肝纤维化辨证论治肝纤维化(Hepaticfibrosis)指由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肝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表现为肝内弥散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变化,其细胞病理学基础为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并产生胶原。
现代研究肝纤维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也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因此,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截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国内围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符合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病学和病理特征的理论认识体系,并缺乏相应规范的诊疗方案。
1病名的认识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概念,祖国医学无此病名记载。
该病以胁部胀痛、黄疸、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中医淤血或积痞块的特征,可归属于胁痛、黄疸、痞积、臌胀、胁痛、症瘕、积聚等病的范畴。
1997年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相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同样可归入肝着、肝积的范畴。
中医古籍对此些病名描述颇多,《内经》论述最早。
如《灵枢·五邪》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论疾诊尺》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不嗜食。
”《灵枢》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难经·五十五》则以积聚分脏腑,认为“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本难经之义,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二零零九年七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3)肝功能指标异常: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乙肝病原学(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甲胎蛋白;
(3)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ⅣC、HA、LN及PⅢP含量);
(4)腹部肝脏超声或CT。
2.如有条件应尽量做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纤维化程度。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肝纤维化扫描,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清热化湿。
(2)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4)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3.其它疗法。
4.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胁痛、乏力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舌质暗红、舌边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体征改善。
3.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和(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肝纤维化扫描结果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出现抗病毒指征应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抗病毒治疗,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并影响疗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TCD编码:BNG043、ICD-10 编码:K7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