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EMR97422

合集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8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患者的肿瘤病变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方式,并通过随访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和复发的情况。

结果:息肉的并发症发生率(14.29%)高于早期癌(0)、异性增生(0)和黏膜下肿瘤(3.33%)的并发症发生率,息肉的残留病灶复发率(28.57%)高于早期癌(0)、异性增生(0)和黏膜下肿瘤(0)的残留病灶复发率,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较好,对早期癌、异性增生和黏膜下肿瘤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对息肉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应于临床中多加关注。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消化道肿瘤;治疗价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常用的内镜治疗措施,在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黏膜下肿瘤、宽基息肉和癌前期病变中均有较好的疗效[1-2]。

为了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进行进一步评估,本次研究中,对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8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8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50~70岁,平均(60.9±8.8)岁;两组患者的病况和治疗情况如表1。

纳入标准要求如下:(1)为我院的我院的8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并经临床确诊;(2)患者无并发的心、脑、肺等重要系统疾病;(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注意:若有院方伦理会批准,请根据批准文号添加批准文号;若无院方伦理会批准文号,可删除此项)。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临床应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临床应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价值。

方法166例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将切除组织均送病理检查,对于创面较大及出血者给予金属夹夹闭,观察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发生,并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内镜进一步确定有无息肉组织残留及肠腔狭窄肠梗阻发生。

结果132例直径在1.0~2.9 cm结直肠无蒂息肉一次性切除,24例息肉直径3.0~5.0 cm 患者采用分片黏膜下切除术切除,10例息肉直径>5.0 cm患者一次切除无法完成,隔1个月再次进行残余病灶切除,再次切除率为6.02%;本组患者创面较大深大者给予金属夹夹闭,视具体创面大小给予数个金属夹治疗,患者均无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发生。

3个月后给予患者结肠镜复查均未见有残留息肉组织存在,可见2例肠腔狭窄,其他患者无肠腔狭窄梗阻。

息肉病病理检查约90%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约10%伴有腺上皮轻度及中度不典型性增生。

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金属夹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有效、安全,操作简单,可以检出常规活检不足以做出诊断的某些病变,又可以进行癌前病变的切除,可以作为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金属夹;无蒂息肉伴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推广,对于较大扁平无蒂息肉越来越以黏膜下切除术为首选,并结合金属夹应用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及肠穿孔发生。

本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166例,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所治疗的166例较大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按息肉个数分为单发息肉者75例,多发息肉者91例,按息肉直径大小分为1.0~1.9 cm 73例、2.0~2.9 cm 59例、3.0~5.0 cm 24例、>5.0 cm 10例。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部分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部分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结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疾病,是第二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大多数结直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研究结果证实内镜下摘除腺瘤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减少76%~90%,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结直肠腺瘤等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疾病的早期检出成为可能,内镜下的处理也使这些局限性肿瘤可获得治愈性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治疗此类疾病的首要方法[2],切除后创面的处理亦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既往术后多采用金属夹夹闭创面的方式预防术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确切。

但大量金属夹的应用,无疑增加了医疗耗材,延长了手术时间。

如何快捷、安全、节省是临床治疗结直肠腺瘤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主要探讨EMR 部分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结直肠腺瘤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6±8.6)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腺瘤,患者结直肠腺瘤的特征,见表1。

方法:⑴适应证:①心肺功能及凝血机制正常;②术前病理证实为结肠腺瘤、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③黏膜下层注射时抬举征阳性,病变直径<30mm。

禁忌证同常规消化内镜禁忌证。

⑵器械及药品:PANTEX EC-3890Fi 电子结肠镜、一次性喷洒管、一次性注射针、圈套器、山东玉华高频电凝电切仪器及氩气刀、热活检钳、奥林巴斯钛夹推送器、奥林巴斯钛夹、南京微创和谐夹、三爪钳或网篮。

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山莨菪碱注射液、0.2%靛胭脂等。

⑶术前准备:术前1周停用阿司匹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剂及其他解热镇痛药物。

常规行血常规、血凝及心电图检查。

术前应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以清洁肠道,避免使用甘露醇清洁肠道。

⑷EMR 操作:所有EMR 术均在静脉注射丙泊酚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连接电极片,给予吸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23.042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直肠腺瘤的临床效果。

emr 注射技巧

emr 注射技巧

emr 注射技巧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在消化道内窥镜下进行的手术,用于切除较大的病变或肿瘤。

注射是EMR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有助于将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使手术更容易进行。

以下是EMR注射的技巧:1. 注射针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对于EMR至关重要。

常用的注射针有22号和25号,具体选择应根据病变的大小和位置而定。

对于较小的病变,22号注射针更为合适;对于较大的病变,则应选择25号注射针。

2. 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部位应选择在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上,以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在食管和胃部的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在黏膜下层,而在结肠和直肠则选择在黏膜下层或浆膜下层。

3. 注射方法:注射时,应将注射针插入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中,然后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硬化剂。

注射时应注意压力的控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 注射剂量的控制:注射剂量应根据病变的大小和位置而定。

在食管和胃部,注射剂量通常为1-2毫升;在结肠和直肠,注射剂量通常为0.5-1毫升。

5. 注射深度的控制:注射深度应控制在黏膜下层或浆膜下层,避免损伤肌肉层和浆膜层。

在注射过程中,应通过调节注射针的角度和深度来控制注射深度。

6. 避免血管损伤:注射时应避免损伤血管,以免造成出血。

在注射过程中,应仔细观察血管的位置和分布,以避免在注射过程中造成损伤。

7. 注意事项:在进行EMR注射时,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的发生。

8. 术后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较大的病变或肿瘤切除后,应定期进行内窥镜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残留的病变。

同时,术后应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以预防感染和促进恢复。

9. 其他技巧:在进行EMR注射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技巧来提高手术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多点注射法,即在病变周围进行多点注射,以增加病变组织的抬举和分离效果;可以采用旋转注水法,即通过旋转注射针头的方式进行注水,以减少注水时的阻力;可以采用抽吸法,即通过抽吸注射针管的方式将病变组织吸引到注射针头附近,以方便进行注射和切除。

EMRESD规范

EMRESD规范

内镜黏膜切除术及黏膜剥离术操作规范一、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一)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1)消化道癌前病变:包括腺瘤和各型的异型增生,现在更多的应用上皮内瘤变这个概念,对于轻度异型增生及与之相对应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以随访也可以内镜治疗。

(2)消化道早癌:病理类型为分化型癌;内镜和内镜超声判断癌浸润深度限于黏膜层,即为黏膜内癌;病灶大小为隆起型和平坦型应小于2cm,凹陷型病灶应小于1cm,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如在食管,病灶应小于周径有1/3。

随着技术的提高,EMR的适应证可适当放宽,癌侵犯到浅黏膜下层(sm1),而内镜超声或CT未发现淋巴结肿大;病灶大于3cm,需要分片切除,则为相对适应证,可行内镜分片切除(pieceme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EMR)。

(3)消化道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活检不能确诊,需大块活检者。

2.禁忌证内镜下提示有明显的黏膜下浸润的表现,包括:组织坚硬、充气不能引起变形、有溃疡、注射后病变不能抬举等,凹陷型周边不规则及充气不变形亦为黏膜下浸润的表现,或病灶直径超过安全范围者,憩室内病灶者,肝硬化、血液病等有出血倾向者,在服抗血小板、抗凝药者,妇女月经期间。

(二)器械1.手术器械准备:内镜、注射针、抓取钳、高频电发生器、圈套器(息肉切除器)、热活检钳、透明帽等。

2.液体垫:可选择甘油果糖、玻璃酸钠、高渗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以上溶液加少许亚甲蓝或靛胭脂,也可加1:10 000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具体配制方法:1mL肾上腺素注射液+9mL生理盐水)。

(三)术前准备,详见EMR、ESD术前准备。

需列术前清单。

(四)操作方法1.内镜选择:上消化道病变用带前射水功能的胃镜在出血时能获得更清晰的术野,大肠病变根据个人操作习惯可选择胃镜或肠镜,内镜前端戴透明帽能获得更佳术野。

2.病灶定位:寻找定位病灶后,调整内镜使病灶位于视野下方,并充分冲洗病灶附近消化道,清除异物及液体,保证术野干净。

emr术操作步骤

emr术操作步骤

emr术操作步骤
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是一种内镜黏膜切除术,通常用于治疗早期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如早期胃癌。

以下是一般的EMR术操作步骤:
患者准备:
为患者提供合适的麻醉或镇静,以确保患者舒适。

确保患者在手术前的禁食和禁液时间内。

内镜检查:
进行内镜检查,通过口腔或直肠插入内镜,观察病变的位置、形状和范围。

病变定位:
定位需要进行EMR的黏膜病变。

这通常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或者在术前使用染色剂标记病变区域。

预测病变深度:
评估病变的深度,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EMR。

深度评估可以通过内镜超声(EUS)等技术进行。

黏膜抓取:
使用内镜配备的专用工具(如抓取夹或抽吸器)将黏膜抓取到内镜下。

升压注射:
在病变周围注射生理盐水或黏膜升压剂,以分离黏膜病变并提供更好的视野。

切除:
使用电刀或切割线圈等内镜手术工具,将病变黏膜切除。

切除的范围通常包括病变和一定的安全边缘。

止血:
在切除后,进行必要的止血措施,如电凝止血或使用止血夹。

黏膜缝合(可选):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对黏膜进行缝合。

这通常是在较大或深的切除后进行。

术后观察:
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确保没有并发症。

可能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切除组织的性质。

请注意,EMR是一项专业技术,由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或消化内科医生进行。

手术步骤和工具的选择可能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性而有所不同。

患者在EMR前会接受详细的评估和讨论,以确保手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通常被认为是肠道上皮异型增生的结果。

胃肠道息肉可以存在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等消化道位置,它们通常是一些表面凸起的小肿块,较少可能演变为癌症。

然而,如果这些息肉超过1厘米(cm),并存在多个息肉,那么就需要进行治疗。

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效果和安全性。

我们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对进行了EMR治疗的72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治疗方案包括经典EMR和带有苯酚蓝着色的EMR(BL-EMR)。

其中,经典EMR治疗了490例患者,BL-EMR治疗了23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确定了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手术成功率和治疗前后的病理学表现进行评估,并评估并发症发生的频率。

我们的研究显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能够成功去除90%的胃肠道息肉,手术的成功率为83%至99%,肿瘤的完整切缘率高达94.3%。

治疗后的病理学表现显示,治疗后的组织中存在增生程度不同的异型细胞,但没有癌变。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2%,主要包括胃肠道出血和穿孔等。

需要注意的是,BL-EMR比经典EMR治疗的患者免疫保护和治疗效果更好。

总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它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组织完整切缘率高等优点。

通过认真评估病情,并在确保手术安全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方法:我院将收治的1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2013年6月~2014年4月),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

结果:观察组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完全切除、不全切除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相比,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治疗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消化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每年死于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有高达几百万[1]。

我院为研究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及粘膜剥离术(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特将收治的1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2013年6月~2014年4月)作研究对象,以下是过程与结果: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我院将收治的1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2013年6月~2014年4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消化道肿瘤患者,男性:女性=26:24;平均年龄(62.47±8.16)岁,平均病程(1.10±0.40)年。

观察组消化道肿瘤患者,男性:女性=28:22;平均年龄(61.94±7.24)岁,平均病程(1.30±0.60)年。

其中,两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资料相似(p>0.05)。

该数据作为科学对比。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方案,医护人员通过异丙酚静脉麻醉70岁以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通过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70岁以上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将靛胭脂染液喷在患者病灶周围,通过着色情况来判断浸润深度及病变边界。

同时用针状刀沿病灶周边0.5mm处标记好病变位置,采用亚甲蓝混合液与甘油果糖进行粘膜下注射,每点注射剂量为1mL至2mL,直到患者粘膜下层分离完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
6
术中配合
• 染色:食管——复方碘溶液;胃、食管——靛胭脂 • 注射针
• 注射部位:在病灶基底周围边缘粘膜下分点注射,一般先 对侧再近侧,对较浅的病变也可在病变中央直接进针。
• 注射量:对于直径1cm大小的病变,一般注射2~5ml,大 于1cm适当加大注射量。如注入量超过5ml无明显隆起, 可能进针过深已达到肌层。
EMR
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是用高频电圈套器等器械把包含周围 正常粘膜在内的肿瘤组织经内镜切除的方法。
精选ppt
1
EMR适应症
• 1、获取组织标本 • 2、消化道息肉 • 3、消化道早期癌:小于2cm且局限于粘膜层分化型癌 • 4、部分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肿瘤
精选ppt
2
EMR禁忌症
• 1、有胃肠镜检查的禁忌症 • 2、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 • 3、病变表面有明显溃疡或有瘢痕 • 4、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浸润至粘膜下
精选ppt
14
深层的早期癌
精选ppt
3
EMR术前准备
•常规器械的准备: 内镜主机及内镜、高频工作站、注射针、圈
套器、专用透明帽、止血钳、金属钛夹、氩气探头、 抓钳、网篮等。
精选ppt
4
药物准备
•粘膜染色剂:1%复方碘溶液、0.2%靛胭脂 •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消泡 剂等 •粘膜下注射液的配制:
精选ppt
7
• 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外鞘管抵住病变周围 0.5cm正常粘膜,轻吸负压收紧圈套器
• 采用混合电流,收紧圈套器,切除病变
• 病灶切除后,观察创面有无残留和出血
精选ppt
8
标本的回收
• 用抓钳或网篮将切下的标本取出体外 • 取出的标本平铺固定于泡沫板后,立即放入装有
固定液的标本瓶内 • 在标本瓶上注明姓名、标本的部位 • 病变标本的完整回收非常重要,活体病理为手术
肾上腺素2mg+0.9%生理盐水18ml 粘膜下注射也可采用高渗盐水、10%葡萄糖、 10%甘油、5%果糖、透明质酸钠等。
精选ppt
5
患者术前准备
• 同胃肠镜检查准备一样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等 • 询问是否服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 心理护理 •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 建立静脉通道 • 取左侧卧位
• 缺点:病变残留和复发 病理学评估为不理想。
精选ppt
11
3套扎器法(EMR-L)
• 适用于粘膜病变和来源于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的 套扎器 • 套扎器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吸引后,橡皮圈套住
病变形成亚蒂样息肉 • 再在橡皮圈下圈套电切包括橡皮圈在内的病变 • 缺点:容易切除过深,引发穿孔
是否完整切除和患者的预后判读提供依据
精选ppt
9
1、整体圈除法(EMR)
• 简单地讲就是分开粘膜下层,注入液体。 • 如果病灶小于 2 厘米,使用一个硬勒除器就可将
之圈住。 • 勒除器沿壁抬起,慢慢略松开将可能夹起的粘膜
肌层释放,然后切除。
精选ppt
10
2、分片切除法(EPMR)
• 对于病灶较大、不能一次圈套切除者,可先将主 要病灶切除,然后将周围小病灶分次切除
精选ppt
12
并发症
• 1、出血:少量渗血或裸露血管可用止血钳或氩气凝固止 血
• 小动脉出血,可用止血钳凝固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 • 必要时可用注射止血 • 2、穿孔:原因是粘膜下注射量不够;没有严格掌握指征 • 处理:多数穿孔可通过金属夹夹闭裂口进行修补;必要时
外科手术
精选ppt
13
ESD与EMR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