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自由基医学

生物物理自由基医学
生物物理自由基医学

自由基和医学

一、自由基概念和基本特性

1.概念:自由基(free radical )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

子或分子。

按照自由基定义,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除锌外,其它元素均属自由基, 他们的离子很多也是自由基。

2.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规则:

1 首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

2 每个轨道最多允许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3 在同能量的轨道有多个(不止一个)时,电子要首先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3.基本化学性质:孤电子夺取或失去一个电子配成对

(1)活泼

(2)稳定自由基(取决于自由基的结构)

4.基本物理性质:(孤电子)顺磁性

电子顺磁(自旋)共振(SPR/SER)

(1)自旋-自旋状态用自旋角动量(M)描述--指示自旋的大小和方向;电子自旋速度的大小

相同;电子自旋角动量的方向:无外加磁场时:方向任意;有外加磁场时:方向不任意,限制性取向(受量子力学限制只能取一些特定的方向);电子自旋在磁场中所允许的方向由电子的自旋磁量子数ms决定(电子的自旋磁量子数ms=1/2,-1/2);在外加磁场中电子将进行取向,电子的自旋方向只有2类允许方向。

(2)存在自旋的电子相当于一个小磁体(具有磁矩μ);外加磁场后,顺磁场与逆磁场的不成对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此现象即为塞曼能级分裂;未加外部磁场时,物质所含孤电子的自旋(磁矩)是随机取向的,能量相同,物质净磁矩为零;加了外部磁场后,孤电子的自旋(磁矩)方向不是任意的了,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方向的投影大小受到限制,只允许1/2,1/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类,两类自旋的孤电子间存在能量差别。根据Boltzmann分布孤电子处于这两种自旋的几率也有差别。这样含孤电子的物质在磁场方向的净磁矩不再为零,此称为磁化(magnetization);

(3)顺磁共振现象:在外加磁场中,孤电子发生了塞曼能级分裂,若此时向该体系施加某种频率v的电磁波,当电磁波的能量刚好等于塞曼分裂的能级差时:处于低能级的电子就会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级——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现象。能量吸收信号可被检测纪录

顺磁共振现象发生的条件:孤电子(不成对电子),含不成对电子的物质(顺磁性物质);外加磁场;外加电磁波。

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ESR技术对生物体系的研究按其方法学可分为三个方面:1:直接检测研究生物自由基(包括生物体内的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复合物);2:借用自旋捕获技术检测研究生物自由基;3:使用自旋标记(探针)技术将适合的自由基物质(探针)引入生物体,通过探针的ESR信号研究无顺磁中心的生物体系。(4)自由基(自旋)捕获技术:生物体内能直接用ESR技术检测研究的自由基很少,因为体内绝大多数自由基的反应活性非常高,半衰期很短,使其浓度很低(10-8M- 10-10M),不能达到目前ESR技术的检测水平(10-6M -10-7M),解决这一困难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自由基捕获技术。

特异自旋捕获剂:捕获某种特殊自由基,所形成的自由基加合物有特异ESR谱。

通用自旋捕获剂:可捕获任何自由基,典型的自旋捕捉剂是亚硝基化合物或氮氧化合物,把足够量的自旋捕捉剂加入到产生自由基的体系中,自旋捕获剂就会快速地和任何出现的自由基反应,最后给出稳定的可检测的氮样氧自由基加合物。所形成的自由基加合物的ESR 谱上有被捕自由基给出的超精细分裂,可鉴别被捕自由基,通用自旋捕获剂所形成的自由基加合物对自由基结构变化相当敏感。

举例说明:体内原位实时监测NO

NO是目前认识到的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自由基,它能松弛平滑肌,阻止血小板粘着,参与神经细胞传导,近年来又发现了NO与线粒体存活与凋亡之间的关系,能够原位实时监测NO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基础生理情况下,NO的生成量很小,很难进行定量监测,这一问题因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现了较理想的NO的捕获剂,在体监测NO有了重大突破。其一的捕获剂为N-甲基葡萄糖胺(N-methyl-D-glucosamine, MGD)-铁复合物,(MGD)-Fe(Ⅱ)与NO发生螯合作用,处于螯合物中的NO稳定性大为增强,室温下给出氮氧化2

物三线的ESR谱。如果把组织暴露于外源性富含铁硫的复合物,NO的自旋捕获效率会被大大加强。

应用举例:NO成像

硝基化合物有舒张血管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用它治疗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硝基化合物的血管舒张作用主要是由它所释放的NO引起,自由基成像技术研究血管舒张药物所产生的NO在体内的分布。自旋捕获剂:Fe-DTCS[Fe 与N-(dithiocarboxy)sarcosine的复合物] ,将自旋捕获剂经皮下将其注入大鼠体内,30分钟后再皮下注射[14N]ISDN或[15N]ISDN,Fe-DTCS将捕获ISDN释放的NO形成自由基加合物[NO-Fe(DTCS) 2]2-,动物麻醉后就可放入谐振腔中记录ESR 谱,施加空间梯度磁场后就可得到自由基成像。

(5)自旋标记技术:将某些含孤电子的物质——自旋标记物(spin labels)连接或掺入到那些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中,所纪录到的自旋标记物的ESR谱能反映与其连接或临近的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的某些性质,使得本身不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体系也可用顺磁共振技术研究现象,此即为自旋标记技术。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脂、糖、蛋白等本身并不含有顺磁中心,正是依靠自旋标记技术,才能够用EPR进行研究获得了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等很多信息。自旋标记技术极大地扩展了EPR技术的应用范围,为EPR 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旋标记物(spin labels):第一个稳定的化学自由基氮氧化物特点:

(1),它的不成对电子被几个甲基基团遮蔽,使其它物质不易接近,因而该自由基比较稳定;

(2),它的EPR 谱比较简单;

(3),该自由基的EPR 谱对环境非常敏感,谱线的形状与其周围环境的粘度、极性、结构密切相关;

(4),它是小分子物质,引入其它体系后不会给原体系带来多少影响。由于具备上述特点,氮氧化物是较理想的自旋标记物。

应用举例:

报告膜的流动性:将自旋标记物加入到膜脂悬液中时,一部分标记物进入膜内,另一部分则留在液相,进入膜内的标记物与留在液相的标记物所邻环境十分不同,二者的ESR谱存在差异。

(6)EPR血氧定量法:

氧分子本身是顺磁性物质,溶解入血液的氧分子能对引进体内的顺磁物质(探针)的弛豫时间产生很强(通常可逆)的影响。弛豫时间会随着报告分子环境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EPR血氧定量法是基于氧分子由于有两个未成对电子而本身是顺磁性物质,而且具有很快的弛豫时间变化率。它会通过Heisenberg自旋交换相互作用给其他自旋型物质施加弛豫影响。因此,养的存在影响自旋探针的自旋-晶格和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1和t2)。另外,氧浓度的增加可以增加EPR谱线宽度,降低超精细结构的分辨率,而且也会降低EPR吸收线出现饱和时的微波能量。这些指标都可以由EPR检测到。

氧效应:

受照射的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辐射效应随周围介质中氧浓度升高而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氧效应(oxygen effect)。氧效应是放射生物学和放射肿瘤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氧效应的确切作用机理尚不完全了解,而且看法也有不同,但认为氧作用在自由基上这一点是一致的。

肿瘤化疗与氧气:

较大的肿瘤组织往往新生自己的血管,而且中心肿瘤细胞发生死亡,周围细胞则可以得到充足氧气供应。在中心和周围之间是氧供应不足的肿瘤组织,但仍保持存活。对于这类肿瘤的化疗对于周围特别有效,因为充足的氧气可以有助于形成肿瘤性的ROS。氧供不足的中心则会受到较小程度的损伤。中心的死细胞无论如何已经不会再生存,中心和周围之间氧供不足但仍然存活的细胞可以在安全剂量的放疗下仍然生存,因此在放疗之后会看到局灶性的复发。这就是很多较大的肿瘤需要把手术切除和放疗结合起来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就是要切除可能放疗无法杀死的危险细胞。

特定的化疗与氧气:

组织氧气是按比例分布的,因此充足氧气供应的组织更容易使药物进入。除此之外,有些有些化疗药会对富氧细胞产生不同的缺氧毒性。这个特性可以被利用到化疗中,通过对肿瘤的缺氧细胞使用选择毒性的药物,从而在缺氧环境下产生毒性产物。

二、体内自由基的来源

自由基可以由外源性物质产生,也可能是体内代谢过程的副产物。

1.氧自由基和活性氧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

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Oˉ2)

羟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

烷氧基(alkoxyl radical, R- O?)

烷过氧基(alkylperoxyl radical, R- O O?)

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

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gO2 )

活性氧(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单线态氧

2.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RNS 或reactive nitrogen oxide species, RNOS)是NO 及其在体内的一系列氧化产物

一氧化氮(nitric oxyde, ? NO)

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yde, ? NO2 )

亚硝酸(nitrous acid, HNO2 )

三氧化二氮(dinitrogen trioxide, N2O3 )

过氧亚硝酸(盐) (peroxynitrite, ONOO ˉ)

烷过氧亚硝酸(盐) (alkyl peroxynitrites, ROONO)

硝酰基阴离子(nitroxyl anion, NOˉ)

3.自由基的产生:

(1)外源性物质生成:日光,其他形式的射线,污染

ionizing radiation(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放射线在靶分子内产生电离,在物质吸收能量后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导致不少化学键断裂,自由基离子及自由基都可以破坏正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伤;如没有氧存在,很多被电离的靶分子可自行修复,如果有氧存在,氧就与自由基R作用而产生有机的过氧化物自由基R00。R00 是靶物质的一种不可修复的形式。从这一意义而言,氧可以被认为能“固定”放射损伤,这就是所谓的氧效应。-辐射病sunlight(日光)-200-800nm,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诱发不同的生物学效应;315-400 ultraviolet A,能穿过表皮达到真皮,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皮肤改变,但能增加因紫外线照射引起的光致损伤,并诱发光敏化作用;280-315 ultraviolet B,它被皮肤的角化层吸收,具有很强的生物学作用,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扰乱有丝分裂,造成皮肤烧伤,诱发皮肤癌等。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合成维生素D不可缺少的光源;短于280 ultraviolet C,它的穿透力很小,具有和UVB类似的生物学作用。在实验中常用人工光源产生。UVA和UVB 照射产生自由基是通过内源性的光敏感性分子吸收质子来实现的,主要有两种途径:Type 1,光解离,激发分子将吸收的能量转移到一个特别的键上,结果产生键的断裂,这种作用称解离,解离的结果是产生自由基,但有时也可以产生稳定的分子;Type 2 电子转移反应,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a和醌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属于这种情况。这种自由基的产生与皮肤癌症,光毒性,光造成的老化相关。

Cigarete smoking(抽烟)-焦油和气体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自由基。焦油中的自由基可被SER 直接检测到;气体形式中的自由基不能被直接检测到,需使用自由基捕获技术。

Pollution(污染)-烟雾中主要含有NO,也是主要的活性氮,异戊二烯是烟雾中一种反应性二烯。NO对生物体的作用相对较小,但是在空气中可以缓慢转化为对生物体影响更活跃的NO2。

(2)代谢过程副产物:

氧气的重要作用

除了一些厌氧或者耐氧的物种,所有有机体都需要氧气通过电子传递链去有效的产生能量,并把氧气作为最终的氧气供体,比如说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还有很多细菌的细胞膜中。然而,氧气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忽略了氧气也可能是有毒,致突变的气体,而且有很危险的致病效应。

1,xanthine oxidase(XO) 黄嘌呤氧化酶

O2-的一个生物性来源是黄嘌呤氧化酶,经常被研究者作为氧自由基的来源来使用。

XO

黄嘌呤+O2 +H2O -- 尿酸+?O2–+H2O2

黄嘌呤氧化酶是由组织缺氧后再灌注时黄嘌呤脱氢酶通过蛋白水解切割或者可逆的活性硫

醇的氧化产生的。正常時,内皮细胞中主要以黄嘌呤脱氢酶(XD)形式存在。缺血時,细胞Ca2+浓度增高,使该酶由还原状态XD成为氧化状态XOD。这两种类型酶虽然都降解黄嘌呤,但脱氢酶XD以NAD+为电子受体,氧化酶XOD以O2为电子受体。缺血時细胞中ATP 减少导致AMP增加,后者分解生成次黄嘌呤。次黄嘌呤也是XOD底物。再灌注时,提供O2,因此?O2–大量生成。机体整体性(或局部)较长时间缺血,经输血或输液治疗(再灌注),组织细胞出现缺血后再灌注损伤(post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损伤机制与自由基过量生成密切有关。XD-XOD转换也可以发生在内皮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时。

2 ,Neutrophil NADPH oxidase中性粒细胞NADPH氧化酶

NADPH氧化酶是一类分布在来源于中胚层的各种细胞质膜上的酶,在许多功能不同的细胞中,该酶的活性都有表达, 功能广泛。

在吞噬细胞中,NADPH氧化酶的质膜部分为一不寻常的黄素细胞色素b,由于血红素还原态的吸收峰在558nm,故得名细胞色素b558,又由于其还原电位极低,中值为-245V, 又称细胞色素b245。酶的另一部分位于胞浆。O2还原为?O2-。经超氧化物岐化酶作用后,便形成H2O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催化了生成反应, 该酶的功能就是对O2进行单电子还原,产生?O2-。戊糖旁路生成的NADPH为电子供体。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

白细胞接受刺激或吞噬病原体后,氧消耗突然增加,称为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时耗氧量比静止时增加10-20倍,巨噬细胞增加得略少些。呼吸爆发時胞内糖原消耗增加,但不被氰化物抑制,说明其能量来源与线粒体电子传递无关,是经过戊糖旁路代谢供给能量,戊糖旁路生成的NADPH为电子供体。呼吸爆发与杀菌机制密切有关。呼吸爆发时,质膜上的NADPH 氧化酶产生?O2-,继之形成H202,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 ?OH,单线态氧甚至ONOO -等氧化剂,起到杀菌作用。HOCl 是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杀菌力最强的非自由基类氧化剂。许多种病原体都能被MPO(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 / H2O2 / C1ˉ 体系杀灭。细菌的敏感部位,如铁-硫蛋白、膜运输蛋白、ATP生成系统以及DNA合成与复制部位等都对HOCl敏感。嗜酸性白细胞中含有嗜酸性过氧化物酶,其相应的产物是次溴酸(HOBr) 。次溴酸也有杀菌力。细胞接受刺激或进行吞噬后,中性粒细胞爆发式耗氧,产生·O2–,H2O2 ,HOX。

慢性肉芽肿(CGD):

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是一组吞噬细胞不能表现出呼吸爆发的遗传性疾病。2/3患者因X染色体上负责编码白细胞膜细胞色素有关蛋白质的基因突变而致。吞噬细胞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缺乏或活力降低,CGD患者的白细胞有吞噬动作,因NADPH氧化酶缺陷不能产生?O2-,因而细胞能吞噬而不能杀菌,特别是不能有效杀灭被氧化产物所破坏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属。实验室杀菌试验显示粒细胞杀菌能力明显降低。男性患儿多在2岁内起病,反复发生严重的难以治愈的感染,皮肤、肝脾、肺部等受累组织可见炎症迁延不愈伴肉芽肿、纤维化形成。患儿常因严重感染(包括霉菌在内)而死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

G6PD是生成NADPH所必须的。NADPH水平降低则不能满足形成?O2-的氧化酶的需求,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不全,所以其临床表现常类似于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当G6PD活力小于正常1%时,杀菌功能有明显障碍。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缺乏症

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遗传性粒细胞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这类患者粒细胞最终能杀灭细菌,但杀灭细菌的时间延长。因而大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易有念珠菌属感染,特别是伴有糖尿病者。

3,细胞色素P450 , endoplasmic reticulum胞浆内内质网

细胞色素P450是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主要膜蛋白(约占其光面内质网的膜蛋白的20%)1953,最早发现细胞中含有氧化有毒物质的酶系, 该氧化酶系统类似一条呼吸链,由几个成分组成,核心成员是细胞色素P450,这些酶主要起到药物和其他外源性化学物质解毒作用,以及脂肪酸和类固醇的氧化作用。光面内质网的一个独特功能就是能够对外来的有毒物质如农药毒素污染物进行解毒,多数解毒反应与氧化作用有关。使毒性物质由脂溶性转变成水溶性(羟基化)而被排出体外。许多外源性无毒物质,经过肝细胞内质网中细胞色素P450代谢活化后,形成活性中间产物,这一类活性中间产物往往是自由基或带电物质,它们能与生物大分子结合,或引起脂质过氧化,或破坏代谢过程,导致细胞损害或死亡。细胞色素P450系统是一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超家族基因编码的同工酶。包括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黄素蛋白、细胞色素P450及NADPH。该酶通过单电子还原反应,一方面催化内源性底物反应调节代谢,又一方面活化某些外源性物质,生成亲电成分(包括ROS 等),攻击胞内大分子,损伤细胞,因此,P450系统又称万能的“酶杀手”。

O2-可通过细胞色素还原的p450氧化性复合体的解离,以及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的自我氧化产生。

CCl4的肝细胞毒性机制就在于它进入细胞后,经P450系统代谢活化,形成?CCl3,后者可与氧结合,形成三氯甲基超氧自由基CCl3– OO?。CCl3– OO?启动脂质过氧化。

许多药物的副作用也与P450系统的作用有关。例如,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可引起严重肝损伤,其原因是它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后形成一种半醌自由基(N-乙酰对苯醌亚胺),后者可致肝坏死。

阿霉素族的药物是有效的抗癌药,但是由于它们的严重副作用使得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产生副作用的原因就是该药经过P450系统以及其它还原酶还原为半醌自由基,后者再与分子氧反应生成·O2–。反应可再继续进行下去,学者认为通过Haber-Weiss 反应生成··OH,后者启动脂质过氧化。或者半醌自由基直接还原Fe3+,然后启动Fenton反应,生成·OH。也有学者提出,阿霉素与Fe 2+ 形成鳌合物,该鳌合物是脂质过氧化的有效启动剂。

4,氧化磷酸化

呼吸链是由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众多酶系和其它分子组成的电子传递链。

(1)复合物I NADH—Q还原酶,催化NADH的2个电子→辅酶Q

(2)复合物Ⅱ琥珀酸—Q还原酶,催化电子从琥珀酸通过FAD和铁硫蛋白传至辅酶Q (3)复合物Ⅲ细胞色素还原酶,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至CytC(细胞色素C)

(4)复合物Ⅳ细胞色素氧化酶,将电子从CytC→氧。

需氧生命所吸入的氧分子,在细胞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在酶的催化下,连续接受4个电子,进行完全还原,最后成为水。该反应实际上是单电子过程,O2即相继接受4个电子,分别形成?Oˉ2、H2O2、?OH 和H2O。在健康的机体中,97-99%吸入的氧就是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被完全还原成水,其余1%~3%的氧被不完全还原,产生了?O2— ,尔后又有了H2O2, ?OH 等中间产物,形成自由基。尽管比例少,但产生的自由基数量仍然十分可观。

5,Haemoglobin and myoglobin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氧化可以被NO2-或一些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所加速。在很多乡村由于大量使用无机肥料使得水中存在过量的氮自由基,从而导致婴儿疾病。水中的NO3-被肠道细菌还原为NO2-,继而被吸收后引起大量甲基血红蛋白的生成从而干扰组织氧化(婴儿青紫综合症)。这种情况会因为新生把甲基血红蛋白转化为血红蛋白的能力较弱而加剧。阴离子可以结合在甲基化的蛋白上,而不能与还原形式相结合。为了防止由于甲基血红蛋白的生成而导致携氧能力的下降,红细胞中的甲基血红蛋白还原酶可以是血红蛋白再生。

6 ,autoxidation of small molecules小分子的自体氧化

thiols巯基化合物

flavins黄素类

quinones醌

Catecholamines儿茶酚胺类

pterins蝶呤

缺血的细胞内,许多小分子(如呼吸链中的醌类物质,黄素等)处于还原态,再灌注时,O2 进入,处于还原态的小分子自氧化,因而产生氧自由基,如醌自氧化为半醌自由基。

缺血时,儿茶酚胺大量分泌,通过交感末梢和血液循环供给心脏及其他器官。儿茶酚胺降解時,伴有ROS生成。由于缺血時心、脑和肾上腺中儿茶酚胺消耗增加,由苯丙氨酸迅速合成以补充,在合成过程中亦伴有?O2–生成。

7, Transition metals, Fenton reaction and ROS过渡金属,Fenton反应和ROS

1894年,Fenton首次报道有机化合物酒石酸被铁盐与H2O2系统氧化。约130年来,一直在讨论反应机制。最可能、最重要的产物是羟自由基? OH生成。在反应体系中任何有机物都会受到?OH 的攻击。

?OH是攻击性极强、与生物大分子反应速度极快的氧自由基(半衰期1纳秒)。机体内尚未发现清除?OH的酶系。

体内有丰富的铁(常见的有两个氧化数Fe2+ 与Fe3+ ),H2O2可来自吞噬细胞及相应的酶对?O2 ˉ 歧化而生成,因此有可能在体内生成?OH。因此机体内有无可被利用生成?OH的游离铁?体内是否有Fenton氏反应? 一直受到关注。肝实质细胞平均体积>10 - 12 L,因此每个肝细胞每秒生成?OH 的数量是46个,因此体内Fenton反应不可忽视,而且过量铜危害比铁还大(如Wilson氏病)。-Wilson氏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是由于铜在许多组织中过度积聚造成。所致为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它同时可以引起肾脏、心脏、皮肤、内分泌、胰腺、骨关节等组织器官的损害。该病最常见首发症状为儿童肝病, 包括慢性肝炎、急性肝功衰竭和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非活动性肝硬化等。

氧化还原活性金属与AD(阿茨海默症)

患有AD的病人,在AD损伤的海马区,大脑皮质区和基底核以及有铁的大量累积,解剖的AD脑中老年斑和NFT Aβ可以显示羧基内收形成,组氨酸丢失,二酪氨酸交联的氧化修饰,导致这个蛋白水溶性降低,而且也不易被蛋白酶体降解。evidence show that trace levels of zinc, copper, and iron are initiators of an amyloid-β1–42-mediated seeding process and amyloid-β oligomerization and these effects were abolished by chelation of trace metals.证据表明锌,铜和铁是Aβ1–42介导的种植过程和Aβ寡聚化的促发因素,而且这些离子的螯合可以阻断这些过程。

铁是体内含量最多的过渡金属。成年男性体内平均有 4 g,女性有3 g。食物中的铁被吸收后入循环,与运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运铁蛋白通过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将铁带入细胞。入胞后或被利用,或转至铁蛋白储存, 运铁蛋白,铁蛋白中的Fe为三价,化学较稳定。机体中铁元素结合在百余种蛋白中。这些蛋白包括传递氧的蛋白,合成蛋白质与核酸的蛋白,进行氧化磷酸化及合成能量的蛋白,促生长与促生殖的有关蛋白等。其中2/3的铁集中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所含的铁为二价铁Fe2+,与吸入的氧结合后仍为二价(在生理情况下不存在高铁(met-)血红蛋白) 。运铁蛋白系一糖蛋白,每分子蛋白有两个铁结合位点。乳运铁蛋白也有两个铁结合位点。在一般情况下,运铁蛋白只有30%负载铁,因此血浆中几乎无游离铁。此外,运铁蛋白在pH<5. 6、乳铁蛋白在pH<4.0 时才释放所携带的铁。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些蛋白螯合的铁不起催化?OH生成作用。每个铁蛋白分子可结合4500个铁离子。这些蛋白与铁的结合常数达1036,且部分饱和。铁主要存储于铁蛋白中,其中铁为三价Fe 3+。铁蛋白的还原电位极低,难以被胞内还原剂还原,Fe -蛋白复合物

稳定。因此,机体内无游离铁可利用。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血红蛋白与H2O2反应生成?OH,并能直接损伤生物大分子及引起脂质过氧化。有趣的是血红蛋白被限局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含有丰富的抗氧化酶系。因此,血红蛋白中的铁在正常情况下难以用来启动Fenton反应。结论:健康机体在十分严密地控制游离铁。上世纪80年代初,Gutteridge等用博莱霉素测定体液中的游离铁。在痕量铁盐存在時,博莱霉素使DNA降解。博莱霉素-铁-氧复合物与DNA呈特异性反应,抗氧化剂几乎不能干预。对DNA校准后,加入博莱霉素可检测各种体液中的铁,且敏感性极高( 5 μM)。结果表明,健康人血浆、血清及尿液中几乎无游离铁,但在汗液、脑脊液和部分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腔液中可检测到少量铁。控制游离铁浓度, 可能是机体抗氧化机制重要的一环。

8, 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活性氮

NO (nitric oxide) 是气体。一直认为它是氮燃烧时所形成的大气中的普通污染物之一,对机体有害。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合成一氧化氮并用做主要的转导分子使自由基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导致了眼下的观点——自由基不仅仅带来机体损伤,也参与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1968年被McCord和Fridovich发现,其功能是移除细胞中的?O2 ˉ 。迄今为止,除

?O2 ˉ外还未发现SOD的其它底物,因此认为SOD对清除?O2 ˉ 是特异的酶。真核细胞系统主要有Cu –Zn-SOD和Mn -SOD,原核系统主要有Fe -SOD。

Nos-NO合酶

c NOS活性受Ca2+ 信号途径激活(刺激- Ca2+ 通道开放- Ca2+ 增加- Ca2+ 与CaM结合-cNOS 激活),是Ca2+/CaM 依赖性酶,当c NOS被激活时合成NO。受Ca2+ 信号动力学的影响,酶被激活迅速短展,在相关细胞中产生的信号同样迅速短暂.

iNOS在静止细胞不表达,在活动细胞表达(当细胞受内毒素或细胞因子等刺激后),表达后一直活跃而不需Ca2+ 信号途径激活,NO生成滞后于细胞受到刺激一段时间,合成的NO数量是构建型表达产物的1000倍,能持续维持数小时至数天,取决于iNOS依然存在否,合成NO产生长时的细胞效应。

NO与鸟苷酸环化酶(GC) 的血红素基结合,使GC活化,出现GTP ---→cGMP,再激活各种下游反应,这是NO的主要生理性信号途径,诱导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松弛。

免疫系统在受到感染时激活,?O2ˉ大量产生,并行的有由iNOS生成的NO

NO + ?O2ˉ ----→ONOO ˉ

产物为过氧亚硝基(peroxynitric, ONOOˉ)

作为自由基,NO 与?O2ˉ相对来说都不很活泼,但二者的反应很快, 生成的ONOOˉ虽然不是自由基,但ONOOˉ/ONOOH为一强氧化剂,一般认为NO严重的细胞毒性作用就是ONOO ˉ介导的.(在生理情况下,?O2-浓度常常低于n mol/L, 而NO浓度一般为μ mol/L,因此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不会有多量ONOO-)。学者们发现巨噬细胞生成的NO对于真菌、细菌、原虫和病毒都有很强的杀伤力,对于利- 杜体,弓形虫和分支杆菌的杀伤力可能比经典的呼吸爆发更有威力。NO在免疫,炎症细胞中能发挥杀灭病原体中的作用,源于NO 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与下列二个因素有关:(1)NO能与生物系统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强氧化物即过氧化亚硝基化食物,它是一种自由基且足够稳定可扩散到其他细胞并造成显著的细胞损伤,(2)NO可引起核酸的硝基化反应可使DNA断裂.(因此NO的慢性病理性合成可能是一个致癌性的细胞转化危险因素)。

败血性休克(septic shock)

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性休克(septic shock) 是监护病房的主要死因之一,其病因是白血球的诱发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制造一氧化氮来消灭细菌.但由於诱发性一诱发便不可收拾,

结果制造过度大量的一氧化氮,而使血管扩张,造成血压下降. (这时可用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MLA 或L-NAME 来治疗,以抑制一氧化氮的大量制造).

氧化应激: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的刺激,使机体(或局部)自由基生成过多,并超过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或抗氧化系统受损伤,其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抑或外源性氧化剂的过量摄入,使机体(或局部)氧化/ 抗氧化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倾向于氧化反应增强的方面,导致自由基在体内(或局部)堆积,出现了细胞毒性过程。这种情况是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往往与组织缺血性损伤、创伤、感染、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症,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等)、金属与毒物中毒等病理情况伴行,造成组织、细胞与生物大分子损伤,并且加重病势。

三、针对自由基的防御

1.最简便的防御形式:尽可能减少O2吸入

2.可以催化减少RS的物质比如SOD, SOR,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

1968年被McCord和Fridovich发现,其功能是移除细胞中的?O2 ˉ 。迄今为止,除

?O2 ˉ外还未发现SOD的其它底物,因此认为SOD对清除?O2 ˉ 是特异的酶。真核细胞系统主要有Cu –Zn-SOD和Mn -SOD,原核系统主要有Fe -SOD。几乎所有红细胞都有Cu -Zn-SOD,含量丰富。在动物细胞Cu -Zn-SOD主要存在于胞浆中,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线粒体内外膜之间也有一些过氧小体。原核细胞也有Cu -Zn-SOD,经常存在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空隙中(periplasmic space)。Mn –SOD广泛存在于细菌,植物和动物中。在动物组织和酵母中,Mn –SOD通常全部位于线粒体基质中( 线粒体内、外两层膜间含Cu -Zn –SOD)。

超氧化物还原酶Superoxide Reductases(SOR)

在厌氧和微小的嗜氧细菌中,SOR被用来清除?O2 ˉ

?O2 ˉ + NADH +2H+ ----→H2O2 + NAD+ (NADPH)

基因组学研究表明SORs可能在缺乏SOD的厌氧菌中存在。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多数需氧生物含catalase,多数厌氧生物不含catalase。在哺乳动物,过氧化氢酶存在于各器官中。肝及红细胞中最丰富,脑、心脏及骨骼肌中含量较少。动物植物细胞的catalase activity基本上见于由单层膜围绕的细胞器微体中,该细胞器由此又得名过氧小体(peroxisome)。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GSH-Px 催化过氧化氢或有机过氧化物还原为相应的醇,同时将GSH 变为GSSH。GSH-Px 含有微量元素硒Se。动物中G-Px 分布广泛,植物和细菌中不常见。由于GSH-Px 的作用,使GSSG增加。但在正常细胞中,GSH/GSSG比例高而恒定,因此有一种机制使GSSG还原为GSH,这便是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x)。因此,足够的NADPH亦为维持机体抗氧化机能所必需。NADPH由磷酸戊糖途径提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与6-磷酸果糖脱氢酶均使NADP+变为NADPH。

3, 被RS优先氧化的用来保护其他重要分子的物质

维生素E (α-生育酚,αT-OH)

脂溶性,能与各种自由基快速反应。αT-OH 是烷氧自由基的主要清除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认为反应性质是H原子转移,形成色满氧自由基(chromanoxyl radical,αT-O?)。

αT-OH + ?A----→αT–O? + AHˉ

αT-O?可被抗坏血酸有效地恢复为αT-OH,后者形成抗坏血酸自由基(见后)。其它抗氧

化剂如尿酸、神经细胞中高浓度的5-HT,泛醌等也能将其恢复为维生素E。在无适当电子供体的情况下,αT-O?便进行第二次氧化,经过一个中间反应物变成8α-羟生育酮。8α-羟生育酮可因无还原剂而在H+或OH-作用下,色满环打开变为生育醌。

维生素C ( 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 AH2)

大量离体实验证明,抗坏血酸能与多种自由基起反应,如能对抗ROS 与RNS 损伤(如?02-,H0?),还能与烷氧基(R-?O )和以碳为中心的脂质自由基等反应,最后生成抗坏血酸自由基(?A-) 。

A H2 +?O2— ----→?A-+ H2O2

由于在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体内发现抗坏血酸水平降低,推测抗坏血酸因清除炎症時被活化的吞噬细胞生成的大量自由基被消耗。有些学者甚至用ESR检测?A-信号的强度来判断病情。

有些学者认为AH2的主要生理作用是通过电子转移使维生素E自由基恢复还原活性。此外AH2也涉及硫醇的修复(见后)。

?A-是一个不甚活跃的自由基, 后者可通过相应酶的催化(消耗谷胱甘肽) 恢复为AH

2泛醌(ubiquinol),亦称辅酶Q (coenzume Q, CoQH2)

泛醌(CoQH2)位于线粒体膜中,也存在于脂蛋白和细胞的膜结构中。体外实验表明CoQH2能清除烷氧基R-O?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其本身被氧化为CoQH?

R-O?+ CoQH2-----→ ROOH + CoQH?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时时在进行CoQH2 / CoQH?循环,通过泛半醌CoQH?自由基中间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它在线粒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认为CoQH2 是线粒体中一个有效的抗氧化剂。Ingold等提出CoQH2可能是对抗LDL氧化修饰的重要因素。还有学者认为CoQH2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有学者提出人血浆中CoQH2/ CoQH?比率可作为氧化应激指标。在膜结构中αT-OH与泛醌含量相差不多,而LDL中的泛醌含量明显少于αT-OH。虽然CoQH2清除R-O?的速率为αT-OH清除R-O?的速率的十分之一,CoQH2能使膜中的αT -O?恢复为αT-OH,CoQH?可自氧化或经胞浆中的醌还原酶(quinone reductae)在消耗两个分子NADH 或NADPH的条件下,还原为氢醌CoQH2

尿酸(uric acid, UH)

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尿酸能与?OH, ?O2-/ HO?2,CCl3 OO?,鸟嘌呤自由基等反应。一价阴离子尿酸(U—)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尿酸自由基(?U) 。

U—+?R -----→?U +RH

虽然尿酸自由基?U不与?O2—反应,它的反应活性也相当强,寿命也比尿酸所淬熄的自由基的寿命要长。尿酸的抗氧化性可被抗坏血酸增强,因此推测尿酸自由基可被抗坏血酸修复。

硫醇(thiols,R-SH)

含巯基的化合物,如谷胱甘肽,半胱氨酸,N - 乙酰半胱氨酸, 硫氧还蛋白等。

R-SH可与各种自由基作用。生物系统中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如起源于葡萄糖的自由基) ?R及?OH 等皆可被R-SH还原。R-SH本身形成自由基(R-S ?)。

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

硫氧还蛋白一类含巯基的多肽,主要存在于内质网。近来发现细胞中ROS增高時,该蛋白易位入核。硫氧还蛋白活性部位,有两个半胱氨酸残基(-Cys-Gly-Pro-Cys-)。硫氧还蛋白能使胞浆中各种底物蛋白的二硫键还原为有活性的巯基,而本身形成二硫键。

P1SSP2 + Th(SH)2 → P1(SH) + P2 (SH)+ Th(SS)

氧化型的硫氧还蛋白可被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恢复为有活性的硫氧还蛋白(消耗NADPH)。

氧化型的氧化型谷胱甘肽可被谷胱甘肽还原酶恢复为有活性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消耗NADPH)。

氧化型的硫氧还蛋白可被硫氧还蛋白还原酶(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 ,Msr)恢复为有活性的硫氧还蛋白(消耗NADPH)。

抗氧化剂之间的作用

协同作用:维生素E被消耗,可被抗坏血酸恢复,尿酸自由基可被抗坏血酸恢复等。

相互代偿:当一个抗氧化剂减少或缺乏时,另一个抗氧化剂会自动地代替性的增强。例如,给小鼠或鸡喂缺Mn饲料,可使组织中MnSOD减少,此时发现肝中的CuZnSOD显著增多。当喂缺Se饲料时,组织中Se依赖的GSH-Px 显著减少,而Se不依赖的GSH-Px 显著增多。当用去缺Se与缺维生素E饲料喂大鼠,肝中过氧化氢酶大增。

浅议自由基与动物营养

浅议自由基与动物营养 “生命是一个化学的过程。”化学家拉瓦锡1783年提出的这一著名论断奠定了动物营养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后200多年来开展的动物营养研究进程中,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地向这个领域渗透,使得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得以不断改进和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和深入。而自由基生物学十几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并以非常快的速度拓展其研究范围和应用于其他生命科学。动物体作为需氧生物体,体内活性氧的产生、清除、利用、危害与它所导致的生物分子损伤的修复,还有一氧化氮(NO)及衍生的活性氮的代谢和作用不仅是自由基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动物营养保健研究中也必须予以重视。营养学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部分维生素:作为维生素A源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还有其他一些抗氧化剂,也是自由基生物学研究范围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自由基与营养的研究逐年猛增,其进展显示出在分子水平与亚分子水平相结合的一个新学术领域与新发展方向。 1.动物体内存在自由基 早在1931年Michalis就提出某些酶促氧化还原反应的中间产物为自由基,他的实验证据也表明生物体内可能存在自由基,然而直到自由基生物学迅猛发展的最近30年里,自由基在体内的产生与清除才得以重视。现在,内源性自由基产生的增多与其清除能力的削弱已经被确认为辐射损伤发展和加重的重要机制,而且已经认识到自由基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动物体内的生物分子包括非自由基与自由基。活性氧是氧自由基及其活性衍生物。它的产生、清除、利用与危害是自由基生物学发展初期研究的主要内容。1986年一氧化氮的生物效应被发现[Palmerm等,1987],活性氮也成为自由基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以O、N、C、S石和其它元素为中心的自由基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效应不仅涉及自由基之间的反应,也包括自由基与非自由基的反应[Wink DA等,1998]。例如:NO与超氧化物自由基结合成为活性远高于NO或超氧化物自由基的物质ONOO-;ONOO-还可与CO2生成高活性物质,甚至可以均裂成为自由基与非自由基[Squadrito GL等1998]。 2 营养物质与自由基的关系 2.1.在动物体构营养物质是自由基产生的物质基础 动物体内自由基产生于酶反应或非酶反应,其来源除O2外均可追溯到营养物质。从体内一氧化氮的生成过程(见图1)[Marletta MA,1993]就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出营养物质为自由基生成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主要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催化的酶促反应,底物是精氨酸,NADPH为辅助因子。而且,一氧化氮合酶的生物合成需要氨基酸、核黄素、瞟岭等物质,并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产生则必然涉及营养物质:糖类、脂类与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以及某些维生素的参与。研究自由基不可不考虑它与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联系。 2.2.营养物质是动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物质来源 动物体内自由基不断的产生,也不断地被清除,正常情况下自由基始终被清除而维持在一个极低的平衡水平。例如,在多种抗氧化酶,内源性抗氧化剂和外源性抗氧化剂的作用下,活性氧可被清除至极低的水平。机体内需要维持这些抗氧化酶,内源性抗氧化剂和外源性抗氧化剂在一定的浓度,这又必然涉及蛋白质的合成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Mn—SOD),过氧化氢酶(含有F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有Fe等抗氧化酶及大分子抗氧化剂,如金属硫蛋白,铜蓝蛋白和小分子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需要氨基酸、矿物元素和ATP的参与。体内必需的抗氧化剂——维生素本身就是营养物质。而一些内源硒、铜、锰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超氧化物歧化酶(Cu,Zu—SOD;Mn

自由基

自由基 自由基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含有一个或多个未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的一部分。由于自由基中含有未成对电子,具有配对的倾向。因此大多数自由基都很活泼,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自由基的配对反应过程,又会形成新的自由基。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自由基是处于不断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之中。自由基是机体有效的防御系统,如不能维持一定水平的自由基则会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但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过慢,它通过攻击生命大分子物质及各种细胞,会造成机体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水平的各种损伤,加速机体的衰老进程并诱发各种疾病。 自由基过量产生的原因 1、人体非正常代谢产物 2、有毒化学品接触 3、毒品、吸烟、酗酒 4、长时间的日晒 5、长期生活在富氧/缺氧环境 6、环境污染因素 7、过量运动 8、疾病 9、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营养过剩以及脂肪摄入过量)10、辐射污染11、心理因素 自由基对生命大分子的损害 ★由于自由基高度的活泼性与极强的氧化反应能力,能通过氧化作用来攻击其所遇到的任何分子,使机体内大分子物质产生过氧化变性,交联或断裂,从而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导致机体组织损害和器官退行性变化。 ★自由基作用于核酸类物质会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诸如氨基或羟基的脱除、碱基与核糖连接键的断裂、核糖的氧化和磷酸酯键的断裂等。 在体内以水分为介质环境中通过电离辐射诱导自由基的研究表明,大剂量辐射可直接使DNA断裂,小剂量辐射可使DNA主链断裂。 ★自由基对蛋白质的损害 自由基可直接作用于蛋白质,也可通过脂类过氧化产物间接与蛋白质产生破坏作用。 ★自由基对糖类的损害 自由基通过氧化性降解使多糖断裂,如影响脑脊液中的多糖,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自由基使核糖、脱氧核糖形成脱氢自由基,导致DNA主链断裂或碱基破坏,还可使细胞膜寡糖链中糖分子羟基氧化生成不饱和的羰基或聚合成双聚物,从而破坏细胞膜上的多糖结构,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 ★自由基对脂质的损害 脂质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含有多个双键而化学性质活泼,最易受自由基的破坏发生氧化反应。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部分,因富含多不饱和的脂肪酸故极易受自由基所破坏。这将严重影响膜的各种生理功能,自由基对生物膜组织的破坏很严重,会引起细胞功能的极大紊乱。 自由基与疾病 (一)自由基与衰老 从古至今,依据对衰老机理的不同理解,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多达300余种。自由基学说就是其中之一。反映出衰老本质的部分机理。 英国Harman于1956年率先提出自由基与机体衰老和疾病有关,接着在1957年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报告,阐述用含0.5%-1%自由基清除剂的的饲料喂养小鼠可延长寿命。由于自由基学说能比较清楚地解释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症状,如老年斑、皱纹及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倍受关注,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自由基衰老理论的中心内容认为,衰老来自机体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随机而破坏性的作用结果,由自由基引起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生物物理学发展史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史 从16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开展了生物物理现象的研究,直到20世纪40年代薛定谔(Schr?dinger)在都柏林大学关于“生命是什么”的讲演之前,可以 算是生物物理学发展的早期。19世纪末叶,生理学家开始用物理概念如力学、流体力学、光学、电学及热力学的知识深入到生理学领域,这样就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最初的生物物理学。实际上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例如克尔肖(Kircher)在17世纪描述过生物发光的现象;波莱利(Borrelli)在其所著《动物的运动》一书中利用力学原理分析了血液循环和鸟的飞行问题。18世纪伽伐尼(Galvani)通过青蛙神经由于接触两种金属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发现了生物电现象。19世纪,梅那(Mayer)通过热、功和生理过程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 20世纪40年代,《医学物理》介绍生物物理内容时,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听觉、色觉、肌肉、神经、皮肤等的结构与功能(电镜、荧光、X射线衍射、电、光电、电位、温度调节等技术),并报道了应用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对象。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专门作了“生命是什么”的报告中提出的几个观点,如负熵与生命现象的有序性、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生命现象与量子论的协调性等,以后陆续都被证明是极有预见性的观点,而且均得到证实。这有力地说明了近代物理学在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在各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之后,物理学实验和理论的发展为生物物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实验技术和理论方法。例如,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对核酸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将生命科学的许多分支都推进到分子水平,同时也把这些成就逐步扩大到细胞、组织、器官等,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 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 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 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8、协同运输(cotransport):细胞利用离子顺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同时使另一分子逆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 9、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一低浓度区域,最后消除两区域的浓度差,是以熵增加驱动的放能过程。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双层脂分子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大大增加融资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运输蛋白。 12、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的脂双层中的一些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其中央形成能通过离子的亲水性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 13、长孔效应(longpore effect):当一个离子从膜外进入孔道,要与孔道内的几个离子发生碰撞后才能通过孔道,这种现象称为长孔效应。 14、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细胞表面的固定电荷与吸附层电荷的净电荷总量与扩散层电荷的性质相反,数值相等,形成一个双电层。 15、自由基( free radical FR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 16、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一些化学基团(官能团)的吸收总在一个较狭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是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在红外光谱中该频率表现基团频率位移,即特征吸收峰。 17、infrared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18、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CD):记录的是物质对紫外光与可见光波段左圆偏振光和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的差别与波长的关系,是分子中的吸收基团吸收电磁波能量引起物质电子能级跃迁,其波长范围包括近紫外区、远紫外区和真空紫外区。 19、圆二色性(ac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度不同,导致出射时左右圆偏振光电场矢量的振幅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是椭圆偏振光,而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 20、旋光性(activity of optical ratation):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中行进(旋转)速度不同,导致出射时的左右圆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的角度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称为~。 21、荧光(fluorescence):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寿命为10-8~ 10 -11s。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合适的结构(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自由基生物学

第一章自由基的产生及其化学性质 一、什么是自由基 如方程式(1)、(2)所示,当A与B两个分子或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可以看作它们共享一对电子,这两个电子既可以是一个分子所提供的,也可以是每个分子各贡献出一个电子,前者称为配位作用,后者称为共价结合。 A:- + B+A:B (配位作用)(1) A.+ B. A:B (共价结合)(2) 其逆过程,即当一个共价键离解时,必须要供给能量(自由能)。反应式(1)的逆过程称为异裂,反应式(2)的逆过程称为均裂。在均裂时所产生的分子或原子含有一个不配对电子,这种分子常具有高度化学活性——氧化活性。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寿命也极短暂。这些可以单独存在的具有一个或几个不配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就称为自由基(free radical),用R·表示,即在分子式的右上角加一个黑点作为自由基的特征标记,以表示存在着不配对电子。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知道氯原子(Cl·)、氧原子(O:)和OH.等都是自由基。 有些自由基即使在室温的溶液中也是稳定的,如氧原子(一个稳定的双基)。有些自由基带有负电荷或正电荷,所以叫做离子自由基或离子基。这种自由基往往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中间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中性分子接受一个电子而变成负离子基,或失去一个电子而成为正离子基。 二、自由基的产生 一般而言,自由基是通过共价键的均裂而产生的,但也可通过电子俘获而产生。 R + e-R. 天然存在的自由基一般都是有用的自由基(如氧原子),或者是半衰期比较短的自由基(如氯原子)。但是,由于某些分子,尤其是共价结合的有机分子吸收外部能量而产生均裂时,所形成的自由基是非常有害的。共价分子发生均裂而形成自由基的机制有:热解、光解和氧化还原反应。 (1)热解 很多化合物,特别是含有弱键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发生热均裂反应,生成活泼的自由基。典型的例子是热锅炒菜时,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等有机营养物发生的热均裂反应;抽烟时,烟草的不完全燃烧也产生大量的自由基。 (2)光解 电磁辐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或粒子轰击(如高能电子)都可提供使共价键裂解的能量而形成自由基。如紫外线照射可使水发生均裂而生成羟自由基(OH.): H2O 紫外线H.+ OH. 羟自由基可与机体内的有机物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机体损伤,突变,甚至死亡。这就是紫外线杀菌的原理。

生物物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袁观宇编著

第一章 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 答:因为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也是凯氏定氮测定蛋白质含量的计算基础。蛋白质的含量计算为:每克样品中含氮克数×6.25×100即为100克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P1) 2.蛋白质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蛋白质元素组成有何特点? 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在蛋白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生命的运动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运输等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蛋白质一般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微量的磷、铁、铜、碘、锌和钼等元素。氮的含量一般比较恒定,平均为16%。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一个特点。(P1) 3.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多少种?如何分类? 答: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根据R的结构不同,氨基酸可分为四类,即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杂环族氨基酸、杂环亚氨基酸。根据侧链R的极性不同分为非极性和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又可分为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极性带负电荷氨基酸、极性带正电荷氨基酸。(P5) 4.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含有两条或更多的肽链,这些肽链都成折叠的α-螺旋。它们相互挤在一起,并以弱键互相连接,形成一定的构象。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亚基通常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时含有两条以上的多肽链,单独存在时一般没有生物活性。以血红蛋白为例:P11-12。 5、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当某种小分子物质特异地与某种蛋白质结合后,能够引起该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微妙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其活性发生变化,P13。 血红蛋白(Hb)就是一种最早发现的具有别构效应的蛋白质,它的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的作用是通过它对O2的结合与脱结合来实现。Hb有两种能够互变的天然构象,一种为紧密型T,一种为松弛型R。T型对氧气亲和力低,不易于O2结合;R型则相反,它与O2的亲和力高,易于结合O2。 T型Hb分子的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即引起其构象开始变化,将构象变化的“信息”传递至第二个亚基,使第二、第三和第四个亚基与O2的亲和力依次增高,Hb分子的构象由T型转变成R型…这就微妙的完成了运送O2的功能。书P13最后两段,P14第一段 6.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1、沉淀:向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 2、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是带电的,在电场中能向电场的正极或负极移动。根据支撑物不同,有薄膜电泳、凝胶电泳等。 3、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4、层析:a.离子交换层析,利用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在某一特定pH时,各蛋白质的电荷量及性质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得以分离。如阴离子交换层析,含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下来。 b.分子筛,又称凝胶过滤。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滞留时间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孔内而径直流出。5、超速离心:既可以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也可以用作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不同蛋白质因其密度与形态各不相同而分开。 7.什么是核酸?怎样分类?各类中包括哪些类型? 核酸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P15第一段)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P15第一段)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概况

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概况 陶涛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农学(药用植物)昆明 650224) 摘要:自由基及其诱导的氧化反应是导致生物衰老和某些疾病如癌症、糖尿病、一心血管疾病等的重要因素。乳酸茵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生物源天然抗氧化荆,正逐步受到食品、制药、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乳酸茵抗氧化活性的筛选方法、乳酸茵抗氧化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关键词:自由基;乳酸茵;抗氧化. Study on the scavenging abilit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on free radical bstract:Free radical and its inducing oxiditative reaction may CaUSe biological doat and certain diseases such as Cancers,diabetes and the cat- diovascular.The lactic acid baaeria as one ofbiological SOUrCeS oxidation inhibit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fields offood.,drug manufacture and chemical industry.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screening methods for antioxidative of lactic add bacteria among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the advance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lactic add bacteria antioxidative and r∞earch trends in future. 引言 氧化过程可以提供能量.对大多数生物体来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个能量转化过程。但过多的氧化过程会对生物大分子引起损伤.氧化损伤主要是由于自由基和过氧化产物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 自由基(free radicals)27..称游离基.为人体氧化代谢过程中形成含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人体的自由基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高端低温电镜(Titan Krios Talos)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

Titan Krios用户申请须知 每份用户实验申请提交后将在一星期内转发给两位专家进行评审,评审时间约为一个月。此后将评审意见及机时安排的起始及终止日期通知用户。 符合以下情况的用户实验申请将为所申请的实验在一年中分批安排所申请的机时: 1 两位评审专家均同意该实验申请 2 一位专家同意实验申请,另一位不同意实验申请,而用户提交申请的同时附上曾依托本所实验平台的Titan Krios发表的论文(论文中清楚地注明依托本所实验平台的设备) 符合以下情况的用户实验申请将根据机时需求的紧张程度,在一年中为所申请的实验安排部分申请机时: 1一位专家同意实验申请,另一位不同意实验申请 2 两位专家均不同意实验申请,但用户提交申请的同时附上曾依托本所实验平台的Titan Krios发表的论文(论文中清楚地注明依托本所实验平台的设备) 以下情况的用户实验申请将不安排机时: 1两位专家均不同意实验申请 ――――――――――――――――――――――――――――――――――――――― 专家评审要点有以下四点: 第一,对用户实验的生物学或医学或方法学上的重要性做出评定。 第二,用户使用Titan Krios 的必要性。使用其它电镜或实验方法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使用本中心其他设备能否同样达到实验目的。 本中心尚有: 透射电镜Tecnai Spirit (120kV,钨灯丝,2K×2K 底插式eagle CCD,1K*1K 侧插式OSIS 冷CCD,电子断层扫描自动化数据收集软件,配有室温单倾样品杆、Gatan 927 室温双轴高倾样品杆、Gatan 626 低温样品杆,Gatan CT3500低温样品杆,样品台最大倾转角70度,物镜球差系数3.7mm,色差系数3.7mm,点分辨率0.34nm) 透射电镜FEI Tecnai20 (200kV,LaB6灯丝,2K×2K Gatan Ultrascan 894 CCD,电子断层扫描自动化数据收集软件,配有室温单倾样品杆、Gatan 927 室温双轴高倾样品杆、Gatan 626 低温样品杆,Gatan CT3500低温样品杆,样品台最大倾转角70度,物镜球差系数2.5mm,色差系数2.5mm,点分辨率0.25nm)。 第三,使用Titan Krios能否达到用户的实验目的。 本中心的Titan Krios配置为1. 配有场发射电子枪,最高加速电压300kV,三级聚光镜系统,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平行光照明;2. 自动进样系统可同时存储12个冷冻样品,样品台可倾转最大角度70度,水平旋转90度;3. 恒功率模式的电磁透镜系统保证成像的高稳定性;4. 物镜球差系数2.7mm,色差系数2.7mm; 5. 点分辨率0.25nm,信息分辨极限 0.14nm; 6. 底插式Gatan Ultrascan 985 4K×4K CCD相机;7. Gatan GIF Tridium 能量过滤器; 8. STEM 暗场模式成像; 9. 用户界面友好,远程操作;10. 配有DM和TIA图像采集和分析软件;11. 配有Xplore3D电子断层扫描自动化数据收集软件。 第四,用户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前期实验工作是否充分,所申请的机时是否合理。 本中心的机时以11小时为单位,每天分为两个时间段,中间间隔1小时。早九点至晚八点为一个时间段,晚九点到次日早八点为另一个时间段。

生物物理学发展史与分支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史17世纪A.考伯提到发光生物荧火虫。 1786年L.伽伐尼研究了肌肉的静电性质。 1796年T.扬利用光的波动学说、色觉理论研究了眼的几何光学性质及心脏的液体动力学作用。 H.von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生物系统,认为物质世界包括生命在内都可以归结为运动。他研究了肌肉收缩时热量的产生和神经脉冲的传导速度E.H.杜布瓦-雷蒙德第一个制造出电流表并用以研究肌肉神经,1848年发现了休止电位及动作电位。 1895年W.C.伦琴发现了 X射线后,几乎立即应用到医学实践。 1899年K.皮尔逊在他写的《科学的文法》一书中首次提到:“作为物理定律的特异事例来研究生物现象的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学……”,并列举了当时研究的血液流体动力学、神经传导的电现象、表面张力和膜电位、发光与生物功能、以及机械应激、弹性、粘度、硬度与生物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1910年A.V.希尔把电技术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并显示了神经纤维传递信息的特征是一连串匀速的电脉冲,脉冲是由膜内外电位差引起的。 19世纪显微镜的应用导致细胞学说的创立。以后从简单显微镜发展出紫外、暗视野、荧光等多种特殊用途的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则提供了生物超微结构的更多信息。 早在1920年 X射线衍射技术就已列入蛋白质结构研究。W.T.阿斯特伯里用 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毛发、丝和羊毛纤维结构、α-角蛋白的结构等,发现了由氨基酸残基链形成的蛋白质主链构象的α-螺旋空间结构;20世纪50年代J.D.沃森及F.H.C.克里克提出了遗传物质 DNA双螺旋互补的结构模型。1944年的《医学物理》介绍生物物理内容时,涉及面已相当广泛,包括听觉、色觉、肌肉、神经、皮肤等的结构与功能(电镜、荧光、X射线衍射、电、光电、电位、温度调节等技术),并报道了应用电子回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对象。物理概念对生物物理发展影响较大的则是1943年E.薛定谔的讲演:“生命是什么”和N.威纳关于生物控制论的论点;前者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解释生命的本质引进了“负熵”概念,试图从一些新的途径来说明有机体的物质结构、生命活动的维持和延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问题(见耗散结构和生物有序)。后者认为生物的控制过程,包含着信息的接收、变换、贮存和处理。他们论述了生命物质同样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它的特殊运动规律,也应该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的一般规律。这就沟通了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领域。现已在生物的各个层次,以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系统分析。 生物物理学的分支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问题则几乎包括生物学的所有基本问题。由于生物物理学是一门正在成长着的边缘学科,其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它和一些关系特别密切的学科(生化、生理等)的界限也不是很明确。现阶段,生物物理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生物物理。分子生物物理是本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小分子及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动力学,相互作用和其生物学性质在功能过程中的变化,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基本过程,进而通过修饰、重建和改造生物分子,为实践服务。 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物理的核心问题。自从50

自由基生物环化学

利用SmI2-H2O体系进行的内酯还原环化串联反应摘要拥有双烯或者烯炔的内酯,在SmI2-H2O体系下进行的还原环化串联反应,可以以很高的产率和非对映选择性得到修饰的甘菊环结构单元。 如果可以改变基本的合成反应途径得到非传统的中间体,新的选择性或者反应活性,那么就可以发现新的合成反应空间。比如,我们最近利用SmI2作为酯羰基的还原试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SmI2-H2O体系在内酯或者1,3-双内酯还原到醇的过程中有着出其不意的选择性。在这里,我们报道了在上述条件下,不饱和内酯进行自由基串联一步构筑甘菊环结构单元。此环化串联反应是由经电子转移的酯羰基形成的非一般的自由基离子引发的。 最近,我们首次报道了利用H2O作为活化助溶剂,SmI2作为还原剂来还原非活化的,环状的,脂肪族性的的酯。并且,我们也是第一次证明通过电子转移的酯羰基自由基离子可以应用在与烯加成上。我们推测5位具有烯烃支链的内酯结构单元1可以通过自由基离子2环化得到七元碳环3,进一步存在于2位的烯可以再次进行经过自由基离子4环化得到双环醇5(Scheme 1)。 具有甘菊环的5环系可以形成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方法得到重要的目标结构。例如,包括phorbol, prostratin, and 12-deoxyphorbol-13-phenylacetate (DPP)在内的tigliane 家族,此外抗癌化合物pseudo- laric acid B and englerin A近年也受到有机合成化学家的重点关注。 为了证明串联反应第一步的合理性,我们选择内酯6在SmI2-H2O体系中进行研究,幸运的是我们以很好的产率拿到了非对映消旋化合物8(Scheme 2)。5位具有烷基取代的的内酯也具有很好的环化。粗品化合物进一步氧化得到9,同时也使得C-C键的形成时非对映选择化合物的比率得以确定。 带有芳基取代的烯在环化过程中以3:1到6:1非对映选择比率得到环化产物。主要产物9j 9l的相对构型用X单晶衍射得以进行确定。6n到8n就是通过巯基自由基的消除进行环化的。

32通道视频脑电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脑电图仪一套 技术规格 1. 工作条件 1.1 工作温度:适于摄氏0℃~+40℃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1.2 工作湿度:适于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1.3 工作电源:三相或单相,220V( 10%)/50Hz。配置符合中国有关标准 要求的插头(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头,则需提供适当的转换插座)。 1.4 仪器运行的持久性:可连续运行 1.5 仪器的工作状态:较强的防震抗射频干扰能力,工作稳定 1.6 仪器设备的安全性:符合国家放射线防护安全标准和电器安全标准。 2. 设备用途 *2.1通过SFDA 认证,可用于临床患者自发或事件相关脑电信号检测 3. 硬件技术规格要求 *3.1 ≥ 30 数据采集通道,≥ 1 标记信号通道 *3.2 便携,≤ 3 KG (设备主机和必要线缆),长宽高分别≤ 30/30/10 cm 3.3 数据传输通过USB接口; 3.4 输入阻抗≥ 500MΩ(欧姆) 3.5 每通道最大采样频率: 16000Hz/Ch 3.6 模数转换(ADC):≥24Bit 3.7 频带宽度:DC -- 0.27 Hz 3.8 共模抑制比:≥120dB 3.9 信号输入范围:≥ ±93.5 mV; ≤± 4.5 V; 3.10 通道增益设置:1μV/cm —1000 mV /cm 3.11 高通:0.008Hz—53Hz 3.12 低通:1Hz—1000Hz 3.13 噪声水平≤0.2 μV r.m.s 3.14 共模抑制比CMRR:≥ 100dB 3.15 专用笔记本电脑

4 软件功能 4.1 屏幕选择,全导联设置; 4.2 自动不间断导联切换; 4.3 脑电记录显示曲线灵敏度设置; 4.4 实时记录脑电状态下阅读和分析先前脑电; *4.5 原始数据可输出; 4.6 同步采集回放功能; 注:*表示必须满足且重要的指标 5.技术服务 5.1 安装、调试与培训 仪器到货后,厂家需在接到用户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进行安装调试,对主机、附件,软件的性能和功能进行测试;提供现场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技术原理、仪器操作、仪器基本维护等。 5.2 验收:实现系统成套联调并达到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 5.3 保修: 保修期为安装验收合格之日起三年,在保修期内软硬件出现的问题,接到用户通知后二十四小时内给予答复,三个工作日内给与解决方案并到达用户现场免费解决问题。重大问题或其它无法立刻解决的问题应在两周内解决或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如不能按期解决的,保修期自动按照用户报修日至修复日顺延。 设备保修期满前1个月,卖方免费负责一次全面的检查、维护,并写出正式报告,如发现潜在问题,应负责排除。 设备供应商提供终身维修,并保证保修期满后不低于十年的零配件及消耗品的供应。 提供全套的备品备件清单。 5.4 软件升级: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免费提供软件升级。 5.5提供维护手册和操作手册。

生物物理学

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 学号:222012********* 姓名:马平凡 专业班级:明珠班 成绩: 教师签名:

物理学在生物上的应用——生物物理学 摘要:生物物理学( Biological Physics)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领域之一。生物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物理学生物学交叉学科分支规律 物理学和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物理学和生物学在两方面有联系:一方面,生物为物理提供了具有物理性质的生物系统,另一方面,物理为生物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发展简史: 17世纪A.考伯提到发光生物萤火虫。 1786年L.伽伐尼研究了肌肉的静电性质。 1796年T.扬利用光的波动学说、色觉理论研究了眼的几何光学性质及心脏的液体动力学作用。 H.von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生物系统,认为物质世界包括生命在内都可以归结为运动。他研究了肌肉收缩时热量的产生和神经脉冲的传导速度E.H.杜布瓦-雷蒙德第一个制造出电流表并用以研究肌肉神经,1848年发现了休止电位及动作电位。 1895年W.C.伦琴发现了 X射线后,几乎立即应用到医学实践。 1899年K.皮尔逊在他写的《科学的文法》一书中首次提到:“作为物理定律的特异事例来研究生物现象的生物物理和生物物理学……”,并列举了当时研究的血液流体动力学、神经传导的电现象、表面张力和膜电位、发光与生物功能、以及机械应激、弹性、粘度、硬度与生物结构的关系等问题。

《生物物理学》考试大纲.doc

《生物物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生命信息物理学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根据考生参加本门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的生物物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生物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生物物理实验方法。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备一定的生物物理方面基础知识。 2. 对研究生物系统的物理方法有较强的基本功。 3. 具备综合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主观试题的形式,对于各部分内容分别出题考试,强调考生的生物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物理方法与生物问题结合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两个部分:生物物理学基础知识以及生物物理实验方法。总分150分。 I. 生物物理学基础知识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陈述与各种典型细胞活动(例如兴奋、吞噬、分泌、变形、粘附、迁移等)有关的生命过程,过程的特征,相关机制和分子基础。包括:蛋

白、核酸、脂等生物大分子及其组装的细胞膜、典型的离子通道、蛋白质机器等的模型、结构特征、能量特征和相互作用特征;物质的输运、信号的传导等细胞生理活动,以及过程中相关物理指标发生的变化,细胞局部微环境物理因素的影响等。 2. 题型 5~6道主观题,对生物物理学基础重点内容进行描述,耗时约120分钟。 II. 生物物理实验方法 1. 考试要求 重点考察考生对目前比较重要的几种生物物理实验方法的物理原理、方法、特点、实验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 2. 题型 3道主观题,对生物物理学实验方法的重点内容进行说明,耗时约60分钟。 参考书目 《生物物理学》,赵南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07月。 答题和计分 要求考生用钢笔或圆珠笔做在答题卷上。 《生物物理学》考试内容一览表

自由基生物抗氧化与疾病_崔剑

ISSN 1000-0054CN 11-2223/N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T singh ua Un iv (Sci &Tech ),2000年第40卷第6期 2000,V o l.40,N o.64/34 912   自由基生物抗氧化与疾病 崔 剑, 李兆陇, 洪啸吟 (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1999-06-30 作者简介:崔剑(1976),女(汉),天津,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重点科研基金 文 摘:针对生物抗氧化剂这一近年来化学、生物学与医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生物体内自由基等活性氧(R OS )的产生及其引起生物细胞氧化性损伤所造成的危害,抗氧化剂的种类和作用,抗氧化剂在预防和治疗癌症、冠心病、衰老、白内障等慢性疾病中的作用,不同类型抗氧化剂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抗氧化剂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动态。关键词:生物抗氧化剂;活性氧;自由基;疾病;防治中图分类号:O 62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54(2000)06-0009-04 氧在生物体内通过单电子还原产生化学性质 活泼的物质称活性氧(ROS ),它们包括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 ?-2 )、过氧化氢(H 2O 2)和羟基自由基 (? OH )等。存在于生物体内活跃的ROS 可用电子自旋共振仪(ESR)测定。尽管活性氧的半衰期很短, 它们可以与DNA 、蛋白质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 FA )作用,造成DNA 链断裂和氧化性损伤、蛋白—蛋白交联、蛋白—DNA 交联和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是造成生物体氧化损伤的主要原因[1] 。PU FA 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极易被ROS 引发的脂质过氧化所损伤,造成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引起癌症、衰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2~5] 。因此,抑制脂质过氧化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6],并形成了自由基治疗学。 1 生物抗氧化剂的种类 凡能干扰自由基链反应中链引发和链增长过程,清除ROS 的化合物统称为自由基捕获剂(scaveng er)或抗氧化剂(antiox idant)。从不同角度对生物抗氧化剂进行分类,可分为水溶性[如维生素 C (VC)、谷胱苷肽(GSH )、吲哚类化合物(indoles)、 尿酸(UA )和儿茶酚类(catechols )等]和脂溶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 (VE )、B -胡萝卜素(B -C )和生物黄酮类化合物(bio flavo noids)等];分为捕获型(preventive antiox idants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GSH -Px 等]和断链型生物抗氧化剂(chain -breaking antioxidants )[如VC,VE 和多元酚类化合物等];又可分为酶类[如SOD,CAT 、过氧化物酶(POD)等]和非酶类抗氧化剂[如(GSH )、抗坏血酸盐(A sA 或VC )、VE 、类胡萝卜素(CAR )等];也可分为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如GSH-Px ,CAT ,SOD 等]和从体外摄入的外源性抗氧化剂[如多羟基蒽醌、抗坏血酸乙酸盐等],这些抗氧化剂主要从深色水果、蔬菜和果汁中获得,也有一小部分可以从牛奶和日常食用的脂肪、蛋黄和海鱼中获得。 2 生物抗氧化剂的作用和研究方法 自1960年发现了清除超氧化物自由基的SOD 以来,已经证实,氧的某些代谢产物如O ?- 2,H 2O 2和?OH 等引起的细胞损伤过程是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和PU FA 氧化变性的主要原因[7,8]。当PUFA 遭受到氧化损伤时细胞失去了完整性,破坏了镶嵌于膜系统上的许多酶的空间构型,以至酶的孔隙扩大、通透性增加、出现退行性变化,从而使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等生物膜系统的液体镶嵌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广泛性损伤和病变[9] 。占当前医学研究领域前三位的肿瘤、冠心病和衰老均与自由基引起的膜脂质氧化性损伤有关[10~12]。 生物体内抗氧化剂通过捕获或猝灭过氧自由基,抑制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和PU FA 的氧化变性,从而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其反应为: ROO ? +A rOH ROOH +ArO ? ,

基础生物学考试参考

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命: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2.稳态:指生物体具有许多调节机制,用来保持内部条件的相对稳定,并在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也能做到这一点。 3.发育:生物体一生从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再经过一系列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才形成一个新的个体,再经过性成熟,然后衰老而死,称为发育。 4.进化:是群体或物种在连续的世代中发生的遗传改变和相关的表型变化,也包括在漫长历史时期中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协同进化。 5.细胞通讯:体内一部分细胞发出讯号,另一部分细胞接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功能变化的过程。 6.信号转导: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7.细胞分化:个体发育过程中新生的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 8.细胞衰老:细胞衰老是指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后进入不可逆转的增殖抑制状态,其结构与功能发生衰老性的改变. 9.渗透:水的跨膜扩散,是水分子从高浓度一侧穿过膜而进入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10.细胞全能性: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能发育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1.细胞呼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12.细胞连接:在细胞紧密靠拢的组织如上皮组织中,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特定的连接,称细胞连接. 二、填空题 1.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 2.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者是核酸 3.细胞的分级分离最有效的仪器是超速离心机 4.细胞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选择透过性 5.核糖体是由rRNA 和蛋白质组成的颗粒,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 6.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 的主要场所。 7.细胞表面的糖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 8.G蛋白是一类能与GTP 结合的蛋白质,主要有接受信号分子功能。 9.ATP水解和合成使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的过程称为ATP循环 10.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称易化扩散 11.细胞周期是指亲代细胞分裂完成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一个完整细胞世代 12.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具催化功能的一类生物催化剂为酶 13.细胞的糙面内质网的功能有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运输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新生肽的折叠与组装 14.在病理条件下,当细胞缺氧或受到某种毒害,溶酶体膜在细胞内破裂,释放出酸性水解酶消化细胞本身,此作用称自噬作用 15.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的实现有3个重要条件携带有丰富的遗传信息以及它们具有复杂的表达调控机制是细胞分化建立的前题细胞间的复杂信号系统的存在及由此引导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分化得以实施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