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图

浅析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图
浅析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图

浅析地质雷达的分辨率

美国劳雷工业公司 袁明德

近年来,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经常有人提起其分辨率的问题。分辨率或称分辨能力,指将两个靠得非常近的异常区分开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能清楚识别的最小目标大小,更小就分不清了或“看”不出来了。

目标如地层、空洞、管道都是三度体,都具有长、宽、高,从地面看下去,有横向延展度和垂向延展度。因此,判别分辨率,就有横向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之分。两者既不同又相互关联。

<垂向分辨率>

先说垂向分辨率。无论地层或具体目标,都有上下两个面,假设这两个面跟围岩或上下地层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则在顶、底面上都能形成反射波。那么分辨率的概念就是分别从顶、底反射回来的两个脉冲不重叠,或重叠的不厉害,能分得开(如图1)。显然,两者太靠拢了就分不开(如图2)。我们将这段能分得开的最小距离称为垂直分辨率。

将地下各个层面的反射系数按反射波到达时间编制成图,即为反射系数序列(如图1)。在数字化过程中,一条雷达扫描数据能用反射系数序列跟雷达讯号脉冲的褶积方程来表达:

X(t)=R(T) * e(t) + n(t)----------------------------------(1)

(图1)雷达扫描线可用反射系数

序列跟雷达脉冲的褶积来表示

X(t)------雷达扫描线

R(t)------雷达脉冲

n(t)------噪音

e(t)------反射序列

e(t) R(t)

X(t)

n(t)

借用地震反射理论,一般认为对离散的反射界面,根据瑞雷标准定义的分辨率的极限是λ/4,其中λ是主频波波长,怀特定义分辨率极限则为λ/8;对无限延展的平面层,极限分辨率为λ/30。这里并没有考虑噪音的影响,有没有噪音大不一样,而实际上都是有噪音的。所以有人用讯号的功率谱与噪音的功率谱的比S 2/N 2来表示分辨率,也有人用道间互相关C 和自相关A 的关系来衡量分辨率,因为C/(A-C)=S/N 。所以实际上,离散目标的垂直分辨率大约为λ/2左右,平面层在λ/20左右(图2)。

在地质雷达天线的设计中,一般选择天线的中心频率fp 等于天线的通频带 Δf ,即fp/Δf=1,因此,雷达的分辨率近似于C/2Δf(εr )1/2=λ/2,其中C 为空气中雷达波波速,εr 为地层介电常数。

(图2)能分辨的地层厚度跟脉冲波长之间的关系。(a)表示目标地层的波阻抗高于两侧的地层,(b)表示目标地层的波阻抗处于两侧地层之间。从左至右随着目标地层变薄,两个脉冲合二为一,最终无法分辨。

e(t)

R1(t)

X(t) = R2(t)

R1(t) + R2(t)

e(t)

R1(t)

X(t)= R2(t)

R1(t)+ R2(t)

<脉冲宽度>

至此,分辨率的关系变成了脉冲波长或称脉冲宽度的关系,即雷达波的脉冲宽度是分辨率高低的关键。

脉冲宽度指的是雷达脉冲讯号R(t)能量集中出现的这段时间Δt ,研究表明它主要取决于天线的中心频率fp 和频带宽度Δf 。根据富氏变换理论,一个脉冲波形是由一系列不同频率的谐波所合成的(图3),如果组成脉冲的高,低频率成份愈丰富即频带愈宽,所合成的脉冲就愈窄。研究表明脉宽和带宽之间有一定关系。脉宽和带宽为如下转换关系:

Δt=1/Δf---------------------------------- (2)

(图3)一个零相位脉冲的频率成份

图3借用一个零相位

地震子波的合成,说明任何

脉冲都可由一系列谐波组

合而成。

图4则表示脉宽时间

Δt 随着带宽频率Δ

f=f 2-f 1的展宽,以及中心

频率fp 的提高而变窄。

(图4)脉冲宽度与频带宽度和主频的关系示意图

要展宽频带,理想的方法是向高频端和低频端同时展宽,甚至实现无穷宽,从而获得理想的δ脉冲,这时脉冲形状成一条线,所有的能量瞬时释放,但这是不可能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通常设计雷达天线的带宽为主频的1倍至1.5倍。这样得到的脉冲大至相当于主频的1.5至1个波长宽度,由相当于主频率谐波的一个主波峰加上一定延续度的旁瓣组成。旁瓣的大小和相位个数取决于频带的宽度和斜坡形状,如果加宽频带至2倍主频或变缓带边的递降坡度,则有望更加压缩脉宽,同时增加波峰与旁瓣的比例,突出主波,达到高分辨率的目的。当然,这必然增加天线制造工艺的难度,使成本提高。

<横向分辨率>

由前面讨论得知,垂向分辨率主要取决于脉冲讯号的宽度Δt ,雷达天线的脉宽大至为一个主频波长λ,因此一个雷达天线选定之后,分辨率约为该天线主低截 f1 中心频率

fp 高截 f2 频谱 脉冲

频的四分之一波长或二分之一波长,视探测讯号的讯噪比情况。

如果把垂向分辨率说成为时间分辨率,那么,横向分辨率更多体现为空间分辨率的概念。射线理论认为,地下界面上的反射来自由斯奈尔几何定律描述的一个点,但实际上,雷达波的传播还有波动性的一面,由波动理论,当入射波前到达界面上形成反射波时,是以“反射点”为中心点的一个面上反射的综合,它们是以干涉形式形成能量累加或相减的带状分布的。将围绕反射点能量累加的这一圈反射干涉带称为菲涅尔带(Fresnel带)(图5)。这个面积有多大?根据R.E.Sheriff的理论,他认为从这个面积上反射回来的波相差不应超过四分之一波长,与之相关的菲涅尔带直径是:

Fs=2[(Z+λ/4)2-Z2]1/2=2(λ2/2+λ2/16)1/2≈(2λZ)1/2≈V(tΔt)1/2-----(3)

而A.J.Berkout认为,反映界面特性的重要变化可以集中在反射时间增长八分之一波长的范围内,即:

FB=2[(Z+λ/8)2-Z2]1/2≈(λZ)1/2≈V(tΔt/2)1/2--------------------(4)

可见横向分辨率跟目标的埋深与脉冲波长乘积有关,或者跟反射时间与脉宽的乘积有关。用Berkout标准比用Sheriff标准确定的分辨率高一些。

观测点

Z

(图5)菲涅尔带示意图

<提高分辨率的数字处理方法>

所有以上讨论的分辨率都是基于纯讯号波的理论分析,然而实际所接收的雷达波数据大多混杂有噪音。噪音将严重影响分辨率,所以提高分辨率的第一步是去噪,最大限度地提高讯噪比。

提高讯噪比的主要手段是各类滤波器,一般地质雷达都具备两类滤波器:

频率滤波(垂向滤波器):

1、IIR(无限长脉冲响应)

类似于模拟滤波器,有反馈,相位非线性;

2、FIR(有限长脉冲响应)

相位线性,稳定

3、TRIANG(三角形滤波)

波数滤波(水平滤波器):

1、平滑滤波----------IIR和矩形

2、去背景滤波-------IIR和矩形

(图6)GSSI-3102 100MHz天线滤波前后数据对比图:

上左为原始数据,空气层的振铃现象和高频噪音干扰使雷达反射讯号无法辨认,上右为原始数据的波谱图,下左是经过滤波处理后,尤其是经水平去背景滤波后,讯噪比提高,反射讯号显示出地层起伏变化,下右是滤波处理后的波谱图。

另一种直接提高垂向分辨率的处理手段是反褶积,它的功能是拓宽频带改造脉冲波形(图7),有:尖脉冲反褶积; 整形滤波; 预测反褶积

(图7)上图为一条河流底部的雷达反射原始资料,下图为滤波和反褶积处理后的资料(可见波纹线变得精细,杂乱的水平干扰也消失了,垂向分辨率大大提高。

提高横向分辨率的主要手段是偏移归位,有:

克希霍夫偏移——从惠更斯原理出发,实现真振幅恢复偏移归位

有限差分偏移

频率—波数偏移——通过富氏变换实现快速偏移归位

图8为偏移前后数据对比。

(图8)偏移后混凝土中钢筋绕射波消失,聚焦成为反映钢筋截面的一个点

最后应该说明,滤波、反褶积和偏移这三种处理手段彼此虽然独立,但又相互密切关联,譬如垂向和横向分辨率,一个改变了,另一个也随之改变,有人认为垂向分辨率ΔZ是横向分辨率的函数,ΔZ=ΔX/sinα, α为偏移角。因此研究两者的定量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至于分辨率跟噪音的关系前面已经讲述,这里要着重讲一下有人也称反褶积和偏移处理为垂向和横向反滤波,这种称呼反映了这两种处理方法都有增加噪音的倾向,它是对滤波的一种反处理,所以通常在作了反褶积和偏移之后总要注意再作一次适当的滤波。

<小结>

地质雷达检测的分辨率一直是大家十分重视但又众说不一,分歧比较大的问题。鉴于这是一种新兴的探测方法,国内外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上所述主要还是借用地震勘探中关于子波的探讨理论,但就波传导的实质来讲应该是一样

的。

1)分辨率乃是区分两个靠得很近的异常的能力,它有垂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之分,两者既独立又相关;

2)分辨率跟脉冲讯号的长短密切相关,而这又取决于通频带,由于雷达天线的设计带宽通常为1-2倍主频,所以脉宽跟主频的一个

波长λ或一个周期T相当;

3)垂向分辨率有两个标准:按瑞雷标准为λ/4或T/4;如果按怀特标准则为λ/8或T/8;

4)横向分辨率也有两种标准:按Sheriff标准为(2Zλ)1/2,其中Z是目标深度,如果按Brokout标准则为(Zλ)1/2,它们都跟目标的埋

藏深度有关;

5)对于连续界面,分辨率的问题又跟精度相关,通常为λ/30;

6)分辨率除了本质上决定于脉冲宽度以外,它又跟讯噪比和讯号的质量有关,因此通过数字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分辨率,反褶

积是提高时间分辨率的手段,偏移是提高横向空间分辨率的手

段。

鉴于本人水平和所掌握的资料有限,以上讨论必然相当粗浅,或有谬误,也在所难免。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们兴趣,共同讨论,提高应用地质雷达的水准。

参考文献

1、OZDOGEN Yilmaz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1997.

2、Sheriff, R.E.1978. “A First Course 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 tion”.

3、杰佛瑞.J.丹尼尔“透地雷达的基础”1993.5,中国地质勘查设计院。

4、C. Peter F Ulriksen “Application of Impulse Radar to Civil Engineering”

1982.

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内容提要:本文在简述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工作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实际资料计算、实测效果等方面说明采用地质雷达技术检测隧道衬砌质量的必要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地质雷达测量技术 1 前言 地质雷达(Geological Radar)又称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是一项基于不破坏受检母体而获得各项检测数据的检测方法,在我国已在数百项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随着交通、水利、市政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以及国家对工程质量的日益重视,工程实施过程中仍急需用物理勘探的手段解决大量的地质难题,因此,地质雷达极其探测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地质雷达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具有非破坏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采用便携微机控制,图象直观;工作周期短,快速高效。它不仅用于管线探测,还可用于工程建筑,地质灾害,隧道探测,不同地层划分,材料,公路工程质量的无损检测,考古等等。 2 地质雷达技术原理 地质雷达是运用瞬态电磁波的基本原理,通过宽带时域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窄脉冲电磁波,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电性介质界面时产生反射,由接收天线接收介质反射的回波信息,再由计算机将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和成像处理,即可识别不同层面反射体的空间形态和介质特性,并精确标定物体的深度(图1)。

图1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图 3 雷达的使用特性 3.1无损、连续探测,不破坏原有母体,避免了后期修补工作,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 3.2 操作简便,使用者经过2-3天培训就能掌握。 探测时,主机显示器实时成像,操作人员可直接从屏幕上判读探测结果,现场打印成图,为及时掌握施工质量提供资料,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科学水平。并且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了解道路的结构情况,发现道路路基的变化和隐性灾害,使日常管理和维护更加简单。 3.3 测量精度高,测试速度快。在车载工作方式下,测试速度大大提高,当车速达80Km/h时,系统仍能正常工作。 3.4 收、发天线离地面的探测高度可以针对不同的埋地目标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探测能力和探测分辨率:同时还可以调节收发天线之间的距离寻找系统工作的最好效果。 3.5 测点密度不受限制,便于点测和普查。 工作方式的灵活使得用户可以连续普查某一段工程的质量,也可随时对异常区域进行重点探测 和分析。 3.6 便于维护与保养。 本系统采用了结构化设计,对于使用不当或其它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简单地更换接插件即可保证雷达的正常工作。 3.7 可扩充配置。 通过选择相应的发射源和收发天线,再配上相应的处理软件,就可以在中、深层探测范围,如地下管线、地基空洞、钢筋分布、堤坝密实程度等方面扩大应用。 4 地质雷达在检测隧道衬砌质量中的应用 新建隧道施工中为确保隧道衬砌质量,采用传统“钻、看”的检测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多断面、全方位”的检测要求,业主和施工单位都在探索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有效监控和确保隧道衬砌质量的新方法。 隧道衬砌的质量检测包括1)隧道衬砌厚度,2)隧道衬砌背后未回填的空区,3)隧道衬砌的密实程度,4)施工时坍方位置及坍方的处理情况。5)有时还可检测围岩中地下水向隧道侵入的位置。4.1 工作方法

地质雷达记录的波相识别

7地质雷达记录的波相识别 地质雷达反射记录的波形比地震波复杂的多,一方面是由于地质雷达分辨率高记录的信号丰富,另一方面是由于电磁波的干扰因素多,此外还由于雷达发射的子波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脉冲。因而雷达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各种地层、目标体、干扰波的识别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7.1 地质雷达的波组特征 雷达天线发射的是子波而不是单脉冲,子波由几个震荡波形组成,占有一定的时间宽度,反射与折射波依然保持有原来子波的特点,只是幅值上有所变化。这里将雷达子波的周期、持续时间长度和衰减比三个参量作为子波的波阻特征。子波的频率成分与天线的主频相近,持续一个半到两个周期,后续振相略有衰减。例如对于100MHz天线的子波,持续时间可到15-20ns,对于1GHz的天线,持续时间约2ns。子波的波形的确定对于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波处理的基础。有很多方法可以获得各种频率天线的子波,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金属板反射。将一块较大的金属板放置于地面上,发射与接受天线与金属板平行,相距为3个周期的时程,进行数据采集,即可获得子波记录。不同类型的雷达、不同型号的天线,雷达子波的形状是不同的。天线与介质的距离、介质的电导特性对子波的形态和特点也有一定的影响,应根据现场工作条件从记录中分离子波。从下边的记录中也可以辨认出子波的特征。表面反射波、内界面反射波都是近联各州其的衰减波形。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子波的波组特征 7.2 地质与工程介质结构及反射特征 雷达的探测对象通常是多界面结构,如各类地层、岩性,松散层、风化层等都是多层结构。隧道中的围岩、初衬、二衬等,也是多界面结构。雷达波向介质内传播时,被称为下行波,经反射回表面的波称为上形波。下行波每遇到一个界面就发生一次反射和折射,入射波能量即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经折射继续向下传播,另一部分经反射掉头向上,变成上行波。反射与折射能量的分配与反

地质雷达操作规程

地质雷达法检测操作规程 1、地质雷达法适用范围 地质雷达法可用于地层划分、岩溶和不均匀体的探测、工程质量的检测,如检测衬砌厚度、衬砌背后的回填密实度和衬砌内部钢架、钢筋等分布,地下管线探查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 2、地质雷达主机技术指标: (1)系统增益不低于150dB; (2)信噪比不低于60dB; (3)采样间隔一般不大于、A/D模数转换不低于16位; (4)计时误差小于1ns; (5)具有点测与连续测量功能,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秒; (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功能; (7)具有现场数据处理功能,实时检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能力。 3、地质雷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体的厚度大于天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聂菲儿带半径。 (2)测线经过的表面相对平缓、无障碍、易于天线移动。 (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

4、地质雷达天线可采用不同频率的天线组合,技术指标为: (1)具有屏蔽功能; (2)最大探测深度应大于2m; (3)垂直分辨率应高于2cm。 5、现场检测 (1)测线布置 1、隧道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应以纵向布线为主,横向布线为辅。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的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隧道底部各布置一条;横向布线可按检测内容和要求布设线距。一般情况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6点。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地段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2、隧道竣工验收时质量检测应纵向布线,必要时可横向布线。纵向布线的位置应在隧道拱顶、左右拱腰和左右边墙各布一条;横向布线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5个点。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范围时,应加密测线和测点。 3、三线隧道应在隧道拱顶部位增加2条测线。 4、测线每5~10m应有一历程标记。 (2)介质参数的标定: 检测前应对衬砌混凝土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做现场标定,且每座隧道不少于一处,每处实测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为该隧道的介电常数或电磁波速。当隧道长度大于3km、衬砌材料或含水率变化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标定点数。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报价

GeoEye-1/IKONOS卫星影像数据价格表 说明: 1. 所有影像未经镶嵌处理。 2. 存档与编程: A. 存档数据:3个月前采集的Geo Ortho Kit数据 B. 编程数据:未采集的数据和3个月以内新采集的数据 3. 标准交付期: A. 存档数据:合同签订后5-10个工作日 B. 编程数据:数据接收成功后10-15个工作日 4. 起订面积: A. 存档数据:49km22 (最短边长不小于5公里) B. 编程数据:100km22 (最短边长不小于5公里)

5. 编程费用:标准编程免收编程费,如需加急编程,每个工作区收取38000 元编程费。 6. 运保费:人民币500元。 7. 含云量规定:实际含云量面积低于20%的影像为合格产品,若要求云量覆 盖在10%以内的影像每平方公里加价25%,要求云量覆盖在5%以内的影像每平方公里加价50%。 8. 目标仰角规定:标准拍摄目标仰角在60°- 90°之间。若要求拍摄目标仰 角在72°-90°之间,每平方公里需加收10%的附加费。 QuickBird/WorldView-1/WorldView-2影像数据价格表一、真彩色\彩红外\全色\4波段多光谱(MS1): 二、4波段捆绑(Pan+MS1)\ 4波段融合数据: 三、立体像对(基础产品):

卫星编程级别说明: 1.S级:优先级别最低的编程订单,适用于对影像获取时间要求不严格的客户,以及订单竞争不激烈的地区。优点是单价比较低,客户可以自己设定采集开始和截止时间, 或接受DG提供的采集周期;缺点是获取时间比较长.云量覆盖率不大于15% 。 2.S+级:优先级别比S级订单高,适用于急于获取合格影像的客户,以及订单竞争一般激烈的地区。优点是客户可以自己设定采集开始和截止时间,或接受DG提供的采集周期,单价相对较低,可以保证获取影像的质量。云量覆盖率不大于15% 。 3.AS级:优先级别较高,适用于急于获取合格影像的客户,以及订单竞争激烈的地区。客户必须接受DG提供的采集周期,并接受分批交付。优点是订单优先级别高,如果在DG提供的采集周期内没有完成采集,客户可以选择用DG现有的其他存档数据免费填充未完成的区域,或继续延长订单的采集周期。如果客户选择取消编程订单的未完成部分 并用免费存档数据填充未完成区域,应在原AS级订单取消后180天进行免费数据的申请;如果客户选择延长采集周期,DG会重新评估并给出新的采集周期,客户必须接受这个新的采集周期。云量覆盖率不大于15% 。 4.SS级:优先级别最高的编程订单,目标区域宽度要求小于13.5 公里,南北长度小于165 公里。DG会在未来2周的时间内,指定一个日期进行单次接收,客户可以提前48 小时确认订单,订单一旦确认,不能取消,无论云量多少均收全款。适用于灾害分析、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及其探测深度、精度,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地质雷达的工程应用。 关键词:地质雷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掌子面 引言 目前,我国修建大量穿越山岭的特长隧道。由于这些隧道大都处于地下各种复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体中。为了摸清和预知周围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隧道开挖掘进过程中,提前发现隧道前方的地质变化,为施工提供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减少和预防工程事故的发生非常重要。一、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及探测深度、精度 地质雷达(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 也称探地雷达) 是利用超高频(106Hz~109Hz)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地下目的体分布形态及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射天线( T) 将信号送入地下,遇到地层界面或目的体反射后回到地面再由接收天线( R) 接收电磁波的反射信号,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域特征和振幅特征进行分析来了解地层或目的体特征(见图1)

图1 地质雷达反射探测原理图 根据波动理论,电磁波的波动方程为: P = │P│e-j(αx-αr)﹒e-βr(1)(1)式中第二个指数-βr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项,它表示电磁波在空间各点的场值随着离场源的距离增大而减小,β为吸收系数。式中第一个指数幂中αr表示电磁波传播时的相位项,α为相位系数,与电磁波传播速度V的关系为: V = ω/α(2)当电磁波的频率极高时,上式可简略为: V = c/ε1/2(3)式中c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ε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

地质雷达的应用

地质雷达的应用领域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又称地质雷达,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高效的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它利用主频为数十兆赫至千兆赫兹波段的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由地面通过天线发射器发送至地下,经地下目的体或地层的界面反射后返回地面,为雷达天线接受器所接受,通过对所接受的雷达信号进行处理和图像解译,达到探测前方目的体的目的。与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相比,探地雷达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快速便捷、探测精度高以及对原物体无破坏作用。因此,探地雷达在道路建设和公路质量检测领域已逐渐被认识到并广泛应用起来。 地质雷达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至今将近30年了,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在考古、建筑、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采矿、航空各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解决场地勘查、线路选择、工程质量检测、病害诊断、超前预报、地质构造研究等问题。在工程地球物理领域有多种探测方法,包括反射地震、地震CT、高密度电法、地震面波和地质雷达等,其中地质雷达的分辨率最高,而且图象直观,使用方便,所以很受工程界信赖和欢迎。 1.1 工程场地勘察 地质雷达最早用于工程场地勘查,解决松散层厚度分布,基岩风化层分布,以及节理带断裂带等问题。有时也用于研究地下水分布,普查地下溶洞、人工洞室等。在粘土补发育的地区,探查深度可达20m以上,效果很好。 1.2 埋设物与考古探察 考古是地质雷达应较早的领域,在欧洲有成功的实例,如意大利罗马遗址考古、中国长江三峡库区考古等项目都应用了雷达技术。利用雷达探测古建筑基础、地下洞室、金属物品等。在现今城市改造中,有时也需要了解地下管网,如电力管线、热力管线、上下水管线、输气管线、通信电缆等,这对于地质雷实是很容易的。目前地质雷达为地下管线探测发展了

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自动化高精度处理

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自动化高精度处理----------卫星影像基于已有DOM/DEM自动化处理测试报告1、测试情况 1.1.数据情况 影像类型景数单景全色大小单景多光谱大小 高分一号31624M156M 天绘一号15976M137M资源1号02C7300M*2103M资源三号6 1.12G606M 1.2参考数据 参考DOM:影像分辨率为2米; 参考DEM:1:1万分幅DEM,格网间距为5米。 1.3机器性能 电脑工作站一台,其主要性能配置如下: CPU:Intel Xeon E5-269016核 RAM:128G 磁盘驱动器:Samsung SSD850

2 、作业流程 3、效率统计 3.1预处理 已有DEM和DOM预处理可在任务开展前,电脑全自动化进行预 处理,本次任务预处理1:10000分幅参考DEM2871,参考DOM40.5G,利用晚上时间(18小时)完成。 3.2自动定向纠正与融合处理 备注:以下时间全为计算机自动计算的时间,不需额外人工处理 影像类型全色影像自动定向与纠正全色与多光谱影像配准纠正与融合 高分一号4.5分钟/景(总共20景,7核 并行,90分钟完成) 1.2分钟/景(总共31景,12核并行, 37分钟完成) 天绘一号9分钟/景(总共9景,5核并 行,85分钟完成) 6分钟/景(总共15景,15核并行, 106分钟完成) 资源三号25分钟/景(总共5景,单核 处理,128分钟完成) 45分钟/景(总共5景,单核处理, 220分钟完成)

4、成果展示 4.1控制点分布情况 备注:因计算机保密要求,以下所有图片均为彩色打印再扫描得到的,色彩有些偏色。 图1高分一号全色影像基于底图匹配控制点分布情况 图2天绘全色影像基于底图匹配控制点分布情况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介绍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有哪些 高分辨率遥感可以以米级甚至亚米级空间分辨率精细观测地球,所获取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清楚地表达地物目标的空间结构与表层纹理特征,分辨出地物内部更为精细的组成,地物边缘信息也更加清晰,为有效的地学解译分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源日益丰富,高分辨率遥感在测绘制图、城市规划、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环境资源监测等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的领先遥感卫星数据机构,而且是整合全球的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分发不同性能、技术应用上可以互补的多种卫星影像,包括光学、雷达卫星影像、历史遥感影像等各种卫星数据服务,各种专业应用目的的图像处理、解译、顾问服务以及基于卫星影像的各种解决方案等。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贯穿中国1960年至今的所有卫星影像数据,是中国遥感卫星数据资源最多的专业遥感卫星数据服务机构,提供多尺度、多分辨率、全覆盖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服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一、卫星类型 (1)光学卫星:worldview1、worldview2、worldview3、worldview4、quickbird、geoeye、ikonos、pleiades、deimos、spot1、kompsat系例、spot2、spot3、spot4、spot5、spot6、spot7、landsat5(tm)、Sentinel-卫星、landsat(etm)、rapideye、alos、kompsat系例卫星、planet卫星、北京二号、高景一号、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环境卫星。 (2)雷达卫星:terrasar-x、radarsat-2、alos雷达卫星、高分三号卫星、哨兵卫星 (3)侦查卫星:美国锁眼卫星全系例(1960-1980) 二、卫星分辨率 (1)0.3米:worldview3、worldview4 (2)0.4米:worldview3、worldview2、geoeye、kompsat-3A (3)0.5米:worldview3、worldview2、geoeye、worldview1、pleiades

浅谈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

浅谈地质雷达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运用 蒋帅男 (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岩溶地区修筑的隧道越来越多,而在岩溶地区隧道施 工中,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超前预报却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本文以中坝隧道为例,通过对拟掘进段 隧道勘察资料及工程地质条件的解读、隧道掌子面地质编录情况的判别和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预判拟掘进段存在溶腔,并通过 超前钻孔揭示验证,得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生命及生产安全,表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可行的。关键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岩溶; 1 前言 由于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碳酸盐岩地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和岩溶形态,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的复杂性,每年都因不同程度的岩溶危害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及人身安全,而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岩溶地区修筑的隧道越来越多,因此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地质情况进行准确超前预报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用来准确预测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工程地质状况,可以减少施工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先进的隧道超前隧道岩溶超前预报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TSP、超前地质钻孔和地质雷达等。而地质雷达探测具有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像显示、处理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岩溶预报上,比较受亲睐[1]。 本文以中坝隧道为例,具体阐述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测试方法,并针对岩溶预报雷达图像进行了具体的解译。最后通过对拟掘进段隧道勘察资料及工程地质条件的解读、隧道掌子面地质编录情况的判别和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2],预判拟掘进段存在溶腔,并通过超前钻孔验证预判的准确性,得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生命及生产安全,实例表明在岩溶地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是可行的。下面就将地质雷达在中坝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用情况做一些阐述,并将其在岩溶预报上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期望对后续类似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2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及方法 2.1探测原理 地质雷达是利用频率介于106~109Hz的无线电波来确定地下介质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岩溶洞穴、破碎带、岩溶水与完整围岩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 对地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形成强反射界面, 以此来探测不良地质体。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发射天线将高频短脉冲电磁波定向送入地下, 电磁波的传播取决于地质体的电性如电导率μ和介电常数ε。电导率μ主要影响电磁波的穿透深度, 介电常数ε决定电磁波在地质体中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层或目标体就会发生反射和透射, 接收天线收到反射波信号并将其数字化, 然后由电脑以反射波波形的形式记录下来。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后, 可根据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幅度和波形, 判断地下目标体的空间位置、结构及其分布。探地雷达是在对反射波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来判断地下目标体的, 所

地质雷达报告

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 南峰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 编号:BG-CQYB-A16-001 合同段:A16合同段 施工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探测范围:右线出口LYK8+335~LYK8+310 编制: 校核: 检测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检测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报告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一、工作概况 2013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福州绕城公路东南段A16合同段南峰隧道出口右洞进行了超前地质预报,采用GSSI 公司生产的SIR-20地质雷达进行数据采集,配属100MHZ 的屏蔽天线进行了探测。本次探测范围为右线出口LYK8+335~LYK8+310,共25m 。 二.预报的方法技术 (一) 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的基本原理 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简称GPR)是近年来应用于浅层地质构造、岩性检测的一项新技术,其特点是快速、无损、连续检测,并以实时成象方式显示地下结构剖面,使探测结果一目了然,分析、判读直观方便。因探测精度高、样点密、工作效率高而倍受关注。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隧道地质雷达超前预报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隧道掌子面前方介质分布变化的广谱电磁波技术。如图1所示,利用一个天线向掌子面前方发射无载波电磁脉冲,另一个天线接收由岩体中不同介质界面反射的回波,利用电磁波在岩体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 质(如介电常数Er) 及几何形态的变化差异,根据接收到的回波旅行时间、幅度和波形等信息,来探测掌子面前方介质的地层结构与异常地质体。 理论研究与实验室模拟试验证明,电磁波在物体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走时t 、与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Er 有如下关系: v x z t 2 24+= r c v ε=

浅谈煤矿开采中地质勘探技术的重要作用

摘要: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何准确有效的进行矿产勘查是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应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同时结合以往多种勘查手段,以期提高各类矿床发现能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分析了煤田矿井开采中的地质勘探问题,论述了当前煤田矿井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技术方法的应用及特点, 提出了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矿井高密度直流电法、矿井瞬变电磁法及地质雷达等新技术新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将在煤矿地质因素预测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矿产勘查成矿理论技术研究煤矿开采地质勘探工作面

浅谈煤矿开采中地质勘探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前言 (一)煤矿开采技术的介绍 矿井由于受地质条件差、断层发育、煤厚变化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接续紧张,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多种勘探手段结合并用,地面采用三维物探手段,井下先期施工多用途探巷,整理配合钻探及井下物探等手段,针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不断进行资料的动态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勘探预报保障。 1、开发煤矿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以提高工作面单产和生产集中化为核心,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各种条件下的高效能、高可靠性的采煤装备和工艺,简单、高效、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生产过程监控与科学管理等相互配套的成套开采技术,发展各种矿井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进一步改进工艺和装备,提高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提高采煤机械化的程度和水平。 2、开发“浅埋深、硬顶板、硬煤层高产高效现代开采成套技术”,主要解决以下技术难题。硬顶板控制技术,研究埋深浅、地压小的硬厚顶板控制技术,主要通过岩层定向水力压裂、倾斜深孔爆破等顶板快速处理技术,使直接顶能随采随冒,提高顶煤回收率,且基本顶能按一定步距垮落,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又保证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硬厚顶煤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埋深浅、支承压力小条件硬厚顶煤的快速处理技术,包括高压注水压裂技术和顶煤深孔预爆破处理技术,使顶煤体能随采随冒,提高其回收率。顶煤冒放性差、块度大的综放开采成套设备配套技术,研制既有利于顶煤破碎和顶板控制,又有利于放顶煤的新型液压支架,合理确定后部输送机能力。两硬条件下放顶煤开采快速推进技术,研究合适的综放开采回采工艺,优化工序,缩短放煤时间,提高工作面的推进度,实现高产高效。5~5.5m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通过宽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利于综采配套设备的大功率和重型化,有助于连续采煤机的应用,促进工作面的高产高效。 3、缓倾斜薄煤层长壁开采。主要研究开发:体积小、功率大、高可靠性的薄煤层采煤机、刨煤机;研制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研究开发薄煤层工

地质雷达

探地雷达使用提纲 1、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2、设计规范及收费标准 3、不同地质情况的雷达波形特征 1、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1.1适用范围: 探地雷达法适用于基岩深度、水位深度、软土层厚度与深度,断裂构造等地质工程探查,城市路面塌陷、岩溶塌陷、土洞、滑坡面等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污染带监测,地基加固效果评价,路面、机场跑道、洞室衬砌检测,堤坝隐患,地下泄露,地下管线及其他埋设物探测,考古探查等。 1.2适用条件: (1)探测目的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介电常数差异,电性稳定,电磁波发射信号明显; (2)目的体在探测深度或距离范围内,其尺寸应满足探测分辨率的要求; (3)测线上天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缓,无障碍,且易于天线移动; (4)测区内不应存在大范围金属构件、无线电发射频源等较强的电磁波干扰,或通过处理无法消除的干扰; (5)不应存在极低阻屏蔽层; (6)单孔或跨孔检测时不得有金属套管; 2地质雷达测线测点设计规范及收费标准 2.1测线测点设计规范 2.1.1工程物探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测方法、目的物的规模与埋深等因素综合确定工作比例尺,测网布置应与工作比例尺一致,测网密度应能保证异常的连续、完整和便于追踪; 2.1.2布置测线时,测线方向宜避开地形及其它干扰的影响,应垂直于或大角度相交于目的物或已知异常的走向,岩溶、采空区、防空洞等走向多变体的探测宜布设两组相互正交的测线; 2.1.3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的完整和具有足够的异常背景; 2.1.4探测范围内有已知点时,测线应通过或靠近该已知点的布设;

2.1.5点测时,测点布设位置、测量应满足资料解释推断的需要; 2.1.6工作比例尺确定后,宜参照表1选择测网密度。 表1 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密度 比例尺线距(m)点距(m)点测(点/km2)1∶25000 250 25-50 10-20 1∶10000 100 10-20 80-120 1∶5000 50 10-20 300-400 1∶2000 20 5-10 2000-2500 1∶1000 10 1-5 -- 1∶500 5 0.5-2 -- 2.2收费标准 地质雷达探测收费参见《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第7章——工程物探,收费标准见表2 表2 地质雷达收费标准 地质雷达 工作方式工程勘探路面质量点测点20 (元/点)20(元/点) 连续km 13500(元/km)6300(元/km)探淤深度>10m,附加调整系数为1.3;不足4个组日按4个组日计

浅谈探地雷达法检测路面结构层

浅谈探地雷达法检测路面结构层 【摘要】以探测雷达在某高速公路上的路面结构层缺陷检测为例,阐述了探测雷达在路面结构检测的原理、方法、数据结果分析等。 【关键词】探测雷达;路面结构;检测 1路面结构层缺陷检测的意义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车辆迅速大型化以及超载现象,使公路路面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路面病害检测的作用凸显出来,其中路面结构层缺陷检测是路面病害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探地雷达的检测可以达到识别地下目标物和道路结构层内隐伏缺陷的目的。根据病害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路面的通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对公路路面的设计、施工等各方面提供有力的资料和经验。本文通过探地雷达法对某高速部分路段检测为例浅谈路面结构层缺陷检测。 2设备原理 图2.1探地雷达工作原理示意图 探地雷达方法(Ground Penetration Radar,简称GPR)是一种采用短脉冲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检测地下介质分布的新技术。根据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天线连续拖动的方式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信号在地下介质内部传播时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透射,其反射系数(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由上、下层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决定。上、下层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越大,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也越大;反之,越小。反射的电磁波被与发射天线同步移动的接收天线接收后,通过雷达主机精确记录反射回的电磁波的运动特征,获得地下介质的扫描图像,通过对扫描图像进行处理,对地质雷达剖面上目标层(体)的反射波时间延迟、波形特征以及剖面的宏观和微观形态组合进行解译,达到识别地下目标物和道路结构层内隐伏缺陷的目的。 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是不变的,因此,根据探地雷达记录上的地面反射波与地下反射波的时间差△T,即可据下式算出地下异常的埋藏深度H: H=V·△T/2(1) 式中,H即为目标层厚度;V是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下式表示: V=C/■(2) 式中,C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ε为相对介电常数,取决于地下各层构成物质的介电常数。 雷达波反射信号的振幅与反射系数成正比,在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中,反射系数r可表示为: r=■(3) 式中,ε1、ε2为界面上、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对公路检测而言,ε1为面层的相对介电常数,ε2为基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由公式(3)可知,雷达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和中心频率。导电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中心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反之亦然。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介质的电性差,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反之,越小。对沥青混凝土面层而言,面层与基层(稳定层)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可以预期面层底部会有强反射出现。不同面层(上、中、下)之间所用材料也存在细微差别,因此也可以得到较弱的

地质雷达使用与操作2

地质雷达仪的操作与保养 0.0前言:作为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高新技术方法,地质雷达以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快速经济、灵活方便、剖面直观、实时图象显示等优点,备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水文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研究、生态环境检测、城市地下管网普查、文物及考古探测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探测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并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工程探测领域应用不断被拓宽。 就目前市场上而言,地质雷达厂家主要有加拿大ERROR,美国SIR系列,瑞典MALA,国产青岛中科院光电所等等,其设备主要部件都是操作平台,仪器主机,以及配套雷达三大块。目前国内各种地质雷达使用研发已相当成熟,不同厂家的仪器性能不断改善和优化。相信在以后工程实践中,地质雷达会应用越来越光,且越来越适应各类不同的现场条件。 我公司引进的是瑞典MALA公司生产的RAMAC/GPR地质雷达,现主要介绍该仪器的使用及其小知识。 首先仪器硬件部分,仪器操作平台为IBM笔记本电脑,分采集软件GROUND VISION和分析处理软件REFLAXW软件;雷达主机为同步采集系统和高频模块;雷达的发射和采集天线为集成天线,目前购置了1.2GHZ 屏蔽天线,500MHZ屏蔽天线,100MHZ屏蔽天线,50MHZ非屏蔽天线共四种。通过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合理调配不同的天线,再辅以不同的辅助设备,(比如隧道中的脚架,提升车,公路上的拖车,水上物探上的木船,或者防水密闭管等等),使工作更便捷,应用效果更准确。 雷达的基本操作应当说比较傻瓜型,使用起来应该说比较容易上手,在实践中应当遵循《城市工程地球物理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以及仪器本身操作指南,使测试工作安排,测线布置,采样方式,测试精度,测试效果,以及测试成果等等满足工程技术要求。 1.0 基础篇 一、软件安装 1、计算机开机时,首先进入 BIOS 设置(如IBM 按F1 进入,其它参阅计算机使用手册) 将并口设置为 ECP 方式,端口地址设为0378。 2、如果是 Windows XP 或2000 操作系统,应在控制面板中进入设备管理器,在并口属性中 的端口设置栏:筛选源方案选择“使用指派给此端口的任何中断”,并选择“使用即插 即拔设备”;在资源栏:输入/输出范围选“0378-037F” 3、使用软件安装光盘,点击“setup”进行安装,按照安装提示进行安装即可。 二、雷达操作使用

全色卫星影像 多光谱卫星影像 高光谱卫星影像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全色卫星影像多光谱卫星影像高光谱卫星影像 随着光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光学遥感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全色(Panchromatic)→彩色(Color Photography)→多光谱(Multispectral)→高光谱(hyspectral)。 注: 全色波段(Panchromatic band),因为是单波段,在图上显示是灰度图片。全色遥感影像一般空间分辨率高,但无法显示地物色彩。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将之与波段影象融合处理,得到既有全色影象的高分辨率,又有多波段影象的彩色信息的影象。 全色波段,一般指使用0.5微米到0.75微米左右的单波段,即从绿色往后的可见光波段。全色遥感影象也就是对地物辐射中全色波段的影象摄取,因为是单波段,在图上显示是灰度图片。全色遥感影象一般空间分辨率高,但无法显示地物色彩。 多光谱遥感 多光谱遥感:将地物辐射电磁破分割成若干个较窄的光谱段,以摄影或扫描的方式,在同一时间获得同一目标不同波段信息的遥感技术。 原理:不同地物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同一地物则具有相同的光谱特性。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辐射能量有差别,取得的不同波段图像上有差别。 优点:多光谱遥感不仅可以根据影像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异判别地物,还可以根据光谱特性的差异判别地物,扩大了遥感的信息量。 航空摄影用的多光谱摄影与陆地卫星所用的多光谱扫描均能得到不同普段的遥感资料,分普段的图像或数据可以通过摄影彩色合成或计算机图像处理,获得比常规方法更为丰富的图像,也为地物影像计算机识别与分类提供了可能。

高光谱 高光谱遥感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多光谱遥感,它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结合在一起,在对目标的空间特征成像的同时,对每个空间像元经过色散形成几十乃至几百个窄波段以进行连续的光谱覆盖,这样形成的遥感数据可以用“图像立方体”来形象的描述。同传统遥感技术相比,其所获取的图像包含丰富的空间、辐射和光谱三重信息。 高光谱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 高光谱遥感具有不同于传统遥感的新特点: 1)波段多:可以为每个像元提供十几、数百甚至上千个波段; 2)光谱范围窄:波段范围一般小于10nm; 3)波段连续:有些传感器可以在350~2500nm的太阳光谱范围内提供几乎连续的地物光谱; 4)数据量大:随着波段数的增加,数据量成指数增加; 5)信息冗余增加:由于相邻波段高度相关,冗余信息也相对增加。 优点: 1)有利于利用光谱特征分析来研究地物; 2)有利于采用各种光谱匹配模型; 3)有利于地物的精细分类与识别; 异同点 国际遥感界的共识是光谱分辨率在λ/10数量级范围的称为多光谱(Multispectral),这样的遥感器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只有几个波段,如美国LandsatMSS,TM,法国的SPOT等;而光谱分辨率在λ/100的遥感信息称之为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随着遥感光谱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在达到λ/1000时,遥感即进入超高光谱(ultraspectral)阶段(陈述彭等,1998)。 高光谱和多光谱实质上的差别就是:高光谱的波段较多,普带较窄。(Hyperion有233~309个波段,MODIS有36个波段) 多光谱相对波段较少。(如ETM+,8个波段,分为红波段,绿波段,蓝波段,可见光,热红外(2个),近红外和全色波段) 高光谱遥感就是多比多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更高,但光谱分辨率高的同时空间分辨率会降低。

几种典型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几种典型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1.2.1 IKONOS卫星系统 1.基本情况 IKONOS是空间成像公司(Space Imaging)为满足高解析度和高精度空间信息获取而设计制造,是全球首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IKONOS-1于1999年4月27日发射失败,同年9月24日,IKONOS-2发射成功,紧接着于10月12日成功接收到第一幅影像。 IKONOS卫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制造,重1600lb,由Athena II 火箭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成功,卫星设计寿命为7年。它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倾角98.1o,平均飞行高度681km,轨道周期98.3min,通过赤道的当地时间为上午10:30,在地面上空平均飞行速度为6.79km/s,卫星平台自身高1.8m,直径1.6m。 IKONOS卫星的传感器系统由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研制,包括一个1m分辨率的全色传感器和一个4m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其中的全色传感器由13816个CCD单元以线阵列排成,CCD单元的物理尺寸为12μm x 12μm,多光谱传感器分四个波段,每个波段由3454个CCD单元组成。传感器光学系统的等效焦距为10m,视场角(FOV)为0.931o,因此当卫星在681km的高度飞行时,其星下点的地面分辨率在全色波段最高可达0.82m,多光谱可达3.28m,扫描宽度约为11km。传感器可倾斜至26o立体成像,平均地面分辨率1m左右,此时扫描宽度约为13km。IKONOS的多光谱波段与Landsat TM的1—4波段大体相同,并且全部波段都具有11位的动态范围,从而使其影像包含更加丰富的信息。 IKONOS卫星载有高性能的GPS接收机、恒星跟踪仪和激光陀螺。GPS数据经过后处理可提供较精确的星历信息;恒星跟踪仪用以高精度确定卫星的姿态,其采样频率低;激光陀螺则可高频地测量成像期间卫星的姿态变化,短期内有很高的精度。恒星跟踪数据与激光陀螺数据通过卡尔曼滤波能提供成像期间卫星较精确的姿态信息。GPS接收机、恒星跟踪仪和激光陀螺提供的较高精度的轨道星历和姿态信息,保证了在没有地面控制的情况下,IKONOS卫星影像也能达到较高的地理定位精度。 2.成像原理 与Landsat和SPOT-4卫星相比,IKONOS卫星的成像方式更加灵活,其传感器系统采用独特的机械设计,可以十分灵活地以任意方位角成像,偏离正底点的摆动角甚至可达到60o。IKONOS卫星360o的照准能力使其既可侧摆成像以获取异轨立体或缩短重访周期,也可通过沿轨道方向的前后摆动同轨立体成像,具有推扫、横扫成像能力。 IKONOS卫星能获取同轨立体影像。当卫星接近目标时,传感器光学系统先沿着轨道向前倾斜,照准目标区域并采集第一幅影像,接着控制系统操纵传感器向后摆动,大约100s 后再次照准目标区并采集第二幅影像,如图1.1所示。由于IKONOS卫星利用单线阵CCD 传感器,通过光学系统的前后摆动实现同轨立体成像。因此,相应的立体覆盖是不连续的。

浅析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图

浅析地质雷达的分辨率 美国劳雷工业公司 袁明德 近年来,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广,经常有人提起其分辨率的问题。分辨率或称分辨能力,指将两个靠得非常近的异常区分开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能清楚识别的最小目标大小,更小就分不清了或“看”不出来了。 目标如地层、空洞、管道都是三度体,都具有长、宽、高,从地面看下去,有横向延展度和垂向延展度。因此,判别分辨率,就有横向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之分。两者既不同又相互关联。 <垂向分辨率> 先说垂向分辨率。无论地层或具体目标,都有上下两个面,假设这两个面跟围岩或上下地层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则在顶、底面上都能形成反射波。那么分辨率的概念就是分别从顶、底反射回来的两个脉冲不重叠,或重叠的不厉害,能分得开(如图1)。显然,两者太靠拢了就分不开(如图2)。我们将这段能分得开的最小距离称为垂直分辨率。 将地下各个层面的反射系数按反射波到达时间编制成图,即为反射系数序列(如图1)。在数字化过程中,一条雷达扫描数据能用反射系数序列跟雷达讯号脉冲的褶积方程来表达: X(t)=R(T) * e(t) + n(t)----------------------------------(1) (图1)雷达扫描线可用反射系数 序列跟雷达脉冲的褶积来表示 X(t)------雷达扫描线 R(t)------雷达脉冲 n(t)------噪音 e(t)------反射序列 e(t) R(t) X(t) n(t)

借用地震反射理论,一般认为对离散的反射界面,根据瑞雷标准定义的分辨率的极限是λ/4,其中λ是主频波波长,怀特定义分辨率极限则为λ/8;对无限延展的平面层,极限分辨率为λ/30。这里并没有考虑噪音的影响,有没有噪音大不一样,而实际上都是有噪音的。所以有人用讯号的功率谱与噪音的功率谱的比S 2/N 2来表示分辨率,也有人用道间互相关C 和自相关A 的关系来衡量分辨率,因为C/(A-C)=S/N 。所以实际上,离散目标的垂直分辨率大约为λ/2左右,平面层在λ/20左右(图2)。 在地质雷达天线的设计中,一般选择天线的中心频率fp 等于天线的通频带 Δf ,即fp/Δf=1,因此,雷达的分辨率近似于C/2Δf(εr )1/2=λ/2,其中C 为空气中雷达波波速,εr 为地层介电常数。 (图2)能分辨的地层厚度跟脉冲波长之间的关系。(a)表示目标地层的波阻抗高于两侧的地层,(b)表示目标地层的波阻抗处于两侧地层之间。从左至右随着目标地层变薄,两个脉冲合二为一,最终无法分辨。 e(t) R1(t) X(t) = R2(t) R1(t) + R2(t) e(t) R1(t) X(t)= R2(t) R1(t)+ R2(t)

卫星影像与航拍的区别

卫星影像图与飞机航拍图的区别 一、卫星影像图与飞机航拍图区别 (一)定义 1、卫星影像图:卫星影像图是以卫星作为遥感平台,通过卫星上装载的对地观测遥感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所获得的遥感图像。 2、飞机航拍图:飞机航拍图是以飞机作为遥感平台,在近地点的稳定高度拍摄地面各种目标所获得的图像。 (二)成图原理、方式 1、卫星影像图:以卫星为航天遥感平台(一般大于80km),以扫描方式获取图像,有很多波段,最大可达350多个以上,彩色图像基本上都是波段组合和融合而成,色彩不太真实。 2、飞机航拍图:以飞机为航空遥感平台(小于80km),以光学摄影进行的遥感,一般是黑白,真彩和彩红外摄影,一般最多4个波段,颜色比较真实。 (三)分辨率 1、卫星影像图:比例尺小,分辨率低,清晰度相对较低,一般分辨率可从0.5米—1000米之间;

2、飞机航拍图:比例尺较大,分辨率较高,清晰度高,一般分辨率可从0.04米—1米之间。 (四)图像变形 1、卫星影像图:摄影高度较高,因此建筑的投影差方向和大小基本上都一样,变形小。 2、飞机航拍图:摄影高度较低,因此建筑的投影差方向和大小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变形大。 (五)成图面积 1、卫星影像图:成图面积大,含信息丰富,拍摄面域广,获取速度快,可做全球动态监测。 2、飞机航拍图:成图面积小,离地面距离相对要近得多, 观察格外清晰、准确, 图像稳定, 精度高,避免了常规调查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无效工作, 极大的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节约了财力和物力。 (六)图像用途 1、卫星影像图:国土,规划,水利等大型工程。 2、飞机航拍图:小面积测绘,应急、抗灾。 (七)优点 1、卫星影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