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美国从繁荣到危机的表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材料,知道经济大危机出现的原因,导火线、表现;概括经济危机的影响与特点。(重点、难点)

目标3: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并说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出哪些内容说明revival (复兴)

relive(救济)reform(改革)这三方面的内容?评价罗斯福新政。

(重点、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图片展示:罗斯福

图片中的罗斯福曾连续四年当选美国总统,为什么罗斯福会有这么大的威望?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美国从繁荣到危机的表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概括美国20实际20年代经济大危机出现的原因。并说出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

材料一

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的5%的最富有者攫取;另一方面,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一年2000美元)或在这一水平之下。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更为严重的是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4%。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达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材料三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骛,“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等。对新汽车的追求永无止境,当福特在1928年宣布他将推出新的A型车时,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对这种尚未谋面的汽车下了订单。“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

材料四

1929年秋,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希尔宣布:“股票价格所已达到的高度看起来象是持久的。”财政部长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继续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总结:

材料一:美国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

材料二:购买力低下

材料三: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材料四:人们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

师总结:

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生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导火线:美国股票突然暴跌

师讲述: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825年,经济危机第一次在英国爆发。以后,每隔8—10年重演一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大危机

【合作探究】2.观看视频,概括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表现有哪些?

生: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

【合作探究】3.阅读材料,概括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

生:影响:严重地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合作探究】4.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经济危机的特点:

范围广: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时间长: 1929-1933,共5年

●破坏性大

“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1.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并说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出哪些内容说明revival(复兴)relive(救济)reform(改革)这三方面的内容?

【合作探究】3.我们该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成效:

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

没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根本矛盾。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课堂小结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核心三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也称三R新政。在爆发经济大危机的情况下,由于罗斯福政府的这些措施,是的美国的经济开始了复苏,并且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任。而且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4)知识结构

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四、课后作业

将课后作业——提升检测—《罗斯福新政》发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为扩大就业,推行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规定?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图解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限制,如《国家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

提示: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

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

xx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标要求 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的重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正确评价拿破仑。理解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认识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拿破仑的主要革命活动并在课堂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推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史实,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对拿破仑战争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拿破仑战争性质的变化和作用的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树立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思想意识。 重点难点 一、重点:《人权宣言》基本内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二、难点: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讲述法、情境设计法、讨论法多法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有关资料。(教师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有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电影《滑铁卢》片段,重现历史场景。) 师:(随着影片片段解说)影片中充满自信和睿智,跃马在前者就是拿破仑.波拿巴,当年曾有人评价他“打个喷嚏就会使全欧洲感冒”,那么拿破仑是一个什么历史人物,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量,他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了解这段历史。 (板书课题:xx大革命) 二、学习新课: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多媒体展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 问:大家从中可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法国等级森严,下层受到上层压迫。) 师: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二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而第三等级生活困苦,资产阶级有钱却无权,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政治权利。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手工工场兴盛。但是,法国国内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2、三级会议的召开(多媒体展示《三级会议》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三级会议召开时间、当时的国王,国王召开会议的目的及其结果。

九上 部编历史 第13课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 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 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 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 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 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 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 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 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 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欧洲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了解庄园制度的变化 2、能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和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0-63,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找11世纪后欧洲的农村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2、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3、概括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时间、过程、作用) 四、【合作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当堂训练】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农村通过哪一运动扩大了土地面积,同时取得了自治权( ) A.圈地运动 B.垦殖运动 C.采邑改革 D.自由运动 2.14世纪以后,领主直领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领主经营不善 B.农奴纷纷出逃 C.城市的重新复兴 D.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渗透 3.14世纪中叶以后,通过建立租地农场,成为租地农场主的是( ) A.国王 B.封建领主 C.富裕农民 D.骑士 4.能够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场所是( ) A.封建庄园 B.乡村市场 C.手工作坊 D.手工工场 5.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某些城市,其市民借着取得特许状而得以选举市长、成立市议会和建立城市法庭。根据上述情形,可知这些城市的市民取得的权利有( ) A.宣战、结盟及媾和权 B.行政、立法及司法权 C.募兵、征税及教育权 D.咨议、审查及复议权 6.15、1世纪之交,欧洲农村的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是( ) A.货币地租消失 B.出现了最初的无产者 C.新的领主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 D.富裕的作坊主扩大生产规模 7.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 ) A.生产规模上 B.生产组织形式上 C.技术分工上 D.雇工素质上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题含答案-1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 2.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可见,贵族、教会、农民等进行垦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号召 B.领导人物的号召 C. 物质利益的驱动D.科技的发展 3.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 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材料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 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 D.经济得到了发展 6.14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 南部朗格多克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也远销东方。这反映了西欧() A.远程贸易的发展 B.城市的发展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科技的发展 7.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 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应是() A.大化改新 B.远程贸易 C.手工工场 D.垦殖运动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1.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 2.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的基本史实。 3.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预习案】 【自学导航】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穆罕默德阐述了__独尊安拉__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__穆斯林公社__。 3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__麦加__。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__穆罕默德__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4.至__8世纪中期__,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__疆域最大__的帝国。 三、阿拉伯文化 5.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__智慧宫__”,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6.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__阿拉伯数字__”,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7.阿拉伯人著的《__医学集成__》和《__医典__》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8.脍炙人口的《__天方夜谭__》,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探究案】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 第- 1 -页/共3页

【探究一】 1、简述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谈谈你对伊斯兰教创立的感悟。 活动: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630年,占领了麦加城。 感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反映了阿拉伯人渴望实现统一。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阅读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分析阿拉伯学者创造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的原因。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 做出了哪些贡献? 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设立“智慧宫”、以 黄金支付稿酬等。阿拉伯学者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 贡献: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 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 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巧妙, 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④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 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检测案】 1、以下哪个地方是穆斯林一生中最希望拜谒的地方 A.麦加大清真寺B.“哭墙” C.巴黎圣母院D.圣索菲亚大教堂 2、麦加之所以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是因为() A.那是穆罕默德最初传教的地方 B.那是穆罕默德病逝的地方 C.那是穆罕默德最早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方 D.那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国家的性质是() A.政教分离 B.政教合一 C.世俗政权 D.宗教政权 4、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至21课知识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思维导图】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程标准:讲述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 1、农业的新变化: (1)11世纪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新开发地区地区也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土地的经营方式的变化: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出现租地农场。 (3)租地农场特点:农场主与农民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剥削关系。 2、手工业新变化:出现集中手工工场;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出现: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中富裕农民、骑士和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课程标准:知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兴起背景: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 、 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4.性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 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有继承,更有创新。 6. 意义或影响: (1)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2)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 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但丁 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 (1)《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表达的思想: 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 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3.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达·芬奇 1.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2.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指的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四、莎士比亚 1.文艺复兴向外传播时间及范围:15、16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2.莎士比亚的成就及体现的思想内容 (1)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2)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课程标准:讲述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的相关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描述了东方的富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业因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所有重要传统商道。 4.客观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导航技术及造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1.迪亚士和他的航海:(1)时间:1487--1488年(2)资助国:葡萄牙(3)路线:1488年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4)成就: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及航海成就:(1)时 间:1497--1498(2)资助国:葡萄牙(3)路线及成就: 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及航海成就:(1)时 间:1492年8月(2)资助国:西班牙 (3)路线及成就:1492年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等。 4.麦哲伦船队及航海成就 (1)背 景: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达到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 (2)时 间:1519--1522(3)资助国: 西班牙 (4)路 线: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实现全球航行。 (5)意 义: 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 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难点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型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与庄园经济有何区别?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史料1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 教师: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教师:新开垦的土地如何管理? 学生: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这些新开发的地区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史料214世纪早期,西欧出现饥荒,接着是瘟疫,人口急剧减少,许多农民和庄园主的财产至少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变化的经济条件再次要求调整契约安排。留住佃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租金减少奴化义务……劳动服务不可避免地被货币租金支付所取代,土地被佃户和(或)接受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地寻找他们的工作。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农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欧洲王权得到加强。 过程与方法:租地农场的出现、发展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商人地位的变化,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庄园的衰落 难点: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变化产生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文艺复兴运动 教案

第13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目标1.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知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起点、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及相应作品||。 教 学 难点 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历史意义||,懂得 它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教[来源学#科 #网]学内 [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容 [来源:1ZXXK]新 课 导 入 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文艺复兴运动视频||,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2(问题式导入)师:请同学们阅读P87的导言||,找出最能反映其中心思想的句子||。(学生朗读导言)朗读不错||,现在请同学回答中心句子||。 生:“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猛烈攻击为神学迷信所禁锢的封建精神堡垒”||。[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43942663.html,][来源:1] 师:不错||。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重点||。由此导入新课||。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西欧的文艺复兴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师肯定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并且是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中“西欧城市的兴起”||,在当时著名的城市中意大利最多||。而城市兴起的作用||,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说说文艺复兴的时间、兴起国家、实质、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答案:从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新文化思想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3.学生分组讨论:人文主义提倡什么? 答案: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4.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新文化思想的创新? 答案: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当时教权大于王权||。人们只能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来反封建||,而反封建首先体现为反神学||,反对神学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 所以我们把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5.学生分组议一议:文艺复兴运动有何影响? 答案: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过渡语:解放思想是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开始用“我”的眼睛而不是“神”的眼睛看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意大利的杰出文学家但丁做出了杰出贡献||。 板块二但丁与《神曲》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展示图片但丁像(见课件)||,说说他是哪个国家的文学家?代表作是什么?他有何历史地位? 答案:意大利;《神曲》;地位:被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过渡语: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除了但丁还有意大利的达·芬奇||。 教学内课 堂 探 板块三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说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名字及达·芬奇的绘画名作的名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教案

第13课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直进行奴隶“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大量的财富由此源源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给非洲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侵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一次冲撞和整合,这个过程与古代战争一样,既有残酷野蛮的一面,也有传播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一面。由于人类文明是人类智慧和良知的结晶,随着他的发展脚步,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整合应当越来越倾向于和平交融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所带来得后果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 社会面貌发 生可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可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2、导入:欧洲资本主义这种“先进的西方文明”还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起来?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一艘海船正由非洲向美洲驶去。船不太大,甲板下面的船舱里,几百名黑人挤在一起,密不透风;甲板上是一些欧洲向美洲船员和他们的老板。这是一艘贩奴船,船仓里关的就是要运往美洲出卖的黑奴。开饭的时间到了,几位船员掀开舱盖,把一些食物和水递下去。看他们的神情和动作,就像是在喂猪。在漫漫航程中,有的黑奴在肮脏的船里得了传染病,就被带出船舱,老板捂着鼻子走过来,看了一眼,就挥挥手,指示船员把黑奴仍进大海,以防这个黑奴的病传染给其他的黑奴,船员对这种作法早已习以为常。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开辟后、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它们在16世纪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葡萄牙殖民扩张主要在非洲、亚洲沿海和南美洲的巴西。西班牙侵占了除巴西以外的几乎整个拉丁美洲,还在亚洲侵占了菲律宾群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考试测试卷(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测试卷 选择题 1.13—14世纪,他们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他们”指的是( ) ①贵族②富裕农民③骑士④乡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① D.①③④ 2.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农,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C.农业资本家租来土地,雇用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冲击了旧的生产方式 D.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村货币关系发展的结果,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 3.“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土地集中成为趋势:14世纪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租地农场”这一内容的主题是( ) A.庄园经济的发展 B.11世纪后欧洲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C欧洲封建社会农村状况的集中呈现 D.欧洲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4.欧洲农村发生变化的同时手工业也发生变化,下列变化符合当时实际的是( ) ①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②手工业者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③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④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15世纪,英国许多城市郊区的农民,在自己的家中接受呢绒商人的订货,有的将羊毛去污梳理,有的纺线,有的染色,有的织呢,而羊毛商人则收集成品投放到市场。这反映的是( ) A.小作坊生产 B.分散手工工场生产 C.集中手工工场生产 D.租地农场生产 6.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其突出表现为( ) ①庄园劳役量不断增加②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③农奴可通过缴纳迁徙税离开庄园④农奴被禁锢在庄园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 A.地位得到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3课 教学设计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战争。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分析雅各宾派专政的措施、特点,认识雅各宾派专政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 (2)评价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标准,评价拿破仑的一生。3.思想情感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状况,懂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矛盾的必然结果。 (2)指导学生分析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采取的措施,使学生认识法国革命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是一场影响巨大和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 (3)组织学生讨论对拿破仑的评价,使学生学会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学会正确看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重点:雅各宾派专政,拿破仑帝国。 5.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图示归纳法、直观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巩固法等。 2.学法选择:图示归纳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巩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材中的图文史料、网上下载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国独立战争的枪声刚停,仅仅隔了几年,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又响起了反抗封建统治的隆隆炮声。这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欧洲大国,也是当时的强国,同时还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发生的?雅各宾派专政又是怎么一回事?拿破仑是如何崛起的?这些问题将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研究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法国大革命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18世纪法国思想、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的状况如何?思想上是启蒙思想传播;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发展,但农业为主;社会上分成了三个等级;政治上是君主专制。 法国的各种矛盾存在已久,为什么这时爆发革命?三级会议的召开,这就是直接原因。革命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攻占巴士底狱。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不久,三级会议改为制宪会议。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请同学分析一下《人权宣言》。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权宣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是法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发表后,革命是如何发展的呢?革命的发展,使国王路易十六十分仇视和恐惧,企图逃到国外,将来卷土重来。但国王装扮成平民逃出巴黎后,被人认了出来,又被押解回来。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推上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 — 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 — 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 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 一一富兰克林 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 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 —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 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 “妈妈,天气这么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 ,我们没有钱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 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 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 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图解原因】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⑵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 : 59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 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 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