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 第7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

地下水环境 第7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
地下水环境 第7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污染评价

§1 概述

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的实际污染效应的评价。

评价目的——论证地下水污染程度,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通过地下水污染评价,可确定地下水污染范围和程度,找出主要污染因子,寻找污

染源,查明污染原因,从而为制定防治地下水污染规划与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污染评价分为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按时间):

现状评价即根据近期环境监测资料,对调查区的地下水污染现状的评价;后者即根据调查区经济发展规划,预测该区地下水污染变化情况,据预测结果进行评价。

地下水污染评价程序(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查明条件、污染源,污染途径,影响因素

监测及实验:依据精度布设监测孔,获取各种污染组分的测试数据

第二阶段——系统分析(构建出研究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选择评价因子

确定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系统评价

选择评价模型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污染程度的分级

第四阶段——系统调控

根据区域环境目标,制订地下水保护规划,提出污染治理措施,编写地下水污

染评价报告书

1 选择评价因子

污染物种类繁多,无需对所有成分都评价

根据污染源评价结果,选择分布范围广、对人体健康或地下水利用功能影响较大

的污染物,或选择地下水中接近或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有害组分作为

评价因子

如从人体健康考虑,常选:

氮的化合物(NO

3-, NO

2

-, NH

4

+);

氰化物(高毒类);

重金属(铅, 铬, 镉, 汞, 砷);

有机污染物(农药,酚类,氯代烃、苯系物等)

2 确定评价标准

地下水污染指人为造成的污染,属次生污染,应选用地区环境本底值为评价标准。

本底值的确定:

地下水环境本底值:本区内未受污染地段的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均值;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本区内相对清洁区监测得到的地下水各种组分的质量参

数的统计平均值;

对照值:未被污染、水文地质条件与本区相似的地下水背景值。

3 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级

根据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检出情况将污染程度分为六个等级:未污染;微污染;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严重污染。

4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或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通过一定的计算对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地下水污染评价的结论。

§2 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

——把具有不同量纲的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换算成某统一量纲的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进行数学上的归纳和统计,得出较简单的综合污染指数,用其代表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污染指数的计算方法:

分项污染指数计算

单综合污染指数法

双综合污染指数法

分类综合污染指数法

1 分项污染指数P i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实测浓度与评价标准的允许值之比。其表征单一污染物对地下水产生等效影响的程度, P i 越大,该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越高。有三种计算方法:

?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随该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时: 0i

i i

C P C =

(C i 、C 0i 分别为污染物i 的实测浓度和评价标准)

? 对环境的危害程度随该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时:max max 0i i

i i i

C C P C C -=

-

? 污染物的浓度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过高过低都有害时:0max min

00i i

i i i

C C P C C -=

- (C 0i 、C 0i max 分别为污染物i 在地下水中允许值区间的中值和该污染物评价标准允许最高浓度)

综合污染指数反映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综合污染指数愈大,说明地下水污染程度愈严重。常用于地下水污染评价的综合污染指数有以下几种:

2 单综合污染指数法

(一)叠加型综合污染指数(反映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污染程度)

1. 简单叠加型指数 110n

n

i

i i i i

C P P C ===

=∑∑

2. 加权叠加型指数 1

1

0n n

i

i i i

i i i

C P W P W C ===

=∑∑ (Wi ——第i 种污染物的权重)

(二)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解决评价因子数不同的问题)

1. 均权平均型指数 11011n n i

i i i i C P P n n C ====

∑∑ 2. 加权平均型指数 11011n n

i i i i

i i i

C P W P W n n C ====∑∑ (三)极值型综合污染指数(解决个别污染物超标过高情况)

在计算污染物分指数时,往往某种污染物超标倍数很高,而其它若干污染物都不超标,平均状况也不超标,实际上某种污染物超标就会造成对环境的危害。极值型综合污染指数的特点既考虑了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又兼顾了浓度最大的污染物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

1. 内梅罗指数

P =

2. 几何平均型指数 ()max 1

1n

i i i P P P n ==?

∑ 3 双综合污染指数法

双综合污染指数是用综合污染指数和其方差两个指标判别,前者反映各污染参数平均污染状况,后者反映污染参数指数的离散程度。其中任何一个较大,都说明水质较差。

计算公式:()12

21m

i

i m

i i

i P P P W P P σ==?

=????=-??

∑∑ 双综合污染指标分级标准参考:

4 分类综合污染指数法

首先按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类型或地下水的用途分为若干类型,分别计算各类的综合污染指

数,然后采用加权叠加的方法计算总的综合污染指数,划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

(一)按地下水中污染物类型分类(三种类型)

1. 无机类,包括硫酸盐、氯化物、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与氨态氮等;

2. 有机类,包括BOD 、COD 、CO 、有机碳总量、油、笨、酚、氰、多环芳烃、洗涤剂等;

3. 重金属类,包括铁、锰、汞、镉、铬、锌、铜、铅等。

分别计算各类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指数,再采用下面公式计算总的综合污染指数

1

m

j j j P W P ==∑总

式中,Wj ——第 j 类的权重;Pj ——第 j 类的综合污染指数。

(二)按地下水的用途分类(三种类型)

1. 人类直接接触用水,包括饮水、制造饮料用水等;

2. 间接接触用水,包括渔业用水、农业用水等;

3. 不接触用水,包括工业用水、冷却用水等。

按以上三种用途的水质标准,分别计算综合污染指数,再按以下公式计算总的综合污染指数

1

m

j j j P W P ==∑总

其它评价方法

系统聚类法

模糊数学法

灰色聚类法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热力学方法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全国地下水基础情况调查评估实施计划方案

培训讲义材料 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实施方案 (2011年)

总体技术组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1总论1 1.1目的意义1 1.2基本原则1 1.3“十二五”总体部署2 1.4 工作思路和任务4 1.4.1工作思路4 1.4.2工作特点4 1.4.3工作要求5 1.4.4主要任务6 1.5技术路线6 1.6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9 2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10 2.1建立清单10 2.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0 2.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13 2.3.1现场踏勘13 2.3.2收集资料14 2.4采样分析14 2.4.1矿山开采区16 2.4.2重点工业园区17 2.4.3危险废物处置场18 2.4.4垃圾填埋场19 2.4.5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22 2.4.6农业污染源24 2.4.7高尔夫球场26 2.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27 3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8 3.1 建立清单28

3.2筛选重点调查对象29 3.2.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29 3.2.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29 3.3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0 3.3.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0 3.3.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1 3.4采样分析31 3.4.1城镇集中式水源地31 3.4.2农村集中式水源地33 3.5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4 4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35 4.1确定调查对象36 4.2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37 4.3采样分析38 4.3.1典型城市群38 4.3.2典型井灌区38 4.3.3典型岩溶区39 4.4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39 5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39 5.1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40 5.1.1评估对象40 5.1.2评估步骤与方法40 5.2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41 5.2.1评估对象41 5.2.2评估步骤与方法41 5.3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45 5.3.1 评估对象45 5.3.2评估步骤与方法45 5.4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47 5.4.1评估对象47 5.4.2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48 6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50 6.1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50 6.2数据库初步建设50 6.3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51 6.4成果图件编制51 6.5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51 7质量控制52 7.1总体要求52

7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 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 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X-D-?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 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 <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地下水环境质量准则GB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 B/T14848-9 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7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1 概 述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 2O ,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天然: 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水是地球中元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7.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O 2 、N 2 、CO 2 、CH 4 、H 2S 等。 1)O 2 、N 2 地下水中的O 2 、N 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 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 2耗尽,只留下N 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2)H 2S 、甲烷(CH 4) 地下水中出现H 2S 、CH 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 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球化学环境。 3)CO 2 CO 2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 2(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地下水中含CO 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7大离子:Cl -、SO 42-、HCO 3- 、Na +、K +、Ca 2+、Mg 2+。 低矿化水中(M<1 ~ 2g/L ):HCO 3- 、Ca 2+、Mg 2+为主(难溶物质为主); 发生化学反应 岩石圈水圈 交换化学成分

中矿化水中(M=2 ~ 5g/L ):SO 42- 、Na +、Ca 2+为主; 高矿化水中(M>5g/L ):Cl - 、Na +为主(易溶物质为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溶解度的不同: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 的总称(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等非固体组分),用缩略词TDS 1)Cl -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 100g/L 以上。 来源: 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 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③ 来自海水; 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 - ,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 地下水中,如Cl - 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特点: ① Cl - 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② Cl -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加,Cl - 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 2)SO 42-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SO 42- 为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石膏(CaSO 4·2H 2O )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② 硫化物的氧化: 2FeS 2+7O 2+2H 2O →2FeSO 4+4H ++2SO 42- (黄铁矿) 注意: ① 由于煤系地层(C –P )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的地下水 往往以SO 42- 为主;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SO 42- ; 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 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酸雨,从而使 地下水中SO 42- 增加;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 2已达1800?104t 之 多,因此,地下水中SO 42- 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3)HCO 3-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来源: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碳酸盐溶 解 度 矿 化 度 小 低 H C O 3 -S O 4 2-C l -大 高 硫酸盐氯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第七章__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第七章 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1 非饱和带的地下水运动 一、关于非饱和带水分的基本知识 1. 含水率,饱和度和田间持水量 包气带中的空隙,一部分被水充填,另一部分被空气充填。 含水率(θ):表示单位积中水所占的体积, 式中:(V w )0——典型单元体中水的体积; V 0——典型单元体的体积 饱和度:岩石的空隙空间中被水占据部分所占的比例。 式中:(V 0)0——典型单元体中的空隙体积 含水率与饱和度的关系: θ=nS w 式中:n ——孔隙度。 田间持水量:在长时间重力排水后仍然保留在土中的水量。 2. 毛管压力 毛管压强:在多孔介质的孔隙中,液体和气体接触是,二者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称毛管压强。用p c 表示 p c =p a -p w 式中:p a ——空气的压强; p w ——水的压强 毛管压强取决于界面的曲率,曲率愈大(液面愈弯曲,毛管压强愈大。 以上毛管压强是以绝对压强为基准,如果以相对压强为基准,这时有: p c =p a -p w –p a ∴ p c =-p w 毛管压强相对大气压强为负值。即,非饱和带孔隙中的水处于小于大气压 强的情况下。 非饱和带水流中任何点的水头 式中:z ——位置水头; h c =p c /r ——毛管压力水头; ∴ H=z-h c 3土壤水分特征的曲线 ()()0 00 V V S w w = ()0 V V w = θr p z r p z H c w -=+ =

水分特征曲线:反映毛管压力水头(或毛管压强)和土壤含水率或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如图:随着含水率的减少,毛管压力增加,当含水率减小到某一值时,压强继续增大时,含水率不在减小。相应的饱和度为: 影响特征曲线的因素: (1)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水分特征曲线不同。一般说,土壤的粘粒含量愈高。同一负压条件下土壤的含水率愈大,或者同一含水率下其负压愈高。这是因为,粘粒含量增多。使土壤中细小孔隙发育的缘故。 (2)土壤结构。如图,为一砂壤土不同干容重的水分特征曲线,在同一负压下,土壤愈密实,(大),相应的含水率一般也大。原因,土壤愈密实,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孔隙增多。 (3)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水的粘滞性下降,所以表面张力降低,在同样的负压下,含水率要低一些。 (4)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影响。对于同一土壤,土壤脱湿(由湿变干)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同,如图,在相同的负压下,排水(脱湿)时的含水率要大于吸湿时的含水率。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5)容水度:毛管压力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土中释放出的水体积。数值上等于,水分特征曲线的斜率的负倒数。 它是含水率和毛管压强的函数,可用或表示。 二、非饱和带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非饱和带地下水的运动,也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这时的渗透系数是变化的,与含水率和毛细压力水头有关,是和的函数,其关系如图,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渗透系数增大,随毛管压力水头的减小,渗透系数增大。 在非饱和带中,定律的表达式为: 在三个坐标轴的分量为: 2 基本微分方程 第一章推的渗流连续性方程,如下: 在饱水带中,全部孔隙被水充满,等式右端用孔隙度,在非饱和带中,部分孔隙被水充满,所以用含水率取代,并两边除(近似为常数),得: n S w 0 0θ= dh d C θ- =()()J h K v J K v c ?=?=或 θ() () () () () () z H h K v z H K v y H h K v y H K v x H h K v x H K v c z z c y y c x x ??-=??-=??-=??-=??-=??-=θθθ或 ()()()[]z y x n t z y x z v y v x v z y x ????? =???? ???????+??+??-ρρρρ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 10.1.1.1 监测点位布设 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当地井位情况,本工程共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0.1-1和图8.2-1。 表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表 10.1.1.2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0年8月22日-8月24日,每天一次。 10.1.1.3 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砷、汞、铁、锰、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共十四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 10.1.1.4 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保存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5750-2006),具体见表10.1-2。 表10.1-2 地下水监测与分析方法

10.1.1.5 监测结果 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1-3。 10.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0.1.2.1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见表10.1-4。 表10.1-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10.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公式为: i i i S C P / 式中:P i ——指污染物i 的单因子指数; C i ——指污染物i 的监测结果; S i ——指污染物i 的所执行的评价标准。 对PH 值进行评价的公式为: P PH =(7.0-PHi)/(7.0-PHsd) PHi ≤7.0 P PH =(PHi-7.0)/(PHsu-7.0) PHi ≥7.0 式中:P PH ——指PH 值的单因子指数; PH i ——指PH 的监测结果; PH sd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下限;PH su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上限。

上海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质量背景调查与评价报告

上海高桥爱思开溶剂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背景质量调查与评价

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二○○五年十二月

上海高桥爱思开溶剂有限公司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背景质量调查与评价 项目负责: 编写人: 审核人: 总工程师: 总经理: 提交单位: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二00五年十二月

目录 1 调查项目的来源及要求 (1) 2 调查区概况 (2) 3 调查工作的部署和实施 (4) 3.1监测与评价项目的选择 (4) 3.2调查采样工作的实施 (6) 4 土壤和地下水的分析和评价 (10) 4.1土壤和地下水的监测结果 (10) 4.2土壤和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 (19) 4.3土壤和地下水评价结果 (24) 5 结论 (27)

1 调查项目的来源及要求 上海高桥石化总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第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大型经济联合体。上海高桥石化总公司位于浦东新区的东北部,临江近海,水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公司主要产品有汽油、航空煤油、润滑油、柴油、石蜡、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合成塑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等。公司下属有一座原油加工能力为1130万吨/年的炼油厂、4座化工厂和1座17.5万千瓦的自备电厂。现有职工1.15万人,其中专业管理人员3000余人,包括200名高级专业人员。2002年固定资产达107亿元,销售收入162.2亿元。 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投资30多亿元,兴建了炼油新区、化工新区和“煤代油”热电工程,共建成了20多套新装置,并实施了数百项技术改造措施。“九?五”期间又投资了40亿元,新建和改造炼油、化工装置,使主要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公司又投资新建、改造了一批装置,以提供“绿色”产品,同时积极参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建设。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SK Corporation合资成立上海高桥爱思开溶剂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年产6万吨溶剂装置,该溶剂装置的工厂用地为原高桥石化化工事业部的原ABS装置用地。为了了解该块生产用地在新装置使用前较为确切的土壤和地下水的背景资料,以分清建设用地前、后使用者之间的污染责任及控制环境污染的目的。特委托上海地矿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对上海高桥爱思开溶剂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溶剂装置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一次调查、采样测试和评价工作,以了解调查区围的土壤和地下水的背景值情况,并提交水土背景调查和评价报告,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提供土壤和地下水质的背景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第七章 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第七章地下水运动中的若干专门问题 一、填空题 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斜率的负倒数称为_____,它表示_____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土体中释放出来的水体积。 2.足够的降雨,可大大增加非饱和带上层的含水量,水分不断向下运移,雨后由于蒸发作用,地表附近的水分不断向上运移。在这种情况下,在地下某一深度处存在一个界,界面以上的水分向上运动,界面以下的水分_____运动,界面上水分通量为_____,这个界面称为零通量面。 3.零通量面刚生成时,离地表很浅,随着蒸发的不断进行,零通量面将不断____,至水分_______附近则趋于稳定。 4.对于主零通量面,只有足够的降雨或灌水才能使其_____。蒸发只能使其_____,但达到一定深度可稳定。对于次一级的零通量面,_____或降雨都有可能将其破坏消失。 5.对于饱和土层来说,任一点的土水势应包括____势和____势,两者之和叫作总土水势;对于非饱和土层水来说,任一点的土水势包括____势和____势。水分的运动是由土水势___的地方向土水势___的地方运动。 6.在渗流场中,由于地下水流的速度_____,造成溶质运移的现象称为_______。 7.在渗流场中,由于所含溶质的浓度_____,而引起溶质运移的现象称为_______。 8.在渗流场中,机械弥散作用和分子扩散作用是_____存在的,二者共同的结果使示踪剂向外扩展的范围_____按地下水流平均流速应到达的范围,这种现象称为_____。 二、选择题 1.在地下水中短时间注入示踪剂,在下游观测井中示踪剂浓度的变化是()

(1)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脉冲式;(2)前后有一个突变界面的活塞式 2.水动力弥散是由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某一含水层中以哪种作用为主取决于() (1)示踪剂的浓度;(2)地下水实际流速的大小; (3)地下水的初始浓度;(4)含水介质的空隙大小 二、判断题 1.在非饱和带中,饱和度总是小于含水率。() 2.在非饱和带中,渗透率k和渗透系数K仍为常数。() 3.含水率θ与饱和度S w 的关系为S w =nθ。() 4.双重介质含水层中,完整井非稳定抽水情况下,孔隙水的水头总是小于裂隙水水头。() 5.机械弥散不能单纯存在,分子扩散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三、分析题 1.简述影响p c ~ 曲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双重介质渗流学说,为什么要假设一个点有两个水位?在钻孔中测出的水位代表什么水位? 3.非饱和带中,某一点的渗透率是否为常数?为什么? 4.试比较用达西定律描述非饱和带、饱和带水流运动有哪些不同? 5.简述水动力弥散的机理。 6.简述机械弥散是怎样造成的。 7.假设要从距固体废物处理场下方一定距离处的潜水含水层中抽水(图7-1),为了防止所抽的水受到污染,设计人员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工作?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7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1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7.1.1 监测布点 拟建项目厂址周围地下水流向为西南至东北,本次环评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共布设5个监测点,了解现有地下水水质及水位情况;具体见表7.1-1和图5.1-1。 表7.1-1 地下水监测布点 7.1.2 监测项目 根据拟建项目废水水质特点,监测项目确定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砷、汞、铅、镉、铬、镍、总大肠菌群共18项。 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7.1.3 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2015年04月16日,采样1次。 7.1.4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分析方法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见表7.1-2。 表7.1-2 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

7.1.5 监测结果 地下水现状监测期间水文参数见表7.1-3,环境监测结果见表7.1-4。 表7.1-3 地下水现状监测期间水文参数

7.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2.1 评价标准 本次地下水评价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详见表7.2-1。 表7.2-1 地下水质量评价执行标准 7.2.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 ①对于随浓度增加污染程度增加的污染因子,其单因子指数计算公式为: S i ,j =C i ,j /C s ,i 其中:S i ,j 为第i 个水质参数在j 评价点的单因子指数; C s ,i 为第i 个水质参数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mg/L ; C i ,j 为第i 个水质参数在第j 评价点的实测浓度,mg/L 。 ②对于pH ,其单因子指数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pH ≤7.0 sd pH pH pH P -=0.7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