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中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 1. 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通过检测脑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来判断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包括动脉狭窄、闭塞、斑块等,从而可以在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存在和程度。
这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评估治疗效果经颅多普勒超声还可以用于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如血栓溶解治疗、介入手术等。
通过检测不同治疗方案后脑血流情况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 预测病情发展经颅多普勒超声还可以通过监测脑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包括血栓形成、再发卒中等。
通过预测病情的发展,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无创伤性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不需要穿刺或手术,患者可以接受轻松和舒适的检测。
这对于脆弱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检测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感。
2. 简便快捷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测过程简便快捷,通常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检测,而且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省时省力,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3. 经济实惠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设备成本低,检测费用较低,适合于大规模推广和应用。
尤其是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为患者提供经济实惠的检测服务,促进全民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情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比如CT、MRI等,形成多模式诊断,进一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可以更好地对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最新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临床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临床诊断一、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主要有: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病变和其他原因等,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心源性栓塞:最长见的原因是房颤导致心脏附壁血栓脱离,可以从主动脉弓顺血流到颈内动脉,最后堵塞脑部的某条动脉,造成梗死病灶。
这种病灶面积往往比较大。
若病人发病前有房颤,诊断心源性栓塞比较容易,若没有,可以通过入院后心电图及24小时心电图 (Holter)检查来发现。
然而超声心动不一定还能发现附壁血栓。
近来一篇文献报道病前无房颤病史的患者,入院后第1天心电图正常,但此后连续多次的心电图监测还可能会发现潜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诊断从非心源性栓塞而改为心源性栓塞,治疗也就从抗血小板改为抗凝。
心脏附壁血栓如果较大,脱落后可能先嵌顿在颈内动脉,如果Willis环侧枝好,可以无症状或仅表现为TIA,最后该血栓碎片脱离到脑动脉,造成脑梗死。
心源性栓塞在临床大概占10%~20%。
2.大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为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高危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2008AHA/ASA二级预防指南建议:基于SPARCL研究证据,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或TlA的患者,即使无冠心病病史,也推荐强化降脂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病风险。
这部分缺血性脑卒中占40%~50%。
3.小动脉病变:其病理是脂质透明样改变,高危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这类患者也需要他汀治疗。
小血管病变至少有三种表现:腔隙性脑梗死、白质疏松(弥漫脑白质损害)和微小出血灶(磁共振梯度回旋-SWl证实),它们之间是相关的,但不是一个病。
弥漫性脑白质损害临床上可以表现为认知障碍、步态不稳、抑郁、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它可增加溶栓后出血的风险。
脑白质病变可以不断加重,临床症状也会加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研究表明平稳的降压可能可以减慢其进展,他汀类和降低半胱氨酸对小血管病的治疗正在研究中。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等高质量研究证据,充分结合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罕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其急性期的工夫划分尚不一致,普通指发病后2周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置应强调晚期诊断、晚期医治、晚期康复和晚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端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终经卫生部同意在全国开端推行,2007年终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标准国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时有新研讨证据宣布,第1版指南在运用进程中也失掉多方改良建议。
因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停止修订。
为方便临床运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进程。
撰写组经过温习相关研讨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沛讨论达成共识后构成引荐,旨在协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以后绝对较好的诊治方案。
在临床理论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准绳和新的停顿并结合患者详细病情停止集体化处置。
一、修订准绳1.在循证医学准绳指点下,参考国际标准,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运用经历和新研讨证据停止修订。
引荐强度和证据等级规范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规范,并结合国情和适用性制定。
2.对每项医治措施或临床成绩,先停止以后研讨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结和剖析评价,然后依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引荐意见。
3.引荐意见尽能够根据最牢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初等级证据时则参考以后可失掉的最好证据,并充沛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准绳指点下,充沛思索国情和经历达成共识。
留意统筹疗效、风险、价钱和易运用性等多方要素。
二、引荐强度与证据等级规范(包括医治和诊断措施)1.引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分歧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微栓子监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大 脑 中 动 脉 狭 窄 患 者 微 栓 子 监 测 的 临 床 价 值 探 讨
心脏瓣膜疾病及右向左分流心脏病史。
刘 彬 王 昱 于 德 林
20 06年 3~1 0月收治 符合 上述标 准 的急性前循环 缺血性 脑卒 中患者 3 8例 , 男2 4例 , 1 女 4例 ; 龄 5 年 3~7 2岁 , 均 平
1m 5 m层 距 以减 少 总 扫 描 层 面 , 达 到 在 诊断要求的前提 下减少 病人 接受 的放射 线剂量 ; 小病灶则应放大观察野或采用薄 层 , 层为 5 薄 mm。在 螺 旋 扫描 时其 管球 及 探 测 器 可 进 行 3 0 的 顺 时 针 环 形 扫 6。
~
中找显示病灶最 明显 的层 面 , 记下床位数 及扫描 时问, 然后将床移到该层面床的位 置进行 延时 再 扫描 。常规 C T扫 描受 速 度 的限制 , 小肝 癌病灶 的检 出率不 高 , 且 面 临超声检查 和 MR 的巨大挑 战。螺旋 I
例、 肝硬化 7例 , 余为胆 囊 、 腺 、 其 胰 脾脏 的疾患或 正 常者 。螺 旋 C T与常 规 扫描 相 比扫描速度 快 、 图象无 失真变 形 , 作肝
脏增强扫描无盲区。
讨 论
原理与技 术 : 组 采用 G 本 E螺 旋 C T 机, x线 焦点 为 飞焦点 , 一次 长时 间加 可 高压 ; 扫描时可根据具体病变部位 的大小 和 扫 描 要 求 调 整层 间 距 , 大 病 灶 采 用 8 较
描, 每扫 描 1周需 1秒钟 。当层厚 1mm 0 时, 相应 的进床 速度为 1mm 秒 , 般情 0 / 一 况下螺距 与层 厚的比值选用 1 。1次扫描 的范围取 决于扫描 时间和进 床速度 , 而一 次螺旋扫描 最长 时 间决 定 于所 用 的 m A 数, 最终取 决于 计算 机容 量 和 x线 管容 量。扫描结束 后利 用获得 的数 据用 线性 插入 法重建 图像 , 重建的图像像素噪声减 少, 图像质量提 高 , 使呼吸 或运 动所 致的
TCD在TIA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TCD在TIA患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国外有资料显示TIA患病率男性为130/10万人口,女性为167/10万人口。
国内局部地区资料统计,TIA患病率,男性284.4/10万人口,女性158.8/10万人口,平均219.4/10万人口。
完全性卒中的病人中,在发病之前大部分病人有TIA史,最危害的时期是首次TIA发作之后数日之内,约有半数发生在1个月之内,首次TIA后5年之内35%的病人发生完全性卒中。
曾发生过TIA者有半数病人将再次发生TIA [1] 。
只有正确地认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提高TIA的诊断手段,充分了解病变部位与临床的关系,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从而降低脑血管病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于1982年由挪威学者Rune Aaslid发明,为临床与科研提供了无创性检测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新方法。
TCD技术是将低发射频率(2.0MHz)声波与脉冲多普勒相结合,使声波穿透颅骨较薄弱的部位,直接检测到可以反映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多普勒信号。
20多年来,许多超声学者和神经内外科学者为发展这一无创性超声检测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拓展并规范了TCD技术在临床许多领域的应用。
现将TCD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基本理论1.1 基本概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脑血管局部病变而导致短暂性、局限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使其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缺血,而突发一系列的脑部症状,如偏瘫、半身感觉障碍、失语、眩晕等症。
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其症状在24h内恢复。
每次发作时间虽然较短,但有时可造成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发生轻度的器质性变化(如点状出血或细小软化灶)。
由于本症多在脑血管意外之前发生,常将其视为脑卒中的前兆征象之一。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TIA发作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并不十分确定,病因学说较多,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2] 。
80例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栓子监测

12 颈 动脉检 查 方 法 .
采 用 二 维超 声 观 察 颈 动脉
主题词
血 性
颈动脉狭窄 ; 动脉硬化 ; 超声检查 , 多普勒 , 经颅 ; 缺 微栓子信号
R7 3 3 ; 4 . 4 . 1 R5 3 4
各段 管腔 内斑 块 的部 位 、 大小 、 性质 及腔 内血 流充盈
险 因素 , 脉粥 样硬 化是 多数 颈动 脉狭 窄 的病 因 , 动 最
初是 内膜 一中层 厚 度 增 厚 , 内膜 粗 糙 , 而 斑 块 形 继 成 , 腔狭 窄 , 此 基 础 上 发 展 为 血 栓 。 自 s ecr 管 在 p n e e al 报 道经 颅彩 色超 声多普 勒 ( C 检 测 到脑 动 t l 1 T D)
行 ME 监 测 。让 患 者 在 安 静 环境 中 , 身放 松 、 S 全 仰 卧 于检查 床上 , 2个 2 M 脉 冲波 监 测探 头 通 过 用 Hz 弹性 头带 放置 在两 侧 颞 窗 , 得 大 脑 中动 脉 最 佳 血 获 流信 号后 固定 探头 , 以尽 可 能 低 的增 益 显 示 清楚 多 普勒 频谱 图 , 采用 T D 8 0 C . 0 Q版 检 测 软 件 , 大脑 中 动脉 取 样 深 度 4 5—6 0 mm, 门深 探 头 取 样 间 距 双
自由词
中图 分 类 号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o o 0一l9 ( o 9 0 0 7 4 2 2 o ) 2— 2 7—0 3
颈动 脉狭 窄被认 为 是缺血 性脑 血管 病 的独立 危
未 造成 管腔 狭 窄为 内膜斑 块形成 ; 最大 斑块位 置 , 在
以 ( . 留血 管 截 面 血 管 的截 面积 )×l0 来 1一残 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ppt课件

足;血压回升后,脑血流恢复正常,神经症状即消失。
4.血液成分改变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或白血病时,血液有形 成分在脑血管中淤积,阻塞微血管,影响脑供氧供血,可发生一过
性脑供血不足。
可编辑课件P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或颈椎骨质增生者。可在安静和活动时突然起病,症状发展至高峰多在2分 钟内,一般不超过5分钟,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神经症状基本相同,持续 时间短暂,不少患者仅数秒钟,一般持续2~20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
(一)药物治疗
1. 抗凝治疗 肝素 口服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 治疗期间需监测凝血状态, 应密切注意出血倾向。
2. 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阿司匹林 噻氯匹定 氯吡格雷 奥扎格雷
3. 扩血管治疗 罂粟碱 倍它司丁 培他司定 口服烟酸
4. 钙离子拮抗剂 尼莫地平 盐酸氟桂嗪
5. 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常用丹参、川穹、红花、三七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编辑课件PPT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短暂发作的局 灶性脑功能障碍,即尚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出现的 相应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但可
反复发作。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微栓塞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和其它来源的微栓子进入脑内 动脉,形成微栓塞,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当微栓子自溶或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1. 颈内动脉系统TIA 表现为短暂性偏瘫或单个肢体无力,面部、单个 肢体或偏身麻木,同向偏盲、单眼一过性失明等单个症状或多个症 状组合。发生在优势半球时可有失语。
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为眩晕、复视、平衡失调和吞咽困难等脑 干和小脑症状,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脑干不同 部位损害时,可有交叉性瘫痪,单个肢体、偏瘫、甚至双侧肢体无 力或感觉障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的猝倒发作,表现为突发四 肢无力、跌倒,随后在极短时间内自行起立,病人不觉察到意识障 碍,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的一种特殊表现。另有少数患者出现一 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可无任何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