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报纸的发展与变迁(1) 定版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二)教会中文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1、《六合丛谈》——宗教内容 上升 • “扶持或教授科学的各种知 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 件愉快而且有益的事情。不 过,这并不是推进福音传播 的直接工具。而且对信仰坚 定、能力优异的传教士来说, 这并不是不可缺的东西。” • ——《六合丛谈:附 解题.索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与初步发展
一、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 都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 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 欧美等国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以英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 热潮。
《万国公报》与林语堂: 林氏自云“童年之早期对我影响最大的, 一是山景,二是家父,那位使人无法忍受 的理想家,三是严格的基督教家庭。”

林语堂出生于漳州龙溪县坂仔村一个牧 师家庭中,幸运的他可以较早地透过住在 他家阁楼上外国牧师的福音开眼看世界, 还可以坐上村前西溪水中摇摇晃晃的小船, 穿过抚水夹岸而生的茂密竹林,到厦门鼓 浪屿上寻源书院,在这个古板的教会学校 度过他的中学时代。
2、其他英文报刊: 1831年《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1833年《中国丛报》 1835年《广州周报》 等等…… 各家报纸都很注意刊载中国新闻与材料, 在对中国的态度上,都大肆嘲笑中国的落后、 国防的薄弱、官吏的昏庸,主张对华持强硬 态度,甚至公开鼓吹武力侵华。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此报发刊于中国境内,故我国言现代报纸 者,或推此为第一种。” ——戈共振
2、《特选撮要每月纪传》 麦都思继承米怜的事 业,于1823年7月在巴达 维亚创办。 序文中说:“书名虽 改,而理仍旧矣。”编 辑版式与《察世俗》一 致,是继它之后的第二 份近代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时务报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 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 的机关报。 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 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 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 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 份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 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 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 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 《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 《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 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 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外文报刊。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 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 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 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 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 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 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 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 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中外纪闻
于12月16日正式刊行,双日刊,木活字印刷,每册注明 出版年月,无编号,封面有紫红色“中外纪闻”四字。《中外 纪闻》发刊一个月零五天,即遭封禁,但“译印西国格致有用 之书”, 《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和自然科学知识, 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827年11月8日《广州纪录报》创刊,马地 臣出资开办,伍德为编辑,是广州第一份英 文报纸,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1858 年停刊。
1831年7月28日伍德开办并编辑《中国差报 与广州钞报》,是美国人在华开办旳第一份 报纸,1833年停刊。
2024/9/28
1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旳兴 起与商业性报纸旳崛起
《申报》1949年停刊。
2024/9/28
44
第四节 在华外报网旳形成与外报 旳历史作用
一、在华外报网旳形成
天津、北京 《时报》 《京津泰晤士报》 《中西闻见录》
2024/9/28
45
二、在华外报旳历史作用
(一)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 化侵略活动
(二)外报旳出版客观上增进了中西文化交 流
2024/9/28
3
马礼逊、蔡高、梁发 合编书报图
2024/9/28
4
编辑米怜先生
2024/9/28
最早旳中国籍传教士梁发
5
2024/9/28
封面
序文
6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旳期刊,以“阐发基督 教义为根本要务”;
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
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
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 体。
18
1857年10月1日,《孖剌报》创刊024/9/28
19
二、《遐迩贯珍》旳问世
(Chinese Serial)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为开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 要点。
它不但是香港最早出版旳中文刊物,也 是最早使用铅印旳中文报刊。
2024/9/28
22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报刊的变化

报刊的变化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 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 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 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 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
1948年6月15日,中共华北中央局 机关报暨代中共中央机关报——《人 民日报》创刊。它是由中共晋冀鲁豫 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与中 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 日报》合并而来的,而《晋察冀日报》 又是由中共北方局北方分局机关报— —《抗敌报》改名而来。 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及其所隶属的 上级党组织,是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 脉络的,是有一个完整的报纸发展体 系的。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1895 1896 1897 1898 7 11 49 47 3 7 45 39 所占百分比 42.9% 63.6% 91.8% 83%
材料一 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夷” 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 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 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 (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 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 想。 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 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 (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民族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 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 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 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

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

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

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

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

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

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

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 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在国外办刊
政治因素对报刊的影响
• 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 办报方式:从“开民智”、“育人才”的 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 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 形式 • 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冲破“言禁” 和“报禁”,言论出版自由)
资产阶级革命派
• 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 创办近120多种报刊 • 宣传政治主张,动员人 民群众 • 激励和推动 • 政治色彩较之前浓厚
• 民国成立 • 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报刊500多家 发展高峰 •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 • 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 步报刊备受摧残
政治因素 低谷
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和谐等等
信息时代报纸
• 目前,虽然报纸的发展遇到一些困境,但 是并不能说明报纸要走向灭亡了,报纸作 为一种媒介形式,仍然有自己存在发展的 因素与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兴盛 的信息时代,这种“报纸消亡论”的 声音,应该是一种让我们思索报纸发展前 景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袖手旁观。 • 坚持不懈的,认真的对待每一份报纸,注 重质的飞越而不是量的 • 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
从鸦片战争到建国
潜 移 默 化
科学文化知识 政治
了办 基报 础经 验 为 中 国 民 族 报 业、 的在 发华 展外 奠报 定的 3
观 上 促 进 了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在 华 外 报 客 2
侵报 在 略的 华 活活 外 动动 报 本的 质历 上史 是作 一用 种: 殖 民、 主外 义人 文在 化华 办 1
引申:如何正确使用报纸 等一系列大众传媒工具
理智 选择性阅读 负责任 践行 ……
谢谢观赏
《昭文新报》
《时务报》 《民报》 《新青年》 《红色中华》报《新 华日报》《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恢复了生机,出现 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 的报刊(艾小梅,汉口)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 和新文化的武器,发 挥着制造舆论、唤醒 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发展
繁荣
改革开放后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展开针 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介绍各行各业模范人物及 事迹;传播生产生活的知识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 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你平常看报纸吗
小问题
中国近现代报刊 的变迁与发展
鸦片战争到建国
建国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
•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继续报刊 事业的发展 • 外文报:《香港钞报》 • 《德臣报》 • 中文报:《 遐迩贯珍》(1853,香港) • 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 外文报:《华北捷报》 • 《字林西报》 • 中文报:《六合丛谈》(1857,上海 ) • 《万国公报》(1868,上海) • 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 • 《申报》(1872,上海) •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 报馆创办)
总结
• 改革开放的影响,经济,文化,国际交流 的冲击 • 内容丰富多彩,题材丰富 • 颜色多样,欣赏性高 • 发展迅速,稳定,迅速走向正轨
综合归纳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_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1873年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国人创办报纸兴起与发展
• • • •
• • •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 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 其他:(按照地域分类) 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 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另一份报纸为《新报 》 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风行,批判矛头 直指刘少奇,各地报纸被夺权和改组 • 思想和内容上严重的禁锢 • 发展进入低谷
总结
• 主要受政治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以政治为主 • 颜色依旧是以黑白为主,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
•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报纸的品种、 形式、内容等都进行了改革,除了党报党 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资产阶级改良派
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

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 为主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 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 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 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 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 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
• 新文化运动 • 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称《新青 年》 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
• 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 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 一地报纸超过50家,全国日发行量50000份 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政局暂定,报刊发展又一高峰 • 抗战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的破坏, 大批报纸迁往后方,重庆成为战时报刊中 心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 第一份中文报纸
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 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
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 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 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 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 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 罢工,罢市活动进行 了详细的报道
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 外来侵略的斗争
• 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 • 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 杂 • 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 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 • 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 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 • 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 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 • 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 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 • 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 困难
总体
• 毛泽东曾说过,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 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 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通过宣传,将群众 的意志统一起来,将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将群 众的力量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无坚不摧。 • 在统一思想,促进企业思想、理念、文化的融合 上,作为新闻媒体,报纸具有把握舆论导向的作 用,也肩负着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 • 为领导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为广大群众提供信 息服务,让决策更科学、合理,让信息更透明, 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话语表达机
•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围绕 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言论和改进文风 三方面 • 思想上的进步 改革性的一跃 •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 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 报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这一时期报纸宣 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为主展开 • 到60年代初开始调整和改进,毛泽东提出 “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
战争 时局 低谷
• 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 兴盛一时 •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 其全部报刊,国统区报 纸迅速发展,而后因战 局变化走向衰弱,共产 党在此同时也创办了报 刊与之抗衡最出名的是 重庆的《新华日报》与 《大公报》的论争同时 还有中国同盟会创办的 “第三条路线”报刊, 如《正报》等
• 解放区报纸在解放战争 前期创办,因随内战撤 离和转移而停办,而后 在反攻阶段报纸事业重 新繁荣,探索在城市办 报
反客里空 运动
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总结
• 发展曲折 • 以政治因素为主,受战争,经济,社会因 素影响 • 颜色单一,以黑白为主
建国以后
• 公营党报为主,各行政区,省,直辖市都 建立了机关报《人民日报》发展成为全国 最大的报纸 •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 具:《人民日报》、《红旗》等 • 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 此阶段,学习苏联办报经验,对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方面经行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