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 ,广泛涉及人生世

态 ,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 ,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 ,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 ,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 ;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 ,, 总之 ,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 ,雍容大度 ,舒徐自在 ,韵味浓郁 ,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 ,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全文共 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 :

第一段(第 1 小节):

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这一小节先交代“我”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 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开头很简洁 ,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 ,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第二段(2——6 小节):

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 ,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 ,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

上勾 ,就足见其凶其狠了。

再看他的“像貌”现(在一般写为“相貌”)脑, 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 ,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看他的行为习惯 , “他的身材高大 ,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 ,迈着八字步 ,两眼望青天 ,嘴撇得瓢儿似的”。这样一些习惯性动作 ,描写细腻 ,个性鲜明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梁实秋文风的谐趣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 ,徐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喜欢骂人 ,作者连用四个小节写了徐先生的“骂人”。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 ,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 ,其他国文先生总是例行公事 ,敷衍了事。唯独徐先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

在总写徐先生的骂人习惯之后 ,作者重点叙述了一次自己挨骂的经过。起因是一位性急的同学在徐老师作文题还没写完的时候就询问“题目怎么讲”于,是徐老师“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把那个发问的学生痛骂了一顿。“我”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分辩了几句”。于是,老先生把所有的怒火都泼到“我”的头上,“我”被“足足骂了”一“个钟头”由,此还得到一个使“我”终身难忘的“警句”: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 ”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正因为这个机缘,使徐老师认识了“我”从,而也就使“我”成了从徐老师处“得益最多的学生”。

这一段的描述看似不敬 ,看似不雅 ,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 ,看不出仇恨。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趣 ,好玩 ,甚至是可爱。作者实

际上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 ,不敬的描写中饱含的却是深深的爱意。

第三段(7——11小节)叙写“我”从徐先生处所得到的益处。

第 7 小节是这一段的总领 , “居然”表达了“我”的意想不到。“受益最多”既照应文章开头 ,又统领下文。第 8 小节主要写徐先生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 ,他自编教材 ,新旧兼收 ,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 , “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这表明徐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 ,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徐先生讲课介绍作者时说自己曾和作者一起吃过饭 ,使学生顿生亲切之感。

第 9 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

第 10 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改作文。作者先引用一般老师在改作文时常用的评语,然后介绍徐先生改作文的特色——“大勾大抹”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我”后来所写的文章能够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诲”。

这里又一次照应了开头。

第 11 小节主要介绍了徐先生给学生所讲的作文技巧。小到用字的技巧, 说理

的技巧 ,大到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 ,徐先生都一一传授 ,使“我”至“今受用”。

从这一段的描述看 ,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 ,又是一位敬业的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第四段(第 12小节)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

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 “将近五十年了”可,见相隔时间之久 ,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 ,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 ,足见怀想之深 ;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 ,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 , “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 , “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梁实秋的散文内蕴丰盈 ,行文崇尚简洁 ,重视文调 ,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 ,

谐趣横生 ,严肃中见幽默 ,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 ,感人至深。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如下特点 :

一、欲扬先抑 ,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 ,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 ,作者不惜笔墨 ,连用四个小节 ,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 ,, 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 ,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 ,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 ,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二、善抓特征 ,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 ,在他的笔下 ,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 ,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 ,那秃秃亮亮的尖头 ,那方方扁扁的脸形 ,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 ,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 ,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 ,寥寥几笔 ,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三、语言幽默 ,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 ,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 ,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 ,像酒糟的”一,会

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 ,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 ,走了板眼 ,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 ,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 ,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 ,但毫无做作之感 ,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精品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江苏如皋中学王学东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 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 (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 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 (开始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出下一环节)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 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 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 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 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 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 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训练学生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一举两得) (三)词语理解(5分钟) 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有些词语有着特殊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它所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请说出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C) A.旧事,以往的事情 B.旧业,原来的职业 C.先例、成法 D.典故 (“先例”、“成法”的用法在苏洵的《六国论》中有例句:“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D ) A.警告他人的语句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散文: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3级】散文:分析人物形象 散文VS 小说 因此,散文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些写人或叙事散文中,人物形象也很重要,要尤其关注细节,留心分析。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怎么出? 一般人物形象分析题必用公式: 抓描写+ 看事件+ 形容词 P.S. 1、“描写”包含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2、描写与事件一般由分数决定是否详写到答案中 3、形容词一般写三个或三个以上

4、形容词一般与描写或典型事件一一对应 【例1】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课标·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系列”,课标要求:“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梁实秋的文章语言幽默风趣,很吸引人。特别是对徐老师外貌、习惯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以此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挖掘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并进一步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最后活学活用,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并进行朗读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重点·难点·疑点] 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散文中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真实的,在现实社会中是真有其人的;小说中的人 物往往置身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故事情节往往前后是关联的,而散文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是片段型的、松散型的,前后有时并无内在联系;小说往往是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散文往往是以展现人物品格为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刻画的人物就具备以上特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2、难点: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特征的人物描写方法。 3、疑点: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学习过程] 一、读文章,理思路 这篇文章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补充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中的散文精品让学生读一读。了解作者的散文风格;其次,做导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题,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诱思导学”,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 预习检测:(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轮廓(kuo)棱角(leng)模样(mu)玉箸(zhu)油渍(zi) 狞笑(ning)鼾声(han)敷衍(yan)愕然(e)按捺(na) 胡诌(zou)矫健(jiao)手腕(wan)朴拙(zhuo) 补充: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文中出现的“像貌”一词,这是过去的不规范的写法,现在应写作“相貌”。 2、解释词语

苏教版选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word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梁实秋,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并理解文章 教学要求:普通教室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梁实秋(1903.1.-1987.11.3)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4, 讲授课文, 5, 理解文中对老师的那种深厚独特的感情. 独特的教学方法. 首先,徐老先生选辑教材方法独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在这种背景下,徐先生新旧兼手收的教材,既显示了对传统的继承,也不乏时代气息.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懂得课本里的内容,教师应该多涉猎一些图书,把课外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扩充更多的知识.从而指导学生去喜欢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其次,徐先生善于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的息壤.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足见诵读在学习中的功效.诵读是积累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诵读是形成语感的主要途径;诵读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诵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学生就能从老师的范读中得到许多感悟. 另外徐先生修改作文,大刀阔斧,毫不吝啬.我曾经批改过许多学生不计其数的作文,徐老先生的删削功夫我市布具备的.我总是认为,内容具体,字数较多就是好作文.殊不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作文出现废话连篇的现象. 最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徐老先生的作文教法,他的作文法简洁明了,简单实用.\'该转的地方转;该接的地方接\'.\'文章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重视教的方法,更重视学的方法. 正是因为徐老先生的个人素质修养,使梁实秋受益匪浅.

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句子赏析

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句子赏析 《窃读记》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 ..地读着。 .....,贪婪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 ..──这种窃读的滋味! ..,也很惧怕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 .............,然后才依依不舍 ....地把书放回书架。 ......,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 ....的!” ....的,也是读书长大“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走遍天下书为侣》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 ....。 .....,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的确是一种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 这句话是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范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范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

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 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 (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 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 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 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 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公开课教学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教学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 2、感受美好人性 3、揣摩巧妙构思 一、自学指导 【字词】 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轮廓(ku?)椭圆(tuǒ)玉箸(zhù)有棱有角(línɡ) B.油渍(zì)踊跃(yǒnɡ)故事(shi)蔡孑民(jié) C.两盅(zhōnɡ)按捺(nà)囊肿(nánɡ)张东荪(sūn) D.杠子(ɡànɡ)删削(xuē)朴拙(zhu?)诌出来(zōu) 解析:A项,“棱”应读lénɡ;B项,“事”应读shì;D项,“诌”应读zhōu。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聊斋鼻涕孝涕油渍斑斓 B. 玉箸淘汰踊跃微发鼾声 C. 两盅愕然选辑涛涛不绝 D. 渲泄琅琅删削迎刃而解 解析:A项,“涕”应为“悌”;C项,“涛涛”应为“滔滔”;D项,“渲”应为“宣”。 答案:B 3、简介作者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先生生于北京.早年留学美国,回国以后曾在清华、北大等大学任教。1949年他赴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写的《》在港台已经再版了50多次。这本书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作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沉稳、通达、幽默的性格,酿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调,这种文调尤其切合中年人的心境。在艺术处理上,繁简、浓淡、文白、

雅俗他都处理得很得体,颇具大家风度。 二、整体感知 (一)理清文章思路 1(1):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2(2—6):写徐先生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3(7—11):叙写我从徐先生处得到的益处 4(12):怀念徐先生 三、合作探究 (一)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第一二部分: 1、作者为什么一开头就交代遇见老师的时间? 强调“印象最深”,“受益”“最多”。 2、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强调老师,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3、开头强调“印象最深”,“受益”“最多”,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部分 1、浏览2——6段,思考:徐老师为什么给“我”“印象最深”?用简洁的语言分条列出。 绰号--- 相貌--- 笑容--- 习惯--- 2、师生讨论:这一部分的描写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这是为什么? ⑴作者总的印象是“收益最多”,“至今不能忘怀”。 ⑵。⑶。⑷。如吸鼻涕“有板有眼有节奏”。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阅读附答案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阅读附答案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文/从维熙 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有人说他在标新立异,还有的同学则反串了“峰”与“风”的谐音之策,将“吾师”叫成“巫师”——给他起了个巫师的绰号。弦外之音,意在针砭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规。 当时,语文的通称为国文。学生们虽然已经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思想还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尤其是那天,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对我说来,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兴冲冲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记得,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是记载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去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家在白洋淀、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文章中,我把他誉之为《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更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犹如一个大顽童,在与全班的同学嬉戏。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同学们有的笑,有的叫——唯有我的心跳如同擂鼓,因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目光都抛向了我——从小学到初中,虽然作文课也曾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没有被老师朗读过。多少年后,我感知从那一刻起,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因为我的文学潜能,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并得到了他的认可。 第二件难以忘却的事情,还是源于作文。有一次在自由命题的作文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文中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悲怆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童年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他不仅臂力过人,还曾有过骑在一匹没有马鞍的马,驰骋过家乡的北山,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的纪录。可是当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他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镜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一部分看小说,一部分写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金克木《国文教员》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北京版七年级上 册)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全文共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这一小节先交代“我”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

“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开头很简洁,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第二段(2--6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上勾,就足见其凶其狠了。:: 再看他的“像貌”(现在一般写为“相貌”),脑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看他的行为习惯,“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 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这样一些习惯性动作,描写细腻,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梁实秋文风的谐趣由此可见一斑。::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及答案

2016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本卷共分为 2 大题 21 小题,作答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 150 分,90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拟在此散 文集中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人物导入作品阅读。下列适合的是()。 A.祥林嫂 B.藤野先生 C.杨二嫂 D.孔乙己 【答案】B 【解析】A 项,祥林嫂出自小说《祝福》,《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B 项,藤野先生出自散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选自鲁迅散文集 《朝花夕拾》;C 项,杨二嫂出自小说《故乡》,《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 《呐喊》;D 项,孔乙己出自小说《孔乙己》,《孔乙己》同样选自鲁迅小说 集《呐喊》。 2.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不同作 品中的车夫形象,下列不适合的是()。 A.老舍《骆驼祥子》 B.鲁迅《一件小事》 C.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D.契诃夫《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诉说》 【答案】C

【解析】A、B、D 三项的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深刻鲜明的车夫形象,而 c 项《警察与赞美诗》所讲述的则是流浪汉苏比为了熬过寒冬,千方百计想被警 察逮捕进监狱而不成,却在最终受赞美诗感召而准备改邪归正的时候被捕入狱 的故事。C 项小说中并没有刻画车夫形象。 3.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文言词语“孰”的用法。下列句子中“孰”的用法与 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答案】B 【解析】A、C、D 三项中的“孰”均意为“谁”;B 项中的“孰”为通假字,通“熟”,意为“仔细地”。 4.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一句所用的“拟人” 修辞手法时,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A.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D 【解析】D 项诗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句将江水拟人化,赋予 江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 人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之情。

部编 7年级 语文 上册 精排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 1

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2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附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附答案 阅读理解。(14分)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⑴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⑵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⑶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⑷“×××!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⑸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⑹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⑺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⑻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学习目标 1、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深情。 2、分析文章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善抓人物特征等写作手法 教学疑点: 作者笔下的国文老师相貌丑陋,性情暴躁,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这一路走来,总少不了老师的相伴,遇到困难时有老师的鼓励,有了成绩时有老师的掌声,老师帮我们排忧解难,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对你一路扶持不求回报,能够给你摇旗呐喊永不喊累的,除了生你养你的父母,就是你的老师了,也许你觉得他很平凡,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三尺讲台上唠唠叨叨,也许你觉得他很贫穷,除了桃李三千只剩两袖清风了。但是他始终关心着你的健康成长,他始终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总能让你念念不忘,甚至一生都无法割舍。台湾著名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时隔五十年之后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满怀深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著名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绰()号玉箸()两盅()按捺()选辑()胡诌() 张东荪()冗()长模()样油渍()扑拙()鼾()声愕()然踱()着蔡孑()民怅惘() 2、成语积累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作金石声: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 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迎刃而解:比喻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有关问题就容易解决。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 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 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 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 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 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 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 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 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 《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 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 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 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 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 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 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 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 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 这样的一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新版)北京课改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结构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通过具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充分预习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不知大家预习得怎么样了,现在我来提几个常识性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回答时不得翻看课本)1.“国文老师”我们现在称之为什么老师?(语文老师) (这里教者可顺便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国文”与“语文”的区别:“国文”顾名思义是祖国的文字和文章,而“语文”的涵盖面要广得多,“语”是“语言”、“口语”,“文”是“文字”、“文章”,因前面无“国”限制,中外的语言文字作品都可囊括其中) 2.题中的“国文老师”姓甚名谁?(徐锦澄) 3.作者写作本文时大概是多大岁数了?(“十八九”+“五十”,应该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 (开始设计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一是检查预习情况,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引出下一环节)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竟然还记得自己十八九岁时候的老师,可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后,对这位国文老师印象如何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印象。可以就一点说,也可以综合起来说。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逐步形成以下板书(破折号前的内容): 脾气暴躁——绰号是“徐老虎”、凶、老是开口就骂人 像(相)貌古怪——脑袋有棱有角头尖、秃、亮脸形方方的、扁扁的鼻尖红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 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 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 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 (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同时训练学生归纳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