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梅:我在美国的教学生涯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暑假中, 我阅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 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 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 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 发人深思。
书中许多篇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 所谓“批判性阅读”, 就是不仅从阅读中吸收性地学东西, 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东西。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 那是末流功夫。
批判性阅读才是硬功夫, 才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想想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氛围中, 批判性阅读简直无异于自杀。
虽然我们中国的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 对***的方式和人才的评判标准不改变, 素质教育终将只是停留在嘴上。
像我们的数学学科还好一些, (但是开放式的试题在正式***中几乎没有), 语文等学科方面, 许多答案只能是现成的。
为了班级的平均成绩, 有哪个语文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阅读课文?尽管事实上这些年在网络上有许多教师或专业人士都对现行的教材进行了抨击, 但是事实上哪些课文不是精选的佳作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据说前几年, 作者到哈佛办事。
友人指给他看: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开着, 一本朝下盖着。
什么谜底?朋友引而不发。
寻思了几天, 豁然开朗:哈佛想告诉她的学生——书本传播了知识, 传播了真理;但书本也传播了谬误。
因此, 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 不唯上!哈佛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行为。
但是这件事情如果放在中国, 我们能对学生这么说吗, 我们告诉孩子们, 书本虽然传播了知识, 但是同时也传播了谬误?恐怕没有几个教师能够敢于对学生这么说吧?我们的孩子, 已经习惯了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 书本上的当然也是正确的, 这样的观念早已潜移默化了, 让他们进行批判性阅读, 确实困难太大。
在某些问题的答案上, 我们经常灌输给学生的是, 只有这样的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 其他写法都会扣分或者不给分----由此可见, 分数仍然是控制着教师和学生的命门, 为了分数, 我们只能舍弃其他开放式答案, 哪怕是同一种意思的不同表达, 而只能用经典的标准的答案来写。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末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为大家采集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
最近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此书表达行云流水普通,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厌倦那种自命非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
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比照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
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承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划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即将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终究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量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展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开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
一位“70后”的留学往事:“第一年生不如死”

一位“70后”的留学往事:“第一年生不如死”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10期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回顾了作者出国考試及出国留学的经历,以一连串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展现了自己在21世纪初的美国留学生活。
“淡水鱼”突然被扔进“太平洋”对于一个刚从中国过来的本科生,一条十几年在应试教育的“池塘”里长大的“淡水鱼”,突然被扔进太平洋,直接读美国的研究生,确实有些超乎想象的挑战。
我是被保送到北大的“学霸”,在考试这方面早已百炼成钢。
所以,到了美国我天天盼着考试,因为这是我唯一擅长的事,也是我唯一可以证明自己是个好学生的方式。
但谁知道美国的文科研究生院基本没有考试,主要是靠以下几个方面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这些偏偏都是中国学生的死穴。
第一,广泛阅读。
每门课的教授都会给你一个书单,少则是几十页的论文,多则是几大本厚厚的学术书籍。
我刚拿到的时候以为是一学期的量,后来同学告诉我这只是一星期的阅读作业。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泛读的训练,学生根本不被允许读任何别的东西,所有考试不考的书都被视为“牛鬼蛇神”,更别说英语原版书了。
而泛读其实是有技巧的,泛读要求的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能一目十行地领会作者观点的能力。
有时候我也会勇敢接招第二,课堂讨论。
读书是第一步,思考是第二步,分享是第三步。
你要了解同领域的其他学者是怎样的观点,继而用你的批判性思维得出你自己的想法,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无论如何,老师希望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由你亲口说出。
而在中国的课堂中,往往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嗷嗷待哺地记,哪里有学生说话的机会?整整大半个学期,我都是个专注的倾听者,就像公园里那些自己不下但喜欢看别人下棋的并没那么老的老头子。
教授们通常也不会太刁难,他望向我,我低下头,他就放过我。
有一次我大胆说了实话:“我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你猜教授怎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
”这件事给我的冲击很大,鼓舞也很大,也让我明白教科书并不代表真理。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访学经历与感受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访学经历与感受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骨干教师获得出国访学的机会。
本文将详细描述我的出国访学经历与感受,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在这次出国访学中,我前往了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
在这些城市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我得以与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次出国访学旨在提升我的专业素养,为未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纽约期间,我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
这两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授们重视学生的参与,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学校还注重跨学科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掘不同领域之间的,提高综合素质。
在波士顿,我访问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这两所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在与教授和学者的交流中,我了解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方向,对我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也通过参加学术研讨、观看博物馆展览等活动,感受到了美国学术氛围的浓厚气息。
在团队交流方面,本次访学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共同参与到学术研讨、课题研究中。
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
在合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从其他成员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次出国访学,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拓展了专业视野,还为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和合作。
然而,回顾整个过程,我也发现自己在语言交流和时间管理方面还有待提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访学活动,我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训练和准备。
本次出国访学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与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我不仅拓展了专业视野,还为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和合作。
革命加恋爱_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_刘剑梅

海外汉学研究主持人:季进主持人的话:这期/海外汉学研究0发表的是欧、美两位学者的论文。
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再到王德威,有一个明晰的学术史的脉络。
他们之后,又有新一代学者传承薪火,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蔚为大观。
这批年轻学者中不少人是在中国大陆读完大学,而后负芨异国的。
他们先受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浸淫,再接受系统的西方理论训练,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其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亦有了新的角度和新的发现。
刘剑梅博士的5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6,可视为其中的代表。
5革命加恋爱:政治与性别身份的互动6是刘剑梅5革命加恋爱:中国二十世纪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和主题重述6一书的/前言0。
五四运动之后,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成为一个历史主题,又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许多重要议题的讨论,最早呈现于一九二o年代末的/革命加恋爱0的文学主题便是其中之一。
刘剑梅将一九三o年代至一九七o年代的写作公式/革命加恋爱0作为文学政治的一个案例来研究,通过对这一主题进行历史梳理,揭示了革命话语的变化是如何促成了文学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难以预料的再现,而女人的身体又是如何凸现了政治表现与性别角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5革命加恋爱6对中国性别和现代性之关系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对我们熟知的一个文学史话题作出全新的阐释。
该书由郭冰茹博士翻译,已列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0译丛,即将出版。
这里先行刊出的/前言0部分,从/现代性与革命0、/延续与中断0、/表演式的行为0等几个方面考察了/革命0与/爱情0的互动关系,在论述视角、理论与方法上颇多创新之处,值得向大家推荐。
而德国波恩大学的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则是地道的西方学者,他的西方文化背景决定了他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与刘剑梅颇为不同。
说到顾彬教授,最近几个月他突然成了传媒上的文化名人。
先是去年底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激烈批判,再是前不久的/二锅头0之论,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报道均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俨然成了一个/文化事件0或/娱乐事件0。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旅美教育学专家,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
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感慨颇多。
它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其间,黄博士提到“要不要惩罚孩子”,他描述了自己儿子矿矿所经历的惩罚教育,透过美国的一些惩罚教育现象分析了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种膨胀的自我,与人之本性共在。
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和过多的自我中心。
与亚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作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
书中有这样一部分的描写,让我叹服连连:由美国电视老明星比利·卡斯比主持的“孩子说的有意思的话”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
这个节目其实很简单,在每次30分钟的时间里,由“天才老爹”比利·卡斯比对三个四五岁或者七八岁的孩子进行现场采访。
参加这个节目的孩子都是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出的,并无事先排练。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告诉比利·卡斯比他会拉小提琴。
比利让他拉个曲子听听,那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尽管你没付钱,但我还是决定为你拉一首。
”像模像样地拉了几下琴弦后,说:“对不起,昨天我的音乐老师迟到了,所以我没能学好。
”然后把琴夹在肋下,鞠躬作谢幕状。
比利·卡斯比直译成中文“你是受欢迎风趣地说:“谢谢你!”那孩子马上接着答:“You are welcome.”的”意译为“您是值得我为您拉琴的”。
尽管那男孩并不怎么会拉小提琴,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和自然流露出来的“舍我其谁”的“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叹为观止。
脑海中不由交替凸现着这样两幅画面。
画面一:踏进三(4)班课堂,面对着一张张自我感觉良好,充满个性的笑颜,我应对的是一张神情高度严肃,脸色绝对难看的尊师之颜;随着双眉紧锁,不由计上心头,一上场便杀了个“回马枪”,给那些自命不凡的孩子来了个“下马威”。
我在美国中文学校教汉语 学生也是我的老师(ICL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我在美国中文学校教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我在美国中文学校教书多年,但一直深感身份不确定。
我是老师,这是明摆着的;是学生,却是时常由衷体验到的。
有时明暗交替,有时位置互换。
教学相长是永远的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视为学生,会有一种欣赏的感觉和乐趣。
聪明机灵的小京片子男孩R,是个脑筋聪明、学习努力的小子。
他是ABC(American born of Chinese),可说起中文来却是一口字正腔纯的京片子,遣词用字也很地道,什么”揪辣椒”、“蹿个子”、“刨地”……听他说话,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语音上的校正。
小男孩说话百无禁忌,碰到感兴趣的话题,他说得既快又顺溜;如果讲课内容不感兴趣,他就会慢吞吞地嘟囔说“没意思”。
尽管他的话只反映他个人的情绪,但这种反映至少能让我了解到一些信息,而类似这种教学信息的反馈,正是我所需要的。
节俭纯朴的小胖墩男孩K,全身上下圆滚滚的,一副黑边锈锒眼镜架在鼻梁上,面部表情多是正而八经。
他自我介绍说是一个不喜欢变化的人,连一双鞋都要穿到破才肯换新的,一件外套要穿到嫌小才愿意捐出去。
说是不喜欢变化,在我看来,恰恰是难能可贵的持守节俭的好习惯。
他学中文算是比较用功的,可有时听写词语也会卡壳。
遇到这种时候,他就用无可奈何的眼光看着我,嘴里嘀咕说:“我不会,只能画圈圈了。
”实话实说,但不理直气壮,也不走偷看小抄的歪门斜道。
仅仅每周两小时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他身上纯朴的美德。
新潮率真的小模特女孩J,身材有模有样,穿着前卫时尚。
她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按自己的喜好打扮,非常出众。
仔细观察她的衣着,除了在式样上大胆新颖外,质材上也有很多我等从未见过的创新。
去年冬季,她穿过两双新短靴,靴帮都是既柔软又有弹性的化纤质材制成的,舒适大方,还避免使用动物毛皮。
这些质材以往只看到用在衣服上,如今延用到鞋靴上,令人眼前一亮,这个小模特引领我直视服装界的新潮流。
J在穿着方面有追求,而在与人交往上却很随和。
刘再复、刘剑梅 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

梅:尽管《堂·吉诃德》采用“戏拟”骑士小说的形式,抨击一律化的骑士小说和变质了的骑士制度,但主人公堂·吉诃德仍然留下极为“正直”的性格。“堂·吉诃德也把自己想象为一个举世无双的骑士,并给一个乡村姑娘换上公主贵妇的名字,然后骑马出外游侠,就像中国的侠客。
复:中国虽没有骑士传统,但有侠客传统。侠客也有正直,也扶助弱者。金庸笔下的侠义英雄,多数也爱美人。中国的侠客本来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具有正直性格。可是在中国大文化语境中形成的侠客传统和欧洲的骑士传统还是有很大区别,欧洲的骑士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爱情不仅重于国家之情,也重于兄弟之情。中国的侠客其义气则是兄弟之情第一,大体上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价值观。中国的文化是亲情大于爱情,西方的文化是爱情大于亲情,而西方这种文化特点与骑士传统有很大的关系。《红楼梦》精神内涵的首创性,正是它打破了中国的传统理念,把爱情置于亲情之上,在贾宝玉的心目中,林黛玉、晴雯、鸳鸯等全在王夫人、贾母之上,这是对传统的巨大挑战。但是,《红楼梦》的亲情仍然很重,兄弟姐妹之情也很重,只是情感的位置发生变化了。贾宝玉把恋情视为第一生命的情感更接近欧洲的骑士传统。中国的一些侠客,虽然也爱美人,但在其价值系统中,真正把爱情放在兄弟情之上的极为少见。何况中国的侠客传统后来又发生变质,正如鲁迅在《流氓的变迁》中所描述的,开始是侠,后来变为“盗”,再后来则变为流氓。正直变为凶残或狡猾,真是不可思议。金庸对侠客的变质也作了许多嘲讽与批评。你看《水浒传》中的那些英雄,本来也是一些路见不平、拔刀而起的侠客,也确有正义感,但最杰出的英雄如武松、李逵等,都有不近女色的特点,对女子不尊重,甚至仇视,这与欧洲的骑士大不相同。直到金庸和现当代的武侠小说才接近《红楼梦》的情的传统。
复:贾宝玉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不是家国朝延,而是林黛玉等少女的个体生命,正如唐·吉诃德,一切都是为了他想像中那个乡村少女,美貌无双的公主——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你说宝玉是一个男性的女性主义者,这一点破,倒使我想到,这可能是曹雪芹对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补充,或者说,是他给中国文化传统注入一种新鲜的东西。大约在十一世纪,西欧形成了骑士阶层,以后以因为十字军东征而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并形成骑士传统。当时盛行的骑士文学就呈现了骑士精神。骑士精神大约有两种最重要的内容,一是对贵妇人的衷心爱慕与崇拜,他们忠实于爱情,愿意为所爱者去冒险,并视此为最高荣誉;二是扶持弱者,骑士们没有势利眼,他们总是以锄强助弱为乐。这两个特点,形成欧洲的骑士传统。这个传统最为宝贵的核心精神是正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