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第四章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视频讲解]4.1复习笔记一、文学的含义(一)文学的文化含义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2.文学广义的文化含义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1.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2.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1.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的因素(1)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一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2.文学通行含义的确定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四)文学与非文学1.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1.社会结构的构成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文学理论ppt

文学理论ppt

3、“爱情”说。今人蓝菊 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 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 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 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 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 蓄的隐喻。”
结构:
• 时间:为霜、未晞、未已
• 空间:方、湄、涘;央、坻、沚
• 情绪:苍苍、萋萋、采采 • 强度:长、跻、右
• 7.理论是有前提的 • 8.理论是一种逻辑进程 • 9.理论是系统的概念集成
案例2
“劳拉和迈克为什么分 手了?”
“按照我的理论,那是 因为„„”
原因一:迈克和琳娜有暧昧 关系; 原因二:劳拉总是太过执着 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迈克的感 受;
原因三:劳拉心中完美男性 的标准一直是他的父亲,而迈克 总是做不到她理想中的人; 原因三:迈克对爱情、婚姻 与性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与 劳拉的世界完全相悖。
5.现代性、全球化与民族 性、区域化
6.历史视野的暂时性与追 求真知的不变性
7.文化的集体认同与个体的 自我反思
8.超越性跨界关注与多重因 素综合分析
9.去中心化:消解单一论
10.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元化
案例1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养蚕,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讽喻说: 《蒹葭》小序(诗小序, 皆子夏所作)云:蒹葭,刺襄公 也(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 无以固其国焉。
郑玄笺云:蒹葭在众草之 中,苍苍然彊盛。至白露凝戾 为霜,则成而黄。兴者,喻众 民之不从襄公政令者,得周礼 以教之,则服。
2、“招贤”说。姚际恒的 《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 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 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 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 :“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 而不见。”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重点及练习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重点及练习

第四章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节概括:本章共三节内容: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主要名词:文学的三个含义、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形象、艺术直觉、话语、蕴藉、话语蕴藉、含蓄和含混主要问题:理解文学的含义;分析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重点分析:1、文学的三个含义:理解把握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目的上看,文学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二是从方式上看,文学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从态度上看,文学情感的,又表达着某种认识。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练习测试:一、填空:1、文学有三种含义,分别是、、。

孔子的关于诗的“兴观群怨”说强调了《诗经》的功能。

《》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

狭义文学在中国大致完成于时期,在西方完成于世纪。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了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受到重视,在中国大概是,西方大概是。

5世纪时,宋文帝建立“四学”,“”从而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家,由此文学的审美含义就从包罗万象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独立发展。

在西方, 1747年查里斯·巴托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文学被正式确认为“艺术”门类。

文学理论(全套课件582P)

文学理论(全套课件582P)

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
立普斯: ‚移情‛说
康德:‚审美态度‛ 说 弗洛伊德: ‚无意识升华‛说
荣格:‚原型‛ 说
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卡西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 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 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 ‚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 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物感‛说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 荡性情,形诸舞咏。‛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 说、‚无意识升华‛说、‚原型‛说、 ‚投射‛说、‚心理距离‛说、‚直觉‛ 说

文学理论诗歌散文小说课件

文学理论诗歌散文小说课件

文学理论诗歌散文小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讨文学理论中诗歌、散文、小说三种文学形式。

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材第四章“文学体裁”中的第一节“诗歌”,第二节“散文”和第三节“小说”。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形式美与意境,散文的叙述手法与情感表达,小说的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散文、小说的基本概念、特点及表现手法。

2. 能够分析不同文学体裁中的经典作品,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激发创作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散文的叙述手法,分析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关系。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式美,散文的情感表达,小说的人物塑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经典诗歌、一篇散文和一部小说的片段,引发学生对文学体裁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散文、小说的特点。

3. 诗歌教学:a. 讲解诗歌的形式美,以古典诗歌为例,分析其韵律、对仗等技巧。

b. 引导学生欣赏一首现代诗歌,感受其意境美。

c. 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小诗。

4. 散文教学:a. 分析散文的叙述手法,以名篇为例,讲解其情感表达。

b. 学生阅读一篇散文,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散文中的情感描写。

c. 进行散文创作实践,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小散文。

5. 小说教学:a. 分析小说的情节构造,以名著为例,讲解其人物塑造。

b. 学生阅读一部小说选段,分析其情节设置与人物关系。

c. 进行小说创作实践,学生编写一个短篇故事。

6. 随堂练习:针对诗歌、散文、小说的特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式美、意境2. 散文:叙述手法、情感表达3. 小说:情节构造、人物塑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c. 阅读一部小说选段,分析其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并绘制人物关系图。

文学理论教程-PPT精选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PPT精选文档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本章的重点:文艺学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本章的难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狭义)。 广义文艺学范畴 狭义文艺学概念的由来 中国:《毛诗序》、陆机《文赋》、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 话》…… 西方:亚里斯多德《诗学 》 、 贺拉斯《诗艺》、狄德罗《论戏剧艺 术》…… 20世纪以来,文艺学发展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文艺学的三(五)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6.“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simultaneous order)”—韦勒克、沃伦
共时 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历时 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 特殊
文学史

7.结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 它两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 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 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 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 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一般阅读书目:
《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3年 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胡经之:《文艺美学》 北京大学1989年 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