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发展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作用2010春农村行政管理李祥英学号:1043004408599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我国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小城镇的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化需要对中国城乡空间格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增加城市空间的比例,减少农村空间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村分布零零散散,基于其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地理环境,它们不可能转变为城市,这些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成本特别高,在可行的选择上,这些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只能向小城镇大批地转移。而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小城镇充当了我国城市化的主力军。有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1993年,全同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14%,其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对全国城市化总体贡献第超过94%。

在改革开放前,政策一直是限制城乡人口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城乡分割和城市工业通过价格“剪刀差”对农业的剥夺,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贫穷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还体现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这些差异使得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两大社会集团。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城市化,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前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很难融入城市社会,这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农村劳动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发展小城镇为他们对自身的改造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当农民离开土地率先进入小城镇后,仍然与乡村生活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不至于因为环境的巨变而无所适从,而在镇上居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又接近城市,与传统的农村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对外交往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增多,传统农村社会所缺乏的一系列观念。例如

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等都逐渐培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机会,将逐渐冲破传统的心理障碍,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为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社区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国后近30年的城乡分割体制,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城市居民独占工业化和城市文明成果的利益格局,不仅可能改变城市居民既有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而且也将动摇他们长期所拥有的优越地位。虽然城市人口在数量上远小于农村人口,但他们控制着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方面,难有更大作为。在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一直强调“避免对大中城市壁垒有所松动,政府已不能发挥以往那样的控制作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小城镇实际上是城秀利益相互冲突和妥协,政府与农民进行合作博弈的结果。

发展小城镇,使得农村人口流向传统城市体制外的小城镇,将农村劳动力消化在大中城市化系统之外。这种结果,对城市居民,农村人口以及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对城市居民来说,农村人口流向小城镇,对他们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对于农民而言,进入小城镇从一定程度上分享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并且有可能改变农民身份,对于政府来说,避免了农村人口涌向大中城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由农民自己建成了一座座准城市。

城市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对旧有城市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包括城市居民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制度和企业经营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等。由于我国旧的传统体制在大中城市根深蒂固,这些制度的变革相当困难,而小城镇在传统的体制之外发展起来,基本不触动原有的城市体制,对推动了城市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小城镇

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制度创新,如“自理口粮“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集资建城的实践等,大大改变了传统体制下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城市化模式,使后来大中城市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投资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由于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还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同理,正是因为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才在保证大城市完善设施和功能,进行体制改革和结转换的同时,实现了最近2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和稳步提高。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将不仅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而且还要承担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引导和促进小城镇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提高认识,在科学的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小城镇,大战略”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以现代化为标准,在高起点上建设小城镇。加速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有“大战略”的意识,又要谨慎行事,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一哄而起。

注意节约用地,建立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小城镇建设首先涉及的就是土地占用问题。扩大小城镇规模以及建设新的小城镇,占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土地资源本来就很紧张,耕地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使用非耕地,要在现有小城镇区域内实现内涵式发展。确实需要征用耕地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事,从严掌握,从严审批。

实行多元化投资政策,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的发

展关键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达到一般城市的标准。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政府又承担不了这些建设资金,因此,应该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或合资、或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新体系。注意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组织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中,发挥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城镇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组织农村市场,传统集市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小城镇的市场发育,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改革管理制度,完善小城镇管理职能。发展小城镇不仅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做到建管同步,规范化管理。

在小城镇管理当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小城镇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资金,产业和技术到镇上建房,买房,创业,落户。要建立健全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保险制度,使想在小城镇安家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而脱离农村真正做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乡城镇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八里营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以加快城镇化水平为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发挥小城镇功能,不断提高小城镇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我乡20XX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得到规范,城镇功能更加完备,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生活幸福, 20XX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按照四级水泥路面的标准,于年底前完成本乡五干排南岸四万路至路寨段总长2000米的道路硬化任务,为小城镇建设和市场发展搭建好基础框架。

(二)于6月底前完成八里营集段道大路两侧隔离带安装的安装工作,8月底前完成马路市场的清理,保障道路的畅通。同时搞好八里营集南街商业摊位的规划,组织好广大商户向规划摊位的转移。 (三)做好占地70亩初中新校建设的规划、清障、施工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保证年内顺利开工,力争早日竣工并投入使用。 (四)搞好原棉花加工厂和供销社行政院两处商业市场的规划,力争年内完成规划设计和清障等前期工作。 (五)做好初中新校至八里营集段道路硬化的备土和路基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予以硬化,方便广大学生到校学习。 (六)健全市场管理长效机制,组织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为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功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主要措施 八里营乡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高度重视,并针对20XX 年度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了如下措施: (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本着科学发展的标准,重点围绕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功能和作用发挥统筹搞好规划,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全乡统筹规划,突出集镇建设这一重点,本着既具前瞻性,又便于操作,既坚持高标准,又不脱离实际乡情,切合农村发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3.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世界历史,2011(03);13

·城市史研究· 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 俞金尧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 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 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 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 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 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 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通常被看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的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2003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8%,德国为88%,法国为76%,加拿大为79%,日本为79%,英国则达到了90%①。相比之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同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53%;到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7.5%。 但是,城市化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为城市化水平仅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当中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比率,它并不反映城里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也难以全面地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很明显,发展中国家一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形并不令人如意,更遑论达到西方的水平。比如,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是在2003年,当地总体 ①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表3.7,第166—169 页。

城市化的利弊

城市化的利弊 urbanization has been a subject of heated discussion for a long t ime. some people are in favor, while others are opposed. in my opinion, urbanization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generally, the 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can be listed as follow s. first,urbanization can quicken our pace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e all know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all highly urbaniz ed. second, urbanization will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t will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employed. in addition, urb anization will free a great number of farmers from the fields, thus realizi ng the dream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finally, urbaniz ation can improve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of the migrants who move to t he urban area. however,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also obvious. to be gin with,administration of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 might b 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more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crime rate, over crowding, might increase, since more people are concentrated in a relatively smaller pla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 ther efore, i am in favor of urbanization.

小城镇建设论文(精选8篇)完美版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一): 小城镇建设论文 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作为有战略好处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务必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起来的。同样,此刻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久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取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此刻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此刻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状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状况看,要在面上透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取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取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能够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能够再少一点。其次要选取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必须会大大加快。 二、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城市化发展的六大难题 截止本世纪末,地球上的居民将超过百亿,其中85亿将在城市中生活。这或许会成为一场噩梦。但如果拥有足够的政治意愿、远见和创造力——再加上某些简单实用的政策改革——我们或许可以创造梦想中的城市。 城市是经济和社会权力的中心,通过将技能、思想和资源集中到一点推动各国和全球发展。但城市 的快速发展往往也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城市扩张的同时大肆兼并土地,而这些土地本可以被用于粮食生产。城市榨干供水能力,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70%,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占70%以上。 要想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增长,我们需要改变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资源无情消耗造成的不平衡局面。这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要目标,会议已经就未来几十年经济增长将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住房、废物处理(尤其是有害物质)和能源供应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做出了警告。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消耗有限资源的创新方法,在保护资源的同时避免破坏资源赖以生存的微妙生态 系统,来赢得保持世界城市及全球经济可持续蓬勃发展这场战役。世界必须解决六大难题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必须改变城市的设计方式。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所有城市规划项目的核心,尤其是在即将面 临气候变化破坏性影响的沿海城市。城市密集化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降低对私家车的需求,为公园和大自然留出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同样,衔接紧密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能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计运营楼宇建筑的方法来减少能源应用——甚至反而借此创造能量。因为建筑材料、制冷制热和诸如供水、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多项辅助需求,楼宇建筑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我们需要在建筑规范中推广节能工程和建筑技术,并对此给予更严格的法律支持和税收优惠等各项保障。考虑到亚太地区城市居民近30%生活在贫民窟,我们最严峻的考验之一是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个难题是改变民众的出行习惯。这意味着从私家车转向公交车,从公路交通转向铁路运输。事 实上,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降低旅行的必要。依赖汽车和卡车的公交系统造成事故、污染和长时间拥堵。此外,交通部门占2004年所有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作为排放源是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的。反之,我们需要整合交通、住房和土地利用,鼓励运用公共交通,让人们(尤其是妇女和残疾人)能愉快安全地走在街道上。 第四个难题是改变我们生产、运输和消费能源的方式,包括建设更高效的能源系统和增加我们对可 再生能源的投资(并有望在此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我们还可以鼓励家庭降低能源消耗,敦促企业减少能源浪费。 第五,我们必须改革管理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方式,目的是实现这一珍贵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 多次重复利用。我们需要整合方方面面对水资源的管理,如家庭供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回收利用和防洪举措。 最后,我们必须改变管理固体废物的方法,使它们成为一种资源,而不是代价。很多发展中国家60-80%的垃圾都是有机固体废物,露天倾倒导致大量甲烷被排放到空气当中。本就囊中羞涩的地方政府投入预算

灵溪镇小城镇规划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下面,仅以灵溪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关键字: 自然概况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2]位于浙闽交界处鳌江流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城集镇,位于苍南县中心偏北。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南距福建省福鼎市32公里。灵溪镇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在63-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1737毫米。灵溪地理条件优越,其西南距闽东地区仅16公里,北上83公里即温州市区,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的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的福鼎相毗邻,是浙江的南大门。 人文概况 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人,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当地语言为闽南语。1981年苍南从平阳分析出来并确定灵溪为县城后,灵溪人民充分利用浙闽边界的地理优势,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和资金,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灵溪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属三座水利发电站和一个3.5万伏变电站,工业企业有电力、建筑、砂石建材、藤编、玻璃纤维、茶叶、制衣、光学、包装印刷、化工等。城镇建设 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2004年,该镇饶北河以西约7.2 平方公里被市政府规划定为上饶市城东新区,上饶新火车站就坐落在该镇境内,给该镇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2005 年,灵溪镇党委、政府提出“接轨城区,融入都市,打造生态东郊镇,建设文明新花园”的发展定位,引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迈上灵溪发展的新征程。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政策条件: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产业条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交通条件:灵溪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离市区为8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灵溪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灵溪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万,全镇人口2.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 (6)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破坏;是灵溪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灵溪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灵溪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高中地理_《城市化》测试题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山东济宁月考)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2013广东湛江月考)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 B.1.55亿 C.2.45亿 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 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 年 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2014河北保定周练)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

小城镇建设论文改

小城镇建设论文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题目: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姓名:马波 班级:10秋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 年月日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10秋行政管理马波 内容摘要: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关键词:阶段性与根本性;普及与重点;主体与商业;主导性与多样性;凝聚性与政策性。 正文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高二作文议论文:城市化的利与弊 城市的生活好比是在雍容华贵的天堂里享福,而农村的生活则好比是在满目疮痍的地狱里受罪。炎热的夏天,我躺在空调房里的转椅上,吃着冰凉的西瓜拼盘,玩着激动人心的穿越火线。没事了就到阳台上看看法国吊兰和仙人球。我想:这是多么惬意的城市生活啊!商店、学校、医院地下铁、立交桥就在小区周围。这是多么方便啊!相反的,在乡下寒冷的冬天,一大家子人都挤在一起围着一个小小的火炉取暖,靠外一点的就冻得哆哆嗦嗦,还得时不时得加柴火。火炉里的火噼啪作响,不时跳到布满尘灰的棉鞋上形成一个一个焦黑的小洞洞。晚上上厕所也要小心谨慎。 漆黑的夜空上只有星星和月亮发出淡淡的光亮。手执蜡烛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向茅房。茅房在猪圈旁,一蹲下来便要和脏兮兮的黑猪鼻子亲密接触。一日三餐的生火做饭更是让我大为光火。先必须到水塘边洗锅,再然后添柴生火,还要摇鼓式风箱。做完饭后还要用沙子把火埋起来留一点火星,方便下次做饭。去一次县城必须赶上一日两趟的班车,过了时间只能坐乡下的拖拉机,坐上半小时准会疼死。 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几乎不用你操心,厨房灶台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收纳柜、侧吸式油烟机等应有尽有。我们生活

在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经济大都市里,自然避免不了受到富家子弟攀比、自大的熏陶。这里丝毫没有一点如农村孩子的朴实无华。乡下的人们淳朴憨厚,不会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撕破脸。不论是远是近,是亲是疏,大家都经常互相串门,走街串巷。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一起,就会互相打招呼,经常会停下来唠上两句。有了麻烦,大家都会站出来一起帮忙。既热闹又和谐在秋收春种的时候,大家都会不分彼此地奋力收割播种。嘻嘻笑笑地度过新年。 然而,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冷淡无味,面无表情。见面连一个招呼都不打。除了那些老大妈、老大爷之外,人们都忙着自己的工作。邻里之间甚至互不知姓名。楼上楼下发生了什么事也不会去管一下。即使有人需要帮忙,也不会走过去帮一下忙。住在农村里可以夜不闭户,安安心心睡大觉。桌子上放10,000元钱,不怕偷,不怕抢。而在城市里,安全就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许你到便利店买点东西回来,回来后笔记本电脑已经被偷了,也许你去散散步,回来后钱包已经被偷了,防盗门也被撬坏了。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城市化了,而乡下的失业者便动起了歪脑筋。现在社会是一个农村与城市共存的时代,有些城市的旁边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一大片牧场,不少人还在城市里用拖拉机拖板砖。 在蜿蜒的麦田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所所廊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 题目: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课程名称:《小城镇建设》 完稿日期:年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发展小城镇及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通过将农村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且通过小城镇的公共财政体制因势利导,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问题公共财政体制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

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 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 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 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 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 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 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答案是:(A) 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正确答案是:(A) 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 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正确答案是:(B) 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正确答案是:(A)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 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以来,本人就**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人口5.1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00公顷,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共25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小城镇,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0年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的村镇体系、城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园区占地2000亩。2000年9月份又聘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作出详细规划,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对沿街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覆盖率达到35%。2006

年,又聘请市规划专家对工业区进行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94.2公顷,在规划中利用道路将园区划分为6个板块。镇居住区详细规划由县村镇规划设计室设计完成,总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5%。 (二)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镇驻地规划有二纵三横六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有沿街楼2700间,今年新建商住楼1栋,沿街楼19座。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200盏,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今年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投资80万元对广场花园及周围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资180余万元,上了叉车、垃圾运输车,设置了288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