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解析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创作思想

解析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创作思想

法, 通过 揭 示 了人 物 纷繁 复 杂 的 内心 世 界 , 现 了伍 尔 夫所 倡 导 的 “ 雄 同体 ” 创 作 思 想 以 及 地 对 人 类 的 命 运及 生 体 雌 的 活 意义 的 思 考 。
关键诃 : 女权主义 ; 雌雄 同体 ; 类的命运 人
弗吉尼亚 ・ 伍尔夫作 为一位女权主义的拥护者 , 她非常同 情妇女被压迫的生存境遇 , 她尤其关心知识女性 的命 运。 伍尔 夫认为知识女性必须经济独立才 能进行文学创作 。如果社会 能赋予女性 同等 的机会与权 利 , 女性才能掌握 自己的命运 , 发
向妻子妥协 了, 非常谦卑地说 “ 如果她 高兴的话 , 他愿意去问
问海岸警卫 队的气象哨” 。 丈夫的让步令妻子感到不胜宽 慰和感激 。 她想到丈夫 一直是她最尊敬的人。 在外人眼里 , 拉姆齐先 生著 书立说 , 才华过人 ; 而私下里 ,
拉 姆 齐先 生 的挫 折 和 忧 虑 只 有 拉 姆 齐 夫 人最 清 楚 。而夫 人 也
是拉姆齐先生 唯一一个可 以倾诉苦恼和寻求慰藉的人。拉姆 齐夫人犹如甘霖、 生命的泉水和雾珠 : 拉姆齐先生好像一只黄 铜 的鸟嘴拼命 地吮吸这 片生命的甘泉 ,汲取同情 、温暖与信 心。拉姆齐先生的 目光没有 离开她 的脸庞 , “ 他重复地说 , 他是

品里 。 或让人物为了博得认同或争取权利而振臂高呼 。 在她看 来, 这无疑会损害文学作 品的艺术性。 因此 , 伍尔夫提 出了“ 雌
子 失望 。安 慰 道 :但 是 说 不 定 明儿 会 天 晴——我 想 天 气 会 转 “
个 同样才华横溢的妹妹 , 她也无法像她哥哥那样上学读书 ,
而 只能 被 迫嫁 人 。 可能 遇 人 不 淑 , 出 自杀 的悲 剧 。伍 尔夫 有 演

评弗_伍尔夫_到灯塔去_的意识流技巧

评弗_伍尔夫_到灯塔去_的意识流技巧

二十世纪文学评弗・伍尔夫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李 森内容提要 作为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把写作的重点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上。

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她如何娴熟地使用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方式等意识流技巧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她真正表现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意识流 内心独白 联想 象征 蒙太奇 多视角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

《到灯塔去》(To the Li ghthouse ,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许多评论家甚至认为,这是伍尔夫最好的一部小说。

伍尔夫对什么是生活和真实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论现代小说》(Modern Fic 2tion )一文中,她对生活的真实含义作出过精辟论断:“往深处看,生活好像远非‘如此’。

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

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

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当这些原子坠落下来,构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其侧重点就和以往有所不同;重要的瞬间不在于此而在于彼。

”①在伍尔夫看来,生活是积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好的小说“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

②如果说《到灯塔去》有故事情节的话,这个情节也是非常简单的。

题目“到灯塔去”即是对故事的最好概括,讲的是拉姆齐一家及客人计划去灯塔,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经过十年的沧桑变幻,他们又重返别墅,实现了去灯塔的宿愿。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这部专论中,伍尔夫认为,“真实就是把一天的日子剥去外皮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往昔的岁月和我们的爱憎所留下的东・26・西”。

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

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

浅论伍尔夫《到灯塔去》之时间艺术摘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小说《到灯塔去》,完美地使用了意识流手法,充分表达出了伍尔夫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采用了双重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巧妙地运用回溯手法,使叙事节奏与主题内容密切配合,传达了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贮存了生命的真实,体现出时间处理艺术所包蕴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时间艺术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英国文坛上富有才华和表现力,并以优美动人的文字和纤细敏感的风格流芳于世,她作品中的艺术形式突出之处在于其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为小说艺术形式灌注了新的生气。

作家采用心理时间体系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形式,阐释了其小说中独特的时间艺术。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和时间观1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理性主义创作方式中的意识趋向于单纯而明朗,情绪与感觉极其清晰分明。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文学不断地革新和发展,其文学思想和意识与原来有了明显的不同,创作中的明朗中渗入主观因素,产生了强大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并于创作方式、思想内容到欣赏旨趣,模糊了很多应该分明的界限,如美与丑。

用以涵盖和满足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表达需要。

正如伦纳德·伍尔夫所说:“弗洛伊德、罗斯福德、爱因斯坦革新了我们关于人类意识和宇宙的知识。

”换句话说,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变革,艺术活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创造了新的生命源泉。

在文学创作中开始注重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意识内涵,充分体现个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有感受和意识,突出个人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并从叙事结构上明显带着创作者的个人主导意识。

伍尔夫的“主观真实论”充分表达出现代主义作家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精神背离。

伍尔夫认为不同时代、不同作品造就了不同的“真实”,作家美学观中的“真实”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体会到一种直观的理解以及真实的感受。

《到灯塔去》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

《到灯塔去》读后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主义杰作。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意识流手法,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呈现,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震撼,不仅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启示。

首先,《到灯塔去》的主题深刻而多元。

小说通过讲述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

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生命、爱情、死亡、时间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伍尔夫揭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拉姆齐教授一家及其朋友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特别是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她的形象更是充满了魅力。

她既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母亲,又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的女性。

她的形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到灯塔去》的艺术手法独特而高超。

伍尔夫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通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多视角叙述等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她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灯塔作为希望和理想的象征,以及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换作为生命和历史的象征等,使得小说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在阅读《到灯塔去》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还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启示。

首先,我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

拉姆齐夫人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她敢于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不畏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

《到灯塔去》的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摘要:《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视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重选择性全知叙述视角,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使得《到灯塔去》被视为伍尔夫不断探索创新写作手法的一部成熟作品。

关键词:《到灯塔去》意识流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和詹姆斯乔伊斯共同将意识流小说推到了发展的顶峰。

意识流这种创作技巧“所追求的是将潜在于人们头脑里的思绪和意识(尤其是不合理性的意识),将纷乱复杂、恍惚迷离的内心世界直接地,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意识流叙述有很大的跳跃性,它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

正是由于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得意识流小说普遍给读者的印象是朦胧晦涩。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英国文学中的一位意识流大师,致力于描摹英国上层中产阶级的精神世界,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到灯塔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到灯塔去》由三部分组成,情节十分简单。

第一部“窗”叙述九月的一个黄昏拉姆齐夫妇携儿女及朋友在海滨别墅度假的情景。

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流是这个部分的主线索,作者使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围绕着子女、丈夫和朋友展开,与此同时,其他人物的意识围绕拉姆齐夫人流动。

尽管是多个人物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该部分却主次分明,并不散漫。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将十年的人世沧桑高度概括到一夜之间。

这部分写了海边旧屋的仆人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和怀念。

第三部分“灯塔”发生于十年后,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拉姆齐先生率全家乘船驶往灯塔。

他仰望灯塔,思潮起伏,深切怀念拉姆齐夫人。

女画家莉丽伫立岸边,思绪万千,努力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拉姆齐夫人的肖像。

这三个部分没有情节的连续性,完全是通过作者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本文着重探讨作者通过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的创造性运用,使得该部作品既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格局,又摆脱了大多数意识流小说普遍存在的朦胧晦涩。

以《到灯塔去》为例探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叙事

以《到灯塔去》为例探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叙事

以《到灯塔去》为例探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叙事作者:陈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27年发表的意识流小说,迄今为止《到灯塔去》都被外界公认为上世纪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伍尔夫的家庭为原型,从伍尔夫童年时期叙述起,讲述了拉姆齐一家人与朋友的度假生活。

本文从《到灯塔去》的叙事特点出发,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伍尔夫在其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叙事技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小说;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1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20世纪英国的代表性女作家。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著作,是至今为止世界公认的优秀意识流小说之一。

伍尔夫在其文学写作成熟阶段完成了这篇著作,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传性质。

从叙事风格上看,伍尔夫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创作手法,而是不断的创新意识流小说的写作风格,在以往的写作技巧上探索出更符合小说内容的叙事技巧。

一、象征手法《到灯塔去》是西方现代主义环境下的产物,是一篇意识流风格的著作。

该小说围绕拉姆齐一家与灯塔的事件展开,主要内容为拉姆齐家庭与朋友一直想去灯塔度假,但却因为种种因素没有实现。

该小时故事内容较为简单,并没有过多的渲染故事内容,而是重点刻画小说人物的思想意识、生活真谛以及人生价值等相关现实问题。

现实问题是各个文学流派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伍尔夫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法,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大力刻画和渲染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象征手法是一种具有延伸含义的创作方式,具有蕴含丰富的特点,其象征对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们共知的历史性文化,是受到全世界人们共知和认可的一种象征内涵;二是创作者通过其作品为受众呈现的某种特定象征内涵,该象征内涵的呈现是通过特定情境的描写来实现的。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

ywjsxxk@《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左璐《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作品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齐名。

女性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要表达的主题,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即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为这一主题服务,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意识流与《到灯塔去》意识流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威廉姆斯于188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包含了各种感觉的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并不像之前的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由多种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感觉机械组成。

在这之后,意识流的概念被引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并在文学创作中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受到诸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伯格森的直觉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这些哲学思想对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家重视对人物思维、心理和感觉的复杂多变进行刻画,不采用传统的逻辑论证和叙述顺序的方法,而是通过对人物思维、心理和感觉等一系列连续变化的刻画描写,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从而揭示出作品主题的小说作品。

意识流小说家们注重描写人的心理感受,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折射出其意识领域,这样就使得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化。

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们通过自由联想,人物内心独白以及蒙太奇手法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人物复杂多变、飘忽不定但却如流水般连绵不断的内心思绪、情感表现出来。

这种写法比传统小说依靠逻辑论证、叙述顺序的手法更能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让读者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和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成熟运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作品之一。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风格探究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风格探究

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写作风格探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文坛最着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她的《到灯塔去》被公认为是最出色的意识流小说。

该着作创作于她的文学道路成熟期,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小说以伍尔夫的幼年为基础,以其父母为主要人物原型,讲述了拉姆齐教授一家及几个密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的海滨别墅相距十年的两次聚会,以及去灯塔远游的故事。

小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拉姆齐夫人为中心人物,透过她的心灵之窗展现了九月的一个下午和黄昏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宾客在海滨别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混乱的十年,虚无的十年,黑暗的十年,拉姆齐夫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间,夫人去世,儿子安德鲁战死疆场,女儿普鲁死于难产,全家备受磨难,那栋海滨别墅经过了十年的风雨也已经破败不堪;第三部分,十年后的一个早晨,拉姆齐一家人和一些旧友重返海滨别墅。

夫人的形象在莉丽眼前萦绕,莉丽完成油画,拉姆齐先生带领两个最小的孩子--詹姆斯和凯姆完成了十年前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的灯塔之旅,这说明夫人的精神未泯灭,归根结底,爱战胜了死亡,人类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

在创作《到灯塔》时,作者背离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在书中进行了大胆的开创式写作手法的实践,展开了意识流小说写作手法的探索。

本文从象征手法、多视角转换,间接内心独白几个层面对该作品的意识流语言尝试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到灯塔去》独特的写作风格。

一、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文学技巧。

象征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动词symballein,它的名词是symbolon,意思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信物。

象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代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共同传达某种信息。

象征手法描述的是代表或表现他物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客体,与此同时赋予这些客体其他蕴涵。

象征“是通过不用解释但可理解的象征符号,在读者的内心世界通过重新创建和构建这些思想与情感的手段暗示这些情感与思想。

它是通过这种反馈再现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尔夫《到灯塔去》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摘要:间接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 象征手法,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倒叙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 使得《到灯塔去》这部伍尔夫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令人注目的范本。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 意识流的思维在跳跃中达到了和谐, 在和谐中构建了跳跃, 达到时间、空间、文本、内涵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太奇叙事手法意识流一、关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 - 1941) 出生于英国伦敦富裕的知识分子家中。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不仅藏书量丰富得惊人,而且经常邀请当时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家中举办文艺沙龙。

这些人富有朝气,思想激进,充满着要为自由和艺术献身的精神。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伍尔夫养成了敢于表达思想、勇于探索和实践、并不断超越自我的性格。

在创作上,她与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齐名。

她被称作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她一生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其中《到灯塔去》是一部炉火纯青的意识流小说。

在叙事方式上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彻底的决裂,把叙事的重点从对客观世界的记录转移到对人物心理的抽象刻画上。

二、关于意识流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但实际上它是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幕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

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

亨利·柏格森提出了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

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 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合理时间”,即“内部时间”。

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

在人的意识深处,外部时间并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因为人的意识深处从来就没有外部时间。

弗洛伊德、詹姆斯及柏格森的理论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三大理论支柱,这些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引人主观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带进内心。

总之,关注人的精神活动过程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

三、意识流在《到灯塔去》中的具体运用《到灯塔去》是她的意识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最经典的,是伍尔夫基于自己对父母的记忆而创作,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

这部小说描绘了伍尔夫童年与父母在海边别墅度假的经历。

小说刻画出拉姆齐夫妇的不同性格,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客观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关系。

拉姆齐先生是一个严厉专制的父亲,然而40 岁之前已经是事业有成的学者,勤奋工作,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善于利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和处理生活中的事,包括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把人们弄得不胜其烦,甚至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

但他深知自己灵感已经枯竭,无法达到预期的高度,他忧心忡忡,企图借助对理性和逻辑的探索来逃避现实,因此,他在苦闷中常常需要妻子的鼓励和安慰。

拉姆齐夫人却是女神的化身,是一位温柔善良、善于持家和社交,乐于助人的快乐天使,她安抚孩子,鼓励丈夫,帮助客人和家人、与亲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就像莉丽所说要了解夫人需要“有五十双眼睛”。

他们的小儿子詹姆斯的感觉:“她已升华为一棵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缀满红花的果树,而那个黄铜的鸟嘴,那把渴血的弯刀,他的父亲,那个自私的男人,扑过去拼命的吮吸、砍伐,要求得到她的同情。

”由此栩栩如生地把拉姆齐夫妇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活动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凸现人物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塔斯莱的一段内心独白来发现这一点,塔斯莱本是一个个性自卑、孤僻而刻薄的年轻人,一向不受人欢迎。

夫人提出让他与自己一起进城办事,并一路给与他鼓励和安慰,因此他在内心里对夫人产生敬佩之情,并决定回去时替她拿包。

伍尔夫还通过间接的话语方式展示了他的内心意识活动,来揭示了他的个性——刻薄,他在赞美夫人的美妙风姿:“她是他生平所见过得最美的人物”的同时也在赞美上附加了条件:“她最少五十岁了;她已经有了八个儿女。

”这就是他通过间接话语否定真实的内心感受的表现。

此外,通过对塔斯莱从进城前的自卑到归来时的自豪的心理变化的描述也对拉姆齐夫人的性格进行了烘托……四、作品体现出的意识流表现技巧(一)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指在叙事者的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这种内心独白活动有着“他想”,“他意识到”一类的提示性引导词;有时则不用任何提示词,直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

间接内心独白是用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人物内心独白,而“内心独白”是用直接引语形式表现的。

传统小说采用“全知全能角度”的叙述,“优点是作者洞察一切,叙述明白通畅,缺点是作者夹在读者和书中人物之间,指手画脚,使人感到失真而肤浅。

”为此,伍尔夫废弃了“全知全能角度”而改用“间接内心独白”。

她运用第三人称,把人物的意识活动间接呈现于读者,避免了读者的被动接受。

人物的意识活动因作者的加工及解释而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便于读者理解。

但读者在接受间接内心独白中有关人物的信息时,始终会意识到叙述干预的存在,从而不断催促着运用自身的判断能力寻找作者塑造人物的真正意图及巧妙手法。

伍尔夫有效地利用间接内心独白中叙述者的特权,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反应和态度。

通过调节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来达到增强或削弱读者对人物同情的目的。

这种呈现虽然是“间接”的,但伍尔夫对间接内心独白的娴熟运用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时时处在人物的意识活动之中。

大量使用“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之类的句子来引导读者是《到灯塔去》间接内心独白手法的重要特征,它使作者的“干预”成为可能,并且来得自然。

《到灯塔去》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争吵,分歧,意见不合,各种偏见交织在人生的每一丝纤维之中;啊,为什么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争论不休?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

他们太喜欢评头品足了,她的孩子们。

他们简直胡说八道,荒唐透顶。

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这段话描绘的是拉姆齐夫人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

除去拉姆齐夫人的意识活动之外,这里还包括了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拉姆齐夫人不禁为之叹息”———以及作者的客观描述:“她拉着詹姆斯的手,离开了餐室”。

这里的引导和客观描述作为作者进行“干预”的手段,对读者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进行“干预”的另一重要手段是括号内插入语的使用。

插入语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

下面是画家莉丽关于班克斯先生的一段内心独白:我尊敬您(她在内心默默地对他说) :在各方面完全尊敬您;您没有妻室儿女(她渴望着要去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但是不带任何性感) ;您为科学而生存(不由自主地,在她眼前浮现出一片片马铃薯标本);赞扬对您来说是一种污辱;您真是个宽宏大量,心地纯洁,英勇无畏的人啊!这里的插入语标志着视角突然的暂时转换。

尽管这是莉丽默默无声的内心思考,但作者的“干预”使我们感受到括号内外语调的变化,感受到叙述的双重性。

叙述的主线是莉丽对班克斯———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内心思考,插入语作为评注,是对主线的一种响应。

《到灯塔去》中的内心独白之所以清楚明了,脉络明确,就在于它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独白。

我们或许感到不可理解,作为反传统的现代派作家,伍尔夫会在她进行“全新”试验的作品中使用全知描写法。

但我们必须记住,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伍尔夫无疑是做到了。

(二)自由联想和空间蒙太奇伍尔夫利用了大量的意识流记叙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是角色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突然联想到其他的人或是事情,也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因此也变成了读者在解读文本是最困惑的地方。

在意识流作品中,自由联想亦是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要手段。

但它同时也给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带来许多困惑。

因为意识活动在内容、时间和地点上存在着混杂性和跳跃性,这就决定了自由联想必须打破传统的叙述方式,不受任何时空条件的限制。

罗伯特·汉弗莱曾经指出:“三个因素影响人物的自由联想:第一,回忆,这是自由联想的基础;第二,感觉,它引导自由联想;第三,想象,它决定了自由联想的灵活性”。

人物的意识活动的主要特征正是由这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素构成的。

《到灯塔去》中人物的自由联想同样也受到这三种因素的影响。

在创作时,伍尔夫往往会以那些看上去简单甚至琐碎的事件为转机,联系人物内心活动,使人物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

小说中多数的自由联想来自拉姆齐夫人。

在《到灯塔去》第一部第五章中,伍尔夫描述的外部事件非常简单:拉姆齐夫人给儿子詹姆斯量袜子。

这个只需一两分钟便可完成的动作花费了伍尔夫四页半的笔墨。

在量袜子的过程中,拉姆齐夫人望见威廉·班克斯和莉丽经过窗前,抬头看见了房间和椅子,又对詹姆斯发出了警告。

这些客观存在都激发了拉姆齐夫人的内心活动,使得她浮想联翩。

这些自由联想看似杂乱无章,但仔细阅读便可找出它们的引发条件。

比如拉姆齐夫人对莉丽眼睛的联想和对她和威廉结婚的联想,都是由于看到他们二人经过窗前而引发的;对于房间状况、房租、书籍、女仆的联想是抬头看见了房间而引发的;从她发现袜子太短的沮丧表情,过渡到她回忆威廉·班克斯如何称赞自己的美丽,这一切都显得真实自然,水到渠成。

这一章不仅有当前人物———拉姆齐夫人和儿子詹姆斯的联想,而且还有场外人物———“人们”,威廉·班克斯以及瑞士姑娘玛丽的自由联想,这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小说的中心人物拉姆齐夫人。

除了拉姆齐夫人的各种自由联想,值得注意的还有小说第三部中第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节莉丽的自由联想也同样值得注意。

十年后,与拉姆齐一家重聚,莉丽感触万千,她瞅着她面前的空咖啡杯想道:人生是多么漫无目标,多么混乱,多么空虚。

拉姆齐夫人溘然仙逝;安德鲁死于非命;普鲁香消玉殒──她也可能会重复同样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