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用资本主义民主科学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由性质寻找思路来分析背景:分解方面:①从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角度②从资本主义民主科学思想角度③从封建专制思想角度

一、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如下

(一)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一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二)经济方面与阶级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思想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三)思想文化方面:①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②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③以前先进中国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宣传④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二、兴起

(一)时间: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的那段时间)

地点:上海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第一卷称《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抵制:尊孔复古

(一)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因为陈独秀受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到北大主持文科,主要撰稿人还有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二)前期的指导思想: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

2、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及社会科学知识

(三)阵地:那时候,《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认识:材料: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属于陈独秀对中国革命的反思)。因此,救亡之道要首先打倒中国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为此,他创办了《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部位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缺乏学术研究空气,学生中不少人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蔡元培任校长以后,锐意改革。他认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象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当然,他的“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够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他的“兼容并包”,实质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此,他聘请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他亲自到陈独秀的寓所,请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主持文科;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请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请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授;还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京大学理科。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

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1、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未给中国

人民带来真正的民主。主要原因在于辛亥革命设计的制度是新的,而民众的观念是旧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

注:西方是先思想解放,再革命。而中国是先政治运动,革命失败后再思想解放(作用会大打折扣)。但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宣传。

注:对中国民主的思索:①孙中山:革命②陈独秀: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

2、他创办了《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

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部位恶社会所征服。”

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3、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他的活动有:(1)提倡①思想自由。目的是使新思想在北大得以

传播,实际上是要引进新思想。②兼容并包。目的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2)他聘请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他亲自到陈独秀的寓所,请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主持文科;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

请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请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授;还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京大学理科。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所以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成为急先锋。

三、内容及影响。

(一)内容

1、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中国要富强,也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注:①“真正的共和国”是区别于孙中山民主革命之后的共和国

②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两位先生,指“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民主”和“科学”两个英文名词词头的译音。“德先生”即Democracy,“赛先生”即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矛头直指孔教)。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注:旧道德是维护专制、愚昧、迷信的思想理论基础

认识:鲁迅的作用很大。《狂人日记》的特点:①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②是第一篇白话小说。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的典范(符合新文化内容所提倡的内容和形式)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化革命。《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胡适的主张:①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语言是白话

②文体与形式是自由的,形式上的自由可以注入新的内容和新的精神

③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陈独秀的主张:①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②同时,在文学革命中,创立了标点符号,创立了汉语拼音(这两者是海外留学回来,

仿美国而创立的。汉语拼音使文化水平低的人也可以认字)

认识: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它的文学革命。但其对古代文化完全否定的一面,是不好的。

认识:五四运动作为文学革命的作用:

①(以文学为主体,进行文学改革)有利于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新文学的建立

②有利于更多的民众阅读文学,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③有利于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核心的精神

④新道德被广泛接受

3、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1)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2)代表人物:李大钊

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作用:改变了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道路与历程,有助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历史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的著作: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

内容:论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同俄国十月革命的区别,他敏锐地看出同法国大革命预示着世界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样(注:这是一种看法。目前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强。),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

②《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内容: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材料: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者这个潮流。”

认识:这里指的潮流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

(二)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5、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学革命,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发展、传播

6、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认识:1、以五四运动为界,前者主要宣传民主科学,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思想运动。目的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宣传的主流,须臾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运动,为中国指出了一个社会主义方向。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3、总结: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文化的特点:

(1)维新派:西方文化、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而宣传

(2)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为其政治运动服务,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服务。

但是,维新派与革命派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为政治运动服务

(3)新文化运动:通过宣传西方民主科学,对中国封建传统道德批判,宣传西方的文化更为彻底(维新派和革命派由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宣传结果会大打折扣,新文化运动既有对西方文化的宣传,也有对传统道德的批判,是单纯的思想解放运动,效果更好)注: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期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班级:高二()姓名适用:文、艺撰稿人:杨小娟审核人: 第21课新文化运动 【课程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 一、背景 1.政治黑暗: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思想方面: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 二、代表人物和指导思想 1.兴起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蔡元培等,他们是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3.指导思想: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此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概括为民主与科学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蔡元培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为办学宗旨,提倡,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 5.主要阵地:《》 三、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 1.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专制、迷信与无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包括内容和形式) (1)原因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其锋芒必然指向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代表人物 ①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即提倡,反对,提 倡,反对。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以 取代,还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 ③鲁迅:《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代表了文学革命的成就。思考: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注意自己答题的技巧) 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说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思考: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1)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2)对旧礼教、旧道德攻击最猛烈的代表人物是谁?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是否适用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 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 A. 反对尊孔复古 B. 继续反封建 C. 主张民主共和 D. 向西方学习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青年杂志》的创办 B.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C.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D. 鲁讯发表《狂人日记》. 3.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下列报刊杂志与“第三期”有关的是() A. 《申报》 B. 《万国公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4.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是() A. 京师同文馆成立 B. 京师大学堂创办 C. 科举制度废除 D. 《明定国是诏》颁布 5.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通俗易懂的文风离不开下列哪一运动的倡导()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 严复曾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他所说的“此事”评价的是() A. 剪发辫 B. 办《申报》 C. 废科举 D. 改称呼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 《药》 B. 《阿Q正传》 C. 《文学改良刍议》 D. 《狂人日记》 8.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9.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 剪发辫 B. 改称呼 C. 废科举 D. 辛亥革命 10.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海国图志》的出版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新青年》的创办 D. 《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11. 下列对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 B. 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 C.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D.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想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置情境、制造矛盾、设置悬念、明确归纳、自然发掘、紧扣课本、朗读体味、主动探究、联系乡土教材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组织本课教学活动。通过填写图表、知识探究与拓展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策略:通过“现场访谈”、“共同讲述”、“展望与反思”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 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 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历史剧—新文化运动 剧本

历史剧之新文化运动 第一场 内景室内夜景 背对镜头的一个穿长袍的20多岁的人(胡适)缓缓坐下,端起了茶杯,眼睛朝着窗外出神,在思考。 (咚咚咚的敲门声)胡适醒过神来:“请进” 外面一个丫鬟走进来:“老爷,您要的笔拿来了” 第二场 日景外景大街 街上一个布衣小孩在卖报纸“号外,号外,胡适宣扬杜威的实验主义,不主张人民参与的社会大变革”小孩子从街上跑过去。 第三场 日景内景室内 穿着西装的陈独秀站着,认真观看《新青年》胡适的论文, 旁边坐着一个李大钊,看着陈独秀, 陈独秀放下了报纸,走向李大钊:“适之(胡适的字)的文章犀利,对我的观点总是争锋相对,看我怎么反击”陈独秀举右手,出食指指着这篇文章。 李大钊拿起盖碗茶来喝。 第四场 日景内景学校教室内 从门外跑进来一个大学生,高兴的叫嚷着:“哎,哎,哎,你们快来看” 其他人:“什么,这不是《新青年》吗” 有人说:“陈学长(陈独秀,文科学长)主张把有产者的政治变为不受财产限制的政治”“那不是挺好吗,你看陈学长说的俄国,他们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就是根据陈学长说的那个马克思主义” “胡老师说日积跬步,积土成山啊,所以要改造,解放,进化都要采取改良的办法” “他们好像说的都对啊,真是纳闷儿了” “我们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只要爱国变革总好过现在啊,胡老师上次为了培养这种自由思想的环境去解救了学长呢” 第五场 夜景内景室内 从里面房间走出来的老教育家杨济昌,在打扫家务,慢慢走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朝着另外一边说:“胡适说要亲自试验,才知道该怎么样吧,多些实践,少谈些主义,陈仲甫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主义,代表了社会的广大民众,他们针尖对麦芒,你怎么看?润之?”毛泽东躺在床上,翘着脚,看书,之后放下手中,起身:“谁知道呢?”笑了笑。 注:拍的时候不要完全按照内容来拍,拍摄是二度创作 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所以可以补充一些进大院,有仆人扫地等等场景增加时间,这个增加的时间和内容就算是二度创作,以此类推。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现在我们社会里很流行。究竟新文化底内容是些什么,倘然不明白他的内容,会不会有因误解及缺点而发生流弊的危险,这都是我们赞成新文化运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呵! 要问“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要问“新文化”是什么,先要问“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对军事、政治(是指实际政治而言,至于政治哲学仍应该归到文化)、产业而言,新文化是对旧文化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样;新文化运动,是觉得旧的文化还有不足的地方,更加上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最大的效用。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向来不认识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输人我们东洋的文化;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含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现在新文化运动声中,有两种不祥的声音:一是科学无用了,我们应该注重哲学;一是西洋人现在也倾向东方文化了。各国政治家、资本家固然利用科学做了许多罪恶,但这不是科学本身底罪恶;科学无用,这句话不知从何说起?我们的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哲学虽不是抄集各种科学结果所能成的东西,但是不用科学的方法下手研究、说明的哲学,不知道是什么一种怪物!杜威博士在北京现在演讲底《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一个是美国詹姆土,一个是法国柏格森,一个是英国罗素,都是代表现代思想的哲学家,前两个是把哲学建设在心理学上面,后一个是把哲学建设在数学上面,没有一个不采用科学方法的。用思想的时候,守科学方法才是思想,不守科学方法便是诗人底想象或愚人底妄想,想象、妄想和思想大不相同。哲学是关于思想的学问,离开科学谈哲学,所以现在有一班青年,把周、秦诸子,儒、佛、耶、回,康德、黑格尔横拉在一起说一阵昏话,便自命为哲学大家,这不是怪物是什么?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他的效果人人都是知道的,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西洋人也许有几位别致的古董先生怀着好奇心要倾向他;也许有些圆通的人拿这话来应酬东方的土政客,以为他们只听得懂这些话;也许有些人故意这样说来迎合一般朽人底心理;但是主张新文化运动底青年,万万不可为此呓语所误。“科学无用了”,“西洋人倾向东方文化了”,这两个妄想倘然合在一处,是新文化运动一个很大的危机。 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人类底行为动作,完全是因为外部的刺激,内部发生反应。有时外部虽有刺激,内部究竟反应不反应,反应取什么方法,知识固然可以居间指导,真正反应进行底司令,最大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案2(目标导向型)

《新文化运动》精品教案2(目标导向型) 【课程标准】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魏源主张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兴起再到戊戌变法,从器物到制度,从近代以后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前仆后继的探索,20世纪初一批年轻人又发起了一场以革新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它的概况如何?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1)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9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2课 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二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1)政治领域: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__________的逆流。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__________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2)代表人物:李大钊、______、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__________的思想。 (4)中心:1917年,_______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____________,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__________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科学主要指西方自然科学;民主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内容。 (2)鲁迅发表短篇小说《____________》,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____________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则发表了《____________》,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__运动。 2.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为______________的传播奠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2课新文化运动

第2课新文化运动 情景问题切入 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原址,原是北京大学学生的宿舍楼,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这里曾经是李大钊、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地方。那么红楼是怎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并成为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的呢? 学习目标引领 整体结构感知 本课第一目“《新青年》与新觉醒”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定历史背景及兴起的概况。 本课第二目“高扬科学民主大旗”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宣传民主和科学、道德革命、文学革命。 本课第三目“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讲述了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既有积极方面还涉及消极方面。 三目呈因果关系,图示如下: 自主预习梳理

【答案】①民族资产阶级②民主共和③尊孔复古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⑤文化⑥反封建⑦陈独秀⑧青年杂志⑨李大钊⑩鲁迅○11民主○12科学○13北京大学○14民○15君○16历史进化○17帝制复活的先声○18提倡科学○19三纲五常○20奴隶之道德○21狂人日记○22封建礼教吃人○23文学革命○24文学改良刍议○25白话文○26文学革命论○27平易○28陈腐○29思想解放○30封建专制思想○31马克思主义○32民众○33国家政治事务○34文化转型○35片面○36绝对否定○37绝对肯定○38形式主义○39消极 重难疑点探究 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及其评价 含义: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既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也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无神论等内容。 评价: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 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

新文化运动

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明民主科学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 这一运动的兴起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反帝反封要求迫切;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重要的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救中国。 此思想革命,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此国民性乃见诸于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便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即所的谓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即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分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 前期(1915—1919)主要内容为:三提倡三反对,即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在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是切中时弊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具有向中国千年偶像,传统权威,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进行大胆挑战的创新精神。其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1919—1923)主要内容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赋予了民主、科学以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 新文化运动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1.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的大运动。2、它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的开展培养了精神领袖,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4、有利于后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易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是国民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救亡的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5、新文化运动启发着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发展。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1、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他们宣称打倒孔家店,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是为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同时,运动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同广大的人民却中相结合,是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2、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忽视对封建思想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仍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4、他们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5、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中中去。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既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为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方面: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屈膝卖国。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思想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时间、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阵地:北京大学 (原因:①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实质是让新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②新文化运动干将汇集到了北大。) (5)旗帜(指导思想):宣扬西方启蒙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 (科学:近代的自然科学法则科学精神;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①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大家应对民主制在 中国的实现充满信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民主共和不相容。 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者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chu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4.将矛头对准孔家思想的原因 ①儒学的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②袁世凯为了复辟bi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5.怎样看待“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①与尊孔复古的逆流是针锋相对的,对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性的意义。 ②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解放。 6.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1)积极意义 ①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做了思想准备,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到了宣传动员的作用。 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供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学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2)局限性 ①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也没有发动政治革命,仅仅局限于思想文化领域。

1、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口号是什么

1、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口号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两大基本口号,一曰民主,二曰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长时期的艰苦探索,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他们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个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虽然这时它的力量还很弱小,但它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5、什么是香港海员罢工? 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他们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克服港英当局的种种阻挠和破坏,将罢工坚持了56天,使香港的海上航运,市内交通和生产事业全部陷入瘫痪,终于迫使港英当局取消封闭海员工会的命令,答应为海员增加15%—30%的工资。这次罢工由于它的反帝性质,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