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练习试卷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练习试卷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练习试卷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1.贯彻落实国家外宣发展战略,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12月1日开始,推出大型日播旅游节目《远方的家》。它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搭建起华语圈的心灵家园。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介绍该栏目的新闻报道,可以运用文化生活的下列观点

①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改变

③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打字,用惯了电脑的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①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②汉字传承不能仅靠电脑输入代替汉字书写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汉字书写变得不再重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不但有其它乌龙茶茶汤过喉徐徐生津有回味,细加品味,似嚼之有物的“喉韵”感受,而且有滋味浓厚滑爽,浓饮稍苦涩,后回甘,历久犹有余香的独特韵味,被称之为“观音韵”。从中可以悟出

A.铁观音的特有韵味是保持其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B.不同茶种之间的联系是促进茶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

C.铁观音的特有韵味通过乌龙茶的共有韵味表现出来

D.铁观音等茶种的特有韵味之和构成乌龙茶的共有韵味

4.《富贵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截,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 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这表明( )

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②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2年8月12日,韩国丽水世博会落下帷幕,中国馆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以及反映海洋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品展览等形式进行“动态”展示,浙江象山渔民绘画、广东的青花瓷画墙,“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型和南极冰芯模型……丰富多彩的展示深受游客喜爱,荣获本届世博会最高奖项—A类展馆创意展示类“世博会奖”金奖。由此可见()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的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13年8月2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央视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基于汉字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④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具有包容性 D.具有地域性

9.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于2012年3月22日在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中,明确指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及强调“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马英九就任以来,致力于重塑“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这同样是基于民族认同。以上材料

①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体现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体现出团结统一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地植根于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2013年10月19日,备受关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荧屏揭晓,15位顶尖高手在激烈的比拼中不仅展示了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让人受益良多。上述材料说明()

①汉字是人类文化的基本载体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汉字展示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④书写汉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揭阳市有非常丰富的传统美食,如揭阳乒乓粿、普宁豆干、惠来绿豆饼和揭东埔田笋粿等等。假如揭阳市应邀到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一个传统美食节,邀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

A.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

C.博大精深,求同存异,相互尊重

D.世界第一,抓住机遇,走向世界

12.2011年8月18日,以“艺术创意,点亮生活”为主题的第14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开幕。博览会注重艺术推广和学术交流并重,热烈欢迎世界各国来北京,你的参与是我们不懈的动力!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

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13.我们要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和而不同”

指的是 ( )。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融为一体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14.“甜粽子、咸粽子哪个更正宗?”成了今年端午期间网友的热议话题。总的来说,南

方人更偏爱咸粽子,北方人则青睐甜粽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

A.独特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民族性

15.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

西族的格调。由此可见,纳西古乐()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

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之一,神舟九号升空,太空迎来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中国流传数千年的神女飞天传说成为现实。这反映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文化激励人们走向成功④文化创新的主体是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8.“一脉传承·创意未来”是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主题。这说明了( )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B.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D.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9.壮剧是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西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造就了壮剧文化的特征。这说明( )

A.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存在共性 B.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

C.文化对社会政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D.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0.古语云,“君子以厚德载物”,下列现象中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

①中医药学主张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②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

③清明祭扫,中秋赏月的习俗世代相传④佛教与道教在南岳衡山共存于一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道:“香火常传妈祖庙,风波不阻闽台缘。”意思是说虽然海峡多风波,但是闽台共同的文化根基永远在那里。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意味闽台文化之间关系是()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枝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中华文化有着灿烂辉煌的历程,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时期

23.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一切说明我们的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独树一帜 D.唯我独尊

24.我们要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兼收并蓄”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

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25.“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颁奖盛典在拥有800年历史的佛山南海西樵松塘翰林村举行。获奖的十大最美古村落代表了广府、潮汕、客家和粤北古村落的风格,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基本囊括了全省古村落精华。这些古村落折射出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的道德思想,孟子提出了“吾养吾之浩然正气”,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今天,我们社会仍然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治安。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文学方面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时期,黄帝的乐官就到新疆“取竹”,制造出12根律管。这虽然是古老的传说,但在新石器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已有了音乐文化的交流,隋唐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但是流行的多部乐曲中大多是少数民族的音乐。今天,我们吸收了外来的各种音乐的精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是如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的?

(2)结合材料三,理解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27.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元素在全球商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2》在中国取得不菲的票房收入。其中,皮影剪纸灯笼花轿,亭台楼阁宝塔城堡,小桥流水小巷古道,国粹凤凰国宝熊猫……“中国元素”元所不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时,也开始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用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做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驻足;王老吉在自由女神像之下,用中国式的“红”,邀请世界人民光临北京奥运会,吸引了诸多美国人的关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元素在全球商业领域备受重视的原因。(8分)

28.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和绥四方、礼通天下”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12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试卷答案

1.C

2.A

3.A

4.B

5.C

6.A

7.A

8.B

9.A10.B 11.C12.D13.A14.B15.D

16.D17.A18.B19.D20.D 21.A22.C23.B24.B25.A

26.(1)材料一中的孔孟思想到今天两千多年不断发展而延续不断,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材料二提到中华文化在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材料的“流行的多部乐曲中大多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正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体现在“吸收了外来的各种音乐的精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中。④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与文化的理解。

该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第一问:首先考生要联系书本知识得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后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一说到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提到中华文化在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问:中华文化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且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与文化的理解,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7.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富有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全球商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商业贸易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入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大受欢迎,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每点2分,共计8分)

28.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每点3分)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题(答案不全)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题(答案不全)新人 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年3月13日,石家庄市第四届规范汉字书写艺术节启动仪式在鹿泉市第二实验小学隆重举行。以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汉字文化、展示汉字的独特文化魅力。我们之所以要热爱汉字、写好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写好汉字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抵制庸俗文化具有关键性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中的文字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4.“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至清朝中期,共修成二十四部有“正史”之称的纪传体史书。延续不断的历朝正史,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年一脉相承。修史有利于中华文化()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D.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5.中医学以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利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优势,对解决诸多疑难病症提供了治疗思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特点④中医学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酒和诗的渊源,酒和字的融合,酒和亲情的交汇,酒和政治的关联等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酒文化迷人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A.多样化的特点 B.实用性的特点 C.时代性的特点 D.博大精深的特点 7、《北京味道》是北京电视台的人文美食纪录片,它记录了这座城市有关唇齿之间、味蕾之中的情缘与记忆。北京味道兼有宫廷御膳的皇家贵气和历久弥新的胡同味儿,既有融贯古今中西的饕餮大餐,又有一道道妈妈的拿手菜。这主要体现了北京饮食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具有包容性 C.具有相对稳定性 D.具有独特性

1年备战2018高考政治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含解析)

专题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 本部分新版教材无变动 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 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精品高考系列 专题26我们的中华文化(记忆手册)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框题) 1.中华文化的特征 (1)源远流长 ①源远流长表现:古代的辉煌到近代衰微。 ②源远流长的见证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框题)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 文化的包容性意义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_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中华文化的知识点注意与其它知识点综合的考查。 例题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侧重于强调丰富厚重,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2B微试题)人教版政治必修3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人教新课标)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思维导图】 微试题1.【2014四川7.】《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2.【2014江苏22.】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 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3.【2014天津1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含答案).

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据此回答2~3题。 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 答案:B 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丁元军老师)复习题

复习题 一、简答: (一)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史学,历史。子部,诸子。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正礼、订乐、撰易、叙书、作春秋 (三)七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 (四)道术与方术;古代完备的理想的社会方术-与道术相对的实际社会 (五)四科十哲; 首科德行(颜子、冉牛、闵子、仲弓)、 言语(子贡、宰予)、 政事(子路、冉求)、 末科文学(子游、子夏) (六)具体而微;最真实的东西最普遍(具体:全体)。与德行科相关 (七)为仁由己;去做仁义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说给颜子的话) (八)得正而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尽己)恕(推己)而已矣。”形容曾子死时是得到正道 (九)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其中子思学派是儒家最正统的学派 (十)孟子辟杨墨;孟子辟杨墨是指《孟子》—书中记载的孟子对杨朱及墨翟的批判论述,处今之世,不拒扬墨者,非孔子之徒也 (十一)虚位与定名;“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虚位-从墨家看,儒家的道德是虚位的定名-从墨家看,儒家的礼乐是定名的 虚位: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 定名:有实在的内涵的“仁义”。 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一定属于哪一个人独属的,(建元四年)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文化策略,汉武帝采纳,在中央设国学,回归一元,一次回归而非创新。 (十三)清议与清谈; 清议-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清谈-清议之后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 (十四)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 (十五)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课型Reading 主备人Xu lihu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第导学案 教师寄语You’ll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学习目标1)Master the key words: nearly, ruler, boil, remain, smell, national, doubt 2)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by accident, take place, without doubt 3)Talk about tea, who invented it,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教学重点Talk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tea 教学难点Passive voice 教学方法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一、自主预习 1) Do you drink tea everyday? 2)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3)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4)The tiger is looked as the _r_______ of this forest. 5)Alice is without _d______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6)The dragon is treat as a _n________ symbol of the Chinese. 7)Mother is _b_____ the milk for baby. 二、展示交流 1) Important sentences: A: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 ago. B: It is said that a 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g Nong first discovered tea as a drink. C: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D: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2)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 years ago. 3) 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Tea was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3)Make conversations 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ea is grown? S: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 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品同步练习新 人教版必修3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在我国古代,对统一的民族文化起促进作用,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 A.秦的统一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儒家学说至尊地位的确立 D.隋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 2.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③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字;②史学典籍;③邮票;④瓷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能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 2008年5月23日至6月8日,由中国文化部与意大利文化部门合作在罗马举办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罗马当地时间5月23日21:00,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在罗马音乐中心开幕。由110人规模的上海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排演的中国歌剧《诗人李白》作为文化年开幕演出精彩上演。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进和平事业发展;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7. 中国希腊文化年于2007年9月开幕,至2008年9月结束,其主旨是在中国展示希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中国希腊文化年活动将包括戏剧演出、电影展映、舞蹈、考古及现代艺术展、歌剧、民间音乐会、现代及通俗音乐、会议及书展。此次文化年将把既现代又古典的希腊与希腊文化全面呈现给中国观众。开展这一活动是因为 ①希腊的文化要比中国先进得多;②希腊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源头;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够博采众长④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必修4)

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江苏专版?必修4) 一、选择题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2011·泉州模拟)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右图)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 A.广纳包容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D.兼收并蓄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征,故选B项。 答案:B 2.(2011·茂名模拟)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1·北京海淀模拟)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这表明( ) 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 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材料中的“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

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知识和检测: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3)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积极成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试题(新人教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1: 2002年12月3日,伴着《茉莉花》的神韵,蒙特卡洛的世博会申办会场一片欢腾: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耐人寻味的是,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选择“中国文化”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一位香港时事评论员事后这样说道。 (1)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2)如何理解“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作用? 探究活动2: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体现在什么方面? 探究活动3

探究活动4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二十六个文明形态, 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1)查阅资料,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华文化能够绵延至今而且从未中断。 (2)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008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徽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奥运会徽的设计浓缩着中华文化,方寸之间,融书法、篆刻、绘画、色彩等于一体,气象万千,寓意深刻。 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的奥运会徽包含的中华文化的印记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寓意?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情透析 指明方向 2019年T19单选 2019年T19单选 2019年T34(1)简析 2019年T21单选 2019年T24单选 2019年T21单选,趋势分析:根据近五年高考情况看,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备考指南:重点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及中华文化的力量。从中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作用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1____________。 ①2___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汉字

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我国的史书典籍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造3__________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独树一帜、4__________。 ①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5__________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中华文华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6____________特征,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7________融合,又保持8________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化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6____________; 2.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7_______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8_____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完整word版)6-1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与答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1. 了解中华古代文化辉煌的历程。 2. 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跟踪检测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A. 秦的统一 B.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C. 隋唐时期 D. 宋明理学 2.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古籍的保护()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应该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 ①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汉字能够传递中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 ③汉字内涵丰富,书写汉字才能感受汉字美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必须()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C. 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D.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5. 2018年9月,第八届“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在台北开幕,该项活动是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大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发起、轮流举办的,旨在让汉字艺术及中华文化永续传承。两岸举办汉字文化艺术节,表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中华文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汉字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6. 下图是“福”字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A. 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 汉字展现了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D. 汉字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7.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该书呈现了古代的礼乐、制度、音律、历法、天文、地理等内容。由此可见,史书典籍() A. 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B.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 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D. 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 练习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 政治:3.6《我们的中华文化》分项练习试题(必修3) 一、选择题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2011·泉州模拟)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在上海滨江地区开幕。上海世博会会徽(见右图)图案形似汉字“世”,其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 A.广纳包容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D.兼收并蓄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知识点。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远古的甲骨文的笔画字形,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征,故选B项。 答案:B 2.(2011·茂名模拟)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1·北京海淀模拟)圆明园的皇家庙会、琉璃厂的笔墨纸砚、大栅栏的百年老号、大观园里游红楼赏民俗……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庙会如今渐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体味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这表明( )

A.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新 B.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C.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特征。材料中的“一场场具有特色的庙会在兔年春节开启……”表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1·盐城模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对此认识正确的的 (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的前半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②④符合题意。材料的后半部分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故③符合题意。①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答案:D 5.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密不可分,是两岸文化的重要根基。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儒家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 )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一枝独秀 D.有着辉煌的历程 解析: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两岸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故应选B 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为将儒家礼仪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公交服务中,江苏某公交公司编印《公交论语》供职工学习,并精选《论语》经典名句挂在公交车厢内,打造公交车厢文化,以提高服务质量,陶冶市民修养,提升城市文明。假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 A.文化影响道德修养文化建设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向世界

六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2.将上面的句型进行替换,如: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 从而能就水的循环进行提问及简单回答,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能够用故事的形式表述雨水的形成,完成Task time部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的同时培养爱科学、好钻研的精神。 【课题】Unit 6 The story of rain 【教学重点】 1.重点掌握句型:Where does the rain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clouds. 要求学生能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掌握。 2.学生能替换关键词造新句,如:Where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vapour.并能在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自如运用。 3.简单了解面包、面粉和小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Let’s try 部分是教学难点,内容多,词汇量大。建议教师多放几遍录音,适时给学生以提示。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Let’s try 部分的挂图。 2.教师准备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卡。 3.教师准备雨水循环的教学课件。 4.教师准备水循环实验仪器:酒精灯一个,盖量杯一个,水等。 5.学生准备水彩笔,胶水,剪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 1、Warm up (热身) 活动一:口语展示 教学参考时间:2-3 分钟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 (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中华文化 [系统知识—学扎实] 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 (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4(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用图示法表示为: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 [应用分析—想明白] [热点] 2017年8月13日,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汉字》以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主线,囊括120余件珍贵文物,有卜骨、青铜器、陶器、竹简、拓片、玉石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汉字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汉字》带动观众在跟随书写的同时,亲近传统、体味文化,不仅带动了全民书写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汉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 [分析]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第二课时教案

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会写8个词语。 2.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3.理解赛马的过程,从中领会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激趣法、质疑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并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品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故事说完整的能力及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 1.顺势设问: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2.教师出示:脚力相差不多的马,只要安排好出场顺序,就可以获胜。 板书:巧妙安排出场顺序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三、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出示问题) 2.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想一想。(出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学生能体会到孙膑的聪明才干是田忌获胜的关键所在。 四、角色朗读,品读人物。 1.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3个历史人物。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课本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的词语对他们进行评价?你觉得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2.齐威王作为齐国的一国之君,在比赛中失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为齐威王当一次军师,想出让齐威王再赢回来的对阵图?小组交流,画一画。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独特的见解。 3.教师小结。 从以上的探索中,我们知道除了文中所描述的比赛的那种对阵形势以外,其他的对阵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孙膑当场就做出这种选择,真不愧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 五、总结。 1.两千年前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了你很大的启发,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2.(出示课件)总结:以后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调整思路,扬长避短,敢于打破常规,认真思考,抓住要害。 3.像这样以弱胜强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自主检测题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主检测题 一.单选题: 1.[2012·合肥模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统一中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B.隋唐时期,儒学便确立了其至尊地位 C.宋元明延续了隋唐文化的辉煌,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期 D.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中国 2.[2012·南京质检] 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见图)。“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世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除了中华文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外,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这说明( ) A.中华文明是悠久古老的文明 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 4.[2012·泉州模拟] 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2·银川模拟]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宿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12·珠海模拟]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以下特点( ) A.包容性和超前性 B.持久性和继承性 C.民族性和稳定性 D.实用性和整体性7.[2012·肇庆模拟] 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