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综合派.pdf

新古典综合派.pdf
新古典综合派.pdf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概述

neo-classical synthesis

二战后,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学。一系列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则被冠以”微观经济学”的名称。 新古典综合派是所谓的“凯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响力的凯恩斯学派,又先后自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Post-Keynesian Mainstream)”和“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

反映这个学派理论观点的代表著作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

新古典综合派产生的背景

1929年爆发了一场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出版的《通论》一书中提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纷纷根据经济现状发展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古典综合派不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流行的主流经济学,而且他的政策主张也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经济政策付诸实施。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1、所谓新古典综合,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在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使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能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将仍然是适用的。因此,新古典综合的特色在于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组合为一体,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2、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对需求进行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供给进行分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的特定环境下,凯恩斯注重有效需求而忽视解决供给方面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忽视了对供给问题的解决,因而造成了环境污染,公害横行,结构性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多种并发症。面对这一形势,新古典综合派认为还必须对供给进行分析。

3、新古典综合派还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称为混合经济。萨缪尔森指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是既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经济,市场价格机制和国家经济干预的有机结合是经济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此为新古典综合的现实基础。根据新古典综合派观点,混合经济包括两个部分:国家管理的公共经济部门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私有经济部门。国家调节是为了预防和对付经济衰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为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率。

新古典综合派的影响

1、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表明,这个学派已感到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经济学必须考虑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节的如何协调问题。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对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新古典综合派关于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提高微观经济效率的论述,对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走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其产出量。另外,还必须发挥我国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市场失灵时发挥政府的作用,如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新兴产业和竞争力不强的出口产品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等,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古典综合派是从实证经济学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的。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现代混合经济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生活质量,贫穷与不平等,生态与生长等问题。这些问题全都涉及到价值判断,超出了狭义经济分析的范围。但是萨缪尔森认为可以通过实证经济学对其做出实证分析。萨缪尔森认为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在经济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中,怎么能保证经济手段不会造成恰恰与想达到的目标相反的结果呢?萨缪尔森是从实证经济学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这些原来属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他扩展了实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表现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在研究课题上的交叉和结合的取向。这为我们进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

3、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汉森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的更替,必须交替地实行收缩与扩张的政策。其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消灭失业;在经济过分膨胀时采取紧缩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抑制社会总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种逆经济风向行事的政策主张,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确有借鉴之处。例如,在经济衰退期经济资源未被充

分利用,可能失业增加,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在经济高涨时期,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主要受供给能力的制约。这时过大的需求不会引起供给的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涨。对此,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制度,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4、新古典综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弥补西方资产阶级理论体系内部的不足,并试图通过其理论体系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仍是光明的。因此,它不可能真正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它所谈论的混合经济,不过是私人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混合。资产阶级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并不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府仍然如马克思所说,是为资本家办事的机构,它所实行的干预经济的法令、政策措施旨在维护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的秩序。新古典综合派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性质解释为混合经济,这显然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新古典综合派面临的挑战

1、对于新古典综合,凯恩斯阵营和反对派都存在一些反对意见。在凯恩斯阵营,英国的凯恩斯主义者罗宾逊夫人早在五十年代就指责新古典综合忽视了凯恩斯理论体系对收入分配,经济不稳定和预期不确定性,历史性等的强调,因而新古典综合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在凯恩斯主义的反对派中,货币主义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的领导下,对古典学派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尤其集中于经济经验计量基础上的(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萨缪尔森的伟大在于及时认识和接受了这些批评意见,并从各种反对意见中吸收了有益成分。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八版中用主流经济学代替了新古典综合一词,以广泛吸收能够为己所用的研究成果。

2、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同时失业率上升,这就是著名的“经济滞胀”问题。然而,居于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综合学派所坚持的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释和解决“滞胀”问题。与此同时,居于非统治地位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其他派别,如货币主义,奥地利学派和供给学派等,纷纷对新古典综合学派进行挑战并且提出自己有关“滞胀”的见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同时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也实现了由传统向“从微观基础出发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这一当代研究范式的转变。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吸取新古典经济学政策的正确主张,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莫迪里安尼,托宾和索洛,这几个人都先后获得过诺贝尔奖。而且他们都是属于涉猎广泛的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的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而且他是把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引入经济学分析的重要成员。也是最早进行动态分析的经济学家之一。而且他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也是令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叹为观止的。据说,对于马克思的价值论理解最深刻的就是萨缪尔森,他完成了所谓的价值转型问题。只不过他是认为价格转化为价值。他的弟子当中最出名的三个人应该就是斯蒂格里茨,默顿和迪克西特三人了。

莫迪里安尼(意大利后裔)不仅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而且也是MM定理的创始人之一。MM定理至今为止仍然是新古典金融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莫迪里安尼认为,公司的经营目标不应该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托宾的两基金分离原理也是CAPM理论的雏形,而且托宾也拓展了货币需求理论。

索洛是AK增长理论的开创者。后来人又在AK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内生增长理论,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可以说,索洛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创者。而且索洛也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之一。他主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经济学进行拓展。索洛他似乎对于经验比逻辑更信服。他认为不能过多的依靠逻辑推导,而应该通过经验归纳。他不太信服理性预期,也不相信NAIRU。效率工资理论是他最先提出来的。

新古典综合派的特点

第一,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理论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他们与英国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的解释不同,他们认为,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立足点是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利润率递减和灵活偏好)和工资刚性,而不是新剑桥学派强调的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他们吸收了菲利浦斯提出的工资(从而物价)与失业率成反比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所表明的观 点,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对立起来,并用凯恩斯创立的”总收入一总支出模型”来阐述所谓的”需求决定论”;在阐述需求决定论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了希克斯创立的”IS-LM模型”,从而更明确地阐述了凯恩斯关于货币并非实际经济上覆盖的一层”面纱”,而是对总需求有重大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状态的思想。

第二,新古典综合派吸收了哈罗德和多马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增加了动态的和长期的研究。后来,经济增长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是不断深入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动态的和长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经济周期问题。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中,萨缪尔森的”乘数一加速数模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从60年代末开始,国际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如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分析,国际间价格与汇率的比较关系等也一度被收入宏观经济学。到7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学则逐渐独立出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留给宏观经济学一个”开放的模型”来解释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较著名的有“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

第四,新古典综合派还对总需求进行了专门研究,包括对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研究。消费函数的研究增加了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投资需求理论则重点对预期收入的分析和投资成本的分析作了更深入的研究。

第五,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他们继承了凯恩斯的理财思想,强调赤字财政对消除失业的积极作用,并将政府借新债还老债看作一种基本无害的游戏。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们强调利息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强调货币供给量对利息率的控制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用以调节总需求。这就是所谓需求决定论指导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一、两个方面的创新

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0世纪50年代,汉森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compensatory fiscalp olicy)和“补偿性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实现收支平衡。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可以变萧条为繁荣;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是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海勒提出了“增长性赤字财政政策”。他将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的增长率作为测算财政赤字的基准,认为只要连续两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推算出来的潜在的生产总值时,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也可以将赤字财政作为常规手段,连年不断的实行,从而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汉森和新古典综合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都非常赞成这个办法,并称之为“新经济学”。

二、两个基本主张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有两个基本主张:

一是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

萨缪尔森指出“由于现代政府的巨大规模,没有财政政策就等于宣布死亡”。汉森认为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性,他说,“货币武器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制止经济过热”,但“恢复经济增长仅仅靠廉价的货币扩张是不够的”。所以,他主张以财政政策为主刺激经济的增长。新古典综合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托宾也指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可相互补充,应配合使用,但运用扩大预算支出和赤字理财的财政政策比起实施操纵利息率的货币政策更能迅速直接地刺激经济扩张。新古典综合派的

第二个主张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相机抉择”。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特点,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哪一项政策时,或者对不同的政策手段搭配使用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决定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作家 1、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树,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 第一,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 第二,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其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饱尝人间冷暖,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其文学成就远远高于其他作家。鲁迅的创作始终饱含着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这些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大量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附录一文学常识 2.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笔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里程碑式的著作。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3.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4.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主要作品有《女神》(包括《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炉中煤》等),历史剧作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等。《女神》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诗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不朽的诗歌作最,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奠定了新诗运动的基础5.巴金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憩园》《第四病室》

古典及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题答案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三阶段及其主要代表理论。 1)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涂而干(实证主义传统)、韦伯(人文主义传统)、马克思(批判主义传统)2)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冲突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新功能主义系统功能主义、结构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沟通理论后结构主义. 2、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研究传统的主要主。 1)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斯宾塞倡导,涂尔干正式确定。基本观点: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说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强调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2)人文主义传统韦伯开创。基本观点: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所以不能盲目仿效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说明,理解行动者赋予其行动及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3)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基本观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从而改造现实社会,而不是维护和修补现存社会结构作单纯性解释。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此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 3、孔德社会学中“实证”的含义。 1.真实: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2.有用: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3.肯定: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4.精确: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准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 5.相对: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知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总是受到在和外在状况的限制。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有机实体。 (1)所谓生长过程,是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 (2)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3)功能分化,这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与生物有机体间的差异: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是松散的整体。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会中,意识通常分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个人上),因此它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程序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整体作为部分成员的幸福服务。 5、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病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普遍性。 6、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机械团结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个人意识的绝大部分,社会强制与禁令支配了生活的大部分。在分化的有机团结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此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1、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2、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3、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4、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一节孔德的科学观 一、实证主义哲学观 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二、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天文学观察 物理学观察实验 化学观察实验分析为先 生物观察实验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 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二节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 "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二、社会学的方法 1、观察法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 2、实验法直接实验 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3、比较法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 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 4、历史法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第三节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 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奥古斯特·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

南开社会学考研·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汇总

南开大学社会学理论部分真题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2010 简述社会分层造成的社会反应 简述韦伯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简述当代中国性别角色变迁 简述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简述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 简评布劳对社会交换论的贡献 2009 当代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共同议题 举例说明社会问题过程的三个阶段 简述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思想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思想来源 试析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主要特征 简评米尔斯对社会冲突论的贡献

2008 请举例分析亚文化的正、反功能。 简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现象的主要特点。如何理解贫困问题分析的文化视角和结构视角? 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简评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 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不一致”现象。简述舆论形成的要素、过程和功能。 简述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观点。 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识别社会问题? 简述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原则。 简述经济行为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2006 简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西方学者论“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 简述戴维斯和摩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 试述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 简要评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2005 试述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 试述文化的构成 试述社会运动发展的“资源动员”理论 试述现代化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学的研究模式 简要评价“功能主义”、“冲突论”和“互动论”。 2004 试述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的优缺点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环境 历史上的分层制度都有哪些? 简述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 2003 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 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 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1 简述唯实论和唯名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人类婚配模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不平等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文化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为什么说社会化不足和社会化过度都会妨碍个人成为胜任的社会成员2000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3.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戚法仁注 4.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5.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6.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7.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8.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白本松等注释 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10.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11.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12.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13.宋诗选张鸣选注 14.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15.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16.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17.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18.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19.荀子选方孝博选注 20.孟子文选(战国)孟子著李炳英选注 21.史记选(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注

22.三曹诗选曹操等著余冠英选注 23.李白诗选(唐)李白著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 24.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 25.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著顾学颉,周汝昌选注 26.高适岑参诗选(唐)高适,(唐)岑参著孙钦善等选注 27.韩愈诗选(唐)韩愈著陈迩冬选注 28.韩愈文选(唐)韩愈著童第德选注 29.李商隐诗选(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30.杜牧诗选(唐)杜牧著缪钺选注 31.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 32.欧阳修文选(宋)欧阳修著杜维沫,陈新选注 33.苏轼诗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4.苏轼词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5.陆游诗选(宋)陆游著游国恩,李易选注 36.辛弃疾词选(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 37.范成大诗选(宋)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 38.元好问诗选(元)元好问著郝树侯选注 39.龚自珍诗文选(清)龚自珍著孙钦善选注 40.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 41.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42.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43.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地域划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囿与台(名解)4、 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囿:行

第三章 1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1 新古典贸易思想 一、人物介绍 埃利﹒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l879—1952年)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 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是现代赫克 歇尔一俄林要素禀赋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他集中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 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 贝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l979年)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南方的一个小村子克利潘(Klippan)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了其名著《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二、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 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 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 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度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 (factor abundance):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 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 价格。 三、理论背景 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 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 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 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 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 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 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

第三讲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

古典社会学理论 2 0 0 7 年秋季 授课大纲 孙中兴 第

古典社會學理論 325M4210 授課大綱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授課老師:孫中興教授 授課時間:周二下午14:20-17:20 授課地點:校總區社會系館110教室 會談時間:請事先約定 會談地點:臺灣大學校總區社會系大樓417室 聯絡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聯絡電話:02-3366-1251 傳真:02-2368-3531 電子郵件信箱:catsun@https://www.360docs.net/doc/c79719887.html,.tw 個人網頁〔「烘培機」〕:您應該可以找得到 一、課程簡介 今年因為大學部和研究所的理論都由本人授課,因此在研究所的教學上採取

和去年不一樣的措施。 這門課程的整體設計是以一學年為考量的。上學期以古典社會學理論為主,下學期則討論當代社會學理論。 教學的內容和作業是由本人的教學理念為基礎而設定的。所以這門課一開始會先說明老師的教學理念,如此一來學生方能明瞭這門課的許多不同做法,以及我所堅持的做法和理由,以便完成教學目標。 其餘各週將分別依照出生先後順序討論Mary Wollstonecraft、Auguste Comte.、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Herbert Spencer、Vilfredo Pareto,Ferdinand Toennies、Emile Durkheim、Georg Simmel、以及Max Weber。為什麼選定這些人,以及為什麼選定指定的教材,我都會在第一堂課中說明。 近年來古典社會學家的中文翻譯越來越多,特別是大陸的譯本,可是本課程仍然希望以英文材料為主要的閱讀材料。 平常會以電子郵件傳送上課講義,希望也能藉由多重管道的溝通,幫助同學的學習。如果有任何學習上的困難,請和我保持聯絡。如果您對老師不能有所信賴,希望您不要選修這門課。 二、作業規定 作業的目的不是懲罰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實地運用所學。所以本課程的設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成书----2007)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成书—2007) 《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3、4期 康熙年间本 1、蒲松龄手稿本,残存半部8册,即第1、4、5、10卷的全卷,和第 2、11卷的前一部分,第 3、9卷的后一部分。237篇,其中31篇为他人代抄,其余206篇为蒲氏手抄,1950年冬在辽宁省西丰县发现,藏辽宁图书馆,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199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曾影印。 2、康熙抄本,今残存4整册又2残册,250篇,第1、3册与手稿本重复,当源出手稿本系统,藏山东博物馆(详细情况见任笃行《一函不同寻常的聊斋志异旧钞》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 雍正年间本 1、雍正元年(1723)殿春亭本,朱缃之子殿春亭主人据手稿本抄录,亡佚。 2、异史本,题名《异史》,18卷,484篇,其中14篇为铸雪斋抄本有目无文者,抄于雍正年间,近殿春亭本。 3、赵执信藏本,残存1卷。 乾隆年间本 1、乾隆黄炎熙抄本,12卷(缺 2、12卷)262篇,其中3篇未见它本,藏四川大学图书馆。乾隆16年(1751)铸雪斋抄本,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12卷488篇(有14篇有目无文),文字、顺序基本同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70年中华书局、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 2、乾隆31年(1766年)赵起杲青柯亭刊本,16卷,425篇,16册,此本为最早刊本,也是后来许多刊本、评注本的祖本。此本于乾隆50年杭州陈氏和乾隆60年重刊两个重刊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3、乾隆32年(1767)王刻本,王金范选刻《聊斋志异摘抄》,18卷,265篇,篇间有王氏评语。浙江省图书馆藏。 4、乾隆32年(1767)福建建安李时宪翻刻青柯亭本,孙楷第、伦敦博物院藏。 5、二十四卷抄本,约抄于乾隆32年前后,24卷,474篇,1962年发现于淄博周村。篇目、文字与铸雪斋本均有不同。1980年齐鲁书社影印出版。 6、乾隆50年(1785)杭州陈氏重刊青柯亭本,有改动,433篇。 7、乾隆60年(1795)步云阁青柯亭本选本,10卷,140篇,藏山东省图书馆。 道光年间本 1、道光3年(1823)经纶堂刊刻何守奇批点本,名为《批点聊斋志异》,16卷,线装16册,藏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藏国图)。 2、道光4年(1824)黎阳段雪亭辑刻《聊斋志异遗稿》,51篇,均为刊本所无。光绪4年(1878)有北京聚珍堂翻印本,分为4卷,改题《聊斋志异拾遗》。1936年又有汉口排印本,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 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理论的继承、批判和发展基础上;而不发达国家更多地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了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更多地是针对本多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应用研究。 2.突破了“帕森斯”和“反帕森斯”的对立思维,开始了理论的综合,出现了以吉登斯(Giddens)、哈贝马斯(Habermas)、布尔迪尔(Bourdieu)、科林斯(Collins)、卢曼(Lumann)、亚历山大(Alexander)、科尔曼(Coleman)为代表的综合理论价,由于吉登斯的综合性社会学理论的巨大影响,有人又把这一阶段成为“吉登斯时代”。

各高校古文学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古代文学, 中国, 试题 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两汉六朝文学考试科目:先秦汉魏六朝 文学 一、文学常识题。(每题2分,共20分) 1.指出《楚辞·哀郢》一诗的写作背景。 2.《诗经·王风·黍离》一诗的主要内容。 3.写出江淹骈体赋的代表作两篇。 4.《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的编者及其时代。 5.古诗十九首 6.左思风力 7.建安七子 8.元嘉三大家 9.汉赋四大家 10.《诗经原始》、《乐府诗集》的作者及其时代。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唐前七言诗的发展过程。 2.举出清代以前(包括清代)《史记》研究的五部著作,并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特点。 三、《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曹植的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分)

四、论《孟子》散文的辩论艺术。(20分) 五、两汉时期,关于屈原及其作品引起了许多争议,请举出这场论争中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屈原作品对这场论争加以评述。(20分) 考试科目:元明清文学 一、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诸宫调 2.勾阑瓦肆 3.戏文 4.《型世言》 5.《无声戏》 二、试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评析(每小题6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评价晚明小品文的?有论者认为其中许多作品反映的是“封建士大夫阶级 的闲适生活”,回避了现实矛盾,故不可取。你对此持何看法? 2.在元散曲研究中,对“叹世归隐”类的作品一般估价不高,你的认识如何? 3.对《金瓶梅》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欣欣子序及廿公跋等评论多作肯定,而今人则多 作否定,你的看法如何? 4.在《琵琶记》研究中,一般认为赵五娘的行为表现了劳动妇女的优秀品德。对此品 德,你作何解释? 5.有论者认为薛宝钗的悲剧不值得人们同情,你的看法如何? 三、分析论述题(共55分) 1.你对“临川四梦”的哪一“梦”最感兴趣?试对此梦境作一诠释。(15分) 2.《红楼梦》是如何批判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它在这方面的打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 什么地方?(15分) 3.《三国演义》本欲把刘备塑造成一个“明君”的形象,结果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水浒传》拟将宋江塑造成一个“忠义”的化身,金圣叹读出的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