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韩国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2002年至2011年
《中韩建交20周年 经贸合作再升级》

中韩建交20周年经贸合作再升级2012年8月24日是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纪念日。
自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经贸合作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
两国企业界和经济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联系中韩友谊的重要纽带。
据海关统计,20年来,中韩双边贸易一直呈快速发展态势,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近500亿美元,10年上涨了近10倍;从2002年的近500亿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2456.3亿美元,增长了5倍。
中国已超过日本、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则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
(如图1所示)其中,我国自韩国进口额和对韩出口额也始终呈现上涨态势,贸易逆差额也在逐年上升。
据海关信息网统计,2011年我国对韩国出口额达到829.2亿美元,与2002年的155.3亿美元相比上涨5倍多;我国自韩国进口额达到1627.1亿美元,与2002年的285.7亿美元相比上涨了6倍;2011年全年贸易逆差额为797.9亿美元,与2002年的130.4亿美元相比上涨了6倍。
(如图2所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促进中韩经贸合作,为东亚和世界经济繁荣稳定做出贡献值得我们进行广泛和深入探讨。
中韩企业应该在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电子设备等方面加强合作,努力扩大合作规模,充实合作内容。
据海关统计,2012年1-7月,中韩双边贸易额达1425.9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我对韩出口510亿美元,同比增长6.7%,自韩进口9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从出口主要商品来看,我国出口到韩国的主要商品是高新技术产品、钢材、农产品和纺织制品,今年前7个月出口额分别为179.8亿美元、46.8亿美元、22.5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出口合计占同期我国出口到韩国商品总额的51.7%(见表1)表1:2012年1-7月我国出口到韩国主要商品商品名称美元值(亿美元)同比(%)机电产品(包括本目录已具体列名的机电产品)289.818.2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167.132.5高新技术产品179.827.5钢材46.8-14.1农产品22.5-7.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4.5-20.2我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商品高新技术产品、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和成品油,近年前7个月的进口金额分别为444.9亿美元、195.3亿美元、104.2亿美元和53.2亿美元,上述四类商品进口额合计占同期我自韩进口总额的87.1%。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
在这20年里,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国。
但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
如何看待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对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标签:中韩;贸易逆差;贸易结构1 中韩贸易发展状况1.1 中韩经贸关系稳定增长中韩两国地理相邻,交通方便,又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为中韩贸易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在经济方面,韩国发展水平比中国高,在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些优势。
而中国市场潜力比较大,而且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这使得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这为两国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韩贸易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以间接贸易方式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的小规模的商品贸易。
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的1991年,中韩贸易额已达44亿美元。
1992年8月两国正式建交后,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经历了快速启动和高速发展两个阶段(见表1)。
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额由建交之初的50.3亿美元发展为2012年的2151亿美元,年贸易额实现了42倍的增长。
尤其是建交后的第二个十年,两国的经贸发展则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十年中,除了因金融危机导致的2009年贸易额及因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2012年贸易额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中韩贸易额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中韩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都超过40%。
自2007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含欧盟和东盟)。
而截止2011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9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连续5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中朝经贸合作的现状

中朝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与朝鲜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史上中国对朝鲜在语言,文化以及政治经济领域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让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更深厚的中朝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友谊被赋予了新的特殊含义,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新的发展,两国在各层次,各领域的交流更趋活跃,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05年10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朝鲜,中朝两国首脑为深化双边经济关系,确立了“推进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共识,由于朝,韩合作位于双方边境的开城工业园区已粗具规模,中朝经贸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明显落后于韩,朝之间的南北经济合作,尽管目前看中国仍然是朝鲜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但是中朝之间传统的经贸关系正受到来自韩国的强烈挑战,如何不断加强中朝之间的贸易合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朝经贸合作现状新中国与朝鲜的经贸合作始于1950年,1959时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1584亿美元,1966年时翻了一番,达到2.322亿美元,但从1967年之后开始逐年下降,1969年仅为0.9215亿美元,从1971年起又开始回升,到1976年达到4.95亿美元,1980年达到6.7亿美元,此后整整10年,双边贸易额一直在5亿美元左右徘徊。
从1991年开始,中朝贸易额出现上升趋势:1991年,中朝贸易额为6.11亿美元,1992年达到6.96亿美元,从1992年两国政府签订新的贸易协定,取消政府间记账贸易后,中朝贸易曾一度增至1993年的8.9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受朝鲜经济面临暂时性困难等影响,中朝贸易连年下滑,1999年降至3.7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中朝两国贸易的发展也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3年至今,几乎是单边上扬,连创新高,截至2007年底,中朝贸易进出口额为19.76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中国对朝出口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对朝进口5.83亿美元,同比增加24.7%,8年间年均递增超过20%。
中韩两国贸易结构分析

中韩两国贸易结构分析金云【摘要】中韩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主要进口国,中国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国.文章以中韩贸易结构为切入点,从数据中描述中韩进出口不同商品类别的比重和贸易结构的变化,分析其原因,并对进一步优化中韩两国贸易结构提出建议.【期刊名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4)002【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中韩两国;贸易结构;对策【作者】金云【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总量增加了近70倍。
尤其进入2003年以后,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中韩两国在历史上经济往来一直比较密切。
1960年以前的韩国,工业以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从1962年开始,韩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韩国政府大力推行出口第一的战略口号,以外向型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效改善了韩国经济落后的局面,韩国经济开始逐渐增长。
由于从进口替代型政策向出口导向型政策的转变,韩国经济逐渐走向繁荣,同时韩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迅速发展。
2009年韩国对外贸易规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贸易顺差达到561.2亿美元,是韩国在2008年贸易顺差总额的10倍。
韩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日本、中国及欧盟,其中中国和美国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
(一)中韩贸易的发展过程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当时双边贸易额仅有50.3亿美元。
建交前,两国的贸易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79—1984年为第一个发展阶段。
此时的两国贸易以转口贸易为主,出口增长十分迅速,从1979年仅有1900万美元的双边贸易量,到1984年迅速扩大到4.42亿美元。
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服务贸易作为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和韩国同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彼此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关系,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此背景下,了解两国之间的关系和分析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十分重要。
本文以中韩两国服务贸易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各自服务贸易的特征及问题,并且分析两国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深,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服务业飞速发展。
从1980年到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增长率达到了11.54%,而世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15%增长到了2008年的19%。
目前,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平均比重已经达到60%。
这些数据表明,服务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大。
中国和韩国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成员,相互之间也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关系。
2007年,中韩两国贸易达1599亿美元,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对象,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
在这样的趋势推动下,2007年中韩FTA第一次共同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两国就商品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表明了各自的立场。
这表明两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彼此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因此,了解两国经济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占世界贸易比重迅速提高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十分重要。
但是,目前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并不多。
本文主要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以下简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以下简称TC)和服务化指标分析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力。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

中韩经济发展政策的对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推进和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政策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作为亚洲地区的两个重要经济体,中国和韩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政策等几个方面对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政策进行对比分析。
一、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韩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出口促进内需,推动出口商品的生产和制造,并借此增加了大量的出口收入。
而韩国则在上世纪80年代从从输入导向型模式向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变。
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出口业务,韩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
这两种不同的模式在不同阶段都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和韩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亦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与此同时,韩国在制造业上的比重较高,主要以电子、汽车、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
韩国政府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研发投资和人才培养,以保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三、贸易政策中国和韩国都重视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中国长期以来实施了开放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降低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提升全球贸易地位。
与此相比,韩国更加依赖出口,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推动贸易便利化来促进对外贸易。
韩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和韩国在经济发展政策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
两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政策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

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及国际比较内容摘要:本文首先测算了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韩国各自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和国际比较。
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的五大类出口产品中,自1995年以后只有制成品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在逐渐增强;而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均不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劣势有加强的趋势,其中农业原材料和燃料的比较劣势最明显;中国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在考察期间内低于日本和韩国,自1995年开始高于美国,自2000年开始高于德国。
关键词:比较优势,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额始终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619.5亿美元,累计增幅为7714.9% 。
作为解释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状况并进行国际比较。
一、衡量指标与数据来源理论界常用的衡量一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标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该指数由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出口-[飞诺网]式(1)中表示t时期国家i的a产业或产品出口额,表示国家i在t 时期的总出口额,表示t时期世界a产业或产品出口额,表示世界在t 时期的总出口额。
巴拉萨认为国家i在a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由a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出口中该产业或产品占总出口额的份额之比来衡量。
RCA指数可用于衡量同一国家同一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RCA指数随时间逐渐增大意味着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RCA指数还可用于进行同一国家不同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静态比较,相同时期内,RCA指数高的产业或产品相对于RCA 指数低的产业或产品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即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中韩经贸关系研究

国际商贸中韩经贸关系研究林华(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中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的2:4年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逐年向好a特别是近几年,对于韩国来 说,中国已经成为了其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对于中国而言,韩国也是其在全 球当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9因此,中韩贸易不仅是中国也是韩国的对外贸易当中重要的一环。
为此,先是对 中韩贸易的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并且分析了中韩贸易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最后对中韩贸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韩贸易;原因分析;机遇挑战;策略中图分类号:f m文献标识码:a1中韩贸易的发展历程在1992年8月,中国和韩国正式建立起两国的外 交关系并签署了一系列的相关协定,如《中韩政府贸易 协定》等。
此后双方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双边贸易额 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1992年中韩进出口总额为50. 3 亿美元,到2000年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440亿美元,而到2015年底为止中韩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2273. 8亿美元。
中韩两国从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关 系”发展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两国关系更是 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后朴槿惠总统来华访问,不仅使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巩固,而且为 中韩两国未来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中韩贸易虽然在东南亚危机的影响下出现波动,但总体上是呈高速向上发展趋势的,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也在双方的贸易关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一开始两国的商品贸易呈现较大的互补性质,例如韩国向中国出口电子类以及钢铁化工类的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而中 国则向韩国出口农林牧渔以及一些矿物产品,这些产 品的附加值普遍偏低并且这部分产品占中国对韩国出 口比重的80%以上s长此以往,这种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因此需要改善对韩贸易的产品结构,农林牧渔类产品出口比重从1993年的将近32M—直下降到16%左右,而 附加值高的电子电器类产品出口则是逐年上涨,到 2000年时占对韩出口比重的将近30%,渐渐成为了中 国出口韩国的第一大类商品,并且在部分细分市场开始与韩国产品展开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和韩国双边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2002年至2011年
【摘要】中国加强与韩国的双边经贸往来,有利于应对由于外需减少而对我国出口造成的严峻挑战。
文章利用2002—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和韩国双边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在初级产品上,中韩两国都不具有优势,但是韩国的增速要高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具有中等较强竞争优势,略强于韩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产品上,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韩国已迈入中等竞争优势行列。
近十年来,中韩贸易迅速发展,其突出特点是增速快但严重失衡。
由于中韩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产生的比较优势,中方出现巨额逆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方贸易逆差增速下降,贸易失衡关系已开始有所缓和。
【关键词】中国;韩国;双边贸易;比较优势
一、两国双边贸易的情况与发展
我国自1992年与韩国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快速发展。
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3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1343.1亿元,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对象,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08年李明博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各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2012年,据韩知识经济部发布数据显示,中韩贸易总额为2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占韩国全年贸易总额的19.77%。
我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以及进口来源国地位。
二、中国与韩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法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主要反映一国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国际上的地位。
该指数来源于巴拉萨提出的一种国际竞争力测试工具,此后被广泛应用于比较优势和国家分工的研究中。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Xik表i国k种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k 表示世界k种商品的总出口额,W表示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通常认为:
若RCA >2.5,则说明i国在k商品上具有强竞争优势;
若1.25< RCA< 2.5,则具有中等较强竞争优势;
若0.8< RCA <1.25,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
若RCA <0.8,则具有弱竞争优势。
2、中国和韩国各类出口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数据来源和说明:进出口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网站(COMTRADE),在计算中采用SITC (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分类方法。
SITC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表中的初级产品指其中0—4类,劳动密集型产品指6类和8类,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指5、7和9类。
(一)初级产品比较
如表 2.1所示,从初级产品上来看,中国和韩国都不具有优势,且两国的RCA值较接近。
但是中国的RCA值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韩国则逐年上升。
这主要是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不断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国内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上涨。
而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国内自然资源的存量已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需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来改变这一局面,就造成了我国初级产品优势的不断恶化。
而占地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韩国资源并不丰富,其主要的工业原料都依赖进口,因此在初级产品上不具有优势。
但之所以韩国的初级产品RCA会逐年增加,一方面因为韩国政府对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另一方面韩国在1991年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不像中国近年花重金在基础建设和重工业上,对资源的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
SITC中6类和8类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革、橡胶、软木、纸浆、建材、家具、服饰、鞋、钟表仪器等。
通过RCA值可以看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中国具有中等较强竞争优势,韩国的RCA值在弱优势和中等优势之间徘徊。
因此相对于韩国,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应该是具有显著优势的。
但实际上,根据近10年的中韩两国间贸易数据,中国对韩国在6类上只有略微优势,在8类上则处于明显劣势。
中国在8类商品(建材、家具、服饰、鞋、钟表仪器等)上RCA值各年都比较高,说明中国在世界上此类商品具有出口优势,但是碰到在8类商品上RCA 值普遍比较低的韩国,中国却出现了逆差。
这只能说根据国人对商品的偏好来看,韩国的此类商品对中国有致命的吸引力,而中国的此类商品韩国人不感兴趣。
(三)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
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韩国比中国要强,其RCA 值在0.8到0.9之间,迈入了中等竞争优势的行列。
根据表2.1,中韩两国的贸易
中,在5、7和9类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韩国对中国的顺差特别严重,中韩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RCA指数在不断上升,比较劣势正在不断改善。
中国的RCA 指数从2002年的0.49上升到2011年的0.64,增加了约30%,而韩国的RCA指数一直在0.83~0.91之间徘徊,这说明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中国比韩国拥有更快的发展速度。
三、结论
在农产品贸易上,中国的劳动力、土地资源比韩国充足得多,而且农业生产成本还不到韩国的三分之一。
值得中国学习的是韩国的农业管理、先进技术以及对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视。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上,由于两国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尽管产业结构雷同,但韩国居于产品的高端,中韩间形成自然分工,这种分工将长期存在。
因此中国必须在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向韩国靠拢,提高制造业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韩两国应加大合作力度,在物流、旅游,信息等方面加强合作。
在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中中国可吸收韩国大量的应用技术,而韩国也能在技术贸易中获得丰厚回报,以期在服务业的合作中造成双赢。
参考文献:
[1][韩]金周永.韩中经济贸易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PP5660
[2][韩]金贵南.韩中经贸关系发展及其趋势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PP3034
[3]马登科,雷兴长.中韩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分析[J].社科纵横,2006(11),PP5657
[4]张俊娟.中韩贸易结合度及互补性分析[J].商业时代,2007(20),PP3738
[5]蔺玉石.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7.PP1250
[6]管丽华.中韩贸易模式的变化:由互补到竞争[J].科技创业月刊,2007(1)
[7]王磊.中韩贸易合作的效应、障碍及政策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8]张雪楠.中韩经贸合作博弈分析[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7.PP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