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摘录

中国文化读本-摘录
中国文化读本-摘录

中国文化解析——我看《中国文化读本》

我国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评论说:“(《中国文化读本》的写作与出版)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中国文化内容很丰富、很活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西方人而言,破解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交流方式的密码一向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中国人自身,我们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认识程度到底如何,同样引人思索。在中国国力渐强,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外交流不断深广的今天,站在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如何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解码,是摆在时代面前的课题。由北大哲学系叶郎、朱良志两位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读本》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领域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令人眼前一亮。

面对博大浩繁的中国文化两位作者没有采取过去介绍中国文化时常见的面面俱到的写法,而是抓住其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以小见大,尽量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深入具体的介绍。孔子、老子等先贤的思想智慧,汉字的诗意、书法的潇洒与凝重,品茶与饮酒中的况味人生,深巷民居、烟雨迷离的江南园林,动静相生的中国功夫和围棋博弈背后的哲学意蕴等等,在这部《中国文化读本》中,抓住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亮点,触摸中国文化生动的感性存在,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在意味和核心价值,进而展示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中国文化读本》粗读如汪洋恣肆,细审则意韵悠长。

在叙述和表达方式上,本书给人提供了新颖的视角,笔者觉得至少可从四个方面来看。首先是追求普世价值。例如宗教精神、人类之爱、生态意识、天人合一、热爱和平、开放意识、包容意识等等。其次是注重百姓视角。作者认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中更深层的东西。再次是以感性叙述带动精神意蕴。以往一些讲中国文化精神的书籍文本,往往和中国文化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存在脱节,不能给读者具体的印象。而图文并茂是本书表达的一大特色。书中图片的选择独具匠心,这些精美图片给人直观的美感是文字无法替代的。最后是让古典文化与时偕行。在作者笔下,古代的、久远的文化遗产都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古和今的隔阂仿佛从不存在。那种气脉相通、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精神内韵令读者清晰可见。

李岚清在为该书作的《序》中说,“《中国文化读本》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广阔、平和、开放、包容的内在心境和纯净、优雅的情趣。”这样的评价,一语中的。

本书的宗旨是:

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以为,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现中国文化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整理方法:

可能出名词解释的地方

可能出大作文的地方(一些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社会意识,以及人性道德方面):书中的句子,加上自己的观点,再自己查找其他作家的观点,摘录下来,汇总成一片文章的大纲。特别要联系实际,当今的时事政治,社会现象,进行举例和分析。

频率:

每天搜集一个主题

智慧与信仰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孔子是天人之学的第一个开创者,故其把天看成是生命册创造者,人们应该敬畏和感恩,要有“仁”心,即对生命的尊重,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可以通过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来实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人生境界学说。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

二.自然无为的老子之学

三.强调变易的《周易》思想

四.《孙子兵法》:百代谈祖之兵

五.禅宗的妙悟学说

六.天坛:对太难的敬畏和感恩

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孔子

在孔子的“天”,“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的普遍价值

“天何言哉,四十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说天使不会说话的,天已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这里的天就是自然界,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的时节,是一个生命创造自然的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时节的一部分,人鱼自然是一个整体。

他说君子应该畏天命,应该倾听天言说,实践天的言说,所以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在孔子的影响下,古代中国人对天信仰和敬畏,但是这个天不是超自然的有一直的人格神,而是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天以生为道,生而又生,生生不息;天以生为德,以生命创造为一切价值的源泉;天又以生为命,把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作为神圣的目的。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若相反,残害生命,虐害生命,就会受到天的惩罚

在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孔子畏天命的警告显示出新鲜的价值:人们应该倾听自然界的声音,应该以敬畏之心万分珍惜和爱护自然界这个大生命世界。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是人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这就是仁,孔子看来,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自然)和谐的境界,一种审美的境界。

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只是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要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老子

老子说“无为而不为”。意思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事情的成功,而是说,人的一切事情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是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非要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要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路安慰。老子所提倡的,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老子的“大巧若拙”,最高的巧,大巧是对一半技巧的超越,即“天巧”,它自然而然,不劳人为,而“技术含量”则是笨拙的,因为人有了巧的心,就会不真实,心灵不真实就不能自然而然,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和谐

生命的破坏。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用更宽阔的眼光看到技术,不陷入技术之上的泥沼,到家的思想显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周易

《周易》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人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世世代代谨守的两句格言,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像天地那样,用于承担。

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宇宙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易之中,中国人用流动的眼光看世界,认为生命是一种流动不居的过程。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的味道,水的冷暖,水给人的感觉,只有喝水的人自己知道,强调要生命体验的直接性,在直接体验中,一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呈现在人的眼前。

当代人类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体验的直接性越来越少,我们几乎是凭借没接而生活,我们努力将自己织进世界的网中,在网中有了自己的地位。没接给我们带来便利,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感受真实世界的心却迟钝了。

天坛

天坛的一切设计,没有蓝天,便没有天坛,蓝色的天幕中显露出的蓝色宫殿,就是天坛设计者追求的天人和谐的境界,这是中国人心中的最大梦想。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意识

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整体主义”主张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生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和人类一样,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权利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强烈的生态意识。

所谓“各适其天”就是万物都能够按照他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这样,作为和万物同列的人也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一向世界,是人鱼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的美,蒲松龄创造的异想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物的爱,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意识,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既是名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大唐盛世————创造与交流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字的创造,丝绸之路的开拓,都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渴望开放与交流的意愿,正是这种开放的胸襟,造就了大唐的繁荣盛世,正是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让中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用了皇帝派郑和下西洋,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出于实现和顺万邦,与远近各国相安无事,以共享太平支付的外交理想,他曾说:信守天道,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凌,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就是要在国与国之间反对霸权,反对欺凌弱小,互相尊重,保持和平的格局。

长城

长城的建筑则是将游牧和中原 2 种不同文明的冲突降到了最低点,而各自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内心中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意味在回荡,无法抑制的情感随着长城的龙脉而婉转,感受到一种流动的气韵

长城之美,尽在司马台,司马台之美,尽在险峻中(世之奇伟诡怪之观,亦在险

远)----立志高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越是黑暗的角落,就激励我寻找光明,紫禁城———色彩政治学:黄与红,向外扩张,热烈,令人激动

礼乐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死刑,它所吐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一首悠扬的乐曲中,长江的浩荡,秋色的高爽,云天的空阔,群雁的飞跃,都在于表现人心境中的怡然,和悦,从容和适宜----放慢生活节奏,寻找内心的和谐安息之处

菩萨

慈悲为怀,救济众生;柔美,善良,慈爱,宽容,所有美集聚一身

颔首微笑,衣服的纹理流畅飘动,笑意不仅荡漾在脸上,而且传到全身,佛的大度,从容和飘逸

书法

中国人认为,也是一样,做人要含蓄,不能露锋芒,一个“藏”字,最不可忘。其中的美学即使追求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外柔而内杠,笔底有如金刚杵,而外在则不露痕迹-----对内独立自主,对外和平共处(方正平稳,坚韧厚实,不露筋骨)

水墨画

郭熙论画有三远:平远,高远,深远。而一副画展现眼前,一篇山水,即为一篇心灵的境界。-------立志高远,找到生命的价值,活得有高度。

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维---禅宗的领悟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全局象征探底的悠悠,这是无限,是永恒,后者显出宇宙的生计,大化的流行,这是当下,是瞬间。就是要人们从现实世界的当下的生计去悟那宇宙的无限和永恒-----要眼光长远,回顾历史,也要放眼未来(生态危机,科技革命,环境等)

西游记

孙悟空的出身是天地日月的的精华,是石猴,大自然的产物,他想要超脱一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打破生死阴阳界,无拘无束,不生不灭的绝对自由,想要超脱三界外,不再五行中,他闯进龙宫,拿来筋骨如意棒,又大闹天宫,打出齐天大圣的称号,但最终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孙悟空的失败并非偶然,因为任何人,纵然有天大的本事,想要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取得绝对自由,都是不可能的

他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其实是翻不出天地两界,然后更为重要的是,孙悟空保护唐曾取经,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却是道出了一个味了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坚持到底的励志故事,孙悟空为了实现理想,不仅要与外界的妖魔做斗争,而且要与自己的心魔斗争,故事中间出现的假孙悟空甚至迷惑了观音的法眼,其实,它是孙悟空内心产生的“心魔”,所以说人要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除了要同外界抗争,还要与自己的心魔斗争,要剪断二心,剪断二心便是战胜自我,提升自我的艰苦斗争。---------艰苦奋斗(个人,党,中国,全人类)

红楼梦

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极其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的黑暗现象,但是更重要是的要寻求“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那是一个理想世界,一个春天的世界,它就像是当时社会的一股清泉,一缕阳光,寄托了其对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渴求。

瓷器

纯净优雅鲜洁光亮清雅透明

独占鳌头自然从容,平淡天真,干净爽利,高峰绝尘

园林

豁然开朗千奇百怪碧波荡漾婉转优柔生机活泼暗香浮动疏影横斜铺天盖地四面眺望,周边的美景尽收眼底

年画

一篇祥和温暖的气氛,是一副温情的生活画面

纤巧细柔儒雅清淡清雅流畅

清明上河图

冰雪融化春寒料峭阳光抚媚春风荡漾绿草如茵淡淡绿意绵绵无尽的田野人头攒动商贾云集巍然屹立车水马龙三三两两神采飞扬殷勤招揽奔驰而来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徜徉在这样的温情、欢快、热烈和沉醉之中

透露出一片宁静按了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安乐和谐的气氛,这种毫无拘束的快活热闹的氛围,正是其无比价值之所在,因为对这种气氛的幸福感和美感,正是显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老北京

熙熙攘攘小巧玲珑技艺超群繁衍生息无不模仿得惟妙惟肖

热闹的场面,喧嚣的人群,飞舞的彩带,喷香的小吃热气腾腾

鸽子: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阵雨初霁的盛夏,碧空如洗的清秋,天寒雨雪的冬日、

这些…连在一起,简直是一首绝妙的诗

服饰

色彩鲜艳质地轻柔款式流畅而动人典雅细腻落落不凡的气度飘逸洒脱色彩优雅细腻风格温婉清丽百般妩媚端庄、稳重、雅致的风格行云流水交响回音缠绵悱恻

一杯清茗,自然透脱痛快

高山之中,云雾整天,氢气书卷,酝酿成透明的叶子,呆着露水摘下,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也随之而来

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这正是茶所具有的特点,熙熙攘攘的人世,纷纷扰扰的争执,疲惫不堪的劳累,品茶时,心灵如也懒风景的湖面,一片澄明。小小的茶碗,荡开了一片开阔的天地

活水须得活火煎一要活,二要慢喝了茶,品着苦味,慢慢喝去,尝出甜来,正所谓苦尽甘来

脉脉温情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万丈豪情醉里挑灯看剑

人在其中,诗意的栖居

皖南名居

活泼灵动的世界浓厚的书香雕刻精细朴素淡雅温润细腻参差错落蜿蜒流淌神秘幽深繁花异朵穿梭往来

太极

变幻莫测吐故纳新通体透灵

太极重阴阳辩护,强调刚柔并济,在轻柔匀缓的动作中,表现大话流动的意韵,是一种行云流水的美

落花缤纷香气缭绕身心陶醉万籁俱寂明月星稀曲径幽深处,茶香淡淡起

围棋,是方圆黑白世界,世事有黑有白,有显有露,其中隐藏着沈翠的人生哲理:优势占尽而举棋不定会满盘皆输,四面楚歌还要逞披覆之雄必然大败,大功将成时得意忘形会招致祸害,患得患失最终必有所失,步步逼近不知适时进退最终会溃败,处处不给对手生路,最终自己也走投无路。

围棋中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消灭对方,剥夺生存权,而是平等竞赛,多得为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在竞争中营造共同生存的格局。故有不能以胜败看世界,不能以生拜伦英雄,胜败无定,亏成相转,其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是在反复竞争中,达到最好的圆满。最终共同生存,达到心灵愉悦,这是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竞争之道。--------外交,世界,全球化,个人,

2002年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

2001年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时间:150分钟) 中国文学(6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出自( )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 )中的名句 3、谢灵运是南朝时期扭转玄言诗风,开创( )派的关键人物。 4、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诗的作者是( ) 5、“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出自词人( )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 6、“三言二拍”中的“三言”具体是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及( )。 7、汤显祖的《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牡丹亭》合称( ) 8、清中叶,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的著名散文流派称作( ) 9、清代传奇的杰作当推洪升的《长生殿》和( )的《桃花扇》。 1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和( ) 11、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鲁讯小说集是( )和( )。 12、“五四”时期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新诗集是( ) 13、巴金的小说《雾》、《雨》、《电》合称( )。 14、现代小说史上善于创造“市民世界”的作家是( ) 15、“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 )。 二、选择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汉赋《子虚赋》和《上林赋》是( )的代表作品。 2、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七言乐府诗《燕歌行》系( )所作 3、我国第一部专评五言诗的文学批评论著是( ) 4、沈约等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作( )诗,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 )一诗中的名句。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 )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7、唐代散文作家中以山水游记著称的是( ) 8、《西厢记》中的( )是该剧中对封建礼教最具冲击力的女性形象 9、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10、《红楼梦》写出了所谓“乾隆盛世”具有代表性的( )四大家族的兴衰。 11、《雷雨》剧中,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物是( ) 12、( )是以描写湘西地区“宁静”生活和“民情淳朴”见长的作家。 13、夏衍的戏剧代表作是( )。 14、《创业史》的作者是( ) 15、孙少平、田晓霞是路遥长篇小说 ( )中人物形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江西诗派 2、古文运动 3、问题小说 四、论述题(共两题,每题需答300字左右,共18分) 1、简述《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9分) 2、简述《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9分) 中国文化(40分 )

中国文化读本笔记

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 天地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 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 “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 悦。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据 此,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道家,和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之一。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7.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 的“返”,即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其实是对世界的误解。真正对美的欣赏,是对美丑的超越。人应该归复于自然而然,回环往复的生命之道。老子通过反的两层含义强调,人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到后回返往复的生命之道之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8.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 事情的成功。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许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9.婴儿: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 态就是拥有“童心”。就是不为名利所动,追求淡泊、宁静,面对诱惑,内心不起一点波澜。老子认为,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扰乱人的心灵。 10.《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周易》指《易经》,广义的《周易》除了 《易经》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周易》的内容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其内容加以丰富。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周易》以阴阳为基础,讲求“变”的思想。 11.乾:中国人认为,宇宙中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周易》有64卦,前两卦是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中国文化读本》读后感 英文

Book Review Of”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 Recently,I spent three weeks on reading a book named “Insights into Chinese Culture”.It’s publication date is in June 2008,and that year is significantly memorable for Chinese people.Of course,Beijing Olympic Games was hold in Beijing which is the capital of our great country China. So,I want to share some thoughts about this book with you.The book not only is the text written in a superbly fluent and fascinating way, and the accompanying illustrations also show us the life of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let me tell you wha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is book.The book consists of four themes:Wisdom and Beliefs,Greativity and Exchange,Art and Aesthetics and Folk Custom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book,it simply introduce the philosophy of the great Chinese sages.From the book,I learn a lot:Chinese culture regards human life as part of nature and,as such,the only way for us to survive is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They are always looking forward to a peaceful word,which also requires avoiding conflict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in fact,we are human,which is a smart biology.Though these long history,we should realize that:people should hold nature in awe and gratitude instead of dictating to nature.Today,we learn the Confucian thought on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Laozi’s philosophy of non-action.From these knowledge,I understand their wisdom and great thoght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book,I begin to know that our ancient Chinese is creative,such a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Forbidden City,and they have always kept an open heart towards friends and cultures from differend lands. As we all know,Emperor Taizong of Tang created a extremely prosperous country,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ower and prospersity in the world history.The reason is open attitude towards different countries. Until now,we are still us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poetics symbols.Even,the numbers of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been on the rise recent years.The poetics symbols is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and nowdays it still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common life. What is known to us is that One who fails to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real hero.I want to say”Yes”. The Great Wall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during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history.It originally is used to guard the frontier ,but later,it gradually turn into a cultural symbol.Also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heart ,but also is the symbol of the state.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笔记

1、上古歌谣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第一座高峰。 2、早期的历史散文有:尚书和春秋。春秋战国时期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3、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有一座诗歌高峰。 4、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 5、淮南子---古代神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有名篇: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6、诗经---诗、诗三百----305篇----风雅颂,颂----周颂、鲁颂、商颂,国风反映婚姻爱情最集中艺术最高-----关雎第一、爱情诗。氓和谷风----弃妇诗。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赋比兴、叠章。 7、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懿梁传。 8、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典故----雌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南辕北辄。 9、论语---语录体、主要记言。 10、墨子----兼爱非攻。 11、孟子的中心思想----仁义。 12、荀子----人定胜天、性恶论。 13、九歌----11篇、九章----9篇。 14、离骚----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15、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16、楚辞和诗经---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两大源头。 17、诗经----西周至春秋。 18、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早的集子----论语----语录体。 19、北泯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20、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21、两汉散文----历史散文和政论文最为突出。 22、司马迁----史记---纪传体史书新样式----开辟传记文学新纪元---汉代文学最辉煌的成就。 23、东汉班固---汉书---与史记齐名。 24、两汉诗歌----乐府诗和五言诗最为显著。 25、两汉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种新诗体。 26、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27、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8、枚乘----七发---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29、司马相如的大赋----汉赋的顶峰。 30、汉赋力作----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 31、张衡----归田赋---开启抒情小赋的先河。 32、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书即典章制度。 33、鲁迅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4、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5、汉书---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具有散文文学特色的史学巨著。 36、汉代政论文---最杰出作家是贾谊----最著名过秦论 37、乐府----最初是主管音乐的机构。 38、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代表作。 39、司马相如---汉赋全盛时成就最大的赋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最著名。 40、班固---咏史---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41、古诗十九首---五言诗中杰出的代表。 42、汉乐府---陌上桑女主人公----秦罗敷。 43、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44、魏晋南北朝诗歌---曹氏父子周围---建安诗人。 45、太康诗人---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46、西晋末年---产生玄言诗。 47、南朝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48、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 49、陶渊明---开创田园诗。 50、魏晋南北朝---骈文盛行。骈体文---也叫骈偶或四六。

中国文化读本

中国文化读本 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 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 3.天:生命创造之源 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 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 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 1.《老子》又称《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 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5.无为而无不为 6. 不争的哲学 7. 回到“婴儿”的状态 周易 1.《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 2 《周易》的基础内容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后来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到春秋时期孔子手里,《周易》又有了新发展。一般认为,《周易》主要的思想史传自孔子,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 3.《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 4.《周易》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周易》的基础是阴阳。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周易》讲变的道理,易是变化的意思。 7.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孙子兵法 1.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孙武春秋末期人,由齐入吴,受到吴王阖闾重用。《四库全书》称其为“百代谈兵之祖”。 2.战略思想:.1、先计而后战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兵以诈立4、不战而屈人之兵 禅宗 1.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而趋于成熟。慧能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记载慧能的思想的《坛经》是禅宗的最重要著作。 2.禅宗主要思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强调生命体验的直接性。 天坛 1.天坛的祭祀活动一般每年两次,春季和冬季。祈年殿是春季大祭的地方。寰丘则是冬天大祭的地方,时间在冬至日。有时遇到旱灾、火灾,皇帝也会带文武百官来祭祀。 2.天坛以蓝色为主色。就是设计者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 3.紫禁城以南门为正门,天坛以西门为正门,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4.圜丘坛以天心石居中,被视为天所居之位。 5.三才:天、地、人。 汉字 1.汉字的创造方法:象形字、会意字(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表达。如“信”)、指事字(就是通过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强某一点来表达。如“刃”)。形声字占汉字八成以上,由声符和形符组成。 2.大篆是通常说的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用的字体。 四大发明 1.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北宋时期,指南针被用于航海。 2.东汉末年,蔡伦的造纸术被广泛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中国文学与文化题库(DOC)

中国文学与文化题库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蔡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再加上《秦妇吟》称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19、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3、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24、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5、岁寒三友:松、竹、梅 26、科考三元: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27、殿试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28、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9、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0、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2、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33、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3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35、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36、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37、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东晋) 38、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北朝梁人刘勰) 39、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诗品》(南北朝梁人钟嵘) 40、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一、写作思路 (一)基本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 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

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里有科学精神却没能继续发展的原因,从此亦可窥一斑。科学本身便是对自然的改造于利用,敬畏自然、缺乏思辨、没有改变的欲望,这些都对科学的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经济上,儒家经济观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孔子《论语》中 求均、先富后教、不重视劳力技术、谋道不某食的主张,还是《孟子》轻视商人、有恒产则有恒心、劳心劳力之分,以及《礼记》中德为本、财为末、务本节用、为富不仁、庶民安则财用足、反聚财、量入为出的观点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标准答案

2005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卷答案一、 1、旧 2、金 3、《礼记》 4、泰 5、君为轻 6、书 7、五服 8、乐府 9、关羽 10、孝文 11、王右军 12、清明节 13、唐 14、郦道元 15、朱雀 16、利玛窦 17、非 18、乾隆 19、1905 20、恒 21、泼水节 22.宣 23、郭沫若 24、优生 25、澳门特别行政 二、 26B 27B 28C 29A 30C 31A 32B 33D 34D 35A 36C 37C 38A 39A 40D

41A 42A 43B 44C 45D 46A 47A 48C 49D 50B 三、名词解释 1、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2、格律诗——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也成为今体诗、近体诗。其名称是相对于没有固定格律的古诗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律,所以叫格律诗,格律诗自唐代成熟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全篇的句数与字数固定,其次是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再次是其有严格的平仄格律,格律诗所谓的格律也就是指这一点而言的;最后是也有一些修辞要求,如对仗与用典等。 3、《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宋神宗所赐,意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统治的借鉴。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办些,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4、晋商——凡旧时山西省(古代晋国)籍的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早在春秋时期,古代晋国就已出现了商贾,到明代中叶,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和兴起及商品交易的发达,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行帮会群体。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北方商行帮会集团。到清中叶,晋商逐步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而其中的巨头太平尉、王两家是与清王朝寿命相始终的仕商结合型大家族,刘、杨两家是清末民初与列强资本主义人侵搏争而兴起的民族资本家,他们都为中国商行创造了巨额商业财富。 四、论述题 1、答: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对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也概莫能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的诗歌更是蒙受其沾溉,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A,对格律诗的形成起了作用。佛教传入后,由于其佛经诵读梵呗之声,使得中国人发现了汉语四声的特点,经过永明体作者的努力,汉语四声的特点终于成为诗歌艺术zhog 极为重要的一环。汉语诗歌在文人手中,脱离了音乐,但诗歌本质上要求要有规律,于是,通过文字本身的特点来体现韵律成为诗歌的当务之急,而四声的发现则满足了这一要求。于是,人们理清了汉字的平仄关系后,格律诗也就呼之欲出了。 B,扩大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创造空间。印度人士最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尤其是在佛教中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 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 3、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 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 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 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 5、文化的几个特点 (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题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题 一、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25分。) 1.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属于______石器时代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后世称为________文,也叫钟鼎文。 3. 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__________》。 4. 古代一些帝王曾专程赴_______山祭拜天地,并把这一隆重典礼称为封禅。 5.“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高级概括。 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分为“本纪”、“世家”等几大部分,其中记述典章制度的部分成为“_______”。 7.中国古代丧服制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作_____,它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8.汉武帝时设立了一种专门的乐舞机构_______,负责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9.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祭祀,其中“文圣”是孔子,而“武圣”是______。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11.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后世也称他为______。 12.中国古代的“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______节合二为一了。 13. 为人传诵的《陋室铭》一文是______朝文人刘禹锡所作。 14. 北魏时期,_____撰写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 15. 唐太宗的昭陵规模宏大。据记载,园内陵冢四周建有方城并四面开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南有_____门,北有玄武门。 16.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____来到中国,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 17. 明朝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达______洲东海岸,说明了当时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18.对于西藏喇嘛教的“灵童转世”制度,清朝_____皇帝开始采用“金瓶掣签”的办法产生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定义 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

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 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 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 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 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如四大发明 2.文学艺术 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 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 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指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等各种制度及运行机构, 以及社会,民众对这些制度产生的文化回应。 5.心态文化,又叫观念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 形态中长期孕育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 方式。 三,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是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曾累的堆积着中华名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学习研究中国 文化史,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 (二)通过对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和反思,明确他的形成,中国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了解它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