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调控课件
4.2.4植物水分环境调控技术

班级: 姓名: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只要进步,总有空间 乌审旗职业中学导学案1§4.2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4.植物水分环境的调控技术 第 课时年级:高一 科目:植物生产与环境 课型:新课 主备人:张志伟 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悉有关植物水分调控的技术,了解积水蓄水技术,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知道什么是喷灌、地下灌、微灌、膜上灌、植物调亏灌,理解少耕,免耕技术,了解相关的地面覆盖技术,保墒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熟悉有关植物水分调控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培养 学生的节水意识学习重、难点1.重点:植物水分的调控技术。
2.难点:植物水分调控技术 学习用具:导学案,黑板 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1. 蒸腾作用的强弱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2. 空气越___________,蒸腾强度越大。
3. 土壤通气良好时,根系吸水能力_________;通气不良时,根系吸水_________。
4. 植物蒸腾作用的调节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植物生活全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需水时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设问导读1. 植物水分调控技术包括哪些?2. 集水蓄水技术包括哪些?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哪些?少耕免耕技术包括哪些? 地面覆盖技术包括哪些?保墒技术包括哪些?水土保持技术有哪些? 三、自学检测 一、填写下列空白:1. 集水蓄水技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件

目 录
• 植物生长的基础知识 • 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实践应用 • 未来展望与研究挑战
01
植物生长的基础知识
植物生长的定义与特性
总结词
定义与特性
详细描述
植物生长是指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成熟过程中,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进行细胞 分裂、伸长和分化,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生长具有阶段性、连续性 和可调控性等特性。
地形变化会导致光照、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从 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如高山上的针叶林和低洼处的 阔叶林。
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净化空气
许多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 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
有助于净化空气。
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 土流失,同时植物叶片可以截留雨 水,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 流失。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城市绿化还可以结合城市公园、街道绿化、屋顶绿化 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生态恢复的实践应用
生态恢复是利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理论,恢复退化或受损 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可以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长的关键。
农业种植的实践应用还包括轮作休耕、 生态农业等模式,这些模式能够提高土 壤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
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绿化的实践应用
城市绿化实践中,需要关注城市的气候、土壤、空气 质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同时 ,加强绿化养护管理,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绿化效 果的持久性。
第四章第二节_(第2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PPT课件

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
• 一根据现象 提出问题 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有影 响吗? 二作出假设
推测: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与周围溶液浓 度的大小有关
三设计实验 四实施实验
活动一: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 影响
• 1、用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长条 • 2、用尺量好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好。 • 3、分别将这两根萝卜条放入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
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想一想
•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 •根毛吸水的条件是什么?
根毛的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土 壤溶液)的浓度。
讨讨论论
学 而 不 思 则罔
1.为什么盐碱地种植植物一般难以成活?
答: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内浓度 时,植物体严重失水难以成活。
一、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 >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 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二、根毛吸水的原理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2水,因为糖溶液的浓 度大于西红柿溶液的浓度。
总结
• 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总是 比土壤溶液的浓度大,土壤里的水分会渗 入到根毛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 步渗入,最后进入导管。而土壤溶液中的 无机盐也被植物吸收进入导管。
练习
1.在示意图中用箭头表示水分进出的方向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

一棵树周围,筑高15~20cm的土埂,坑深40cm,坑 内土壤疏松,覆盖杂草,以减少蒸腾。
(2)节水灌溉技术
喷灌技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
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 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 溉目的。
(5)保墒技术
• 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活动中,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 建立合理的轮作套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再结合少耕、免耕 等合理的耕作方法,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状况,增加土壤 的保水和透水能力,从而使土壤保持一定量的有效水。
• 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树冠能截留部分降水, 通过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大量下渗,使林地土壤涵养大量水分。同时森林 又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和养分的流失。森林还可以调节小气 候,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使林区上空空气湿度增大。 据测定,森林上空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高12%~15%,因而增加了林 区降水量。
植物 蒸腾作用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
蒸腾作用的指标
①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 间内,单位叶面积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②蒸腾效率。是指植物每蒸腾1kg水时所形成的干 物质的克数。
③蒸腾系数。是指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 分的克数。
植物 蒸腾作用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
蒸腾作用的调节
①减少蒸腾面积。移栽植物时,可去掉一些枝叶, 减少蒸腾面积,降低蒸腾失水量,有利于成活。
水分与 植物生长
植植物物生生产长的与水水分分调环控境
(1)植物组织含水量
不同植物含水量不同;(草本>木本) 同一植物不同组织含水量不同;
园林生态学 第四章 园林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

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挺水植物 红树林
3、陆生植物(Land plant)
湿生植物(hygrophyte)适于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 长 时间的水分不足,抗旱力最弱的陆生植物。 中生植物(mesophyte)是比较适应生长在中等水湿条件下的 植物。 旱生植物(xerophyte)是指在干旱环境下生活,能避开、忍
受或 适应干旱以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发育的植物。
三、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与抗性
1、水分缺乏对植物的影响
水分缺乏的种类:大气水分缺乏和土壤水分缺乏。
大气干旱<土壤干旱
水分缺乏对植物的影响 :
植物的消耗增加,生长减慢; 导致大量叶片萎蔫、脱落; 降低植物产品的品质; 导致植物体内正常的代谢紊乱,抗性下降,加剧植物受害 程度。
2、园林植物群落可增加空气湿度,影响城市小气候;
蒸腾作用、群落水分再分配与局地气流作用。
3、园林植物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体。
富集污染物,代谢解毒作用。
吸收、
二、水分调控在城市园林生产中的应用
1、水分调控与园林植物的合理灌溉 • 基本原则:适时灌溉、适度灌溉。 • 园林花卉:
灌溉量与灌溉时间:"午不浇园 " 灌溉量与生长时期:生长旺期及开花期 灌溉量与土壤质地/结构:壤土
第一节 城市水环境
一、陆地上水分分布
1、地球上水的数量及其分布
地球上总储水量约为1.38×1010km3。
2、地球水循环与平衡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作用下,不断 的进行运动循环,并往复交替。
3、水分形态与地表降水
水有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三态间可以相互转 化(称为水的相变),成为陆地地表水分的重要来 源。 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后,在微粒作为 凝结(华) 的核心条件下,即可发生凝结(华),转化 为液态水或固态水,包括露和霜、雾和云、雨和雪 等不同形式。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植物生长的机制及调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
相互依存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所需的有机物和氧气,而呼吸作用则为光合作用提供所需的能量 和中间产物。
相互制约
光合作用的强度受光照、温度、水分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呼吸作用的强度则 受温度、氧气浓度和有机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时,植物表 现为生长;反之,则表现为消耗。
铜(Cu)
参与植物呼吸作用,提高植物抗 病能力,防治萎蔫病。
营养元素缺乏症状识别与补救措施
氮缺乏
植物叶片黄化,生长缓慢。补救措施:增施氮肥 ,如尿素、铵态氮肥等。
钾缺乏
植物叶片边缘焦枯,抗逆性降低。补救措施:增 施钾肥,如氯化钾、硫酸钾等。
磷缺乏
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叶片暗绿。补救措施:增施 磷肥,如过磷酸钙、磷矿粉等。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02
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气孔开闭、根系生长等方式来适应不同的水
分环境。
合理灌溉原则
03
根据植物的需水特性、土壤水分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
合理的灌溉制度,确保植物获得适量的水分。
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及改良措施
01
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都会
大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影响
氮(N)
钾(K)
促进植物叶片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调节植物水分平衡,增强植物抗病虫 害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磷(P)
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增强植物抗逆性 ,提高果实品质。
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影响
铁(Fe)
参与叶绿素合成,促进光合作用 ,防治黄叶病。
锌(Zn)
参与植物生长素合成,促进植物 生长发育,防治小叶病。
植物水分生理课件

土壤类型如砂质土和粘土,对植物的 水分吸收和散发有不同的影响。砂质 土易于排水,而粘土则容易积水,影 响植物的水分平衡。
05
植物的水分生理研究的应用
农业上的应用
抗旱育种
通过研究植物的水分生理,培育出能够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的 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合理灌溉
根据植物的水分生理特性,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避免水分过多或 过少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运输的动力
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是重力、压力差和蒸腾作用。
水分运输的途径
水分主要通过根、茎、叶等器官进行运输, 从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茎和叶的输导组织输 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02
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运输
水分通过细胞的吸收
01 水分通过细胞的质膜进入细胞。 02 质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水孔蛋白)允许水分子通过。 03 水分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入细胞。
01
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包括气 孔蒸腾、角质层蒸腾和细胞间蒸 发。
02
03
角质层蒸腾是指水分通过角质层 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主要 发生在角质层较厚的植物表面。
04
水分散失的调节和控制
植物通过调节气孔开度和角质层透性等途径 来调节水分散失,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角质层透性也是调节水分散失的重要因素, 植物通过改变角质层结构、厚度和含水量等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其抗旱、抗盐和耐涝能力,同时结合工程 措施,实现节水灌溉和水分的高效利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物产量和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03
加强对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对土
壤水分动态、植物种群竞争和群落演替的影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测练习
• 2.环境条件与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关系? • 植物生长与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养分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只有处理和协调好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发 挥植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 光与植物生长: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如光可以促进需光种子 的萌发、幼叶的展开,影响叶芽与花芽的分化、植物的分枝与分蘖等;间 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 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 温度与植物生长: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 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 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内才能完成。 • 水分与植物生长: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 土壤与植物生长: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对植物起着“营养库” 作用,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中有重要意义,土壤还具有雨水涵养作用和 生物的支撑作用,并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 肥料与植物生长: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 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
六、水土保持技术
• 区田也叫掏钵种植。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耕种法。 具体作法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划分成许多1平方米的 小耕作区,每区掏1-2钵,每钵长、宽、深各约50cm。 掏钵时,用铣或镢,先将表层熟土刮出,再将掏出的 生土放在钵的下方和左右两侧,拍紧成埂,最后将刮 出的熟土连同上方第二行小区刮出的熟土全部填到钵 内,同时将熟土与施入的肥料搅拌均匀,掏第二行钵 时将第三行小区的表层熟土刮到坑内,依次类推。
六、水土保持技术
• 间作、套种与混种
六、水土保持技术
(二)工程措施 主要有:山坡防护工程(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等)、 山沟治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等)、山洪排导工 程(排洪沟、导流等)、小型蓄水工程(小水库、蓄 水塘坝等)。
六、水土保持技术
(三)林草措施 主要有:封山育林,荒坡造林(水平沟造林、鱼 鳞坑造林),护沟造林,种草等措施。
三、少耕免耕技术
(一)少耕 少耕的方法主要有以深松代翻耕,以旋耕代翻耕、间隔 带状耕种等。 (二)免耕 国外免耕法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利用前作残茬或播种 牧草作为覆盖物;采用联合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开沟、喷 药、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作业;采用农药 防治病虫、杂草。
四、地面覆盖技术
(一)沙田覆盖 沙田覆盖是由细沙甚至砾石覆盖于土壤表面,起到抑制蒸发,减少 地表径流,从而起到增墒、保墒作用。 (二)秸秆覆盖 利用麦秸、玉米秸、稻草、绿肥等覆盖于土壤表面。 (三)地膜覆盖 有提高地温,防止蒸发,湿润土壤,稳定耕层含水量,起到保墒作 用,从而有显著增产作用。 (四)化学覆盖 利用高分子化学物质制成乳状液,喷洒到土壤表面, 形成一层覆盖膜,抑制土壤蒸发,并有增湿保墒作用。
六、水土保持技术
• 草田轮作 •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牧草按一定原则和作 物(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在一定面积的农田上排成一定的顺序,周 而复始地轮换种植就是轮作。在轮作的农田上,把作物安排为前 后栽植顺序是轮作方式,轮作方式之中或全部栽植农作物,或按 一定比例栽植作物与多年生牧草即草田轮作,种植一遍所历经的 时间称为轮作周期。轮作有空间上的轮换种植与时间上的轮换种 植,空间种植是将同一种农作物(或牧草)逐年轮换种植,而时间 轮作是在同一块农田上在轮作周期内,按轮作方式栽植不同品种 的农作物或豆科牧草。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来看,在作物安排
六、水土保持技术
(一)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以改变小地形为主的耕作法,包括等高耕种、 等高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如水平沟、垄作区田、等 高沟垄、等高垄作、蓄水聚肥耕作、抽槽聚肥耕作 等)、坑田、半旱式耕作、水平犁沟等。 二是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法,包括草田带轮 作、覆盖耕作(如留茬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 青草覆盖等)、少耕(如少耕深松、少耕覆盖等)、 免耕、草田轮作、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 料等。
• 1.适当深耕 生产实践中,通过打破犁底层,增厚耕作层, 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空气孔隙度,达到提高土壤畜水 性和透水性的目的。如果深耕再结合施用有机肥,还能有效 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物生活的土壤环境条件。 • 2.中耕松土 通过适期中耕松土,疏松土壤,可以破坏土壤 浅层的毛管孔隙,使得耕作层的土壤水分不容易从表土层蒸 发,减少了土壤水分消耗,同时又可消除杂草。特别是降水 或灌溉后,及时中耕松土显得更加重要。能显著提高土壤抗 旱能力。农谚“锄头下有水”就是这个道理。 • 3.表土镇压 对含水量较低的沙土或疏松土壤,适时镇压, 能减少土壤表层的空气孔隙数量,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 耕作层及耕作层以下的毛管孔隙数量,吸引地下水,从而起 到保墒和提墒的作用。
第一章自测练习
• 植物的生态型: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长期分布在不 同环境中,在生态适应过程中发生变异与分化,形成不 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从 而分化为不同的种群类型。 • 适应组合:在一般环境条件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往往 表现为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方式,甚至存 在协同和增效作用。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方式就是适应 组合。 • 休眠:休眠是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 效的生理机制。 • 驯化:是指植物对某一环境条件的适应是随着环境变化 而不断变化的,表现为范围的扩大、缩小和移动。
二、节水灌溉技术
(二)地下灌技术 把灌溉水输入地下铺设的透水管道或采用其他工程 措施普遍抬高地下水位,依靠土壤的毛细管作用浸润 根层土壤,供给植物所需水分的灌溉技术。地下灌溉 可减少表土蒸发损失,水分利用率高,与常规沟灌相 比,一般可增产10%~30%。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三)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滴 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
五、保墒技术
五、保墒技术
• 4.创造团粒结构体 在植物生产活动中,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 建立合理的轮作套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再结合少耕、免耕 等合理的耕作方法,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适宜的孔隙状况,增加土壤 的保水和透水能力,从而使土壤保持一定量的有效水。 • 5.植树种草 植树造林,能涵养水分,保持水土。树冠能截留部分降水, 通过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大量下渗,使林地土壤涵养大量水分。同时森林 又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和养分的流失。森林还可以调节小气 候,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使林区上空空气湿度增大。 据测定,森林上空空气湿度一般比无林区高12%~15%,因而增加了林 区降水量。 • 6.水肥耦合技术 通过对土壤肥力的测定,建立以肥、水、作物产量为 核心的耦合模型和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以水促肥, 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 7.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 合理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物质,减少水分 蒸发,增强作物根系贮水利用的一种保水节水技术。
第三节 植物生长的水分环境调控
一、集水蓄水技术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三、少耕免耕技术 四、地面覆盖技术 五、耕作保墒技术 六、水土保持技术
一、集水蓄水技术
(一)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或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农田呈 沟、垄相间状态,垄作后拍实,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 膜,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渗入土壤深层。 (二)等高耕作种植,截水增墒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 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第一章自测练习
• 三、选择填空
• 1.植物的生长周期是指植物的( B )。 B.自然生命周期 • 2.植物生长大周期是指植物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 生长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减慢,以致生长完全停止,形成了 ( C )的规律。C.慢—快—慢 • 3.利用植物的(A )可进行快速繁殖,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便是利用这一原理。A.再生现象 • 4.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长期分布在不同环境中,在生态 适应过程中发生变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 征,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从而分化为不同的种群类型,即 (D )。D.生态型 • 5.沙漠植物为适应环境,不但形成了如表皮增厚、气孔减少、 叶片卷曲,而且有的植物还形成了贮水组织等特性,是植物适 应环境的(B )方式。B.适应组合 Nhomakorabea一章自测练习
• 植物生产周期:是指从播种或萌发到产品器官收获的时 期。 •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是指植株或器官生长速率随昼夜或 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 以人工调控植物生长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 社会性产业。 • 环境: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而言的,与某一特定主体有 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就是这个主体的环境。 • 环境条件: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 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植物的生活型:不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同一区域或相似 区域,由于对该地区环境的共同适应,从外貌上反映出 来的植物类型。
六、水土保持技术
等高耕作又称横坡耕作技术。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 坡面倾向,进行的横向耕作。它是坡耕地实施其他水 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沿等高线进行横坡耕作,在 犁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会形成许多“蓄水沟”,从而 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 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
一、集水蓄水技术
(三)微集水面积种植 我国的鱼鳞坑就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 一棵树周围,筑高 15 ~ 20cm的土埂,坑深 40cm,坑 内土壤疏松,覆盖杂草,以减少蒸腾。
二、节水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 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 均匀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目的。 喷灌可按植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要求适时、适量供水,且具有 明显的增产、节水作用,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还兼有节省灌溉 用工、占用耕地少、对地形和土质适应性强,能改善田间小气候 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