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课例分析

致橡树 课例分析
致橡树 课例分析

《致橡树》课例研究——以一位中职初任语文教师公开课课堂实录为例

1

摘要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用精炼、生动的语言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因应试教育的缘故,现代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职业中学中更是如此。本文选自作者中职初任语文教师时的公开课课例《致橡树》,从“说”课,“评”课和“论”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重点关注对课例的评析,包括评教学设计,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效果三方面。旨在通过对该教学案例的评析,为中职初任语文教师的现代诗歌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诗歌、课例分析、鉴赏

2

Abstract

Poetry, fiction, prose and drama is literary genre. It brings aesthetic feeling for readers with a concise and vivid literary language. Nevertheless, the modern poetry has not be pai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middle school because of the 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he thesis was selected from an open class ‘To the Oak ’. It is a new Chinese teacher who taught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The thesis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speak’ the class, ‘Judging and analyzing’ the class and ‘Discussion’ the class. Among of them, ‘Judging and analyzing’ the cla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including judging and analyzing the teaching design, judging and analyz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judging and analyzing the teaching effects.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give some advise and reference for the new Chinese teacher in vocational school.

Key words: modern poetry class analyzing appreciation

3

第一章“说”课:中职初任语文教师《致橡树》课例分析

研究的背景介绍

一、“说”《致橡树》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集中概括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囊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一般而言,它的语言精炼但又有强烈的形象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节奏,和谐的音乐韵律,语句的排列一般是分行的,非常注重建筑美,也就是结构和形式上的美感。

现代诗歌相比较于散文、小说来有一种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她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对于格律也没有严格的要求。现代诗歌语言精炼,诗歌语言还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同时,对现代诗歌而言,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一)《致橡树》内容阐述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二)选定《致橡树》的原因

本文选择《致橡树》这篇现代诗歌作为探究的兑现,试图从中职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中提炼出一些共同经验,从而来提高当下语文教师的现代诗歌教学水平。

4

二、“说教师”

初任语文教师就正处于教师发展的生存阶段,他们是语文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初任语文教师经历着角色的巨大变化,他们从高校学生转变为多重关系中的教师,处在全新的环节中,初任语文教师期待自身职业的良好发展;作为学校教学教研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同事、领导和学生家长都观望和期待新教师的表现。另一方面,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初任语文教师,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既有所学与所用的不对等,又有对学生学情了解的不到位。本文正是选取了一位新入职的语文教师所上的一节公开课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对中职语文课堂及初任语文教师教学有些许启示。

三、“说”课例

本文以舒婷的《致橡树》作为对象,对我初任语文教师的第一次公开课进行分析。下面,就有关“课例”的背景和相关内容进行简单阐述。

(一)《致橡树》课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1.执教的时间、地点、对象等(详见表1-1)

表1-1:公开课《致橡树》活动信息表

本文研究的课例是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的。公开课这种形式不同于一般课堂,它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且,整堂课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它的每个环节都展示着执教者的最高水平。但同时,鉴于本课例的执教教师为新入职的语文教师,其公开课也体现了初任教师的一些共性。如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有较大差距;对学生学情估计不足等。

5

(二)《致橡树》课堂的基本流程

我所教授的《致橡树》大致分为个部分,分别为导入,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背景介绍,课文分析和小结。其中,课文分析占到了整堂课的70%左右。

在导入中,教师用一连串排比句描写爱情,然后引出作者的爱情观。

紧接着,对作者舒婷和朦胧诗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就是课文分析。第一步,学生听录音总结作者的爱情观。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订正读音,且抓住诗歌的主题。

第二步,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分析作者否定的爱情观。朗读穿插其中。

第三步,用木棉、根、叶、铜枝铁干、红硕花朵、寒霜、风雷、霹雳等意象来分析作者推崇的爱情观。朗读穿插其中。

以上两个部分我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没有联系生活,只是就书言书,大部分中职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此外没有脱稿,始终拿着教案,给人一种照本宣科的感觉。

第四步,教师小结。

在我的《致橡树》这一堂课中,我不断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感受作者所传递的爱情观。

(三)“他人”对《致橡树》的评课简述

公开课后,语文教研组就这一堂课进行了公开评课,评课意见总结如下。肯定之处:作为一名初任语文教师,能够完整完成一堂公开课,且课件优良;文本分析详尽。不足之处:教案书写不够规范;教学目标过大,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解答;作为一堂现代诗歌的公开课,学生朗读不足等。

6

第二章“评”课

“观课评课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课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理张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因此,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看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有十分的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有效达成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教什么”,即课堂教学设计、“怎么教”,即教学实际实施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自评。

一、评课堂教学设计

评价一堂语文课,课堂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于初任教师而言,更为重要。书写教学设计,可以看做是一项教师的基本功。它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情,理顺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提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有所得,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课题:《致橡树》

备课时间:10月1日

授课时间:10月11日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7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略

2、作者介绍:略

3、朦胧诗:略

4、分析课文:

(1)听录音,订正读音,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A、攀援的凌霄花。

B、痴情的鸟儿。

C、“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齐读

②分析: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齐读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

(5)总结全文

(6)作业: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二)“评”教学设计的遗漏项

1. 从教学设计的框架上看,基本的步骤已有,但严格来说,依然有很多遗漏。(1)教学设计中缺少了学情一项。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个内容时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在学习时的个性差异,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里认知

8

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从知识技能和和能力等方面来阐述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正因为缺少学情分析,导致在我初任中职语文教师时没有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强弱,语文素养高低。因此,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上出现了目标泛而不明确,或是目标过大,过高,重难点不够突出等问题。

(2)教学设计中缺少了教学方法一项。

对于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原理层面,或者叫做“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的技术层面,或者叫“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操作层面,或者叫“学科具体教学法”;最后教学方法的技巧层面,或者叫“教学技巧”。在实际教学中,“原理层面”要贯注在“技术层面”,要体现为“操作层面”,最后要通过“技巧层面”得以落实。一堂具体的课实际上是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并实现。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等都是语文教学方法。而此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案的书写上,明确提出使用何种语文教学方法。在实际语文课堂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应该归类到教材分析这一项。

同时,教材分析还应该具有全局观,分别从整本书、整章的看本篇文章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三)“评”教学设计内容

1. 教学目标的书写不够规范。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初任语文教师时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没有细分三个维度,仅仅是大而化之,不具体,且教学目标之间还有交叉或是一个目标其实含有两个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 教学重难点过多,导致看起来整个课堂都是重难点。

就中职课堂而言,应该择其一或二,构成教学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小目标,逐一突破,或在课堂中如用例证法,练习法等教学法特别强调,

9

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3. 教学重点不突出。

从《致橡树》教学步骤中看,教学重点是课文分析,仅分析一项就用时30分钟,朗读只用时5分钟。虽然教师分析详尽,但教学过程未明显体现其设置的教学目标,也未明确出大目标下的小教学目标。目的分析从诸多现代诗歌的教学案例中看,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评”教学实施过程

语文教学目标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达成,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科学、合理。因此,语文评课必须对语文教学过程做出评价。语文教学过程评析包括:

(一)评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语文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1.语文教学实际内容和教学思路设计不符

《致橡树》教学设计中,明确提出三个教学目标。一是了解象征手法,二是朗读理解诗歌,三是了解意象,树立爱情观。三个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身就存在可待商榷的地方,这位初任语文教师没有真正把握住现代诗歌教学的要点,也没有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提到了象征,意象,但未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含义和用法。

(1)评课堂结构安排

语文教学思路与语文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语文教材处理,反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坐语文教学技法,反映语文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实际分配。一节好的语文课的结构应该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10

本课例的课堂结构为:

凌霄花、鸟儿否定的爱导入背景介绍呈现

(作者舒婷、诗歌流派)木棉肯定的爱情观

作业小结

本课例课堂结构清晰,但在呈现环节上与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一致,仅从理解诗歌内容上入手,没有明确教授象征、意象等诗歌写作手法。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即朗读的时间过少。从作业的布置上看,教师安排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这份作业对于中职学生的难度过大,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明确象征等手法的的意义和用途,对学生的启示不足。中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达到作业要求,已经远远超出其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时间的分配方面,导入2分钟,背景介绍5分钟,呈现30分钟,小结1分钟,作业2分钟。总体上看,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节奏把握较好。

三、“评”教学效果

评价一节语文课,既要评价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又要评价语文的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是要讲效果的。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评析该课例:

(一)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突出了重难点。

本课例因为教学目标设置泛而不明确,多而不突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目标涉及到的知识点仅仅是蜻蜓点水般掠过,或是打了擦边球,从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上看,教学目标没有达成。

(二)看教学效率的高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气氛是否热烈,学生的兴趣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激发,主动学习、探究的热情和状态如何。

11

本课例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以导入为例,教师的导入是这样的:“有人说爱情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爱情使人欢乐,令人痛苦。到底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看一下这位朦胧派女诗人的爱情宣言是什么样的?”在课堂中,教师仅仅照本宣科,把教学设计中的导入读了一遍,自问自答,没有提问或抢答,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充分调动的前提下就直接步入本堂课的主题。事实上,巧妙的导入,引人入胜的导入,恰恰可以在一堂课的始端为整堂课奠定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看学生受益面的大小,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能力是否达标。

此课例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环节中没有练习,提问等对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考察。学生只有朗读,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学效果,看不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操能力是否达标。

(四)看语文教师是否有效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是否当堂解决,完成了当堂的教学任务,学生负担是否合理。

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师课堂节奏把握得中规中矩,但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度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看给学生留下了多大的思维、想象、创造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的延生,能从课堂中举一反三,掌握一类学习方法。

从作业布置的环节上看,教师安排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但细究后发现,因为在课堂中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意象、象征等表现手法,这份作业对于中职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建议教

师从课堂入手,根本上解决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知识运用扫清障碍。同时,就作

12

业的标题而言,可以更为灵活,题目自拟,要求学生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兴趣的话题为题,完成作业。

第三章“论”课《致橡树》课例分析对中职学校现代

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关于学情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题,语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性最大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可能的发展方向。组要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提问式,合作式?

通过对《致橡树》课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我初任语文教师时对中职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导致在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因此,学情的正确把握,在整个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课前分析、课中观察调整、课后总结三个大方面把握学情。就中职语文课堂而言,课前充分了解该班的语文知识水平,班级的专业,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比例等;课中及时捕捉学生反应,挖掘学生潜能,进行有效提问;课后进行总结,为下一次的语文教学做准备。

二、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启示

(一)整体观察、初探主旨

13

鉴赏新诗,首先要对诗题、作者、诗句、写作时间等进行全息扫描。由诗题去初步了解题旨;尽可能地去回忆、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力求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去感受诗作的时代氛围、社会风俗和情感基调;更重要的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去体会,从语感上整体了解诗歌主旨的大概。(二)捕捉“诗眼”,品味语言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能准备传达诗歌主旨的字句,是具有提挈全文、统领全屏的警策至于。抓住“诗眼”,也就是捕捉到理解诗歌主旨的最佳信息。诗歌的语言凝练和含蓄,含义深刻隽永,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会作者炼字、炼句、炼意的功力、技巧,把握诗句的深刻含义。

(三)抓住意象,领悟寄意

意象是物象的客观性特征与世人主观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形象,是诗中饱和着世人情感的景物形象,形象可感的意象中凝聚着世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审视品味诗歌意象,在丰富的联想、想象中去再现诗歌的艺术情景,从而去体验作者的感情,领悟寄意,感悟意象中内含的象征,是我们鉴赏新诗的突破口和必由途径。

(四)观察结构,把握意脉

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大,是由于诗歌的构思遵循的是想象、情感的逻辑而致。世人往往只关注抒情意念上的“连”,而不太在乎语法上的逻辑关系。时空的跳跃性,主客体的跳跃性等,既使诗变得更精练、更具韵味、更耐推敲品味,也使诗歌意象变得更朦胧、更具美感。鉴赏诗歌,必须看到这种跳跃性,观照诗兴结构,通过诗中一些关键词语和诗句,去探求其线索,打通意脉,把握住诗人的创作思路。

(五)明辨手法,分析技巧

新诗的表现手法新颖、奇特,除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外,还常用象征、按时、隐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方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拓宽意境、丰富意蕴。新诗的修辞手法变化多样,如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比、同感、拈连、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等等。充分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披文入情,加深对诗歌中寄寓的情感理想的理解,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

14

参考文献

1 步进语文教学设计及教案样式【J】语文教学通讯,2012,02

2 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夏爱云基于课例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王素绢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思路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 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任学印、孙启林教学指导: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8 许定国《文学鉴赏盖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5 P70

9 冯磊现代诗歌教育:中国语文教学的软肋【N】教师报,2004.第三版

10 王克强诗歌审美与现代写作【J】写作与欣赏 2007(3),110

11 顾冠群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J】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12 李怡《现代诗歌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07 P73

15

《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以及舒婷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现当代诗的鉴赏,掌握舒婷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⑴导入课文 贝尔娃普莱恩在《爱情真义》中这样评价爱情:“爱是 对别人的生命比自己更加关心。”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爱情 是两颗心交织的火花。所以,为了追寻自己美丽的爱情,卓 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林黛玉含恨 焚诗稿。 一代才女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简简单单的 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这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怎样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这位朦 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

来自心灵深处的最真实表白:木棉的自白。 ⑵介绍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 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 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 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 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 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 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 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 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 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与同时代的朦胧诗人相比,舒婷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 她不是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以自我情感为 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 对生活溶解的秘密。对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 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

致橡树习题复习课程

致橡树习题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5.(2007年海南、宁夏卷)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过程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 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 体指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 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 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 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 发作者的爱情观。分界线 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 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 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 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朗读课文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 思考回答 齐读第一部分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把握诗歌内容 明确诗题 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迅速提取信息 把握意象特点

教学过程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 重复单调的歌曲,是极力 攀附和只知依附的单方痴 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 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 托你的威仪。是不计代价 的给予的,还有日光和春 雨也是只知道贡献的,牺 牲自我的精神。 3.那作者否定了世俗的爱 情观后,提出了什么样的 观点呢?看第二部分。 明确:独立(的人格)、 平等的(地位)。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双方默契,互相尊重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六、三读课文,分析形象 1.橡树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你有你的……像戟” 2.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3.木棉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美丽、温暖、热烈、真挚 、柔韧、感情丰富。 “我有我的……火炬” 4. 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象征女性的阴柔之 美。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齐读第二部分 根据诗句交流回答 根据诗句分析橡树 和木棉的形象 把握意象特点 把握内容 把握诗人爱情观 分析意象 把握橡树和木棉的象 征意义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名师教案2

《致橡树》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二、方法指导 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意象、音韵、节奏的反复品味,逐渐悟出诗中情感,为共鸣打下基础。所以鉴赏诗歌要:抓意象,品情感;析语言,赏技巧;联社会,悟哲理。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爱情的诗句,看谁搜集得多。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四、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整体感知: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1、解释题目,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找出诗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并说出分别指代什么。 3、找出体现抒情主人公感情变化的关键句,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四)、合作探究 每一诗节围绕意象和象征手法各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使用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2、这一诗节在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等)上有哪些特点? 第二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是用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2、概括作者认为的伟大爱情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白了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 1、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模模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怎样看待校园爱情。 2、“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你对本文的主题还有哪些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3、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告诫学生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涉足校园爱情。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教育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题关于诗歌主题的引申,主要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第三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提倡读写结合,“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问题设计也非常有吸引力,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应该能写出很多佳作。由于时间关系,我将这个小练笔作为课后作业。 (六)、欣赏苏芮的《牵手》,体会真正的爱情。 五、课后作业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作者相关常识及文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中“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意义。 3、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鉴赏诗歌意象,学习诗歌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法、问题引导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利用教参或网络,查阅作者相关知识,并掌握。 3、利用网络,了解朦胧诗及其特点。 4、利用网络或工具书,了解诗中提到的“橡树”、“木棉”等意象特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课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妙音乐伴奏中,教师激情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致橡树》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 爱情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了爱,有人可以割舍富贵;为了爱,有人可以抛却亲情;为了爱,有人可以放下事业;为了爱,有人可以舍弃生命…… 爱情,赋予人们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又涌现出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诞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从古到今,关于爱情,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众所周知的典型形象。对此,你能列举出哪些呢?他们的爱情是你理想的爱情吗?在你的心目中,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爱情的双方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2、关于爱情的讨论。 可引导学生从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角着眼,讨论各种各样的爱情。 3、爱情双方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听听舒婷这位女性诗人的回答。 板书:致橡树舒婷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教学文稿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十七、《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时间:二0一三年四月十五日地点:现代一二级技能高考班讲授人:刘焕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3、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朦胧诗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从韵律美、语言形式之美、意境意象之美鉴赏诗歌。 4、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学生爱情观的树立有所引导 三、课型:公开课(配乐朗诵)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爱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一个亘古不衰的题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相信学过之后会有收获。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

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板书):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教案精修订

舒婷致橡树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培养诵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2、以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1、学生朗读指导 2、诗歌意象分析、主题情感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与情感把握。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的地位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对舒婷《致橡树》的介绍。 二、音读,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学生自主、教师点拨)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体验朗读的魅力,初步感知朗读的基本技巧。 2、指出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介绍朗读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音读(初级):音准、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 意读(中级):以理解文意内容为目的,深入体会作者内在情感。 情读(高级):在意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而声情并茂地再现作品。 三、意读,分析意象,感受内涵(合作交流、深入探讨) 1、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A、这首诗中两个最主要意象是什么?(明确:木棉——橡树) B、频繁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我”“你”,“我”是什么?“你”又是什么? 明确:我是木棉——作者你是橡树——爱人 C、整首诗在构思上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象征手法)

D、诗中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象征爱情中的一方?作者对她们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E 、这首诗的结构上该怎样划分层次? 明确: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划分。第一部分表达了传统爱情表现形式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理想中爱情的憧憬。 2、(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出现的意象中寄寓着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你在朗读时候会怎么处理? 学生讨论明确:对攀附、依恋式的爱情是坚决否定的,对于奉献式的爱情,作者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高大,为了对方,她愿意献出“日光”般的温暖,愿意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又觉得这样仍旧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不,这些都还不够!” 3、朗读指导: 问:第一部分哪些词读重音? 总结:A、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绝不像”“绝不学”; B、突出事物特点的修饰限制语——“攀援”“单调” C、强调某种动作的词语——“炫耀”“重复” 问:朗读停顿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A、依据标点符号; B、依据句子的语法结构; C、在某些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前后; 4、鉴于知识面的的问题,此处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形象感受木棉和橡树的特点,把握作者意象选择的独到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橡树是一种大型乔木,高度可达二三十米,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木棉是一种花树,花朵大而艳丽,树姿亦巍峨挺拔。既不像凌霄花攀附于橡树,也不像鸟儿依恋橡树,。 学生明确: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不能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提出独立和平等这种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攀附 痴情鸟——依恋——不(失去自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 木棉————————————————————平等独立 四、情读,调动情感、品味升华(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学生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爱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朗读时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在反复比较中让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小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 任务二、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 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美(创设情感情境:运用音乐、图画、语言渲染情境)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吧,一场爱情被全世界人们争相传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我们期待的真正额爱情是什么 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舒婷《致橡树》 (播放多媒体课件,以《梁祝》主题曲为前景音乐,投影图片)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

舒婷《致橡树》(教案)教学内容

舒婷《致橡树》(教案)

精品文档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 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 题,那就是爱情。不同的 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 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 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1.作者介绍齐读 了解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 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 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 2. 朦胧诗介绍齐读 见多媒体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 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 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 明确:“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我 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教学过程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 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 者的爱情观。分界线是“不, 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 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 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 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 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明确诗题 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 点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舒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致橡树》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师:美不美?……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陕州区中专张冬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作者的爱情观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解题 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题目中的“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橡树在这里象征着男性的阳刚之气,代指诗人叙述的主题应是木棉。 (三)、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给标题补充主语) 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a) 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 2.自由读。(教师作诵读指导,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齐读。(全诗可分几层) (诗歌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片断并把它一起读出来? (2)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师分析、明确: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文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 1.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2.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2. 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1971年开始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青年优秀诗歌奖。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四. 师生合作探究/ (一) (分析第一节)

致橡树经典教案

致橡树》教案1 、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O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致橡树》

《致橡树》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预习案】 一、作者、写作背景及朦胧诗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字音 慰藉 ..()()铁戟.()雾霭.() 霹雳 ..()()虹霓.() 【探究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