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7汇景 徐桂梅)一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7汇景 徐桂梅)一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7汇景 徐桂梅)一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徐桂梅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相对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

过程往往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视运动相反,即自西向东。

2.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我国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越靠东边的地方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认识天体(地球)运动规律需要从多角度寻找证据的必要性,体会到在研究过程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教学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五、设计思路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1、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我设计了直线型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体验活动。

在直线型相对运动中,先用车往前开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接着,请孩子们运用该特点推测车往后开时应该看到的场景。这是一种思维训练。

接着让全体学生体会圆周型相对运动的特点——这是理解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相对运动关系的基础。通过让每个孩子自转体会相对运动的方向,为推测地球

的自转方向做好铺垫。

有了这些有层次感的活动以及创设的不断地思辨的过程,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例如模拟实验准备环节,让学生自主了解交流模拟的实验的内容、注意事项等;再如时区划分以及时差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小组、科学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相对运动的视频资料、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等字样的卡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流程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产生了昼夜

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

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吗?比如我

国的(ppt展示两个不同的美丽的城

市图片)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

市,谁先迎来黎明呢?1、学生交流他们对

这个问题的看法(预

设有三种意见:同时

迎来黎明、北京先迎

来黎明、乌鲁木齐先

迎来黎明)

通过谈话,

在回顾前面

的知识的基

础上,承上

启下提出问

题,引入新

课。

二、模拟实验 1.那到底它们谁先迎来黎明呢?我

们首先要确认这两个城市的位置。请

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找出他们的位

置关系。交流:有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总结:在地图上一般

是左西右东,也就是说北京在乌鲁木

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

1、从抽屉中拿出地球

仪,小组观察,交流:

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观察结

果。

引导学生找

出两个城市

的位置关

系,为“模

拟实验”做

准备。

3、过渡:位置确定之后,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看看谁会先迎来黎明。

4、那么怎么模拟呢?请阅读看P75“模拟实验”,思考: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分别用什么模拟什么?

5、(1)师: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用什么模拟什么?在这个模拟实验中什么模拟“地球”?(同学们手拉手面朝外围成的圆圈)什么代表“北京”?(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什么代表“乌鲁木齐”?(同学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什么代表“太阳”?(同学手举一个红色纸片)

(2)怎么模拟地球自转?大家(同学们手拉手面朝外围成的圆圈)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转动和由东向西的方向转动分别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3)教师邀请指导学生代表们上台,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圈模拟“地球”,其中两个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代表“太阳”。在自转的过程中,这两位同学看到太阳的时候就喊一声“天亮啦”好吗?

(4)师:其他同学注意了,当同学喊天亮了的时候,说明——他首先看见太阳了,即他代表的这座城市先迎来4、自主合作学习,阅

读看P75“模拟实

验”,思考:怎么做

这个模拟实验(分别

用什么模拟什么)

5、学生思考回答,交

流分享。明确模拟要

求。并在老师的引导

下开始模拟实验和记

录观察结果。

通过自主学

习,交流分

享,让学生

明确此模拟

实验的关键

和要求。通

过模拟实验

和观察,引

导学生分析

出结论。

黎明了,你们要在科学记录单上及时做好记录。

(5)模拟开始:自西向东转两圈,自东向西转两圈。

(6)提醒其他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在科学记录单上。

6、模拟实验后交流: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思考:(1)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2)在什么情况下,北京先迎来黎明?在什么情况下,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6、汇报交流模拟实验

观察结果,说说自己

有什么发现?交流: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

况?

通过对模拟

实验的结果

交流,引导

学生发现地

球自转方向

不同迎来

“黎明”的

时间会不

同,很自然

进入“地球

自转方向究

竟是怎样

的”探究。

三、研究地球自转方向1、(过渡)师:是啊,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看来,只做个模拟实验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收集证据:到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2、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开始思考:(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播放“直线型”相对运动录像

1,车向前开)

这是老师在汽车里拍摄的一段画面,请观察路边的景物,老师的车正在往前开,周围的景物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对!我们发现,车子在往前开,相对于车子来说,周围的景物在往后退。

这就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现象。它们的方向是相反的。(板书)

(2)如果我们想在车上看到周围的景物往前运动,那车往哪个方向运动?(生齐答:往后退)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不错,果然是这样!(3)直线运动时,我们运动的方向和看见的景物运动方向相反,如果是圆周运动呢?(让学生先思考、说说)(4)是不是这样呢?请全班原地起立,自己顺时针转,观察景物怎样转?自己逆时针转,观察景物怎样转?

对,我们自转的方向和看见的周围的景物运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这也是一种相对运动。

(强调板书: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思考:如果把这个规律用在研究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上,会怎样?(1)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观察、思考,回答,

总结规律。

全体学生活动:原地

自转——简单的顺

(逆)时针自转,初

步感知这也是一种相

对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上看到太阳是“东升

通过观察,

思考总结,

运用直线型

相对运动的

特点推测事

物的运动。

训练学生思

维。

体验感知曲

线型的相对

运动的方向

(相反),为

推测地球自

转方向作铺

垫。

球周围的星体(如太阳)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2)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规律,你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的其它星体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他们相对运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自东向西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

4、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方的北京比西面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西落”。

并推导地球的自转方

向:自西向东。

学生回答:地球自西

向东转,所以北京先

迎来黎明。

引导学生通

过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的

规律,推导

地球自转的

方向。

前后呼应,

回归问题。

四、认识时区和时差 1、问题:既然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

来黎明,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

时迎来黎明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

老师向大家介绍个新朋友,这是

一张世界时区图(投影),它可以帮

助我们迅速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2、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书本第

77页世界时区图。请带着以下问题

来自学:(1)全球可以分为()个

时区?每个时区相差( )个小时?

(2)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相差

( )小时?

(3)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

明?相差多少小时?

自主学习,了解时区

和时差,讨论交流寻

找答案。

自主、合作

学习,把主

动权还给学

生。

(4)越是()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提示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如有你还想了解的问题?你可以提出来

一起交流……(引导拓展时区知识。)记录交流自己想了解

的问题。

引导拓展时

区知识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

识到了,地球自转方向是

()。北京和乌鲁木

齐相比较,北京要比乌鲁木齐

()迎来黎明()小时。

2、这单元我们都在研究地球的运动,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

来整理一下。请同学完成书上的表

格。

自转证据:傅科摆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小结

完成表格

小结归纳,

总结。

六、课外拓展最后为大家推荐一本世界名著《80

天环游世界》:你读过法国科幻作家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

球》吗?为什么书中的人物最终还是

赢得了那场胜利?

看看关于时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

生!

记录书名;准备课后

阅读

希望课后继

续关注相关

知识

九、板书设计(见附页)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_0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所写的题画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春景图。诗歌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届改用统编版教材的学生,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学习古诗也比较多,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感知更加深入。学生古诗朗诵节奏鲜明,在诵读的基础上能感知诗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大意,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听古诗吟诵,初步尝试吟诵。 教学重难点: 1.想象画面,把握诗人感情。 2.初步尝试吟诵古诗。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苏轼的诗。 2.教学课件,音乐,吟诵录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能背一首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吗?你们读过苏轼的诗吗?能背吗?(指名答) 1、直接点题,简介惠崇和苏轼。 (出示)惠崇北宋名僧,能书善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散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2、解释题画诗: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二、学习生字词 1.指导读诗 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看清字形,注意读准字音。 2.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惠崇芦芽短 再出示认读字:蒌蒿河豚 指名拼读、纠正读音,齐读。 (2)图文结合解释蒌蒿、芦芽。 3.学生在学习单上练习写字,师巡视。 4.朗诵古诗。 三、学习古诗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首写哪个季节的诗?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指名答。 出示: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师:你们能从诗词中看出颜色吗? 指名答。 出示:竹(绿色)桃花(粉红色)春江水(绿色)蒌蒿、芦芽(绿色) 2.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画 板书:一幅画 出示填空:一幅________的画 预设:美丽、绚烂多彩、春意盎然 师小结:这是诗人通过观察画面上的景物所进行的联想,此句在于告诉人们,春天到了,竹子绿了,桃花开了,蒌蒿芦芽也开始抽芽了,一幅春江晚景图。 引导学生竹、桃花、江水、蒌蒿、芦芽这些都是静态的景物。 板书:静 3.师:画中的哪些景物会动的?引导学生想象鸭子和河豚游动的样子。 师:河豚是画上有的吗?从那一句可以看出来? 出示: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解“欲”,出示河豚图片及关于河豚春天入江产卵的知识。 出示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板书:动 4.师小结:春天,诗人想到河豚逆江而上到上游区产卵,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结合起来,让整首诗动起来吗,就像一首曲子。 板书:一首曲 谁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一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徐桂梅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相对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本课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见识或经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大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 经过几年的科学教育,学生在想象、联想、分析、概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尽管有的不一定完整,有的不一定准确)。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和形成的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大多学生在理解

第6课 《邪恶的轴心》教案

第6课邪恶的轴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及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迫害犹太人的情况;了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入侵埃的态度;了解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通过总结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和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斗争体现了它们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精神2.通过学习绥靖政策,使学生认识:这一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重点、难点: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绥靖政策。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两种解决危机的典型或方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的法西斯专政在内外政策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地方:(1)对内都建立了极权政治,德国、意大利建立了纳粹党一党独裁统治;日本的军部操纵了内阁,控制了政权。(2)对外都积极地扩军备战,进行扩张。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欧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主要集中在亚洲。 二、讲授新课: (一)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这个恶魔一般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历史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德国共产党的影响大增;而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

最新版七年级下作文 写作 学习抒情 教案

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教师导入本课中心 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常用方法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诗词的创作技法的同时感受诗词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2.将学生自己与诗词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诗人的心灵轨迹的同时体验自己的心灵波动; 3.在还原和再现文本语言所创设的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去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人物跳动的情感脉搏,再现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欣赏其外在和内在美。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的构筑法则,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4.探索一条诗词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当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敢)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课件出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见过这幅图吗?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抒情类微写作教案

书微言,传情意 ——抒情类微写作指导教学目标 1、明确“微写作”考察目的 2、学习并掌握抒情类微写作“写什么”和“怎么写”等问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1、解决“写什么”问题 2、什么是抒情,抒情方式有哪些 导入: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写作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项链。一个敢于思考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一、明确文体特点 微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带着材料的任务式写作。在150——200字的区间里,它不仅考查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编织故事、描述事物、阐释观点、抒发情感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更要考察学生如何经营句子逻辑关系以及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能力,考的是学生的急才。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带着一点小情绪,比如幽默感或调侃什么的,可以是比较诙谐的,写作的个性化也可以容纳在里面。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应具备哪些写作能力(学习掌握哪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还有说明等能力。 示例:2014 年高考语文北京卷 一、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3.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示例:《纪念自己的十八岁》明天是我十八岁生日,那个少年也将一去不复返,在此,想留作一份纪念,算是自己的一份奔二之礼。看着镜子里自己的模样,眼神露着稚气,举止大大咧咧。我不想长大,长大一岁,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就多一些。看着爸爸妈妈头上的青丝,我就不想总是任性妄为了,自己也要为自己撑起一片天,因为到最后陪伴的人都可能离开自己。我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生活,学会体谅。很多我都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 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2分) 1. (1分)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2. (2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________、地轴的________有关。 3. (2分)不同地区所处的 ________决定了地区之间________。 4. (2分)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中,如果小组的同学自西向东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如果小组的同学自东向西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 5. (1分)如图所示,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看去,马路两旁的树林向________运动。

6. (4分)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________,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运动的方向________,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运动的。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8. (2分)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9. (2分)上海的小朋友和西藏的小朋友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10. (2分)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11. (2分)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迎接日出。 三、选择题。 (共8题;共22分) 12. (2分)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 . 太阳 B . 地球 C . 地球自转轨道 13. (2分)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A . 120°E B . 东九区中央经线 C . 120°W D . 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14. (2分)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 . 北京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图文稿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着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思考训练】 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新概念第二册第6课教案

Lesson 6 Percy Buttons 珀西.巴顿 【课文讲解】 1) I have just moved to a house in Bridge Street. Move to 移动搬家 与move相关的短语 ○1move about动来动去 There is plenty of space here to move about.这里有很大的活动空间。○2move along继续向前或后移动 The people standing in the bus moved along to make room for others. 公共汽车里站着的人慢慢向前移动,以便给别人腾出地方来。 ○3move back退缩,往后退,使恢复原位,搬回原来住过的地方When they saw the roof was falling, they moved back quickly. 看到屋顶塌下来,他们赶紧往后退。 ○4move in搬入(住宅);使(某人)搬进 We have just moved in. 我们才刚搬进来。 ○5move off出发;离开 The troops moved off at dawn. 部队在拂晓时出发了。 ○6move out搬出 His neighbor moved out last month. 他的邻居上个月搬走了。 2) Yesterday a beggar knocked at my door. beggar n. 乞丐 beg v.乞求 I beg your pardon? beg for 乞求得到 ask for 请求得到(ask sb. for sth. 向某人

新课标高考复习作文写作专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范文》教案

范文示例(一) 傍晚的玄武湖 玄武湖的水是那么清亮,简直像一颗巨大的光滑灿烂的绿宝石。微风拂过湖面,掀起层层涟漪,在夕阳的照耀下,湖水闪闪发光,像鱼鳞、像碎金,使人心旷神怡。 微小的波浪,好像追逐嬉闹的孩子,永远都不感到厌倦。晶莹的水珠溅在手上,给人一丝凉意,使人精神振奋。站在岸边,能一眼望到水底,有时还会看到一群小鱼在游来游去,让人感到这碧绿的水中,还存在着生命,它们给湖水带来了生气,也增添了神秘感…… 【老师点评】 这一语段用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傍晚玄武湖的庄重与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文章中的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玄武湖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范文示例(二) 红拂虚梦水连天,柳絮年年飘似雪。人生的风尘,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吹。时针,镇定地行走,孤独地远去。一段时间来,天气还是闷热无比,让人感觉到南国夏日的绵长。断不知此时冷的气息正弥漫于北国。寒风再起时,想必北方的旷野已渐成萧索的意味。而紫砂泡绿湘妃泪,唉乃声中读《离骚》。蛰居于都市的自己,终日埋头于书卷文字之中,竟好似忘记了季节的更替与侵袭。乍抬眼,一场浩荡而至的秋风撞得落地的窗棂幽幽地响,身上也宛若透着丝丝的凉意。 【老师点评】 语段中充满对自然的品味,这自然的点点滴滴都和作者的心一起跃动,无论是闷热的天气,还是北国旷野的萧索,抑或浩荡的秋风。都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或者说与作者的内在情感融为一体。 专题训练 【作文题目】 以“落叶”为话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一、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任何景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和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观察时,要细致,要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例如它的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的特征,就是找出观察景物与其他不同类景物及同类景物之间的区别。应从不同角度入手,写准景物,写活景物。 例如这样一段描写: 山上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峰真神奇,有青蛙聚会,老僧拜塔,少女头像等。山中剪刀峰的变化特别多,从不同的方向看,他会变成玉柱,船帆,啄木鸟……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

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能够说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增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突出成就。 教学难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一猜,西方文化的根源在哪里?“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这是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名言,这显然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取得成就的赞扬。古希腊和古罗马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呢?它们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丰富多彩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P26——P29,找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类型、成就。

一、文学和雕塑 1、文学 希腊神话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它是一切关于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在古希腊原住民长期的口耳相传中,并借鉴了流传到希腊的其他各国神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本规模。后人整理成古希腊神话故事,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神人同形同性) (解释“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人是一样的,既有体态美,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品质和行为,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神与人的区别只在于神是永生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对神的崇拜和祭祀,是古希腊人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看P26“相关史事”)公元前776年开始,在对父神宙斯的祭典上所举行的体育竞赛,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同时,希腊神话也成为古希腊绘画、雕塑的艺术之源。 影响: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璀璨的瑰宝,是历史上人类童年时代的产

作文六 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作文六:通过景物表达情感-----借景抒情写作训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融情于景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理解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师:景物能让我们产生某种感情,那么,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假如我们有了某种感情,反过来就可以通过景物来抒发。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借景抒情”文章的写法。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我给大家发下了几篇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借景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抒发了真挚的感情,请大家研究研究这几篇文章各抒发了怎样真挚感情? (二)方法指导: 1.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D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D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2分) 1. (1分)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 ________。 2. (2分)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________形成的,四季现象是由于地球________形成的。 3. (2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__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4. (2分)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中,如果小组的同学自西向东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如果小组的同学自东向西慢慢转动,身上贴着写有________的同学先看到太阳。 5. (1分)如图所示,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看去,马路两旁的树林向________运动。

6. (4分)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________,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运动的方向________,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运动的。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7. (2分)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8. (2分)地球上不同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9. (2分)上海的小朋友和西藏的小朋友同一时刻看到日出。 10. (2分)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11. (2分)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刻迎接日出。 三、选择题。 (共7题;共20分) 12. (2分)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 . 北京 B . 上海 C . 乌鲁木齐 13. (2分)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A . 太阳 B . 地球 C . 地球自转轨道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主题 1、揭示课题 1 来黎明?”介绍改良地球仪:①PPT提示观察角度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②PPT介绍底座黑白部分的含义:为了便于研究,小地球仪我没有罩黑口袋.我们用改良后的底座代替它的作用,请看PPT,,老师把底座涂成了一半白一半黑,白色底座对应的区域的地球处于白天,黑

新标日第6课教案

第六課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内容紹介: 1、表示移动的动词:「行きます」「来ます」「帰ります」 2、表示移动行为的目的地的助词:「へ」 3、表示移动起点的助词:「から」 4、表示共同做某事的对象的助词:「と」 5、表示移动范围的起点的助词:「から」 表示移动范围的终点的助词:「まで」 6、表示交通手段的助词:「で」 新しい単語: まず、私について新しい単語を読んで練習してください。 (それでは、わたしと一緒に練習してください。) 1、アパート:一般为两层木制建筑,基本是房主为了出租而建,所以不求豪华而求实用。 マンション:一般指高层带有电梯的高级公寓,虽也有部分用来出租,多数为房主买来自己居住。 2、「うち」「いえ」:两者都有“家”的意思,当单纯表示居所的家时,两者可以互换。如:「電車でいえに帰ります。」「やっとうちに着きました。」。但「うち」还可以表示“家人”“家族”的意思。「うちは4人家族です。」 3、「~に行く」「~に通う」:「行く」所表示动作并非重复性的,而「通う」则具有重复性的意义。所以「~に行く」常指一次性动作,而「~に通う」多指定期往返于同一地方的动作。如:「地下鉄で学校に通っています。」「今日はタクシーで会社に行きます。」 基本课文: それでは、基本文をご覧ください。わたしについて読んでみましょう。 1、吉田さんは来月中国へ行きます。 2、李さんは先月北京から来ました。 3、小野さんは友達と帰りました。 4、森さんは東京から広島まで新幹線で行きます。 观察这四句基本课文可以发现,句子的谓语动词分别是「行きます」「来ます」「帰ります」,这几个动词都是表示移动行为的动词,在使用时我们要注意的是,移动的动词和移动行为的目的地之间要用助词「へ」表示,这时的「へ」要读作「え」。 1、名[场所] へ动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练习题第三十七篇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练习题第 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东边时区和西边时区的时间相比:( ) A、东边时区时间比西边时区的早 B、西边时区时间比东边时区早 C、东边时区时间比西边时区的相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艘船于2007年12月31日12时从西12区进入东12区是( ) A、2007年12月31日2时 B、2007年12月31日13时 C、2008年1月1日12时 D、2008年1月1日13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区时。 A、12 B、24 C、36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 A、120°E B、东九区中央经线 C、120°W 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北京正值11号中午12点时,美国纽约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这就意味着越是______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春江晓景》教案

《春江晓景》教案 Teaching plan of "Spring River dawn scenery"

《春江晓景》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 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初中作文指导: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精编】

七年级下册作文优质课竞赛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你踏春、赏花、爬山、走亲访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万物中的美?请你说说哪一种景物吸引力你,是因为什么吸引你的。(雕塑家罗丹:“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了美,你该如何赞美她呢? 二、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

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你觉得哪一个片段写得好? ?(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常用方法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