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
幽闭症患者的独白——重读陈染《私人生活》

V ol .37N o.5M ay 2016第37卷第5期2016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Soc.Sci )20世纪90年以来围绕《私人生活》展开的种种评论与争议,足以说明主人公“倪拗拗”已经通过自己独立特行的叙述行为建构了一种具有权威意义的女性声音。
本文认为陈染的《私人生活》之所以能够通过叙述主体成长的自我叙述获得话语权威,公开表述女性主体性和重新定义女子气质,是与其个人型叙述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的。
陈染在《私人生活》中建构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叙述主体形象。
“我”拥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以一种优雅而决绝的姿态拒绝了主流话语及男性话语的干涉与遮蔽,告别了莎菲式的悲情宣泄,更不再有因为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错过你”的感伤与焦虑,而是沉静、不失幽默却执着地讲述自己那些离经叛道的成长故事。
“我”在故事的叙述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潜在的唯我独尊的自信,洞悉人性的智慧,自我抉择的勇气,都超出了传统男性文化对女性气质的规定与期待,极大地张扬了女性主体性。
但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复杂及写作主体自身的局限,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叙述盲区与自我缠绕。
个人的宣言《私人生活》中以“我”为称谓的小说主人公既代表着叙事行为,同时也代表着被叙述的事件的叙事特征,使叙述主体在“真”的名义下获得了一种叙事权威。
由于文本中叙述者与角色的重合,叙述主体被人格化、具体化,其行为之一“叙述”显然是一种个人的声音。
在某种意义上,90年代以个体经验为内在支撑的个人声音更容易获得读者的信任。
“文学形式的重大发展产生于意识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它们体现感知社会现实的新方法以及艺术家和读者之间的新关系”[1],90年代文坛中个人声音的喧嚣,与社会格局的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
随着一体化社会秩序的彻底崩解,中心化的价值理念也犹如昨日黄花不复存在,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下蜿蜒着怀疑的精神暗河。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作者:颜梦初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10期颜梦初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 陈染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其长篇《私人生活》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视阈出发,关照自我真实与自我认同,并试图唤醒在文化符号系统中被压迫的女性话语权,最终找到自由穿梭于男权言说体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私人生活》双重维度女性话语权戴锦华曾撰文这样评价陈染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的作品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自我关注与写作行为的个人化,陈染的写作在其起始处便具有一种极为明确的性别意识。
”在红色的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陈染,摒弃了与传统作家一致的,对于社会意义、国家使命、革命叙述的书写,而将个体写作定位为向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自我认同发出的追问,这不仅源于一种在迷惘困惑中自我确认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在重复讲述和追寻自己的过程中,记叙着自己不归而迷茫的心路。
陈染的个人主义与女性主义体验是根植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双重可能性之上的,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具有了某种固定的范式——长期幽禁在一个自说自话的“私人空间”,以其独特的姿态反抗着公共话语、公共领域,构建属于女性自身的私人世界。
我们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或感情考虑为“内在于”我们的私人领域之中,而把这些精神状态所关联的世界上的客体当成“外在的”公共领域。
对我们来说,无意识是内在的,我们把妨碍我们对生活进行控制的秘而不宣的思想、不可言说的强烈的原始情感、欲望或意图和共鸣以及恐惧,视为内在的,它与那些我们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相对照。
当我忍不住说我对你的看法时,思想就仍然是内在的,但当我脱口而出时,它就出在公共领域之中——这种外部的、陌生的、多元的令人惴惴不安的世界。
在《私人生活》中,对“浴缸”——代表内敛的保守的私人领域的意象是这样进行描摹的:“自从母亲以及我亲爱的朋友都离开了之后,我觉得现在只剩下我和这个浴缸了。
精神分析视域下《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形象

57文章编号:1008-8717(2020)02-0057-04精神分析视域下《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形象张侯璐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摘 要:《私人生活》是陈染以女性视角创作的一部先锋小说,甚至被她称之为“黑色产物”,她开辟了私人话语写法,以大胆奇特的想象、细腻敏感的笔法塑造了倪拗拗这样一个经历青春期的困顿少女形象。
作为女性叙事的典范,小说中倪拗拗的自我挣扎映射了陈染的女性主义思想,对于探究特定时代女性作者如何回应社会性别文化有着深刻意义。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角度,在男权话语的视角下研究倪拗拗的成长轨迹、梦境心理,分析她在成长过程中女性心理的微妙转变。
关键词:《私人生活》;倪拗拗;精神分析;女性心理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Ni's Stubborn Image in Private Lif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ZHANG Hou-lu(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 226019)Abstract: Private Life is a pioneering novel created by Chen R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which is even called"black product"by her.She pioneered the writing method of private discourse,and with her bold and peculiar imagination and delicate and sensitive writing style,she shaped Ni Niuniu a struggling girl who experienced adolescence.As a model of female narration,Ni's persistent self-struggle in the novel reflects Chen Ran's feminist thought,which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female writers respond to social gender culture in a particular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Ni's growth track and dream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riarchal discourse,and analyzes the subtle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psychology during her growth.Key words:Private Life ; Ni Niuniu; psychoanalysis; female psychology第29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9 No.22020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20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9-18张侯璐(1996-),女,江苏靖江人,南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

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陈染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性作家,作为一个清醒的女性写作者,她以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体验歇斯底里般地撞击着她所认为的关于女性的种种幻想,扰乱着主流文学的话语规范和象征秩序,展现了女性的真实自我。
这一切使她的作品成为女性在当下时代中自觉的文学范本。
陈染的小说充分写出了远离男权文化的女性生存状况。
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幽闭,敏感,美丽且有智慧,她展示的女性世界被称为"私人生活",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成长经历。
其中在母女关系的书写上,一改以往许多文本将母女关系处理成相依为命式的深情主题的套路,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使读者看到母女关系中除却相依为命的心灵认同、默契与戏谑之外也有监视、控制与逃避,以及无奈的痛苦。
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下面我就以《与往事干杯》为例,简要谈谈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生命是一支漫长的钟。
在她的代表作《与往事干杯》中,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
一个少女繁华而孤独、绚丽与清寂的往昔就以这样两句极富诗情与悲惋的语句缓缓展开……《与往事干杯》叙述了一个女孩子——肖濛——与父子两代人恋情故事。
父母离异,孤独环境的压抑造成了少女肖濛心灵的抑郁,加以少女青春期性的萌动,肖濛误入性的歧途——与比她大二十岁的男邻居发生了性关系。
后来她遇到了老巴,当她真的与老巴相爱时,却在偶然中发现老巴就是当年那个男邻居的儿子,她匆匆的告别老巴回国,却在不久后被告知老巴发生车祸死去了。
一场爱情的悲剧让她心灵破碎。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无太多奇特之处,故事本身也没有什么非常重大深刻的含义。
肖濛的爱情悲剧既不是某种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无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体验存一种情感的感悟。
但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风格,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主观化情绪化的氛围中,让读者不知不觉被诱惑,然后一齐跌入作者感情的漩涡。
私人生活--欲说还休的女性故事--论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私人生活--欲说还休的女性故事--论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
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徐珊
【期刊名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7)002
【摘要】九十年代,陈染、林白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创作出发点,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里,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性自我,挖掘个人经验,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人生活,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徐珊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
【相关文献】
1.在迷乱的尘世构建女性精神乌托邦——从陈染的《私人生活》看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 [J], 叶少芳
2.中国当代女性主义的困境及评析——解读《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生活》 [J], 周新颜
3.三种维度的成长叙事:陈染《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书写 [J], 陈晨昕
4.陈染的女性主义书写——以《私人生活》为例 [J], 孙婷婷
5.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时期中日女性主义写作比较——以陈染《私人生活》和桐野夏生《异常》为例 [J], 杨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陈染《私人生活》的离群意识

试论陈染《私人生活》的离群意识作者:童嘉诚李秋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1期摘要:陈染以私小说的形式将其浓重的个人情感诉诸于《私人生活》中。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是以两性主题为基调而进行创作的,《私人生活》也不例外。
但相对于女性主义而言,这篇小说中大量铺陈的离群意识,更应该被读者所注重。
陈染在彼时以女性作者特有的声线想传达的大抵也是此意。
关键词:陈染;私人生活;离群;女性作者关于《私人生活》里陈染所流露出的孤独气质,很多人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及论调。
这种孤独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铺天盖地地洒落而来,当发现时,也早已被这种孤独裹挟。
仿佛它是无处不在的现象,但只见其身不见其尾。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陈染这种残缺似的离群意识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一.作为孤独群体存在她们作为“孤独群体”,不能融入人群。
提及陈染就不由想起女性主义作家这样的称号。
对于大多数男性而言,这样的人是危险的,因为她们有许多足以危及自身地位的无用的自主与独立的想法。
对于少部分女性而言,这样的人是多余的,因为她们会使自己身边的男人暴跳如雷,把对女性主义作家所说的话视为自己所说,然后被施以拳脚。
她们的言论一出,就已被人群所隔离。
倪拗拗小时候不明白“搞”字的微妙。
在她的观念里,男人与女人的结合是他们差异太大,以至于不“搞”无法沟通,因此他们收敛自己的个性变为共性而一致对外,这是倪拗拗脑中“家”的理念。
“所以,男人和女人是天然的‘战’友,而不可能是天然的朋友。
” 陈染在这里借助倪拗拗之口诉说着自己的处境。
她身为女性主义作家与常人有着过大的差异,天然就是“战”友。
那么为什么不能像男人和女人一样“搞”成“团结”的形式呢?在常人眼里,女性主义作家像是古老的宗教一样,神秘并且狂热。
她们往往都是同性恋者,站立着撒尿,倒立着行走(用来解释她们的思维方式无法被常人接受)。
而因为被这样误解,直到现在女性作家们也都躲避着女性主义作家这样的称号(更遑论女权主义此类标签)。
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

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第一篇: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读陈染《与往事干杯》有感陈染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性作家,作为一个清醒的女性写作者,她以个人的身体和心灵体验歇斯底里般地撞击着她所认为的关于女性的种种幻想,扰乱着主流文学的话语规范和象征秩序,展现了女性的真实自我。
这一切使她的作品成为女性在当下时代中自觉的文学范本。
陈染的小说充分写出了远离男权文化的女性生存状况。
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幽闭,敏感,美丽且有智慧,她展示的女性世界被称为“私人生活”,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成长经历。
其中在母女关系的书写上,一改以往许多文本将母女关系处理成相依为命式的深情主题的套路,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使读者看到母女关系中除却相依为命的心灵认同、默契与戏谑之外也有监视、控制与逃避,以及无奈的痛苦。
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下面我就以《与往事干杯》为例,简要谈谈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生命是一支漫长的钟。
在她的代表作《与往事干杯》中,我看到了夜的尽头,那是生命的尽头。
一个少女繁华而孤独、绚丽与清寂的往昔就以这样两句极富诗情与悲惋的语句缓缓展开……《与往事干杯》叙述了一个女孩子——肖濛——与父子两代人恋情故事。
父母离异,孤独环境的压抑造成了少女肖濛心灵的抑郁,加以少女青春期性的萌动,肖濛误入性的歧途——与比她大二十岁的男邻居发生了性关系。
后来她遇到了老巴,当她真的与老巴相爱时,却在偶然中发现老巴就是当年那个男邻居的儿子,她匆匆的告别老巴回国,却在不久后被告知老巴发生车祸死去了。
一场爱情的悲剧让她心灵破碎。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无太多奇特之处,故事本身也没有什么非常重大深刻的含义。
肖濛的爱情悲剧既不是某种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无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更多的是对一种生活体验存一种情感的感悟。
但这篇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风格,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营造出一种浓浓的主观化情绪化的氛围中,让读者不知不觉被诱惑,然后一齐跌入作者感情的漩涡。
女性心理世界的隐痛_解读陈染_私人生活_

陈染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坚持着纯粹个人化 的书写, 把一批一反传统伦理常规的女性形象带入我们的视 野。 其长篇小说 《私人生活》 通过第一人称这种极易进行心理 描写和精神分析的内视角, 讲述了主人公倪扭扭的身心成长 历程, 开启了另一扇透视并思索女性心理之痛、 女性生存困境 以及人生终极意义的天窗。 一、 存在之痛——生命孤独的自觉承担 早在一百多年前尼采就大胆的宣称 “上帝死了” 人类精 , 神走向孤独的 “荒原” 。随后西方许多现代哲学家、 文学家如 海德格尔、 萨特、 卡夫卡、 马尔克斯等从未停止过对 “孤独” 这 一现代人基本生存状态的探索。 人性的扭曲、 精神的创伤、 变 态的心理、 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成为现代派文 学的典型特征; 个人的孤独、 渺小, 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成 为其作品表达的主要思想。 陈染在 《私人生活》 中流露出了相 似的精神主题。 她用一颗完全属于自我的心灵敏感地触摸着外界, 客观存在 的隔膜来自于他人也来自于 “自我” 很多时候是她自觉地选 , 择了与大众脱离。 个体与社会的分歧与决裂是孤独产生的根 源。同学们的嘲笑, 老师的侮辱, 面对外部权利结构的强势, 弱势的她只能选择逃避, 选择孤独。而对孤独的生存状态的 自觉认同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决裂。 扭扭仍然拒绝用群体的 大多数人的秩序来规范、 束缚自己, 不强迫自己按照他人的思 维方式生活, 不相信交谈的慰藉, 在自己构建的心灵堡垒保护 下拉开于生活的距离, 独自穿行在 “陌生” 的熟人之中, 而心头 的荒芜感和苍凉感却始终挥之不去。 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群居 动物, 具有向群体靠拢的本能。当外部群体带给扭扭的只是 深深的伤害时, “家” 无疑是她首选的避风港。而她的父亲却 是一个不容许任何人或物挑战其权威的独裁者, 这个父权制 的 “现实之家是残缺破损的, 家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 主人公生存悲剧性的直接注解和显在表征” ①与外部世界对 , 心灵的灰暗之所。母亲的病亡, 禾的意外火灾, 尹楠的离去 一个柔弱的身躯显得如此突兀。 于是她只能带着内外双重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
在陈染文集的序中,王蒙先生是这样描述陈染作品的:
陈染的作品似乎是王蒙的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
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
是赞赏,半是迷惑。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陈染私人生活读书
笔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王蒙先生对陈染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陈染
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以至于像王蒙这样的
作家对她的作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如果把她的作品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划分,可能可以划分
到“当代女性文学”的范畴里来,可以把她看作是九十年代
新女性小说、卫慧、棉棉之类的前辈或前身。然而对她真正
的解读,陈染的作品是不容易划分的,就像她的小说的名字
《站在无人的风口》,陈染在中文写作的文坛上,也是站在
了一个无人作伴的境地,她的写作风格就是她的,没有雷同。
而许多巧合,使更多的人误读了陈染。
陈染的很多作品中体现了女性爱的情节,而同性恋、同
志体裁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因此,也有读者认为陈染
的作品中的这些情节是不是有迎合市场之嫌,用陈染的话来
说,和一个异性谈恋爱,或者跟一个同性谈恋爱,实际上都
是一个意思,都是一样的。生活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是人性
的问题。戴锦华给予了陈染作品中的这种描写的注释是“姐
妹情谊”。是有别于同志文化的,陈染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关
系也都是处在一个微妙的临界上,女友之间,女儿与母亲之
间。这点,我想和作家本身的生活有关,并不是刻意的去描
写。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作品中贯穿超性
别意识。作家本身刻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世界的
相处的方式。
作家余华说过,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的面对
自己。陈染作品中,我觉得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真实,而且
她的文字写出了,许多以往也许只是感觉或者
思想里的东西,而陈染,写了出来。之所以王蒙一代的
老作家说对她的作品不知所以然,正是年龄、生活阅历的不
尽相同,许多文化认识上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
越重视的是自己的自身,对自身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自己的
认识也越深刻。这种认识是无法用通识来认识的。在许多关
于陈染的新闻、报道以及她的随笔、谈话中都体现了陈染对
自身认知的一种负责。
“美女作家”是近来常常被人谈及的话题,也有人用这
个问题去触碰过陈染,甚至会有人把陈染也标上美女作家的
标签。归为同类,在我看来,她们唯一的共通除了她们同为
女性之外,最为可贵的是六、七十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
对自身的自省,更真实的面对自己。在访谈中陈染说过“很
抱歉我不是为广大读者写作。”在她的随笔中,她流露出写
作对她来说是种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像别人也许是一种谋
生的手段。“作家”不能说是她的“职业”,写作是她喜欢的
一件事。
在阅读陈染的作品的时候,还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对疾
病,对疼痛,对死亡的认知,陈染有她独特的体验。因为陈
染的自小多病体弱,她对生病有种奇怪的人认识,陈染说:
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种体验。于是,她对病的
体验也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中,各种疼痛,各种疼痛带来的幻
象。也许正是作家多病的缘故,作品中仿佛也带着些药材的
味道,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生命的最终归于死亡。陈染引用
里尔克的一句名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欲望、孤独、恐惧、病态、阴暗等等一切的本来面目在
陈染的笔下铺展,面对这些,陈染用了挺住的姿态,没有什
么是挨不过去的,这点,体现着中国女性骨子里头的不屈的
韧性,甚至在这痛苦中寻找欢乐。陈染受胃病折磨多年,在
随笔中,她描述了一段自己根据古老神秘的中药书而自己配
制的中药方,医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胃疼,中药方中的一剂是
阳光。
西方早有残缺美的说法,来自于美神维娜斯,我不知道
能否用残缺美来形容陈
染的文字。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常人看来
完美的故事,所有按照既定的轨道行驶的故事,也会在最后
一刻抛锚。任何主人公的爱的追求的变成泡沫。用精神分析
的角度来说,是否这也来源于陈染的生活呢!陈染自小与母
亲生活在一起,有洁癖,年纪很轻就成名,二十多岁的时候
很自负,婚姻也是常人眼中的不幸福。这是也许就是作品中
残缺的根源。
最后,还是用陈染自己的话来结束我们对她的探索:“我
不算是一个更多地为时代的脉搏和场导的变化所纷扰所侵
饲的作家类型,我努力使自己沉安静,保待着内省的姿势、
思悟作为一个个人自身的价值,导索着人类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