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阳五行学说

论阴阳五行学说
论阴阳五行学说

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沿用至今的说理工具。然而,由于近代以来人们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曲解,引发了对中医学科学性的怀疑和争议。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此,无论是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还是探讨中医的现代化,都不能不对阴阳五行学说作深入细致的研讨。我们不揣浅陋,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环境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物质基础.

正像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样,中国古代自然现的生成也是如此。为了清楚地了解中医学的形成,我们不得不费一点笔墨简单讨论一下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特点。

从亚洲地形图可以看到,中国大地是背倚高山大漠、面对辽阔海洋的一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中国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整个亚洲的地理形势以此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一系列高山峻岭。其中,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包围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冰山雪峰直插云汉),成为中西陆上交通的巨大屏障。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萨彦

岭;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延伸的巨大山系,对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来说,恰恰形成了“入”字形的包围之势,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

在西南边境,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南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巨大山脉,发源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金沙江又顺山间谷地奔腾而出,从而形成了西南边境山河相间的险峻形势,使得黄河;长江流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以及西亚文化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航海事业发达以前,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艰难而冒险的,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富于轻歌曼舞、美酒鲜花般的浪漫色彩。我国的大西北,南屏青藏高原,北峙天山、阿尔泰山,西耸帕米尔高原,东部和中部分布着茫茫戈壁荒漠,由于四周高山耸立,无论是太平洋还是印度洋的湿润空气都很难到达这里,因而降水奇缺,景象荒凉。丝绸之路只有顺着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而行,但又必须穿越沙漠、戈壁和帕米尔山脉才能到达西域,行程中的艰辛难以言喻,汉代张骞和唐代玄奘的伟大莫不与此有关。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萌芽较早,但其形成却是历经春秋战国至秦汉才渐臻完备。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把天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而将自己所处的中原地带看作是天下之中,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周围四方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不是风太大

就是太干燥。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蓝田人、周口店人、大荔人、半坡村人生活在黄土区内,而且本区也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夏后氏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其后西周都于今西安附近的镐京和丰京,东周都于洛阳,再以后秦都于咸阳,西汉都于长安(今西安),东汉都于洛阳,即便是都于山东临淄的齐国、都于河南开封的魏国、都于河南新郑的韩国、都于河南商丘附近的宋国、都于河北邯郸的赵国、都于河南淇县的卫国、都于山西翼城南的晋国、都于山东曲阜的鲁国等,不仅其都城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且其国家的疆域也都在此范围之内。这一地域黄土肥沃,雨量虽不丰裕,却正集中于作物生长需要的夏季。这些正是农耕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古代文化和科学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古代的自然观和中医学便是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中

的良好的自然条件下萌发并成长起来的。现在的黄河流域,单就自然条件而言,已经变得不能尽如人意,但在远古时代,其地理环境与今世却颇为不同。据竺可桢先生研究,距今3000~5000年时(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发展的时期),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摄氏度。不要小看这小小的2摄氏度,它能把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推到今日的长江流域。我国现在的亚热带北界,基本上位于秦岭,而在仰韶

��龙山文化时期,亚热带北界却大大向北推进,大约西起关中平原北缘,东渡黄河之后,顺汾河谷地北上,斜贯山西高原,而后循永定河谷地逶迤东进,直至渤海西岸。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抱粉分析表

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广泛分布着阔叶林和大片竹林,活动着如今只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如獐、象、貘、水牛、野猪、竹鼠等,这些生物群落,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很丰富的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看一看《诗经》就能明白,这里的大自然完全可以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来形容,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古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自然基础。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自然环境已经不是几千年前的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了。但是,要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块华夏文化发源地上,在这块具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夏季时间较长、夏季先热后暑,且暑期雨量集中暑湿交争,又可明显地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地理气候特点的地域上来追寻中国古代自然现产生的轨迹,因为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因素就是其形成的环境基础,离开了这块具有春温、夏热、长夏湿(暑湿交争)、秋凉(燥)、冬寒的气候特点的地理环境,就无法探讨阴阳五行学说。

2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见星辰推移,昼夜交替,四季循环,万物终天。那空洞深造的宇宙、纷繁灿烂的星辰、山川纵横的大地、千姿百态的自然,都在人们的心头打下一个个问号: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日月星辰为什么悬而不坠?长江大河为什么总向东流去?春夏秋冬为什么周而复始?人类自身又是从何而来?死后又向何处去……这些数不清的问题像解不开的谜,困

扰着一代又一代先人。面对这种难解之谜,先民们是不甘心的。考古资料表明,在人类历史的童年,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自然和天人关系或曰人地关系的探索。但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还无法认识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只能凭藉自己的直觉和丰富的幻想来理解世界,企图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找出当时最圆满的答案。

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自然宗教的意识了。人们身处千变万化的天地之中,面对天地变化的巨大力量,感到自己太渺小了,开始幻想在各种自然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神灵在支配,认为天上繁星的闪烁,日月的运行,空中风雨雷电的出现,寒暑往来的变迁,地上山川泉石的形成,鸟兽草木的生死等,莫不有神灵在左右。天有天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土地有土地神,风有风神,云有云师,雷有雷公,雨有雨师……南方多雨,北方常旱,那是因为南方是雨师居住之处,而旱神则居于赤水之北(河西走廊北部大沙漠),因而那里终年不雨(《山海经·大荒北经》)。直到春秋时代,不少人还认为山川之神、日月之神分别具有主宰水旱疫病和雪霜风雨的能力(《左传·昭公元年》)。这种认识,正是原始自然宗教的遗存。

到了氏族部落时代,又出现了“图腾崇拜”,这时的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诗·商颂·玄鸟》所谓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这种自然观的一种反映。当时每个氏族部落都相信他们这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而分别以某种自然物作为本族的保护者和象征而加以崇拜。像黄帝部族,就

以云为图腾;炎帝部族,以火为图腾;共工氏以水、太嗥氏以龙、少噪氏以鸟作为自己的图腾。

当人们从图腾崇拜中走出之后,又出现了巫术和祖先崇拜。巫术是一种法术,它是人们幻想中的采用某些方法就能影响自然或影响他人的法术。稍后,又发展为巫师们的咒语、祭扫、祈祷等迷信活动。祖先崇拜最早便是对氏族部落共同首领的崇拜,这些首领在古代往往是征服自然的英雄,像传说中发明取火的隧人氏、架巢为屋的有巢氏、驯化动物的伏羲氏、遍尝百草分明五谷的神农氏等。

在这漫长的历史社会中,人们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自然,对之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完全受自然的控制,因而就出现了用想象来征服自然的壮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祖先企图征服自然的美妙幻想。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实际是当时人们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对自然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尝试。

随着人类自身的成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领域也不断扩大,自然界的神秘气氛也逐渐开始消退。在渐渐清晰起来的视野中,宇宙慢慢地开始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从颛顼、尧到夏后氏,中国社会一步步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对于自然与人的探索更是热情不减。随着奴隶制的普遍化、神权的垄断与王权的形成几乎同时进行,这种权力逐步强化和集中,有些思想家就利用畏惧心理提出了天命论,反映在宗教思想上就是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过渡。其典型就是卜辞记载中能够主宰风雨变化、年成好坏、战争胜负、行动吉凶的上帝。

随着阶级统治的出现,夏殷奴隶主贵族的天命神权论逐步形成。奴隶主们声称,生产的丰歉,人事的休咎,一切吉凶祸福都为上帝所左右。把自然界的山川、风、云、雷、电、水、火等现象也说成是受“帝”的主宰。天命神权论是统治阶级的世界观,虽然当时占据统治地位,但与其相对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在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特别是后来“周小邦”代替了“大商朝”,人们开始对天命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随着天文学和道家哲学的发展,天命观慢慢动摇,古代的自然观开始酝酿,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了萌芽。

3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3.1阴阳学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大自然虽然物种纷繁,千奇百怪,五光十色,但整个自然界却又是浑然一体的。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阴阳的概念在周初就形成了。这从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尚书》、《易经》、《诗经》中可以得到证实。一般认为《尚书》和《易经》的大部分文字成书于周前或周初,《诗经》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末年之间。《尚书》和《易经》中阴阳只是单字出

现(《尚书》中单个阳字出现6处,单个阴字出现3处,《易经》中仅见一个阴字),而《诗经》中阴阳出现较多,且已有并列的阴阳出现,意义也已很丰富了。说明至《诗经》成书的时候,阴阳学说已基本形成了。

从这三部典籍中可以看出,最早所说的阴阳只是一个明与暗的相对的日常观念,仅反映了阳光照射到与照射不到这两种自然现象。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就叫做“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叫做“阴”。以后,随着人们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的扩展。

人们发现: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明亮,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黑暗;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温暖,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寒凉;太阳出来有阳光照射就是白天,太阳落下无阳光照射就是黑夜;在有阳光的相对明亮、相对温暖的白天地气向上蒸发,而没有阳光的相对黑暗、相对寒凉的夜晚则是天气向下沉降;地气上升于天而成云,云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雨而下降于地;位于南面和上面的光照充足而明亮温热,位于北面和下面的光照不足而黑暗寒凉;动物多是白天出动而夜间安静……于是,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明与暗、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相对属性的内涵。

慢慢地,人们发现,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

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芸芸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而这大千世界中各种生物的生息变化,无不时刻为天地自然变化所左右,无不与天地自然变化服从于统一规律。于是,人们渐渐萌生了是天地之气的交感而化生了万物的思想,当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直观事实所验证以后,先哲们恍然大悟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感天地之气而生成,随天地之气的变化而变化,要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必须首先把握天地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再依这个基本规律去剖析认识各种具体事物及其变化。

古人发现,天地自然的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性:

一是春夏与秋冬、昼与夜、气候的寒热燥湿等自然现象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属性,如:天与地相对立,又统一于大自然之中;春夏与秋冬相对立,又统一于一年的四时变化之中;昼与夜相对立,又统一于一天的明暗变化之中;寒与热相对立,又统一于温度的变化之中;燥与湿相对立,又统一于湿度的变化之中;升与降相对立,又统一于运动形式的变化之中……

二是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没有天,也就无所谓地;没有春夏,也就

无所谓秋冬;没有白天,也就无所谓黑夜;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凉;没有燥,也就无所谓湿;没有升,也就无所谓降……

三是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又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如天上的云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变成雨下降于地而转化为地上的水,地上的水又不断地蒸发向上而转化为天上的云;随着天地的运转和时间的推移,春夏逐渐转化为秋冬,秋冬逐渐转化为春夏;白天转化为夜间,夜间转化为白天;温热转化为寒凉,寒凉转化为温热;燥转化为湿,湿转化为燥……

四是这些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然天地无垠又各有高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然春夏之中有温热的不同、秋冬之中有凉寒的差异,春夏秋冬每一季节之中又都包含着昼夜的更替和寒热燥湿的变化;昼为阳、夜为阴,然白天之中有太阳处于上升阶段的上午和太阳处于下落阶段的下午,黑夜之中有太阳继续下落的前半夜和太阳渐渐上升的后半夜;热为阳、寒为阴,然寒热又都是相对的,又都有程度的不同……

由于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无不与天地自然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于是,人们就把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用阴阳来进一步抽象和升华,阴阳也就逐渐变成了“有名而无形”的哲学概念,而且具有了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的基本规律,并用之于解释自然界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就这样形成了。也就是说:

①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

②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属性特点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两个矛盾方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

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相制约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各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

一的两个矛盾方面此强则彼弱、此弱则彼强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两个矛盾方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无限可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两个矛盾方面之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的运动变化规律

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诚如古人所谓:“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四时》)“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周易大传·恒》)��阴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最基本的道理和规律,而天地四时的循环往复就是阴阳最基本的法则。四

时的运转是有规律的,阴阳就是总结天地四时运转的规律而抽象形成的,阴阳之理就是天地自然变化之理,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与天地共存而恒久不变的。

阴阳学说形成以后,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术数、医学、农业等等的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为人们解释了种种原来解释不了的现象,并指导着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

可以看出,经过漫长的思索,阴阳终于被人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变成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一种世界观,一种学说。它的形成是“道法自然”的结果,是古代哲学家对大自然变化规律进行高度抽象和升华后而形成的用以解释自然和研究自然的方法论。

毋容讳言,大自然的万千变化,仅一个具有对立统一规律的阴阳学说是不可能解释得了的。阴阳学说只能说明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事物和事物内部的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变化的相互关联,不能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变化的相互关联。因此,在阴阳学说形成的同时,另一个用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自然变化的相互关联的学说;五行学说也逐渐形成了。

3.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其“道之所生”也是源出于天地自然变化的“候之所始”,也就是说,五行学说同样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和物候现象,归纳和抽象天地气化的规律而形成的。

如前所述,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天体的不断运动造就了天地阴阳的不断变化,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往来运转和风、热、暑、湿、燥、寒的偏盛偏衰。万物的成败生死,一方面取决于其内在的本质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外在的气候条件,正如《素问》所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悬,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的外在条件,没有六气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万物的生化,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人还发现,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具有一个自稳调节的规律,自然界万物感六气而生化,亦同样随六气的盛衰而盛衰,与天地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正是为了探索自然界中各事物的相互关联,古人对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升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之“道”,是自天地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归纳抽象而来的,亦即《五运行大论》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3.2.1木、火、土、金、水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如前所述,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长于其他三季,夏季的后半至入秋之前正值梅雨季节,故古人将此雨湿偏盛的季节称之为“长夏”。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热之时而长大繁茂,长夏雨湿之时而变化结实,秋燥之时而收敛凋零,冬寒之时而

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条达的特性来代言春风的温暖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气的炎热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气的湿润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的凉燥肃杀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

零的物候特点,以水的不管流于何处必即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的寒冷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闭藏的物候特点。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即《尚书·洪范》所谓“水田润下,火日炎上,木回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穑”。曲者,弯曲也、曲折隐秘之处也,直者,伸也、伸直也,曲直,意即由弯曲而伸直、由弯曲隐秘之处而伸达于外,以言喻生机之动发;炎者,火光上也、盛大之貌也,上者,升也、篮也、大也,炎上,以言喻向上和盛大繁茂;稼者,禾之秀实为稼,茎为禾,穑者,谷可收日精,稼穑,植物之由禾而秀实而成熟的过程也,以言喻变化;从者,顺也、随也,革者,改也、变也,从革,以言喻自然而然之变革;润者,渗人于他物之内也,下者,降也、入地也,润下,以言喻向下和闭藏。也就是说,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分别是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的同位语,分别代表了其所言喻的万物之于五时所表现的生、长、化、收、藏的生化特点,当然也代表了春风温暖、夏气炎热、长夏湿润、秋气凉燥、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

3.2.2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既然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是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气候变化特点和万物生化特点的抽象,而一年的气候是由春而夏而长夏而秋而冬循环往复,万物的生化也是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而生生不息。就气候的变化言,没有春天的温,就没有夏天的热;没有夏天的热,就没有长夏的湿;没有长夏的湿,就没有秋天的燥;没有秋天的燥,就没有冬天的寒;没有冬天的寒,就没有春天的温。就万物的生化言,冬天的藏,孕育着春天的生;春天的生,是夏天盛长的先决条件;夏天的长,是长夏化的基础;有长夏的化,才有秋天的收;有秋天的收,才有冬天的藏。把这个规律以木、火、土、金、水加以归纳,自然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了。显而易见,五行相生的规律就是古代思想家对五时气候和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3.2.3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

古人发现,气候的变化,不仅具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的运转规律,而且六气之间还具有一个互相制胜的规律,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六气五类,有相制胜”,风可胜湿,湿可胜寒,寒可胜热,热可胜燥,燥可胜风。春本应温,但若是凉燥偏胜,则温气不及而万物之生机被遏;夏本应热,但若是冰雹寒雨偏胜,则热气不及而万物之盛长被伤;长夏本应湿,但若是风气偏胜,则雨水偏少而万物之化不及;秋本应凉燥,但若是热气不减,则凉气来晚而万物当收不收;冬本应寒,但若是雨湿偏胜,则气温偏高而影响万物

之藏。同时,六气若有偏胜,则必有制胜之气来制约之,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有胜刚复”,风气偏胜,则燥气来复;燥气偏胜,则热气来复;热气偏胜,则寒气来复;寒气偏胜,风湿气来复;湿气偏胜,则风气来复。若只胜不复,则亢而为害。正是这种有胜有复的自稳根节,才维持了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动态平衡,才保证了自然界万物创生生化化。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仁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古人把这种六气相胜的规律结合木、火、土、金、水加以归纳,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片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克的规律。也就是说,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相克规律范是古人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

3.2.4五行的乘侮是对自然气候异常相胜规律的抽象

古人发现,六气在互为胜复的运转过程中,不仅有正常的自稳调节,而且还有异常的气候灾变,若一气偏盛太过,不仅可以制约其所胜之气使之更加不及,而且还可以制约其所不胜之气使之偏衰,若一气偏衰太过,则其所不胜之气和所胜之气均可亢烈为害。无论是不及还是太过,又均都影响自然界万物的生化而产生相应的偏盛偏衰。《素问》的七篇大论对此做了不厌其烦的讨论,足见古人对这一特点的观察之细和重视之至。正是根据这一自然规律,古代思想家便抽象提出了“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海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的五行乘侮的基本认识。

3.2.5事物的五行归类,是根据事物与五时和六气盛衰的紧密联系而划分的

为了解释自然界万物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联的规律,古人根据万物的盛衰变化与春、夏、长夏、秋、冬和六气盛衰的对应关系将自然界的事物作了五行的分类。比如:

根据东方气候相对偏温,与春天相类;南方气候相对偏热,与夏天相类;中央气候相对偏湿,与长夏相类;西方气候相对偏凉偏燥,与秋天相类;北方气候相对偏寒,与冬天相类,便将东方归属于木,南方归属于火,中央归属于土,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归属于寒。

根据春天气候温暖,万物生发,自然一片青绿,便将青色归属于木;夏天气候炎热,昼长夜短,为一年中光照最充足、最明亮的季节,便将类于火光和太阳之色的红色归属于火;长夏万物多由禾茎化为秀实,由绿而渐变为黄,便将黄色归属于土;秋季气候凉燥清肃,万物凋零,霜降时下,地色变白,便将白色归属于金;万物多于夜间黑暗之时伏藏,白天明亮之时动作,于冬季寒冷之时闻藏,而冬季是一年中昼短夜长、光照最弱、相对最暗的季节,便将黑色归属于水。并进而根据颜色分类,将青色之物皆归属于木,将红色之物皆归属于火,将黄色之物皆归属于土,将白色之物皆归属于金,将黑色之物归属于水。

根据万物的生化与地理方位和风、热、湿、燥、寒的相互关系,将茂盛于东方的或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木类,将茂盛于南方的或于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火类,

将茂盛于中央的或干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上类,将茂盛于西方的或于凉燥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金类,将茂盛于北方的或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化最盛的生物归属于水类。

根据人体脏腑与五时的关系,将性喜条达、气主升发,与春气相应的肝脏和与肝脏有关的胆、筋、目、爪等组织器官归属于木,将主神明、主血脉,与夏气相应的心脏和与心脏相关的小肠、脉、血等组织器官归属于火,将喜燥恶湿、主化生气血以养五脏,与长夏之气相应的脾脏和与脾脏相关的胃、肌肉、唇等组织器官归属于土,将气主肃降,与秋气相应的肺脏和与肺脏相关的大肠、皮毛等组织器官归属于金,将主藏精气,与冬气相应的肾脏和与肾脏相关的膀胱、骨、齿、发等组织器官归属于水。

3.2.6五行互藏是对五时气候各有五方之异,五时气候各有五气盛衰之特点的抽象总结

每年气候虽然都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但由于地势的原因,每一时的气候又各有其五方的差异,东方偏温,南方偏热,中央偏湿,西方偏凉偏燥,北方偏寒。同时,由于天地的不断运动感召,即便是同一地域同一季节,也各有风、热、湿、燥、寒的偏盛偏衰。也就是说,无论是属木的春天,还是属火的夏天,还是属土的长夏,还是属金的秋天,还是属水的冬天,既都各有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之地理性气候的差异,又都各有或偏温(木)、或偏热(火)、或偏湿(土)、或偏凉偏燥(金)、或偏寒(水)的六气盛衰的不同,并且任何地域任何季节的气候,又都是

在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互为胜复、互相制约的自稳调节作用下才可维持其动态平衡。显而易见,五行互藏的认识就是古人对上述自然规律归纳抽象而提出来的。

综上所述,五行学说完全是在总结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万物的生化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联的规律的基础上而抽象形成的,它不仅继承了古人在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人从天体的运动、天地的相互感召来认识气候的变化,以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恒动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以盲然变化规律来分析探讨具体事物的内部变化规律的基本思想方法。不难看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都是抽象升华了古人对天地自然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这两种学说优势互补,互相为用,就构成了古人用以解释自然、探索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思想可谓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她反映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她认为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而是与人息息相通。人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与自然融合为一。人类本身是自然界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顺着自然规律,从根本上与自然相合,这就是“天人合一”。只有天人合一,才谈得上宇宙的整体性。在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尽管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是一气相通的。人在自然中成长,和自然是同态对应的,人在宇宙整体中,既是主动的,追求与天道(自然规律)相一致,又是被动的,

为宇宙的整体性所规定,所制约。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又在大自然中生活,当然与自然界有着统一性。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指导下,古人把人和自然相类比,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这种把人比作小宇宙的类比方法,曾多年来被认为是极不科学的机械类比,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验证了先人们的惊人预见。

之所以如此细致地介绍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特点,实际是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诞生的源泉,而祖国医学又正是在民族文化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民族特点的一个部类。也就是说,盛行两千多年而不衰的中医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深深植根于传统自然观的肥田沃土之中。医学,实际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

写到这里,我不禁慨然而叹古代思想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叹他们能站在大自然之上的高度,总结大自然变化之道的宏伟胸襟,叹他们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随着天地自然变化而变化、无不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的无比聪慧,叹自己以往未能真正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也曾人云亦云地大谈阴阳五行学说的朴素性局限性的荒唐……

从自然之理来探讨处于自然界之中的具体事物的变化规律这一思想方法的科学性已越来越被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所证实。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中所揭示的人体是一个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关联的系统,而人体小系统又与天地大系统服从于同一规律,应从天地人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 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 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 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14、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A、阴阳相互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相互转化 D、阴平阳秘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16、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17、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失调 1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 A、阳虚则寒 B、阴胜则寒 C、阴虚则热 D、阳损及阴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阳两虚 D、重阴必阳 2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A、对立制约的 B、互根互用的 C、消长平衡的 D、可以转化的 2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A、阴的绝对亢盛 B、阳的绝对亢盛 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22、“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3、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A、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D、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2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中药四气五味: 二、填空 1.阴阳的属性包括、、。 2.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阴气,体现了阴阳的。 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了阴阳的。 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阴阳的失常。 5.“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体现了阴阳的。 6.一般来说,人体的上部为,下部为;体表为,体内为;五脏为,六腑为;构成人体的物质为,人体的功能为。 三、简答题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如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单选题 1.五行相克的关系中,火的“所不胜”是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2.“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炎上 D.润下

E.从革 3.“土不足时,则木旺伤土”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4.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A.木一火一土一水一金一木 B.木一土-水一火一金一木 C.金一木一水一火一土一金 D.水一火一土一金一木一火 E.木一土一金一水一火一木 5.五行中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为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按六腑的五行属性,胃属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7.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A. 肺病及肾 B. 肝病及肾 C. 心病及肾 D. 脾病及肾 E. 肝病及脾 8.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9.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1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金水相生 D.益火补土 E.培土生金 1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水克火 D.水侮土 E.金克木 1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A.肝 B.心

中医学概要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日光向背 D、气候寒暖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阴阳相互制约的条件是 A、阴阳互跟 B、阴阳互用 C、阴阳对立 D、阴阳交感 E、以上都不是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量变的 5、五行“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6、一昼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7、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肺 B、大肠 C、皮毛 D、惊恐 E、鼻 8、脾病传肾是属于 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 E、子病及母 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土和金 B、火和金 C、水和火 D、土和木 E、木和金 10、心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涩 13、以下属于阴的功能是 A、推动 B、温煦 C、滋润 D、兴奋 E、升散 14、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15、“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B1型题 1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描述的阴阳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交感 17、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形式 B、物质 C、现象 D、根由 E、结果 18、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下列哪项不符合五行的相生规律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子 19、“见肝之病,知先传脾”的病机传变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20、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属于 A、制己所胜 B、侮所不胜 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已所胜轻而侮之 E、以上皆不是 21、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 A、惊胜恐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22、依据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B2型题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3、以时间来划分阴阳则上半夜属于 24、以脏腑部位来划分阴阳则肝属于 A、实热证 B、虚寒证 C、阴阳两虚证 D、虚热证 E、真寒假热证 25、阴阳互损可形成 26、阴盛格阳可形成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7、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属于 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相乘 B、相克 C、子病犯母 D、相侮 E、母病及子 29、“一行”过于强盛对“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克制属于 30、“一行”过于虚弱,以致受到“所胜”的“一行”克制属于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故《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以对人的认识为例: 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相生 4.相侮 5.子盗母气 6.培土生金 二、选择题 1.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 A .绝对的 B .有条件的 C .单方面的 D .量变的 2.“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 A .阴阳对立 B .阴阳依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3.心病传变到肺属于五行的:() A .相乘关系 B .母病及子关系 C .子病及母关系 D .相侮关系4.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 .水为火之所不胜 B .金为土之子 C .木为水之子 D .土为水之所胜 5.以下哪种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 A .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7、具有变革性质的物质属于( ) A .木 B .水 C .金 D .火 8、“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主要是利用了五行的()关系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侮 三、填空题 1.五行相生关系又叫关系。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2.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叫。在五行肝病传脾是属。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4.阴阳的基本规主要是指阴阳的及。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 6.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与“”的关系。 7.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生现象。包括和 两方面。 8.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简答题 1.如何确定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简答阴阳五行的关系。 3、运用阴阳学说说明动物体的生理。 4、五行的特性是如何定义的? 5.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什么? 6.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生克乘侮规律如何? 7.何谓五行的制化?其规律是什么? 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9.怎样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论述题

人体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阴阳五行学说 转载自傲世蒼龍转载于2008年07月11日 15:52 阅读(10) 评论(0) 分类:原创文学 举报 一、中医学对人体阴阳的认识 “阴阳”是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规纳自然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深奥莫测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的这一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把这一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出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观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是指导养生、防病、诊病、治疗的一种理论方法。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方法,才能懂得中医是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健康的道理。从调节阴阳平衡的原理出发,进行养生、防病和治病。 调节阴阳平衡,主要是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的平衡;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尽终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阴阳互生,相互依存的。如夜与昼、水与火、寒与热、女与男、脏与腑、内与外等。其中缺了哪一方面,相对立的一方面就不存在了。这也叫“阴阳互根”。 在生病过程中,例如高烧的病人,有时手脚反而冰凉,这就是“阳极似阴”。 在治病时,如果是实热高烧,就属于阳气亢盛,就可以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阳病治阴,使用寒凉的药物治疗。阴阳中各自还包含着阴阳。就一天来说白天为阳,夜间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夜为阴中之阴,后夜为阴中之阳。 就人体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脏中又包含着阴阳。例如:肝又可分为肝阴和肝阳;心又可分为心阴心阳;肾又可分为肾阴和肾阳;脾也可分为脾阴和脾阳;肺也可分为肺阴和肺阳(习惯叫肺气)。 总的说根据阴阳的道理进行养生、防病、诊病、治病已被数千年的中医医疗实践所验证。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二、人体五行学说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衍化,是对物质的属性和物质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五”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行”读(xing),是运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有着相互资生(就是相生)的关系,同时还有相互制约的(相克)的关系。 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五类物质之间,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中保持着正常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五行”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势。 自然万物与人体的关系,通过“五行”而实现了“天人合一”,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五行中的“木”,在自然界的四季中属于“春”,在气候变化中属“风”,在五色中属“青”,在五味中属“酸”,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属“生”,在人体五脏中属“肝”,六腑中属“胆”,在肢体中属“筋”,有五官中属“目”,在五志中属“怒”。 (二)五行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举例 在起居方面:木主生长发育,故春季应早起、散步、须避免风邪所伤,心情要保持舒畅,忌怒,不要生气。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原理及其基本的内容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阴阳五行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阴阳蕴含於气之中,一气流行,无极而太极,太极的动静产生阴阳,阴阳又推动著世界和其中每一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几类基本要素的范畴。它们以木火土金水命名,但并非仅仅指这些具体事物的本身,而是以它们为基本框架,或者说以之为思维模型,将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五行是世界的基要素。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观点,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万事万物根据其特征,可以系统地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五种不同属性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行生克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精品资料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阴阳学说: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委委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①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 ②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 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 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中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

中兽医学 阴阳五行学说/2012.09

中兽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特点(治未病),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理法方药具备的独特的医疗体系。 中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资料显示,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了古代家猪的骨骼化石。比较保守的说法是甲古文中有了畜病的文字记载。1904年保定北洋马医学堂的建立,标志着西兽医系统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兽医之分。随之畜牧学也逐渐分离为单独的学科。此前,中国的畜牧兽医都属于中兽医的范畴。 第一单元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一

●概念:阴阳指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所既有的 两种不同的属性。 ●阴阳的特性: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之 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1)阴阳互根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分离;2)对立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双方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平衡; 3)阴阳消长和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的最基本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 范围内,则取得动态平衡;否则,便出现阴阳的转化,出现病态。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 一

阴阳学说的应用 1)生理方面: A 、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均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 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B 、说明动物体的生理: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以维 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生命活动也将终止。 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阴阳五行学说 一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阴阳五行学说(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阴阳五行学说 1、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A.阳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热极生寒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2、可以用阴阳转化说明的是 A.阳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热极生寒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3、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可以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5、阴偏胜引起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 6、阴偏衰引起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

7、”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根据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9、称”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0、称”阴中之阳”的脏是

B.肺 C.脾 D.肝 E.肾 11、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3、金所属的子行是 A.木

C.金 D.火 E.土 14、火所属的母行是 A.木 B.水 C.金 D.火 E.土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属的是 A.相侮 B.相乘 C.子病犯母 D.母病及子 E.制化 16、”水气凌心”所属的是 A.相侮 B.相乘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 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310867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 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 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这个学说被引用到中医领域中,用以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阴阳是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的、功能的都属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男属阳,女属阴。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以组织结构对机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协调一致。 阴阳变化的变化规律一般可归纳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三点 阴阳互根:就是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既对立又统一,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阳消长:阴阳并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进行“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人体中的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如果生理活动中某一方太过,出现异常现象,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阴阳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疾病也是如此。所以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个道理。 二、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他本指5种物质属性的观念。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发展和变化,都是由这5种属性的物质不断运行和变化组成的,故称五行。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木火土金水”依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人体无行归类,简例如下表: 2、人体的五脏 ①肝与胆 肝主疏泄,疏泄是疏通畅达的意思。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到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或迎风泪,眼睛疲倦和乏力,视力下降,贪睡而睡眠质量不高。肝火上升炎则目赤。肝循环系统不畅,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经常眨巴眼。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