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广谱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分析
对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的认识

对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的认识【关键词】抗生素腹泻使用抗生素导致腹泻泛指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常见医源性腹泻。
各类抗生素可以通过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障碍导致腹泻,临床多见于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等发生率高。
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数量达400多种,约占粪便干重的1/3~2/5,常见的主要有:(1)优势菌群的原籍菌,主要有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及消化球菌等,此类细菌有免疫调节、抑制和清除病原菌的作用。
(2)与宿主共栖条件致病菌,主要有肠球菌、肠杆菌等,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无害,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
(3)过路菌,主要有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常为韦氏梭菌,其长期定植的机会少。
生态平衡时此类菌数量少,如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致病。
平时肠道菌群之间及宿主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状态,维持身体健康,当各种病因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时,会破坏此平衡,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其机制可能为所用抗生素大量杀灭或抑制敏感的菌群,非敏感菌群失去制约而大量繁殖。
当大量应用抗生素后,双歧杆菌等原籍菌数量明显下降,对条件致病菌的抵抗减弱,为肠球菌、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创造了条件,使之成为过剩菌而引起腹泻。
肠道菌群失调可致肠道屏障功能减低,某些外来细菌或过路菌在肠道定植并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从而导致腹泻或肠炎。
此外,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使多糖发酵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未经发酵的多糖不易被吸收,滞留于肠道而引起渗透性腹泻。
抗生素亦可直接引起肠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降低细胞内酶的活性及与肠道内胆汁结合使脂肪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吸收障碍性腹泻。
抗生素的应用,可致有益菌被杀灭,导致艰难梭状杆菌大量繁殖,并致其释放毒素,产生假膜性肠炎,引起严重的腹泻。
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引发腹泻与其抗菌谱、药代动力学及用药途径等有关,即广谱、经胆汁排泄率高及口服抗生素者易发生此病。
肠道菌群失调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肠道菌群失调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道菌群失调概述肠道内种类繁多的细菌之间相互作用以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稳定性。
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消耗氧气,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生长。
专性厌氧菌过度繁殖反过来抑制需氧菌生长,进一步抑制厌氧菌自身繁殖。
这些细菌还通过各种代谢产物互相影响,起到自身调节作用。
有些学者将胃肠道菌群分为原籍菌(或称常住菌群或固定菌群)和外籍菌(或称过路菌群或游动菌群),正常菌群是以原籍菌为优势菌群,外籍菌参与组成,外籍菌在人体中数量少而且不稳定。
当肠道内一些原籍菌由于失去制约而过度生长叫肠道菌群失调(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英文名称: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主要病因:腹泻、胃肠疾病、药物因素、饮食习惯、年龄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粪便菌群分析、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因持续腹泻而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低白蛋白血症、休克等。
若致病菌过量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多,将引发内源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特点三、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因总述: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多与腹泻、胃肠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症)、药物因素(如不合理或滥用抗菌药物)、饮食习惯以及年龄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腹泻各种原因的腹泻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反之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引起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肠道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明显减少,外籍菌异常增多。
一方面菌群失调造成腹泻,可能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的羟化脂肪酸增多,或由于胆盐代谢障碍影响脂肪吸收,另一方面腹泻也导致和加重菌群失调,可能由于肠疲乏运动加快或减弱肠道菌群抗定植力,或由于慢性腹泻患者长期反复用抗生素治疗反而加重菌群失调。
警惕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警惕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前不久,年近六旬的王大妈因尿路感染用了一段时间抗生素后,开始拉肚子。
她到药店买了两盒氟哌酸服用,几天后症状未见好转,又找出家里的黄连素用了一个多星期。
谁知腹泻一天比一天严重,每天10次左右呈水样,拉得她连腰也直不起来,赶紧到医院就诊。
经过化验检查,医生说她患的是肠道菌群失调症,也叫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什么叫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杨国红主任医师介绍说,这是一种由于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肠炎。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提起细菌就皱眉头,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细菌是人类的终身伙伴,仅消化道的细菌种类就达四五百种,数量以万亿计,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对人体有益的菌种,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有益菌种能够抑制和抵抗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消除肠道内的有害细菌与毒素,起到“净化环境”、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原来不能致病的细菌也会使人患病。
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时,抗生素在杀死某些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抑制或杀死正常菌群,使其失去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造成致病菌(如对抗生素不敏感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
该病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和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腹泻。
大便多呈淡黄或黄绿色水样便,严重时患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病人此时血常规正常,粪便镜检仅见少许红、白细胞或正常。
杨主任强调说,病人如出现腹泻症状,一定要先到医院检查大便和血常规,必要时可作粪便致病菌培养及肠道细菌谱分析,千万不要自己乱用抗生素。
治疗该病主要是停用一切抗生素,采用肠道菌群调节药物,必要时可给病人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进行饮食调养。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然而,长期以来,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本文将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首先,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医患观念不合理。
患者倾向于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而有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要求或减少患者的不满意,往往会过度开具抗生素。
第二,医生对感染的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有限。
有些医生未能正确判断感染的类型,导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第三,庞大的市场推动了抗生素的滥用。
有些药企为了推广抗生素,往往通过广告等手段夸大药物功效,使患者误以为抗生素能够治疗所有的感染。
第四,患者的自行用药也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由于细菌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压力的作用,不断出现耐药性较高的细菌株,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变得无效。
其次,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
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会增加医疗费用,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最后,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针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人们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
其次,加强医生对感染诊断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第三,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和管理,对滥用抗生素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
第四,加强抗生素的研发和创新,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替代方案,减少对传统抗生素的依赖。
综上所述,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医患观念不合理、医生知识有限、市场推动和患者自行用药。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的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失衡症”,是指肠道中菌群数量或组成结构的改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症状。
肠道内的菌群的改变会影响人体的营养吸收、身体免疫力的整体变化,最终导致人体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
菌群失调症可能的原因有:
1、抗生素治疗:长期服用抗生素会对肠道有害菌群产生副作用,使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发生改变,造成菌群失衡症。
2、肠道传播病毒:由病毒引起的大肠炎可以使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肠道疾病。
3、改变饮食习惯:长期不吃蔬菜水果等营养食物,或过多摄入快餐、油炸食物,都会使肠道内菌群失衡。
4、精神压力:持续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肠胃功能,也会导致菌群失衡的症状。
治疗菌群失调症有:
1、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可以通过服用益生菌或吃益生元,改善肠道内细菌的组成和数量,从而恢复菌群平衡。
2、改善饮食:坚持每天吃蔬菜水果,减少油炸食物的摄入,调整饮食习惯,改善肠道环境,帮助菌群恢复平衡。
3、保持良好心态:常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避免精神压力过大,这样能有利于肠道内菌群的恢复和维持。
- 1 -。
肠道菌群失调

老年女性,慢性腹泻,不成型便。G+杆菌(呈粗棒状 )增多,G-杆菌减少,G+和G-球菌大部分消失,似纯 培养涂片
稀便,细菌数减少,G-杆菌明显减少,G+双球菌占优 势,可见到棒状杆菌
细菌总数略减少,G+和G-杆菌明显减少,G+球菌增多,可 见多量脂肪球。
III度菌群失调
临床表现:急性腹泻,二重感染,可出现低热 和白细胞升高 粪便外观:稀或黏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大便隐血 呈阳性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显著减少;原有细菌大多 被抑制;一种细菌或真菌占优势:葡萄球菌, 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应做细菌培养及分离
停广谱抗菌素,或改为窄谱 抗真菌药物:
非侵袭真菌性肠炎:制霉菌素50-100万U qid 7-10天; 侵袭性真菌或肠外真菌:氟康唑50-100mg qd 14-30d
G+球菌性肠炎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是首选 临床也有选用罗红霉素取得较好效果的病 例。
我院60例抗菌素相关性腹泻患者 资料统计
选择1996-2005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抗
菌素后出现腹泻,且大便常规、涂片、培养 等临床资料完善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49 例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1度菌群失调10例 ,2度菌群失调14例,3度菌群失调25例。 其中14例做了肠镜,9例发现结肠炎症性改 变。
所使用的抗菌素以三代头孢菌属类为最多(32 名患者曾使用),有6名患者使用了泰能,也有 曾使用了喹喏酮类(24名)和氨基糖甙类(9名 )抗菌素的,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合并或交替使 用多种抗菌素。有44例患者除感染性疾病以外 ,还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背景,如恶性肿瘤(15 例)、糖尿病(6例)、器官移植术后(3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例)等,占总例数的 73%。
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用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人类寿命正在延长。
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我国统计显示,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国内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
中国已在步入老龄社会。
老年人的特点是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
许多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通常为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用药种类较多,药物因素引起的药源性损害也明显增加。
因此,对老年人用药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是保证老年患者有效和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避免过度的和不必要的卫生资源的浪费。
为使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应了解老年人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生理、生化功能及病理、生理学所发生的特征性改变,对于正确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尤为重要。
1.老年人药动学特点(1)吸收:老年人胃肠道肌肉纤维萎缩,张力降低,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减少,一些酸性药物解离部分增多,吸收减少。
胃排空时间延迟,小肠黏膜表面积减少,胃肠道血流量减少,有效吸收面积减少。
胃肠功能的变化,对被动扩散方式吸收的药物几乎没有影响,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复方磺胺甲噁唑等;但对于按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铁剂、钙剂等需要载体参与吸收的药物,则吸收减少,营养素的吸收也减少。
(2)分布:老年人机体的组成成分、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影响体内药物的分布。
①老年人体内水分和体重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体内脂肪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脂肪组织则逐渐减少。
水溶性强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唑胺、阿替洛尔等分布容积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即相对在血浆中有较高的浓度,因此效应相对增强;植绒性强的药物,如硫喷妥钠、普萘洛尔、胺碘酮、地西泮等分布容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半衰期相应延长,峰值则相反降低。
②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直接影响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
如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因老年人血浆蛋白降低,使血中具有活性的游离型比结合型药物多,常规用量就有造成出血的危险。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7-09作者简介:陈鸿(1959-),女,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广谱抗生素使用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分析陈 鸿,刘 芸(福建省立医院二内科,福州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使用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以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老年人抗生素使用程度和时间与菌群失调的关系以及基础疾病对菌群失调发生的影响。结果: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二周以上菌群失调率为54.76%,与使用一周以内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三联抗生素联合使用菌群失调率为65.15%,与一联使用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脑血管、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病人菌群失调率显著高于其它系统疾病(P<0.05)。结论:老年人广谱抗生素使用的时间与多种联合应用是导致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基础疾病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对这一特殊人群必须用药全程监测,避免或减少菌群失调的发生。关键词:老年患者;菌群失调;抗生素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94(2007)09-0034-03
RelationshipbetweenAntimicrobialTreatmentandImbalanceofIntestinalFloraintheElders
CHENHong,LIUYun(DepartmentofSecondInternaMedicine,FujianProvincialHospital,Fuzhou35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imbalanceofintestinalfloracausedbyantimicrobialtreat2mentintheelders.Methods:Oldpatientswithantimicrobialtreatmentwereobserved;investigateadhibitionofantimicrobialagents,theincidenceofintestinalfloraimbalancerelationantibioticintheelders.Results:Therateofintestinalfloraimbalancewas54.76%inpationswithtwoweeksantimicrobialapplication,higherthanthatinoneweek(P<0.01).Therateofintestinalfloraim2balancewas65.15%inpatientswiththreekindsofantimicrobialagents,higherthanthatinonekind(P<0.01).Conclusion:Theoveruseofantimicrobialagentecancauseimbalanceofintestinalflora.Itisinimportemttosurgeytheoldpatientsofintestinalfloraimbalancewhoreceiveantimi2crobial.Keywords:oldpatient;intestinalfloraimbalance;antibiotic
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影响了肠道菌群的数量和菌种,破坏了其对人体肠道形成的防御屏障,导致菌群失调造成肠道功能紊乱,此现象在胃肠功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本文对本院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菌群失调的住院老年患者134例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特点,提高认识,为今后避免或减少类似情况出现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16例均为本院2004年2月~2005年9
月老年科住院患者,其中男395例,女21例;年龄73~91岁,平均76.41岁。主要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125例,脑血管意外41例,呼吸系统疾病164例,肿瘤64例,其它如胆道、泌尿道感染等22例。住院期间均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其中134例出现菌群失调,男性131例,女性3例;年龄74~91岁,平均77.13岁。1.2 观察项目抗生素使用的品种、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用药前后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腹
#34#实用临床医学2007年第8卷第9期 PracticalClinicalMedicine,2007,Vol8,No9痛、腹胀)、排便情况、粪便性状、粪便常规检查结果、粪便菌群分析结果。1.3 菌群失调标准抗生素使用前无消化道症状,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停止二周左右出现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粪常规未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可见较多真菌,粪便菌群分析示球杆菌比例失调。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V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1) 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菌群失调发生率的关系:入选病例抗生素使用时间5~20d不等,抗生素应用时间越长,菌群失调发生率越高,见表1。一般症状出现使用抗生素1周到停抗生素1周之间,及时发现并作相应处理均能改善症状,未发现严重肠出血、伪膜性肠炎等情况。表1 抗生素使用时间与菌群失调的关系抗生素使用时间(d)观察例数菌群失调例数发生率(%)[75147.848~1432310733.13\15422354.76*
与[7d组相比,*P<0.01
2) 抗生素联合用药与菌群失调的关系:使用三联抗生素治疗菌群失调发生率可达65.15%,抗生素使用种类越多菌群失调发生率越高,见表2。本研究调查的病例使用的抗生素主要为二代头孢、三代头孢、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多肽类、碳青酶烯类。
表2 抗生素联合使用与菌群失调的关系抗生素联合使用观察例数菌群失调例数发生率(%)一联10476.73二联2468434.15三联664365.15*
与一联组相比,*P<0.01
3) 基础疾病与菌群失调的关系:老年人主要基础疾病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其它(胆道、泌尿系感染),本资料结果显示脑血管意外、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者使用抗生素后菌群失调发生率比其他疾病明显增高(P<0.05),见表3。表3 基础疾病与菌群失调的关系病种例数菌群失调例数发生率(%)心血管疾病951111.58脑血管意外411951.22呼吸系统疾病1917440.31肿瘤672841.79其它2229.093 讨论人体肠道菌群在肠腔内有3个生物层,深层为膜菌群,紧贴肠黏膜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主要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中层为粪杆菌、韦荣杆菌等厌氧菌;表面为腔菌群,是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兼性好氧菌,这些菌群种类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随着年龄增大,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如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测不到[1],动物实验也发现衰老的动物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动物[2],菌群调节能力也减弱。老年人在发病期间抵抗力下降,极易产生菌群失调,尤其目前广谱抗生素使用使得与其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明显增多,本文资料显示7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抗生素相关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2.21%,明显高于1996年罗继征报道的22.40%[3],可能与近来抗生素菌谱越来越广,应用机会增多有关,我们调查对象是高龄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多,多脏器功能受损,可因同种疾病反复多次住院,或是长期卧床,所应用的抗生素起点高,时间长,都是菌群失调的易患因素。本资料表明,抗生素使用时间的长短及联合应用种类多少与菌群失调的发生率明显相关,持续用药15d以上,3种抗生素同时应用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可达54.76%,65.15%,以上情况均为因初始治疗效果差而更改或增加用药品种,培养出耐药菌并根据药敏用药,多为只对碳氢酶烯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抗生素在抑制或杀菌的同时也影响肠道的正常菌群,其影响力与抗生素应用时间延长,抗菌谱广有关。王瑞君等[4]通过抗生素诱导菌群失调的动物模型发现抗生素应用4d后盲肠检测除肠杆菌外,其它细菌量明显下降,抗生素停用1周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仍很少,肠绒毛萎缩、脱落、上皮完整性破坏、通透性增加,细菌可通过受损黏膜进入淋巴结产生细菌移位。文献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霉菌感染多在用药30d左右出现[5],我们发现少部分病人在用药
#35#实用临床医学2007年第8卷第9期 PracticalClinicalMedicine,2007,Vol8,No9早期即出现相关腹泻,粪便检出霉菌,提示除了抗生素外,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存在,其一可能在用抗生素前既有无症状菌群失调存在;其二有个体差异存在,在同等条件下只有部分病人出现菌群失调,而有失调的人群出现的时间亦有差别,国内学者[3]发现使用相同剂量同种抗生素只有部分病人发生腹泻现象;其三基础疾病的影响,本文资料显示脑血管意外、慢性肺部疾病、肿瘤晚期的病人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急性脑出血、脑梗塞病人多有神智改变,长期卧床,易呛咳、误吸影响炎症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急性发作,痰培育多为耐药菌,均选用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晚期肿瘤病人抵抗力低,肠道供血不足,肠蠕动能力下降等均是协同的影响因素。总而言之,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菌群失调的发生趋势同时期比较明显高于年轻人[6],同年龄段比较近期高于前期,已经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发现与防范,应用抗生素后定期粪便检查,必要时行粪便培养、粪便菌群分析,一旦出现菌群失调,原则是尽可能停用抗生素,应用微生态制剂增强抵抗力,加强原发病治疗,并注意抗生素对活菌制剂功效的影响问题,我们观察的病例未发现因菌群失调导致死亡的病例,亦未出现严重肠出血、伪膜性肠炎等情况。
参考文献:[1] HebuterneX.GutChangerAttributedtoAgeing:EffectonIntes2tinalMicrofloa[J].CurrOpinCinNutrMetabCare,2003,6(1):49.[2] 吕苏成,蒙昌金.小鼠饮食限量对其肠道菌群和寿命关系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0(2):118.[3] 罗继征,张进川.抗生素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J].新消化病杂志,1996,4(11):6072608.[4] 王瑞君,黄雪峰,唐欢,等.抗生素诱导的胃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16(3):1452149.[5] 周兰,张学庸.实用老年消化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1:1302131.[6] 曹艳菊,屈昌民,袁群,等.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2):1952199.(责任编辑:况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