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电化学原理 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电化学原理 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电化学原理 教学大纲---

《电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31038

课程英文名称: Principle of Electro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科研,生产工作打下必备的理论基础,它是培养应用化学类工程技术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重点介绍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水溶液电化学的基本原理,讲授的内容包括电化学热力学、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电极过程概述、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气体电极过程。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溶液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电化学计算,有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金属腐蚀与防护过程中的电化学问题的能力和了解基本的电化学实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自然科学素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及电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较熟练地进行电化学计算,具有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为目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难点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设置部分章节的自学讨论课。讲授过程中多吸收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内容。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全部为理论教学内容。可设置1-2次习题课,集中讲解。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电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

(七)参考书目

《电化学原理》,李荻主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查全性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电化学教程》,郭鹤桐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电化学测试技术》,刘永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电化学方法:原理和应用》,A.J.Bard 主编,邵元华译,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宋诗哲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二、中文摘要

电化学原理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电化学基础理论值系统讲述,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热力学、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电极过程动力学等。本课程为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相关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研究提供专业知识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绪论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电化学科学的概述(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电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

2)电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电化学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具体内容:

1)两类导体、三种导电回路、阴阳极、电化学反应、电极反应等

2)应用和发展简史

重点:两类导体、三种导电回路、阴阳极、电化学反应、电极反应等概念难点:两类导体、三种导电回路、阴阳极、电化学反应、电极反应等概念。第2部分电化学热力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相间电位、电极电位与电化学体系(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相间电位概念及其形成原因,主要类型

2)绝对电位与相对电位,氢标电位及其符号规定

3)常用参比电极

4)自发电池、电解池、腐蚀电池的特点

5)原电池电动势的热力学计算及实验测定原理

6)浓差电池概念、特点及其电动势

重点:相间电位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绝对电位与相对电位、

难点:相间电位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及电动势的计算

第2.2部分平衡电极电位与不可逆电极(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

1)电池和电极的可逆性

2)可逆电极分类及其电极电位计算

3)标准电化序及其应用

4)电极电位的测量原理

5)如何判断电极是否可逆

6)可逆电池热力学

重点:电极电位的测量与计算

难点:可逆电池热力学、标准电化序

第3部分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电毛细现象(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理想极化电极,电极体系的等效电路

2)电毛细曲线分析及其应用

重点:理想极化电极,电毛细曲线分析及其应用

难点:电毛细曲线分析及其应用

第3.2部分双电层的微分电容与双电层结构(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双电层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2)斯特恩双电层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式,紧密层结构

3)微分电容概念及测量原理

4)微分电容曲线分析及其应用

重点:微分电容曲线分析及其应用,双电层结构。

难点:微分电容曲线、双电层结构的分析及应用

第3.3部分零电荷电位(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零点荷电位概念

2)零标电位

3)零点荷电位的应用

重点:零点荷电位概念

难点:零点荷电位的应用

第3.4部分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现象(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特性吸附概念

2)无机离子吸附特点及其对双电层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3)有机分子吸附特点及其对双电层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4)氢原子与氧原子吸附的规律

重点:

无机离子、有机分子吸附对双电层结构与性质,特别是对电毛细曲线和微分电容曲线的影响

难点:

1)无机离子吸附对双电层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2)有机分子吸附对双电层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第4部分电极过程概述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电极的极化现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图(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电极极化概念

2)极化曲线测量原理

3)过电位与极化度

4)电池的极化图

重点:电极极化、电池的极化图

难点:电池的极化图

第4.2部分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电极过程的特性(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2)速度控制步骤

3)极化的分类

重点: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难点: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电极过程的特征

第5部分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2 实验:0 上机:0

第5.1部分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扩散、对流、电迁移

重点:稳态与非稳态扩散

难点:稳态与非稳态扩散差别

第5.2部分稳态扩散过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理想情况下的稳态扩散过程

2)对流扩散理论

3)旋转园盘电极

4)电迁移对稳态扩散的影响

重点:理想情况下的稳态扩散过程

难点:理想情况下的稳态扩散过程动力学规律

第5.3部分浓差极化的规律和浓差极化的判别方法(讲课4学时)

具体内容:稳态浓差极化方程和极化曲线

重点:稳态浓差极化方程和极化曲线

难点:稳态浓差极化方程和极化曲线

第5.4部分非稳态扩散过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非稳态扩散过程

重点:非稳态扩散过程

难点:非稳态扩散过程

第5.5部分滴汞电极的扩散电流(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滴汞电极的基本性质、扩散极谱电流

重点:滴汞电极的基本性质、扩散极谱电流

难点:滴汞电极扩散极谱电流

第6部分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2 实验:0 上机:0

第6.1部分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反应速度的影响(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活化能、反应速度的影响

重点: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活化能、反应速度的影响

难点:电极电位对电子转移步骤活化能、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6.2部分电子转移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电子转移步骤的基本动力学参数(反应传递系数、交换电流密度、反应速度常数)重点:交换电流密度,电极反应可逆性

难点:交换电流密度

第6.3部分稳态电化学极化规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稳态电化学极化方程(巴-伏方程、塔菲尔关系、线性极化关系)和极化曲线重点:稳态电化学极化方程和极化曲线

难点:稳态电化学极化方程

第6.4部分多电子的电极反应(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多电子的电极反应

重点:多电子的电极反应规律

难点:多电子的电极反应动力学方程

第6.5部分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Ψ1效应)(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Ψ1效应)

重点: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Ψ1效应)

难点:双电层结构对电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分析

第6.6部分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共存时的动力学规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共存时的动力学规律

重点: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共存时的动力学规律

难点: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共存时的动力学规律分析

第7部分气体电极过程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第7.1部分研究氢电极过程的重要意义、氢电极的阴极过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研究氢电极过程的重要意义

2)氢电极的阴极过程

重点:氢电极阴极过程

难点:氢电极阴极过程

第7.2部分氧电极的阳极过程、氧的阳极析出反应、氧的阴极还原过程(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1)氧电极的阳极过程

2)氧的阳极析出反应

3)氧的阴极还原过程

重点:氧电极的阴极过程

难点:氧的阳极析出反应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湿法冶金》课程教学大纲

《湿法冶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1307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学时32课程英文名称Hydrometallurgy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湿法冶金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它一方面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自身,同时也与其他的相关学科联系,渗透、交融得非常密切,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深度、广度在不断变化。它不仅与化学中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工程与工艺等学科相互关联、渗透,而且与矿物学、金属冶炼以及材料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新的冶炼技术知识,新的冶炼设备,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有色金属冶炼一些原理和知识也是大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掌握的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有色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现代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新进展及趋势。 三、课程教学目标 1. 系统地讲授有色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使学生能够初步地应用有色金属冶炼基本理论和知识处理一般的有色金属冶炼的问题; 2. 通过系统地向讲授有色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有色金属冶炼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冶金过程,从而培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了解有色金属冶炼的及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 3. 使学生了解有色金属冶炼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知

识、新进展、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4.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有色金属冶炼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覆盖面,掌握事实与理论,普及与提高,基础与实用,以及了解个别与综合,独立与联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5. 运用所学有色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有色金属冶炼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结合工业生产实际,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层面和深度,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更高、更好的训练和培养。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时 学时分配讲授实践 第1章绪论 2 2 0 第2章矿石学基础 2 2 0 第3章铜冶金 4 4 0 第4章铅冶金 4 4 0 第5章锌冶金 4 4 0 第6章铝冶金 4 4 0 第7章钒冶金 4 4 0 第八章钛冶金 4 4 0 第九章锰冶金 2 2 0 第十章有色冶金中的综合回收与清洁生产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冶金发展史和金属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理解矿物资源分类及矿物、矿石和精矿;

《应用化学专业大作业》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专业大作业》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Applied Chemistry 2 学分:2 实验学时:2周类型:综合性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与实验、分析化学与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等 教学对象: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化学综合实验》的基础之上开设的。针对应用化学四个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化学综合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无机物、有机物和共聚物合成的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掌握胶体和表面化学实验的技能,掌握水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综合掌握各种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合成、检测和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地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设计合成路线和解决实际课题中的应用化学问题,并运用有关基本操作方法实现有关合成、检测和性能测试,从而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章现代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十六气相色谱(8小时) 基本要求: 掌握固定液的配制及涂渍技术和柱的填装及老化技术、进行柱性能试验及极性试验。 重点: 掌握气相色谱的操作技术。 难点: 气相色谱柱及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关系。 实验十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8小时) 基本要求: 熟练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重点: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技术。 难点: 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关系。 实验十八配合物键合异构体制备及红外光谱测定(8小时) 基本要求: 通过[Co(NH3)5NO2]Cl2和[Co(NH3)5ONO]Cl2的制备,了解配合物的键合异构现象并巩

大学美育2019尔雅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 《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A ?A、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B、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C、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D、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认识美 1 【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B ?A、《尼科马克伦理学》 ?B、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C、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D、论语》 2 【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B ?A、格拉底 ?B、卡尔 ?C、拉图 ?D、里士多德

【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D ?A、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B、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C、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D、“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4 【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著作?D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资本论》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单选题】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D ?A、 “礼”

?B、 “中庸” ?C、 “仁” ?D、 “兼爱” 6 【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C ?A、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即世界,世界即我。 ?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A ?A、人生境界 ?B、天人合一 ?C、阴阳五行 ?D、中庸思想 自然美之美育 1 【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D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C、性的选择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 【单选题】

化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化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 (05年修订) 一、专业名称:化学专业 二、学制:标准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一学期或延长一学年毕业(不含休学期)。 三、学位授予门类:理学学士 四、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其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五、业务培养要求:要求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六、业务培养规格:通过四年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以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学科的某些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化学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5、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开发研究能力,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化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6、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七、课程设置:本专业设置的课程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必修课及综合选修课。各课程的内容及要求由该课程的教学计划纲要确定。本教学计划仅对本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进行设置和说明,具体设置请参阅所附表一、表二和表三。对于综合选修课的设置与说明,请参阅校发《公共课教学计划》。而在校的修业期内,要求完成的总学分不得少于162个。其中,公共基础课学分42个,专业必修学分71个,专业限选学分不得少于12个,专业任选学分不得少于14个,综合任选学分不得少于10个,课外实践课13学分。具体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参见化学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八、学时学分分配: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 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 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理学,化学,0703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符合化学化工、食品、医药、商检、环保及能源等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掌握扎实的现代化学化工基础及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有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分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大方面,共计12条培养标准。 1. 知识要求 (1)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科学实验、情报信息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前沿性问题与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对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新发展及其动向有一般的了解。 2.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取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件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具有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 (2)具有较强的科学试验、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制图、运算、实验、测试、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科学技能,以及一定的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基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本校《2004级本科指导培养计划》和应用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 二、本实验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化学实验?》密切配合有机波谱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的理论课,使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各种试样组分的分离分析、成分测定、结构分析以及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三、本实验课讲授的基本实验理论 本实验课程讲授电化学分析、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掌握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的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四、本实验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1、掌握电位法测定离子浓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 3、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 4、了解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构造,掌握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五、学时、教学文件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实验32学时。 教学文件:《应用化学实验指导书》,杜宝中编,校内印刷,2004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设备使用等,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际数据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以最后的综述论文成绩记入总分,占实验成绩的40%。总成绩及格可获得学分,不及格者需重修。 七、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 仪器设备: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和色谱、高效汇相色谱仪、PH/my 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设备,严格按仪器使用规则操作,维持仪器的完好率。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安徽新华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业 《大学美育》课程问卷调查表一 说明:本调查表由《大学美育》课程组教师设计,目的在于了解选修该课程学生的基本状况,真实回答是唯一要求,不做最后成绩评定的依据。请同学们认真回答以下问题,作为我们了解情况,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载后打印纸质稿一份,完成后,于第二次上课时交给授课教师。 院系姓名学号年级专业 认真阅读以下题目,在你认定的选项后面画√,可以多选. 1.你的基本状况 性别 A男 B女 专业 A文 B理 C经管 D医药 E艺术 F其他 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其他 2. 你选修大学美育的目的 A增加审美修养 B获得学分 C其他 3. 你对大学美育课程的理解 A知识学习类课程 B思想品德类课程 C审美教育类课程 D其他 4. 你以前学习过艺术类的课程主要有 A绘画 B音乐 C舞蹈 D书法 E其它 F无 5. 你学习过美育或者美学方面的课程吗? A学习过一段时间 B深入学习过 C听说过 D从来没有 6. 你认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有没有作用? A有很大作用 B作用不明显 C没有作用 7. 如果你认为审美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作用的话,这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拥有关于美的知识 B提升审美能力 C美化日常生活 D改变精神气质 8. 在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 美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B 美育影响智育的发展 C美育和智育没有必然联系 9. 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你的看法是: A美育促进德育的发展 B美育影响德育的发展 C美育和德育没有必然联系 10. 你对着装方面的时尚风格的看法是: A时尚的必定是美的 B时尚的不一定是美的 C时尚的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美的11.在美感和性感问题上,你的看法是: A美感就是性感 B性感包含美感 C美感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性感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 D不清楚二者的关系 12. 分辨一幅人体图片是属于艺术或者色情的主要依据是: A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精神方面的美感 B图片表现的是否具有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快感C无法区分 13. 你希望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 A分清美丑的界线 B能学到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C日常生活美化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D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方面的知识

应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解学习

应用化学课程教学大 纲

<<应用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应用化学课程采用《精细化学品化学》教材,精细化学品化学是系统阐述各类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构效关系等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涉及有机合成、无机材料、分析分离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专业,学科的交叉及目标产品的商品化两大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精细化工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我国的精细化工业发展亟需大批高素质的化工人才,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所以,在应用化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从事精细化工科研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内容 1.第一章绪论 (1)精细化工与精细化学品的概念 (2)精细化学品的分类与生产特点 (3) 国内外精细化工的发展状况 主要教学方法:教学互动 重点: 精细化学品的分类方法, 生产特点, 发展趋势. 难点:精细化学品的不同分类方法, 生产特点. 2.第二章染料 (1)概述;染料的定义、分类;光与颜色理论 (2)染料重氮化与偶合反应 (3)酸性染料 (4)活性染料 (5)分散染料 (6)还原染料的介绍 主要教学方法:教学互动 重点: 染料的定义、分类;光与颜色理论;重氮化与偶合反应. 难点:光与颜色理论。

3.第三章绪论 (1)概述;有机颜料的定义;分类;化学结构与颜色、牢度的关系 (2)偶氮类有机颜料 (3)色淀 (4)酞菁类有机颜料 (5)喹丫啶酮类有机颜料的介绍 (6)二恶嗪类有机颜料 (7)异吲哚啉酮有机颜料 (8)还原颜料 (9)有机颜料的颜料化、商品化 主要教学方法:教学互动 重点: 有机颜料的定义与分类;化学结构与颜色、牢度的关系;有机颜料的颜料化。 难点:各类有机颜料的结构特征、合成方法。 4.第四章荧光增白剂 (1)概述:荧光增白剂定义、分类、应用;化学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关系(2)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 (3)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 (4)香豆素型荧光增白剂 (5)唑型荧光增白剂 (6)萘二甲酰亚胺型荧光增白剂 (7)荧光增白剂混合物的增效作用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目的。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办学理念 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以发展巩固改革成果;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是应用化学专业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速专业发展。 应用化学专业定位 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和稳定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突出办学特色,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把应用化学专业建成在全省工科院校一流、在全国高校有一定知名度和一定特色的专业。 整体建设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依托山东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和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科点,五年内将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系统传授和探索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以重点学科-博士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使其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并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

质量等方面在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具体建设目标 (1)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科点和山东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计划于2010年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招生达到300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考研率40 %以上。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培养和引进人才。计划到2010年,应用化学专业拥有博士导师8名,教授12名,副教授15名;博士学位的老师占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比率的80%以上。 (3)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五年内出版特色教材3部;建设2门精品课程,1门优秀课程;应用化学专业90%以上的专业科和专业选修课采用多媒体教学;3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采用双语教学。 (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努力打造化学学科实验中心这一品牌,并使之成为省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加仪器设备投资,五年内投入设备费1000万元以上,用于应用化学学科和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与管理。 (5)加强科学研究,申请高水平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发展基金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在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在产—学—研基础上,创建5个适合应用化学专业的化学化工实习基地,并将1个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应用化学 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 教学大纲

《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32014 课程英文名称: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green energy 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探索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和开展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体系化的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知识和思维教育。 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是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选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技术创新的原理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2.基本理论和方法: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理论,包括创新原理与原则、创新思维及其训练、创业机会及其来源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3.基本技能:掌握绿色能源发展与创新的基本理论与通用原则。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等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案例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对于同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联系紧密的有关创新创业案例有所侧重地进行讲授。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没有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章节安排讨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作业主要培养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采用撰写论文的方式。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课后小论文占20%,期末考核占7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课后小论文由老师参照相关规定按百分制给出;平时无成绩或小论文不及格,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54 学分:3.0 一、课程概况 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位课) 2、开课学期:1 3、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须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等相关基础知识。 5、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材料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制备的基本原理、规律,介绍种类众多、内容丰富的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知识,并引入学科前沿信息,了解各种材料的研究进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 《材料化学》课程内容包括晶体学基础、晶体缺陷化学、材料的性能、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内容。纵观材料化学所含内容可知,该课程内容丰富,所以要课内外结合,对于材料科学中各类材料如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文献资料和充分准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其次,将授课与学术报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发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报告会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报告,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 三、内容纲目及标准 第1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的重点是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主要内容,介绍材料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化学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材料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1《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 1.2《材料化学》的地位 1.3学习《材料化学》的意义 1.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5本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第2章晶体学基础(8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晶体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三大类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

应用化学专业(师范方向)(专升本)教学计划课件.doc

应用化学专业(师范方向)(专升本)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在化学专科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业余学习,进一步掌握化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及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探索、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达到全日制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相应水平,成为从事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化学专业理论和系统的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对国内外化学的新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 二.学制、学位、修业年限与学习形式 本专业学制3年,学生可在2~3年内修满毕业所要求的课程。学习形式为业余学习。在达到相应要求后,可申请学士学位。 三。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应用; (二)专业课:无机化学选论;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选论;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分析与仪器分析;分析与仪器分析实验;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中学 化学教学研究;专业英语; (三)选修课:环境化学;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精细化工概论;食品化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 心理学;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四)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无机化学选论;有机化学选论;物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结构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五)本专业学位课程为:无机化学选论;有机化学选论;物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四.教学环节说明 (一)学时分配 总计划学时:2033学时,其中:公共课420学时,占总学时的20.6%;专业课1361学时,占总学时的67%;选修课252学时,占总学时的12.4%。 (二)教学环节说明 1.自学时间纳入总教学时数,各位学员必须保证自学时间 2.在以上课程中,参加省自考通过课程,凭成绩证明可提出免修,但最多不得超过总课程的1/4。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计划 年级专业代码081101学位类别工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专业方向 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方向:化学工程方向、精细化工方向 四、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化学工程方向:化工传递过程、工业化学、化工分离工程,精细化工方向: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化学。 主要实践环节: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学时、学分分配表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