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与分类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与分类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与分类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作者:

-----------------------日期:

耗能方案

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一、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传统的抗震设计是通过增强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而这种抗震方式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在不确定的地震作用下,很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这样既给建筑布置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经济上又要增加相当多的投资。近年来,在土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共同承受地震作用,以调谐和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结构振动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被动控制——无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能减震技术。

主动控制——有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动器三部分组成。主动控制是将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结构抗震的高新技术。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量阻尼系统(AMD)等。主动控制研究较多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我国自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大楼和Kankyu Chayamechi大楼。

半主动控制——有少量外加能源的控制,其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整自身的参数,从而起到调节控制力的作用。现有的半主动控制技术包括:半主动隔震装置、半主动T 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混合控制——在结构上同时应用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置的长处,克服它们的弱点,以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目前提出的混合控制方法主要有:同时采用AMD 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耗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世界上第一个安装混合控制系统的建筑是位

于日本东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在这四种控制技术中,主动控制的效果最好,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在时滞问题,因此其应用程度少于其它三种控制技术;被动控制造价低廉,减震效果良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半主动控制介于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之间,其控制精确度较高,造价较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因此其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二、被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被动控制包括基础隔震技术、吸能减震技术和耗能减震技术。

基础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基底设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隔震技术主要有:夹层橡胶垫隔震、摩擦滑移隔震、滚珠及滚轴隔震、支撑式摆动隔震和混合隔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理论上较为成熟,并且也有相当多的实际应用。截止1999年12月份统计表明: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最近有些国家已制订了相应的隔震规范,我国即将出台的新规范就包含了基础隔震部分。

吸能减震技术是在主体结构中附加子结构,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动的目的。目前主要的吸能减震装置有:(1)调谐质量阻尼器(TMD);(2)调谐液体阻尼器(TL 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其中,应用最多的是TMD和TLD,如1976年,美国波士顿60层的John Hancoc k大楼在58层上安装了两个重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玻璃幕墙的脱落。澳大利亚的悉尼电视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日本的Chiba Port塔以及Funade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 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101米的钢塔架结构,为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在结构上共设置了39个圆柱形的TLD,实例分析表明,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的1/3,满足舒适度要求。除此之外,日本149.4米高的Yokoha ma王子饭店也在其顶部安装了TLD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三、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耗能减震技术是把结构物中的某些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耗能构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阻尼器。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耗能构件和阻尼器处于弹性状态,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抗侧移刚度以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构件或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从而保护主体结构在强震中免遭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阻尼器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1) 金属阻尼器;(2) 摩擦阻尼器;(3) 粘滞阻尼器;(4) 粘弹性阻尼器;(5) 复合型阻尼器。

1. 金属阻尼器

由于金属材料在弹塑性范围以后具有较好的滞回性能,因而被用来制造各种类型的耗能装置。常用的金属阻尼器有:软钢阻尼器、铅阻尼器和形状记忆金属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是充分利用软钢具有较好的屈服后性能,进入塑性阶段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1972年Kelly首先进行金属阻尼器的研究和实验的;1991年Wittaker 等人和1992年Tsai等人分别研究了X型软钢阻尼器(XADAS)和三角形软钢阻尼器(TADAS)的减震特性。目前这两种阻尼器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软钢阻尼器。由于软钢阻尼器具有滞回特性稳定,低疲劳性能好,对环境和温度的适应性强和长期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在一些建筑物上开始应用。例如,在意大利Naples的一幢29层的钢结构、美国San Francisco的一幢非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墨西哥的三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均安装了软钢阻尼器,其中美国和墨西哥的情况是为了对原有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软钢阻尼器的缺点是:可恢复性差,其滞回耗能性能受其形状的影响较为显著,如形状制作不合适,会引起滞回环的畸变。

铅阻尼器是充分利用铅具有密度大、熔点低、塑性高、强度低、润滑能力强等特点,同时由于铅具有较高的延性和柔性,故在变形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变形跟踪能力,而且通过动态回复和再结晶过程,其组织和性能还可恢复至变形前的状态,因此铅阻尼器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寿命不受限制;(2)提供的阻尼力可靠;(3)对位移变化敏感;(4)构造简单,工作中不需维护。但它具有恢复性差和铅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缺点。

形状记忆合金(SMA)是一种兼有感知和驱动功能的新型材料,它与传统材料的区别是具有高阻尼和大变形超弹性特性,能够重复屈服而不产生永久变形,因而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目前,主要的几种记忆合金为Ni-Ti合金、Cu基合金和Fe基合金等。9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形状记忆合金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研究。Aiik en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装有Ni-Ti拉力装置的3层钢结构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装有铜锌铝记忆合金装置的5

层钢结构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Higashino等对利用镍钛合金丝制成的阻尼器的性能作了研究;Adachi等也对安装有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桥梁的减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 摩擦阻尼器

摩擦阻尼器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目前,研究开发的摩擦阻尼器主要有:Pall摩擦阻尼器、Sunitome摩擦阻尼器、摩擦剪切铰阻尼器、滑移型长孔螺栓节点阻尼器。这些摩擦阻尼器都具有较好的库仑特性,摩擦耗能明显,可提供较大的附加阻尼。荷载大小和频率对其性能的影响不大,且构造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因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摩擦阻尼器的缺点是两种材料在恒定的正压力作用下,保持长期的静接触,会产生冷粘结或冷凝固,所期望的摩擦系数发生改变。在地震作用时,滑动面产生滑动而使摩擦装置产生退化,地震后会产生永久性偏位,需要进行维修和保护。目前国内外对摩擦阻尼器及装有摩擦阻尼器的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和分析较多,已建立了一套专用的设计方法并编制了专用的摩擦减震支撑框架分析程序(FDBFAP),用来分析和设计摩擦减震支撑框架。

加拿大的Montreal市的Concordia大学图书馆共使用了60个摩擦阻尼器;加拿大民航大楼共使用了58个摩擦阻尼器;日本Omiya市31层的Sonic办公大楼共安装了240个摩擦阻尼器;加拿大Sorel的一幢教学楼建于1967年,在1988年的Saguenay地震中受损,其抗侧能力和延性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在支撑上安装了摩擦阻尼器对其进行加固,效果良好。

3. 粘滞阻尼器

粘滞阻尼器一般是由缸体、活塞和流体组成。活塞在缸筒内可作往复运动,活塞上有适量小孔,筒内盛满流体,当活塞与筒体产生相对运动时,流体从活塞上的小孔内通过,产生流体阻尼力,从而耗散运动能量,减小结构的反应。活塞上孔的数量和筒内流体的体积,可根据阻尼器所需提供的阻尼值来确定,流体可为硅油或其它粘性流体。粘滞阻尼器能提供较大的阻尼,有效地减小结构的振动,同时阻尼器产生的阻尼力与结构的位移反应和柱中弯矩异相,因此该阻尼器在减小结构层间位移和剪力的同时,不会在柱中产生与柱弯距同相的轴力。此外,粘滞阻尼器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但粘滞阻尼器的加工制作较难,粘滞流体易发生渗漏。

粘滞阻尼器早就广泛地应用于军事、航天、船舶、设备和管网的减震中,最近几年才应用于土木工程,目前已有一些工程应用实例。如美国洛山矶的两幢基础隔震的民用住宅,其基础隔震系统就是由螺旋弹簧和粘滞阻尼器构成的;在意大利的一座长1000米,重25000吨的桥梁的每一个桥台下安装了粘滞硅胶阻尼器,阻尼器重2吨,长2米,活塞杆的行程达500mm,能抵抗500吨的力,耗散2000千焦的

能量;1994年美国新San Bermardino医疗中心也使用了粘滞阻尼器,共安装了233个阻尼器。

4. 粘弹性阻尼器

粘弹性阻尼器是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组成。图1为常用的粘弹性阻尼器,它由两块T形约束钢板夹一块钢板所组成,钢板之间夹有粘弹性材料。粘弹性阻尼器一般设在能产生相对变形的位置,如斜撑、人字形支撑、梁柱节点、桁架下弦杆上或毗邻建筑之间,当结构层间发生位移时,粘弹性阻尼器会产生剪切滞回变形,耗散输入的振动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

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影响粘弹性阻尼器耗能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其影响规律为

(1) 粘弹性阻尼器具有很好的耗能能力,其耗能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

(2) 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能力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频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

(3) 当应变幅值小于50%时,应变的影响是次要的,但在大应变的激励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

为精确地描述粘弹性阻尼器的应力应变关系,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模型,主要有:(1) Kelvin模型;(2) Maxwell模型;(3)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4) 复刚度模型;(5) 四参数模型;(6) 有限元模型。

5.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研究现状

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结构称为粘弹性阻尼结构。许多研究者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了研究(见表1),从这些试验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1.1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试验研究

试验者年代试验模型框架

Lee等 1990 五层足尺钢框架和它的一个2/5比例的模型框架

Lin和Liang等 1991 1/4三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Bracci和Shen等 1992 1/3三层钢筋混凝土模型框架

Chang和Lai等 1993 2/5五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Chang和Shen等 1995 2/5三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Lai等 1995 1/3三层钢结构模型框架和五层足尺钢框架

Chang等 1996 2/5三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欧进萍等 1999 1/8十六层钢结构模型框架

(1) 动力特性: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刚度和阻尼增加,自振频率增加,周期减小。

(2) 动力反应:粘弹性阻尼器提供给结构明显的阻尼以致于结构表现为弹性,地震

反应大大地减小,位移、加速度、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都显著地减小了;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大部分由粘弹性阻尼器的滞回耗能所吸收,而易导致结构损坏的结构滞回能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遭受同样的地震下粘弹性阻尼结构产生较少的塑性铰和裂缝,试验表明:所产生的破坏情况比原结构要少一半多。不管是钢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它们都表现出以上特性。

结构加上粘弹性阻尼器后,刚度和阻尼都会显著增加,粘弹性阻尼器正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以达到减震目的。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主要是求解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后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模态应变能法;

(2)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3)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

(1)模态应变能法

模态应变能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粘弹性阻尼器的每圈耗能与系统最大应变能的比值确定出等效阻尼比,近似估计结构的阻尼效应。

在第j振型下由于粘弹性阻尼器所产生的附加刚度和结构阻尼比为:

(1)

(2)

式中,为粘弹性阻尼器同水平方向的倾角;为第j振型下粘弹性阻尼器循环一圈所耗的能量;为第j振型下系统的应变能。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取用第一振型来估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阻尼比。

(2)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

由于粘弹性阻尼器加到结构中所产生的增量刚度矩阵和增量阻尼矩阵

(3)

式中和是阻尼器的储能刚度和阻尼值;是一无量纲的支撑位置矩阵。

粘弹性阻尼器在第j振型下对结构的阻尼贡献为

(4)

则在第j振型下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阻尼比为:

(5)

式中为初始时结构的模态阻尼比,,;对于一个微小的刚度增加,阻尼比总值为附加阻尼比和原阻尼比之和。

(3)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

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是由Chris.P.等于1994年在模态应变能法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粘弹性剪切型建筑在第j振型下的阻尼比可由下式确定

(6)

式中;为在第j振型下第i层的振型参与系数。对于粘弹性弯曲型建筑在第j振型

下阻尼比

(7)

式中;。

模态应变能法计算简单,当阻尼器的应变小于设计应变时可很好地预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概念清晰,但计算较繁;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比较完整,但适应的激励频率范围比较狭窄。

6.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粘弹性阻尼器在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中的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早期主要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近年来已开始在结构的抗震减震工程中应用,表2列出了一些工程应用概况。

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77层,高291米,为一钢—混凝土建筑,平面呈三角形。为减小风振影响,在运动部位较大处和受力部位较大处的斜撑上安放了260个大型粘弹性阻尼器,每只重272千克。该工程首先用计算机分析各杆件内力,以此决定把粘弹性阻尼器安放在最有效的位置上,结果有1/6的斜撑设有粘弹性阻尼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为一双塔钢结构,阻尼器安在第8层到第108层的桁架下弦杆上,每层约100个,共安装了约20000个阻尼器,每只重约13.6千克。我国对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较少,尚无实际工程应用,目前北京50层首都规划大厦拟采用粘弹性阻尼器以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

表2 粘弹性阻尼器在抗风抗震工程的应用概况

建筑名称地点高度用途安放位置

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纽约 110层减小风振桁架下弦杆

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西雅图 77层减小风振主斜撑杆节点上

电视发射塔美国 100米减小风振斜拉索上

原子能反应性建筑法国减小风振或地震

旱桥斜拉索桥上海减小风振斜拉索上

湖南长沙大桥长沙减小风振斜拉索上

重庆长江大桥重庆减小风振斜拉索上

匹兹堡钢铁大厦美国 64层减小风振

一框架结构日本 11层减小地震

一框架结构美国减小地震中跨支撑上

一钢框架美国 13层减小风振或地震

陈台火车站台湾减小风振屋顶上

拟建的首都规划大厦北京 50层减小风振柱间人字型支撑上

拟建的宿迁市交通大厦江苏 13层减小地震柱间斜撑上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风洞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40%~80%,可确保主体结构在强风和强震中的安全性,并使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感,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不再有不舒适感,效果良好。若采用加大刚度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效果,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粗算价值约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以接受的,而采用粘弹性阻尼器所用的试验及安装费用仅70万美元。由此可见,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

从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可得出以下结论:

(1)粘弹性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风振及地震反应;

(2)使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风振及地震反应在经济上节约了一定的资金,降低了建筑造价;

(3)粘弹性阻尼器性能可靠,无严重老化现象;

(4)粘弹性阻尼器构造简单、制作方便、造价低廉;

(5)粘弹性阻尼器具有较宽的适用性,它既可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又可用于结构的抗震减震工程中,既可用于建筑结构中又可用于塔桅结构和桥梁结构中,既可用于新建工程又可用于抗震加固及震后修复工程中;

(6)粘弹性阻尼结构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意义,可避免地震和强风作用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和经济损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粘弹性阻尼器的诸多优点,所以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7. 复合型阻尼器

复合型阻尼器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耗能元件组合而成的新型耗能减震装置。目前已研制开发的复合型阻尼器有:铅粘弹性阻尼器、铅橡胶阻尼器、流体粘弹性阻尼器、软钢摩擦耗能器等。

四、耗能减震设计标准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各国在耗能减震体系方面研究的深入,许多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相应的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

美国耗能研究组织(EDWG)早在1992年就制订了一系列试行条款,对金属耗能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作了规定,提出在设计地震荷载作用下,耗能器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而主体结构仍保持为弹性的设计原理。1993年,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NOC)又颁布了有关耗能减震技术的暂行规定,其

中明确指出耗能减震体系设计不能采用等效侧力法,而应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法等。在1995年,美国抗震安全委员会(BSSC)也制订了类似内容,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俄罗斯也制订和颁布了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施工规程,这些条款中包含有两部分的内容,一方面规定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另一方面也列举了相关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也制订和颁布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

我国正在修订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也已增加了隔震和耗能减震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加速和规范该项技术的实施。

五、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展望

耗能减震技术为建筑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它克服了传统结构“硬碰硬”式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然而同时应注意到,虽然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在成为常规应用技术之前,尚须解决以下问题:

(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开裂等),对已有耗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

(2)开发高效而又简便的新型耗能减震装置,为大范围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3)进行各种耗能装置的比较、优化分析,给出具体的计算模型,尽快使其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设计中推广使用;

(4)加强对耗能减震器的设置问题及减震效果的定量分析;

(5)耗能减震器的安装、维修和使用情况的研究;

(6)加快耗能减震装置的生产基地和试点工程的建设,完善耗能减震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法与标准,编制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

(7)加强对耗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物加固及已有建筑物改造的研究和应用。

由于耗能减震体系比传统抗震体系的抗震效果好,并具有安全适用、经济方便等优点,故必将成为一种崭新的结构体系。可以预言,耗能减震技术将成为21世纪建筑减震防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减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作出巨大贡献。

结构振动控制中文

《结构振动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22009 英文名称: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预修课程:结构动力学、控制理论、随机振动 课程内容: 内容:主要介绍结构振动控制机理,各种减振控制装置,控制律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智能控制。 预期目标:使学生掌握结构控制的原理,能针对不同的要求对结构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被动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及实用设计方法;TMD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各种主动控制算法的计算步骤、优缺点和使用条件;结构振动的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结构振动控制设计中的模型降阶,溢出,传感器与作动器的定位,鲁棒性,时滞效应;结构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半主动控制算法;结构振动控制的Benchmark问题。 教材: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瞿伟廉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 顾仲权.振动主动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 3. 吴波.李惠.建筑结构被动控制的理论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4. T.T.Soong.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5. G.W.Housner.Structural Contro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et al. 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23(9): 897-971, 1997 考核方式与要求: 课程论文。

振动控制措施(2021新版)

振动控制措施(2021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23

振动控制措施(2021新版) 振动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振荡的现象。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振动的控制措施: (1)从工艺和技术上消除或减少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如用油压机或水压机代替气(汽)锤,用水爆清沙或电液清沙代替风铲清沙、以电焊代替铆接等。 (2)选用动平衡性能好、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在设备上设置动平衡装置,安装减振支架、减振手柄、减振垫层、阻尼层;减轻手持振动工具的质量等。 (3)基础隔振。将振动设备的基础与基础支撑之间用减振材料(橡胶、软木、泡沫乳胶、矿渣相等)、减振器(金属弹簧、橡胶减

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 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波向外传播的途径。 (4)个体防护。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振动危害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手指受冷。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耗能方案 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 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

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 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最近有 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其中,应用最多两个重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玻璃幕nade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101米析表明,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的1/3 TLD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第43讲机械振动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43讲:机械振动 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 内容:§ 14- 1,§ 14-2 1 .简谐运动 要求: 1 ?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量 一一振幅、周期、频率、相位的物理意义, 并能熟 练地确定振动系统的特征量,从而建立简谐运动方程; 2. 掌握描述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方法与图示法的特点, 并会应用于简谐 运动规律的讨论与分析。 重点与难点: 1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 2 .振幅与初相位的确定; 作业: (50分 钟) 2 ?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问题习题预习P35: 1, 2, P37: 2, 5, § 14-3,§ ,7, 8 ,8, 11 § 14-4, § 14-5

第十四章机械振动 引言: 1什么是振动(Vibration) 振动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常见的一种运动,广泛存在于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热运动、原子运动等运动形式之中。从狭义上说,通常把具有时间周期性的运动称为振动。如钟摆、发声体、开动的机器、行驶中的交通工具都有机械振动。广义地说,任何一个物理量在某一数值附近作周期性的变化,都称为振动。变化的物理量称为振动量,它可以是力学量,电学量或其它物理量。例如:交流电压、电流的变化、无线电波电磁场的变化等等。 2. 什么是机械振动(Mecha nical Vibrati on) 机械振动是最直观的振动,它是物体在一定位置附近的来回往复的运动,如活塞的运动,钟摆的摆动等都是机械振动。 3. 研究机械振动的意义 不同类型的振动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仅就振动过程而言,振动量随时间的 变化关系,往往遵循相同的数学规律,从而使得不同本质的振动具有相同的描 述方法。 振动是自然界及人类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研究机械振动 的规律也是学习和研究其它形式的振动以及波动、无线电技术、波动光学的基 础。 4. 机械振动的特点 (1)有平衡点。 (2)且具有重复性,即具有周期性。 5. 机械振动的分类 (1)按振动规律分:简谐、非简谐、随机振动。 (2)按产生振动原因分:自由、受迫、自激、参变振动。 (3)按自由度分: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振动。 (4 )按振动位移分:角振动、线振动。 (5)按系统参数特征分:线性、非线性振动。 简谐振动是最基本的振动,存在于许多物理现象中。本章主要研究简谐振动的规律,也简单介绍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 本早内容有: § 14- 1简谐运动 § 14-2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与相位 § 14-3旋转矢量 § 14-4单摆与复摆 § 14-5简谐运动的能量 § 14—6简谐运动的合成 § 14—7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 摘要: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结构振动控制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其发展与现状,并对近年来控制理论在结构控制方而的新进展给以综述,最后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 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自主控制;上木工程结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classification, its development and status, and give summarized in the the structure controlling party and the new advances in control theory in recent years, last discussed the issue needs further study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key words: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self-contro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on wood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结构振动控制是一个应用领域广泛的工程问题。所谓结构振动控制(以下称为结构控制)是指采用某种措施使结构在动力载荷作 用下的响应不超过某一限量,以满足工程要求。 结构控制问题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工程问题,其结构类型繁多、控制目标不同、实现手段多样。目前,国内外控制界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视,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其中不少新结果得到了实际工程应用。本文旨在对当前结构控制的一此新进展加以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1402032026孙小飞环境工程(2)班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物理性污染愈发严重。其中振动污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了振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的内容。 关键词:振动污染;控制技术。 一、概述 振动定义:(1)任何一个可以用时间的周期函数来描述的物理量,都称之为振动(2)当一个物体处于周期性往复运动的状态,即可说物体在振动。 1.振动现象 物理现象:声、光、热等物理现象都包含振动;生命和生活:心脏搏动、耳膜和声带的振动是人体的基本功能。 工程技术领域: 桥梁和建筑物在阵风或地震激励下的振动 飞机和船舶在航行中的振动, 机床和刀具在加工时的振动, 各种动力机械的振动, 控制系统中的自激振动等。 2.振动污染: 振动超过一定的界限,从而对人体的健康和设施产生损害,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干扰,或使机器、设备和仪表不能正常工作。 振动污染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 自然源: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 自然振动带来的灾害难以避免,只能加强预报减少损失。 人工源:工业振动源:旋转机械、往复机械、传动轴系、管道振动等,如锻压、铸造、切削、风动、破碎、球磨以及动力等机械和各种输气、液、粉的管道。特征参数:常见工厂振源附近面上加速度级:80~140dB;振级:60~100dB;峰值频率:10~125Hz。 工程振动源:工程施工现场的振动源主要是打桩机、打夯机、水泥搅拌机、辗压

设备、爆破作业以及各种大型运输机车等。特征参数:常见工程振源附近 振级:60~100dB。 铁路振源: 频率:一般在20~80Hz范围内; 离铁轨30m处的振动加速度级范围85~100dB,振动级范围75~90dB内 公路振源: 频率:一般在2~160Hz范围内,其中以5~63Hz的频率成分较为集中; 振级:多在65~90dB范围内。 二、振动的影响 振动的生理影响主要是损伤人的机体,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代谢系统、感官的各种病症,损伤脑、肺、心、消化器官、肝、肾、脊髓、关节等人们在感受到振动时,心理上会产生不愉快、烦躁、不可忍受等各种反应。除振动感受器官感受到振动外,有时也会看到电灯摇动或水面晃动,听到门、窗发出的声响,从而判断房屋在振动。人对振动的感受很复杂,往往是包括若干其他感受在内的综合性感受。振动引起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振动可使视力减退,用眼工作时所花费的时间加长。振动使人反应滞后,妨碍肌肉运动,影响语言交谈,复杂工作的错误率上升等。振动通过地基传递到构筑物,导致构筑物破坏。如,基础和墙壁龟裂、墙皮剥落,地基变形、下沉,门窗翘曲变形,构筑物坍塌,影响程度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强度。由于共振的放大作用,其放大倍数可由数倍至数十倍,因此带来了更严重的振动破坏和危害。 三、振动控制技术 振动控制的任务:通过一定手段使受控对象振动水平满足预定要求。 受控对象:各类产品、结构或系统的统称。 实现控制振动的目的需经历的五个环节(1)确定振源特性与振动特征 (2)确定振动控制水平 (3)确定振动控制方法 (4)进行分析与设计 (5)实现振动控制

简谐振动模型

第二讲 简谐振动模型 【教学目标】 1.掌握简谐振动模型一弹簧振子 2.学习计算简谐振动模型→单摆的周期 【知识点一】弹簧振子 1、定义:物体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 条件(理想化) : ①物体看成质点 ②忽略弹簧质量 ③忽略摩擦力 2、回复力:指向平衡位置的合外力提供 回复力。 左图:弹簧弹力提供回复力, 小球的平衡位置为O ,在AB 两点间做简谐振动, 振幅为OA=0B 右图:弹簧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回复力 3、周期:2m T K π= , 由振子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共同决定,与振幅无关。 ★运动规律包含振幅与周期 【例】如图所示,是一弹簧振子,设向右方向为正,O 为平衡位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O 位移为负值,速度为正值 B O→B 时,位移为正值,加速度为负值 C B→O 时,位移为负值,速度为负值 D O→A 时,位移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 【例】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如图2所示,在t1至t2这段时间内( ) A 振子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不变 B 振子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改变 C 振子的速度方向改变,加速度方向不变 D 振子的速度方向不变,加速度方向改变 【例】同一个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被分别拉开5cm 和2cm,松手后均作简谐运动,则它们的振幅之比A1:A2=______,最大加速度之比a1:a2=_____,振动周期之比T1:T2=______. ★回复力 【例】如图所示,物体A 放在物体B 上,B 与弹簧相连,它们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起做简谐运动.当弹簧伸长到最长时开始记时(t = 0),取向右为正方向,A 所受静摩擦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7677417.html, 浅谈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技术 作者:翟永兵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带动了 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而在建筑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中,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是通过加强结构本身的性能从而达到“抗御”地震的目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有利于降低结构在地震、流水、海浪、风、车辆等动力作用下结构所造成的损伤,能够有效地将结构抗震防灾能力相对增强。结构控制引起了世界各国地震工程界的广泛重视,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抗震技术。但这种方法的作用与安全性相对是较低的,所以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最后产生倒塌或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建筑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其的发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震动控制;发展 一、结构控制的特点、发展与现状 (一)按控制对能量需求来划分 从控制对外部能量需求的角度,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结构控制、主动结构控制、混合结构控制、半主动结构控制。除被动控制外,其他三种控制方式中的控制力全部或部分地根据反馈信号按照某种事先设计的控制律实时产生。主动结构控制效果较好,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但完全依赖外部能源,闭环稳定性比其他方式差。在被动控制中,控制力不是由反馈产生的。其主要优点是;成本低、不消耗外部能量、不会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缺点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与控制效果不如其他方案。混合控制是指用主动控制来补充和改善被动控制性能的方案。由于混合了被动控制,因此减小了全主动控制方案中对能量的要求。半主动控制中通常包含某种对能量需求很低的可控设备,如可变节流孔阻尼器等作用时所需的外部能量通常比主动控制小得多。因此初步研究表明混合控制与半主动控制的性能大大优于被动控制,甚至可达到或超过主动控制的性能,并在稳定性与适用性方面要优于后者,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二)按结构特性划分 从被控结构的特性划分,结构控制可分为柔性结构控制与刚性结构控制。其中柔性结构包括大型柔性空间结构、大跨度桥梁等;刚性结构则包括武器系统中稳定平台、车辆悬挂系统、多刚体机器人等。对于两类结构控制所用的主动控制设备也不相同,如在柔性结构控制中传感器与执行器常用的智能材料是分布智能材料,如压电材料;而刚性结构控制中传感器与执行器常用的智能材料是电智能材料,如磁致伸缩材料。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第28卷第3期 振动与冲击 JOI7RN^f.OFVIBRATIONAND.qHOCK 振动控制技术现状与进展 陈章位,于慧君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27) 摘要:总结了白20世纪40年代开始振动试验研究以来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论述了在振动控制算法以及振动试验激振设备等方面周内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提fi{r振动控制技术今后值得父注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实际振动环境复现试验控制、多轴多自由度振动控制等。 关键词:振动控制;振动试验;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TB534+.2文献标识码:A 自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斗机等多种军用设备因受振动而造成损坏的现象引起重视后,为了更好地模拟产品的真实振动环境、对产品可靠性进行检验,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引入了振动试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动试验在产品的生产、设计以及可靠性、耐久性试验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振动试验系统主要由激振器、控制器、试件以及夹具所组成。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中,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实际的振动环境,激振器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就是如何精确地控制激振器使得激振器产生的振动信号能够与试验要求产生的信号一致,也即需要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性能。由此本文从三方面对振动控制技术进行综述,一是当前振动试验激振设备的发展;二是当前振动控制算法的发展以及在当前的振动试验产品中普遍采用的控制算法:三是当前控制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振动控制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1国内外进展 1.1振动试验激振设备进展 用于振动试验的振动试验激振设备从其激振方式上主要可分为三类:机械式振动台、电液式振动台和电动式振动台¨“1。 1.1.1机械式振动台进展 机械式振动台主要有不平衡重块式和凸轮式两类。不平衡重块式是以不平衡重块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来激振振动台台面,激振力与不平衡力矩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这种振动台可以产生正弦振动,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只能在约5Hz一100Hz的频率范围工作,最大位移为6mm峰-峰值,最大加速度约10g,不能进行随机振动。 凸轮式振动台运动部分的位移取决于凸轮的偏心 收稿日期:2008-01-03 第一作者陈章位男,教授,1965年生量和曲轴的臂长,激振力随运动部分的质量而变化。这种振动台在低频域内,激振力大时,可以实现很大的位移,如100mm。但这种振动台工作频率仅限于低频,上限频率为20Hz左右。最大加速度为3g左右,加速度波形失真很大。 机械式振动台由于其性能的局限,主要应用于要求不高的领域。 1.1.2电动振动台进展 电动式振动台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一种振动试验激振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的,当通电导体处在恒定磁场中将受到力的作用,当导体中通以交变电流时将产生振动。振动台的激励线圈正是处在一个高磁感应强度的空隙中,需要的振动信号从信号发生器或振动控制器产生并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通到激励线圈上,使得振动台产生需要的振动波形。 电动式振动台的频率范围宽,小型振动台频率范围为0Hz一10kHz,大型振动台频率范围为0Hz~2kHz;动态范围宽,易于实现自动或手动控制;加速度波形良好,适合产生随机波形。因此目前主要应用于高频率范围、推力较小、波形失真要求较高的试验领域。虽然目前电动振动台在推力方面已经做得越来越大,已经可以达到35t的推力,但是当它的推力超过10t以后,前述的电动振动台优势不是很明屁,各种因素的干扰也越来越大,而且成本增加很多。同时由电动式振动台的工作原理所决定,在振动试验的过程中,它的台面上不可避免会产生漏磁现象,这对于某些军用产品的试验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需要用电液振动台来进行试验。 1.1.3电液振动台进展 电液式振动台作为振动试验的常用设备之一。它的工作方式是采用电液伺服阀,通过液压控制传动装置产生振动激励。输入的电控信号经放大器放大进入伺服阀,伺服阀把与输入信号成比例的液压油输入液压缸,以驱动活塞并带动台面运动。 万方数据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6? 善s. 曼s. 蓑s. 辎4. 图6模拟结构阻尼比随TLMD频率比变化曲线 模拟结构阻尼比达到极值。频率比在0.96~0.98区间,即频率比在最优值附近改变±1%时,模拟结构阻尼比变化较为平缓且均在6%以上。

实桥通常采用多重TLMD(MTLMD进行减振,为此在室内进行了MTLMD减振性能试验。分别将1~4台频率和阻尼均调为优化值的减振器固定到上述模拟结构上进行试验,得到模拟结构阻尼比随TLMD总质量比变化的曲线如图7所示,按TMD 理论计算的相应曲线亦绘于图7。从图7可知,模拟结构的阻尼比随TLMD总质量比增加而增大,4台TLMD(质量比1.91%时,模拟结构阻尼比达到7.13%,抑振效果非常好。1~4台TLMD 的试验值与同质量比下的TMD理论计算值比较,模拟结构阻尼比分别提高27%、23%、35%和46%,说明新型TLMD双调谐减振器由于同时具有TLD 和TMD的抑振效能,抑振性能在TMD基础上有大幅提升。 图7MTLMD抑振性能的试验值与TMD理论僵对比3.1.3实桥试验 选取九江长江大桥三大拱中2根典型吊杆(C32A32和C10A10,对该新型减振器进行了减振性能实桥试验。在每根吊杆上安装4台活动质量均为10kg的减振器,如图8所示。首先撤下吊杆原有TMD减振器,分别进行激振并得到吊杆自身的自振特性;然后安装试验用新型减振器TLMD对吊杆激振,进行新型TLMD减振性能试验;最后对撤下的既有TMD减振器进行检修,使之恢复最佳状态,重新安装到吊杆上进行综合减振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吊杆C32A32和C10A10在TLMD质量比分别为1.57%与1.56%的情形下, 图8新型TLMD实桥安装 图9实桥试验结果 目标振型阻尼比达到了5.09%和3.58%,阻尼分别提高了50.9倍和35.8倍。对非目标振型,结构阻尼比也有所提高。对比原TMD在质量比为1.9%时,目标振型阻尼比为3%左右,TLMD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TLMD与TMD减振器共同工作时,目标振型的结构阻尼比进一步增加到5.47%和4.98%,非目标振型的结构阻尼比有更明显的提高。

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振动半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振动控制系统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普遍关注。这种保护系统可以用来降低自然灾害对土木工程建筑的损害。文章通过对结构振动控制的概述,介绍了半主动控制装置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机械或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半主动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标签:半主动控制;主动变刚度(阻尼);磁流变阻尼器;电流变阻尼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设备的转速和功率不断变大,刚度减小,对其稳定性的要求也提高,振动问题也就日益突出,机械振动不仅影响飞行器、船舶的寿命,还会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因而如何对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成了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半主动控制技术的控制效果接近于主动控制,而且只需要输入少量的能量即可实现,因而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文章主要介绍几种主要半主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机理、应用和研究现状,并阐述了半主动控制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 半主动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1 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 该控制系统主要是在变刚度控制装置的作用下,使振动物体的附加刚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受控结构的固有频率不断发生变化,有效地避免共振的情况,达到减振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结构的能量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振动能量的吸收、消耗与释放这一过程。 日本学者Kobor i[1]利用主动变刚度系统做了振动台模型试验和原型结构试验,验证了这种控制系统的装置可以改变物体动力参数,且仅需要极少的外界能量,就可以得到十分明显的减振效果。在国内,李敏霞和刘季[2]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制作了类似的主动变刚度控制装置,并进行了一个40t足尺的主动变刚度装置的性能试验,该实验主要研究了电液伺服阀在Passive-on和Passive-off状态下主动变刚度控制装置的力学性能。杨润林,闫维明[3]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主动变刚度(ISA VS)控制系统,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它的有效性。 1.2 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 变阻尼系统由Hovat首先提出[4],它是通过主动调节变阻尼装置,使其阻尼力变化至接近或等于主动控制力,得到的振动控制效果也和主动控制接近。主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郑瑞生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摘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和目前已有的结构振动控制的方法,即被动控制、主动控制等。介绍了各种控制方法的相关理论。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结构振动控制的工程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振动控制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指出了目前我国结构振动控制应用中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被动控制;主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Development and some problems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ZHENG Ruisheng Abstract: The concept and existent type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are introduced, including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and et c. The correspondent control theories of these methods are then introduc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state-of-the-art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The further research lessons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are presented from now on, and som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of our country now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提出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并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第一阶段设计采用第一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结构处于弹性状态,能够满足承载力和弹性变形的要求;第二阶段设计采用第三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结构处于弹塑性状态,要求具有足够的弹塑性变形能力,但又不能超过变形限值,使建筑物“裂而不倒”。然而,结构物要终止在强震或大风作用下的震动反应(速度、加速度、位移),必然要进行能量转换或换散。传统抗震结构体系实际上是依靠结构及承重构件的损坏消耗大部分输入能量,往往导致结构构件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安全的。为了克服传统抗震方法的缺陷,结构震动控制技术(简称结构控制)逐渐发展起来,并被认为是减轻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有效手段。结构消能减震(又称消能减振)技术就是一种结构控制技术,《抗震规范》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对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这种抗震设防新技术的设计要点做出了规定,标志着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已经由科学研究走向了推广应用阶段。 1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 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J.T.P.Yao )教授撰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的概念 ,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结构控制的理论、方法、试验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结构控制的概念可以简单表述为:通过对结构附加控制机构或装置,由控制机构或装置与结构共同承受震动作用,以协调和减轻结构的震动反应,使它在外界干扰作用下的各项反应值被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基于此定义,结构控制的减震机理,可简单地用一个结构动力方程予以说明: g []{()}[]{()}[]{()}()[]{}()M x t C x t K x t F t M I x t ++=- (1) 式中[]M 、[C ] 、[K ]—分别为结构的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 {I }—单位列向量; F (t)—外部作用(包括控制机构或装置施加的控制力、风或可能施加的其他外力)列向量; {}g x {(t)}x 、{(t)}x 、{()}x t —分别为结构在外部作用(或荷载)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列向量;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

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以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考核用) 2013 至 2014 学年 第 1 学期 考核课程: 防灾减灾学 提交日期: 2013 年 12月 20 日 姓 名 程伟伟 学 号 2012010305 年 级 研二 专 业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所在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考核成绩 考核人

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 程伟伟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济南,250101) 摘要:主动控制是一项积极主动的智能化措施,是根据外界刺激和结构响应预估计所需的控制力,从而输入能量驱使作动器施加控制力或调节控制器性能参数,达到减震效果。对目前的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评述,阐述了振动主动控制中主要控制方法和策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Abstraction:Active Control is an intelligent proactive measures, are needed to control the pre-estimate based on external stimuli and response structures, thereby driving the input energy is applied to the actuator control or regulate the controlle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to achieve the damping effect.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active control techniques are briefly reviewed, elaborated mainly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contro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rends. 关键词:主动控制作动器与传感器控制方法 引言:主动控制是指在振动控制过程中,经过实时计算,进而驱动作动器对控制目标施加一定的影响,达到抑制或消除振动的目的。其控制效果好,适应性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的推动下,振动主动控制有了长足进步。主动控制在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越来越多。 正文 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是工程结构抗震领域的新课题。姚治平将振动控制与土木工程相结合,首次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对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动控制在声学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Paul Lueg 就提出了利用主动噪声抵消发代替被动噪声控制,对低频噪声进行控制。由于振动传递远比声音的传递复杂得多,致使主动振动控制的研究共走进展相对较慢,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军备竞赛才促使其迅速发展。纵观主动振动控制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重点突破、广泛探索和重点攻关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年代起,主动控制取得了三项突破,即实现了机翼颤振的主动阻尼没提高了飞机航速;主动振动控制提供了超静环境,保证惯导系统满足核潜艇和洲际导弹导航的进度要求;磁浮轴承控制离心机转子成功,创造出分离铀同位素的新工艺。20世纪50-60年代主动振动控制发展的重点突破阶段。上述成就迅速吸引了众多的专家研究这项技术。于是20世纪70年代变成为空广泛探索主动振动控制在各个工程领域应用的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主动振动技术在几个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当明朗,其中就有控制高挠性土木工程结构振动在、控制,于是,主动振动控制研究进入重点攻关阶段。目前,对主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感器、致动器、动力学建模及其振动控制、传感器/致动器的优化配置等几方面。控制技术分为主动、被动和半主动等类型。主动控制是指在振动控制过程中,根据所检测的振动信号,应用一定的控制策略,经过计算,进而驱动作动器为控制目标施加一定的影响,达到抑制或消除振动的目的。其控制效果好,适应性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主动控制是一种需要额外能量的控制技术,它与被动控制的根本区别是有无额外能量的消耗,是否具有完整的反馈控制回路。与被动控制相比,主动控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要求高,但对于高层建筑或抗震设防要求高的建筑来说,主动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主动控制装置大体上由仪器测量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控制器)、动力驱动系统(作动器)等组成。传感器测量姐欧股的动力响应或外部激励信息;控制器处理传感器测量的信息,实现所需的空置力,并输出作动器

简谐振动模型

第二讲简谐振动模型【教学目标】 1.掌握简谐振动模型一弹簧振子 2.学习计算简谐振动模型单摆的周期【知 识点一】弹簧振子 1 、定义:物体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 条件 (理想化 ) :①物体看成质点 ②忽略弹簧质量 ③忽略摩擦力 2、回复力:指向平衡位置的合外力提供 回复力。 左图:弹簧弹力提供回复力, 小球的平衡位置为O,在 AB 两点间做简谐振动, 振幅为 OA=0B 右图:弹簧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回复力 3 、周期:T m , 由振子质量和弹簧的劲度系数共同决定,与振幅无关。2 K ★运动规律包含振幅与周期 【例】如图所示,是一弹簧振子,设向右方向为正,O 为平衡位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O位移为负值,速度为正值 B O→B时,位移为正值,加速度为负值 C B→O时,位移为负值,速度为负值 D O→A时,位移为负值,加速度为正值 【例】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如图 2 所示,在 t1 至 t2这段时间内() A 振子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不变 B 振子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改变 C 振子的速度方向改变,加速度方向不变 D 振子的速度方向不变,加速度方向改变 【例】同一个弹簧振子从平衡位置被分别拉开5cm 和 2cm, 松手后均作简谐运动,则它们的振幅之比A1:A2=______,最大加速度之比a1:a2=_____, 振动周期之比 T1:T2=______. ★回复力 【例】如图所示 ,物体 A 放在物体 B 上 ,B 与弹簧相连 ,它们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起做简谐运动.当弹簧伸长到最长时开始记时 (t = 0), 取向右为正方向 ,A 所受静摩擦力 f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简谐振动总结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Simple harmonic motion)(SHM)(直译简单和谐运动)是最基本也最简单的机械振动。当某物体进行简谐运动时,物体所受的力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它是一种由自身系统性质决定的周期性运动。(如单摆运动和弹簧振子运动)实际上简谐振动就是正弦振动。故此在无线电学中简谐信号实际上就是正弦信号。 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x-t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定义 如果做机械振动的质点,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或余弦)函数规律,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又名简谐振动。因此,简谐运动常用 作为其运动学定义。其中振幅A,角频率,周期T,和频率f的关系分别为:、 。 科学结论 振幅、周期和频率 简谐运动的频率(或周期)跟振幅没有关系,而是由本身的性质(在单摆中由初始设定的绳长)决定,所以又叫固有频率。 一般简谐运动周期 , 其中m为振子质量,k为振动系统的回复力系数。 一般,若振子受重力与弹力二力等效k=k,但平衡位置为kx=mg时所在位置。 单摆运动周期 其周期 (π为圆周率)这个公式仅当偏角很小时才成立。T与振幅(a<5°)都和摆球质量无关,仅限于绳长<<地球半径。[2] 扩展:由此可推出,据此可利用实验求某地的重力加速度。 周期公式证明 为了使示意图更加简洁,全部假设k=1,这样的话以为F回=-kx(并且在此强调此处负号只表示方向,不表示数值,所以在证明中使用数值关系时全部忽略负号),所以回复力F数值上和在图中的线段长度等于位移x,所以在两个示意图中都是用一条线表示的。 一般简谐运动周期公式证明 因为简谐运动可以看做圆周运动的投影,所以其周期也可以用圆周运动的公式来推导。 圆周运动的;很明显v无法测量到,所以根据

结构振动控制

武汉理工大学 结构振动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 课程: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论 授课老师:周强 学生姓名:吴平 学号:104972081971 班级:土木研0803

结构振动控制 吴平 (土木研0803班)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类。重点阐述了 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不同特点。 关键字: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 Vibration Control of Structure Wupi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and basic principl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Highlighted the differences among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semi-active control and hybrid control. Key words :passive control, active control, semi-active control,hybrid control.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结构 的刚度和阻尼比变小。在强风或强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反应强烈,很难满足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抗风抗震设计方法,即通过提 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是一种“硬碰硬”式的抗震 方法,它很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而且失去了轻质高强材料自身的优势,还不 能满足口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不能因为剧烈振动而中断工作或者破坏的要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在工程结构中开 始得到应用。结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风和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 和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结构控制通过在结构上设置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与结构共同控制抵御地震动等动力荷载,使结构的动力反应减小。结 构控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的高度结合,是结构对策新的里程碑。

第一节 简谐振动(一)

第一节 简谐运动(一)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机械振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它是一种变加速运动。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一运动的特点,就要运用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一运动的理解。 先通过实例介绍振动,在此基础上演示几个做简谐振动的实验:如悬挂的弹簧下吊一个重球的上下振动,单摆、弹簧振子的教学仪器(如图)。设备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利用气垫导轨模拟教科书上的弹簧振子,通过这些演示,使学生认识产生简谐运动的条件和振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振动的周期与振幅的大小无关,在气垫导轨的实验上可通过变换不同劲度系数的弹簧和振子的质量的演示,观察弹簧振子的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但不做定量分析。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机械振动既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又不是曲线运动。引导学生要对弹簧振子运动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加速度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研究这一特殊运动时,仍然依据牛顿定律,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去研究机械振动的特点。所以研究本章内容实质还是对我们已掌握的规律和方法的应用。因此在研究简谐运动的同时,要注意加深对牛顿力学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要在分析简谐运动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研究单摆的振动时,可以通过实验对比说明,单摆的运动是简谐运动。让单摆的运动和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同时投影到白墙上,这个实验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选好适当的摆长。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推导一下,证明单摆运动时也满足F=-kx 的条件。 证明:将摆球由平衡位置O 点拉开一段距离,使摆角小于5°, 然后由静止释放,摆球在摆线拉力T 和重力m g 共同作用下,沿圆 弧在其平衡位置O 点左右往复运动,当它摆到位置P 时,摆线与竖 直夹角为α,如图所示,将重力沿圆周切线方向和半径方向分解成 两个分力F 1与F 2,其中F 1=m gsin α,F 2=m gcos α,F 1与T 在一条 直线上,它们的合力是维持摆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它改变了摆 球的运动方向,而不改变其速度的大小。而F 1不论摆球在平衡位置 O 点左侧还是右侧,始终沿圆弧切线方向指向平衡位置O ,正是F 1 的作用下摆球才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所以F 1是摆球振动的 回复力。即: F 回=m gsin α。∵α<5°;∴sin α ≈α=op l x l ≈。让同学查一下四位数学用表。 在考虑了回复力F 回的方向与位移x 方向间的关系,回复力可表示为:F 回=- ?mg l x 。 对一个确定的单摆来说,m 、l 都是确定值,所以mg l 为常数,即满足F 回=-kx 。所以在摆角较小的条件下,使摆球振动的回复力跟位移大小成正比,而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故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指点迷津】 机械振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一种运动形式,小到分子、原子的振动, 大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