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分流行巴洛克艺术而荷兰出现荷兰画派

为什么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分流行巴洛克艺术而荷兰出现荷兰画派

为什么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分流行巴洛克艺术而荷兰出现荷兰画派巴洛克(Barogue)一词是18世纪开始使用的,它的由来说法不一,可能来自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有不圆的珠子、奇特和古怪等含义。总的来说是一种贬义词,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17世纪这一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较为公正的评价。实际上,巴洛克艺术是对意大利风格主义的对抗,是对16世纪后半期遭到严重摧残的古典艺术概念和形式的复活。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在十七世纪欧洲大部分流行巴洛克艺术而荷兰出现荷兰画派。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以意大利歌剧的产生为标志。意大利歌剧中流传至今的优秀曲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中的古典艺术精品。这些歌曲可称得上是世界声乐作品中一枝独放的奇葩,虽然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仍以主题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旋律声部优美、流畅;钢琴伴奏的织体简洁、纯朴;以及歌唱风格柔美、抒情等特征为世界各地的声乐爱好者和歌唱家们所珍爱。这些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巴洛克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约翰·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亨德尔,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弥赛亚》、《哈利路亚》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

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下面,我们具体的说一下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特点。 旋律作为构成歌曲的首要要素,是人们感受并理解歌曲音乐的最直接载体,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的歌曲具有篇幅短小但艺术表现独立而完整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达作曲家对生命浓缩的感受,展现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作曲家在旋律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曲一般具有音域不宽,音程以级进为主,旋律优美、流畅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音程的大跳,也是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伴奏织体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字低音”,它的运用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织体——基本上是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这种织体的优点在于:它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低声部和高声部这两个基本的旋律线条。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乐谱是根据当时的“数字低音”而编配的钢琴伴奏谱,所以伴奏织体具有上述的特点。 三、演唱风格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曲的演唱和作品一样简单,不矫揉造作,宁静又连贯。演唱者必须严格按照谱面的要求,不能随意加快、放慢或者延长,尤其是有装饰音的乐句,必须认真对待装饰音中的每个音符,使

巴洛克艺术与宗教的链接——试论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特色

巴洛克艺术与宗教的链接——试论17世纪巴洛克艺 术的特色 *导读:每当回顾起西方美术发展的脉络,就会总有那么几 个熟悉的字眼在眼前浮现,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 ------,它们就像…… 每当回顾起西方美术发展的脉络,就会总有那么几个熟悉的字眼在眼前浮现,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它们就像是艺术史链条上的一颗颗珍珠,在属于自己的区间里闪烁着独特的耀眼的光芒。而其中的巴洛克更是以它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无与论比的综合性,向后人展现了无法抗拒的魅力。芬克斯坦在《艺术的现实主义》一书中写到:巴洛克不仅包含了新兴民族的现实主义,也包含着一种由反宗教改革所激发的反动运动,企图使艺术重新首先成为神学的奴婢,同时也是最有钱的豪商和专制宫廷的仆从。巴洛克艺术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充满了辨证的特性。更为我震撼的是它和宗教的链接所具有的风格,以及由此而留给后人的丰富财富。本文试图从巴洛克艺术的宗教色彩展开,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平台上,搜求自己一丝一毫的见解,并以此梳理历史,完善自我。 *一,巴洛克艺术与宗教的最初结缘 今天,说起巴洛克[Baroque],研究艺术史的人或者较有文 化素养的人,大概都不会陌生。它产生于16世纪末期,广为流

行于17世纪,但当时并非就叫这个名称,那个时代的人们给了它不同的称谓,有说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即不圆的珠子,也有说源自意大利语[Barocco],有奇特,古怪,变形的意思。真正使用巴洛克这个名称,则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理论家为了表述和他们的古典主义相对,而向它发起攻击时所采用的。关于巴洛克,有人说它是一种堕落的艺术,也有人说它具有积极的因素。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往往不断地让历史掩盖了真实的面目,巴洛克自然也不例外。 不论翻开西方的历史,铺开世界的地图,还是欣赏达?芬奇的《蒙纳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意大利这个词都会提醒我们,世界的西方有它书写的神话,灿烂的艺术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回头看一下文艺复兴和中世纪,意大利的名字更是写在最最重要的位置,巴洛克产生在这里也就不足为奇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培育出新的艺术,不同的是,巴洛克产生之际,意大利已经因为欧洲商路的转移,再也享受不到过路贸易的好处,加上国内动乱,国内市场缺乏统一,商品经济受到严重阻碍。资本主义不仅不能发展,而且走了回头路。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封建贵族势力的抬头,市民的民主势力的减弱以及教皇领导下的教会为企图消除文艺复兴以来的新的思想和观念,利用一切包括艺术在内的手段恢复教会的威信和地位,掀起反宗教改革运动。因此,在16时世纪就初露端倪的巴洛克艺术并没有因为不是教会所独创而就不被利用,以其发源地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自然成

巴洛克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简论巴洛克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袁野 0943041301 1.巴洛克的历史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 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 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 - 1750年),但年份并不代表绝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时期、浪漫时期。 欧洲文化“除旧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资产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 独立于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学在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艺术上趋势 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艺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林布兰特等,影响都极深远。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占 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 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 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 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 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 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 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 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

对巴洛克风格艺术的理解

视觉艺术原理基础作业 对巴洛克风格艺术的理解 14会计6班戴文浩 js1407605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是珠宝业的行话,专指未经加工的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外,其他地方都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讲求立体感空间感,取材于多艺术领域的特色和精神,突出表现对艺术的追求和大胆,可以说是一种激情的综合艺术,脱离宁静与安稳,追求动态和变化,形式丰富甚至于激烈。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罗马。罗马是当时的教会势力的中心,教会对于艺术创作的规范中,审美方面总是从属于宗教方面的,艺术只是教会使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时意大利世俗政权统治衰弱,作为天主教的中心,教会势力占了上风,为了反对宗教改革,耶稣会开展了大规模工程建设,几乎所有信仰天主教的地区都出现了新式的教堂和学校,注重感官效果、反人文主义的巴洛克艺术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意大利上流社会赞助艺术事业的繁荣景象,反而抑制了艺术的个性或独创性,迫使艺术就范于一种教会控制下的“公共艺术”。由于受不了长期的压迫,各行业的艺术家纷纷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反抗,用表面的遵从圣经及教会教义的事物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来得到不同的表达效果,让人们从一样故事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巴洛克艺术主要包括建筑,绘画,音乐,雕塑,文学,服装和家具等。 绘画方面,画面中的人物和故事场景都是圣经故事里的内容,但是却用强烈的对比和扭曲的神情配上夸张的动作表现性和暴力,发泄对于宗教禁锢人的思想的反抗,以宗教所允许的内容来表现被压抑的情感和愤怒,就是巴洛克风格最好的体现。 从像绘画、雕塑这样紧致的内容中更加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精髓意义,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像》,在巴洛克时期也有同样的一次创作,就是贝尼尼的作品《大卫像》。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贝尼尼的作品中传达的大卫即将要突破疆界束缚爆发的力量之感对观赏者有极强的感染力。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热爱线条,注重素描,而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则非常重视色彩、光影和透视,以明暗来造型,他们喜欢物体逼真而强有力的效果。 在这些巴洛克风格鲜明的绘画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巴洛克时期人们渴望突破重重束缚获取自由的强烈愿望,用大幅的人物故事展现隐藏在圣经故事画面中的性和暴力的压抑感,动态的肢体和扭曲的表情有着极大的震撼力,也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画面中的贵族人物都身着盛装,高调出场,也有着极其突出的嘲讽感。 巴洛克因其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建筑方面集中体现在天主教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从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艺复兴为意大利宫廷带来财富与权势,是世俗与宗教力量的结合。巴洛克则,至少在初期,是与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内部对应宗教改革的革新运动,有直接关联的。天特会议普遍被认定是反宗教改革的开端。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首先在法国--如拉斐特城堡位于巴黎附近、由弗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巴罗克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

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帕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贾科莫·维尼奥拉 直到19世纪末之前,古典柱式一直是西方建筑的本质特征,并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被西方人所认同。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古罗马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建筑学者维尼奥拉(1507-1573)在1562年出版的《建筑五大柱式的规则》更以简单的模矩关系诠释五大柱式,提供更精准运用柱式的方法,表明“建筑书中出现了一种转折,重点不再是对古典建筑的研究,而是由有学问的艺术家对其进行解释,并将这种知识传给后人”。这是建筑理论著作的转向,也是建筑实践的转向。后来的建筑作品在把握艺术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绚丽多彩。您曾经说“持之有故才能言之成理”,他们确实是先找“故”,再说“理”。 罗马耶稣会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要说明一种建筑风格起始何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人们通常会选定一个作品,作为—种时代风格的起点。罗马耶稣教堂就被看做是巴洛克建筑的第一个

巴洛克时期服饰

巴洛克服装风格 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巴洛克时期是指1600年到1750年。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直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 在巴洛克时期,法国成为欧洲的中心。路易十四的太阳王朝时期,巴洛克艺术达到了巅峰。其艺术特征可以形容为过分夸张的激情、过度渲染的富丽堂皇、高昂的气度和感人的情调、形式的对比性和特殊灵活性、强烈的装饰感和动势。 二十世纪世纪九十年代的简约主义在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时下古典主义风潮渗透到时尚舞台的每个角落,饰品设计更是着重于极富装饰性的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服装风格复古情怀的浪漫婚纱也呈现出一派奢华风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层层叠叠的裙摆,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体现得淋漓尽致,再融合现代流行剪裁与时尚元素,像蝴蝶结、褶皱等,创造出亦古亦今的别样风格。大朵的花形头饰是婚纱中最显眼的配件,它可以遮盖整个头顶,也可以绽放于任一侧,令人叹为观止。 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等。 一个艺术时期的风格会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艺术方面,巴洛克也不意外,当时它在建筑、绘画、文学、服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里浅谈一下对服饰的影响: 巴洛克鼎盛时期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起着引领时尚作用。按照法国当时的法令,宫廷里的人必须穿着最新款式。有关最新穿着方式的信息通过当时最初的杂志和通过穿着最新款式的男女时装娃娃广泛传播。由此服装变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快。巴洛克时期的法国服装非常精美奢华。男装有些过分华美甚至过多的女忭化,常采用花缎、天鹅绒和锦缎等华贵面料,并带有人量镶嵌线和刺绣。带有刺绣或花边修饰的衬衫从胸部和腰部突出。从开缝的袖子可见装饰华美的衬衫,在宽人袖U的下面可见层叠花边。1670年前后流行一种及膝长的合体外衣,采用锦缎面料,镶有金银线,钉有金属纽扣。外衣里面是相同裁剪但稍短‘些的马甲。 巴洛克时期服装风格可分为两个时期—荷兰式服装和法国式服装。 荷兰式服装的特色为Lace蕾丝、Leather皮革、Long Locks长发、荷兰时期特征主要是领子。因为那是荷兰盛行的大的披在肩上带花边的方形领子。这种领子叫做拉巴领外衣特征是繁多装饰性强的排扣,同时裤子延长到膝盖,裤腿紧绷着大腿。下面是长袜。女人从这个时候开始不用裙撑,只有西班牙还延续老的传统。裙子常常要有三层套着穿,显起来,一层层的装饰花边。袖子也很有特点,一节节的箍得臃肿。上衣要么齐脖子的花边大领,要么完

巴洛克艺术风格赏析

巴洛克艺术风格赏析 论文摘要: 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巴洛克,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而就是这个在17、18世纪饱受贬义的词,在18世纪后就大放光彩。论文首先从巴洛克的定义入手,推及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的特色、格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深入分析现代建筑如何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建筑如何在中国风建筑中融入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巴洛克建筑又有着什么样的格调和特色。 论文关键词: 巴洛克艺术风格、建筑格调、现代中外建筑及其典型风格、艺术风格及特征、室内风格特点 正文: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及特征: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建筑造型方面利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巴洛克风格的发展及影响: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和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 首先在法国--如拉菲特城堡,位于巴黎附近、由佛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建筑 (一)罗马耶稣会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二)德国班贝格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内景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

论十七世纪巴洛克设计风格

论十七世纪巴洛克设计风格 摘要:十七世纪为欧洲巴洛克盛行时期,也是对文艺复兴样式的变形时期,其艺术特点为打破文艺复兴时代整体造型形式而进行变化。“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 关键字:巴洛克概述巴洛克风格发展影响巴洛克风格特点巴洛克在室内设计运用 正文: 巴洛克概述 17世纪欧洲,尽管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但是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处于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在文化史上一般把十七世纪称之为“巴洛克”时代。“巴洛克”是一种风格术语,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用这个词来批评那些不按古典规范制作的艺术作品。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

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巴洛克风格的在绘画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在建筑与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 巴洛克风格发展影响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巴洛克风格特点 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的简介及其特点

巴洛克艺术 简介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特点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代表人物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为: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1)首先是它的豪华的特色。巴洛克艺术虽是为宗教服务的,有强烈的宗教特色,同时又有浓厚的享乐主义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和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非常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法国古典主义 4.普桑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①普桑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他首次使法国古典主义美术赢得世界性声誉。他敬仰古人的成就,服膺拉菲尔等盛期文艺复兴大师, 一生以次为楷模,不倦地追求那种完美境界。 ②为了获得古典式严谨、严明、和谐的构图和造型,学者型的普桑格外重视理性思考,强调素描的重要作用。 ③普桑把创作"重大题材"的历史画视为最神圣的使命。创作于成熟期的《台阶上的圣家族》、《阿卡狄亚的牧人》等作品,均体现了他 庄严优美的风格和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 ④创作理想风景画也是普桑的追求。《福西雍的安葬》是其代表。 18:18世纪的艺术 罗可可:是从法语ROCAILLE转化而来的,原意是“贝壳装饰”或“岩状装饰”。 定义: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用而来,指18世纪从室内装饰建筑到雕塑,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个方面的一种流行风格。 复杂,波纹,运用了C型、S型,旋涡纹样 特点:主要是以流行、风俗、戏剧的画品。 用色:清淡、幽雅、华丽、(突出蓝绿、银灰、粉红、红、淡紫) 技巧:仙境般的韵染法、朦胧丽色 代表画家:华托、“出发去西苔岛”、“爱之园”、“热尔森画店”、“庭中集会”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及美术史意义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及美术史意义 解释一: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解释二: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解释三: 巴洛克艺术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

巴洛克艺术

巴黎凡尔赛宫,阿波罗和达芙娜,巴黎圣母院 英国塞特维那皇室家具--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巴洛克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巴洛克艺术雕像 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其具体表现为: (1)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 (2)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

17世纪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

?园林?绿化?环保?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8)0320347202 17世纪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 收稿日期:2007209220 作者简介:孙海涛(19772),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赵蓬蓬(19752),女,工程师,淄博大地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淄博 255000 孙海涛 赵蓬蓬 摘 要:介绍了巴洛克时代,通过分析巴洛克艺术对于意大利园林的影响,总结了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探讨了巴 洛克园林的造园因素,以提高人们对意大利园林中巴洛克符号的认识,对于我国的园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园林,巴洛克艺术,符号,造园要素,布局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巴洛克”一词最初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 奇古怪的,因而离经叛道的东西。18世纪末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 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建筑和装饰线条曲折多变、矫揉造作。直至19世纪,这种艺术形式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 巴洛克时代 16世纪中叶~17世纪,是艺术史上的近代中期,许多国家和 地区在此阶段的艺术发展中硕果累累,是一个各国各地区艺术交流频繁至逐渐融合的时期。 早在16世纪末的意大利,就开始形成被称为“巴洛克”的艺术新潮流,并在17世纪上半期进入辉煌阶段。17世纪的欧洲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各流派成多元化并存的时期,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占据主导地位。 巴洛克艺术是一种感官感受的艺术,它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等中。在天主教实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受宗教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据了其艺术形式的主流。 2 意大利与巴洛克艺术 教诲的庇护,使得意大利一直是巴洛克艺术的温床,意大利园林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作为建筑的附属物,花园的建造者往 往是花园别墅的建造者。到16世纪中叶,一种叫做“手法主义”的艺术潮流在意大利流行,表现为力求摆脱法则,不顾结构逻辑,给建筑部件以不适合它们性质的形象处理[1]。这种倾向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中,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巴洛克作为一种美学概念在建筑、绘画上体现得更为具体,花园可以说是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影响然而并不能说就是巴洛克式的。 17世纪意大利的花园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巴洛克风格。大 量地使用蜿蜒的曲线,具有强烈动感的寓言雕塑,各式各样的喷泉和跌水为其显著特征。沿山坡筑成几层台地,建筑造在台上且与园林轴线严格对称;道路笔直,层层台阶雕栏玉砌;树木全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即所谓“绿色雕刻”,花园中座座植坛方方正正,与水池一样讲究对称;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层层跌落,称为“链式瀑布”,象征着湍急的河流。典型实例如罗马东南郊弗拉斯卡蒂(Frascati )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Villa Aldo 2 brandini ,1598年~1603年)、托斯坎纳地区科洛迪(Collodi )的加尔佐尼别墅(Villa G arzoni ,1633年~1662年)、科莫(Como )的乔 维奥别墅(Villa G iovio )以及马乔列湖(Lake Maggiore )的伊索拉贝拉别墅(Isola Bella )的花园等[1]。 3 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 3.1 轴线 巴洛克时期的花园轴线,连接建筑与自然环境。意大利园林 所处的基址为山地,坡度变化很大,其轴线是虚实相结合的。高 低起伏的轴线形成了多点透视的效果,看上去更为突出。加尔佐尼别墅花园平面轮廓由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盾型。高处是大片丛林,中央有水台阶。低处是两层台地,虽然主要建筑物在园外,但中轴线上有一连串大型台阶,轴线突出。意大利园林的场地多为山地,坡度变化大。虚实结合、高低起伏的轴线产生了多点透视的效果,使轴线产生了往园外的延伸感。 3.2 放射形道路和三叉戟式的入口广场 巴洛克时期的园林中还有两个很有趣的结构,即放射形道路和三叉戟式的入口广场,成为其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元素符号。 放射形的路径本身就具有无限延伸的特点,极具张力,是巴洛克时代城市建设和园林的一大特点。其提供了一种通畅便捷的访问路径,能够从各个方向最为便利地到达焦点所在的地方。这种放射形道路、三叉戟式入口和对称性以及放射形的道路 被集成到了这一时代的花园设计中,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花园连续静态的“方形和长方形”,引入了轴线系统以及各种形状丰富的空间形式,这进一步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加尔佐尼别墅分为三部分,入口位于西南方。其南部的入口以德尔波波洛广场为蓝本。罗马的德尔波波洛广场被视为三叉戟式入口广场设计起源,其在17世纪中期被改建成一个巴洛克式的广场。加尔佐尼别墅从椭圆形的入口广场分出三条道路通向花园内部,虽然并非是笔直的道路,但是这种从焦点(入口处)放射而出的道路来源于巴洛克城市的形式。三条放射形道路所夹的两块空地上,又有两个完全对称的圆形喷水池,其对称处理的手法完全来自于德尔波波洛广场的卡洛?拉伊纳尔迪双教堂的布置手法[4]。 3.3 焦点 巴洛克园林的布局继承了理想的巴洛克理想城市的结构脉络,组成了一个主次有序的结构。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府邸居于花园构图的中心,体量宏伟突出。整个花园结构分为作为主焦点的府邸、作为次焦点的入口、广场、雕塑和喷泉等。其间由放射形的道路连接,层次结构清晰,与巴洛克城市结构类似。 3.4 动态的布局 巴洛克的理性主义是以动态的宇宙观为前提的,与文艺复兴 ? 743? 第34卷第3期2008年1月 山西建 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4No.3Jan. 2008

巴洛克美术赏析

巴洛克美术赏析 巴洛克美术是欧洲十七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十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而克服了十六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取信大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十七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是欧洲的十七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艺术具有阳刚气,是宏壮的艺术,追求激昂。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它的运动性,即它的外在形式上强调运动感,运动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都似乎是一瞬间的闪动,他在不断的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和旋律。巴洛克美术作品中常见的是他那强烈的明暗对比,而光线的复杂变化更加强了事物的动感和不稳定性。如鲁斯本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通过抢婚的场面描绘表现剧烈的运动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是他的激情性。巴洛克美术作品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悲伤、欢快、神秘、恐惧等。巴洛克美术不仅外形令人激动,它的内容也是骚动不安的,这与当时动乱不宁的时局有关。如贝尼尼的《阿波罗和达夫娜》运用对角线运动方向的构图表现热烈而矛盾的爱情与瞬间变化的运动;《大卫》则着重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歇止的激情。 第三,是他的空间性。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平面上的,而巴洛克美术则非常重视表现空间和立体感,建筑和雕塑作品也是这样,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如《圣德列萨祭坛》通过人物之间的呼应、衣饰与云朵的漂浮感来体现空间。 第四,是他的豪华性。巴洛克艺术有豪华的特色,由于服务的对象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奢华是它的一大特色。追求明暗对比强烈的素描关系和绚丽明快色彩,场面宏伟,强调艺术形式综合手段。如《圣德列萨祭坛》充分显示出其豪华性。 第五,是他的综合性。巴洛克美术十分强调综合的特点,而且有多种综合形式。一种是建筑和雕塑、绘画的结合;另一种是建筑物本身的各个部分的结合。此外,巴洛克建筑特别讲究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并且巴洛克美术和文学、戏剧、音乐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文学的题材、戏剧的音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这些都是贝尼尼等人最热衷追求的东西,而且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得到反映。 第六,它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作品的题材方面,一般多表现殉教、幻觉、神秘的故事情节。巴洛克美术并未放弃神话题材,不过从比重上看,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巴洛克美术著名的代表画家: 彼得·保罗·鲁本斯,他的代表作品有《亚马逊之战》、《帕里斯的评判》等,他的绘画代表了巴洛克绘画的顶峰,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他以丰富的想象力、魅力的色彩、千变万化的运动突破了学院派的法则,丰富了巴洛克的表现技巧; 尼洛伦索·贝尼尼,他的代表作品有《大卫》、《阿波罗和达夫娜》、《圣德列萨祭坛》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反映宗教和神话题材,没有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作品的局限性。

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及作品

一、巴洛克时期 (1)蒙台威尔第(1567~1643):由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到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牧歌选辑。 2.晚祷(1610年)。 3.歌剧《奥菲欧》。 (2)柯瑞里(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十二首大协调曲OP.6。 2.小提琴奏鸣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亚》)。(3)浦赛尔(1659~1695):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狄多与阿尼亚斯》。2.歌剧《仙

后》。3.歌曲选辑。4.颂歌选辑。 (4)D?史卡拉第(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奏鸣曲集(钢琴、大键琴、风琴均有,可任选)。 (5)库普兰(1668~1733):法国作曲家、风琴家。推荐曲目:1.《皇家音乐会》组曲。2.大键琴作品选辑。 (6)韦瓦第(1657~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推荐曲目:1.《四季》(春)(夏)(秋)(冬)小提琴协奏曲。2.十二首协奏曲集《和谐的幻想》OP.3。3.其它的各式协奏曲数量繁多,独奏乐器,包括小提琴、古中提琴、大提琴、吉他、曼陀林、鲁特琴、长笛、短笛、双簧管、低音管、小号等等,读者们可自行挑选自己喜爱的乐器来欣赏。4.D大调光荣颂RV五八九。5.圣

母悼歌。6.圣母赞美歌。 (7)泰雷曼(1681~167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餐桌音乐。2.协奏曲选辑。3.组曲选辑。 (8)拉摩(1683~1764):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大键琴作品选辑。 (9)巴哈(1685~1750):德国作曲家、风琴演奏家,人称《音乐之父》。推荐曲目:1.《布蓝登堡协奏曲(共六首)》。2.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E大调及D小调双小提琴)。3.管弦乐组曲(共四首)。4.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共六首BWV1001~1006)。5.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共六首BWV1007~1012)。6.大提琴奏鸣曲BWV1027~1029。7.鲁特琴作品(BWV995~1000)。8.管风琴作品选辑(包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