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中的中国女性文化
分众语境下都市女性报刊的品牌策略研究——以重庆《新女报》为例

在《 新女报 》中,它开启 内容 营销 际 、自信的新女 l形象 ,提倡一种新型的 生
性 ,并 以之 为样 本来激励都市生 活中的 的影响力环节是通过建构独立 、乐观 、实
永远 处于疲于奔命 的追赶受众 胃口的路 女报 》中 ,其情感 内容是整份报 纸的核 开端 ,然后这个状 态受到某种破坏 ,出
而言 ,当 以情感为 中心 的内容设 置取得
第三 ,根据 特殊的地理空 间或 者时间对 市生活 中疲惫奔 忙的女性注入一针强心 决 于其影响力如何 。对 于都 市女性报刊
传播对象进行 定位。 《 新女报 》 经过 剂 。比如 ,在 《 在 不以男人论成败 》中 ,
市场调查 和仔细分析后 ,将其 读者定位 号召女性 “ 自己 ,从做一个 自由的人 了 目标传播对象 的注意力之后 ,其 内容 爱 为年 龄在 “ 0 4 岁 ,有一定 消费 能力 开始 ” (《 女报 》,第3 1 ,2 0 传 播就应聚焦于如何提 升影 响力这一维 2— 5 新 6期 09 的职业女性 。这一部分女性是 重庆社会 年3 1 日a 1 月 1 O );在 同一期报 纸 的a 6 度 。在这一环节 中 ,女性报 刊当 以文化 0
媒市场也由以前的 “ 大众”转而为 “ 分 勉力 支撑 。本文拟 以重庆 《 新女报 》为 元 ,形 成 了两 报 一 刊一 网的 战略 发 展
众” , 媒体 的理想受众 由以前针对尽量 例 ,对都市女性报刊的品牌发展策略做 格 局 。 《新女 报 》的成 功 ,很 大 程 度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意识_以电影_满城尽带黄金甲_为例_才凤伟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日益
意义总是带有语言使用者本人的个体风格, 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
与语言使用者所关联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 大众传媒的生存是建立在对主流社会价值和
在自觉不自觉中会入侵这个表达系统,如使 角色规范的内化和传播基础之上的,所以大
用者的社会位置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语言在 众传媒开始成为人们认知和了解社会角色规
参考文献 [1]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的人体形象.社会性别研 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1998 [2] 罗伯特.C. 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等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 Gamman , L. and Marshment, M. The Female Game :Women as Viewer of Popular ,Culture, The women’s Press ,1988 [4]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 学出版社 .2005. [5]/web/webportal/ W3804600/Ulih/A219249.html [6]/0606/2006/12 -19/021@040750.htm
一起,也起到了类似的叙事意义。迎接大王回 同性别的角色预期,所以当传媒所刻画的人
宫时整齐的仪仗队,颇具震撼力的音乐,厚重 物形象片段和观看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所契
宫门的依次打开,衬托出一种男性的威严和 合时(例如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获多或少有
力量;天圆地方的菊花台,代表了传统不可更 过失败的经历且和男性相关联),这个片断就
深远影响。近些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对此 要披上一条“披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美
进行了研究“, 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呼声也越 术服装设计奚仲文强调,宫女未有“披帛”,是
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生产机制研究

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生产机制研究一、绪论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电影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社会意义上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摩登女郎形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角色,成为了民国电影的一大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生产机制,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民国电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摩登女郎形象的概念,摩登女郎是指那些追求现代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她们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时尚、个性等特点。
在民国时期的电影中,摩登女郎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在银幕上展现了女性的魅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摩登女郎形象的生产背景: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摩登女郎形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为摩登女郎形象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元素。
摩登女郎形象的创作者: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主要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人创作而成。
他们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而且在思想观念上敢于突破传统束缚,为摩登女郎形象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摩登女郎形象的表现手法: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得以呈现。
这些手法包括但不限于:镜头语言、服装造型、音乐配乐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摩登女郎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从而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摩登女郎形象的社会影响: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通过对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够为我们今天探讨现代女性形象提供一定的启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民国时期的电影产业不断发展,摩登女郎形象在电影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中被边缘化的女性形象

大众传媒中被边缘化的女性形象作者:龙承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4期[摘要] 大众传媒高度繁荣的今天,毫不夸张的说,传媒即生活,生活即传媒。
在当下大众与现代传媒合营的“狂欢”中,女性作为简单的刻板符号被欣赏,在大众传播中女性形象正被逐渐“边缘化”,成为无言的“他者”。
[关键词] 大众传媒;女性形象;边缘化一、“被看的女人”——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刻板符号约翰·伯格在《看的方法》一书中针对广告中的女性提出了“被看的女人”这一观点。
“男人看女人,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这不仅决定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决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
”在这一模式中,“看”的施动者是男人,“被看”是女人的命运,即便是女人看女人,也是用男性眼光去打量。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了抢占“注意力高地”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所推出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男权社会的审美取向,在父权社会和泛商业化趋势的合力角逐下,女性在不自觉中远离了社会权力核心,走向了边缘。
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性别刻板符号,早已渗透到社会阶层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定势观念作用于媒介,即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不平衡,见诸报端或是曝光镜下的女性形象被逐渐异化,成为了无言的“他者”。
二、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是如何被边缘化的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其名著《第二性》中曾坦言:“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是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依附于…第一性‟男人身后的…第二性‟。
”也许是不满于“千年老二”的历史排名,女性形象开始在时尚杂志、电视广告、电影以及互联网中出现的频率呈现出“报复性增长”,以其青春靓丽、高雅时尚的形象成为了频频出镜的“第一性”。
1、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广告借助电视传播声响具备的强大优势日益成为大众文化中塑造文化认知构架的主要参与者,显而易见,女性形象在这类广告中可谓功不可没。
广告界流传的文案模式:“商品+女人=广告卖点”素来屡试不爽。
试论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基于现代传媒中的性别呈现特征

在 电脑 、 电视 等传 媒 中 , 我们 不用 刻意 搜索 , 就 能看 到这
些 图片 、 视 频 的标 题 : 某 某某 接 拍性 感火 辣 广告 、 某 某 某 美 白
( 瘦 身/ 丰胸 ) 秘诀 … …不难看 出 , 现代 传媒 产生 视觉 冲击 力 内
容选择 上呈 现 出女性化 的特征 。这 种“ 女性 化” 的 真 相 实 际 上
中, 一直 在复制着这 样一个 公式 : 广告=商品+ 女 人 。 从 一 定 意
表 现为不 自信 、 依赖 思想 严重 、 主体 意识不 强 , 创新 、 探索精 神 不够, 普遍 墨守成规 、 循 规蹈矩 。女 大学生 对 自己在 大学校 园 里 的成功 持乐 观 、 积 极 的认 可态度 。 同时 , 她们面 对升学 、 就 业 等有 碍 自己前途命 运 的性 别岐 视现 象 . 大 都缺 乏理性 思考 , 面 对“ 只要男 性 ” 、 “ 男性 优 先” 的招聘 广告 。 她们 很气 愤 . 但 只有 无奈 、 认 命和屈 从 。对 此 . 高校 德育首 先应 当注重 营造 和谐 的 性别 文化 氛围 , 促进女 大学生 实现价 值观 的重塑 。
二、 电 视 广 告 性 别 呈 现 的 特 征
女 大学生 作为知 识女性 中最年 轻 、 最 富有朝 气的 一部分 . 其角 色定位是令 人 瞩 目的 , 然 而进入2 1 世纪 , 一 方 面由 于传统 观念 的影响 、 多种 文化交 互并存 。 使 当代 中 国女 大学 生价值 取 向从一 元到 多元 ,形 成 了多种文 化交互并 存 的现象 :另一 方 面。 现代媒 体的性 别呈现 和性别 角色定 型 , 严重 冲击 着女 大学
产 和消费有 着极 为密 切的关 联 。
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的困境

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的困境【摘要】随着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作为先驱者的女性话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陷入的困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女性话语在当前的大众传媒中的困境有:女性话语被男性的颠覆;女性话语对男性话语的依赖性;女性话语的奴化和异化;女性话语的边缘化。
对女性话语所处的困境作一个解剖,有利于大众传媒最终发展出从主流话语和男性话语的覆盖下崭露头角的女性话语。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话语困境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
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男性的立场和方式表达个体差异,又要承受来自意识形态语境的指责和非难。
随着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作为先驱者的女性话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陷入的困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为了最终发展出从主流话语和男性话语的覆盖下崭露头角的女性话语,我们有必要对女性话语所处的困境作一个解剖。
一、女性话语的被颠覆在现在的大众传媒中,男性话语占据着绝对大的优势,成为媒体的主流话语,从而构筑了男性在媒体语言中的霸权。
随着男性话语的不断泛化,渐渐挤压着女性在传媒中的话语出现频率,并将最终导致女性话语的消失或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一致性。
大众传媒中的男性话语不仅坚信“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第二性”。
在以男性话语为霸权的媒体中,女性记者的成功往往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新闻传播领域,这对长期受男性话语权控制的中国传媒来说,实在是一件幸事。
然而,当女性记者在同男性记者争夺话语权的同时,由于对女性身份的自我强调和性别差异的社会偏见,使得女性记者在男性社会秩序中自我迷失,女性话语文本也在男性话语的视野中被篡改,被颠覆,最终使女性记者成为媒体利用的对象和受众猎奇、观赏的客体。
中国女性文化习题---湖师大精品课程

湖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女性文化》习题答案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女性广告中的女性附属性别观成因

第10卷第3期2010年5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URNAL OF HUNAN MASSM EDI A VOCAT I ONAL TEC HN I CAL COLLEGEV o.l 10N o .3M ay 2010[收稿日期] 2010-04-04[作者简介] 龚琰(1989-),女,湖南株洲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7级影视与传媒专业学生。
女性广告中的女性附属性别观成因龚 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 女性附属性别观认为,现代女性广告发展到今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但仍普遍存在着轻视女性的发展潜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新的品格特征等现象。
女性附属性别观的成因可以从社会价值现状、女性审美心理与广告评判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 女性广告;女性附属性别观;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 G 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10)03-0057-02人类学家海伦费希认为,女性将是21世纪的 第一性 。
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也强调,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向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平衡。
商家于是纷纷出谋划策研讨女性的天性和特质,以共同分享女性广告这块大蛋糕。
但是,广告创作者与监管者就女性形象是否合法的冲突争议依旧此起彼伏。
许多人认为,现代女性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倾向严重,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就是女性附属性别观。
女性附属性别观,强调女性依赖美丽的外貌而建立自信,过分渲染女性对美貌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赖。
例如 2005十大性别歧视广告 的名单就包括太太口服液等十家知名企业的广告。
其中有专家认为,太太口服液广告强化了 女性是附属的性别 这一观念,渲染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女性广告中女性附属性别观的盛起,除了广告创作者本身的认识外,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一、从社会价值现状看依据塔奇曼的 反映假设 理论,受众是媒介运转的必备条件,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媒介必须反映社会价值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中的中国女性文化
摘要:在当代中国,大众传媒是最常见的公众意识交流的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性别社会化和
性别关系,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女性文化。本文从三大大众传媒入手,探讨当代中国女性文化
的形成,浅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女性主体意识的完善。
关键词:中国女性文化 大众传媒 女性主体意识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愈来愈大,女性开始作为传媒内容被塑造、
被关注。一个时代的大众传媒反映出当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价值观,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
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女性文化。
1.影视媒介中的女性文化
在各个传媒中,影视传播是覆盖面极广的一种,其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也比其他几种媒
介更详细更深刻。
动人的面容、性感的身材、靓丽活泼的形象是荧屏女性最常见的特征,近些年来,这也
几乎成为了女明星们的基本条件。虽然现代女性越来越重视自我修养,但更加关注女性外貌
而非内涵这种轻视女性价值的观念人存在于社会,且为数不少。在当前的影视作品中,女性
形象多姿多彩,但以女性为核心的影视作品很少,且女性形象普遍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勾心
斗角、心狠手辣、喜爱纠缠于个人利益和恩怨的形象,另一种则是现在许多高收视率的青春
偶像剧中不断出现的将女性虚弱化、弱智化的“傻白甜”形象。总体来说,无论女性角色设
定是前者还是后者,她们均表现出缺乏理智、长远的目光,且总会围绕依附于男性,这又再
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男权思想:男性天生就是中流砥柱,天生就是决策者,而女性天生
就应依附于男性。这些被工具化的女性形象凸显的是被低估的性别价值,反映了现代社会的
性别理念。
然而我们的思维方法,应该是辩证的,自己究其原因,觉得这种影视人物的塑造,或许
也有一些“动机不纯”,就像写小说一样,要有矛盾冲突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故事,电
影电视也是一样,要投观众所好才能收获收视率,自己略微思索了一下当今网友的主要网络
兴趣:盲目关注弱者,质疑整个社会,希望自己被关注,明星的日常,等等。或许是很多人
还是处于比较浮躁的心理状态,影视制作当人也是瞄准了这些观众的口味,博得观众的好评,
才是他们利益的来源,所以在影视中人物的塑造未免是有些夸大的,它折射出的女性文化也
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准确的。
2.广告媒介中的女性文化
商业广告在现代生活中大量泛滥,无论是电视节目的间隙、网络视频的开头、还是各大
网页中,它都无处不在,而女性在广告中也有着重要的角色。
如汽车广告,有一美人在侧永远比花时间讲述性能功效更吸引眼球,这体现出女性在商
业广告中扮演的“被观赏”角色,女性被商品化,成为男性视觉欲望的载体。又如一些女性
化妆品广告,明明是面向女性大众推广的产品,广告语却从男性视角出发,评价化妆品在女
性脸上使用的效果,将男性变为主体,将女性变为客体,这反映出女性自我角色的丢失。又
如减肥、瘦身、丰胸广告更是无处不在,塑造充满性感魅力而非健康的“苗条身材”,这种
狭隘的审美理想导致了对女性形体审美上狭隘乃至病态的社会追求,而这恰恰反映出取悦男
性的审美追求,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缠小脚”。可见,男权意识仍然渗透在现代女性的思
想意识当中,广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仍然不能完全摆脱“男性附属品”这一标签,女性仍然
处于为他人而美这一角色定位中,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女性的客体和被动角色。
又如洗浴用品、厨房用品的广告几乎都是以女性为主角,女性形象被设定为传统的贤妻
良母——洗衣、拖地、做饭、刷碗、带孩子;而与之相比,许多药品等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广
告则是男性衣冠楚楚地介绍产品原理和功能,周围满是赞许和期待的眼神。广告中的女性忙
碌于家庭琐事,而男性则是惬意舒适地卧于沙发中享受着劳动成果,男性主外、女性主内的
形象仿佛牢牢印入人们的潜意识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男女角色分工的典型体现。
3.网络媒介中的女性文化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迅速的发生着变化。
在网络新闻中,有为数不多的针对女性的报道,而这些报道不少都有“哗众取宠”的目
的,在女性的社会角色前硬生生加上女性定位,抓住“女”字做文章,如“女司机„”“女
明星„”“女大学生„”等,将女性属性作为新闻的卖点。而且网络中女性报道大多集中于
体育、娱乐、社会、生活等非主流领域方面,而在政治、财经、科技等对社会起主导作用的
相关领域,男性报道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女性实际上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
另外,且不说那些时断时现、不经意呈现在眼前的色情网站,即使是大量合法新闻网站
和一些以女性网站命名的商业网站,也仍然将女性作为被窥视的对象,女明星艳照比比皆是,
种种性感女性的竞选也此起披伏。大肆宣扬和报道庸俗低俗媚俗的东西,在女性报道中尤为
突出,很多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迎合消费者需求,对于女性的报道只要稍微能与
性挂上沟的就以“性”为题,把标题做得“性”趣盎然,过多的注意和强调女性的身体,“胸
器”“美腿”“细腰”“香肩”“性感”“风骚”“丰唇”等词语层出不穷,虽然有时仅仅是为了
吸引大众注意力而采取的虚张声势的做法,却使女性与这些性别修辞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4.女性主体意识
有人说,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潜在背景即“我欲故我在”,女性也被商品化、
物化,成为社会的消费对象。我认为并不是所说的那么严重,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女性性别有价观念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和放大,给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带来一种生存压力
和误导:一方面,面对传媒大肆宣扬的难以企及的“美”,女性有对自我形象关注和对比的
心理压力,长期处于被审视的客体地位,不利于女性对自我主体价值的认识和开发;另一方
面,传媒中出现的“美是女人的资本”使女性认为美应是生存的一大追求,从而在自我价值
认定中崇尚唯美主义,而传媒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宣扬的美是为了迎合男性欣赏习惯及心理
需求的,这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在审美活动中的被观赏性和从属地位。
女性的从属地位在文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量文学作品将女性与身体、性及性欲
紧密联系,这与妇女解放宣扬的身体解放和女性解放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渗透于文化中的
各种意识形态掩盖了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系、麻痹和弱化了女性的性别文化判断力,重塑了
女性的“主体性”,使她们自愿接受妻子、母亲的性别角色,甘愿处于社会中的从属地位,
从而接受那些与她们的社会利益不相一致的观念。
女性主体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具体来说是
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
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有学者提出女性主体意识
的觉醒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体,具有人的共性,并按
照人的全面需要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生活;第二,认识到女性的自身特质,塑造与自身生理、
心理相协调的女性气质;第三,能够认识并自觉地承担平衡女性的各种角色;第四,能够正
确地认识男性并与男性和谐地发展。
笔者认为,女性主体意识的完善的基础是性别意识,即女性不应自卑、自弱,而要做到
自尊、自信、自爱,最终走向女性群体的自强、自立;女性要能正确地评价两性关系,坚持
“男女平等”,而非“男尊女卑”、“男强女弱”,也非“女性至上”,不要打着我是弱者的旗
号去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平等,人的性别是平等的,但是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是不平等的,这
是谁都没有办法否认的,包括我们女性。有的东西是由客观的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能与平等
这个概念混为一说,现在很多的人总是抓住这种客观的差异大做文章,这明显是存在逻辑上
的缺陷,在我看来这是极其可笑的。
参考文献:
【1】庄鹏. 浅议大众媒体对女性主义的误导与修正.品牌,2015(3).
【2】彭露.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身体.安徽文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