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甘南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研究

甘肃省甘南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研究
南杰草
【期刊名称】《现代畜牧科技》
【年(卷),期】2024()4
【摘要】草原畜牧业是我国涉藏州县的特色产业,同时也是当地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是随着畜牧业的长期发展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该文对甘肃省甘南州的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180-183)
【作者】南杰草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3
【相关文献】
1.扎实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呼伦贝尔市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2.甘肃省白银市自然生态环境与畜牧业的发展--甘肃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分类研究(之七)
3.甘肃省张掖畜牧业的发展--甘肃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分类研究(之八)
4.从新巴尔虎左旗草原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看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
5.甘南州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设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甘南州调研报告

甘肃甘南州调研报告甘肃甘南州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
在最近的调研中,我对甘南州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撰写了一份500字的调研报告。
甘南州地理位置优越,地势较为复杂,大部分地区都是高山和高原。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特殊,常年北风强劲,日照时间较短,冬季寒冷而严寒。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方面,目前甘南州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农业产量,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甘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等。
各个民族在这个地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甘南州的文化底蕴丰富,汇聚了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和习俗。
这种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甘南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主要的旅游景点包括夏河草原、南无山、措勤县、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风貌和历史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旅游设施的不完善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
此外,甘南州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尽管甘南州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力度,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医院和社会保障机构都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当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甘南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面临着一些独特的发展问题。
在政府的引导下,甘南州正积极推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甘南州将会实现全面发展,并成为一个繁荣而美丽的地方。
甘南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甘南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尚晓兰【期刊名称】《畜牧兽医杂志》【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3页(P139-140,142)【作者】尚晓兰【作者单位】甘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合作7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1甘南是我国的五大草原牧区之一,境内海拔1 100~4 900m,大部分地区在3 000m以上,天然草原辽阔,以牦牛藏羊为主的特色畜种品种优良,草畜资源得天独厚,优良的天然草原草质和牲畜品种为高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传统落后的农牧业发展方式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围绕把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产业培育成甘南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这个中心,依托甘南州纯天然、无污染的高原特色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努力将甘南打造成我国西北重要的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由于八十年代初,在全州推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生产经营责任制,首先解决了牧民吃牲畜“大锅饭”的问题,但牲畜吃草场“大锅饭”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时间草场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度、建设无责的现象普遍发生,草场超载过牧严重。
在全州推行草场承包到户工作,进一步明确牧户对草场建设的责、权、利,使建、管、用相统一,一场深刻的革命在草原上悄悄拉开。
草场承包和草原建设使牧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牧户积极开展“五配套”建设,发展快的牧户已向“六化”家庭牧场迈进,促进了畜牧业由传统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近年来,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集中扶持省、州新农村试点村项目建设和支持“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新农牧村建设稳步推进,高原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畜牧业连年获得丰收。
2.1 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恶化,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天然草场退化的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草场生产能力仍在下降,灾害发生频度增加,草场超载过牧严重,草畜平衡失调。
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畜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畜牧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甘肃省畜牧业发展出现了蓬勃的态势。
目前,甘肃省各类畜禽规模养殖户已超过45万户,近5年中增长了2.8倍;规模养殖场达到2560个,5年间翻了一番多。
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见效最快的支柱产业。
畜牧业已日益成为畜牧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对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正发挥着与日俱增的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甘肃农村牧区社区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建设速度缓慢,在水、电、路、邮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目前仍有一些乡村不通邮路、人畜饮水困难。
交通也不方便,加上居住分散,农畜产品流通成本增高,而且由于地域的限制,使许多农牧区的农畜产品流通不畅。
2、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风险多样化,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的农牧民,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很难对市场供求做出较准确的判断,结果往往造成农业生产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在加强科学技术学习的同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牧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农户获得了自主的经营权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户市场主体地位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户经营规模小,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由分散、各自为政的农户直接进入初级市场,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而且,农牧民的合约化和组织程度低决定了农牧民在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很低。
这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得农户这一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户利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保证。
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的类型、演化及其保护

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的类型、演 * 化及其保护
汪永臻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按照传统方式建造的具有地域 性或民族性特征,供家庭或家族居住使用的民间建筑。以 清朝至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 的梳理、比较、分析认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在其发展过 程中,先后有帐篷、板屋、碉房、土木平房、土木二层楼 房等多种形制的建筑风格;甘南藏区的居民由于不同的生 产、生活方式使其在发展演变中表现出传统型、混合型以 及商业型3种模式;藏族传统民居具有地域适用性强、多功 能的土平屋顶、建材多就地取材、民居内部格局深受风俗 习惯的彩响等特征。
关键词:甘南藏区;传统民居;类型;模式;保护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 kind offolk architecture with regional o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buil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 which is used by Emilies or femiEes. Taking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fi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ystematical card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in the course of their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tents, board houses, blockhouses, civil bungalows, civil two—storey buildings and other form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Because of the difierent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he residents in Gannan Tibetan area have three types: traditional, mixed and commercial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houses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multi-functional Tsuchihira roofi, multi—local materials, and the internal pattern of the house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s and habits.
游牧人口定居模式的应用研究——基于甘南牧区的调查分析

会需 求 , “ 纯 生态 ” 的发 展模式 在甘南难 以奏效 , 只有继 续维 持 畜牧 业 为主 导 , 采取 既 能保 持 区域 草地 生
态 良性 循 环 , 不 影 响 农 牧 民 收 入 的 草 地 经 营 模 式 才 符 合 甘 南 实 际 。保 证 这 一 模 式 有 效 推 行 的 办 法 之 又
[ 键 词 ]甘 南 ; 全 定居 型 ; 定居 型 ; 合 定居 型 ; 用 研 究 关 完 半 混 应
[ 图 分 类号 ] F 2 中 3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编 号] 1 0 — 1 0 2 1 ) l0 8 — 7 文 0 15 4 ( 0 1 O 一 0 00
一
、
研 究 区域 概 况
关 系 着 这 一 区 域 乃 至 中 国 的 生 态 安 全 。 然 而 , 期 以 来 , 注 重 草 地 资 源 的 直 接 消 耗 和 经 济 利 益 , 略 长 只 忽 其 生 态 和 社 会 价 值 , 致 草 场 普 遍 退 化 , 持 续 发 展 阈 值 范 围 缩 小 , 遏 制 生 态 环 境 的 恶 化 之 势 , 解 生 导 可 要 缓 态 压 力 , 强 牧 区 的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 原 封 育 就 是 措 施 之 一 , 须 以 生 态 移 民 为 前 提 , 以 , 牧 人 口 增 草 这 所 游 定 居 工 程 就 成 为 一 项 重 要 而 宏 大 的 生 态 移 民 工 程 。 可 是 , 农 田渐 少 、 口激 增 的 情 况 下 , 视 人 类 社 在 人 忽
源 涵养及 水 土保 障起 关键 作 用 , 此 , 足草地 资 源实 际 , 理 科学 开发 利用 草 地意 义重 大 。 因 立 合
( ) 地 类 型 一 草
甘南藏区农牧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 甘南藏 区农牧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2 . 1 法 制 建 设 的 缺 失
S c i e n c e & Te c h n 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技・ 探索・ 争鸣
甘南藏区农牧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白秀 明 ( 甘 南藏 族 自治州 少数 民族科 普 工作 队 , 甘 肃 合作 7 4 7 0 0 0 )
【 摘 要】 甘 南藏 区农牧村文化建设 虽然取得 了很 大的成就 , 但是 , 甘南藏区农牧村和其他 少数 民族地 区一样 , 是 一种“ 集文化、 自然、 生态、 经济、 社会 、 传 统” 于一体 的综合性的深度贫 困地 区, 在乡 风 民俗的文 明建设方面、 乡村 治安 管理制度 建设 方面及 改造农牧民小富即安 , 不求发 展 的观 念方面都还存在 着很 大的问题 , 本文就 以上现 象进行 了分析 , 目的是 为甘南农牧村 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 关键词 】 农牧村 ; 文化 ; 现状 ; 分析
甘南是一个 以藏族为 主. 藏、 汉、 回、 土等二十几 个民族融会 聚居 区. 以藏传佛教 文化 为主体藏 传佛教具 有丰 富的文化 内涵和优 良的 文化传统 . 在推进藏传佛教 与社会主义社 会相适应 的过程 中, 发挥 着 发 现总结工作 中的新方法新经验 。三是调动农 民 自身力 继承和 弘扬优 良传统 . 不 断丰富和发展 的积极的文化作 用 . 为社会 主 存在的问题 、 量 农 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 的受益者 . 更应该是破解“ 四难 ” 问题 的积 义物质文明 、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服 。中 最好 的解 国佛教协会会 长赵朴初居 士生前一再强 调 . 佛教要从信 仰建设 、 道 风 极参与者。广大农 民最能切身地感受 自己最需要 的是什 么、 决办法有哪些。 要通 过不断提 高农 民素质 、 发挥优势 , 促进其参与破解 建设 、 教制建设 、 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这五个方面加强 自身建设 , 信仰 四难” 问题 的积 极 性 建设是核心 , 道德 建设 是根本 , 教制建设是基 础 。 人才建设是 关键 , 组 “ . 4 农牧 民小富 即安的意识 织建设 是保证 。信仰 建设 一定要 与社会 主义文化 建设 相适应 , 不能我 2 农村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 . 搞好农村 行我素 , 更不能两耳不 闻窗外 事 . 一定要融 为一 体 并发挥激励和约束 引导广大农牧 民 作用 。现代社会对 寺院的道 风建设 中. 寺 院是 当地 群众的精神和文化 文化工作对 引导广大农民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 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 寄托所 在 . 在当地农牧 民群众心 目中的地位在某种程 度上高于党委政 群众摆脱贫穷愚昧 .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 国家 的长治久安 . 生死存 亡 , 所 以我们对农村 府。 因此 , 我们在加强藏传佛 教寺 院的的管理上 . 必须加强寺 院的爱 国 用 尤其是思想、 道德 文化建设 。 搞好农村文 主义教育和法制教 育 . 将 藏传佛教寺 院建设成 为 . 为社会主义社会 , 为 文化建设要 引起高度 的重视 , 化建设是一件既能富“ 钱袋” , 又能富“ 脑 袋” 的千秋大业。在改革开放 社会 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 , 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场所。 的3 O年里 . 我们只重视发展经 济 . 看重钱 . 对意识形态领域 特别是对 在我 国即将实现现代化 的今天 . 甘南藏 区的农牧 区至今还保 留着 出现了与党和政府成 了两张皮 原始 的 、 封 建的部落制度和政教合一 的管理模式 . 在平 时的工作中 , 特 农牧村群众 的意识形态领域放任 自流. 我们要 抓住这次千载难逢 的历史 别是在各类矛盾 纠纷 和刑事案件 的调处上 . 一般不 向当地乡镇党委政 现象和党群关系脱节 的现象 。因此 , 机遇 . 把甘南藏 区的农牧村文化建设搞 上去 . 让 广大农 牧 民群众 , 从盲 府 和司法部 门报告 . 都是 由所在部落 的“ 首领 ” 和寺庙 僧人来 参与调处 工作 . 久 而久之 . 一方 面助长 了寺 管会 和地方老人 组织干预行政 工作 目崇拜和封建迷信 中走出来 农村文化建设 在全国起 步都很 晚. 甘南藏 区的农 村文 化建设 就更 的气焰 . 另一方面也削 弱了党 的执政 能力 . 削弱 了党和政府在群 众中 不用说 了. 因为 , 甘南发展相对滞 后 . 现在甘 南的经济才在起 步阶段 , 的威信 。 从 而乡镇党委政府和 司法机关在僧人们和 当地群众的心 目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将 甘南藏 区的经济发展 与农 牧村文化建设齐头 形 同虚设 , 视而不见 , 只有需要时才想起。工作方法简单 . 面对 突发事 所 以. 没有文化的经济是个畸形儿 , 只有文化与经济共 同发展 , 社会才 件, 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 。工作上不积极主动 . 依赖性太强 , 缺乏 主动 并进。 会走向真正的和谐 让群众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 . 一 l f , 灵 深处受 到触 性和创造性 。不能积极主动地履行乡镇党委政府的职权 . 缺 乏依法行 动。 激发农牧 民群众新 的创业热情。 让广大农牧 民群众真正懂得有钱 政的能力和独立处理纠纷的能力 有事不关己 . 高高挂起的思想。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摘要:本文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的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在青藏高原东北处,地形错综复杂,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地貌以山原区、峡谷区与山地丘陵区为主,其气候特点属于大陆性季节气候,全州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日照长短也各不相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矿产、植物、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其第一产业为农林牧渔业及其相关服务产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改善,无论是产业的规模,还是其运营模式,都在试图向国际化标准靠近,而作为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及偏远山区来说,其经济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农产品及畜牧业的发展,而农产品及畜牧业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农村推广实行三变改革的引领下,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为使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得到更好的配合利用,把一部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加以整合,使其规模得到扩大;在流动资金方面,为了让农民使用资金更加便捷,建立了相关的机制,这些措施加快了农牧民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更多的农民走向科学致富道路。
其具体的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各种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社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产量和效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几年,在政府提出的扶贫、脱贫及帮扶政策的指导下,领导们通过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更具特色性,使其服务对象更准确单一,分工更加明确。
2.政府提倡的针对农村的三变改革初见效果,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的吸引带动下,农牧民把自己的土地及流动资金转给合作社,使自己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以便能获取更多稳定的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与对策
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刘汉丽
一、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牧
民生活质量、结束牧民游牧历史、减轻政府管理成本、推进
牧区走向小康的重要途径。是继牧区实施草场承包制以后,
牧区第二次大发展的标志性举措。目前,甘南州牧民定居点
建设的范围共有6个县(市),24个重点牧业乡,17351户,
10.06万人。近年来,结合牧区草畜双承包、退牧还草、易
地搬迁等政策,甘南州将改善牧民住房条件作为实现牧民定
居、推进牧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牧民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省、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使全州的6659
户牧户基本实现了定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区生产生活
条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但目前仍有6686户牧民居
无定所,占牧户总数的50.1%。在已实现定居的牧户中,拥
有砖木结构瓦房的1931户,仅占总牧户和定居牧户数的
11.13%、29 %,其余均为简易、临时住房,房屋狭小、简陋,
建房用材质量差,只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离经济实用住
房相差较远。
二、影响牧民定居的关键问题
牧民定居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居住
方式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的跃迁,社会观念的变更。实践
证明牧民定居可以缓解草畜矛盾,有效遏制草场退化,有利
于提高牧区综合效益。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
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和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目前,
甘南州牧民定居点在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等方面与畜牧业发
展速度仍然不相适应,关键是大多数定居点远离城镇,交通
不便,信息不通,定居点相对分散,科技、教育、医疗卫生、
人畜饮水、照明、通迅、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由于资金紧缺,
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定居牧民仍然过着靠天养畜、
靠天吃饭的放牧生活,农业受制于“天”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畜产品不能够及时进入贸易市场,二、三产业基本空
白。牧民定居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保障,牧民定居后干什
么、靠什么生活的问题没有解决,给定居牧民留下了后顾之
忧。定居点牧民房屋建设比较原始简陋狭小,建筑面积多在
45平方米以下,且采光保暖性能差,不能适应牧民长期定居
的需要。
三、牧民定居工程取得成效应采取的保障措施及对策
如何使牧民定居工程取得切实成效,促进甘南州畜牧业
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结合近几年全州各县(市)牧民定居建
设的实践和牧区发展现状,借鉴外地经验,笔者认为,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必须结合小城镇建设推进牧民定居。牧民定居与小
城镇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牧民定居为小城镇建设提供
人口、资金等要素的聚集,小城镇的发展则为定居牧民创造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为此,甘南州必须加快小城镇
建设的步伐,为定居牧民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服务,加大引
导牧民群众向小城镇、乡镇聚居的力度,给仍然过着游牧生
活方式的牧民群众一定的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让他们
到城市参观、学习,接受新生事物,从而使广大牧民群众能
够广泛接受现代文明洗礼(1)。结合小城镇建设,甘南州牧民
定居具体作法(2)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积极
引导条件较好的牧民向县(市)所在地城市聚集,促进二、
三产业发展,通过商贸流通和兴办畜产品加工业,加速牧区
社会分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使游牧生产向现代生产迅速
转变;第二种模式是在乡镇所在地定居,同时在夏秋季牧场
建简易住房和接羔棚圈,老人孩子长期定居,牧民由四季放
牧转变为二次迁移转场(定居点夏季牧场);第三种模式是
在村庄集中定居,目前甘南州大多数定居点都是此种模本或
照此模式进行,这种定居的经济成本、距离成本、心理成本
虽然低,但长期以来发展相对落后,居住点仍然很分散,只
能作为一种过渡模式,今后应逐步引导牧民向乡镇所在地或
县(市)所在地、公路沿线集中定居。
二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民定居。传统畜牧业产业链
条短,属于低附加值产业,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经济优势,难以解决牧民的收入及就业问题。为此,必须调
整产业结构,发展草畜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人工牧草种
植、饲料、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现代畜牧业体系,为定居后
的牧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以此来解决和实现牧
民定居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从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
民定居发展。实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草畜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牧业向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性牧业转变;
实现由经验型、资料消耗型的粗放牧业向科技型、资源节约
型集约牧业转变,从而为牧民定居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建立健全定居点服务功能,使定居点牧民的生产
生活得到保障。牧民定居点各项配套功能及发挥的作用怎么
样,直接关系到定居点整体建设成效和水平,它对于方便居
民,凝聚人心,保障服务,优化生活和实施管理工作十分重
要。因此,在牧民定居点要把小区服务功能建设摆在与住房
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结合农牧村电网改造、公路建设、“村
村通”、人畜饮水等项目工程,同研究、同安排、同实施、
同完成,确保各项公益设施健全,协调配套,功能齐备,努
力为定居牧民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卫生、安全和精神文化
丰富的现代生活区。
四是选择与牧民基本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住房修建模式,
保证修建的房屋经济实用。根据甘南州高寒阴湿气候特点和
牧区基本生活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差异,甘南州建筑设计所为
牧民定居房屋建设设计了三套方案,这三套方案中(3)图一较
为实用,每户建筑面积65.5平方米,造价约3.0万元,经
济实用,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大多数牧民都能修建。有条
件的牧户,也可参照设计图三、四方案进行修建,但造价较
高,成本大。
参考文献:
(1)蔡有义〃浅谈牧民聚居新趋势—从天峻县快尔玛聚居区建
设看牧民定居新路子[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7,5:75-77。
(2)侯东民〃草原人口生态压力持续增长态势与解决方法—经
济诱导生态移民工程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4:
63-69。
(3)甘南州建筑设计所〃《甘南州牧民定居点建设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