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doc资料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doc资料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doc资料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

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

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

1.1 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的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 但是口服吸收差, 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分析结构表明, 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 C2 羧基与 C6 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 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 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 末端酯键位阻较小, 易于发生酶促断裂, 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 自动分解, 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 产生药效, 生物利用度提高 3~5 倍, 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 99% )。

1.2 磷酸酯 / 磷酸盐类前药

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类前药表现出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的磷酸酯酶快速的转化为原药[3]。

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的胃肠外使用的有效前药, 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都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的水溶性很低(24 μg·mL- 1 ) ,很难有效给药,因此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

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他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而完全的转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加, 使其水溶性增加( 140 mg·mL- 1 ),可制成 50 mg·mL- 1稳定的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 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消除了苯妥英的药物相互作用[4]。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碳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对应的酯相比对酶的稳定性更好,碳酸酯是羧基与醇基的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羧基与氨基的衍生物。大部分碳酸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前药需要酯酶的参与来释放原药。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 11)是亲脂性抗肿瘤药物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的水溶性氨基甲酸酯类前药,它代表了一类能够增加水溶性的可电离的药物前体[5]。在分子中,二哌啶基通过氨基酸甲酯与喜树碱的酚羟基相连,主要通过羧酸酯酶在肝脏内转化为喜树碱。二者均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 - - 内酯环和羧酸酯(内酯环开环),其中内酯环为活性形式,该两种形式处于pH 依赖的平衡中。静脉注射伊立替康,喜树碱 Tmax 可以达到 2.3h,且前药的毒性剂量范围没有改变。

1.4 酰胺类前药

含有羧基和氨基的药物酰胺是羧基与氨基的衍生物,但是,酰胺类前药的应用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其在体内具有相对较高的酶稳定性。酰胺键可以被体内的羧酸酯酶、多肽酶和蛋白酶水解。引入酰胺键通常是为了提高口服吸收度,这主要是通过合成小肠摄取转运体的底物来实现的。

desglymidodrine(DMAE)是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选择性的α1 受体激动剂,DMAE的生物利用度只有50%。在DMAE的氨基上引入甘氨酸基团制成它的前药米多君(midodrine),由于米多君是hPEPT1的底物,经由hPEPT1介导的转运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93%。前药米多君经吸收后主要在肝脏以及体循环中由未知的多肽酶转化为活性药物[6]。

1.5 肟类前药

含有羰基、脒基和胍基的药物肟(例如酮肟、氨肟和胍肟)是羰基、脒基和胍基的衍生物,这就为缺少羟基、氨基或者羧基的化合物修饰提供了机会。肟可以被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水解。肟,尤其是强碱性的脒基和胍基的肟,可以提高原药的吸收度和膜穿透能力。

美拉加群(melagatran)是第一批口服的凝血酶直接抑制剂,但由于它是一个两性离子,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3%~7%,因此研制出他的双重前药Ximelagatran,在美拉加群羧基末端添加一个乙基酯,脒基末端生成一个肟基26。释放原药美拉加群需要两步代谢反应,大部分氮肟在肝脏内被细胞色素

P450 还原为脒,还有一部分发生在小肠。乙基酯在在肝脏内由羧酸酯酶水解为自由的羧基。imelagatran 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比美拉加群提高了20%[7]。

前药策略的应用

2.1 提高药物的吸收度

导致一个潜力药物的口服吸收度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溶性差、渗透能力低、是P糖蛋白的底物、在肝脏代谢过于迅速等等。这里主要讨论一些常用的提高口服药物吸收度的前药策略,包括提高药物的水溶性、脂溶性以及利用载体介导的吸收。

2.1.1 提高药物的水溶性

通过组合筛选得到的候选药物中有将近 40%的药物水溶性很差,低于10μM。有时利用常规的制剂技术,比如说成盐、粒子粉碎、添加增溶剂、生成络合物等,也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时前药策略就为水溶性差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方案。

2.1.2 提高药物的脂溶性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 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 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1.1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勺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B-内酰胺类抗生素匹 氨西林(Pivampicillin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 1.2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 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 类前药表现出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的磷酸酯酶快速的转化为原药[3 ]o 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 )的胃肠 外使用的有效前药,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都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的水溶性很低(24卩g ? mL 1 ),很难有效给药,因此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他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而完全的转 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加,使其水溶性增加(140 mg ? mL1 ),可制成50 mg - mL 1稳定的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消除了苯妥英的药物相互作用[4 ]o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含有羧基、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碳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对应的酯相比对酶的稳定性更好,碳酸酯是羧基与醇基的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

新药设计与开发期末考试复习题版三

新药设计与开发复习题 名词解释题 1.H2受体 是组胺受体的一个亚型,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血管和心室、窦 房结上,可引起胃酸分泌过多,血管扩张、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等生物效应。 2.H2受体拮抗剂 主要用于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很有价值 的一类药物。 3.前药原理 前药是一类由于结构修饰后的化合物分子中的活性集团被封闭了起 来而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前药原理是用化学方法把具有生物活性的原药转变成为体外无活性 的衍生物,后者在体内经酶解或非酶性水解而释放出原药而发挥药 效。 4.先导化合物: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 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 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5.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6.受体:指能与激动剂高度选择性的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 生物大分子或大分子复合物。 7.受体扩散剂: 8.软药:是指一类本身有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 内呈现药效并达到治疗目的后,按预料的代谢途径和可控的代谢速率 的代谢,转变成无毒、无活性的代谢物。 12、合理药物设计 学生答案: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脂水分配系数 学生答案:P-Co/ Cw化合物在互不相溶体系中分配平衡后,有机相的浓度与水相中的浓度的比值。 双前药 学生答案:无活性的药物分子在体内经过两步转化释放出有活性的药物。 定量构效关系:用数学模式来表达药物的化学结构因素与特定的生物活性强度的相互关系。 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的作用与体内特定受体或酶的相互作用有关。其活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密切。 简答或其他 1、计算机工作站软件系统组成? 答:(1)数据库;(2)参数运算系统;(3)数据转换系统;(4)解析 系统;(5)预测系统;(6)显示系统;(7)操作系统 计算机数据库、数据转换系统组成? 答:数据库:包括了各类化合物数据、分子结构数据、基团参数数据 和生物活性数据等。数据库系统的软件中包括操作系统(O S)、数据 库管理系统(DBMS)、主语言系统、应用程序软件和用户数据库。 数据转换系统组成:数据转换管理系统主要由数据提取、数据转换、数 据加载和数据检查等模块组成。 2、新药设计的经典原理和方法有哪些?(PPT) 答:经典方法:前药原理,软药原理,拼合原理,生物电子等排 原理,相似原理等;一般方法有类型演化和结构优化等 3、类似物设计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答:目的是为了获得比先导化合物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少,便于合 成的新药。结果:药效保持或更好,药效减小或消失,毒副作用减 少,新的药效。 4、Me too、Me better、Me new? Me too:键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即运用一些公知的、成熟的理 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等,去研发出“价廉质优”的已有 产品。 Me better:运用一些公认的、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 利保护去发明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新物质,从而形成专利新 药。 Me new:是以大量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以独特的资 源优势为基础,应用已有筛选模型发现的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 物。 三者关系:尽管将新药研发中的创新活动简单地归纳为me-too、 me-better和me-new有些偏颇,但基本上还是能够反应出其中的技术 含量和创新程度,或者说在更大的程度上能够反应出对新药生产的保 护力度。即一个me-new类创新药物的诞生,必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进行的,必定其中蕴藏着一系列me-too和me-better的创新过程。 5.软药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整个分子是先导物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结构极相似 易代谢的部分能被酶水解,但分子骨架是稳定的 易代谢部分的代谢是药物失活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通过易代谢部分的代谢附近的立体和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代 谢速率 代谢产物无毒,低毒或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

软药设计的研究进展

[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10(2):143. 〔3〕 Lu J,F eng X,Sun Q,et a.l E ffect of si x flavonoid co m-pounds fro m Ixeris sonchifo lia on sti m u l us-i nduced super- ox i de generation and tyrosy l phosphory l a tion i n hu m an neu- trophil s[J].C lin Chi m A cta,2002,316(1-2):95. 〔4〕 封锡志.抱茎苦荬菜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6. 〔5〕 M a Jiyuan,W ang Zhengtao.Sesqu iterpene lactones fro m Ixeris sonchifoli a[J].Phy toche m istry,1998,48(1):201.〔6〕 Feng XZ,D ong M,G ao ZJ,et a.l Th ree ne w triterpeno i d saponins from Ixeris sonchi fo lia and the ir cy t o tox i c acti v ity [J].P lan t a M ed,2003,69(11):1036. 〔7〕 孟宪贞,倪素芳,索鸿勋.苦碟子化学成分的研究1.扩冠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J].中草药,1981,12 (12):4. 〔8〕 柳晓琳,金艳书.苦碟子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性研究[J].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1):7 〔9〕 Y ee SB,L ee J H,Chung HY,et a.l Inhi b itory effec ts of luteoli n iso lated fro m Ix er is sonch i foli a H ance on t he pro l-i ferati on of H ep G2hu m an hepatoce ll u l a r carcinom a ce lls [J].A rc h i ves of Pharmacal R esearch,2003,26(2):151.〔10〕 Suh J,Jo Y,K i m ND,et a.l Cyto t ox ic constituents o f t he leaves of Ix eris sonchifoli a[J].A rc h i ves of P har m acal R e- search,2003,26(3):289. 〔11〕 冯玉书,桂绿荷.抱茎苦荬菜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J].中草药通讯,1979,3:31. 〔12〕 程芳,张红梅,张宏文,等.苦碟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及其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1999,8 (4):28-29. 〔13〕 卫荣,林港祥,秦忠明.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素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23(4):59. 〔14〕 K i m Ja i-Y oung,O h Se-w on,K oh Ji n-Bog.E ffec ts of godul baeg i po w er on gro w th,prote i n and li p i d concentra- tions in rats[J].H e m guk Sikp u m Yongyan g Kwahak H oech i,1998,27(3):525. 〔15〕 Sohn H ee Sook.Effects of Ix eris sonchif o li a H ance.diet on li pid m etabo lis m and li ver f unction o f rats ad m i n i steredw ith ethano l[J].H anguk Yon gyang H ankho echi, 2001,34(5):493. 〔16〕 Bae Song-Ja,R oh Sung-bae,Jung Bok-M.i E ffects of godu l baeg i ex tracts on the stab ility and fl u i d ity o f pho s- pho li pid li poso m a l m e m branes[J].H e m guk S i kp um Yongyang Kwahak H oechi,1998,27(3):508. 〔17〕 谢湘林,周鸣,刘宏雁.苦碟子口服液对小鼠及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2004,30(5):721.〔18〕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部分),内科心系分册[S], 2002.492. 〔19〕 邓意辉,刘丹,吴琼.苦碟子注射液中腺苷的含量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6):431. (收稿日期:2005-05-24)软药设计的研究进展 赵兴茹,李 坤,王淑月(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 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07(2006)02-0096-03 药品专利法在我国的实施,给我国的新药开发带来机遇和挑战,促使我国药品生产由仿制向创制转轨。根据我国国情,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为主攻方向〔1〕。根据代谢酶与药物分子结合的规律性和选择性对原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而制备的软药,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了疗效,为当代新药开发的一个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药物设计及指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了方便。 1 以药物代谢为基础的软药设计 软药是产生药理作用后,按预知和可控的代谢方式,经一步代谢失活,代谢产物无毒性且不蓄留在体内产生有害后续反应而迅速排出,缩短了体内过程,避免了有毒中间体的形成,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治疗指数〔2〕。 1.1 软类似物的设计 在已知药物的非活性中心,引入易代谢的结构部分,并要求该结构的代谢产物不具有明显的毒性和生物活性〔3〕。软类似物的一般设计原则为:(1)利用电子等排原理进行结构改造;(2)易代谢部位能被代谢酶水解,分子骨架稳定;(3)易代谢部位为药物代谢失活的主要部位; (4)代谢产物不产生高度活性中间体;(5)通过易代谢部位附近的立体或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反应速度。如季铵型抗胆碱药(见图1),其分子结构以季铵醇为基本骨架,酯基和季铵部分间隔两个碳原子,水解生成季铵醇和酸,季铵醇为活性化合物,可进一步形成抗胆碱能化合物或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引起毒性。设想若酯基与季铵仅间隔一个碳原子,形成的代谢物可迅速水解为简单化合物排出体外,减少了毒性〔4 〕 图1 季铵型抗胆碱药及其软药的体内分解反应 1.2 活性代谢物的设计 研究药物体内代谢是发现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活性代谢物的设计原则为:当某一药物发生氧化代谢可能经过有毒活性中间体时,应选用最高氧化态的活性代谢物。药物在体内代谢经过一相代谢和二相代谢两个过程。 1.2.1 一相代谢物设计 一相代谢物即药物的氧化过程,是药物转化为极性较高的化合物,易于体内的吸收和转运。如对乙酰氨基酚、羟布宗、奥沙西泮等为一相代谢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汀的氧脱乙基代谢物,但对乙酰氨基酚较非那西汀作用更强,且不易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溶血性贫血〔5〕。 96西北药学杂志 2006年4月 第21卷 第2期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关键词:前药原理结构修饰新药设计 进入21世纪H我国新药研究从仿制向创制转轨已成共识。然而,新药创制是系统工程,需 要多学科协同作战,难能一蹴而就。但是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服药的重要性不亚于吃饱穿暖,是迫在眉睫一天也不能或缺的国计民生大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新药研究应以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作为主攻方向【1】。前药原理是将已知有生物活性而又存在某些缺点(如:生物利用度差、性质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有异味等)的药物经结构修饰制成新药即前药,后者体外无活性,在体内分解释放出原药产生药效。与原药相比,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又克服原药的缺点。前药属于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类型,其特点为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因而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适合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既有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新药研究工作的发展,现按照结构修饰类型综述有关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1、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 1.1成酯前药设计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极性大是影响口服吸收的关键,将羧基成酯,发现其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血药浓度达不到峰值,其原因是氨苄青霉素分子中羧基邻位的两个甲基占有较大空间,其屏蔽作用阻碍酯酶水解所致。而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近几年!这种双酯前药设计广泛应用于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中* 1.2成醛前药设计 含羧基药物制成醛基前药,可增加原药的脂溶性,显著提高口服吸收效果,增加血药浓度。如氟哌酸,为广谱抗菌药,作用强但口服吸收不完全,只有给药剂量的35%~40%,其原因为分子中羧基与哌嗪环上的氮原子成两性离子,不易透过生物膜,做成酯不理想,做成醛以后,在体内经氧化形成,!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因而含羧酸药物成酯不理想时,可考虑做成醛化物一试* 2 含羟基药物的前药设计 2.1氨基酸酯前药设计 氨基酸的羧基与母药的羟基成酯,其氨基与无机酸成盐!以增加药物水溶性。如甲硝唑-N,N-二甲基甘氨酸酯盐酸盐,水溶性好,血浆浓度高,但水溶液不稳定,需在临用前配制.其原因为分子中的氨基在制pH值为3~5下质子化,有强的吸电子效应,活化了酯羰基,易受OH-离子进攻,使酯键断裂.研究发现,若在酯基和氨基之间引入一个苯基,使成为N-取代的胺甲基苯甲酸酯,可完全阻止氨基对酯键的影响,又不影响体内酶促水解反应,如甲硝唑的这种前药水溶性比母药增加,水溶液稳定性增加,同样条件下可保存14年。

新药设计作业

三种药物设计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新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以及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而结构拼合、软药原理和前药原理越来越成为设计和开发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为新药的研制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就目前有关结构拼合、软药原理和前药原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类、发展趋势及其在研制新药的先导化合物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药物设计原理;先导化合物;新药设计 拼合原理 1药效结构拼合的发展 早在19世纪中叶,研究人员就将两个药物的基本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中,以期获得毒副作用小、药理效应相加的新药的设想。当时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可用于临床的例子不多。随着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这一“拼合”设想,逐渐得到完善,且已成为“拼合原理”、广泛用于新药设计之中。拼合原理主要是指将两种药物的药效结构单元拼合在一个分子中,或将两者的药效基团通过共价键兼容于一个分子中,使形成的药物或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少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或是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同完成治疗作用[1]。目前国内外许多制药公司和研究所,正致力于应用拼合原理研发新药。由于应用已知疗效的药物拼合新药,基于原料药的药理作用不难预测出拼合出的新药的药理活性,这就使新药研发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基础,从而缩短了新药研发的进程。药物拼合已经作为发现新药的快速和有效手段,成功地应用在多种药物的合成中。 2药效结构拼合分类

2·1按药理分类 2·1·1将两个作用类型相同的药物或同一药物的两个分子拼合在一起 这类药物的合成是为了产生更强的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或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等,构成的两个原分子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类型。 2·1·2将两个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拼合在一起 如苯丁酸氮芥是抗肿瘤药,但其毒性较大,副作用较多,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罗氏公司设计以甾体为其载体,增加其靶向性,来减少它的毒副作用,这种思路指导下将泼尼松龙和苯丁酸氮芥拼合形成抗肿瘤药泼尼莫司汀,其对前列腺癌的选择性显著提高,降低了苯丁酸氮芥的毒性。 2·2按结合方法分类 在Perez的论文中,两种药效团之间的拼合分为“重叠式”和“链接式”两种类型。 2·2·1“重叠式”类型 是将两种药效团之间共同存在的结构单元(一般为氮原子)杂交在一起,两种药效团结构变化不大,新生成的杂交分子充分利用了两种药效团之间的结构部分相似性。 2·2·2“链接式”类型 是将两种药效团之间的两个氮原子用一种合适的连接基团杂交在一起,分子结构变化较大,这个连接基团称之为“连接体”,不同的连接体构成了不同的设计策略。 2·3按反应类型分类 2·3·1成酯拼合 这一类型目前在药物拼合中应用最广,一种药物分子中羧基与另一种药物分子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 1.1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的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 但是口服吸收差, 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分析结构表明, 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C2 羧基与C6 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

新药设计与合成复习资料

软药 是容易代谢失活的药物,使药物在完成治疗作用后,按预先设定的代谢途径和可以控制的速率分解、失活并迅速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药物的蓄积毒性,这类药物被称为软药 前药 将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或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称为前体药物,简称前药。 硬药是指具有发挥药物作用所必需的结构特征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不发生代谢或转化,可避免产生某些毒性代谢产物。 软药与前药的异同点:都是进入体内后都可按预期方式发生代谢。区别在于软药本身有活性,代谢的结果是失活;而前药本身无或低活性,代谢的目的是活化。软药与硬药都是有效药物,不同的是软药在体内呈现药理作用后,极易被代谢失活(毒),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毒性;而硬药基本不经历代谢过程以原形排出。 先导化合物 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 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因先导化合物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活性不够高,化学结构不稳定,毒性较大,选择性不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合理等等,需要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进一步优化使之发展为理想的药物,这一过程称为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先导优化方法:经结构剖析与改造,确定与药理活性有关的药效基团,根据不同的目的,(改善药效学或药动学性质),通过生物电子等排体,前药原理,拼合原理以及类似物和拟肽设计等进行构效关系,定量构效关系或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发现一大批具有相同基本结构的优良药物。 定量构效关系(QSAR ) 是药物活性与化学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电子等排体:电子等排体是指具有相同数目的原子,相同的电子总数,相同的电子排列的原子或分子,离子,因而又称为同电异素体,例如,—COO —、—CO —、—NH —、—CH2—等基团是电子等排体,—Cl 、—Br 、—CH3等也是电子等排体。 生物电子等排体:凡是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又能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基团或分子。 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包括Grimm 的氢化物替代规律及Erlenmeyer 定义所限定的电子等排体。取代基团的形状、大小和外层电子构型大致相同,组成基团的原子数、价键数、不饱和程度及芳香性等方面极其相似, 按照Erlenmeyer 氢化物取代规律可分为一价、二价、三价、四价及环内等价5 种类型 。 非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体不符合Erlenmeyer 的电子等排定义,基团的原子数可以不同,形状和大小变化亦较大,但保留了原基团的pKa 值、静电势能、最高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空轨道等性能,因而仍显示相应的生物活性,如—CO —和—SO2— 以及 —SO2NH2 和—PO( OH) NH2等 电子等排体的应用:1环与非环结构及构象限制。如己烯雌酚和雌二醇。2可交换的基团。如磺胺类药物。3基团反转。如哌替啶是一个哌啶的乙酯。 合理药物设计 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生物大分子(受体或酶)的三维空间结构来模拟与 其向嵌合互补的天然配体或第五的结构片段来设计活性化合物分子的方法。 致死合成 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与基本代谢物竞争 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 类似物设计 以现有药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为先导物,按预定的设想经结构修饰或改造,以获得疗效比先导物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新药。 生物烷化剂 抗肿瘤药物的一类。这类药物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 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或某些重要的酶类等)中富电子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进行亲电反应,形成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 分子发生断裂。 软烷化剂:烷化作用温和,选择性的作用于肿瘤 硬烷化剂:烷化过程失活,毒性大 me-too 药物 :药物作用于酶或受体,结构类似的药物,尤其带有相仿药效构象的化合物,应可与同一酶或受体作用,理应产生类似的药效。利用已知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已知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合成该药物的衍生物、结构类似物和结构相关化合物,并通过系统的药理学研究,所产生的新药与已知药物比较,具有活性高或活性类似等特点的新药称为“模仿(me-too)药”,有别于完全照抄他人化学结构的“仿制药”。 新药研发的进步历程:滞后性模仿-跟随性模仿- 模仿创新-率先性创新的发展模式 治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药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一般地,TI 越大,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有保证。 50 50 ED LD TI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doc资料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 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 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 1.1 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的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 但是口服吸收差, 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分析结构表明, 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 C2 羧基与 C6 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 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 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 末端酯键位阻较小, 易于发生酶促断裂, 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 自动分解, 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 产生药效, 生物利用度提高 3~5 倍, 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 99% )。 1.2 磷酸酯 / 磷酸盐类前药 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类前药表现出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的磷酸酯酶快速的转化为原药[3]。 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的胃肠外使用的有效前药, 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都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的水溶性很低(24 μg·mL- 1 ) ,很难有效给药,因此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 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他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而完全的转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加, 使其水溶性增加( 140 mg·mL- 1 ),可制成 50 mg·mL- 1稳定的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 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消除了苯妥英的药物相互作用[4]。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样本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生物可逆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备活性原药,从而发挥预期药理作用。在药物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改进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手段。当前在世界范畴内批准上市药物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初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注重。 前药是一类通过构造修饰将本来药物分子中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自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备生物活性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但可对典型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构造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构造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药效,又克服了原药某些缺陷。 1.前药设计构造修饰类型 1.1酯类前药 具有羧基、羟基和巯基药物成酯在前药应用中是最广泛,将近49%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水解来激活。酯类前药重要是用来提高药物脂溶性和被动膜渗入能力,普通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极性基团来达到。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被血液、肝脏以及其她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酯酶水解掉。 当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就是一种成功例子[2]。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取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20%~40% 。分析构造表白,氨卡青霉素分子中 C2 羧基与 C6 侧链氨基在胃内pH 状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朴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

药速度很慢,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运用度提高 3~5 倍,口服几乎定量吸取(98%~ 99% )。 1.2 磷酸酯 / 磷酸盐类前药 具有羟基和氨基药物磷酸酯类前药重要是针对具有羟基和氨基水溶性差药物而设计,目是提高它们水溶性来得到更好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类前药体现出较好化学稳定性,同步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磷酸酯酶迅速转化为原药[3]。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胃肠外使用有效前药,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均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水溶性很低(24 μg·mL- 1 ) ,很难有效给药,因而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她组织中碱性磷酸酯酶作用下,迅速而完全转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长,使其水溶性增加( 140 mg·mL- 1 ),可制成50 mg·mL- 1稳定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不良反映并消除了苯妥英药物互相作用[4]。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 具有羧基、羟基和氨基药物碳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相应酯相比对酶稳定性更好,碳酸酯是羧基与醇基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羧基与氨基衍生物。大某些碳酸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前药需要酯酶参加来释放原药。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 11)是亲脂性抗肿瘤药物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水溶性氨基甲酸酯类前药,它代表了一类可以增长水溶性可电离药物前体[5]。在分子中,二哌啶基通过氨基酸甲酯与喜树碱酚羟基相连,重要通过羧酸酯酶在肝脏内转化为喜树碱。两者均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 - - 内酯环和羧酸酯(内酯环开环),其中内酯环为活性形式,该两种形式处在pH 依赖平衡中。静脉注射伊立替康,喜树碱 Tmax 可以达到 2.3h,且前药毒性剂量范畴没有变化。

前药设计原理及其临床应用_李敏

同用,如消毒凉膈散;可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的乳痈,与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如瓜蒌牛蒡汤;可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与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可治扁平疣,略炒后研末,每服3g,2次/d,7~10d为1疗程,服时可酌加少量白糖。 2.5椎体结核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牛蒡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其解毒排脓、散诸肿疮疡效果较好,有抗结核作用。可治椎体结核,与生地、熟地、玄参、百合、百部、当归、黄芩、鹿角胶等及抗痨西药同用(重用牛蒡子25g)。 2.6神经病变《珍珠囊》一书中“利咽膈、去皮肤风”。其可使头面部风火热壅得以上宣、下泄、处达、俾火郁得发,气血调畅,邪有出路。用治周围性神经麻痹,与白附子、全蝎、僵蚕、防风、钩藤等同用,如牵正散加味(重用牛蒡子20g);用治三叉神经痛,与生石膏、细辛同用,如二辛煎合清胃散加味(重用牛蒡子25~30g)。 2.7小儿流涎[22]邹永祥,钟春玉曾用以下处方医治一2岁小儿,处方为;牛蒡子10g,白术10g,茯苓10g,大枣10g,先将牛蒡子炒焦后与诸药共煎代荼钦,两剂痊愈。 2.8小儿积滞[22]邹永祥,钟春玉曾医治过一因厌食拒食就诊的3岁男孩,采用单味牛蒡子10g,炒至表皮焦黄后加水300ml,煎致病150ml后吞服前药,其余代茶饮,一天后复诊时腹胀解除。 2.9便秘[23]牛蒡子能降气下行,润肠通便,可治习惯性便秘,单味生牛蒡子15~30g捣碎、水煎代茶饮;可治血虚便秘,与当归、熟地、何首乌同用;可治气滞便秘,与枳实、木香、槟榔、乌药等同用;可治咽喉肿痛,痈肿疮疡,风热痒疹诸症而致大便干结,与连翘、浮萍等同用。 3结语 我国对牛蒡子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近年来关于牛蒡子的研究逐渐深入。牛蒡子本身还是一种中度耐盐植物,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环境价值,无论从药用还是食用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究。然而目前对牛蒡子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和降血糖有效成分的研究却有限,以后的工作应着重于这些方面,为更好的开发利用牛蒡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颜正华.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9. [2]Hirose M,Yamaguch i T,L in C,et al.Effects of arct in of Ph IP- induced mammary,colon and pancreatic carcinogenesis in female Sprague-Daw leyrats and M e IQx-induced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ale F344rats.Cancer L ett,2000,155(1):79-88. [3]Hausott B,Greger H,Marian B,et al Naturally occurring lignans ef- ficiently induce apop-tosis in colorectal tumo r cells.Cancer Res Clin Oncol,2003,129(10):569-576. [4]Awale S,L u J,Kalauni S K,et al.Identificat ion of arctigenin an antitumoragent having ability to eliminate the to lerance of cancer cells to nutrient starvation.Cancer Res2006,66(3):1751-1757. [5]Takasaki M,Konoshima T,Komatsu K,et al.Anti-tumorpromoting activity of lignans from the aerial part of Saus-sureamedusa.Cancer Lett,2000,158(1):53-59. [6]Kato T,Hirose M,Takahashi S,et al.Effects of the lignan,arctiin, on17-betae thinyle stradiol promotion of preneop lastic liver cell focidevel opmentinrats.Anticancer Res.1998,18(2A):1053-1057. [7]Moritani S,Nomura M,Takeda Y,et al.Cytotoxic components of bardanae fructus(goboshi).Biol.Pharm,Bull,1996,Nov,19(11): 1515-1517. [8]Huang D M,Guh J H,Chueh S C,et al.Modulation of antiadhesion mo lecule MUC-1is associated with arct iininduced grow th inh ib-it ion in PC-3cells.Prostate,2004,59(3):260-267. [9]米靖宇,宋纯清.牛蒡子中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及免疫活性.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68-169. [10]贺学林,章素云,陈以平,等.牛蒡子防治STZ糖尿病大鼠早期肾 脏病变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2003,2:88-90. [11]ChoJ Y,KimAR,YooES,et al.Immunomodul atoryef fectofarcti- gen in,alignan compound,on tumourne crosis factor-alpha and nitricoxi deproduction,and lymphocyteprol i f eration.JPharm Pharmacol,1999,Nov51(11):1267-1273. [12]Umehara K,NakamuraM,Miyase T,et al.Studies on differentiat ion inducers V I.L ignan derivatives from A rctium fructus(Ⅱ). Chem Pharm B ull,1996,44(12):2300-2304. [13]Vlietinck AJ,DeBruyne T,Apers S,et al.Plant-derive dleading compounds for chemotherapy of humanim munode ficiencyvirus (HIV)in fection.PlantaMed.1998.64(2):97-109. [14]ZSchroder HC,Merz H,Steffen R,et al.Differen tialinvi troanti- HIVac tivityo fnatural lignans.Natur forsch[C],1990Nov-Dec, 45(11-12):1215-1221. [15]高阳,董雪,康廷国,等.牛蒡子苷元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中草 药,2002,33(8):724-726. [16]韩晓平.牛蒡子治疗椎体结核.中医杂志,1997,38(12):709-710. [17]Jang Y P,Kim S R,Kim Y C,et al.Neurop rtect ive dibenzylbuty- ro lactone lignans of Torrey a nucif era.PlantaM ed,2001,67(5): 470-472. [18]李晓三,朱树宽,牛效清,等.专题笔谈牛蒡子.中医杂志,1997, 11:645-647. [19]牛效清.牛蒡子通鼻窍有殊功.中医杂志.1997.38(11):645. [20]陈智远.牛蒡子擅通便.中医杂志,1997,38(12):710-711. [21]姜辉,王柱林.牛蒡子治疗扁平疣.四川中医,1999,9:35-36. [22]邹永祥,钟春玉.牛蒡子在儿科方面的新用.四川中医1998,11 (9):16 [23]张波,徐德会,陈智敏.牛蒡子治疗氯氮平所致便秘及流涎.中 国民间疗法,2001,11:35-36. 前药设计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李敏 【摘要】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 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 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 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一些经典的可以进行前药设计的 官能团进行综述,并且以一些利用前药设计原理成功上市的药物为例来阐述前药策略的可行性与优越 性。 【关键词】前药;药物设计;官能团;临床应用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 生物活性的药物[1]。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 5%~7%可以归类为前药。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 作者单位:310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药剂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