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信仰

合集下载

神的存在:信仰或理性的证明

神的存在:信仰或理性的证明

神的存在:信仰或理性的证明神的存在是一个深刻而古老的问题。

人们对神的存在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人们通过宗教和哲学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某些人认为神的存在是信仰的问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神的存在可以通过理性证明。

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观点。

信仰的证明是最古老且最常见的证明方法。

信仰是一种基于感知和内心体验的经验,不同宗教的信仰信条并不相同。

一些人坚信神创造了宇宙和万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神是宇宙和万物的掌控者。

这些信仰是建立在基于宗教教义的个人体验和想象上的。

然而,信仰并不能成为所有人接受方案的依据。

对于世俗主义者和科学家来说,信仰是基于虚构的概念和个人主观经验的体系。

这些人认为,信仰不能被用来证明任何事情的存在。

那么,是否有理性的证明神的存在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哲学家已经提出了许多论点。

首先,有人认为,设计者论证是一种理性证明神的存在的方式。

这个论点基于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世界的复杂性和有序性。

自然世界的这种复杂性和有序性似乎不可能是自然演化的结果。

因此,一些人认为,这种复杂性和有序性不能仅仅解释为自然的力量,而是需要有一个聪明而有意的设计者。

这个论点也被称为“天主教徒的五种神学论证”,它旨在证明上帝作为一个完美设计师的存在。

其次,另一种常见的理性证明是本体论证。

本体论证是建立在人的思维和感知的基础上,认为存在一种无与伦比的存在。

据信,这种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和完美的。

因此,这种存在就是上帝。

最后,还有一种常见的理性证明是道德论证。

道德论证基于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的体系。

这个论点认为,道德价值是真实、普适和客观的,但这些价值很难用任何理性方式进行解释。

因此,一些人认为,这种道德价值只能考虑作为上帝所赋予的命令和价值。

总的来说,神的存在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信仰和理性都可以用来证明神的存在,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尽管如此,人们在理性和信仰中仍继续探索这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以寻求回答。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摘要】: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袁野、孙晔,沈阳师范大学一、教父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早期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应付希腊哲学后裔们的激烈抨击,一些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就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

借用古希腊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开始阐述、制订了教义和教规。

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

借着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完整的教义,他们也因此被教会称为“教父”。

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作“教父哲学”。

(一)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单纯神学思辨并不感兴趣,他关于上帝的哲学反思是他强烈追求智慧和精神之宁静的产物。

他年少时沉湎于感官快乐之中的经历戏剧化的证明了灵魂不可能在肉体的快乐或感觉中找到宁静。

同样,在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中,由事物构成的世界是充满变化和暂时性的。

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限的人的心灵何以能够获得超出其心灵能力的知识?1.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将知识区分为3 种,只能相信不能理解的知识——历史知识;既能相信又能理解的知识一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知识才能被理解的知识——神学宗教,并把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理解为有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

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

奥古斯丁说:“很明显,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年),意大利籍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基督教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发展。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围绕着宗教信仰、自然理性和对神学问题的探讨展开,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理论和见解。

阿奎那的理性与信仰阿奎那主张理性和信仰并重,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信仰与理性合一”的观念,认为虽然信仰可以超越理性,但理性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可以为信仰提供支持和解释。

阿奎那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理性,通过理性可以认识自然、神学和道德规范,从而引导人们达到永恒的救赎目标。

在阿奎那看来,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共同引领人类走向真理和智慧。

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阿奎那提出了自然法理论,认为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固有能力,是永恒不变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根据阿奎那的观点,自然法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普世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做出符合人性本质和上帝旨意的选择。

自然法源自上帝的教导,体现了上帝在自然和人类中的智慧和善意,是人类社会和谐、公正、秩序的基石。

阿奎那的神学哲学阿奎那在神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深刻探讨了神的存在、神的本质、神的属性等问题。

他认为,神是绝对的存在、绝对的真理、绝对的善和美,神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终极目标。

在阿奎那看来,通过理性分析和信仰体验,可以认识到神的存在和神性。

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辨。

阿奎那的道德理论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提出了道德生活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按照上帝的旨意和自然法的规范进行,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美好。

阿奎那主张人们应当通过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明辨善恶、行善行义,以此实现自我完善和神的旨意。

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和尊严,为人类道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理性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交融

理性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交融

理性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交融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和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宗教信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理性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信仰。

理性信仰与宗教信仰的交融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理性与信仰的融合理性信仰强调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强调通过合理思考和科学论证来验证信仰的合理性。

宗教信仰则源自神圣的教义和传统,强调对上帝或神灵的虔敬和信仰。

在表面上看,理性与信仰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理性与信仰可以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理性信仰强调对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审视和反思,它能够帮助人们摆脱迷信和盲目从众的心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仰。

当然,宗教信仰也可以为理性思考提供一种框架,指引人们在思考道德和价值观念等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

因此,理性和宗教信仰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二、世界观和宗教信仰理性信仰强调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试图通过合理思考和科学方法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起源。

与此同时,宗教信仰强调对人类命运和灵魂的关注,试图通过信仰上帝或神灵来寻找安慰和希望。

世界观是对人们所处世界的一种整体的把握,它不仅涉及到对现实的理解,也与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有关。

理性信仰和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观的探索之上。

通过理性思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而宗教信仰则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三、道德约束与宗教信仰理性信仰强调人类道德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试图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导来建立道德体系。

宗教信仰则通过信仰的行为规范和神圣的法则来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宗教信仰是人们探索、信仰和实践道德的重要方式之一。

无论是理性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

通过理性信仰的思考,人们可以对道德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而宗教信仰则可以通过信仰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来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让人们在道德选择上更加坚定和果断。

宗教与理性辩论:信仰是否与科学相悖?

宗教与理性辩论:信仰是否与科学相悖?

宗教与理性之间的辩论一直存在,并且人们对于信仰和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信仰与科学相悖:一些人认为,宗教信仰是基于个人或集体的信心和感知,并且涉及到超自然的领域。

它通常涉及对神秘事物的信仰,而科学则是通过实证、观察和推理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

因此,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是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者互相排斥。

2. 信仰与科学互补:另一些人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可以互相补充。

他们认为科学探索自然规律,而宗教关注的是超越自然的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等。

两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回答人们的问题和需求,而且并不一定相互矛盾。

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认为科学可以解释自然界的运行,而宗教可以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3. 信仰与科学领域分开:还有一些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个领域,各自独立发展。

他们认为,科学应该遵循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而宗教则是基于信仰和个人体验。

因此,对于宗教问题,人们可以依据个人的信仰进行选择,而在科学领域,应该根据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进行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代表了不同人群和学术界的观点,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可能因具体的宗教信仰、科学观念以及个人的看法而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在探索这个问题时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并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理性、仁爱、信仰

理性、仁爱、信仰

境界Culture理性、仁爱、信仰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要不然让自己企业的使命无限大,企业就终将长久;要不然,让企业的精神在众多人中传播并永存,企业在形式上不存在了,而企业精神长存,此时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没死。

也就是说,可以塑造一个永远存在的使命和企业精神,作为企业的终极信仰。

文=邵洪波人类三大元精神《道德经》第38章云,“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第65章云,“以智治国,国之贼”。

以上价值观念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组,道德,仁礼,义智;分别对应着原始氏族公社的道德社会、伦理与礼教的传统社会,民主与科学的现代社会。

三组价值观念道德、仁礼、义智,背后的人类的元精神,分别可以解读为信仰精神,仁爱精神,理性精神,分别对应着人类的美、善、真的追求!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应该是“负阴抱阳,中气为和”,如果把理性认为是阳,仁爱是阴,信仰是中和,即意味着将理性精神融入到仁爱精神里,将仁爱精神融入到道德精神里,形成“真、善、美”完整统一,即理性、仁爱、信仰三种人类元精神的完整统一,整个人类才有希望。

黎鸣先生《西方哲学死了》中,也提出了关于人学问题的三大元精神:信仰精神、求知精神、仁爱精神,尤其是认为仁爱精神是作者本人首次提出的;同时,黎鸣先生认为信仰精神指向真,求真精神指向善,同时认为信仰精神是古代希伯来人所首创。

我认为,以上表述不够准确。

三大元精神应该是源于《道德经》的表述,信仰精神的实质是“美”之极致;求知精神对应着“真”;仁爱精神对应着“善”。

信仰精神是原始氏族社会时人类的共有精神。

西方人的信仰,体现在希伯来人的上帝信仰里;中国人的信仰,在三皇五帝时代,体现在巫史文化里,之后,则主要体现在中国哲学里,或者说体现在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里,体现在“百姓日用而不知”“尊道贵德”的生活艺术里(包括祖先崇拜、灵界信仰等)。

道家思想来源于巫史文化。

中世纪大学学术职业:信仰与理性的统一

中世纪大学学术职业:信仰与理性的统一

熊 华 军 (9 5) 男 , 17 , 湖北 仙 桃 人 . 教授 , 士 , 究 方 向为 高 等 教 育 理 论 。 副 博 研
7 4
陈慧娴 , : 等 中世 纪 大 学 学 术 职 业 : 仰 与理 性 的 统 一 信
第 6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 想去 理性 , 么就得 先信 仰 , 除非我 相信 , 那 即“ 我将 不会 理解 ,s 。 ,]s Ei s
全 书派 的价值 , 目的是通 过语 词解 释让 学 生 坚 定对 上 帝 存 在 的信 仰 。他 们 采 用 的 其 方 法是 : 院哲学 。诠 释首 先表 现为对 语 词意 义 的评注 。在 经 院哲学 家看来 , 字 的 经 文
意义 至少 有 四种 : 字面 上 的 、 譬喻 的 、 道德 的和通 往 的 , 即通往 或通 达神 圣 以及不 可言
怀揣着倾 听 的思想去 纪念那 过去 曾有 的真实 。在人类 社会 任何精 神 的进 步过程 中 , 应 回到那历 史的源 头 , 根溯 源 , 本 真 显现 。探 索学 术 职业 也 应如 此 。职 业 都 追 使 ( rfsin , p oeso ) 不仅是 需要 有专 门的训 练 或技 能 的某 一 职业 的意思 , 还 表示 对 信 仰 它
纪的 大学 成 为 了后 世 一 颗璀 璨 的启 明 星。
关键词 : 中世 纪 大 学 ; 术职 业 ; 学 信仰 ; 性 理 中图 分 类 号 : 4 . 9 G6 9 2 文 献 标 志码 : B 文 章 编 号 : 6 2 8 4 ( 0 0 0 — 0 40 1 7—7 2 2 1 )60 7—6
1 大 学 教 师 首 先 是 一 教 士 .
教 士 即教会 的神 职人 员 , 为基 督教 和上 帝服 务 的 。大 学教 师作 为一 个教 士 , 是 一 个最 根 本 的职责 就是 寻 找 真 正 的信 仰 , 把 信 仰 的 知 识 传 播 开 来 。在 知 识 秩 序 中 , 并 “ 识 的最高 层 次是关 于 上帝 的知 识 ” ” 。于是 , 语 言 诠 释《 经 》 具 有 了百 科 知 用 圣 就

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姓名:刘烽华班级:物流管理111班学号:5400211206信仰与理性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但又异常模糊的一对概念。

何为信仰,何为理性,二者关系如何,是许多哲学家和神学家倾毕生精力加以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然而,其结果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无有定论,由此也足见该问题之艰深繁难。

同时,对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是对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究竟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的问题的回答,人们一直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到现在尚无定论。

在此,我没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意思,只想简单地运用所学、所看的一些皮毛理论及知识去探讨一下,试图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真理是否唯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始终与真理问题交织在一起。

如果不存在所谓真理,那也就没有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了。

正是由于人们认为存在着真理,才有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真理是唯一的,还是存在着至少两种真理,对于解决真理与信仰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真理是唯一的,那么,理性与信仰,要么只有一方是真理,另一方不是真理;要么双方都不是真理,它们共同从属于那个唯一的真理。

如果真理不是唯一的,那么双方都可能是真理;只要承认它们都是真理,那么,有待确定的就只是它们在真理系统中的地位了。

真理是不是唯一的,涉及到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

如果认为世界是唯一的,宇宙是唯一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真理也就是唯一的了。

也就是说,与真理是唯一的相对应的世界观认为真正的世界只有一个,世界是一元的。

在古希腊,凡是认为世界是一元的,也就认为对同一东西,真理只有一个。

世界是一元的,那么,这个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呢?它是物质,是精神,还是神灵?一般而言,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通常是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理性为真理的源泉的;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通常是主张以先验的或天赋的理性为真理的源泉的;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神灵的,通常是以神或人对神的体认为真理的源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与信仰 1. 解读理性 1.1理性概念的起源 1.1.1 理性的原初定义 希腊哲学提出“逻各斯”,意味着对理性思维认识的开始。而该“逻各斯”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即构成一切事物的能动性力量;二是指自然法则,是各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统一性。古希腊人使用“理性”这个词的最初目的是相对世界的构成给出本体论解释。无论他们把世界的本原看作什么,他们都认为,这种被看成本原的“存在者”既是形成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和动力,也是形成人类灵魂的单元和动力。也就是说,“理性”是构成世界和人的基本单元和能动性力量。 所以,就理性的原初定义来说,“理性”就是本原,而“本原”也就是理性,两者其实是不分的,这样人和自然具有共同的理性。 1.1.2 柏拉图的理性概念 在大多数情况下,柏拉图使用“理性”一词来指称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指的不是人的一般能力,而是特指一种能看见“理念(idea)”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心灵的一种能力,它能够接触事物“真正的实体”,即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之物。当然,柏拉图有时也用“理性”表达真理,而其用来表达真理的词语就是“逻各斯”。从这个意义上说,“逻各斯”指的就是理性,同时也是真理,理性和真理直接统一了。 1.1.3 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概念 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事物发生原因的探求。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从本体论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以“四因素说”作为自己解释世界的依据。“四因素说”可以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因此,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概念就必须与他对事物发生原因的解释联系起来看。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运动必然有其“第一因”,这个原因作为起源引发了万物的运动,而这个“第一因”就是世界形成的终极因。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第一动者”是“至善”,这种善吸引了其他的事物,引起了具体事物的运动。根据第一动者自身的特点,它是时间现在的、主动的、永恒运动的、纯粹形式的存在物。经过这样的解释,“第一动者”就不仅充当了世界运动的动力因,而且也充当了世界运动的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时候,并没有多提理性的概念。也就是说,他并没有以“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来解释自然中所发生的一切。而关于理性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理性(心)若仅为潜能而不是思想活动,这就得设想不息的延续活动应于理性为疲劳;第二,这就显然需要有较理性更为宝贵的事物以为理性之所思想。这就很明确的表明,理性必然是一种“思想活动”而且思想活动必然需要有其他对象以便思想。 1.2理性概念的演变

1.2.1 传统理性的确立 古希腊哲学是传统理性的典型。在人类思想史上最先以自觉的方式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米利都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理性精神的开始;赫拉克利特在不断变化的现象世界中,找到了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苏格拉底的格言“理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体现了冲高的传统理性精神;柏拉图则构建起了整个世界本体的“理念”王国;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则将传统理性推向了高潮。可以说,古希腊哲学在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层面上,确立起了作为万物内在结构和根据的传统理性。 古希腊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中都有一种朴素的理性思想,即力图超越感性世界,通过心灵的思辨去把握理性概念,从而追求一种普遍共性、普遍原则和精神。在传统理性中,理性是浑然一起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是内在统一的,其思想中体现着对价值的追求,一种人为之人的内在确定性。古希腊传统理性中对理性的高度张扬,既支撑了古希腊的灿烂古代文明,为中世纪之后的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确立奠定了理性基础。 1.2.2 现代理性的形成 西方中世纪,理性屈服于神学,而到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又重新开始大放异彩。通过宗教改革,人们的思考方式从“出世”转到了“入世”。而在后续的启蒙运动中,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现代理性的形成和确立。 现代理性发端于中世纪的解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试验科学共同汇成了现代理性化、世俗化的历史进程。现代理性以抽象性、先验性和强调人的个体化为基本内涵,将理性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工具性的、具有超越历史的普遍同一性的确证。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技术占领了现代人的生活,也使现代理性更加体现为只是理性、科学理性、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这种包含着绝对意识内核的现代理性,将理性的手段转变为判断行为承购与否的标准。 1.2.3 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反思 19世界末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逐渐意识到以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为宗旨的科学技术虽然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人也逐渐被技术所控制。同时人的生存目的、社会责任、人类整体与个体的命运问题也逐渐显现。于是面对这一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困境,哲学家们开始了对现代理性的全面反思。这些反思使人们从传统理性和现代理性的理性至上思维中跳出,意识到理性不再片面表征人的本质力量,而是转变成可以束缚、奴役人的技术恶魔。人们的逐渐反思也认识到理性是一种时代性、历史的、动态的文化符号,每一种理性都体现着响应时代的生活世界中人的内在精神。 1.3 理性的哲学角度分析 1.3.1 存在论中的理性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人与自然界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人具有“理性”。这种意义上的理性,一般说来是与唯心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认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着的精神实体理念、灵魂、心灵或者绝对精神存在。现在,一般把理性视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性存在。人们普遍认为,理性只是人的身体特别是大脑的机能。 1.3.2 认识论中的理性 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主要是指人所特有的超越一切动物水平之上的认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总和。经验主义者把人的理性能力视为感觉能力的复合。唯理论者认为理性主要指人类认识世界和获得知识时依赖理论推论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就这种意义来看,理性是指人类拥有的一种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人的大脑所具有的形成概念,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1.3.3 价值论中的理性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人们还希望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必须为自己设立一定的理想目标,并由此引入了善恶、美丑、好坏等等的评价尺度。在价值论中,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就是理性的引导。 2.解读信仰

2.1 信仰的本质特征 2.1.1 信仰是个体自我意识性与社会物质性特征的结合 信仰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是人类在历经千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自身的生存背景、生存意义、生存条件的意识和追求。“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信仰正是人类在追求普遍存在状况下对于自身发展的探寻,是对于人自我意识的价值的坚信和敬仰,包括对于自我命运和前途的关注。总的来说,信仰是自我意识中的价值意识,一个具有信仰的人肯定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没有自我意识,是无所谓信仰的。 从根本上说,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为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这样,依据唯物史观的思想逻辑就可以明确的推断:第一、信仰作为人特有的思想意识,它的产生式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离开人的存在、人的活动谈信仰是没有意义的;第二,信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就像意识一样,是社会的产物。 2.1.2 信仰具有超越性 人需要一种精神作为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首先表现为一种不满足当下的存在状态,永远想要超越,永远想要突破人的有限存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一种面对困难挫折的态度,即使人生有危难和失败,也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信仰正是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完满、超越偶然追求确定,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活动。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认同和满足感,找到自己和生命的安全感。 一直以来,人类始终无法摆脱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于生老病死的畏惧,这种压力贯穿着人类生命的始终,其沉重程度让人难以负累,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解脱,人民会用各种的信仰来满足自己生命需要。 2.1.3 信仰是对信仰对象的极度信服 通常来说,一个信仰应该是通过理性的理解、认同然后确信的过程,这的确是新的基础,但是如果要达到“仰”的高度,就必须为信仰的“终极存在”找到一个价值图式,突破因果链之外的无任何理由的追随和信奉。信仰的产生是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的,如果承认判断的正确性从主观上有充分的证据,但是在客观上却认为不充分,那就是信仰,而如果主观和客观都能够验证判断的,那就是知识了。信仰的信服性不等于其是反逻辑的,不同的信仰之间其理性成分和情感因素的比例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神秘主义的色彩越浓厚,唯心主义的倾向越强烈,这一类的信仰的可证性就越小。 2.2 信仰的社会价值

信仰过程是人追求精神家园的过程,它既在人生实践过程中指引着人的生命方向,同时又在客观生活中渗透于人的生活方式,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协调人的生存与发展。信仰的巨大价值体现在人的生活实践当中。 2.2.1 信仰具有人格塑造作用 人格是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的综合,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自为性的结合。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使人成为活动的驱动者和发动者,并作为控制、调解、支配整个活动的主导力量参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人格形成于对于自然基础的认识、理解、利用,在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培养。 信仰所具有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是人格具有了动态进步的可能,在人格塑造上提供了内驱力,信仰规定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和结果,并同时决定着人作为主体对于现实生活的活动手段和客体的选择。信仰这种的这种内部的能动性,使人格的发展具有了明确的自觉性。虽然人格受人自身的肉体条件和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但是人格所外化初的力量不仅仅限于人的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超越于动物性本能的表现,最后达到一种求真、向善、崇美的自我实现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信仰的目的性和超越性使人格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改善。 2.2.2 信仰具有社会调解功能 信仰对社会有一定的调节控制功能,但信仰的调解是一种软性控制,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可以通过引导和扶持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