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信仰与理性》通谕

「信仰与理性」通谕目录导论「认识你自己」第一章天主智慧的启示耶稣启示天父面对奥迹的理性第二章我信,为叫我懂得「智慧知道一切,通达一切」(智九11)获得智慧,获得了解(箴四5 )第叁章我了解,为叫我相信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人类真理的各种面貌第四章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信德与理性相遇的几个有意义的阶段圣道茂的思想万古常新信德与理智分家的悲剧第五章教会训导介入哲学事务教会训导的分辨是为了服务真理教会关心哲学第六章神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信仰的知识与哲学理性的要求哲学的不同阶段第七章目前的要求与任务天主圣言迫切的要求神学目前的任务结论附注向可敬的各位主教弟兄致候与宗座祝福信仰与理性像两只翅膀,使人精神飞扬,瞻仰真理。
是天主把这认识真理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终能认识他,因认识而爱慕他,并达到对人自己的圆满真理(出叁十叁18;咏廿七8-9 ;六叁2-3 ;若十四8 ;若壹叁2 )。
导论「认识你自己」1. 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可以看出一个历程,人类经过漫长的世纪逐渐走向真理,与真理交往。
这是一条在自我意识前-必然如此-展开的道路:人越认识现实及世界、也越认识自己的独特性,而对现实的意义,及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越成为迫切的问题。
这就是凡成为我们认识的事物,自然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原因。
刻在特耳菲(Delphi)阿波罗神殿的门楣上的这句劝言「认识你自己」,是为证明一项基本真理-即每一个寻求辨识「人」之异于万物者的最低标准,就因为他是一个「认识自己者」。
此外,略一回顾古代历史,足可证明,在世界各地、文化尽管不同,但同时都发出一个基本问题,表达出人类存在过程的特征: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将何往?为何有恶?人死之后还有什么?这些问题存在于以色列的圣书中,也出现在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及的火经中;我们在孔子、老子的着作中也有所发现,而在蒂尔丹嘉拉(Tirthankara)及佛陀的讲道中也同样存在;在荷马的诗歌,及希腊尤里披蒂(Euripides)和沙孚克理斯(Sophocles)的悲剧中还是会碰到它们,而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着作中也是一样。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摘要】: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袁野、孙晔,沈阳师范大学一、教父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早期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应付希腊哲学后裔们的激烈抨击,一些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就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
借用古希腊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开始阐述、制订了教义和教规。
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
借着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完整的教义,他们也因此被教会称为“教父”。
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作“教父哲学”。
(一)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单纯神学思辨并不感兴趣,他关于上帝的哲学反思是他强烈追求智慧和精神之宁静的产物。
他年少时沉湎于感官快乐之中的经历戏剧化的证明了灵魂不可能在肉体的快乐或感觉中找到宁静。
同样,在对知识确定性的追求中,由事物构成的世界是充满变化和暂时性的。
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限的人的心灵何以能够获得超出其心灵能力的知识?1.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将知识区分为3 种,只能相信不能理解的知识——历史知识;既能相信又能理解的知识一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知识才能被理解的知识——神学宗教,并把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理解为有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
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
奥古斯丁说:“很明显,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年),意大利籍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基督教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发展。
阿奎那的哲学思想围绕着宗教信仰、自然理性和对神学问题的探讨展开,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理论和见解。
阿奎那的理性与信仰阿奎那主张理性和信仰并重,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信仰与理性合一”的观念,认为虽然信仰可以超越理性,但理性也有其独立的价值,可以为信仰提供支持和解释。
阿奎那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理性,通过理性可以认识自然、神学和道德规范,从而引导人们达到永恒的救赎目标。
在阿奎那看来,理性和信仰相辅相成,共同引领人类走向真理和智慧。
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阿奎那提出了自然法理论,认为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固有能力,是永恒不变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根据阿奎那的观点,自然法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普世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做出符合人性本质和上帝旨意的选择。
自然法源自上帝的教导,体现了上帝在自然和人类中的智慧和善意,是人类社会和谐、公正、秩序的基石。
阿奎那的神学哲学阿奎那在神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深刻探讨了神的存在、神的本质、神的属性等问题。
他认为,神是绝对的存在、绝对的真理、绝对的善和美,神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终极目标。
在阿奎那看来,通过理性分析和信仰体验,可以认识到神的存在和神性。
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辨。
阿奎那的道德理论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提出了道德生活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按照上帝的旨意和自然法的规范进行,追求真理、正义、善良和美好。
阿奎那主张人们应当通过理性和信仰的结合,明辨善恶、行善行义,以此实现自我完善和神的旨意。
阿奎那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的责任、义务和尊严,为人类道德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奥古斯丁的三个金句

奥古斯丁的三个金句
奥古斯丁(Augustine)是一位重要的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论述。
虽然没有明确称之为"三个金句",但以下是三个经常被引用的奥古斯丁的重要论述:
"爱上帝,并行你所愿"("Love God and do as you please"):这句话出自奥古斯丁的著作《爱的修行》(On Christian Doctrine),强调了对上帝的爱是最重要的。
奥古斯丁认为,当一个人真正爱上帝时,他的行为自然地符合上帝的旨意。
这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基于对上帝的无私爱和敬畏。
"时间是一个诡计,我是个时间"("The present is a tricky thing, I am the present"):这句话出自奥古斯丁的著作《忏悔录》(Confessions),用以描述时间的奥妙和人对时间的感知。
奥古斯丁认为人们通常过于关注过去或未来,而忽视了当下的存在。
他指出,真正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珍惜此刻的存在和行动。
"信仰先行,理性随行"("Faith precedes reason, and reason follows"):这句话强调了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奥古斯丁认为,人们首先需要通过信仰来认识上帝和信仰真理,而理性则在信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理解。
他主张信仰是理性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这些论述体现了奥古斯丁对于信仰、人生和时间的独特见解,对于理解他的思想和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与理性辩论:信仰是否与科学相悖?

宗教与理性之间的辩论一直存在,并且人们对于信仰和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
1. 信仰与科学相悖:一些人认为,宗教信仰是基于个人或集体的信心和感知,并且涉及到超自然的领域。
它通常涉及对神秘事物的信仰,而科学则是通过实证、观察和推理等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
因此,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是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或者互相排斥。
2. 信仰与科学互补:另一些人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可以互相补充。
他们认为科学探索自然规律,而宗教关注的是超越自然的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等。
两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回答人们的问题和需求,而且并不一定相互矛盾。
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认为科学可以解释自然界的运行,而宗教可以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
3. 信仰与科学领域分开:还有一些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个领域,各自独立发展。
他们认为,科学应该遵循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而宗教则是基于信仰和个人体验。
因此,对于宗教问题,人们可以依据个人的信仰进行选择,而在科学领域,应该根据实证和逻辑推理来进行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代表了不同人群和学术界的观点,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可能因具体的宗教信仰、科学观念以及个人的看法而有所不同。
重要的是,在探索这个问题时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并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阿奎那的主张

阿奎那的主张阿奎那(Thomas Aquinas)是中世纪著名的天主教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阿奎那的主张在当时欧洲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后来神学思想的基石之一。
阿奎那的生平阿奎那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他在尼科西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并在学术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一生致力于将信仰与理性相结合,探讨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阿奎那的主要思想1.信仰与理性的统一阿奎那认为,信仰和理性并非对立的两种思维方式,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他主张信仰是启示神圣真理的途径,而理性则可以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认识神圣真理,因此两者应当相互结合,而非相互排斥。
2.神学的重要性阿奎那认为,神学是最高的知识,因为它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他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实现对上帝和神圣真理的认识。
3.上帝的存在和本质阿奎那通过哲学论证和神学思考,得出了许多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起源和终结,是绝对的善和真理。
4.人的自由意志阿奎那主张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选择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被命运所控制。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人类的恩赐,也是人类与上帝之间关系的重要表现。
阿奎那的影响阿奎那的思想对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张被后来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引用和继承。
他的作品《神学大全》被誉为基督教神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影响着无数人的思想。
总的来说,阿奎那的主张在信仰与理性、神学和哲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当代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人类认识神圣真理、自由意志和道德价值观念等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浅析中世纪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摘要】西方文明史上,理性与信仰可被看作是两条此消彼长的轴线,有着各自内在的、外在的起源。
而将两者关系“大规模”的复杂化——融合或对立的根源阶段应该是在中世纪盛期。
在当代科技和理性高度扩张,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本文通过简述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一些观点主张,重视和重新审视、评价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及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信仰理性每每提到中世纪,总是条件反射似的想到“黑暗”、“愚昧”这些词。
大部分人认为中世纪是封建的基督教世界,是西方人的理性寒夜,哲学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对于中世纪的文化人们普遍持极端否定的态度。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中世纪的哲学就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迹,并且中世纪的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其基本精神仍是理性的科学精神与信仰的宗教精神的交融。
恰恰是围绕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世纪哲学经历了形成、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过程。
[1]一、理性与信仰的调和中世纪哲学秉承了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古希腊哲学的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是中世纪哲学的思想来源。
希腊晚期罗马时代,理性和信仰的调和孕育出了独特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早期各个流派的思想交锋中,基督教一方有虔诚的信仰,无系统的神学理论;而希腊哲学一方有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但无统一的信仰,正是在这样丰厚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文化氛围下,基督教借助哲学对自身的教义做出理论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俄里根是基督教第一位系统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最早开了从理性上论证基督教信条的先河。
被称为“真理台柱”的奥古斯汀主张信仰高于理性,“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是他思想本质的概括,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
[2]他还指出,在不完善中认识完善,在相对中认识绝对,在经验中认识超验,从外在物质界回到自身,从肉体回到灵魂,逐级上升,达到判断力,最后达到理性,“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是靠神秘的直觉认识上帝,是“刹那间悟入于真慧”,与普罗提诺的“解说”、“顿悟”如出一辙。
从古印度宗教观念的发展看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作者简介: 方瑾 ( 99- , 理学硕士, 16- ) 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 士研 究生。 麻天祥 ( 98 ) 男, 14一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
・
1 2・ 2
维普资讯
其起点来 自于人 的感官对大 自然 的观察 。
们产 生 了各种烦 恼 ; 另一 方 面 , 类为 不断 地认 识 自然界 人
而欣 喜 的 同时 ,又不断 地 为新发 现 的未知 现象 而迷 惑不
已。 人们 迫切想 了解这一 切现象 背后 的本质 。 两方面 的 这 原 因形成 了人类 追求 无限 和永恒 的精 神原 动 力 。只要 我 们 注意倾 听 ,就 可 以在所 有的 宗教 中听 到这 种精 神的 呻
维普资讯
湖北社 会科 学
人 文 视 野 ・历 史
从古印度宗教观念的发展看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方 瑾 麻 天祥
(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0 7 ) 302
摘 要 : 类的一切 文 明几乎无一例 外地 都有 着追 寻终极 无限 、 图超越现 象之有 限的丰 富 内容 , 哲 学 人 力 宗教 是这种 追寻的 集 中 现 。古 印度 宗教 文明的发展 , 体 正是古代雅 利安人从 《 陀》 吠 时代起 , 《 义书 》 经过 奥 时代再 到佛教 时代 , 追求终极 无限的结 果。信仰和理性是推 进 印度 宗教终极观 念演进 的两 大工具 , 人们的理性 思考 随 着时 间的推 移越 来越 完备 , 佛教 的产 生不仅是这 种理性 思考发展 的顶峰 , 同时, 最终 完成 了对理性与信 仰二 还 者 的超越 。佛教 的这种哲 学方法对现今 困境 多多的主流文 明无疑 可提供 重大的借 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一、理性依赖信仰存在时期
在早期教父哲学把希腊、罗马的哲学视为异端,反对任何有理性的思考,提
倡绝对信仰。教会一直强制推行这样的思想准则,要求哲学服从神学,信仰高于
理性,启示高于知识。但是早期基督教虽有着虔诚的信仰,却没有系统的神学理
论,而希腊哲学却有着成熟的理性批判能力,迫于传播发展的需要,它不得不转
而利用哲学。所以早期基督教一方面贬抑理性,另一方面也对希腊哲学进行有选
择地接纳,借助哲学的反思,逐渐走上了理性化的道路,使基督教神学思想迅速
地理论化、体系化了。
这时期的理性要依赖于信仰才能存在。以中世纪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奥
古斯丁为例,他的名言是“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主张信仰高于理性,
靠神秘的直觉去认识上帝,但是又认为上帝是可认知的,可以用形而上的方法加
以论证。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理性引入了神学,把理性与信仰结合起来。奥
古斯丁认为,在人的思想过程中,理性与信仰是彼此交叉的。上帝是要先信仰然
后才能理解的对象。对上帝的信仰而后理解不是无条件的。一方面,信仰要求理
性为其作适当的准备;另一方面,信仰为理性开辟道路,信仰不是精神生活的终
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把信仰看成迎接与追求理性的序曲,因为如果我
们没有理性的灵魂,我们甚至不能信仰。”实际上,信仰为理性打开了凭自身无
法进入的领域。随着人们对理性的追求日益强烈,对教义的质疑也是越来越多,
早期教父哲学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信仰无理性是盲目的,要想使基督教信仰成为一
种普遍现象,它必须能够经受得住理性的检验,得到理性的首肯,而有理性的信
仰才是最可靠的。但是理性还是没能超越信仰的界限。
二、理性与信仰分离的萌芽状态时期
如果说教父哲学是神学与哲学的统一,理性低于信仰,依附于信仰而存在,
那么经院哲学的产生与以往的奥古斯丁神学即教父哲学相比,已经有某种根本性
的进步,哲学在一点一点地同神学分离,逐渐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经院哲学的第一位重要哲学家无疑是爱留根纳,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
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和众多教父们一
样,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他重申教父哲学的命题“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
是真哲学”,但却把强调的中心移向了哲学和理性。他认为如果理性和信仰之间
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当然爱留根纳的目的并不是在否定信仰,而
是未来使信仰具有理性,使信仰与理性取得一致。
11世纪时,作为理性思维艺术的辩证法被引入神学的思维,代表着理性主
义的复苏。安瑟尔谟在信仰支配理性的前提下,肯定了理性对神学的作用,从而
确定了经院哲学的基本立场。他的著名格言是:“我绝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
是信仰了才能理解”。他强调基督徒应当由信仰进展到理性,而不是由理性出发
达到信仰。信仰是立足于自身的,并不需要理性的基础。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否定
理性,而是认为:“当我们有了坚决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不力求
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大的懒惰。”安瑟尔谟和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信仰寻求理
解”,他既维护了信仰的至高地位,又保证了哲学思辨的权利。
三、理性与信仰的调和时期
12 世纪时,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文明传回西欧,从而引起了经院哲学内
部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的论争。托马斯·阿奎那极力主张用亚里士
多德哲学取代作为教会理论支柱的奥古斯丁式的柏拉图主义,力证理性在论争信
仰、捍卫信仰方面的积极作用,毅然采用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基督教信仰,试图
调和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和执着的思想家,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以及一
切科学是托马斯决不动摇的立场。托马斯毕生的目标是要调和哲学与神学、理性
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尽管神学与哲学彼此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但却不赞
成这两个知识领域在实践中相互分离。他认为信仰与知识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领
域,但二者应当是和谐一致的。神学的真理虽然是超理性的,但绝不是反理性的。
哲学与神学只是认识真理的两种不同的途径,而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关
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他用钱币的例子巧妙地说明了二者并行不悖的关系,既各
自独立存在,又不能硬性分开。这无疑为理性的存在博得了合法的地位,使理性
思想从异端邪说变成经院哲学思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