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跖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跖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跖骨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跖骨因外力引起的骨骼连续性完整性中断。

[诊断]

一、有外伤史

二、伤后前足肿痛瘀斑、功能障碍;

三、局部有压痛、骨擦者及骨异常活动;

四、X线正斜位片可以确诊。

[治疗]

无移位骨折,小腿石膏固定4周左右;骨折移位应予复位或经皮穿针或切开复位在克氏针、钢板内固定。

跖骨干骨折愈合慢,且有不愈合可能,小腿石膏固定6周,一般多可愈合,如果发生不愈合,可局部植骨。

跖骨茎突撕脱小骨折块可发生不愈合,一般多无症状,不须特殊治疗。

按骨折三期辩证用药,功能锻炼。

趾骨骨折

[定义]

趾骨因外伤引起的骨骼连续性完整性中断。

[诊断]

一、有外伤史

二、足跖肿胀疼痛、瘀斑、活动受限、跛行;

三、局部压痛,有骨擦者,常合并皮肤或趾甲损伤;

四、X线拍片正斜位可以确诊。

[治疗]

一般无移位骨折不需特殊治疗,对开放性伤需保持局部清洁防治感染,移位较大者可手法复位,必要时亦可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按骨折三期辩证用药,功能锻炼。

髋臼骨折分型

前言 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临床及科研的重点、难点、热点。创伤骨科医师需要从基本的解剖、受伤机制等入手,熟稔髋臼骨折的分型,根据不同类型髋臼骨折的特性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加速病人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髋臼骨折的分型(尤其是Judet-Letournel 分型)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广大创伤骨科同道的邀请,我提纲携领地撰写了这篇文稿。文中简要地列举了与髋臼骨折诊断、分型及治疗有关的解剖、知识点、受伤机制、影像评估等内容,展示了髋臼骨折分型系统的具体某一类型的影像资料和/或示意图(其中不乏对JOT-OTA髋臼骨折分型文献里示意图疏漏差错的修改)。 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篇幅的限制,我没有就上述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对于喜爱髋臼骨折诊疗的创伤骨科新手来说,或许您们还需要从其他书籍、文献等资料中吸取更多的基础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多加磨练。对于老手来说,且权当复习吧,也许,大家也能咂摸出些不同滋味。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和测试大家对髋臼骨折分型的掌握程度,我在文末增添了一些试题,分型试题均给出了骨盆正位、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X线片,但未提供CT图像,目的在于与大家一同磨炼眼力和提升脑力。要知道,我们敬仰的髋臼骨折临床科学奠基人,伟大的Emile Letournel老师就是在这三位片海里总结出了历经半个世纪且被全世界范围内的创伤骨科临床实践检验的分型系统的。 由于能力有限,文中不免有疏漏谬误,请广大创伤骨科同道不吝批评斧正。 一、基础内容 1.髋臼骨折的定义:髋臼骨质的连续性、完整性中断。 2.相关解剖: 2.1骨性解剖 2.1.1髋臼:髋臼是一个不完全的类半球面,由一个马蹄窝样关节面(horseshoe-shaped articular surface)围绕一个髋臼窝(cotyloid fossa)(非关节面)构成,传导躯干到下肢的负荷,由两个柱(Letournel和Judet描述为倒“Y”形)支撑。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

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浅谈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过程 1、肉芽组织修复期——骨折部血肿机化,毛细血管侵入,血肿逐渐演变成肉芽组织,此期需伤后2—3周完成。临床上骨折部位仍有肿、痛,骨折端仍存在有一定弹性的成角活动,X线有少量膜内骨化影。 2、骨痂形成期——骨外膜的膜内骨化及骨内膜的膜内骨化过程,骨折两端骨化部分逐渐接近并会合,同时骨折部位血肿,经肉芽组织过程形成软骨也开始骨化,此期为伤后6—10周。临床上骨折局部无水肿、无压痛、无异常活动。X线膜内骨化部分两端会合,软骨骨化也连成一体,骨痂呈梭形,但骨折线可见,此期已达临床愈合。 3、骨折愈合期——骨痂范围与密度逐渐增加。骨痂内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趋于规则。骨痂与骨质界线不清,骨折线消失。但髓腔被骨痂封闭。此期为伤后8—12周。临床上此期骨折愈合很牢固,患肢可以开始使用。 4、塑型期——骨结构按照力学原则重新改造,多余骨痂被吸收,髓腔可重新开放。骨折痕迹基本消失。一般需伤后1—2年。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已使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病,也是引起肢体残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骨折的病人往往重视复位的成功与否,医生往往注意固定是否稳定,而骨折治疗的第三个原则即功能训练则常常被忽视。当然复位和固定是肢体恢复功能的前提,但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则是肢体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复的保证。 骨折固定一方面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固定,骨折就不可能愈合;但在另一方面,外固定可以造成肢体各种组织的失用性变化,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粘连、骨折疏松、骨痂形成缓慢、皮肤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从而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功能障碍,这些病变就是所谓的“石膏病”。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方案一方面在于改进固定的方式,缩短外固定的时间,以内固定取代外固定,尽可能减少外固定的不良影响,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临的课题,也是骨折治疗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则在于设计和实施有计划的、针对性强的、高效率的康复方案,以帮助病人达到尽快和尽可能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这就是康复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方法能够保证骨折一定愈合。骨折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即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 骨折延迟愈合 延迟愈合亦称慢连接,是指骨折愈合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使愈合过程延长。 ?临床表现主要为骨折局部水肿、疼痛、压痛的持续存在。X 线片显示骨痂出现晚而稀少,骨折线仍清晰存在,长期不能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或髓腔封闭现象。

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跖跗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跖跗关节脱位在足部脱位中占大多数。因第二跖骨基底深陷在由第一和第三楔骨所形成的陷窝内,故在脱位时多合并有楔状骨或跖骨基底部骨折。而且跖跗关节背侧关节囊薄弱,容易撕脱而致跖骨基底向背侧脱位。跖跗关节脱位时可以损伤足底动脉弓的足背动脉分支,使血供中断,导致前足坏死。所以,在整复前后,均应注意前足血液循环情况。[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多有明显外伤史。如高处坠下或直接外力作用于前足,跖跗关节突然强裂跖屈,跖骨垂直位着地损伤史,或前足强力翻转内收损伤史。 (二)伤后足部或前足肿胀、疼痛,功能丧失。 (三)足跖部可见青紫瘀斑,横径增宽,患足较健侧稍缩短,弹性固定。常有足弓塌陷、翻转、外展畸形。足背可触及撬起的跖骨基底部。 (四)足部正、侧、斜位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判明是否合并骨折。

二、脱位分型 (一)同向移位型:脱位的五个跖骨基底部一致性同一方向移位。 (二)分离移位型:脱位的跖骨基底部与另外的跖骨分离。可以是两者都有脱位而成分歧性脱位;也可以是一部分跖骨基底部发生移位,而其他跖骨仍处于原位。 (三)多向移位型:脱位的跖骨由矢面观和冠面观均有移位。 [治疗] 一、手法整复固定 (一)手法整复方法: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一助手持踝部,另一助手握前足作对抗牵引,术者站于患侧,按脱位类型作相反方向直接推挤跖骨基底部使之回复。如属分歧性脱位,则用两手掌手叩挤手法以复位。 (二)固定方法:复位后,常规皮肤消毒,铺巾,用经皮钳夹固定,钳夹内侧齿抵于第一跖骨基底部内侧或第一楔骨内侧,外侧钳齿抵于第三跖骨基底部位外侧,钳柄加压即可起到有效固定。也可用二~三枚克氏针经皮固定之;尔后用短腿石膏固定足踝于功能位三~四周。 二、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新鲜脱位手法不能复位者。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上止血带。取足背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单发跖骨骨折临床路径

单发跖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发跖骨骨折(ICD-10:S92.301)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701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足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足部X线片显示单发跖骨骨折。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9 2.301跖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跖骨骨折,有手术指征。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四)标准住院日。 8-16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6)单足正侧斜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2)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情相关科室调整血糖;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也可视情况采用其他固定方式。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术前半小时及术后24小时预防应用抗菌素。 (八)手术日。 为入院第3-5天。 (九)术后恢复。 4-16天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髋臼骨折

髋臼骨折诊断、分型及治疗原则 2016-01-14 作者: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王谦张堃点击量:571我要说 2014年7月3日至5日,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创伤国际委员会(AOTrauma)举办的联合学习班在西安成功举办,AOTrauma 日本委员会主席、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理事Sawaguchi教授应邀就“髋臼骨折诊断、分型及治疗原则”作了精彩报告。在征得Sawaguchi教授同意后,特将报告内容整理成文并呈现给大家,供骨科同道们分享。 髋臼骨折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多见于青壮年,骨折块移位可导致髋关节匹配丧失,若不经复位而任其畸形愈合,将导致股骨头与髋臼接触面减小,局部压力增加,引起关节软骨塌陷,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髋臼骨折手术治疗需恢复髋臼形态、接触区几何形态和关节内压力分布。 1.髋臼解剖结构 Letournel将髋臼分为前柱和后柱2个结构,同时包含前柱和前壁、后柱和后壁4个元素;将940例髋臼骨折患者分为单一元素的骨折(后壁型23.7%、后柱型3.2%、前壁型1.9%、前柱型4.5%和横断型7.4%)和至少包含2个元素的骨折(后柱加后壁型3.4%、T型7.0%、横断加后壁型19.5%、前柱加后半横型6.6%和双柱型22.7%)。2.髋臼骨折诊断

髋臼骨折治疗的难点在于诊断、分型,只有明确的诊断、分型才能指导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并制订合理的内固定方案。髋臼骨折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2.1 X线检查 X线检查包括摄骨盆前后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X 线片。在骨盆前后位X线片上,需牢记6个标记,即髋臼顶、前壁、后壁、髂坐线(后柱)、髂耻线(前柱)和泪滴(图1)。 图1骨盆前后位X线片上髋臼相关标记a.髋臼顶b.前壁c.后壁d.髂坐线e.髂耻线f.泪滴 2.2CT平扫 仔细解读CT平扫图像,并与X线片进行对照,有助于了解骨折的个性化特点。CT平扫图像中矢状位骨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横断骨折线;CT平扫图像中冠状位骨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前后柱分离的骨折线(图2)。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 径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ICD-10:)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

(1)闭合性颅骨骨折: 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 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陷骨折撬起复位术; 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不伴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 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 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

骨折愈合过程及标准

愈合过程: (1)血肿机化期:骨折以后,骨膜、骨质和骨髓等组织损伤或断裂,同时损伤了骨骼周围的小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伤后4-5小时,骨折部位血液开始凝固,形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血肿的刺激使骨折部位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等再生,并从骨折两端同时向血肿内生长,犹如树根在土壤内生长一样。这些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从各个方向侵入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并分裂繁殖,最后积血清除,形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再一步转华纤维组织,将两个骨折端连接在一起形成纤维愈合。这个过程叫血肿机化期,这一时期约2-3周完成。 (2)骨痂形成期:在骨的表面有一层骨膜,它对骨的再生和生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骨折后1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大量分裂增生,形成新生骨,并从骨折两端沿着血肿机化后变成纤维组织,最后两端连接一起,将纤维组织变成骨组织。这一阶段大约在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此时断裂的骨头被新生骨组织连接在一起,虽不会移位,但仍不能持重,否则容易发生成角变形。 (3)骨性愈合期: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这就是愈合期。约在骨折后8-12周,X线片上显示骨折线消失,骨闸密度增加,髓腔为骨痂所充填,骨痂与皮质的界限已不清。此时骨折端之间已形成骨连接,外力作用时骨折部不再变形,故够负重活动。

(4)塑形期: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和愈合中的一定时期内,都通过成骨和破骨过程进行塑形。最后在形态和结构上恢复或接近和恢复到和正常骨一样。至此,骨折愈合过程就完全结束了。 愈合标准: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髋臼骨折的治疗原则

【摘要】髋臼骨折往往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必须从接诊后即刻起进行复苏和抢救,复苏和抢救原则无太大的特殊性,这里不再叙述。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外乎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应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肢体合并伤、骨折脱位类型、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等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关键词】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资料手术治疗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骨折原因:车祸伤22例,高处坠落伤了例,房屋倒塌压伤5例。右侧19例,左侧15例。按letoumel 分类[1]:前柱骨折4例,前壁骨折1例,后壁骨折10例,后柱骨折12例,横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4例。合并颅脑外伤6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髋关节前脱位1例,后脱位6例。本组病例均在伤后1周内手术。 (一)闭合复位闭合复位有时是一个应急性的治疗措施,有时也是一个永久性的治疗方法,但是闭合复位之前,也要仔细评估一下病人的情况、骨折的类型、是否有并发症、是否需要麻醉下复位,一般情况下,任何严重移位的髋臼骨折和股骨头脱位均应行手法复位,可在急症室内实施,如条件许可,最好在复位床上进行,可用c形臂x光机观察复位情况。股骨头脱位,尤其是后脱位,需要急症复位,使股骨头进入髋臼,防止尖锐的骨折片进一步损伤股骨头的关节软骨面。如果股骨头脱位时间较长,会影响股骨头血运,甚至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于坐骨神经麻痹的患者也应该急症复位,以去除脱位的股骨头对坐骨神经的持续压迫。股骨头一旦复位,即无紧急切开复位指征,最好等2-3d 以后再行手术,在此期间根据三个位置的x线平片和ct片进行仔细的影像学评估,确定骨折类型,并通过在骨盆标本上标记骨折线、钢板和螺钉的位置来模拟手术过程,同时准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组织最好的手术医生。当急症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时,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都很难达到,所以说急症切开位内固定是迫不得已才做的事情。 (二)急症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 1.难以复位的股骨头脱位如果在全身麻醉下用闭合复位的方法不能使股骨头复位,必须行急症手术复位。 2.脱位复位后髋关节仍不稳定如果髋臼的骨折块很大,即使在后脱位时采用下肢外展、伸直、外旋位牵引,在前脱位时采用下肢内收、屈曲、内旋位牵引,股骨头仍难以包容在髋臼内,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尽早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将患者快速转送到有能力处理这种情况的医院。 3.进行性加重的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有此种情况的患者为6例,占4%。 4.合并血管损伤很少见,通常由前柱或前壁骨折片刺破髂外动脉引起。 5.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髋臼骨折很罕见,处理步骤和其他放性骨折相同,即清洗、清创和固定。 (三)骨牵引在移位的骨折或股骨头脱位复位之后、制定出最终的治疗方案之前,应给予患肢临时的骨牵引。这时骨牵引严禁安放在股骨大转子上,因为显露髋臼的最佳手术入路是经大转子截骨的方法,一旦将牵引针插入大转子,就会丧失了应用此方法的机会。因此,可以先对患者行股骨髁上骨牵引,当医生决定最终的治疗方法是行牵引治疗而不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再改行股骨大转子骨牵引。如果牵引的时间很长,必须注意防止膝关节僵硬,应用cpm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版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 (ICD-10:S02.902 ) 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 ( 1 )闭合性颅骨骨折: 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 需手术治疗; 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 陷骨折撬起复位术; 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w 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 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 术治疗; 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 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 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 2.902 )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

骨伤科临床路径

目录 1、胫骨平台骨折 2、踝关节骨折 3、股骨干骨折 4、肱骨干骨折 5、肱骨髁骨折 6、尺骨鹰嘴骨折 7、尺桡骨干骨折 8、股骨髁骨折 9、髌骨骨折 10、胫腓骨干骨折 11、股骨下端骨肉瘤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 一、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ICD-10:S82.10)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膝关节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无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部分病人患侧膝关节严重肿胀,需要等待2周方能手术)。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8 2.10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0-14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膝关节三维重建CT,膝关节MRI;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14天(急诊手术为入院0天)。 1.麻醉方式: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接骨板、螺钉,必要时植骨。 4.输血:视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膝关节正侧位片。 2.必要时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TPA。 3.术后处理: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瓣坏死。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doc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 年版) 一、脑挫裂伤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挫裂伤() 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病史:头部有加速性损伤或减速性损伤外伤史。 2.体格检查:根据脑内挫伤灶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一些相应的临 床症状和体征,如: ( 1)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烦躁); ( 2)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 ( 3)定位症状(挫伤灶位于脑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单纯性失语,局灶性癫痫); (4)瞳孔改变(如对称性缩小,并有脑膜刺激征及发热常为合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如瞳孔针尖样缩小,则可能合并有桥脑损伤, 如单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逐渐消失,合并锥体束征,则提示中脑受 压,可能并发颅内血肿或者严重脑水肿);

(5)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双侧瞳孔缩小,发热 等症状); (6)精神症状 ( 额颞叶脑挫伤可有情绪不稳,烦躁,淡漠等症状 ) 。 3辅助检查: (1)颅骨 X 线平片:多数患者可发现颅骨骨折; (2)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颅压正常或轻度偏高; (3)头颅 CT:脑挫伤灶呈片状高密度或者高低混杂密度,重度挫 伤可合并有脑水肿或脑肿胀,脑室结构等受压变形; (4)头颅 MRI: 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不好确诊的小挫伤灶。 (三)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 3.在脱水等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 天。 (五)进入路径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挫裂伤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文卉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文卉 发表时间:2019-03-11T15:44:55.4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作者:方文卉 [导读] 就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38例。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方文卉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就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在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38例。对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骨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各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此外,观察组在住院费用、疼痛评分以及踝关节活动度也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以及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理;临床路径;踝关节骨折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108-02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中十分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首都间接暴力而造成的。该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关节炎、疼痛、关节僵直等,进而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1]。而对于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将其应用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有效提高护理质量[2]。为此,本文就以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踝关节骨折患者(76例),实施骨科临床路径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8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在18-65岁,且平均年龄为(42.5±3.2)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为18例、20例,年龄在19-67岁,且平均年龄为(43.5±2.8)岁。经过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后,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在护理内容中,主要涉及到预防患者昏迷、全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呼吸道感染等。 1.2.2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方法。具体有以下内容。(1)组建临床路径小组,对患者制定出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2)按照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具体包括:入院当天、手术前、手术后1d以及手术后3-5d。期间,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就是在患者入院后,能够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向其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具体清况,以此能够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3]。在饮食护理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对饮食进行针对性调整,并告知患者在饮食中要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等,最好少吃带有辛辣刺激的食物。(3)组织患者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其中向患者着重介该疾病知识。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针对所获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期间,对计量资料用()表示,而计数资料则行(n)和(%)表示,且组间以t进行检验,若 p<0.05,表明两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由下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率明显优与对照组, 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踝关节活动度等予以比较后,得出观察组在这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一般来说,骨折多数是因暴力而造成的,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恢复效果不好,势必会对其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需要注重对患者的护理,采用新型护理模式,及临床路径护理工作[4]。本文选取我院所接收的7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期间,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知晓率以及踝关节活动度均优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因而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由此能够的得出,将骨科护理临床路径应用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身心负担,还极大的提高

踝关节骨折(医嘱单)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表(医师篇) 适用对象:踝关节骨折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天数:10天 住院日第1天(住院日)年月日 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石膏(或牵引)固定患肢制动 □萘普生100ml QD 静滴(可选项) □红桃消肿合剂(口服 BID) □中药封包(BID)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凝血四项 □尿、粪常规 □心电图检查 □肝功七项 □乙肝五项 □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检查 □肾功四项 □胸部正位片CT呢 □石膏固定术(中)(或牵引术)(可选项) □石膏绷带2卷(或牵引包、钢针)(可选项)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2天(术前日)年月日 临时医嘱 □术晨禁食水 □备皮、手术部位标示 □术前30分钟静滴抗生素 选项用药(BID): 头孢孟多2.0+氯化钠250ml(或) 克林霉素0.6+氯化钠250ml □术后拍X线片 □术者、麻醉师及巡回护士三方进行患者核对,填写《手术室术前、术后访视记录单》及《麻醉同意书》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3天(手术日)年月日 术后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术后6小时改普食

□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 □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1,2】 选项用药(BID): 头孢孟多2.0+氯化钠250ml(或) 克林霉素0.6+氯化钠250ml □红桃消肿合剂(口服 BID) □中药封包(QD) □红外线(QD) □中药热奄包(QD) □低频脉冲电治疗+磁疗(BID) 术后临时医嘱 □镇痛治疗(萘普生注射液,或曲马多针、片)【3】 □止血药物应用(血凝酶针1.0 肌注) □选项用药:视待术时间,适当静脉补液(0.9%氯化钠500ml,5%葡萄糖500ml,乳酸钠林格氏液500ml)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4天(术后第1天)年月日 □创□换药,停止静滴抗生素【4】 □选项用药:镇痛药物(萘普生注射液,或曲马多针、片)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5天(术后第2天)年月日 □复查血常规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6天(术后第3天)年月日 □创口换药 □等速肌力训练(QD) □拐杖一双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7、8天年月日 □等速肌力训练(QD) 住院日第9天年月日 □创口换药 □通知明日出院 医师签名: 住院日第10天(出院日)年月日 出院医嘱 □术后2周伤口拆线,术后1月门诊复查摄片 □出院带药:口服续筋接骨药物(归芎养骨合剂) 医师签名: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骨折愈合的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标准及愈合过程 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的骨科疾病,骨折的愈合是一个“瘀去,新生,骨合”的过程,骨折的愈合过程一般分为炎症反应期、修复期和缩型期三个阶段。骨折的分期只是将整个愈合过程的组织学特征做了几种的反映,但在疾病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个分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骨折的愈合标准也是比较严格的,包括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掌握这些标准有利于确定外固定的时间、练功计划和辨证用药。 (一)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 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只能平局1公斤重物达一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步步行三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二)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提示:如果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没有变形,那么观察的第一天就是临床愈合日期。以上是临床的骨折愈合标准,但要确认骨折是否愈合,尽量不要自测,以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附: 成人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参考表 骨折愈合

骨折(fracture of bone)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两大类。 骨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良好复位后的外伤性骨折,一般在3~4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可完全愈合。骨外、内膜中骨母细胞的增生和产生新生骨质是骨折愈合的基础。骨折后经血肿形成、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骨痂改建的过程而完全愈合,使骨在结构和功能上恢复正常。 一、骨折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fracture healing)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血肿形成 骨折时除骨组织被破坏外,也一定伴有附近软组织的损伤或撕裂。骨组织和骨髓都富含血管,骨折后常伴有大量出血,填充在骨折的两断端及其周围组织间,形成血肿。一般在数小时内血肿发生血液凝固。和其他组织的创伤一样,此时在骨折局部还可见轻度中性粒细胞浸润。 骨折时由于骨折处营养骨髓、骨皮质及骨膜的血管随之发生断裂,因此在骨折发生的1~2天内,可见到骨髓造血细胞的坏死,骨髓内脂肪的析出,以后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形成脂肪“囊”(fat “cyst”)。骨皮质亦可发生广泛性缺血性坏死,骨坏死在镜下表现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