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简史

合集下载

犯罪学第二章

犯罪学第二章

心理强制说以人为理性动物,又有自私的特性为基点。 心理强制说以人为理性动物,又有自私的特性为基点。心 理强制说强化人们对犯罪与刑罚必然相系的确信, 理强制说强化人们对犯罪与刑罚必然相系的确信,除对具体犯 罪立即执行刑罚之外,尤其重要的是以法律预先明确规定各种 罪立即执行刑罚之外, 犯罪及其犯罪后应受的刑罚处罚。由此, 犯罪及其犯罪后应受的刑罚处罚。由此,意欲犯罪者无论有何 犯罪趋向,都将面临着刑罚的威慑, 犯罪趋向,都将面临着刑罚的威慑,从而使刑罚的心理强制作 用得以充分发挥。 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节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学派
犯罪现象日趋严重, 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表明以古典学派构建的刑法体系不能 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自然科学快速发展, 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自然科学快速发展,为人们认识犯罪现 象提供了科学方法。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开始出现。 象提供了科学方法。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开始出现。 代表人物主要有龙勃罗梭(Lombroso)、 )、菲利和加罗法 代表人物主要有龙勃罗梭(Lombroso)、菲利和加罗法 基本出发点:否定意志自由, 洛。基本出发点:否定意志自由,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 决定的决定论。生理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心理决定论。 决定的决定论。生理决定论;社会决定论;心理决定论。
[参见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 参见陈兴良.刑法的启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 [m].北京 2003.p98 ]
“人是避免不快、追求快乐、权衡利弊之下进行活动的动 人是避免不快、追求快乐、 如果把刑罚作为犯罪的后果预先予以规定, 物,如果把刑罚作为犯罪的后果预先予以规定,实施犯罪时立 即执行法律上规定的刑罚,那么人们就会把不犯罪而产生的小 即执行法律上规定的刑罚, 的不快和因受刑罚而产生大的不快,合理地加以权衡, 的不快和因受刑罚而产生大的不快,合理地加以权衡,因为了 避免大的不快抑制小的不快而不去犯罪, 避免大的不快抑制小的不快而不去犯罪,就有必要在法律上预 先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先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二)

犯罪心理学(二)

主要作案手法表现为隐瞒真相、 虚构事实、秘密窃取、以假乱 真等; 暴力犯罪则包含暴力或暴力威 胁的成分,主要作案手法表现 为使用凶器或其他手段直接攻 击被害人。
传统智能犯罪与现代智能犯罪: 传统智能犯罪:指诈骗、招摇撞骗
等不依赖高科技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现代智能犯罪:又称高科技犯罪,
这种犯罪人一方面依赖计算机等高 科技工具或先进技术;
犯罪行为
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
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 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 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 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暴力犯罪
概念:
1.指强暴的力量,武力
2。特指为本阶级的利益而对敌对阶
级使用的力量。
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的主要理论
关于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的研究,
自我: 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协调自身和
外部世界的关系,使本我获得满足。 超我: 高居自我之上,是社会道德的代表, 和本我处在直接冲突中。
2、阿德勒的“追求优越论”:
攻击行为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人
自身“追求优越”的动机,而不是 佛洛伊德的“本能”。
3、“挫折---攻击”假说。(美国心
暴力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主体多为青少年。
2.预谋性与情境性并重。
3.残忍性、疯狂性。
4.游戏性。
研究者一般是从攻击行为发生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度入手。 几种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 1、本能论(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与之相对应地提出超我、自我、本
我三个概念。 本我: 最原始,处在最难接近的底层,但 它极有力量。本我不考虑客观现实 环境,只一味追求满足。

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精品文档------
社会契约下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社会公约为政体带来存在和生命;而立法为 政体带来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形成的契约必 须有一系列强制执行的社会准则来规范缔约各 方的行为,以保护契约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 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约得以执行。卢梭认 为人民必须遵守法律,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 务。
-----精品文档------
二、有关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犯罪的 解释
(一)超我与犯罪
弗洛伊德并没有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诠释犯罪 的本质,但后来的追随者以及犯罪心理学者试图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揭示犯罪,其观点 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不平衡,是人们犯 罪的心理根源
-----精品文档------
2.马斯洛的性善论 (三)性善恶说(社会契约论) 性三品性三品.doc 上品 中品 下品 柏拉图柏拉图的人性论.doc 社会契约论
-----精品文档------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两个理论前提:人生而自由、社 会秩序神圣
其理论的特点是反对暴力——不管是政府的还是个人的,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把权利所允许和私利所期望的结合 起来,使得正义和功利不再分割”。在卢梭看来,“放弃 自由,就是放弃了人性,抛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但 是在卢梭的思想中,人做为个体显然不是至高无上的, “人生而自由”的理论会产生极端的思想——“任何人都 可以认为他是他人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暴力横生,个人 自由反而失去保障
-----精品文档------
(二)本能与犯罪
本能的理论,开始他提出来了人的本能冲动是利比多— —性冲动,在晚年,他把本能修改成生本能与死本能。 1.生本能与犯罪(欲求不满论) 生本能是人追求生存的欲望,是人们一种内驱力,生本 能就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希利等人认为,这种欲望不能满足是 犯罪心理的原动力。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结构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结构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结构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涵义是指行为人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依据。

1、是犯罪人各种畸变心理因素构成的复合体;2、犯罪心理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一个亚结构;3、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依据。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理论依据(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依据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由来犯罪心理结构论: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心理学主要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对揭示犯罪心理特殊矛盾性、揭示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开展关于犯罪对策的心理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否定犯罪人存在犯罪心理结构的学者认为,犯罪心理结构是主观虚构的、不科学的概念。

三、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P34)(一)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1、相互作用模式论2、偏常认知主导模式论3、多层次多维度模式论二、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一)动力结构的组成因素1、畸形的观念系统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4、不良的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偏倾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自我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气质特征2、性格特征3、能力特征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二)犯罪人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以犯罪人有无犯罪动机作标准,可划分为故意犯罪心理结构与过失犯罪心理结构;(二)根据犯罪心理结构的牢固程度和心理成分的多寡,可分为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三)以犯罪人发动犯罪行为的动力作为标准,可划分为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和情绪型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经历了潜在、恶变、衰落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上的变化,第一阶段:潜在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第二阶段:恶变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第三阶段:衰落阶段的犯罪心理结构。

二章1节(1)犯罪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二章1节(1)犯罪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ppt课件

4
人体神经系统关系图:
脑干 脑 中枢 神经系统 小脑
延脑 脑桥 中脑 网状系统 视丘 下视丘
前脑
脊髓
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 脑神经 经
边缘系统 大脑皮质
周围 神经系统
5
神经元略图
6
2. 心理现象是人脑的功能
7
8
• 当你开车抵达路口,见到红灯亮时,你会 立即刹车。从眼睛看到红灯亮起开始,到 用脚踩下刹车,其间经历不到一秒钟。而 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你却完成了一个心理 过程,或心理活动。
11
第一节:概述
• 上述从看见红灯到大脑运作,乃至刹车制 动的整个过程来看,期间包括生理和心理 两大作用: - 属生理作用的部分,是神经系统与各感觉 器官所产生的生理功能; - 属心理作用的部分,是由感觉器官与中枢 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心理功能。
12
3. 心理现象受激素和遗传因素影响
激素影响 •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由多 种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构成,受 自主神经系统的下视丘管制。 • 内分泌腺也称无管腺,不经由任何管 道,将其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直接渗 透到血液之中。 •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化学物质,称为激 素(Hormone)。
16
• 在现实中,我们见过熊猫,头脑中就有了熊猫的 映象,见过飞机、大炮,头脑中就有了飞机、大 炮的映象,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 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如人们创 造飞机、轮船离不开自然界中飞鸟和游鱼的启示, 气象预报是以大量的气象知识经验和天气变化规 律为基础的。神话中虚构的荒诞形象,不管怎样 离奇古怪,原始材料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人正 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 践活动的,大量的实例充分证实了这个问题。

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抵挡本能的诱惑, 本我过于强大, 抵挡本能的诱惑,或本我过于强大,就导致犯罪行为的 发生
3、罪恶感与犯罪 罪恶感与犯罪
φ “无意识罪恶感”:个体在超我作用下产生 ” φ 无意识的罪恶感可能会引起犯罪和其他不良行
为。
φ 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
“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 ”
4、精神分析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1、运用潜意识理论分析犯罪人的 无意识犯罪动机
φ 入室抢劫 φ 持枪抢劫 φ 偷窃 φ 贪污 φ ……
2、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犯罪人 的人格缺陷
φ 1)犯罪者的自我及其特征 φ “潜伏性少年犯罪” ” φ 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艾希霍恩提出: φ “如果儿童没有和父母建立情感依恋,没有经 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 像父母一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 就会使他们产生犯罪倾向,随后都可能犯罪。” ” φ 潜伏性少年的特点:以冲动性方式寻求需
1 前 世 俗 水 平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 他事先请求过,又不 起来,受到惩 是偷大东西,他不 罚 会受重罚
2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 以行为的功用和 不好,海因茨 海因茨就应关心妻 相互满足需要 就没有必要自 子,为救她的命去 寻烦恼,冒险 为准则 偷药 偷药
第二个水平……
水 平 阶 断 道德推理的特点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
φ 一些人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渡补偿行
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 导致犯罪。
2、对于犯罪的矫治
φ 犯罪人的行为与三大生活领域的失败有关:友
谊、职业、爱情
φ 他们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社会兴趣和合作之道。

犯罪学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犯罪学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犯罪学的历史发展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和当代犯罪学研究三个时期。

一、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一)18世纪古典犯罪学派1.(1)犯罪是违抗上帝的行为,神学色彩浓厚(2)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古典犯罪学派的产生。

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的探索开始,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类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2.代表人物、代表作(1)贝卡利亚:1764年出版《论犯罪与刑罚》。

①主要内容A.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人类原则(虽然没有成为现在的原则,但是处处体现)。

B.呼吁废除刑讯逼供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C.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刑法的报应观和威吓观,认为刑罚的目的是组织犯罪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再重蹈覆辙。

要实现刑罚的目的,应当遵循的三项原则:A.刑罚必然性;B.罪行相适应;C.刑法及时性。

(现行学说:预防作用)②贝卡利亚思想对西方刑法改革的作用:A.1768年奥地利废除死刑;B.1772年瑞典减死刑性条款;C.1776年后,美国大大改善了犯罪人的处遇条件;D.1810年法国制定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

(2)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①内容: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两种基本动力的驱使,即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这是一切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②犯罪和惩罚的关系:A.社会对犯罪必须进行惩罚B.对犯罪者的惩罚是通过对其施加痛苦,以期受到惩治和教育C.犯罪人的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作用的动机(驱使犯罪和制止犯罪的动机)D.惩罚给予的损失应大于罪犯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③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强调鉴于建筑设计(既有利于罪犯的悔改,又能体现对罪犯的人道待遇,还能威慑外面的公众)。

3.古典犯罪学派的重要思想(1)在解释犯罪原因方面,可以归纳为:①“自由意志论”是犯罪的一个主要论点,将犯罪更多地归因于个人理性的选择。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普通心理学基础


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2006-6-27

(二)动 机
• 1、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 因。 • 2、动机的形成:需要+诱因 • 需要是基础;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外 部刺激物)是外部条件。 • 3、动机的分类 • 生理性动机:饥渴;性;睡眠;母性动机 • 心理性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
(三)价值观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 一、心理学的概念 • 心理学(psychology),源于希腊文的 psyche(精神、灵魂)和logos(研究、解 说)两词。 •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 形式、形态或者状态的总称。 • 恩格斯说:心理现象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15%知识技能
成功
85%人际关系
3性格和气质的比较性性格气气质可塑性大可塑性大可塑性小可塑性小后天形成后天形成先天形成先天形成反映人格的社会属性反映人格的社会属性反映人格的生物属性反映人格的生物属性具社会评价意义具社会评价意义不具社会评价意义不具社会评价意义可以改变气质可以改变气质影响渲染性格影响渲染性格?三能力?1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普通心理学基础
4.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境性,暂时性 外部表现明显 难以控制

情绪 情感
稳定深刻持久 内隐,含蓄 常和社会需 要相关联
常和生理需 要相关联
5、情绪的分类
所有情绪状态 都有积极和 消极之分
心境 (心情) 激情
一种较弱,持久、 具有渲染性的情 绪。
应激
人在意外突变 情况下产生的 高度紧张的情 绪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短, 表现激烈,爆发式 的,失去自我控制 的情绪状态。
• • • • • • • • • •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机遇
科技进步为犯罪心理学 研究提供新手段,如虚 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
等。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共同推动犯罪心
理学的发展。
社会应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效果评估指标
包括犯罪行为的减少、心理状态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康复期管理与支持
康复期管理计划
制定详细的康复期管理计划,包括日常生活安排、社交活动、职 业规划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其重新 融入社会。
暴力型犯罪心理
1 2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冷酷性和残忍性等特点, 往往因情绪失控或极端思想而实施暴力行为。
暴力型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报复、满足控制欲、显示力量等,这些 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暴力型犯罪案例分析
如杀人、抢劫、绑架等案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 心理特征和动机,揭示暴力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
05

干预策略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犯罪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动机访谈技术
激发犯罪者的内在动机,促使其自愿参与治疗和 改变。
家庭治疗
针对犯罪者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进行治疗,改善家 庭功能,减少犯罪行为的诱因。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犯罪心理学PPT课件


01
02
03
04
初始阶段
产生犯罪动机和意图,寻找机 会实施犯罪行为,具有试探性
和隐蔽性。
发展阶段
制定犯罪计划,准备工具,选 择目标,具有预谋性和计划性。
实施阶段
实施犯罪行为,采取暴力、欺 诈等手段达到犯罪目的,具有
果断性和冒险性。
终结阶段
完成犯罪行为后处理现场,逃 避法律追究,具有狡猾性和逃
避性。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X抢劫案。通过分析抢劫犯的心理特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暴力型犯罪心理的内在驱动因素和行为模式。
案例二
XXX诈骗案。通过分析诈骗犯的心理特点、作案手段和过程, 探讨财产型犯罪心理的成因和防范策略。
案例三
XXX强奸案。通过分析强奸犯的心理状态、作案动机和过程, 揭示性犯罪心理的扭曲观念和行为特征。
案例四
XXX贩毒案。通过分析贩毒分子的心理依赖、作案方式和过 程,探讨毒品型犯罪心理的深层原因和治理对策。
04
犯罪心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方法与技术应用
面试法
通过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态、动机和背景。
心理测验法
运用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如明 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等,评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质 和问题。
05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及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
学校教育
加强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 制能力。
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减少犯罪诱因,加强社区建设和治安管理。
矫正方法和技术探讨
心理治疗
01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帮助罪犯改变不良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自杀、 犯罪等异常行为,都是社会中缺乏规范和正 常的秩序,个人的需要失去控制,行为缺乏 标准和方向的结果。
❖ 关于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 ❖ 1、法律的特征 ❖ 法律规定对犯罪的刑罚 ❖ 法律只能由立法者颁布 ❖ 法律只能由代表大家意志的主权者来解释 ❖ 法律必须明确通俗 ❖ 法律必须公布于众 ❖ 2、刑罚的起源和刑罚权
边沁的犯罪学理论 1、犯罪原因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结果,犯罪行为当然也是因追求快乐和
避免痛苦而产生的。 2、刑罚理论 (1)刑罚目的论 预防一切犯罪 预防最严重的犯罪 减轻危害性 以最小的代价预防犯罪 为了有效地实现刑罚的目的,在下列情况下不应处以刑罚: 无根据;无效果;无益处或代价太昂贵;无必要。 (2)刑罚与犯罪相适应论 (3)犯罪衡量论
第二章 犯罪心理 学简史
❖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一、早期犯罪心理学思想探讨 ❖ 二心理学思想探讨
❖ 哲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哲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我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 《告子》曰:“食色,性也”。性“无善,
无不善也”。“性”犹如流水,“决诸东方 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关键是后天引 导。 ❖ 孟子: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实岁,子弟多赖,凶岁, 子弟多暴。” ——“人性善”
❖ 荀子: 人生性“好利”、“疾恶”、“好声 色”,由此在人们中间产生了“争夺”、 “残贼”和“淫乱”,如果“从人之性,顺 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 暴”,只有通过“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 人之情性而正之,才可为君子。”——人性 恶
(4)刑罚体系论 11种刑罚: 死刑 痛苦刑 不能消除的刑罚 羞辱刑 赎罪刑 慢性刑 单纯限制刑 单纯强制刑 金钱刑 准金钱刑 特征刑
❖ 3、监狱建筑论 ❖ 边沁的圆形监狱有三个主要特征: ❖ 圆形或多边形的建筑结构 ❖ 合同管理 ❖ 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严格管理 ❖ 4、犯罪预防论 ❖ 通过良好的立法预防犯罪 ❖ 通过恰当使用刑罚预防犯罪 ❖ 通过完善警察制度预防犯罪 ❖ 使用多种制裁措施预防犯罪 ❖ 通过预测个人的行为倾向来预防犯罪
❖ 亚里斯多德也曾探讨过骨相与犯罪的关系。他认为, 许多犯罪的原因就在于人类邪恶的本性。
❖ 中世纪,英国霍布斯提出性恶论学说,认为人生来 就自私自利、残暴好斗;人是作为个人主义者和利 己主义者出生于世界的;造成人们争斗的主要原因 是人类具有的竞争、猜疑和荣誉三种天性,犯罪、 战争都是在人的本性推动下产生的。
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1876年出版《犯 罪人论》,被称为“实证犯罪学”鼻祖。
❖ 英国狱医詹姆斯·布鲁斯·汤姆森1870年出版 了《犯罪人心理学》,试图阐明犯罪与精神 的、躯体的疾病之间的关系,把遗传看成是 产生犯罪行为的最初因素
❖ 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97年出版《犯 罪心理学》,标志犯罪心理学学科诞生。
❖ 3、有效刑罚的特性 ❖ 刑罚严厉性 ❖ 刑罚及时性 ❖ 刑罚必然性 ❖ 贝卡利亚反对大量使用死刑。其理由主要是: ❖ 死刑并不是威慑犯罪人的最灵验的手段 ❖ 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对犯罪人的同情和怜悯 ❖ 死刑的威吓作用是多余的和不必要的 ❖ 死刑败坏社会道德 ❖ 死刑没有补救措施
❖ 4、法官的作用 ❖ 5、罪刑相适应观 ❖ 三层意思: ❖ 刑罚强度与犯罪的危害程度相称
❖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所以做出违法的 行为,是由于“贪得无厌”。
❖ 苏格拉底:“凡面黑者,大都有为恶的倾向。”苏 格拉底曾根据人的面色、头形的不同,来推断一个 人将会为善或者作恶。
❖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成分和 一个比较坏的成分。”好的成分控制坏的成分时, 他就不去作恶;否则,他就会作恶。
❖ 孔子 强调“教化”、“德治”来预防、治理 犯罪,但不反对适当的刑罚,主张宽严相济。
❖ 法家 更强调刑罚
❖ 韩非认为,道德教育不足以防止犯罪,只有 刑罚才能担此重任。
❖ 商鞅:“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 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 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
❖ 古代西方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阶段
❖ 18世纪后半期 ❖ 英国精神病学家莫兹利1867年出版《精神生
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对精神错乱与犯罪的 关系进行了探讨 ❖ 莫兹利是研究精神错乱问题的先驱,1874年 《精神疾病的责任》的出版, 进一步阐述了 犯罪、精神病与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
❖ 德国精神病学家和性病理心理学家克拉夫 特——埃宾大约在1872出版《基于德国和奥 地利刑事立法的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供 法学家使用》
❖ 刑罚造成的痛苦要按一定比例大于犯罪所造成的危 害或犯罪人所得到的利益
❖ 对特定的犯罪要处以特定的刑罚 ❖ 6、刑事司法 ❖ 7、犯罪原因论 ❖ 犯罪学家约翰·哈根认为贝卡利亚强调犯罪的两个主
要原因:经济条件和坏的法律。
❖ 8、犯罪预防 ❖ 五种预防犯罪的手段: ❖ 1、制定明确、简单的法律 ❖ 2、思想启蒙与自由相结合 ❖ 3、司法当局遵守法律 ❖ 4、奖励美德 ❖ 5、改善教育
❖ 关于边沁
❖ 边沁被马克思称为“资产阶级蠢材中的一个天才”
❖ 边沁学说的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或称为“幸福计 算”理论
❖ 边沁功利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或人类 的基本规律就是“求乐避苦”。
❖ “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宰——痛苦与 快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者才能够指出我 们应该做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
❖ 犯罪学创始人贝卡利亚(1738——1794)于1764 年出版《论犯罪与刑罚》,他认为,人是有理性、 有意志的,他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也能自我规律, 他所以犯罪完全是自我选择的行为,是一种知性的 表现。
❖ 另一位刑法学创始人边沁(1784——1832) 则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快乐,也就是为了得 到财物和肉体的享受,才会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